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带答案】_第1页
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带答案】_第2页
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带答案】_第3页
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带答案】_第4页
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联片办学期中考试七年级语文学科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8页,共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此卷为试题卷,答案一律作答在答题卡上。请同学们认真书写,仔细答题!一、积累与运用(21分)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可见,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爱国主义教育尤为重要。七(1)班举行了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邀请你参加。1.小天作为活动的主持人,需要准备一段开场白,请阅读推敲下面语段,和他一起完成任务。“天下国家”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人们就经常讨论。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都是近乎本能的。关心祖国的命运,为之奋斗为之牺牲;赞美祖国的山河,为之描画为之歌咏;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为之沉醉为之感动……这些都是家国情怀的表现。家国情怀,与其说是一种宏大的英雄气概,不如说是一种妇①rú皆知的、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一代代有志之士锲而不舍地投身到民族复兴的浪潮中,用他们悲天悯人的情怀点缀着亘古绵延的历史长河。亿万次锤炼的民族精神就像珠穆朗玛峰一样傲然挺立,气冲②xiāo汉。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1)根据上段文字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①rú____________②xiāo____________(2)给上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①锲而不舍____________②亘古____________(3)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上面材料中的加点词“古老”“经常”“一直”都是副词。B.材料中画横线的两个“热爱”词性不相同。C.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阐释了“国”“家”“身”之间的关系。D.材料结尾“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的“在”字是介词。【答案】(1)①.孺②.霄(2)①.qiè②.gèn(3)A【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rú——孺,妇孺皆知:妇女和小孩子都知道。形容事情散播得非常广,大家都知道。xiāo——霄,气冲霄汉:形容气势或怒气极盛,直冲天际。现也用以形容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注音。锲——qiè,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比喻坚持不懈。亘——gèn,亘古:自古以来;整个古代。【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语文基础知识。A.“古老”是形容词;故选A。2.为了让活动更好地开展,同学们一起商量活动的形式,并搜集了相关资料。(1)【家国情怀活动】小国起草了一份活动清单,请选出与活动主题不相符的一项()A.【感巨变】搜集资料,感受国家巨变 B.【赞先进】观看影片,赞美改革人物C.【颂伟绩】合唱歌曲,歌颂发展成就 D.【悟精神】吟唱诗篇,体悟音韵之美(2)【家国情怀表现】同学们找到了以下材料,请你根据材料概括出“家国情怀”表现在哪些方面。【材料一】老革命家吴玉章,年轻时东渡日本留学。1904年元旦,因清朝末年中国贫弱,日本人看不起中国,在悬挂的万国旗中,故意不挂中国国旗。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吴玉章挺身而出,代表留日学生向学校当局严正提出:必须立即向中国学生道歉并纠正错误,否则,就要举行罢课和绝食以示抗议。学校当局在中国爱国留学生的强大压力下,只得认错道歉。【材料二】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台湾临终前有诗《望大陆》云:“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诗作于1964年公开发表,立刻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材料三】国家利益重于一切的科学泰斗——钱学森,一生学过十几个专业,每一次重大的改变和选择。