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质量监测试题(卷)历史说明:1.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0分钟。2.书写认真,字迹工整,答题规范,卷面整洁不扣分。否则,将酌情扣分,书写与卷面扣分最多不得超10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都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请将其字母标号填入下表相应题号下的空格内。每小题3分,共45分)1.文物、遗址、遗迹是研究古人类活动重要证据。距今约6000年,创造了下图文明的居民生活在()A.长江流域 B.淮河流域 C.黄河流域 D.珠江流域【答案】C【解析】【详解】由图中所示内容和所学可知,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气候较今天更为温暖湿润,适宜人类活动,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2.史书记载,尧都平阳(临汾),舜都蒲坂(永济),禹都安邑(夏县)。至今在山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仍有许多遗址、遗迹,如临汾的尧庙、芮城的大禹渡、运城的舜帝陵等。上述材料旨在说明()A.尧舜禹都是奴隶制王朝的建立者 B.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C.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实行禅让制 D.山西拥有众多著名的旅游景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至今在山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仍有许多遗址、遗迹,如临汾的尧庙、芮城的大禹渡、运城的舜帝陵等”可知,山西有许多与部落联盟时期有关的遗址、遗迹,说明早期的文明曾经在山西出现并发展过,B项正确;禹是夏朝的建立者,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并未说明禅让制的内容,排除C项;题干只对山西的遗址、遗迹进行了描述,没有说明山西旅游景区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3.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A.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B.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C.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扩大了西周的疆域D.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可知分封制的设立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对外宣扬了周文化,说明分封制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B项正确;分封之下,周王朝不直接控制地方,排除A项;西周没有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排除C项;分封制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但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项。4.《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舆其博。斯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这反映了商鞅变法()A.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 B.奖励军功,增强军队战斗力C.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 D.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舆其博。斯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和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公元前356年,进行变法,过程中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A项正确;奖励军功,增强军队战斗力属于军事方面的措施,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推行县制,属于政治方面的措施,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县制,排除C项;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属于经济方面的措施,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5.为了落实“双减”政策,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某校要求作业设计要体现个性化特征。孔子的教育主张与这一要求相似的是()A.“仁者爱人” 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 D.学思结合【答案】C【解析】【详解】“因材施教”指对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要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法。由材料“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某校要求作业设计要体现个性化特征”,可知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C项正确;“仁者爱人”强调儒者应该是充满慈爱之心,“有教无类”强调对各类人都可以进行教育,学思结合是强调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排除ABD项。故选C项。6.秦始皇修建了阿房宫和骊山陵等大型工程,为此动员了70余万人,并制定了严苛的法律,光死刑就有10多种;为了筹集费用,迫使农民上缴2/3的收获物。由此可知秦朝灭亡的原因是()A.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 B.战争频繁,连年对外用兵C.刑法严酷,摇役、赋税沉重 D.农民起义摧毁其统治根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宮殿、道路、建陵墓,造成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实行残酷的刑罚焚书坑儒,坑杀儒生460多人,光死刑就达10多种,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农民上缴收获物的三分之二。由此可知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刑法严酷,摇役、赋税沉重。C项正确;A项是灭亡原因之一,排除;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不是材料体现的原因,排除。故选C项。7.下表列出了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皇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即位年龄1011311281512149寿命(岁)27231303936341454A.州牧割据威胁中央 B.皇帝荒淫沉迷享乐C.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答案】D【解析】【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反复循环,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官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根据题千给出的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当时继位皇帝年龄都很小。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D项正确;州牧割据与题干图表内容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表现出皇帝荒淫沉迷享乐,排除B项;农民起义与题干图表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8.“他以坚韧不拔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重重的困难,终于完成了出使的任务。从此以后,西域天山南北各国相继归汉,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亦由此开辟”。“他”指的是()A汉武帝 B.张骞 C.班超 D.