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安市十校联盟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七年级语文试卷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无时无刻都在盼望着暑假快快到来。那时,约几个心有灵犀的好友,抛却世俗烦琐,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或躲进书斋,①,泛溢阅读的热情,去书中结识几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感受人类②古不变的信仰,看几篇饶有趣味的志怪故事,读一读日记里记录的怀恋叙说:或适度娱乐,抛却烦恼,酣然入梦后醒来,看一场电影放松心情,玩一场游戏愉悦身心,踢一回足球舒活筋骨。每当憧憬这些,我就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1.文中加点字“饶”的读音正确的是()A.lào B.rào C.láo D.ráo2.在文中横线②处填入汉字,正确的是()A.垣 B.亘 C.旦 D.更3.在文中横线①处填入词语,正确的是()A.自言自语 B.锲而不舍 C.目不窥园 D.不以为然4.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我无时无刻都在盼望着快快到来暑假。 B.我每时每刻都在盼望着快快到来暑假。C.我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暑假快快到来。 D.我每时每刻不在盼望着暑假快快到来。【答案】1.D2.B3.C4.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字音辨析。饶有趣味:ráoyǒuqùwèi,一般是指很有兴趣地看着一样物体或事物。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字形辨析。亘古:gèngǔ,汉语词语,意思是自古以来;整个古代。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辨析。A.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独自低声说话。B.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C.目不窥园:意思是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D.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结合语境,由“或躲进书斋……泛溢阅读的热情,去书中结识几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可知,此处表示在书斋里专心致志地阅读,故应用“目不窥园”。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无时无刻”用在“不”前,合起来表示“时时刻刻都……”之意。故选C。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真正美丽的生命应该像闻一多先生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有时,它也许会被冷酷地阻断;有时,它也许会被无情地搁浅②但是,生命之所以美丽,正在于它始终高扬着一个美丽的主题③执着地追求着真善美④它不会趋炎附势地扭曲自己的形象,不会莫名其妙地涂改自己灵动的线条⑤在生命的底蕴中,始终流动着人类对世界最纯粹的良知与渴望A.③④①②⑤ B.③①④②⑤ C.④①⑤②③ D.⑤①③④②【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句的排序,注意联系上下文来推断。综观全段,“执着地追求着真善美”是对上句“真正美丽的生命”的解答,故③排首位;④句首字“它”指代的是“真正美丽的生命”,是对“真正美丽的生命”的具体阐述,排第二位;接着①通过假设列举在人的一生中“真正美丽的生命”会遇到的困难;最后②⑤通过转折强调“生命之所以美丽”的原因。故排序为:③④①②⑤,故选A。
6.下面几种情境话语,恰当、得体的一项是()A.燃烧的岁月,已将您生命焚尽,但那坚强的信念,仍在您额头闪光。您的爱护、关怀和勉励将伴我信步风雨人生。(发给父亲的短信)B.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改进意见,并且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C.同桌张山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李水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D.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着满园盛开的梨花,王强情不自禁地说道:“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答案】C【解析】【详解】A.