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散文阅读(专题过关)-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部编版)(解析版)_第1页
专题13:散文阅读(专题过关)-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部编版)(解析版)_第2页
专题13:散文阅读(专题过关)-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部编版)(解析版)_第3页
专题13:散文阅读(专题过关)-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部编版)(解析版)_第4页
专题13:散文阅读(专题过关)-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部编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3散文阅读(一)(2022春·广西贵港·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第一支钢笔梁晓声①它是黑色的,笔身粗大,外观笨拙。全裸的笔尖,旋拧的笔帽。胶皮笔囊内没有夹管,吸墨水时,捏一下,鼓起缓慢。墨水吸得太足,写字常常“呕吐”,弄脏纸和手。②我使用它,已经二十多年了。笔尖劈过,断过,被我磨齐了,也磨短了。③它是我使用的第一支钢笔,母亲给我买的。那一年,我升入小学五年级。学校规定,每星期有两堂钢笔字课。某些作业,要求学生必须用钢笔完成。全班每一个同学,都有了一支崭新的钢笔,有的同学甚至有两支。我却没有钢笔可用,连支旧的也没有。我只有蘸水钢笔,每次完成钢笔作业,右手总被墨水染蓝,染蓝了的手又将作业本弄脏。我常因此而感到委屈,做梦都想得到一支崭新的钢笔。④一天,我终于哭闹起来,折断了那支蘸水笔,逼着母亲非立刻给买一支吸水笔不可。母亲对我说:“孩子,妈妈不是答应过你,等你爸爸寄回钱来,一定给你买支吸水笔吗?”我不停地哭闹,喊叫:“不不,我今天就要。你去给我借钱买。⑤母亲叹了口气,为难地说:“你这孩子,真不懂事。这月买粮的钱,是向邻居借的;交房费的钱,也是向邻居借的;给你妹妹看病,还是向邻居借的钱。为了今天给你买一支吸水笔,你就非逼着妈妈再去向邻居借钱吗?叫妈妈怎么向邻居张得开口啊?”我却不管母亲好不好意思再向邻居张口借钱,哭闹得更凶。母亲心烦了,打了我两巴掌。我赌气哭着跑出了家门。⑥那天下雨,我在雨中游荡了大半日不回家,衣服淋湿了,头脑也淋得平静了,心中不免后悔自责起来。是啊,家里生活困难,仅靠在外地工作的父亲每月寄回几十元钱过日子,母亲不得不经常向邻居开口借钱。母亲是个很顾脸面的人,每次向邻居家借钱,都需鼓起一番勇气。我怎么能为了买一支吸水笔,就那样为难母亲呢?我觉得自己真是太对不起母亲了。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念头,要靠自己挣钱买一支钢笔。这个念头一产生,我就冒雨朝火车站走去。火车站附近有座坡度很陡的桥,一些大孩子常等在坡下,帮拉货的手推车夫们推上坡,可讨得五分钱或一角钱。⑦我走到那座大桥下,等待许久,不见有手推车来。雨越下越大,我只好站到一棵树下躲雨。雨点噼噼啪啪地抽打着肥大的杨树叶,冲刷着马路。马路上不见一个行人的影子,只有公共汽车偶尔驶来驶往。几根电线杆子远处,就迷迷蒙蒙地看不清楚什么了。我正感到沮丧,想离开,雨又太大;等下去,肚子又饿。忽然发现了一辆手推车,装载着几层高高的木箱子,遮盖着雨布。拉车人在大雨中缓慢地、一步步地朝这里拉来。看得出,那人拉得非常吃力,腰弯得很低,上身几乎俯得与地面平行了,两条裤腿都挽到膝盖以上,双臂拼力压住车把,每迈一步,似乎都使出了浑身的劲。⑧那人没穿雨衣,头上戴顶草帽。由于他上身俯得太低,无法看见他的脸,也不知他是个老头,还是个小伙儿。他刚将车拉到大桥坡下,我便从树下一跃而出,大声问:“要帮一把吗?”他应了一声。我没听清他应的是什么,明白是正需要我“帮一把”的意思,就赶快绕到车后,一点也不隐藏力气地推起来。车上不知拉的何物,非常沉重。还未推到半坡,我便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双腿发软,气喘吁吁。⑨那时我才知道,对于有些人来说,钱并非容易挣到的。即使一角钱,也是并非容易挣到的。我还空着肚子呢。又推了几步,实在推不动了,产生了“偷劲”的念头。反正拉车人是看不见我的。我刚刚松懈了一点力气,就觉得车轮顺坡倒转。不行,不容我“偷劲”。⑩我一直跟在车后跑,车停了,我也站住了。那拉车人刚转过身,我便向他伸出一只手,大声说:“给钱。”那拉车人呆呆地望着我,一动不动,也不掏钱,也不说话。我仰起脸看他,不由得愣住了。“他”原来是母亲。雨水,混和着汗水,从母亲憔悴的脸上直往下淌。母亲的衣服完全淋透了,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湿漉漉地贴在身上,显出了她那瘦削的两肩的轮。她胸口剧烈地起伏着,脸色苍白,大口大口地喘着气。⑪我望着母亲,母亲望着我,我们母子完全怔住了。就在那一天,我得到了那支钢笔,梦寐以求的钢笔。母亲将它放在我手中时,满怀期望地说:“孩子,你要用功读书啊。你要是不用功读书,就太对不起妈妈了。”在我的学生时代,我一刻都没有忘记过母亲满怀期,望对我说的这番话。⑫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经是个成年人了,母亲变成老太婆了。那支笔,也可以说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了。但我,却要永远保存它,永远珍视它,永远不抛弃它。(选自《读者》,有删改)1.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列的括号里的填空。没有钢笔,感到委屈——(),哭闹赌气——挣钱买笔,()——得到钢笔,()。2.请赏析下列的句子。(1)雨越下越大,我只好站到一棵树下躲雨。雨点僻噼啪啪地抽打着肥大的杨树叶,冲刷着马路。(2)她胸口剧烈地起伏着,脸色苍白,大口大口地喘着气。3.请说说选文题目有什么作用?4.请联系选文,简要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5.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那支笔,也可以说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了。但我,却要永远保存它,永远珍视它,永远不抛弃它”的理解。【答案】1.索要钢笔

艰难不易

珍视永存。(意思对即可)

2.(1)环境描写,写出了雨下得很大,为下文写“我”推车挣钱的不易做铺垫。(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2)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写出了母亲拉车的艰辛。(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3.“钢笔”是全文的行文线索;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意思对即可)

4.①瘦削,从“她那瘦削的两肩的轮廓”看出;②生活坚强,父亲在外地工作,她想方设法解决生活困难;③爱孩子,冒雨拉货挣钱给“我”买钢笔。(意思对即可)