甘英【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他以坚韧不拔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重重的困难,终于完成了出使的任务。从此以后,西域天山南北各国相继归汉,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亦由此开辟”可知,材料中提到的人物是一位出使西域的使者,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基础的是张骞,B项正确;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但他本人没有出使西域,排除A项;班超在东汉时出使西域,但丝绸之路在西汉就形成,排除C项;甘英,东汉人,主要贡献是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排除D项;故选B项。9.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亚欧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从图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A.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最远可以到达大秦B.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通过这条路传到西域C.西汉政府为加强对西域的经营,设立西域都护D.丝绸之路是唯一一条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欧洲(大秦),因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最远可以到达大秦,A项正确;根据图示看不出丝绸之路运送的物品,排除B项;西汉政府为加强对西域的经营,设立西域都护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丝绸之路是唯一一条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0.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B.民族关系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C.经济繁荣与对外开放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首次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统一,秦王嬴政改号称皇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秦始皇废封建,立郡县,开始实行全面的统一,然而由于缺乏历史经验,秦朝经二世而亡;在经过短暂的分裂之后,汉朝继之而起,并基本延续秦的制度,史称汉承秦制,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D符合题意;夏商周时期中国国家就已经产生,A排除;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就已完成南移,B排除;经济繁荣与对外开放指的是隋唐时期,C排除。故本题选D。11.北京冬奥会采用了二十四节气来进行倒计时,代表着一年的时光轮回,也代表人与自然和世界相处的方式。这种中国传统历法有利于指导()A.文化体育活动 B.农业生产活动 C.手工业生产活动 D.经济贸易交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实践总结出来的,是中国的独创,是我国珍贵的农业遭产。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有者密切的关系,对农业生产有重要的指导作用,B项正确;“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与文化体育无关,排除A项;“二十四节气”不能知道手工业生产活动和经济贸易,排除CD项。故选B项。12.《三国演义》中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生动形象的情节描述,与该情节描述有关的历史战争是()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进行了赤壁之战,曹操失败,这奠定了三国分立基础,后世《三国演义》对这一事件进行了精彩演义,如,“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C项正确;巨鹿之战消灭了秦军主力,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淝水之战前秦失败,排除ABD项。故选C项。13.以下示意图反映出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D.统一趋势不断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分析图片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它主要控制北方地区;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它主要控制西南地区。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主要控制东南地区。266年,司马炎(晋武帝)建立西晋,都城洛阳。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所以示意图反映出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符合题意;ABC项概括不全面,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的相关史实。14.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树等果树。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这反映了()A.北方政局混乱导致经济衰落 B.人口南迁促进作物品种迁移C.贸易兴盛刺激外来物种增加 D.南方政府大力发展果树种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口南迁,为江南地区的开发不仅带来了劳动力,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农林物种,说明人口南迁促进作物品种迁移,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北方经济衰落,排除A项;材料中的物种不属于外来物种,排除C项;南方政府大力发展果树种植未包含“麻、粟、豆等农作物”,排除D项。故选B项。15.“清乐”是源自汉代乐府的一种清雅音乐,魏晋以来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时的清乐经过改编后由“胡人”演唱,被后人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了魏晋以来()A.少数民族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主流 B.政权分立阻碍文化发展C.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D.中原传统文化逐渐消亡【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清乐’是源自汉代乐府的一种清雅音乐”“魏晋以来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时的清乐经过改编后由‘胡人’演唱,被后人称之为‘华夏正声’”等信息可知:清乐成为“华夏正声”经历了比较长的历史过程,体现了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民族的文化,C项正确;少数民族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主流不是材料表述的意识,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政权分立对文化发展的阻碍,排除B项;中原传统文化逐渐消亡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0分)16.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自信,源于其文明的底蕴和辉煌成就的取得。根据下面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1)根据下面信息,概括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原因,并简述造纸术的发明产生的深远影响。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密的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敞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成称“蔡侯纸”。——《后汉书·蔡伦传》据统计,南朝时,(四部目录)著录的书有64582卷,与汉朝《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图书相较,时过338年之后,书籍卷数增加4.3倍。造纸术出现近一千年之后,欧洲人才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会了造纸……造纸工艺非常复杂……是特殊的人对人类社会所作出的特殊贡献。——[美]麦克·哈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2)简述下面两位人物受到后世人民纪念和敬仰的原因。