“已将您生命焚尽”不得体,“生命焚尽”是指生命的结束,可以改为“青春焚尽”;B.“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不得体,学生会不能对学校领导“责成”;D.王强看到的是梨花,而引用的诗句描绘的是雪,不合情境。故选C。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一)(每小题2分,共4分)比较阅读《竹里馆》和《书事》,完成下列各题。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书事唐·王维轻阴阁①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注释:①阁:同“搁”,阻止,延滞,停下来。7.下列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A.从体裁上看,两首诗都是五言绝句,从题材上看,两首诗都是写幽居之情趣。B.《竹里馆》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叹惋惆怅的心境。C.《书事》中的“阁”字别有趣味,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淡淡两句,把读者带到一片宁静的小天地中,流露出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D.《书事》中青苔本是静景,诗人化静为动,表现出色彩奇妙的运动,写出仿佛流动于整个空间的苍苔翠色,让人感受到深院的幽静。8.两首诗歌表达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7.B8.相同之处:表现了诗人宁静淡泊心情,对幽居生活的热爱与陶醉,以及高雅绝俗的追求。《竹》诗中诗人身处竹林,弹琴、放歌自娱自乐,与月相伴,悠然自得;《书》诗中诗人在院中坐看青苔,享受满院翠绿,闲静疏懒。【解析】【分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B.“体现出诗人叹惋惆怅的心境”表述错误。《竹里馆》一二句,用“幽篁”、“深林”、“明月”三个词写景,以“独坐”、“弹琴”、“长啸”三个词写人物活动,写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这两句写出了竹林的清幽和诗人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古诗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相关诗句分析。《竹里馆》诗前两句中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安闲自得之情。“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抒发了诗人置身于大自然的淡泊情志和闲适的胸怀。《书事》前两句前两句中“阁”字别有趣味,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虽是白昼,诗人也懒得去开那院门,表达诗人喜欢静谧的个性和雨后闲适的情调。“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作者运用移情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诗中透露出对清幽恬静生活的陶醉之情。所以,两首诗的相同之处都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对清幽高雅的隐居生活的喜爱及淡泊宁静的情怀。(二)(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节度使王忠嗣,少以勇敢自负,及守一方,专以持重①安边为务。常曰:“太平之将,但当抚循②训练士卒而已,不可疲中国之力以邀功名。”军中日夜思战,忠嗣多遣谍人伺其间隙③,见可胜,然后兴师,故出必有功。既兼两道节制④,自朔方至云中⑤,边陲数千里,要害之地,悉列置城堡,斥⑥地各数百里。边人以为自张仁愿⑦之后,将帅皆不及。忠嗣始在朔方、河东,每互市⑧,高估马价,诸胡闻之,争卖马于唐,忠嗣皆买之。由是胡马少,唐兵益壮。与吐蕃战,皆大捷。(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改动)【注】①持重:谨慎,稳重。②抚循:安抚,慰问。③间隙:空隙,引申为可乘的机会。④两道节制:两地节度使。⑤朔方、云中:朔方,唐西北地区;云中,即云中郡,今山西大同。⑥斥:开拓,扩大。⑦张仁愿:唐朝政治家、军事家,曾任朔方军大总管。⑧互市:中国历史上与异族贸易的通称。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及()(2)伺()(3)捷()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但当抚循训练士卒而已,不可疲中国之力以邀功名。