都是因为国家的需要。1931年,日军侵占东三省,他弃文从理,立志科学救国;1946年,他在美国取得卓越的学术成就后,却放弃美国的一切,以探亲名义悄然回国,成为一名园丁;1948年,当他有机会重返美国加州理工时,因为签证申请表上填写“若中美交战,你是否忠于美国”一栏中,决然填上“NO”,放弃赴美;58岁学电池知识,也是缘于我国当时的坦克缺乏高能电池;64岁后迷上了计算机,他提出一种新颖的宏观字形编码方案,又称“钱码”……钱伟长有句名言:“我没有专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家国情怀”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家国情怀抒写】下面是小严同学在活动结束时拟写的一段活动心得,其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你帮助他修改。“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字,

“爱国”也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多少仁人志士,为了自己的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在国家危急存亡,敢于挺身而出,甘愿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在祖国建设蓬勃发展之际,可以义无反顾,甘愿付出自己毕生的精力。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D(2)维护国家尊严、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国家利益(3)在“危急存亡”的后面加上“之时”、“之际”或“的时候”。【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活动主题。根据题干,其主题举行以“天下国家”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可知活动主题是:天下国家。D.“【悟精神】吟唱诗篇,体悟音韵之美”主要是对诗文韵律的体会,没有体现“天下国家”的主题;故选D。【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认真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语,提炼总结。材料一根据“老革命家吴玉章,年轻时东渡日本留学”“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吴玉章挺身而出”可知,讲的是吴亦章在日本留学,为了维护祖国尊严,挺身而出让学校悬挂中国国旗的故事;材料二根据“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临终前有诗《望大陆》云:‘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可知讲的是于右任临终前写的望《望大陆》这首诗,表达作者对祖国大陆的眷恋之情;材料三根据“国家利益重于一切的科学泰斗——钱学森,一生学过十几个专业,每一次重大的改变和选择。都是因为国家的需要”可知,写的是钱学森报效祖国的事迹。据此分析概括即可。示例如下:爱国情怀表现在维护国家尊严;眷念祖国,维护国家统一;学识报国,维护国家利益。【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他们在国家危急存亡,敢于挺身而出,甘愿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成分残缺,“他们在国家危急存亡”后面缺少句子成分,可以加上“之时”或“的时候”。3.活动中,班级还组织开展了同主题的名著读书交流活动,小诗想要参加,但不小心将收集到的材料弄混了,下面是四位同学的还原方案,你更认同哪一个?()红色文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真实历史记忆和生动艺术呈现。其精神价值以革命浪漫主义为主导,,,,。①传递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②弘扬着伟大的民族精神③呈现文学向度的审美意义④传承一种民族英雄情怀A.③①②④ B.③①④② C.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和排序。③呈现文学向度的审美意义,①传递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④传承一种民族英雄情怀,②弘扬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按照红色文学经典的意义从小到大,由浅到深逐步展开,故排序为③①④②。故选B。4.【家国诗词吟诵】下面是关于家国情怀的诗歌素材,请写出相应的诗句。