(3)根据下列提示信息,把两位科学家的人物简介补充完整。朝代:南北朝人物:贾思勰成就:①_____________朝代:南北朝人物:②______________成就: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答案】(1)原因:简分量很重,携带不方便,缣帛昂贵,不利推广,人们使用起来受到很大限制。影响:造纸术的发明使纸的使用日益普遍,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2)张仲景是东汉末年名医,他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著有《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是中医临床理论的开创者,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司马迁生活于西汉时期,著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公正记事,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文学发展影响深远。(3)①.贾思勰成就:他撰写的《齐民要术》一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这部农业科学技术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②.作者:祖冲之【解析】【小问1详解】原因:根据材料“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得出简分量很重,携带不方便,缣帛昂贵,不利推广,人们使用起来受到很大限制。影响:根据材料“是特殊的人对人类社会所作出的特殊贡献。”结合所学可知,造纸术的作用主要在文化传播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造纸术的发明使纸的使用日益普遍,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小问2详解】原因:根据材料“河南南阳医圣祠”结合所学可知,医圣是张仲景,根据材料“陕西韩城司马迁祠”结合所学可知,司马迁是史学家,两位人物受到后世人民纪念和敬仰的原因可从两位人物在各自领域的贡献和意义进行阐述,如张仲景是东汉末年名医,他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著有《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是中医临床理论的开创者,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司马迁生活于西汉时期,著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公正记事,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文学发展影响深远。【小问3详解】成就:根据材料“贾思勰”结合所学可知,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一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这部农业科学技术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者:根据材料“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结合所学可知,祖冲之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含两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7.汉字是迄今为止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者。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关于商朝的历史,文献记载很粗略,故很多学者曾质疑其是否存在。甲骨文发现后,使得商朝历史得到了考古实物的证实,表明商王朝是确切存在的。甲骨文记载的商王是一个很专制的君主,他对下属、对王后都用“呼”,显示出王的权力至高无上。甲骨卜辞说明商代是领土国家,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商王朝在其中能实行有效的管制。商王通过占卜贞问国家的农业有没有收成。从甲骨卜辞还可以看到商人的宗族对商王朝有军事义务,他们的族不仅是生活组织,也是军事组织,宗族是商王国主要的军事力量。——摘编自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编《稽古·贯通·启新: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在秦统一之前,文字的形体非常紊乱……“文字异形”给政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交流造成了严重的障碍。……因此,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等对文字进行整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通用于公文法令。后来程邈又根据当时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出更为简便的新书体——隶书……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证明秦朝的官方文书已经使用隶书。——摘编自朱绍侯等著《中国古代史》材料三: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了。锺繇和胡昭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他们兼采汉末众家书法之长,都擅长行、草、隶书,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的王羲之。他刻苦学习书法,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楷、行、草书尤为精湛。——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骨文所反映的商朝早期国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甲骨文的发现对历史研究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时期文字演变的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指出东汉以后汉字书写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王羲之的成就。【答案】(1)特点:实行专制王权;具有领土观念,能有效管理地方;祭祀文明;重视农业收成;宗族对商王朝有军事义务。
意义:甲骨文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商朝的历史提供了依据,证明了商朝历史的可信,表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2)演变:从“文字异形”到统一文字为小篆,再发展到出现更为简便隶书。影响:有利于政府法令的推行,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特点:书法从东汉起逐渐成为一种专门艺术。
成就:王羲集书法之大成,被后人誉为“书圣”,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甲骨文记载的商王是一个很专制的君主,他对下属、对王后都用“呼”,显示出王的权力至高无上”,可得出,实行专制王权;根据材料“甲骨卜辞说明商代是领土国家,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商王朝在其中能实行有效的管制”,可得出,具有领土观念,能有效管理地方;根据材料“商王通过占卜问国家的农业有没有收成”,可得出,祭祀文明,重视农业收成;根据材料“从甲骨卜辞还可以看到商人的宗族对商王朝有军事义务,他们的族不仅是生活组织,也是军事组织,宗族是商王国主要的军事力量”,可得出,宗族对商王朝有军事义务。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甲骨文的发现证明了商朝历史的可信,表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等方面指出甲骨文的发现对历史研究的意义。【小问2详解】历程:据材料“在秦统一之前,文字的形体非常紊乱……“文字异形”给政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交流造成了严重的障碍。”可知,秦统一之前文字异形;据材料“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通用于公文法令。”可知,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小篆;据材料“后来程邈又根据当时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出更为简便的新书体——隶书”可知,后来改文字为隶书。