(2)边人以为自张仁愿之后,将帅皆不及。11.文章使用了对比或衬托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请举一例并加以说明。【答案】9.①.等到②.侦察(暗中观察)③.胜利10.(1)只要安抚训练士兵就可以了,不可以耗费国力来求取功名。(2)边疆的人们认为,从张仁愿之后,将帅都不如王忠嗣。11.示例一:军中士卒为了功名,求战心切,而王忠嗣派人反复侦察、见机出兵,二者形成对比,突出王忠嗣的谨慎稳重。示例二:边疆的人们认为自张仁愿后的将帅都比不上王忠嗣,侧面衬托出王忠嗣的军事才能高,尽忠职守。【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及守一方”句意:等到镇守一方时。及:等到;(2)“忠嗣多遣谍人伺其间隙”句意:王忠嗣就派遣暗探侦察敌人的动静。伺:侦察(暗中观察);(3)“皆大捷”句意:唐朝都大获全胜。捷:胜利。【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的理解。重点词有:(1)但:只;士卒:士兵;疲:耗费;以:来;邀功名:求取功名。(2)以为:认为;自:从;皆:都;不及:不如。【11题详解】本题考查表现手法。根据“军中日夜思战,忠嗣多遣谍人伺其间隙③,见可胜,然后兴师,故出必有功”可知,军中士卒为了功名,求战心切,而王忠嗣派人反复侦察、见机出兵,二者形成对比,突出王忠嗣的谨慎稳重;根据“既兼两道节制,自朔方至云中,边陲数千里,要害之地,悉列置城堡,斥地各数百里。边人以为自张仁愿之后,将帅皆不及”可知,边疆的人们认为自张仁愿后的将帅都比不上王忠嗣,侧面衬托出王忠嗣的军事才能高,尽忠职守。【点睛】参考译文:节度使王忠嗣,年轻时因勇敢而自负,等到镇守一方时,专门把谨慎维护边疆安定作为首要任务。他常常说:“和平年代的将帅,只要安抚训练士兵就可以了,不可以耗费国力来求取功名。”军中将士,日夜思战,王忠嗣就派遣暗探侦察敌人的动静,看到战而能胜,然后才出兵,所以出兵必有战功。兼任两镇节度使后,从朔方到云中,数千里长的边疆,在要害的地方,都列置城堡,开拓地方各达数百里。边疆的人们认为从张仁愿之后,将帅都不如王忠嗣。王忠嗣在朔方、河东镇时,每当与胡人进行贸易,都高估马价,各地胡人听说后,都争着把马卖给唐军,王忠嗣把马全都买下。因此胡人马少,而唐朝的军队更加强壮。与吐蕃作战,唐朝都大获全胜。(三)默写。(6分)12.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木兰诗》中描写木兰看到父亲姓名在征兵文书上,忧思深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晚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没有才情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3)《逢入京使》中,写诗人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来表达怀亲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不闻机杼声②.惟闻女叹息③.杨花榆荚无才思④.惟解漫天作雪飞⑤.马上相逢无纸笔⑥.凭君传语报平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杼、惟、榆荚、相逢、凭。三、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远行李森祥①一走进大溪滩,就能望见我家的屋,望见那扇开启着的门。门像掉光了牙齿的老人之口,像是要说什么,又像是什么也不想说。有时,我觉得门总是在等。②我去县城参加征兵体检,合格了。该怎么向父亲母亲说呢?他们愿意儿子离开那么长久吗?③母亲坐在门槛上,两手抵在下巴上,神情恍惚。听我叫她一声,眼睛就有些红了,扯起围裙揩眼角,叹了一口气说:你一定验上了。母亲说完就离开门槛去烧夜饭。④我就坐在母亲坐过的地方,屁股下面热烘烘的。父亲声音很低地说:你娘等你半天了。⑤第二天起,我就发觉,芋艿、薯丝炒辣椒、大白菜,这些平日里最爱吃的菜,几乎每顿都有。我对母亲说:你不用搞这搞那了,我又不是客人,我是你儿子。母亲说:儿子出门就是客。娘对不住你。人家儿子上大学出远门,都要办一桌酒肉饭的。娘办不起,你别怪。⑥母亲杀了一只鸡,这是我们家唯一的鸡。这鸡过年要派大用,母亲却将它杀了。她像是早有准备,把弟弟妹妹都支开,才端出鸡让我吃。我怎么咽得下?我坚持全家人一起吃,不然,我一口也不吃。母亲只好让步。吃的时候,弟弟妹妹们却都不肯往鸡肉里动筷子。后来我发现母亲的眼睛都在往弟弟妹妹的脸上瞟。⑦我离家的日子快到了,母亲愈发忙,门槛上跨进跨出的,忙得她平日里最喜欢坐的门槛也不坐了。⑧终于到了这天。早晨,我睁开眼时,看到我脑袋旁摆着一套崭新的蓝咔叽布中山装。这是母亲的习惯。每年过年时,母亲总是在年夜里悄悄放上一套新衣在我枕头旁,让我能穿着新衣去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比谁的衣服做得好。比过了,就疯玩。常常是,新衣服穿一天就弄得很脏或把扣子绷掉了。晚上,母亲一边给我钉扣子,一边埋怨我:你这孩子,娘给你做套衣服不容易,你怎么一点都不爱惜……今天,我又穿上新衣服了。