家国情怀始于已身,王维淡泊乐观,把明月当知己,“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家国之情融于乡思,岑参在远涉边塞时思乡情切,潸然泪下,“③_________,④__________”;家国之责勇于担当,木兰替父从军,在战场上与将士们浴血奋战,九死一生,⑤“________,⑥_________”。【答案】①.深林人不知②.明月来相照③.故园东望路漫漫④.双袖龙钟泪不干⑤.将军百战死⑥.壮士十年归【解析】【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中的“深林、故园、漫漫、龙钟、壮士”等字词容易写错。二、阅读与鉴赏(49分)(一)品古诗,感受诗词韵味。(4分)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闲居初夏午睡起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特点的?(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答案】(1)梅子、芭蕉、柳花(2)“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呼应了诗题。【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具体考查对诗歌意象的提取,要结合诗歌内容来分析即可。如可提取“梅子留酸软齿牙”中的“梅子”,提取“芭蕉分绿与窗纱”中的“芭蕉”,提取“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柳花”作为答案。(2)本题考查对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字的鉴赏能力。鉴赏该字时一般方法为:方法+效果+情感,但在鉴赏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详细的描写。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二)学古文,领略先贤风采。(13分)【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乙】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①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②数千言。至和、嘉祐③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④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宋史•苏洵传》)【注】①悉:都。②顷刻:一会儿。③至和、嘉祐:都是宋仁宗号。④既:已经。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蒙辞以军中多务()(2)及鲁肃过寻阳()(3)闭户益读书()(4)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7.下列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B.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C.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D.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2)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9.吕蒙和苏洵的读书经历有哪些相同之处?【答案】6.①.推托②.到,等到③.门④.效仿7.C8.(1)只是应当广泛阅读,了解历史罢了。(2)(他)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学习(或:做学问。9.开始发奋读书的时间都很晚(或都是注重后天读书);读书都很勤奋刻苦;读书后都有很大进步(或都是大器晚成)。【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辞:推托。(2)句意: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及:等到。(3)句意:关门闭户苦读诗书。户:门。(4)句意:一时间,学者们写文章都仿效苏氏文风。效:效仿。【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对于单句: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要停顿。“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意思是“将自己以前的文章全部焚烧,关门闭户苦读诗书,终于精通六经及百家之说”故知,这是三个分句,“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与“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构成承接关系,要停顿。“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与“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是因果关系,要停顿。