5.第一支钢笔现在已经不能正常使用了,这支钢笔让“我”明白了母亲的期望和爱。“我”永远保存它是要永远牢记母爱和对母亲的感激。(意思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提炼能力。从第③段“我却没有钢笔可用,连支旧的也没有。我只有蘸水钢笔,每次完成钢笔作业,右手总被墨水染蓝,染蓝了的手又将作业本弄脏。我常因此而感到委屈,做梦都想得到一支崭新的钢笔”可知,在“我”小学五年级时,因没有钢笔,感到委屈;从第④段“折断了那支蘸水笔,逼着母亲非立刻给买一支吸水笔不可”、“我不停地哭闹,喊叫:‘不不,我今天就要。你去给我借钱买’”、第⑤段“我却不管母亲好不好意思再向邻居张口借钱,哭闹得更凶”可知,这部分的内容是“我”向母亲索要钢笔,哭闹赌气;从第⑥段“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念头,要靠自己挣钱买一支钢笔……一些大孩子常等在坡下,帮拉货的手推车夫们推上坡,可讨得五分钱或一角钱”、第⑧段“车上不知拉的何物,非常沉重。还未推到半坡,我便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双腿发软,气喘吁吁”、第⑨段“那时我才知道,对于有些人来说,钱并非容易挣到的”可知,挣钱买笔,艰难不易;从第⑪段“就在那一天,我得到了那支钢笔,梦寐以求的钢笔”、第⑫段“我,却要永远保存它,永远珍视它,永远不抛弃它”可知,最后,“我”得到钢笔,珍视永存。2.本题考查关键词句的赏析。(1)“雨越下越大……雨点僻噼啪啪地抽打着肥大的杨树叶,冲刷着马路”这是对外部环境描写,“抽打”“冲刷”这些词表现出雨下得很大、雨势急而猛,联系“要靠自己挣钱买一支钢笔。这个念头一产生,我就冒雨朝火车站走去”“车上不知拉的何物,非常沉重。还未推到半坡,我便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双腿发软,气喘吁吁”等内容可知,为下文写“我”推车挣钱的不易做铺垫。(2)“起伏着”“喘着气”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脸色苍白”是对她的神态描写,表现她因拉车受累的辛苦,再联系上文的“母亲的衣服完全淋透了,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湿漉漉地贴在身上,显出了她那瘦削的两肩的轮”可知,这一描写写出了母亲拉车的艰辛。3.本题考查文题的作用。题目的作用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具有象征意义;一语双关;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吸引读者兴趣。本文发生的故事都围绕着“钢笔”展开,从小时候有钢笔,感到委屈,到最后得到钢笔珍视永存等内容可知,“钢笔”是全文的行文线索;主题上,联系第⑪段“在我的学生时代,我一刻都没有忘记过母亲满怀期,望对我说的这番话”可知,钢笔凝聚着母亲的爱,所以怀念钢笔,就是怀念母亲,以“钢笔”为题,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4.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第⑩段“湿漉漉地贴在身上,显出了她那瘦削的两肩的轮”可知,母亲身材瘦削,是个娇弱的女子;从第⑤段“你这孩子,真不懂事。这月买粮的钱,是向邻居借的;交房费的钱,也是向邻居借的;给你妹妹看病,还是向邻居借的钱。为了今天给你买一支吸水笔,你就非逼着妈妈再去向邻居借钱吗?叫妈妈怎么向邻居张得开口啊?”可知,父亲在外地工作,她想方设法解决生活困难,是个坚强的人;从第⑪段“我望着母亲,母亲望着我,我们母子完全怔住了。就在那一天,我得到了那支钢笔,梦寐以求的钢笔”可知,母亲冒雨拉货挣钱给“我”买钢笔,深受着自己的孩子。5.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第⑪段“母亲将它放在我手中时,满怀期望地说:‘孩子,你要用功读书啊。你要是不用功读书,就太对不起妈妈了’在我的学生时代,我一刻都没有忘记过母亲满怀期,望对我说的这番话”可知,第一支钢笔现在已经不能正常使用了,但这支钢笔得之不易,这一过程深深刺激着“我”,它让“我”明白了母亲的期望和爱,“我”永远保存它是要永远牢记母爱和对母亲的感激。(二)(2022春·河南开封·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乌镇的黄昏陈耀辉①乌镇,是我多年向往的地方。虽然一直未曾谋面,却像一个缘定前生的红颜知己,带着香软的笑容,在我的心头远远地、隐隐地招手。梦里梦外,不能释怀。②今年四月,我取道杭州,在友人的陪同下驱车前往乌镇。③到达乌镇的时候大约下午三四点钟。生长在北方平原上的人,倘若从未到过江南,就很难想象一个小镇,竟然有这样多的水,竟需要这样多的桥。到了江南,深入水乡,双足习惯了实地的我,于是就有了一种出尘脱俗凭虚蹈空的感觉。④清幽的水国,是上天的恩赐。当地的先民把全部的智慧,似乎都用在了土木建筑之中。只需看乌镇那鳞次栉比的民居,青瓦白墙,蓝天绿树,很有一种万象相生绵延不断的气息。黑与白不再是强烈的对立,而是共同调和着一份至美,损有余补不足,于是造就了乌镇上无数屋舍的端重与温柔。⑤乌镇是文坛巨匠茅盾先生的故乡,他在《大地山河》中这样描述故乡的水阁:“……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⑥夕阳没精打采地斜挂着,一寸一寸地向下沉落。天光一点点地暗下来。⑦乌镇的黄昏,很温暖。四月是一个暖中挟凉的季节,尤其在这波光幽幽的水国。而此时的乌镇,落日的余晖是暖色调的,透过婆婆的垂柳,在人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惬意又安详。⑧乌镇的黄昏,很安静。黄昏的乌镇,是一天的过渡阶段。喧嚣了一天的小镇有了几分倦意,而夜里热闹的场景尚未登场。黄昏,是乌镇的一个哈欠,慵懒而自足。那是对一天疲惫生活的整理,也是夜幕一切活动开始的前奏。船娘手中的木桨,也有一搭无一搭地,若有所思地缓缓地滑动。远方已开始有橘色的灯光亮起。⑨乌镇的黄昏,很浪漫。乌镇的黄昏让人不能不想起十年前那部轰动一时的电视剧《似水年华》,想起那个在乌镇情思迷离的女主角,想起水岸的黛瓦灰墙、桨声悠扬。女主角那淡淡的伤感和略显瘦弱的身影,永远定格在小镇寂静的黄昏。十几年来,不知有多少男女影迷循着女主角的足迹从四面八方而来,在黄昏的时刻体会乌镇的“晴耕雨读”“逢源双桥”,追忆电视剧中唯美的爱情和风景,也怀念当年似水的年华。⑩来到乌镇,清晨在石板小巷走一走,夜里在河边树下坐一坐,满目所见,小桥流水,街灯照影,好个水乡人家。然而,我更喜欢黄昏的乌镇。温情脉脉,静谥安详,浪漫可人。那一刻,甚至有一种错觉,仿佛乌镇苦守千年就是为了等待我们的出现。有的地方只看一眼,就在心里认它作故乡了。⑪乌镇,一个来过之后心就不曾离开的地方。乌镇的黄昏,总是留在记忆里,带着几分牵挂、几分期许。(选自《人民日报》)6.乌镇的黄昏有怎样的特点?7.为什么说“黄昏的乌镇,是一天的过渡阶段”?8.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9.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案】6.温暖、安静、浪漫(温情脉脉、静谧安详、浪漫可人)。

7.因为黄昏只是对一天疲惫生活的整理,夜幕一切活动开始的前奏,而夜里热闹的场景尚未登场。

8.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乌镇比作“红颜知己”,并赋予它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对乌镇的向往、期待之情。

9.首尾呼应,点明主题,总结全文。(写出两点即可)【解析】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第⑦段“乌镇的黄昏,很温暖”可知,乌镇的黄昏是温暖的;根据第⑧段“乌镇的黄昏,很安静”可知,乌镇的黄昏是安静的;根据第⑨段“乌镇的黄昏,很浪漫”可知,乌镇的黄昏是浪漫的。据此进行概括回答即可。7.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根据第⑧段“喧嚣了一天的小镇有了几分倦意,而夜里热闹的场景尚未登场。黄昏,是乌镇的一个哈欠,慵懒而自足。那是对一天疲惫生活的整理,也是夜幕一切活动开始的前奏”可知,黄昏是对一天疲惫生活的整理,是夜幕一切活动开始的前奏,因此说“黄昏的乌镇,是一天的过渡阶段”。8.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根据第①段划线句子“虽然一直未曾谋面,却像一个缘定前生的红颜知己,带着香软的笑容,在我的心头远远地、隐隐地招手”可知,本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乌镇比作“红颜知己”,“香软的笑容”将乌镇人格化了,“在我的心头远远地、隐隐地招手”写出了乌镇对“我”的吸引力,表现了“我”对乌镇的向往之情。9.本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结尾段“乌镇,一个来过之后心就不曾离开的地方。乌镇的黄昏,总是留在记忆里,带着几分牵挂、几分期许”呼应第①段“乌镇,是我多年向往的地方”,首尾呼应,点明主旨,同时又总结了全文,体现了作者对乌镇的向往与怀念。(三)(2022春·黑龙江哈尔滨·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选文,完成文后各题。记忆中的年味儿侯发山①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感觉当下过年有点寡淡,越来越怀念童年时期的年味儿。那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穿新衣,吃饺子,还可以尽情地玩耍——那时候好像没有多少寒假作业,也没有辅导班。仔细回想一下,过年期间,记忆最深的当属贴春联、放鞭炮、拜年以及串亲戚。②贴春联的日子雷打不动,腊月二十八。“二十八,贴花花”,说的就是贴春联。那时的春联不是印制的,都是手写的。左邻右舍的春联都是哥哥写的,哥哥写时,身边围着不少孩子。春联的内容大同小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等等。横批一般都是“万象更新”“春回大地”之类的。等到春联晾干,开始贴,一个门一个门贴,一家挨一家贴。我们一帮孩子分工合作,有的拿对联,有的清扫门框和门楣,有的刷浆子,有两个孩子专门贴,有的负责神平,有的搬凳子。十来户人家,需要大半晌时间。知道“左为上”的道理,就是从那时贴春联开始的。那时的春联,不仅门上贴,水缸上贴“川流不息”,油灯旁边贴“小心灯火”,面瓮子上贴“五谷丰登”,笼屉上贴“蒸蒸日上”,树上贴“欣欣向荣”,牲口圈里贴“六畜兴旺”,木质的独轮车上贴着“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横批是“出入平安”,院子里贴的是“春色满园”。从大门口直到家里,满眼火红,一片喜庆的色彩。③放鞭炮是在大年初一。那时候,家里的条件不好,鞭炮也不是想买多少就买多少的。一般情况下,买一挂一千响的鞭,再买数个食指粗细的炮。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就被左邻右舍的鞭炮声给惊醒了,不用早早就起来包饺子的爹和娘叫我,我就蹬上棉裤穿上棉袄,脸也顾不上洗,开始放鞭炮。找根燃着的线香或者柴火,斜着身子,歪着头,小心翼翼地伸过去,把火头指向炮捻,眼看着引着了,便迅速撤离,谁知虚惊一场,根本没燃着,只得战战兢兢再次前来。等到噼里啪啦炸响,却背着开花的鞭炮,用力捂着耳朵。烟消云散之后,才过去打扫战场,若是有没炸响的鞭,便如获至宝,或直接燃爆,或一层层剥开来,拿火头去引燃药面——鞭炮剥开后,不会炸响,只会“呲呲”响,弥漫着一股硫黄味,那时觉得真好闻。自家的战场清理后,还会去没有孩子的人家院子里捡。当时的炮论个卖,兜里如果有零花钱,还去合作社再买几个。当然,这些炮舍不得燃放,用一根一头带环的铁针扎进炮的中间,然后把炮固定起来,再找根绳子穿进铁针的环里,在远处猛拽绳子,这时候,因受到摩擦发热的炮也会被炸响。有时候,把炮从中间锯开,分两次玩。或者把炮剥开,把里面的火药取出来,当自制的“玩具手枪”的弹药,也是挺刺激好玩的。④大年初一放过鞭炮、吃了饺子后,开始拜年。几个孩子结伴,从村里的第一家开始,挨家挨户去拜年。我们叽叽喳喳一进门,没等把祝福的话语说出口,主人家就把早已准备好的糖果、核桃、红枣拿出来,每人一把。那时候,几乎没有红包,都是用这些代替——这些东西在那个年月也是稀罕物儿,也只有逢年过节才能见到。等到稀罕物儿进了口袋,转脸就跑,去下一家。有时候走到半路,身上的口袋装满了,就拐回家把这些乡亲赏赐的物品倒出来,然后继续拜年。有时一个年能跑半道沟,百十户人家。有的人家等了半天,没有孩子去热闹,他们会很没面子的。从另一方面说,这也看出他们平时的为人如何。⑤现在的年味淡了许多,走亲戚大都开着车,后备厢装满方便面纯奶之类的东西,好像送快递似的,到了亲戚家东西一卸就走,一天串好几家;红包也不当面发了,改成微信转了……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只是简化了许多程序的过年,总觉得缺了点什么。10.作者在第②段中回忆小时候贴春联的往事,你从中了解到了哪些贴春联的知识?11.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12.阅读第④段,简析小伙伴们挨家挨户给长辈拜年的目的。13.这篇文章在选用时删减了一部分,你知道删减了哪一部分内容吗?你的依据是什么?14.作者在文章结尾说现在的年味淡了许多,“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你觉得缺的是什么?【答案】10.春联内容大多是表达喜庆平安之意;要根据张贴的地点和位置写春联贴春联;上联贴在门的左边(右手边),下联贴门的右边(左手边)。