我知道该怎么爱惜,却要走了。⑨村子里的人知道我要走,都来看。屋子里,屋门口,有不少人。房里只有母亲。母亲坐在一只旧的箱柜前,箱柜上翻开一只梳妆盒。梳妆盒是母亲的陪嫁,这几年不大见到她用,梳妆盒很旧了,镜子已经氧化得斑斑点点。母亲的脸映在镜子里,我看到母亲的脸也斑斑点点。母亲很耐心很仔细地梳着头,头发滋滋的。母亲将扑了水的头发梳得很光鲜。⑩母亲见我很仔细地看她,就不好意思地一笑说:娘老了。我连忙说:娘不老。⑪娘就笑笑。结果一笑笑出满脸皱纹。⑫我见了,心里怦然一动,眼眶里热热的,便连忙退出房门。⑬该上路了,门外有很多人送我。当我一脚跨出门槛的时候,无意之中碰了一下我家的木门,木门“吱——嘎”叫了一长声。后来,这一声也很深地刻进我心里。⑭突然,有个女人叫了一声,说:你们家今天跟过年一样。我发现,我们家人人都穿着新衣服,的确跟过年一样。⑮我走到母亲与父亲面前,想唤他们一声,结果喉咙里像堵着什么,只是低低说一声,我去了。我点点头,父母亲也就点点头。⑯我在大溪滩的旷野里,再一次回头,再一次遥望我家的门。我母亲穿着新衣,梳着很光鲜的头,倚在木门上。父亲坐在门口,猛抽旱烟。⑰从这时起,我不知道,父母以及那扇我走进走出的门是离我近了还是开始遥远了……13.从“我”征兵体检合格到出发参军,母亲做了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14.文章第⑧段写了“儿时的我”和“现在的我”,这两个“我”有何不同?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15.本文主要写人物,却多次写到“门”,其作用是什么?请你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分析。16.请你简要说说对末尾段加点字“远”和“近”的理解。【答案】13.①每顿烧“我”最爱吃的菜;②杀一只鸡给“我”吃;③给“我”做了一套崭新的蓝卡其布中山装;④出发前,母亲将扑了水的头发梳得很光鲜。14.儿时的“我”不懂得爱惜母亲做的衣服,现在的“我”懂得爱惜母亲做的衣服,却要走了。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现在的“我”对母亲做的衣服的爱惜,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恩,以及即将离家的不舍之情。15.结构上:首尾照应。内容上:门开启时的等待,门吱嘎叫了一声,以及离开时“我”再一次回头遥望家门,都包含了“我”对家的爱与不舍,包含了“我”对家深深的眷恋。16.“远”是从时空上来说,“远”的感觉来自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因为“我”远离家乡前去参军。“近”是从思想情感层面来说,从离家的那一刻起,对家的眷恋、对父母的思念会一直萦绕心头,无论何时何地都伴随着“我”。【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根据第⑤段“第二天起,我就发觉,芋艿、薯丝炒辣椒、大白菜,这些平日里最爱吃的菜,几乎每顿都有”可知,每顿烧“我”最爱吃的菜;根据第⑥段“母亲杀了一只鸡,这是我们家唯一的鸡。这鸡过年要派大用,母亲却将它杀了。她像是早有准备,把弟弟妹妹都支开,才端出鸡让我吃。我怎么咽得下”可知,杀一只鸡给“我”吃;根据第⑧段“终于到了这天。早晨,我睁开眼时,看到我脑袋旁摆着一套崭新的蓝咔叽布中山装”可知,给“我”做了一套崭新的蓝卡其布中山装;根据第⑨段“母亲很耐心很仔细地梳着头,头发滋滋的。母亲将扑了水的头发梳得很光鲜”可知,出发前,母亲将扑了水的头发梳得很光鲜。【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根据第⑧段“每年过年时,母亲总是在年夜里悄悄放上一套新衣在我枕头旁,让我能穿着新衣去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比谁的衣服做得好。比过了,就疯玩。常常是,新衣服穿一天就弄得很脏或把扣子绷掉了。晚上,母亲一边给我钉扣子,一边埋怨我:你这孩子,娘给你做套衣服不容易,你怎么一点都不爱惜……今天,我又穿上新衣服了。我知道该怎么爱惜,却要走了”可知,儿时的“我”,会穿着新衣服疯玩,甚至将新衣服一天就弄坏了,不懂得爱惜母亲做的衣服,现在的“我”懂得爱惜母亲做的衣服,却要走了。儿时的“我”和现在的“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现在的“我”对母亲做的衣服的爱惜,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和即将离家的不舍。【15题详解】本题考查句段作用析。结构上:根据开头第①段“一走进大溪滩,就能望见我家的屋,望见那扇开启着的门。门像掉光了牙齿的老人之口,像是要说什么,又像是什么也不想说。有时,我觉得门总是在等”和结尾第⑰段“从这时起,我不知道,父母以及那扇我走进走出的门是离我近了还是开始遥远了”可知,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门”,起到了首尾照应的作用。内容上:根据第①段“门像掉光了牙齿的老人之口,像是要说什么,又像是什么也不想说。有时,我觉得门总是在等”可知,描写了破旧的门好像要说什么,“我”认为门在等待。