故停顿为: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1)但:只;涉猎:粗略的阅读;见:了解;往事:历史。(2)始:开始;为学;学习,做学问。【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甲文“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乃始就学”可知,吕蒙学习开始晚。从乙文“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可知,苏洵学习开始的时间也晚,故两人开始发奋读书的时间都很晚、都是注重后天读书;从甲文“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一学习效果和乙文“悉焚常所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可知,两人读书都很勤奋刻苦;从甲文“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和乙文“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可知,读书后都有很大进步,都是大器晚成。【点睛】参考译文:【甲】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乙】苏洵字明允,宋眉州眉山人。他二十七岁的时候开始发愤学习,但在年后参加进士及特殊才学的考测中,都没有如愿以偿,于是苏洵将自己以前的文章全部焚烧,关门闭户苦读诗书,终于精通六经及百家之说,达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地。至和、嘉祐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同来到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将他们父子三人所做的二十二篇文章上呈给朝廷,朝廷将这些文章刊印出来之后,士大夫们争相传阅,一时间,学者们写文章都仿效苏氏文风。(三)赏散文,涵养精神世界。(28分)小国认为榜样人物不仅有古代的仁人志士,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还得向近现代的榜样们学习。于是建议同学们一起寻找撰写近现代爱国事迹的文章来阅读。你也来读一读,然后完成下面小题。(一)①郭永怀是我国著名力学家、应用教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他的科研方向横跨了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当年,他也是美国不想轻易放走的尖端科技人才。②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了大洋彼岸,郭永怀激动万分,恨不得立马就飞回祖国母亲的怀抱。③1955年7月,郭永怀被聘为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受聘时他就明确表示:“我来贵校是暂时的,将来在适当的时候就离开”,“中国是我的祖国,想走的时候就要走”。④机会终于出现了。1955年8月,中美继签订朝鲜停战协定后,美国政府取消了禁止中国学者出境的禁令。彼时,让他加入美国国籍的来信不止。当他执意回国时,美国则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给他设置重重障碍,许多朋友也劝他不要放弃大好前程。⑤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他归国的决心。1956年,郭永怀在回国前举行了一次野餐会,聚会上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举动:当着所有朋友的面,将凝聚了自己十几年心血的所有研究成果和资料付之一炬。⑥妻子李佩看在眼里,痛在心中,但她明白,这是为了避免被美国政府找麻烦。郭永怀安慰她:“没关系,知识都在科学家的脑袋中,他们拿不走。”⑦1956年国庆前夕,郭永怀携妻女回到阔别16年的祖国。⑧这一天,他们已经等了太久。(二)①于敏的科研生涯始于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在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钻研多年后,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将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交给了他。从那时起,于敏转向研究氢弹原理,开始了隐姓埋名的28年。②当时的核大国对氢弹研究绝对保密,造氢弹,我国完全从一张白纸起步。③由于大型计算机机时非常紧张,为了加快研究,于敏和团队几乎时刻沉浸在堆积如山的数据计算中。1965年9月,上海的“百日会战”最终打破僵局:于敏以超乎寻常的直觉,从大量密密麻麻、杂乱无章的数据中理出头绪,抽丝剥茧,带领团队形成了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设计方案。④然而,设计方案还需经过核试验的检验。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地处青海高原,在那里,科研人员吃的是夹杂沙子的馒头,喝的是苦碱水。