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资源合理利用_第1页
环境资源合理利用_第2页
环境资源合理利用_第3页
环境资源合理利用_第4页
环境资源合理利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工程教研室郑茹娟

Tel:138362682882711223E-mail:zrjzsq@163.com参考书目《生态环境知识读本》王豪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人口、资源与环境》刘静玲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马光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00科学期刊

1.中国环境科学2.环境科学3.环境化学4.环境科学学报5.chemosphere6.Environ.Sci.Technol.7.The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8.WaterResearch主要内容第一章:环境第二章:资源第三章:可持续生态系统第一章环境

20世纪,人类在享受产业和科技革命所带来的辉煌的同时,也体验到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所带来的巨大创伤。面对地球生态环境危机,人类已经开始进行生存策略的调整和改变,这是一次席卷全球的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的根本转变。为了跟上这种转变,人们需要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以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理念,逐步建立起环保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起“可持续社会”。

第一节人类活动和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实质就是由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行为不自觉地导致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转化了。

1、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1)全球气侯变暖

温室效应的影响和危害

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在北半球冬天变短、变湿,夏天变长、变干燥;亚热带地区会变得比现在更干,而热带地区会变得更湿。由于海洋产生更多的热量和蒸发更多的水分,气流速度加快,热带风暴的能量比现在的要大50%,时速超过350km的飓风和台风将频繁发生。

由于气侯的转变,农业和自然生态将发生一系列难以预料的转变。来不及适应气侯的转变,一些动植物种类可能灭绝,农作物将减产。更严重的是气侯变暖会使极地冰雪融化,海平面将升高,从而使沿海城市和海岛将大片地淹没,影响全球1/3人口生活,导致一系列不可逆转的后果。(3)酸雨污染(4)土地荒漠化(5)水资源危机(6)森林植被破坏(7)生物多样性锐减(8)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9)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10)人口问题2、环境问题的分类环境问题大致可分为两类: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因素引起的对环境的破坏或污染,也称为第一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又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二、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由于近代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环境污染和衰退更加严重,构成了所谓社会公害,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更大的威胁。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在不断产生和发展。环境污染的公害事件发生频率加快。

70年代以来,所发生的许多公害的严重程度,已远远超过了八大公害。

1984年印度博帕尔市的一家农药厂,大约有45万吨农药剧毒原料甲基异氰酸酯泄漏,发生了2500人中毒死亡,十余万居民受害的悲惨事件。

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爆炸事件,使北欧、东欧等国大气层中放射性尘埃增高达一周之久,是世界上第一次核电站污染环境的严重事故。海湾战争造成的环境污染我国的环境污染也相当严重

SO2排放量颗粒物排放量西南地区酸雨水污染严重

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发展过程:1、20世纪60年代人们把环境问题只当成一个污染问题。2、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3、20世纪80年代,提出持续发展战略。4、20世纪90年代,巩固和发展了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形成当代主导的环境意识。

第二节环境污染物

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一、环境污染物的类别

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

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和固体废物。

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

1、人类社会不同功能产生污染物工业:

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污染主要是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量开采,造成多种化学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超量循环;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与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农业:

农业对环境产生污染主要是由于使用农药、化肥、农业机械等工业品,农业本身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农业废弃物。农家肥料中常含有细菌和微生物。

交通运输:

污染主要是噪声、汽油(柴油)等燃料燃烧产物的排放和有毒有害物的泄漏、清洗、扬尘和污水等。生活:

生活活动也能产生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污染,排放“三废”。化学污染物

(1)元素(2)无机物(3)有机化合物和烃类(4)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5)含氧有机化合物(6)有机氮化合物(7)有机卤化物(8)有机硫化合物(9)有机磷化合物

二、环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谓之污染物的迁移。

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第三节环境与社会

一、人类社会与环境的悲剧-贫困贫困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一个挑战。贫困首先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因为贫困的存在不仅威胁着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同时给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的破坏。1、贫困的定义与标准世界银行在其1990年的发展报告中将“贫困”的定义表述为“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相对贫困指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不同社会成员和不同地区相对于全社会而言,处于贫困状态。

贫困的标准即贫困线人均纯收入能否达到维持正常生存所需要的最低生活费用支出来衡量。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贫困线标准,其数额范围从发达国家的数千美元,到有些发展中国家的300美元左右,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2、贫困加剧环境压力贫困使社会发展陷入“贫困-人口增长-资源环境破坏-贫困加剧”的恶性循环。世界范围内贫富差别继续扩大,两极分化严重,20%的穷人仅享有世界收入的1.5%,而20%的富人却拥有全球83%的财富。

3、债务迫使发展中国家加剧开发资源为了还债,一方面要削减进口。这导致经济衰退,失业和生活水平下降;另一方面要强制增加出口。它导致人民生活进一步恶化。许多发展中国家贫穷和债务迫使他们加剧开发环境资源,导致环境破坏,环境恶化损害他们的发展,导致进一步贫穷,从而处于贫穷和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的怪圈中。4、中国的贫困与消除贫困的对策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农村普遍处于贫困状态,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政府大规模地开展了扶贫开发工作,成立了专门的扶贫开发机构,大幅度投入扶贫资金,实施一系列促进农村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到1992年,中国贫困人口再次减少到8000万人,到1994年更减少到7000万人,到1995年减少到6500万人。二、中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1、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2、中国环境保护政策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在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进行精心的计划和详细的安排,逐步完善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加大了环保宣传的力度和执法的力度,使我们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不断改善环境质量。第四节可持续发展的地球-绿色之梦

一、科学家对地球未来的两种预测悲观论乐观论

在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我们认为:①当代世界环境退化与科学技术发展有关;②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下,全球增长速度将大大加强;③科学技术进步,沿着保护生态方向发展;④新的科学成果的应用可能会产生新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二、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1、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世界环境大会”,

1992年在马西里约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3、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涉及三方面: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①经济可持续发展②生态可持续发展③社会可持续发展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生存不意味着人们生活在“刚刚能活”的生活质量水平上,相反,生活质量要提高。它反对常见的少数有权或有钱人说了算的“习惯”,强调没有广大普通老百性的积极参与就没有真的“21世纪议程”可言。5、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①可持续的核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④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转变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三、《中国21世纪议程》

1、《中国21世纪议程》主要内容

2、《中国21世纪议程》主要目标第五节世界环境教育一、环境教育的起源环境教育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那时,西方的环境污染已经非常严重,“公害”事件层出不穷。为了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与保护环境,美国率先把环境教育引入学校环境教育。

70年代是国外环境教育迅速发展的10年。进入80年代以后,环境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

1992年6月,里约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的议程》要求通过正式和非正式教育方式,使环境教育成为全世界所有公众了解地球环境最广泛的普及教育。二、国内外环境教育比较1、原苏联的环境教育体系2、日本的环境教育课程研究3、美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