根据第⑬段“该上路了,门外有很多人送我。当我一脚跨出门槛的时候,无意之中碰了一下我家的木门,木门‘吱——嘎’叫了一长声。后来,这一声也很深地刻进我心里”可知,“我”该上路了,无意之中碰了一木门,木门吱嘎响了一声。根据第⑯段“我在大溪滩的旷野里,再一次回头,再一次遥望我家的门”可知,“我”在旷野上遥望木门。文章通过描写门开启时的等待,门吱嘎叫了一声,以及离开时“我”再一次回头遥望家门的内容,包含了“我”对家的爱、不舍以及深深的眷恋。【16题详解】本题考查语句理解根据第②段“我去县城参加征兵体检,合格了。该怎么向父亲母亲说呢”和文章第⑯段“我在大溪滩的旷野里,再一次回头,再一次遥望我家的门”可知,“我”要去参军了,离开家门,去往远方,长时间不能回来。故“远”是从时空上来说,“远”的感觉来自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根据第⑮段“我走到母亲与父亲面前,想唤他们一声,结果喉咙里像堵着什么,只是低低说一声,我去了。我点点头,父母亲也就点点头”和第⑯段“我在大溪滩的旷野里,再一次回头,再一次遥望我家的门。我母亲穿着新衣,梳着很光鲜的头,倚在木门上。父亲坐在门口,猛抽旱烟”可知,临走前,本想对父母说些什么的“我”被情绪压得说不出话来。离开家门,遥望家门和父母,表达了对家的眷恋和对父母的思念。“近”是从思想情感层面来说,从离家的那一刻起,对家的眷恋、对父母的思念会一直萦绕心头,一直伴随着“我”。(二)(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笼子里的花①遇见那只笼子的时候,正是春末。我走在一个小小的山坡上,稀稀疏疏的林木正吐出崭新的叶,满眼是一片片嫩嫩的绿。那个笼子就在一棵树下不远处,竹制,底部已经散碎,直插入泥土里。它可能是曾经挂在树上,里面曾经困囿着一只美丽的鸟,然后忽然坠落,鸟儿飞向了高空。②然后我看到笼子里的地面上,有一棵小小的植株。纤细柔弱,一阵风来都会摇曳得很剧烈。似乎有笼子的阻挡,它才不至于倒下。笼子不寂寞,在失去了一只鸟儿后,又有这样的一株植物自投罗网。植物没有翅膀,没有腿脚,也许这样的桎梏对它并没有什么限制,反而会是一种保护和陪伴。③再次去那里的时候,已是半个月后。这一次,我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此时草木已经繁茂,那个笼子几乎淹没于杂草间。笼子里的那棵植物高大粗壮了许多,顶部的细干和周围的枝丫,纷纷从笼子栅栏的间隙钻出来,或旁逸斜出,或扭曲向上,看起来像是它把笼子缠绕围困起来。④可是即使如此,我也觉得那个偶然的笼子限制了这株植物的生长,使它不能恣意于风雨之中尽情舒展。它身畔的那些花花草草,都已经蹿得老高,仿佛争相努力着,去抢从高树间泄落的阳光。⑤于是我心里便有了一份牵念。总是在不经意间,想起山坡上笼子里那株不知名的植物。再见它时,已是十多天后。夜里一场雨悄悄地路过,把山色濯洗得清亮无比。踩着一地的微滑与松软,来到那棵树下,一眼看去,竟然没有发现那个笼子。⑥用目光细细地梳理过去,才在一丛绿色中发现那个笼子。它比原来高了许多。那棵植物已经更高大粗壮,而且枝繁叶茂,像许多只臂膀,把笼子拖离了地面。笼子完全被植物包裹住。枝丫间结了许多细小的花蕾,向着四面八方,自由而奔放。在风行雨过中,植物越发茁壮,而笼子却越发破败了。⑦再次去的时候,那株植物的花儿已经竞相绽放,在林间斑斑点点的阳光下,花儿虽不十分鲜艳,但是攒攒簇簇,也很惹人注目。笼子依然可怜地吊在植物的身上,已经松松散散,仿佛是想拼命抓住那一缕芬芳。笼子破败无比,只是仗着一些细竹条勾挂在花枝上;一些花儿已经开败,可更多的花儿还在开放的过程中。淡香氤氲,让人几乎会忘了笼子的存在。⑧此后,我仿佛放下了一份心事。那一株不知名的花儿,终是打破了牢笼,在无人的山间尽情地释放美丽与芳香。于是我便不再想起它。⑨再次与那株植物相遇,已是秋日。也是无意间散步,就到了旧处。想起春夏里的种种,目光依然细细抚过熟悉的地方。那株植物依然存在,更高大了一些,叶片已经稀疏黯淡,花儿也早已谢落。那个笼子已经没有了踪影,我蹲下来,看着地上,笼子已散碎成一些竹条,半入尘埃,和它们在一起的,还有花谢后成熟脱落的种子。⑩笼子终会被泥土所化,而种子,明年依然会破土而出。(选自《意林》,有删改)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一共写了“我”和笼子及植株的五次遇见,第四次遇见时笼子已经破败无比,而花儿竞相开放。B.第④段划线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同时采用对比衬托的写法,以周围花草的生机旺盛,反衬笼中花的孱弱与生长的困难。C.第⑩段划线句中“泥土”象征着遇到的困难,“种子”象征着希望。D.文章以笼子里的花为叙事线索,最终花冲破了笼子的束缚,开花结果。最后,笼子化入泥土当中,而花的种子也落入泥土当中。花最终战胜了笼子。18.第⑧段划线句中的“心事”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仿佛放下了“心事”?【答案】17.C18.指“我”担心花会因笼子的束缚而死亡。“我”之所以放下心事,是因为那株花儿最终打破了牢笼,没有因束缚而死,反倒在山间尽情地绽放。【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C.