茫茫戈壁飞沙走石,大风如刀削一般。【甲】冬天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道路冻得像搓板。于敏的高原反应非常强烈,食无味、觉无眠,从宿舍到办公室只有百米路,有时要歇好几次、吐好几次。即便如此,他仍坚持解决完问题才离开基地。⑤……⑥2015年1月,89岁的于敏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满脸谦逊祥和。上一次像这般“抛头露面”,还是1999年,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代表23位获奖科学家发言。【乙】对于敏而言,他并不习惯这样的场合,在隐姓埋名的那些年里,默默耕耘的他“沉”在深处很自在。2019年1月16日,于敏溘然(溘:kè,忽然,突然)长逝,享年93岁。(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喻思南)(三)志愿军战士拼死战斗①还是在二次战役的时候,有一支志愿军的部队向敌后猛插,去切断军隅里敌人的逃路。当他们赶到书堂站时,逃敌也恰恰赶到那里,眼看就要从汽车路上开过去。这支部队的先头连就匆匆占领了汽车路边一个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冈,阻住敌人。一场壮烈的搏斗就开始了。敌人为了逃命,用了32架飞机、10多辆坦克发起集团冲锋,向这个连的阵地汹涌卷来,整个山顶的土都被打翻了,汽油弹的火焰把这个阵地烧红了。但是,勇士们在这烟与火的山冈上,高喊着口号,一次又一次把敌人打死在阵地前面。敌人的死尸像谷个子似的在山前堆满了,血也把这山冈流红了。可是敌人还是要拼死争夺,好使自己的主力不致覆灭。这场激战整整持续了8个小时。最后,勇士们的子弹打光了。蜂拥上来的敌人占领了山头,把他们压到山脚。飞机掷下的汽油弹把他们的身上烧着了火。这时候,勇士们是仍然不会后退的呀,他们把枪一摔,向敌人扑去,身上帽子上呼呼地冒着火苗,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也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据这个营的营长告诉我,战后,这个连的阵地上,枪支完全摔碎了,机枪零件扔得满山都是。烈士们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迸裂,涂了一地。另一个战士,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在掩埋烈士遗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把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以致把有些人的手指都掰断了。……虽然这个连伤亡很大,他们却打死了300多敌人,更重要的,他们使得我们部队的主力赶上来,聚歼了敌人。②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烈的战斗——松骨峰战斗,或者叫书堂站战斗。假若需要立纪念碑的话,让我把带火扑敌和用刺刀跟敌人拼死在一起的烈士们的名字记下吧。他们的名字是:王金传、邢玉堂、王文英、熊官全、王金侯、赵锡杰、隋金山、李玉安、丁振岱、张贵生、崔玉亮、李树国。还有一个战士,已经不可能知道他的名字了。让我们的烈士们千载万世永垂不朽吧!这个营的营长向我叙说了以上的情形,他的声调是缓慢的,他的感情是沉重的。他说在阵地上掩埋烈士的时候,他掉了眼泪。但是,他接着说:“你不要以为我是为他们伤心,不,我是为他们骄傲!我觉得我们的战士太伟大了,太可爱了,我不能不被他们感动得掉下泪来。”③【丙】朋友,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来源: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魏巍)10.小国在下载文章时,未能将前面两则短文的标题拷贝下来,请你根据短文内容,分别取一个合适的小标题。11.小天阅读时,发现作者喜欢引用郭永怀的话。你能帮忙分析分析作者的用意吗?12.根据括号内要求,完成【甲】【乙】【丙】三处的批注。(1)【甲】从修辞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2)【乙】“沉”字意蕴深刻,你是如何理解的?(3)【丙】请从人称和句式的角度分别说说画线句子的抒情效果。【答案】10.郭永怀排万难回祖国;于敏解千险造氢弹11.引用郭永怀的原话,可增加作品真实性和感染力。文中两次引用,一处是强调中国是自己的祖国,是要随时回国的;一处是宽慰妻子知识都在脑袋里,不用担心。两处原话引用,更好地突出郭永怀的赤诚的爱国热情。12.(1)运用比喻,将“道路”比作“搓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冬天气温之低,强调了工作环境的恶劣;从侧面烘托于敏这些科研人员默默奉献、坚韧不拔的精神。(2)“沉”本义是指“隐没在某处”,在这里指于敏在氢弹研究中隐姓埋名默默耕耘、谦逊执着;也表现了作者对他由衷的赞美与敬佩之情。(3)从人称上来说,用“朋友”“你”称呼读者,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从句式上来说,用疑问句提问,引起读者的思考;使反问句,明确表达对志愿军战士的赞颂。