11.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细致入微地展现“我”在点燃炮捻过程中一系列的动作和表现,生动地写出了“我”爱放鞭炮又怕被炮伤到的心理。

12.一是送上一年最美好的祝福,二是获取糖果、核桃、红枣等赏赐。

13.删减了“串亲戚”这部分内容。依据是第①段中最后一句:仔细回想一下,过年期间,记忆最深的当属贴春联、放鞭炮、拜年以及串亲戚。这一句统领全文,是全文的总括。

14.缺少的是对过年的期盼、热闹,以及对年俗的重视和珍爱。【解析】10.考查筛选信息。根据本段中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万象更新”“春回大地”等可知,对联内容大多是表达喜庆平安之意;根据“那时的春联,不仅门上贴,水缸上贴‘川流不息’,油灯旁边贴‘小心灯火’,面瓮子上贴‘五谷丰登’,笼屉上贴‘蒸蒸日上’,树上贴‘欣欣向荣’,牲口圈里贴‘六畜兴旺’,木质的独轮车上贴着‘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横批是‘出入平安’,院子里贴的是‘春色满园’”可知,春联要根据张贴的地点和位置写春联贴春联;根据“知道‘左为上’的道理,就是从那时贴春联开始的”可得:上联贴在门的左边(右手边),下联贴门的右边(左手边)。11.考查语句赏析。“斜着身子,歪着头”“伸过云”“指向”“撤离”“前来”是对我的动作描写。“小心翼翼”“战战兢兢”是对我的神态描写。两种描写方法综合运用,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我点燃炮捻的过程。联系句中的“眼看着引着了,便迅速撤离”可知,表现了我爱放鞭炮又怕被炮伤到的心理,充满了童真童趣。12.考查筛选信息。根据本段中的“我们叽叽喳喳一进门,没等把祝福的话语说出口”可得:送上一年最美好的祝福。根据本段中的“主人家就把早已准备好的糖果、核桃、红枣拿出来,每人一把”可得:获取糖果、核桃、红枣等赏赐。13.考查理解文本内容。根据第②段中的“贴春联的日子雷打不动,腊月二十八”,第③段中的“放鞭炮是在大年初一”,第④段中的“大年初一放过鞭炮、吃了饺子后,开始拜年”可知,这三段依次介绍了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的情形。联系首段末句“仔细回想一下,过年期间,记忆最深的当属贴春联、放鞭炮、拜年以及串亲戚”可知,删减了“串亲戚”这部分内容。14.考查筛选信息。联系末段中的“走亲戚大都开着车,后备厢装满方便面纯奶之类的东西,好像送快递似的,到了亲戚家东西一卸就走,一天串好几家;红包也不当面发了,改成微信转了”可知,现在人们把过年仅仅是当成一种仪式,没有以前对过年的期盼,也没有以前过年那么热闹了。所以缺的是对过年的期盼与过年的热闹气氛。(四)(2022·湖北襄阳·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记叙文《留在心田上的“水印”》,完成下面小题。留在心田上的“水印”徐九宁①20多年前,我参加高考,考了个不错的分数。但那时还是估分填志愿,结果过于自信的我,将总分多估了15分,最终以4分之差,没能被所填报的大学录取。②12年的寒窗苦读付之东流,烦闷之极的我,想第二年春季再去复读,于是便对上过初中的父亲说,书上的知识,我已掌握得滚瓜烂熟,下半年在家自习就行了。③父亲本不同意,但看我态度坚决,性子又倔,最后只好皱着眉答应了。④此后,每天早上我都睡到自然醒,然后拿着书,戴着耳机去屋外的山边,寻一块草地坐下,边听音乐边看书,时不时再看看山的青翠,鸟的振翅,泉的涌流……其实,我看不进书的——没被录取的懊恼、烦躁,像根牢牢捆绑着我的粗壮绳子,勒得我胸闷气喘,难以解脱。同时,又百无聊赖地觉得考了高分,基础扎实,自习放松懈怠点,没事。⑤父亲呢,有空时会过问我的学习情况,流露出对我自习的顾虑和担心,他也不敢多说,怕我心情不好,对他发脾气。⑥一天清晨,父亲一反常态地将我从床上拽了起来,带我去田边巡水。从初中起我便在县城里住校了,很多农事都忘了,巡水,就是查看田埂有没有漏水,如有,要及时堵上,“秋季雨水少,山塘里的灌溉用水也不多,田里的水如漏了,麻烦就大了,可能前功尽弃!”父亲说。⑦但一圈巡下来,并没发现漏水的地方,我便打算回去,可父亲却让我等等——他扒开稻丛,用铁锹铲了一些半干半湿的泥,在田埂旁做了个方形的小平台,并让平台高度与水面齐平,“这叫做‘水印’,记录稻田里的水位高度。”他解释道。⑧次日,父亲再次带我去巡水,依然没发现漏水。“这田埂坚实牢固得很,没必要总浪费时间去巡!”我有些不耐烦地对他说,“田里的水,跟昨天相比,一点也没见少啊。”⑨父亲没接话,将我带到做“水印”的地方。扒开稻丛,让我惊讶的一幕出现了——小平台已露出水面半指甲盖高了,大约有5毫米!也就是说,田里的水,已漏掉5毫米深了。如果不是有“水印”,很难发现!⑩看我一脸惊讶,父亲说,再牢固的田埂,即便没黄鳝、螃蟹去打洞钻漏,也会经常有极小的细缝,悄悄地日夜朝外漏水,肉眼很难发现,而它们会越漏越大,越漏越多,再多的水也经不住这么漏,“如果不做‘水印’记录,等最后发现,就迟了。”⑪“你肚里的知识,跟这田里的水一样,”堵上漏子后,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道,“你自个在家,没老师教,没旁人检查,再多的知识,也会悄悄被漏掉,而你可能浑然不知,更不会去堵。你得去学校,去考试,去给自己做个‘水印’,那样,才能检查出身上有没有‘漏子’,学问是不是漏少了,成绩有没有退步呀!”⑫原来,父亲早就看出我学习心不在焉了,我羞愧地恍然大悟,决定重返课堂。⑬果然,复课后的第一次月考,我的成绩便下降了不少,好几道题错得连自己都难以相信。好在,父亲用“水印”,及时点醒了我,使我意识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并及时返校投入到复习中去,第二年考上了理想的大学。⑭父亲已离我而去多年,老家的田几年前也流转了出去,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完善的灌溉补水监控系统,让稻田里再也没必要做“水印”了。⑮但父亲做的“水印”,却一直留在我的心田上,时刻提醒和激励着我。(《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0年第9期)15.仔细阅读全文,梳理行文思路。_____________——决定在家自习,“我”百无聊赖——随父巡水,没发现漏水,我打算回去,父亲在田埂旁做“水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亲用“水印”点醒了“我”,“我”羞愧地恍然大悟16.根据提示赏析句子。(1)我看不进书的——没被录取的懊恼、烦躁,像根牢牢捆绑着我的粗壮绳子,勒得我胸闷气喘,难以解脱。(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2)他扒开稻丛,用铁锹铲了一些半干半湿的泥,在田埂旁做了个方形的小平台,并让平台高度与水面齐平,这叫做“水印”。(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17.说一说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18.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答案】15.没被填报的大学录取,“我”懊恼、烦躁。