有误,第⑩段划线句中的“笼子”象征着在前行路上遇到的困难;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第一问:根据第⑧段中的“那株不知名的花儿,终是打破了牢笼,在无人的山间尽情地释放美丽与芳香”,逆向推理可知,作者“心事”是担心花会因为笼子的束缚而死亡。第二问:结合⑧段“那一株不知名的花儿,终是打破了牢笼,在无人的山间尽情地释放美丽与芳香。于是我便不再想起它”等内容可知,因为那株花儿最终冲破了牢笼,并未被束缚,在山野间既收获了自由又尽情的绽放美丽,释放芳香,因此“我”仿佛放下了“心事”。(三)(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数字鸿沟,是指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社区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的拥有程度、应用程度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而造成的信息落差及贫富进一步两极分化的趋势。【材料二】(一)被“数字鸿沟”困住的老人时代的车轮滚滚而过,越来越多充满科技感的设计智能终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但对于父母这一辈人来说,都是中年甚至晚年才开始接触。在这个出门大多只能使用智能手机的时代,不会用手机的老年人逐渐和社会脱轨,他们已经陷入“数字鸿沟”里。2020年7月28日,大连一位老人在大连乘地铁时因无健康码出行受阻,引发热议;2020年11月23日,湖北广水一名行动不便的94岁老人为了激活社保卡,被亲属抬到银行、抱起进行人脸识别。(二)老年人也在努力地融入“智能社会”这些新用就发生在我们周边,科技的进步“困住”了他们。是他们不肯学习、不肯与时俱进吗?答案或许并非如此。其实,大多数老人还是很愿意跟上时代想与时俱进的。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50岁以上网民群体已经达到16.9%。这个数据是不断攀升的,换句话说,智能手机,这个连接着人与世界的终端工具,在老年人的生活中,渗透率还是很高的。(三)桑榆非晚,为霞满天,人人都会从青丝变成银发对于我们有着较强学习能力的年轻人而言,接受新事物尚需时间,更何况年过半百的老年人。他们熟悉了几十年的生活习惯,却在这几年间被迅速改变,在学习使用手机智能功能时也出现诸多困难。而且,随着老龄化的加深,高科技带来的“数字鸿沟”还将进一步加深,不会使用新型电子产品的老年人也将增多。(四)科技发展很快,但我们可以慢一点等他们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39岁是大脑生产髓鞘的高峰期,之后人类便开始衰老,且这一过程不可逆。在智能手机应用方面,我们不仅高估了快速发展的科技社会包容性,也忽视了随着年龄与日俱下的老年人学习能力。前些日子,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提出扩大智能终端产品适老化改造,积极开发一些智能辅具、智能家居和健康监测,以及养老照护等智能化终端产品。一些企业也开始聚焦老年人群体,推出更适合老年人操作的简单模式。而与国家政策和这些企业相比,我们做子女的或许可以做得更多。要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我们对他们的“数字反哺”非常重要,中国青年报社联合问卷网对2006名受访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0.0%的受访青年愿意教父母使用电子产品,97.6%的受访青年希望电子产品更“老年友好”。但愿意教和教几遍让父母学会之间隔了多少层耐心,我们不得而知,日新月异的科技不等老年人,我们可以放慢速度等等他们。【材料三】近日,浙江省宁波市青年志愿者代表陆寅妮在浙江省“银龄跨越数字鸿沟”科普专项行动部署会上介绍,300多名志愿者组成讲师团,进老年大学、进社区、进乡村文化礼堂,给老年人带去生动而实用的智能手机应用课程。2020年累计线下培训49万人次。19.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活越来越便捷的同时,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也逐渐和社会脱轨。B.在智能手机应用方面,大多数老年人是愿意与时俱进的,但老年人的学习能力是随着年龄与日俱下的。C.为帮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电子产品更“老年友好”非常重要。D.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2019年智能手机在我国老年人生活中的渗透率已经达到16.9%。20.请结合材料和生活经验,为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提出有效建议。【答案】19.B20.