(或:使用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概括。根据短文(一)第④段“机会终于出现了。1955年8月,中美继签订朝鲜停战协定后,美国政府取消了禁止中国学者出境的禁令。彼时,让他加入美国国籍的来信不止。当他执意回国时,美国则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给他设置重重障碍,许多朋友也劝他不要放弃大好前程”、第⑦段“1956年国庆前夕,郭永怀携妻女回到阔别16年的祖国”可概括为:郭永怀排万难回祖国;根据短文(二)第①段“从那时起,于敏转向研究氢弹原理,开始了隐姓埋名的28年”、第④段“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地处青海高原,在那里,科研人员吃的是夹杂沙子的馒头,喝的是苦碱水。茫茫戈壁飞沙走石,大风如刀削一般。冬天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道路冻得像搓板。于敏的高原反应非常强烈,食无味、觉无眠,从宿舍到办公室只有百米路,有时要歇好几次、吐好几次。即便如此,他仍坚持解决完问题才离开基地”可概括为:于敏解千险造氢弹。【11题详解】本题考查句段作用。根据短文(一)第③段“1955年7月,郭永怀被聘为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受聘时他就明确表示:‘我来贵校是暂时的,将来在适当的时候就离开’,‘中国是我的祖国,想走的时候就要走’”可知,这里引用郭永怀的原话,强调强调中国是自己的祖国,是要随时回国的;表达他对祖国强烈的眷恋之情;根据短文(一)第⑥段“妻子李佩看在眼里,痛在心中,但她明白,这是为了避免被美国政府找麻烦。郭永怀安慰她:‘没关系,知识都在科学家的脑袋中,他们拿不走’”可知,这是郭永怀宽慰妻子知识都在脑袋里,不用担心;表现他回国意愿的坚定,表达强烈的爱国情怀;所以,引用郭永怀的原话,可增加作品真实性和感染力。;同时,更好地突出郭永怀的赤诚的爱国热情。【1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的赏析。(1)根据短文(二)第④段“【甲】冬天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道路冻得像搓板”可知,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道路”比作“搓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道路”在冬天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的情状;突出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冬天气温之低,强调了工作环境的恶劣;根据“于敏的高原反应非常强烈,食无味、觉无眠,从宿舍到办公室只有百米路,有时要歇好几次、吐好几次。即便如此,他仍坚持解决完问题才离开基地”可知,从侧面烘托于敏默默奉献、投身核武器研究事业、坚韧不拔的精神。(2)根据短文(二)第⑥段“【乙】对于敏而言,他并不习惯这样的场合,在隐姓埋名的那些年里,默默耕耘的他‘沉’在深处很自在”、“2015年1月,89岁的于敏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满脸谦逊祥和。上一次像这般‘抛头露面’,还是1999年,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代表23位获奖科学家发言”可知,“沉”,本指潜藏、隐伏不外露;这里指于敏在氢弹研究中隐姓埋名、默默耕耘;表现一位谦逊执着、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于敏,表达作者对他由衷的赞美与敬佩之情。(3)根据短文(三)第③段“【丙】朋友,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可知,这里的人称是“朋友”“你”,这样称呼读者,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更有亲切感;从句式来看,“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这里运用反问句提问,引起读者的思考,同时,表达对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赞美、崇敬之情。篾匠刘洋熙熙攘攘的百货超市门口,一位衣衫褴褛的耄耋老人蜷缩在一堆篾制品中间,专心致志地编织着他的精致的艺术品。街上的人群摩肩接踵,老人的摊位面前却门庭寥落,但这似乎并不影响一件工艺品的诞生。一根又直又青的竹竿酣睡在老人的怀中,一把锃亮的镰刀将一根三五米长的竹竿逢中划破,伴随着竹节“嚓、嚓、嚓”的清脆响声,竹竿瞬间竟被均匀地一分为二。接着老人拿起其中的一块,左手举着,将竹块放置于镰刀内侧,右手握住镰刀和把手交接处,一只手往上送竹子,一只手往下递镰刀,由上而下,“嘶”,这块之前被解剖的竹子又一次被一分为二。对剖再对剖,一根圆柱形的竹子不一会儿便被肢解成无数根的篾条,粗细均匀、青白分明。篾匠是一门细致活,也是一门技术活,更是行走江湖的傍身技能。在我的记忆中,当年在农村走街串巷的“江湖高手”有三:一曰货郎;一曰煽猪匠;再者就是篾匠。因农民对此需求量大,比如撮箕、提篮、箩筐、背篼、筛子等等,这都是农户必不可少的工具,所以篾匠在当时可谓是香饽饽。我们村就有一个优秀的破落篾匠。