次日又随父巡水,依然没发现漏水,“我”不耐烦。

观察“水印”发现漏水,“我”惊讶。

16.(1)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懊恼、烦躁比作粗壮绳子,具体生动地写出了“我”没被填报的大学录取的压抑感受。(2)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扒开”“铲”“做”等动词),描写父亲做“水印”的动作,表现了父亲的干练,为下文父亲借助“水印”发现稻田漏水埋下伏笔。

17.“留在心田上的‘水印’”表面是指父亲所做的记录稻田里水位高度的“水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指父亲用“水印”点醒了“我”,时刻提醒和激励着“我”,使“我”获得人生启示。

18.①教子有方(懂得教育艺术):父亲用“水印”,及时点醒了“我”,使“我”意识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②细心周到:父亲用“水印”记录稻田里的水位高度,并通过观察比对,让“我”明白田里的水已漏掉5毫米深;③疼爱子女:父亲关心“我”的学习情况,不时会流露出对“我”在家自习的顾虑和担心;④经验丰富:为防田埂漏水,父亲带“我”去田边巡水,并且深知田埂漏水的原因。【解析】15.本题考查行文思路。第一空:根据第①段“没能被所填报的大学录取”,第②段“12年的寒窗苦读付之东流,烦闷之极的我,想第二年春季再去复读”可知,“我”没被大学录取,于是烦闷、懊恼;第二空:根据第⑧段“次日,父亲再次带我去巡水,依然没发现漏水。‘这田埂坚实牢固得很,没必要总浪费时间去巡!’我有些不耐烦地对他说,‘田里的水,跟昨天相比,一点也没见少啊。’”可知,次日,“我”随父亲再次巡水,没有漏水,“我”不耐烦;第三空:根据第⑨段“扒开稻丛,让我惊讶的一幕出现了——小平台已露出水面半指甲盖高了,大约有5毫米!也就是说,田里的水,已漏掉5毫米深了”,第⑩段“看我一脸惊讶,父亲说”可知,扒开稻丛,观察“水印”,发现漏水,“我”很惊讶。16.考查句子赏析。(1)从修辞角度赏析。这句话将“懊恼、烦躁”比作“牢牢捆绑着我的粗壮绳子”,这是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内心那种无法摆脱未被录取的懊恼、烦躁(压抑)的感觉。(2)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动词有:扒开、铲、做等,写出了父亲做“水印”的过程,一系列熟练的动作体现了父亲的干练;根据第⑨段“父亲没接话,将我带到做‘水印’的地方。扒开稻丛,让我惊讶的一幕出现了——小平台已露出水面半指甲盖高了,大约有5毫米!也就是说,田里的水,已漏掉5毫米深了”,因此这里写父亲做“水印”为下文父亲借“水印”发现稻田漏水埋下伏笔。17.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有两层含义,“水印”表面是记录田里水位高度的小平台,因此题目是指父亲做的“水印”在“我”心中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题目深层次的含义是父亲对“我”的教诲的一个标志,它告诉“我”做事要认真,不能懈怠,也不可以自以为是。只要想起“水印”,“我”就会想起曾经犯过的错误,继而警醒自己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激励“我”一往无前。根据第⑮段句子“但父亲做的‘水印”,却一直留在我的心田上,时刻提醒和激励着我”可知,题目同时也也暗示了文章主旨,饱含对父亲的热爱和感激之情。1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根据第⑤段“父亲呢,有空时会过问我的学习情况,流露出对我自习的顾虑和担心,他也不敢多说,怕我心情不好,对他发脾气”可知,父亲是关心“我”的学习情况的,看到“我”的真实情况流露出顾虑和担心,体现了父亲是一个疼爱子女的人;根据第⑥段“一天清晨,父亲一反常态地将我从床上拽了起来,带我去田边巡水”,第⑩段“父亲说,再牢固的田埂,即便没黄鳝、螃蟹去打洞钻漏,也会经常有极小的细缝,悄悄地日夜朝外漏水,肉眼很难发现,而它们会越漏越大,越漏越多”可知,父亲带“我”巡水,也知道田埂漏水的原因,体现了父亲是一个经验丰富的人;根据第⑨段“父亲没接话,将我带到做‘水印’的地方。扒开稻丛,让我惊讶的一幕出现了——小平台已露出水面半指甲盖高了,大约有5毫米!也就是说,田里的水,已漏掉5毫米深了。如果不是有‘水印’,很难发现”可知,父亲做“水印”来观测稻田的水位高度,从而发现了稻田里的水漏了5毫米,体现了父亲是一个细心的人;根据第⑪段“‘你肚里的知识,跟这田里的水一样,’堵上漏子后,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道,‘你自个在家,没老师教,没旁人检查,再多的知识,也会悄悄被漏掉,而你可能浑然不知,更不会去堵。你得去学校,去考试,去给自己做个‘水印’,那样,才能检查出身上有没有‘漏子’,学问是不是漏少了,成绩有没有退步呀!’”,第⑬段“好在,父亲用‘水印’,及时点醒了我,使我意识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并及时返校投入到复习中去,第二年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可知,父亲借“水印”给我启示,及时点醒了“我”,让我明白了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从而体现了父亲是一个教子有方,懂得教育的人。(五)(2022春·辽宁葫芦岛·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总有一些事需假以时日①入秋之后,母亲在自家院子的空地上翻土、除草,开辟了一块地,并用锄头勾勒出长方形状,把地分成小块,打出坎,种上生菜、芹菜、葱蒜、豆角和菜花。②每天清晨,天微亮,母亲就悄然起床,到她的“一亩三分地”里忙活去了。她给菜们除除草、松松土、捉捉虫、浇浇水、施施肥,捣鼓不停,却也乐在其中。【A】③小菜苗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得以成活并长得很飞快。转眼之间,原本空寥的菜地变得葱绿一片,实在养眼。时值我栽在地头的月月红,也铆(mǎo)足了劲探出了许多花蕾,时有花朵绽放。母亲有心,特意用了小木棍和细竹片一点点扎成了篱笆,把月月红围住,供它攀爬。秋风微微,月月红繁茂的深红色花朵开得越来越热闹,冗长的花事与菜们的绿在光影的交替里互相映衬,定格成“山风吹来花在动,无风花影也动人”的画面,时常令人驻足观望,用心感受岁月的静好。【B】④如此好景,一天两天,一周两周,一月两月,持续着。时光照在墙面上,在屋檐下留下时间的痕迹。母亲所种的豆角、葱蒜,品种早熟的菜花都可以收获上桌了,农家肥培育出来的菜花,鲜嫩软滑,大人小孩都爱吃。我更甚,抱怨母亲只种了一畦地,好吃的“菜花”供不应求。而母亲却说,还有三畦地的慢菜花在后面呢。我有点心急,便对母亲说,这么久还吃不上,要不要砍去,改种早熟菜花。母亲却道,需要时间,等它得吃了便可持续吃到开年。我不便再说什么,只好看着慢慢生长的“慢菜花”,耐着性子等呀等。【C】⑤又是暖暖一年冬。日光倾城,我见着慢菜花慢慢抽芽,积蓄着生长的力量,结节粗大壮实,“彪悍”得很,心里的喜悦渐渐萌生、积累,很是期待收获来临。之后的某周末,外出归来,路经菜地,看到慢菜花已开花迎接我们,在微风的轻抚下,举着手像在说,你看,我们在这儿。这下,吃都吃不过来,我为自己之前的“嫌弃”羞愧不已。【D】⑥有天傍晚,母亲在菜地里摘着我爱吃的慢菜花,我三岁的小儿骑着他至爱的滑滑车,从房间里窜出,在客厅里打几个回弯开到家门口,头也不回骑车出了门。忽然,他发现一些草长出了毛毛的花,禁不住大声嚷嚷:“外婆!外婆!你看——草草长花了。”母亲无疑被他的声调感染了,随手摘了草,熟练的翻卷着,一下,两下,一只活灵活现的小狗就做成递给了他。他丢弃了他的滑滑车,拿着那只“草狗”跑来跑去。夕阳西下,洒落一地暗沉的余晖,晚风将月月红的香气送入鼻息,我恍然跌入了梦境。⑦总有一些事需要假以时日,需要耐心等待。比如等待花开,比如养育孩子,比如寻找幸福。从播撒小小的种子到结出沉甸甸的果实,需要走很长的路。其间,谁也不能保证阳光总是灿烂,风雨不会再来,蜂蝶不会失约。只要做到三月播种、五月施肥、七月捉虫,九月必然会有收成。就如民谣歌手、诗人周云蓬所说:“幸福可以来得慢一点,只要它是真的。”是的,一切都在来的路上,慢慢等,太阳愿意照耀,雨露答应滋润,即使在沙漠里,鲜花也会盛开,你所期待的,也必然会出现。(选自《柳州日报》2017年12月有删改)19.细读选文第④段、第⑤段,完成下列表格。“慢菜花”生长状况“我”对“慢菜花”的感情还吃不上“慢菜花”心急“慢菜花”慢慢抽芽(1)(2)羞愧20.选出下面文中原句在选文中位置正确的一项(