①出台更多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案,如扩大智能终端产品适老化改造,积极开发一些智能辅具、智能家居和健康监测,以及养老照护等智能化终端产品(国家层面);②多关注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推出更适合老年人操作的简单模式(企业层面);③年轻人要学会“数字反哺”,教父母、老年人使用电子产品时多一些耐心,放慢速度等等他们(个人层面);④加大宣传,关爱老人(社会层面)。【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辨识。A.根据【材料二】中(一)“在这个出门大多只能使用智能手机的时代,不会用手机的老年人逐渐和社会脱轨”可知,选项“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也逐渐和社会脱轨”表述错误;C.根据【材料二】中(四)“要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我们对他们的‘数字反哺’非常重要,中国青年报社联合问卷网对2006名受访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0.0%的受访青年愿意教父母使用电子产品,97.6%的受访青年希望电子产品更‘老年友好’”可知,选项“电子产品更‘老年友好’非常重要”表述错误;D.有误,根据【材料二】中(二)“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50岁以上网民群体已经达到16.9%。这个数据是不断攀升的,换句话说,智能手机,这个链接着人与世界的终端工具,在老年人的生活中,渗透率还是很高的”可知,2019年我国50岁以上网民群体已经达到16.9%,而并非智能手机在我国老年人的生活中渗透率已经达到16.9%;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建议。根据材料二(四)中“前些日子,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提出扩大智能终端产品适老化改造,积极开发一此智能辅具,智能家居和健康监测,以及养老照护等智能化终端产品”,可建议:从宏观的国家层面来看,出台更多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案,例如扩大老化智能终端产品适老化改造,积极开发一些智能辅具,智能家居和健康监测,以及养老照护等智能化终端产品,切实解决老年人不便于使用智能工具的困境;根据材料二(四)中“一些企业也开始聚焦老年人群体,推出更适合老年人操作的简单模式”的内容,可建议:商业层面的企业角度来分看,企业可以多关注老年人消费群体的实际需求,了解用户体验,开发方便老年人操作的简易系统或模式;根据材料三中“浙江省宁波市青年志愿者代表陆寅妮在浙江省‘银龄跨越教字鸿沟’科普专项行动部署会上介绍,300多名志愿者组成讲师团,进老年大学、进社区、进乡村文化礼堂,给老年人带去生动而实用的智能手机应用课程。2020年累计线下培训49万人次”的内容,可建议:从社会层面来看,应当加大宣传力度,号召更多的人参与行动起来,使全社会形成关爱老人的良好氛围,切实为老年人提供帮助;根据材料二(四)中“要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我们对他们的‘数字反哺’非常重要,中国青年报社联合问卷网对2006名受访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0.0%的受访青年愿意教父母使用电子产品,97.6%的受访青年希望电子产品更‘老年友好’。但愿意教和教几遍包父母学会之间隔了多少层耐心,我们不得而知,日新月异的科技不等老年人,我们可以放慢速度等等他们”,可建议:从微观的个人层面来说,年轻人要更有耐心的教父母和老年人使用电子产品,放慢速度等待他们追上我们的脚步,共同适应数字化时代。四、名著阅读(10分)21.下列对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骆驼祥子》以祥子的生活为主线来安排情节,这种明晰的结构方式,便于表现祥子“三起三落”的奋斗经历和思想性格深刻变化的过程。B.《骆驼祥子》以20世纪20年代的旧上海为背景。当时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那是一个黑暗的、畸形的、失衡的旧社会,人民过着贫苦的生活。C.祥子是一个年轻好强、对生活充满希望的青年农民,而他与虎妞畸形的婚姻,与小福子绝望的爱情,是导致他堕落的原因之一。D.《骆驼祥子》中曹先生是一个心地善良的知识分子形象,信奉社会主义,待人宽和,与其他的雇主形成鲜明的对比,被祥子认为是“圣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识记。B.有误,《骆驼祥子》以20世纪20年代旧北平为背景;故选B。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自从一到城里来,他就是“祥子”,仿佛根本没有个姓;如今,“骆驼”摆在“祥子”之上,就更没有人关心他到底姓什么了。有姓无姓,他自己也并不在乎。不过,三条牲口才换了那么几块钱,而自己倒落了个外号,他觉得有点不大上算。(《骆驼祥子》)“骆驼祥子”这个外号是怎么来的?