之所以说他优秀,是因为他会编一些简单常见的工具,也因此他在那个年代的农村跻身于少有的能成家立业的优秀青年之列。每到农忙季节,来家里请他编撮箕和箩筐的人络绎不绝,有的用货币,有的以换工的方式来换取他编织的农具,门庭若市可见一斑。除此之外,每逢赶集天,他便背着他的这些篾制品到集上贩卖,不消多时,便宣告售罄。后来家里的瓦房也推了,盖了一层小平房,率先奔上了小康大道。再后来,小儿子也出生了,正当他准备授业之时,塑料制品的出现让他措手不及,人们不再青睐毛乎乎的竹制品。再后来,种地的也不多了,荒废的耕地变多了,农村的农民不多了。从此,一个优秀的篾匠也开始破落了。他不再种竹子、不再编箩筐,也买来了方便美观的塑料制品。时间久了,他好像也忘记了自己曾经是一名篾匠。无独有偶,记忆中的农忙时节,特别是秋收的时候,村里就会来一些篾匠。这些外地来的篾匠才是真正的武林高手,他们技艺娴熟,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我清楚的记得,那是我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听说村里来了一个篾匠,据说是一位三十出头的小伙,人长得精神,手工费又不高,正在王家院子编包篼。我便和邻居家的张姐跑去看热闹了,围观的群众将院坝堵得水泄不通,我躬着身子挤进人群观看。只见他的面前摆满了大小不一,宽窄不同的篾条,蔑刀、小锯、凿子、度篾齿整齐地摆在地上。他先是找来四根较宽的竹篾,在地上摆出一个正方形,再用稍细一些的篾条将其上下缠绕,绑紧,一个初具规模的底子便完成了。然后挑出白色的竹片从四周插进去,再用小竹条把衔接处栓严实。他说包篼是弧形的,下面要细,中间要粗,封口的时候收得住,编出来才好看。反正我是看不懂,也听不懂,周围的妇人们却拍手叫好。再后来,塑料制品的出现与普及,木制品和篾制品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被淘汰,而与这两类生活用品息息相关的篾匠也一度消失在大众的视野。心念及此,我竟不由自主地走向偏安闹市一隅的老篾匠。手起刀落,他的膝盖上堆满了细如发丝的篾条,两只手各自捏着篾条在胸前来回环绕,时而用力一拉、时而轻轻一撵,犹如太极一般刚柔并济,心无杂念。我俯下身子,在一堆的篾制品中间,挑选了一个鸟型图案的玩物,老人说这叫竹鸟。我打算带回家送给儿子,告诉他这是渐行渐远的民间艺术,这是流淌着民族文化的人文情怀。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段开头描写老篾匠身处的热闹环境为下文塑造其形象作了铺垫。B.村里曾经优秀的篾匠其家境开始破落是因为外地来的篾匠手艺更好。C.第-段以插叙的方式记叙了“我”记忆中的关于两位篾匠的故事。D.结尾“我”在老篾匠那买了一个竹鸟送给儿子,是对民间艺术的缅怀。14.本文讲述了不同时期篾匠的故事,请结合文章内容补全下列表格。时间地点人物处境儿时村里村里的篾匠________小学时村里_____深受欢迎现在_________老篾匠________15.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画线句。(1)由上而下,“嘶”,这块之前被解剖的竹子又一次被一分为二。(赏析加点词)(2)反正我是看不懂,也听不懂,周围的妇人们却拍手叫好。(赏析句子)16.文章由眼前的老篾匠联想到儿时村里的篾匠,为何还要写外来的篾匠?请结合内容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17.文章通过“我”的视角来讲述篾匠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案】13.B14.①.曾门庭若市,后来破落②.外来的篾匠③.百货超市门口(或闹市)④.门庭寥落15.(1)“嘶”是拟声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篾匠破竹子时的速度之快,表现出老篾匠动作干净利落、手艺高超。(2)句子运用侧面描写,以周围人们拍手叫好的情形侧面衬托出篾匠手艺的高超,表现了对篾匠手艺的赞美之情。16.文章由眼前老篾匠联想到儿时村里的篾匠,是从现在转到回忆,描写外来的篾匠,意在揭示现在破落的不仅是老篾匠一个人,也是一群以篾制品为生的篾匠们的破落,更是当下篾匠行当的没落。作者这样写是借此表达出对传统文化受到冲击走向破落甚至消失的惋惜之情。17.①“我”是线索人物,通过“我”讲述三位篾匠的故事串连全文;②“我”见证了三位篾匠的不同经历,以“我”的感受,来表现篾匠的形象,突出主题;③以“我”的视角讲述故事,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B.“村里曾经优秀的篾匠其家境开始破落是因为外地来的篾匠手艺更好”表述错误。从第⑤段“再后来,小儿子也出生了,正当他准备授业之时,塑料制品的出现让他措手不及,人们不再青睐毛乎乎的竹制品。再后来,种地的也不多了,荒废的耕地变多了,农村的农民不多了。从此,一个优秀的篾匠也开始破落了”可知,曾经优秀的篾匠其家境开始破落是因为塑料制品的崛起和种地人的减少。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信息梳理的概括提炼能力。从第⑤段“每到农忙季节,来家里请他编撮箕和箩筐的人络绎不绝,有的用货币,有的以换工的方式来换取他编织的农具,门庭若市可见一斑”、“再后来,小儿子也出生了,正当他准备授业之时,塑料制品的出现让他措手不及,人们不再青睐毛乎乎的竹制品。再后来,种地的也不多了,荒废的耕地变多了,农村的农民不多了。