)母亲仍是坚持着每天浇水,缓缓地,慢慢地,像养育一个个孩子。A.【A】处 B.【B】处 C.【C】处 D.【D】处21.选文第⑤段写到,“看到慢菜花已开花迎接我们,我为自己之前的嫌弃羞愧不已”。请展开想象,描写“我”此时的心理活动。(50字左右)22.选文第⑥段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23.结尾一段在文章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作答。【答案】19.(1)喜悦

(2)“慢菜花”已开花

20.C

21.示例:慢菜花,我错怪你了!你缓缓地,慢慢地生长,让我懂得只要假以时日,耐心等待,终会有所收获。

22.环境描写。描写夕阳余晖下菜地的美景,表达对菜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3.结构上:照应文章的题目“总有一些事需假以时日”,总结全文。内容上:点明文章主旨,升华文章主题,揭示了人生需要等待,收成必然会出现的道理。【解析】19.本题考查概括能力。结合提示“慢菜花慢慢抽芽”,找到第⑤段,由“我见着慢菜花慢慢抽芽,积蓄着生长的力量,结节粗大壮实,彪悍得很,心里的喜悦渐渐萌生、积累,很是期待收获来临”可提取“喜悦”;结合提示“羞愧”,找到第⑤段,由“之后的某周末,外出归来,路经菜地,看到慢菜花已开花迎接我们,在微风的轻抚下,举着手像在说,你看,我们在这儿。这下,吃都吃不过来,我为自己之前的嫌弃羞愧不已”可概括出:“慢菜花”已开花。20.本题考查衔接语句。本文展昭时间顺序写“慢菜花”生长状况,“母亲仍是坚持着每天浇水,缓缓地,慢慢地,像养育一个个孩子”承接第④段“只好看着慢慢生长的‘慢菜花’,耐着性子等呀等”,引出下文第⑤段“又是暖暖一年冬。日光倾城,我见着慢菜花慢慢抽芽,积蓄着生长的力量,结节粗大壮实”写“慢菜花”慢慢抽芽,所以应放在C处,承上启下。故选C。2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选文第⑤段写到,“看到慢菜花已开花迎接我们,我为自己之前的嫌弃羞愧不已”。“之前的嫌弃”指第④段“而母亲却说,还有三畦地的慢菜花在后面呢。我有点心急,便对母亲说,这么久还吃不上,要不要砍去,改种早熟菜花”,后文“慢菜花”慢慢抽芽,所以我这时心里是有一点点愧疚的,幸亏母亲没有砍去,改种早熟菜花。对于吃“慢菜花”,我的心理是期待的。示例:慢菜花,真不好意思!是我太心急了!我会耐着性子等着你生长的,你一定不会让我失望,对吧?22.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作用。选文第⑥段画波浪线句子“夕阳西下,洒落一地暗沉的余晖,晚风将月月红的香气送入鼻息”是环境描写。描写菜地沐浴在夕阳余晖下,带给人美的视觉和味觉享受,表达对菜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23.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作用。文章结尾往往有照应开头的作用,另外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有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本文最后一段“总有一些事需要假以时日,需要耐心等待。比如等待花开,比如养育孩子,比如寻找幸福”“是的,一切都在来的路上,慢慢等,太阳愿意照耀,雨露答应滋润,即使在沙漠里,鲜花也会盛开,你所期待的,也必然会出现”升华了文章主题,作者从“慢菜花”的等待中领悟到有些事情需要等待,幸福与你所期待的,也都会出现。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文章的题目“总有一些事需假以时日”,使文章结构完整,脉络清晰。(六)(2022春·吉林长春·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篱笆墙上溜走的岁月陈满意①篱笆外是一眼望不到边、高低错落的庄稼,风一吹,便像童年的记忆一样一起一伏……②篱笆是乡亲们为村庄缝制的贴心小棉袄,是乡亲们在村庄的裙摆上编织的花边,各式各样。有的严严实实包围着小院落,有的则疏疏朗朗伴在田间小路的两旁。③乡间的篱笆前几乎都有一畦畦水灵灵的青菜。丝瓜、豆角、扁豆、野蔷薇、菊花以及许多叫不上名的野花从春开到秋。各色花儿点缀着绿意婆娑的篱笆墙,它们相互拥抱、相互铺陈,快快乐乐从无纷争,各长各的枝,各开各的花,各结各的果。蝈蝈在篱笆下浅吟低唱,螳螂在绿叶间慢悠悠的散步,蝴蝶招摇着四处休憩、寻访,蜜蜂如同流浪的歌手把仅有的一个曲调带到各处哼吟。④薄薄的阳光洒下来,花朵上的露珠莹莹地亮着,草尖上泛着光,化成无数个太阳,幻作漫天的珠翠。母亲的身影永远在篱笆那边的菜园里忙碌着,单薄的身影跨过岁月的沉重,背负着日子的艰辛。那身影很美,美丽的身影在朝阳和夕阳下晃动。母亲身后的大黄狗经常在篱笆间穿梭,东跑跑,西嗅嗅,一会儿就不见了踪影。⑤月光被篱笆挡在院子外,如同我的思念,一切只能隔着篱笆墙慢慢回味,篱笆沐浴在百合色的月光里,儿时金色的梦想就这样恣肆地流淌。月光在篱笆间流动,轻轻地,像待嫁的小家碧玉走出闺房的脚步,在淡淡的月光下,我们脱掉小褂捕捉飞舞在草从上一闪一闪的萤火虫,抓到之后放在玻璃瓶中,坐在篱笆下一起欣赏。田里的青蛙,地里的虫儿,鸣叫声此起彼伏,一浪又一浪地涌现。蒲公英、毛毛根和葛麻草在篱笆下疯长,尽情地吮吸着泥土的芬芳,静静地聆听夜的心语。⑥篱笆上悄悄溜走的岁月又被篱笆串成大地上迎风而歌的短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萌”,稀疏的篱笆,幽深的小径,碧绿的禾苗,错落的人家,总让人感到心旷神怡。陶渊明悠然自得“采菊东篱下”,杜甫“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深得其真趣,在简单的篱笆下,浇灌着丰富、葱茏的诗意。⑦女人们常常把衣服随意晾晒在篱笆上,如同飘扬着五颜六色的生活的旗帜,在风中摇摆成乡村的色彩。乡间的好事总是如此温情,依偎在篱笆的怀里久久不肯离去,而一些闲言碎语、奇闻轶事总在长舌妇的催促下越过篱笆成了没家的孩子四处串门、流浪。牛的哞叫声、羊的咩叫声、狗的吠叫声、大人们的说话声、孩子们的嬉闹声混杂在一起,有些拥挤地钻过篱笆,在村子外的原野上撒野。⑧篱笆在冬夜里伴着呼呼的北风哼着乡间小调,雪花就醉醺醺地四处碰撞,冷不丁地钻进衣领里,送上一阵凉爽。篱笆上缀上了一些零落的积雪,麻雀在上面跳来跳去,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疏疏落落,直牵动人的内心深处。雪霁天晴,昏黄而温暖的阳光里显得懒洋洋的,静默得就像蹲在篱笆根晒太阳的老人,一副随时要睡去的样子。小村安详、静谧,连大点声说话都觉得很突兀。偶尔有雄鸡悠长的打鸣声和声色浑厚的狗叫声回荡在寂静的村子里,在空旷的田地里,传得很远很远。⑨有人说,美丽是邂逅所得。而在小村的篱笆旁,带一双眼睛,你就可以随时发现美。无论春夏秋冬,沿着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穿过充满阳光的篱笆,一路蜿蜒而去,总有收获不完的快乐时光。24.文章第一段中说“风一吹,便像童年的记忆一样一起一伏”,那么,作者围绕着篱笆描写了童年记忆中的哪些活动场面?25.第四段中描写母亲的身影,说身影既“艰辛”又“美丽”,是否矛盾,如何理解?母亲的身影永远在篱笆那边的菜园里忙碌着,单薄的身影跨过岁月的沉重,背负着日子的艰辛。那身影很美,美丽的身影在朝阳和夕阳下晃动。26.简要分析下面两段文字在内容、情感和语言表达上的相同之处。(1)各色花儿点缀着绿意婆娑的篱笆墙,它们相互拥抱、相互铺陈,快快乐乐从无纷争,各长各的枝,各开各的花,各结各的果。蝈蝈在篱笆下浅吟低唱,螳螂在绿叶间慢悠悠的散步,蝴蝶招摇着四处休憩、寻访,蜜蜂如同流浪的歌手把仅有的一个曲调带到各处哼吟。(2)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27.文中第六段中引用古诗有什么好处?28.文末作者写道:“带一双眼睛,你就可以随时发现美。”纵观全文,你发现了哪些美呢?【答案】24.①母亲在能篱笆旁的菜园里为了生活而忙碌着。②月光下我们在篱笆旁捕捉草丛上的萤火虫。③篱笆旁邻居们的谈笑、牲畜的叫声、孩子们的嬉闹,一幅充满烟火气的乡村生活画面。