故答案为从“文字异形”到统一文字为小篆,再发展到出现更为简便的隶书。影响: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字作为一种载体,不断发展变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有利于政府法令的推行,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小问3详解】特点:据材料“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了。”可知,其特点是书法从东汉起逐渐成为一种专门艺术。成就:据所学知识可知,王羲集书法之大成,被后人誉为“书圣”,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18.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丝绸之路是东西文明交流的桥梁。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如造纸术、冶铁技术、水力技术、金银器皿和工艺品等源源不断地传播到西域,中亚、阿拉伯和地中海欧洲区域。罗马帝国、阿拉伯大食帝国、印度的科学技术和知识,如天文学、历法、数学、医药、制糖技术、制玻璃技术等传入中国。——摘编自李明伟《丝绸之路研究百年历史回顾》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摘编自刘玉才等《中国古代文化史》材料四: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1)材料一中描述的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哪一局面?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局面产生的深远影响。(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意义。(3)根据材料三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和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认识。【答案】(1)百家争鸣;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2)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3)特点:汉化是总体趋势;融合呈现双向性。意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4)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向前发展,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呈现多元化,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对外开放,坚守民族特色,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汲取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并推陈出新等。【解析】【小问1详解】局面:根据材料“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影响: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小问2详解】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丝绸之路是东西文明交流的桥梁。”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小问3详解】特点:根据材料“,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得出汉化是总体趋势;融合呈现双向性。意义:根据材料“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小问4详解】认识:可从中华文明的发展、特色以及成果进行分析,如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向前发展,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呈现多元化,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对外开放,坚守民族特色,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汲取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并推陈出新等。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5分)19.中华文明在兴盛和衰落中交替演进,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张老师以“文明之光”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一起完成相关学习任务。任务一【时序梳理——理清历史脉络】(1)根据下面年代尺上的信息,写出①②所代表的朝代,并概括B时期的阶段特征。任务二走近人物——领略伟人风采】(2)分别列举图1和图2人物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方面作出的贡献。任务三【历史解释——体会治国智慧】(3)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当时的统治者分别运用了怎样的治国智慧解决现实问题?由于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加上连年战争的杀掠,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经济凋敝,人民大量逃亡。汉初的人口。较之秦代大大减少,大城市人口只剩下十分之二三。——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社会矛盾的激化导致北魏政权的不稳定,也使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发生……孝文帝即位以后471年到487年的16年中,就发生农民起义29次,甚至在首都平城也发生了反抗北魏统治者的斗争。——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任务四【图片欣赏——感受建筑之美】(4)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家之一,名胜古迹众多。请你为下列名胜古迹撰写解说词。【答案】(1)①秦;②三国;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2)秦始皇:结束长期分裂局面,统一全国;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北击匈奴,筑长城;修灵渠;加强思想控制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罢黜百家,独崇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统一铸五铢钱;盐铁官营;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等。(3)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 2025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期中考试卷(带答案)
- 2025版合同管理员聘用合同
- 初中历史明朝的统治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 初中历史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
- 阿米巴病的临床护理
- 2025聘用图书馆管理员的合同
- 2025茶叶购销合同范本
- 新质生产力发酵
- 2025国际贸易公司合同模板
- 2023-2024年《劳务劳动合同样本范本书电子版模板》
- 中国居民口腔健康状况第四次中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 MOOC 数据挖掘-国防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培训
- 第13课+清前中期的兴盛与危机【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2024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直属事业单位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苏轼临江仙课件大学语文完美版
- 《施工测量》课件
- 情绪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 【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研究进展文献综述6000字】
- 人行道混凝土专项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