从此,一个优秀的篾匠也开始破落了”可知,儿时,村里的篾匠曾门庭若市,后来破落;从第⑦段“我清楚的记得,那是我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听说村里来了一个篾匠,据说是一位三十出头的小伙……我便和邻居家的张姐跑去看热闹了,围观的群众将院坝堵得水泄不通……周围的妇人们却拍手叫好”可知,小学时,村里外来的篾匠,深受欢迎;从第①段“熙熙攘攘的百货超市门口,一位衣衫褴褛的耄耋老人蜷缩在一堆篾制品中间,专心致志地编织着他的精致的艺术品”、第②段“街上的人群摩肩接踵,老人的摊位面前却门庭寥落”可知,现在,百货超市门口(或闹市)的老篾匠,门庭寥落。综上所述,概括作答即可。【15题详解】本题考查关键词句的赏析。(1)“嘶”是拟声词,联系上一句“左手举着,将竹块放置于镰刀内侧,右手握住镰刀和把手交接处,一只手往上送竹子,一只手往下递镰刀”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篾匠破竹子时的速度之快;再从“对剖再对剖,一根圆柱形的竹子不一会儿便被肢解成无数根的篾条,粗细均匀、青白分明”这一剖解效果来看,表现出老篾匠动作干净利落、手艺高超。(2)“周围的妇人们却拍手叫好”表面上是写妇人的反应,其实是在表现篾匠手艺的高超赢得了她们的喝彩,故句子运用侧面描写,以周围人们拍手叫好的情形侧面衬托出篾匠手艺的高超;再联系这一段的首句“这些外地来的篾匠才是真正的武林高手”可知,表现了对篾匠手艺的赞美之情。【1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第④段“在我的记忆中,当年在农村走街串巷的……再者就是篾匠。因农民对此需求量大,比如撮箕、提篮、箩筐、背篼、筛子等等,这都是农户必不可少的工具……”可知,文章由眼前的老篾匠联想到儿时村里的篾匠,是从现在转到回忆;从第⑥段“无独有偶,记忆中的农忙时节,特别是秋收的时候,村里就会来一些篾匠”、第⑧段“再后来,塑料制品的出现与普及,木制品和篾制品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被淘汰,而与这两类生活用品息息相关的篾匠也一度消失在大众的视野”可知,描写外来的篾匠,意在揭示现在破落的不仅是老篾匠一个人,也是一群以篾制品为生的篾匠们的破落,更是当下篾匠行当的没落。再联系最后一段“我打算带回家送给儿子,告诉他这是渐行渐远的民间艺术,这是流淌着民族文化的人文情怀”可知,作者这样写是借此表达出对传统文化受到冲击走向破落甚至消失的惋惜之情。【1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构上,“我”从头到尾贯穿例文,是线索人物,通过“我”讲述三位篾匠的故事串连全文,文章显得更有条理,结构清晰;主题上,“我”见证了三位篾匠的不同经历,便于抒发情感,以“我”的感受,能更好地塑造篾匠这一群体的的形象,突出主题;③人称,“我”是第一人称,以“我”的视角讲述故事,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综上所述,概括作答即可。(四)读名著,感受多样人生。(4分)阅读名著《骆驼祥子》,完成下面小题。18.《骆驼祥子》揭露了旧社会压迫奴役底层劳动人民的罪恶。本书中祥子最大的梦想不过是拥有自己的车,却经历了三起三落,使其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请将下列六个情节按时间顺序排列。___________①攒三年钱买车②用虎妞的钱买车③捡骆驼准备买车④被孙侦探敲诈⑤被大兵抢走⑥为安葬虎妞卖车19.《骆驼祥子》被介绍到国外时,有人曾用《拉车夫》作为书名。你认为此书名与原书名相比,哪个好?为什么?【答案】18.①⑤③④②⑥19.示例一:我认为原书名《骆驼祥子》好。因为:1.点明了小说的主人公是祥子,点明了祥子名字的由来;2.揭示了祥子的性格:像骆驼一样吃苦耐劳、沉默憨厚。(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二:我认为书名为《拉车夫》好。因为:1.题目直接点出了祥子的职业;2.小说自始至终围绕祥子拉车展开故事情节,以此揭示(展现)旧北京劳动人民的贫苦生活。(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骆驼祥子》讲述了一个北京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在故事中,祥子一直都就是一个踏实而又安稳的人,他孤身一人来到了城里,唯一的愿望就就是可以买一辆专属于自己的车,他诚实、安分守己,来到了北平后努力赚钱,没有任何不良嗜好,很快就找到了一份拉车的工作。在积攒了三年钱后,祥子终于买了人生中第一辆新车。但这辆新车很快就被大兵抢去,他本人也被大兵拉去参军打战。祥子在路上趁着大兵不注意逃走,逃跑路上牵走了三匹骆驼换钱。在拉车期间,他一直都住在车主刘四爷的厂子里,在那里,祥子结识了刘四爷的女儿虎妞,虎妞生的彪悍,却很能干。虎妞看上了祥子,于就是变法引诱他,还跟他有了夫妻之实,打那之后,祥子一心想要躲避这一对父女的困扰和逼迫,于就是搬到了曹家,可就是谁知道虎妞居然假装有了祥子的骨肉,无奈之下,祥子只好与强悍的虎妞成亲。后来,安稳的祥子被孙侦探敲诈,倾家荡产后买车的计划也没有了着落,于就是只好在一次回到刘四爷的家里,后来,虎妞真的怀孕了。刘四爷由于看不起拉车的人,于就是与自己的女儿决裂,夫妻二人被赶了出来,可就是,虎妞还是攒钱给祥子买了一辆自己的车,后来,祥子没日没夜的辛勤劳作,居然病倒了,这一病却花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