25.示例:并不矛盾。“艰辛”是说母亲一直在菜园里忙碌着,她那单薄的身影承担着家庭和生活的重担。“美丽"不仅是指劳动着的身影是最美的,更是指多年后再回望那段艰辛岁月时候的感受,母亲坚韧的品质,是那么的伟大,母亲也因这份品质而更美丽。作者用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表达了对那段岁月的追思,更是借此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恩。

26.示例:内容上:都描写了许多植物和昆虫,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画面。表达上:写作顺序都是先写植物,后写昆虫。都运用了拟人、排比的手法。情感上:都表达出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27.示例:①让文章充满了雅致的情趣,增添了诗情画意;②通过古诗,让人感受到篱笆既有自然之美,也有田园隐逸之乐,还有邻里和谐相处之趣。28.示例:①篱笆自然环境的盎然生机和自然清新之美。②月光下篱笆旁的少年玩乐的童趣之美。③村里篱笆邻里人们生活和睦和温情之美。④冬日里篱笆乡村的静谧之美。⑤回望艰难岁月里母亲的勤劳之美。⑥对故乡的感恩之美。(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解析】2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此题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活动场面”,即人在篱笆附近活动的场面。根据第④段“母亲的身影永远在篱笆那边的菜园里忙碌着,单薄的身影跨过岁月的沉重,背负着日子的艰辛”可概括为:母亲在篱笆旁的菜园里为了生活而忙碌着。根据第⑤段“在淡淡的月光下,我们脱掉小褂捕捉飞舞在草丛上一闪一闪的萤火虫,抓到之后放在玻璃瓶中,坐在篱笆下一起欣赏”可概括为:月光下“我们”在篱笆旁捕捉草丛上的萤火虫。第⑦段“牛的哞叫声、羊的咩叫声、狗的吠叫声、大人们的说话声、孩子们的嬉闹声混杂在一起,有些拥挤地钻过篱芭,在村子外的原野上撒野”可概括为:篱笆旁邻居们的谈笑、牲畜的叫声、孩子们的嬉闹,一副充满烟火气的乡村生活画面。25.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首先回答:不矛盾,然后分析原因。根据“母亲的身影永远在篱笆那边的菜园里忙碌着,单薄的身影跨过岁月的沉重,背负着日子的艰辛”可知,“艰辛”是指当时的生活不易,母亲撑着单薄的身子辛勤劳作,背负着沉甸甸的生活的重担。根据“那身影很美,美丽的身影在朝阳和夕阳下晃动”可知,“美丽”表面指母亲劳动着的身影在朝阳和夕阳的照射下很美丽,深层指母亲从早忙到晚的这种勤劳、坚韧的品质美丽。因此,这两个词语不矛盾,作者以此赞美了母亲的勤劳,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26.本题考查阅读比较。从情感上看:(1)句表达了对以篱笆墙为代表的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2)句表达了对童年百草园生活的怀念、喜爱之情,两者在内容情感上是一致的。从内容上看:(1)句先写各色的花等植物,再写蝈蝈、螳螂、蝴蝶、蜜蜂等昆虫;(2)句先写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再写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两文都是写了各种动物、植物,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热闹非凡、生机盎然的场景。同时两文的描写顺序都是先植物再昆虫。从表达上看:(1)句“它们相互拥抱、相互铺陈,快快乐乐从无纷争”是拟人手法,“蝈蝈在篱笆下浅吟低唱,螳螂慢悠悠在绿叶间散步,蝴蝶招摇着四处休憩、寻访,蜜蜂如同流浪的歌手把仅有的一个曲调带到各处哼吟”是排比和拟人;(2)句“不必说碧绿的莱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是排比手法,“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是拟人手法。可见,在表达上,两者都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27.本题考查引用诗句的作用。引用古诗通常有增加文采,增强感染力,增加文学性的作用。再从内容上考虑,“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稀稀落落的篱笆旁,一条小路通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新叶刚刚长出还未形成树荫,表现了篱笆旁的自然景色之美,“采菊东篱下”在东篱之下悠然采摘菊花,体现了隐逸生活的悠然自得,“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若肯邀请隔壁的老翁一同对饮,隔着篱笆唤来喝尽余杯,两位邻居尽情饮酒,兴奋快乐、和睦融洽的气氛跃然纸上。所以从内容上来说三位诗人的诗句也让读者感受到篱笆的美景以及给人带来的各种不同的志趣。28.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由第③段“乡间的篱笆前几乎都有一畦畦水灵灵的青菜。丝瓜、豆角、扁豆、野蔷薇、菊花以及许多叫不上名的野花从春开到秋”可发现自然清新之美。由第④段“母亲的身影永远在篱笆那边的菜园里忙碌着,单薄的身影跨过岁月的沉重,背负着日子的艰辛”可发现母亲的勤劳之美。由第⑤段“在淡淡的月光下,我们脱掉小褂捕捉飞舞在草丛上一闪一闪的萤火虫,抓到之后放在玻璃瓶中,坐在篱笆下一起欣赏”可发现少年玩乐的童趣之美。由第⑦段“大人们的说话声、孩子们的嬉闹声混杂在一起,有些拥挤地钻过篱芭,在村子外的原野上撒野”可发现邻里人们生活的温馨和睦之美。由第⑧段“小村安详、静谧,连大点声说话都觉得很突兀。偶尔有雄鸡悠长的打鸣声和声色浑厚的狗叫声回荡在寂静的村子里,在空旷的田地里,传得很远,很远”可发现乡村的静谧安详之美。由第⑨段“无论春夏秋冬,沿着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穿过充满阳光的篱笆,一路蜿蜒而去,总有收获不完的快乐时光”可发现回望过去的温馨和对故乡的感恩之美。(七)(2022春·四川广安·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艾草香①对艾草,是老相识了。②乡村的沟沟渠渠里,一是艾草多,一是芦苇多。它们在那里熙熙攘攘,漫山遍野,自枯自荣,世世代代。除了偶尔飞过的鸟雀,平时大体再没有谁会惦念它们。但乡人们都知道,它们在呢。就在那片沟渠里,枕着风,傍着水,枝繁叶茂,不离不舍。一到端午,家家户户门窗上都插上了艾草,满村荡着艾草香。③羊却不爱吃,猪也礻爱吃,大概都是嫌它的气味霸道。它是草里的另类,做不到清淡,从根到茎,从茎到叶,气味浓烈得汹涌澎湃,有种豁出去的决绝。采艾的手,清水里洗过好多遍了,那艾草的味道,还久久逗留在手上,不肯散去。苦中带香,香中带苦,你根本分不清到底是苦多一些,还是香多一些。苦乐年华,它一肩扛了。④所以,它独特,在传统的民俗里,万古长存。早在诗经年代,就有了“彼采艾兮”的吟唱。说是唱爱情呢,我却觉得是唱它。它被人们赋予了神圣,用以寄托愁思,聊解忧伤。⑤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也曾有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为人,恶门户上,以禳毒气。”说的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争相采艾,扎成人的模样,悬挂于大门之上,以消除毒气灾殃不过是普通植物,却担当起驱毒辟邪的重任,这是艾草的本事了。有时,保持个性,坚守自己,方能脱颖而出。在这一点上,我们人类,得像一棵艾草学习。⑥可能是小时的记忆作怪,多少年来,我一直以为艾草只在水边生长——这是我的孤陋了。福建有文友说,他们家乡的山上,漫山遍野,都长着艾草。人们也食它,三月里,艾草正鲜嫩,采了它,拌上糯米粉,包上芝麻、白糖作馅,蒸熟,即成艾糍粑。咬上一口,香软甘甜,鲜美无比。这吃法让我惊异,有尝试的欲望。想着,等来年吧,等三月天,一定去采了艾草回来吃。⑦小区里,爱种花的陈爹在他的小花圃里,却种上了艾。六月的天空下,一丛红粉之中,它遗世独立的样子,让人一眼认出,这不是艾草么!⑧陈爹笑了,眼光缓缓地落在它上面,说,是啊,是艾草啊。⑨种这个做什么呢?又不漂亮,问的人显然有些好奇了。⑩陈爹不急着作答,他弯腰,眯着眼睛笑,伸手轻轻地拨弄一下那些艾草。他说:“别看它小,它可以驱虫的。你看,它旁边的花长得多好,不怕虫叮。”⑪哦——围观的人一声惊呼,恍然大悟,原来,它做了护花使者。⑫陈爹种的艾草,现在正插在我家的门上。不多,一棵,茎与叶几乎同色,灰白里,浸染了淡淡的绿。香味很地道,开门关门的当儿,它总是扑鼻而至,浓烈,纯粹。这是陈爹送的他爬了很高的楼梯,一家一家送,他说,要过端午节了,弄棵艾给你们插插。⑬我不时地望望,闻闻,心里有欢喜。离开了乡村,艾草的气息不再那么浓烈,然过节的气氛,却一点没削减,因了这一棵温暖的艾草。29.结合全文,说说作者笔下的艾草具有哪些特点。30.文中的陈爹的人物形象是什么样的?说说作者写艾草为何又要写到陈爹。31.根据括号里的提示对文中第②段中的加点词语进行品析。一到端午,家家户户门窗上都插上了艾草,满村荡着艾草香。(如果把“荡着”换成“都是”好不好?为什么?)32.本文结尾段中,作者感受到“艾草的气息不再那么浓烈,然过节的气氛,却一点没有削减”;而鲁迅《社戏》的结尾,迅哥儿在离开故乡后,却发出“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感慨。试分析两处结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答案】29.示例:漫山遍野,数量多;气味浓烈,苦中带香;保持个性,坚守自己;贡献大,作用多。