请简述。【答案】军阀混战,祥子在逃跑过程中,从兵丁手中冒险牵回三匹骆驼,卖了三十五块钱。逃出后大病一场,在昏迷中人们听见他老是叨叨骆驼,于是送他个外号叫“骆驼祥子”。【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骆驼祥子”外号的由来:军阀混战,祥子出城的时候遇上乱兵,车也丢了,人也被抓壮丁。后来军阀战败,祥子瞅准机会逃了出来,还偷偷牵走了三匹骆驼,卖了三十元。祥子逃出来后大病一场。在昏迷中人们听见他老是叨叨骆驼,于是送他个外号叫骆驼祥子。23.班级开展了《骆驼祥子》读书分享会,同学们展开了讨论,望望说:“祥子是被他周围的人推到悲惨的境地中去的。”城城说:“祥子是自己把自己驱赶到悲惨的境地中去的。”你怎么看?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答案】示例一:我认同望望的看法。大兵抢走祥子的车,孙侦探骗走祥子的钱,刘四爷怕祥子继承自己的家产而把祥子赶走,虎妞骗婚以及小福子的死等等,都加速了祥子的沉沦和堕落。所以,祥子是被他周围的人推到悲惨的境地中去的。示例二:我认同城城的看法。祥子自身也有很大的问题,具有小市民的封闭思维。例如从军营逃出来的时候,顺手牵走了几匹骆驼,反映出祥子的自私。祥子思想上的局限性和心理性格上的弱点,使他在各种打击面前,滋生出自暴自弃。小福子死后,祥子逐渐走向堕落,甚至不惜出卖他人,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所以,祥子是自己把自己驱赶到悲惨的境地中去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任选一种观点,结合全书内容发表看法,合理即可。示例1:我认同望望的看法。祥子用三年的血汗钱换来的车却被军阀的乱兵抢走;第二次他还没攒足买车的钱,钱就被孙侦探敲诈走了;接着车厂厂主的女儿虎妞对他的“爱情”又给他的身心带来磨难;而用虎妞积蓄买的一辆车在虎妞难产死后,则又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在经过多次挫折后,伴随着祥子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终于吹灭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祥子从一个老实的车夫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地道的流氓地痞无产者。所以,祥子是被他周围的人推到悲惨的境地中去的。示例2:我认同城城的看法。祥子“只顾自己的生活,把一切祸患灾难都放在脑后”,当时祥子还没有经历他一生灾难之前,他便已经变得如此自私。当祥子卖了骆驼,跟了刘四爷之后,他羡慕别人喝酒吃烟跑土窑子。他羡慕那样的生活。由此可知,祥子是自己把自己驱赶到悲惨的境地中去的。五、写作(5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我们可以欺瞒别人却无法欺瞒自己当我们走向枝繁叶茂的五月青春就不再是个谜向上的路总是坎坷又崎岖要保持最初的浪漫真是不容易有人悲哀有人欣喜当我们跨越了一座高山也就跨越了一个真实的自己——汪国真《跨越自己》要求:(1)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 2025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期中考试卷(带答案)
- 2025版合同管理员聘用合同
- 初中历史明朝的统治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 初中历史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
- 阿米巴病的临床护理
- 2025聘用图书馆管理员的合同
- 2025茶叶购销合同范本
- 新质生产力发酵
- 2025国际贸易公司合同模板
- 2023-2024年《劳务劳动合同样本范本书电子版模板》
- 中国居民口腔健康状况第四次中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 MOOC 数据挖掘-国防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培训
- 第13课+清前中期的兴盛与危机【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2024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直属事业单位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苏轼临江仙课件大学语文完美版
- 《施工测量》课件
- 情绪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 【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研究进展文献综述6000字】
- 人行道混凝土专项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