30.陈爹热心,和善,爱花草,热爱生活。写艾草又写陈爹,是想借陈爹对艾草的态度,表达人们对艾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侧面表现艾草默默给人们带来的温暖。

31.不好。“荡着”有“飘散、摇摆”的意思,形象地描绘出艾草香气弥散的画面,而“都是”没有这种画面感。

32.相同点

示例一:都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本文结尾借艾草抒发情感,《社戏》结尾借罗汉豆抒发情感。示例二:怀念的事物都饱含人情味。本文中艾草饱含了陈爹关心他人的温暖,《社戏》中的豆与戏饱含了平桥村民对作者的热情和和善。不同点

示例:表达的感情不同,本文表达的是我对艾草的喜爱、怀念;而《社戏》表达的是对纯朴的民风的怀念。【解析】29.考查概括能力。根据第②段“乡村的沟沟渠渠里,一是艾草多,一是芦苇多。它们在那里照熙攘攘,漫山遍野,自枯自荣,世世代代”概括得出:漫山遍野,数量多;根据第③段“采艾的手,清水里洗过好多遍了,那艾草的味道,还久久逗留在手上,不肯散去。苦中带香,香中带苦,你根本分不清到底是苦多一些,还是香多一些”概括得出:气味浓烈,苦中带香;根据第⑤段“不过是普通植物,却担当起驱毒辟邪的重任,这是艾草的本事了。有时,保持个性,坚守自己,方能脱颖而出”概括得出:保持个性,坚守自己;根据第④段“它被人们赋予了神圣,用以寄托愁思,聊解忧伤”概括得出:寄托愁思,聊解忧伤;根据第⑪段“哦——围观的人一声惊呼,恍然大悟,原来,它做了护花使者”概括得出:驱蚊虫,贡献大,作用多。30.考查人物形象及作用。第一问:根据“爱种花的陈爹在他的小花圃里,却种上了艾。六月的天空下,一丛红粉之中,它遗世独立的样子,让人一眼认出,这不是艾草么!”“别看它小,它可以驱虫的。你看,它旁边的花长得多好,不怕虫叮”“他爬了很高的楼梯,一家一家分送,他说,要过端午节了,弄棵艾给你们插插”可得出:陈爹是一个热心,和善,爱花草、热爱生活的人。第二问:根据第⑫段“陈爹种的艾草,现在正插在我家的门上。不多,一棵,茎与叶几乎同色,灰白里,浸染了淡淡的绿。香味很地道,开门关门的当儿,它总是扑鼻而至,浓烈,纯粹。这是陈爹送的”得出:写艾草又写陈爹,是想借陈爹对艾草的态度,表达了人们对艾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根据第⑬段“我不时地望望,闻闻,心里有欢喜。离开了乡村,艾草的气息不再那么浓烈,然过节的气氛,却一点没削减,因了这一棵温暖的艾草”得出:侧面表现艾草默默给人们带来的温暖。31.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首先明确态度,不好。然后根据“荡着”的具体表达效果说明理由。“荡着”有“飘散、摇摆”的意思,生动形象的描绘出艾草香气弥散的状态,具有很强烈的画面感。而“都是”的意思是“全是,完全是或者表示全部包括在内”,不形象,没有这种画面感。故不能替换。32.考查对比阅读。可以从表达方式、内容、主旨及作者情感的角度分析相同点和不同点。《社戏》结尾“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通过对“豆”和“戏”的怀念,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少年欢乐时光的美好怀念,对少年时期人与人之间淳朴之情的向往,也有些对时光流逝的伤感。本文通过对艾草功效和特点的描写,最后用“艾草的气息不再那么浓烈,然过节的气氛,却一点没有削减”抒发了我对艾草的喜爱、对乡村艾草的怀念,对农村生活的喜爱。据此写出异同点即可。示例:相同点:手法上都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艾草香》结尾借艾草抒发情感,《社戏》结尾借罗汉豆抒发情感;内容上,都是表达的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不同点:抒发的感情不同,《艾草香》表达的是我对艾草的喜爱、怀念;而《社戏》表达的是对纯朴的民风的怀念。(八)(2022春·陕西西安·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五月知竹,人生知足①夏之交的雨最是润泽,山林被浇灌得水汽氤氲,很适合竹子生长。②那些喝饱了水的小胖笋争先恐后地探出头来,迅速长成高高瘦瘦的模样。它们的长势是那样快:“清明一尺,谷雨一丈”。如果闭上双眼仔细聆听,或许还能抓住它们“哔哔啵啵”拔节的声音。到立夏时分,整片竹林都已经舒展开来,在风中轻晃摇曳。人穿行在簌簌的竹声中,思绪似乎能上接远古,听见风里来自祖先的叮咛。③早在5000年前,华夏的先民们就唱着歌谣走进了竹林,他们伐断修竹,制成武器,在尘沙飞扬的黄土地上追逐走兽,获得了最早的生存资本,也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漫长征程。④“断竹、续竹、飞土、逐宍。”一首《弹歌》寥寥八个字,记录的是中国人与竹子宿世的缘分。在那些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日子里,先民们总是和竹林紧紧依偎着:竹竿可以筑房,竹笋可以果腹,竹条可以弯转成榻,编织成篮,雕镂成器。若是削竹为箭,可以放开拳脚,猎取更多的食材,安身立命;若是伐竹为桥,可以迈开步子,踏足更远的土地,开辟山河。因而苏东坡曾感叹:“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岂止如此。辞典里的两百多个竹部文字,每一个都在诉说着竹子对我们生活的重要作用——恐怕再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了。⑤在竹子的应用中最值得一提的成就,关乎一种更高水平的需求。当小日子踏踏实实地过起来时,先民们开始思考如何用他们的智慧和经验庇荫子孙。于是循着鸟儿的足迹,人们创造了文字,然后截竹制笔,裁竹为片,把文字书写在竹片上,称之为“简”,用绳子将简串在一起,就有了“书”“册”。竹简书册比金石钟鼎更便于运输,又比古埃及的莎草纸更耐保存,祖先们经过反复的比较和艰难的选择,才确定了这样一种载体,把他们的天地之道、人间至理、箴言劝诫——刻录,并且代代相传。从此以后,无论是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还是民生疾苦的社会细节,都被精心地记录下来,传扬开去。⑥有文字,就有文学;有文学,就一定有文人。如果要勾描中国文人的形象,我总是能想象出一个左手持卷,右手执笔的瘦弱书生,他挺拔地站在滚滚红尘中,微微扬起下颚,把不屈的眼神投向远方,一任清风卷起衣袂。这样的形象竟然和竿竿翠修有一种微妙的神似。有时我们会恍然感到,竹子本身就是一位身着青衫的雅士,潇洒恣意地负手而立,就把生而有节、虚怀若谷、宠辱不惊的东方品格都写在了那里。所以中国文人很喜欢种竹在院,好像只要窗畔有竹子静静伫立,就能听见贤者的教诲声声入耳。⑦刘克庄曾写自己“借居未定先栽竹”,大抵也是出于这样一种向往。中国文人在竹子身上发现了更深层次的精神品质,也发现了自我。季羡林曾引用过日本学者岩山三郎的几句话:“西方人看重美,中国人看重品。西方人喜欢玫瑰,因为它看起来美,中国人喜欢兰竹,并不是因为它们看起来美,而是因为它们有品。它们是人格的象征,是某种精神的表现。这种看重品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精神价值的表现,这样的精神价值是高贵的。”⑧到现在,我们已经难以尽数竹子被中国赋予的各种品质了。但只要是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长大的人,见到竹子就总能感受到清幽雅静,感受到与世无争,感受到内心的平和安逸。这种审美体验是举国相通的,它是祖先们一起追逐猛兽时已经结下的默契,是我们独有的沟通方式。至此我们方知:竹子,早已融入了我们的民族理想与民族性格,融入了中华儿女的基因血脉,成为了华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删改)33.选文第②段的“清明一尺,谷雨一丈”的农谚,讲出来怎样的物候特点?可联系《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中学习的内容做阐释。34.选文第④段说“每一个都在诉说着竹子对我们生活的重要作用”,举出两个含有“竹”字做偏旁的字,说说“竹”与我们生活的关系。35.阅读下面语句,选择一句试做赏析。(1)人穿行在簌簌的竹声中,思绪似乎能上接远古,听见风里来自祖先的叮咛。(2)竹子,早已融入了我们的民族理想与民族性格,融入了中华儿女的基因血脉,成为了华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6.《五月知竹,人生知足》一文,引用了好几位学者对竹的评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摘抄,并说说喜欢这句话的理由。【答案】33.示例:《大自然的语言》中介绍了许多农谚,这句谚语讲述了一种物候现象:清明、谷雨节气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植物(竹笋)生长变化大。(意思对即可)

34.示例:“筐”指生活中用来盛东西的器具,绝大多数是用竹子制作而成;“笛”是常见的一种乐器,也是大多用竹子制作的。这些都说明我们的生活与竹子关系密切。

35.(1)用想象联想的方法,说明我们祖先在远古时代就学会使用竹子,让人感动亲切、自然,表达对竹子的敬意。(2)我们赋予竹子品质,竹文化是我们心中高雅的象征。竹子象征了坚强品格,高雅虚心、乐于奉献的美德,已成为中国文化的精神象征。这句话将竹子与“民族品质和性格”结合起来,写出了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充分显示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能自圆其说,通顺即可)

36.示例:苏东坡曾感叹:“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作者视竹子为“君”,表达了自己的敬意,全句用排比铺陈,把竹子与人的关系表现的淋漓尽致。【解析】3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大自然的语言》中介绍了许多农谚,比如:“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清明一尺,谷雨一丈”指春天到了,只要竹笋破土而出,它就尽情的吸收阳光雨露,它一天能长一两尺甚至更高。这句谚语讲述了一种物候现象:清明、谷雨节气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植物竹笋生长变化大。34.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含有“竹”字做偏旁的字示例:筷、笼、管、简、箩、笠、篮、筛……竹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示例一:“筷”:筷子,夹取饭菜等的细长棍儿,多数用竹制作,是我们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进食工具。示例二:“笠”:斗笠,绝大多数是用竹编织的圆形宽檐帽,可以挡雨、遮阳光。竹子的利用涉及衣、食、住、行、用各方面,足以体现竹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35.本题考查语句赏析。(1)“思绪似乎能上接远古,听见风里来自祖先的叮咛”用联想想象的方法,说明我们祖先在远古时代就学会使用竹子。今天我们依然和竹相伴,受竹的影响,竹成为了连接现在与远古的纽带,“穿行在簌簌的竹声”就仿佛是在与远古的祖先对话,让人感动亲切、自然,表达对竹子浓浓的敬意。(2)这句话将竹子与“民族品质和性格”结合起来,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我们赋予竹子品质,用竹象征了坚强品格,高雅虚心、乐于奉献的美德。竹已成为中国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竹也成功地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本句通过写竹的品格的传承及其对后人的影响,写出了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充分显示文化传承的重要性。36.本题考查阅读拓展。示例:刘克庄曾写自己“借居未定先栽竹”,大抵也是出于这样一种向往。像刘克庄这样的文人,大抵都喜欢在自家附近栽种竹子,好像只要窗畔有竹子静静伫立,就能感受到竹子所彰显出的精神品质,感受到与世无争,感受到内心的平与安逸。把竹子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表现得酣畅淋漓。(九)(2022春·吉林长春·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一只鹅的尊严包利民①那年母亲养了三只小鹅,它们长到快有鸡那么大的时候,被家里一头贪婪的猪吃掉一只。于是母亲又买回来一只,两大一小,三只鹅相伴成长。开始还大小明显,快要长成大鹅的时候,它们就相差无几了。②这是三只母鹅。后加入的那一只,背上是黑色的,与那两只明显不同,我们叫它雁鹅。这只鹅很灵活,不安分。另外两只鹅也许在一起的时间长,形影不离,不怎么理会雁鹅。雁鹅却一直跟着它俩,不远不近地跟着,不凑到身边去。那两个经常会欺负它,每当这时,雁鹅就奋起反抗。鹅不像鸡,互相打架的并不多,可它们三个打起来也很激烈。③雁鹅开始是被动打架,它并不畏惧。不过它也不挑衅那两个前辈,却爱挑鸡鸭下手,偶尔也对猪狗挑战一番。它战斗的时候,长长的脖子伸得很直,压得很低,几乎快贴着地面,就这样冲过去。我常想,这样一张扁长的嘴,还没有锋利的牙齿,怎么能打击到对手呢?④一个夏天的午后,我坐在北窗那儿看语文课本,院子里别的禽畜都在阴凉的地方眯着,只有雁鹅很精神,它溜溜达达,然后就溜达到了北窗下。我便想逗逗它,拿着一个平时玩儿的小水枪,瞄准它的头,一通射击。它被突如其来的攻击给打蒙了,愣怔了一下,然后转过头来,盯着我看,还作势要向我冲过来。可是在我密集的射击下,它最后还是撤退了。它好像很愤怒,只好去找那些在墙角蹲着睡觉的鸡出气,一时院子里被它搅得鸡飞狗跳。⑤傍晚的时候,我出去找小伙伴玩儿,刚走到院门口,就听到身后有一阵响动,回头,雁鹅正大步跑过来,脖子压得很低,做出攻击的姿势。一时我觉得好笑,这家伙还很记仇,可能是觉得我冒犯了它的尊严才会如此吧。可它欺负那些鸡鸭时,怎么不想想自己的所作所为呢?我没有躲闪,觉得它那嘴也没有什么威胁,更想看看它到底会怎么样。结果它冲到近前,一口就咬在我腿上,咬紧了还晃着脑袋一拧。顿时,钻心的疼痛袭来,我大怒,飞起一脚,它灵活地一闪,叫着跑远了——它的叫声怎么听怎么像在笑!我一看小腿,被它连咬带拧地出现了一小块儿青紫。⑥此后每次见到它,我都试图躲远点,互不侵犯。谁知这家伙不依不饶,见我必咬,每次见到它我都会飞快地跑走。直到过了一个多月,它的怒火才渐渐熄灭。⑦雁鹅不仅记仇好斗,雁鹅还很愿意管闲事。如果来了外人,它比看家护院的狗还积极,叫声极为高亢,且乐此不疲。有一次,父亲嫌它太吵,就追着打它。它一气之下,就再也不管闲事了。之后来多少人,它都视而不见。⑧有一次母亲给鹅喂食,雁鹅不知去哪里闲逛了,没有赶上。它回来后,发现没有吃的,大声抗议,可是没人理它,它就回到窝里趴着。第二天早晨喂食的时候,它不出来,母亲也没注意。中午它依然不吃,母亲把它赶出来,它看了那些食物一眼,很不屑地走开了。晚上还是如此。母亲有些急了,不知它是生病了还是怎么了。直到第三天中午,母亲把它赶出来,给它单独弄了一盆吃的,并往食盆那里赶它,它才勉为其难地给了面子,开始慢慢地吃。真是一只倔强的鹅啊!⑨雁鹅再一次不吃食的时候,已经快到冬天了。这次不是因为怄气,是因为真病了。母亲给它喂药,它死活不张嘴。后来把药拌在食物里,它只吃了一口,就走开了。以后就是只吃不拌药的食物。它吃得更少了,而且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好动,每天大多数时间都在那儿静静地卧着。后来家人看它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就准备给它强行灌药。我把着它的头,它剧烈地挣扎;我松开手,它很轻蔑地看了一眼我们,然后头就垂了下去,带着长长的脖子,垂到地上。它就这样死了,无声无息。⑩三十多年过去了,不知为什么,每当我在尘世中随波逐流的时候,总是会想起那只雁鹅。37.文中的那只雁鹅有哪些特点?38.文章叙述雁鹅的故事详略得当,请简要概括三件详细叙述的事件。39.按照括号内要求赏析句子。直到第三天中午,母亲把它赶出来,给它单独弄了一盆吃的,并往食盆那里赶它,它才勉为其难地给了面子,开始慢慢地吃。(修辞方法角度)40.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对文章第⑩自然段进行简要分析和评价。【答案】37.灵活、不安分;勇敢、不畏惧战斗;好斗、记仇;爱管闲事;倔强;极度自尊。

38.(1)夏日午后,“我”用水枪袭击雁鹅,雁鹅找鸡出气;(2)傍晚雁鹅在我腿上连咬带拧报复了“我”;(3)雁鹅因被忽视,使小性子一天半不吃食;(4)雁鹅生病但不吃拌药的食物直至死去。

39.此句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将雁鹅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雁鹅受到忽视后,极力挽回自己的面子,维护自己尊严的表现,表现出了雁鹅矫情倔强的特点。

40.本段结构上是文章的结尾,收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引人深思;内容上将自己的“随波逐流”、不坚守底线原则和维护自己尊严、倔强的雁鹅进行对比,由物及人,深化主旨;表达作者自我反省以及对雁鹅的尊敬和怀念之情;语言简洁但深刻。(意思对即可)【解析】37.本题考查对事物形象特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具体事例分析雁鹅的特点。根据原文第段②“这只鹅很灵活,不安分”可知,那只雁鹅灵活、不安分;根据原文第②段“那两个经常会欺负它,每当这时,雁鹅就奋起反抗”,第③段“雁鹅开始是被动打架,它并不畏惧”可知,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