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滦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带答案】_第1页
唐山市滦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带答案】_第2页
唐山市滦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带答案】_第3页
唐山市滦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带答案】_第4页
唐山市滦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滦州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4页,总分100分。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纸上。3.非选择题须用0.5毫米黑色中性笔书写在答题纸上。一、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下列在同一地区被发现的原始人类是()A.元谋人和北京人 B.北京人和山顶洞人C.山顶洞人和丁村人 D.蓝田人和马坝人【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北京人发现于北京周口店的龙骨山,山顶洞人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B项正确;元谋人发现于云南元谋县,北京人发现于北京周口店的龙骨山,排除A项;丁村人发现于山西省襄汾县,山顶洞人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排除C项;蓝田人发现于陕西蓝田县,马坝人发现于广东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排除D项。故选B项。2.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若要了解史前时期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的历史,以下史料中最可靠证据是()A.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B.河姆渡出土的稻谷C.河姆渡出土的骨耜 D.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埙【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史料实证最重要的是一手史料,河姆渡出土的稻谷是对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的历史的直接证据,B项正确;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能够证明家畜饲养,排除A项;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只能证明姆渡居民从事农业生产,排除C项;陶埙是乐器,与水稻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新、旧石器时代划分的主要依据是()A.房屋结构样式 B.农作物的种类C.使用火的水平 D.石器制作技术【答案】D【解析】【详解】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划分的标志是由使用打制石器演变为使用磨制石器,所以划分这两个时代的主要依据是石器制作技术,D项正确;由于划分这两个时代的主要依据是石器制作技术,所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4.下图人物,因为治水有功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是()A.黄帝 B.尧 C.舜 D.禹【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办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解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被尊称为“大禹”。D项正确;黄帝是人文初祖,排除A项;尧、舜都是部落联盟首领,尧禅让于舜,舜禅让于禹,排除BC项。故选D项。5.如图是2020年二里头遗址博物馆的抗疫宣传海报。图中文物对研究哪段历史具有重要意义()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并结合所学可知,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这里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等,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因此图中文物对研究夏朝历史具有重要意义,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6.汽车车牌用简称代表所在省份。有些省份简称源于分封制。下列省、区、市简称,源于分封制的是()A.山东省简称“鲁 B.西藏简称“藏”C.上海市别称“沪” D.海南简称“琼”【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鲁国是西周实行分封制时的诸侯国,据此可知山东省的简称来自西周的分封制,A项正确。“藏”、“沪”、“琼”均与分封制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7.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文字是()A.金文 B.隶书 C.小篆 D.甲骨文【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商周时期可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D项正确;金文是甲骨文以后的文字,排除A项;小篆、隶书出现在秦朝,排除BC项。故选D项。8.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下图中①②对应的朝代是()A.西周、东周 B.西周、春秋 C.东周、西周 D.东周、秦朝【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先后顺序的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西汉和东汉);三分魏蜀吴(三国),二晋(西晋和东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五代十国)传;宋(北宋和南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与图中①②对应的朝代是西周、春秋。B项正确;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排除ACD项。故选B项。9.“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这段材料说明商鞅变法()A.遭到其他诸侯的反对 B.加快了北方民族交融进程C.使秦国实现国富民强 D.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商鞅变法遭到其他诸侯的反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加快了北方民族交融进程,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加快了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10.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源自“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一名句。此名句出自()A.《庄子》 B.《论语》 C.《道德经》 D.《孙子兵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仁”的关键一词,可以看出是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其思想主要收录在《论语》中,B项正确;《庄子》是记录道家学派的庄子的著作,《道德经》是道家学派老子的著作,排除B项;《孙子兵法》是兵家孙武的著作,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项。11.下列史实能够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的有()①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②各诸侯国变法改革③百家争鸣④争霸兼并战争不断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推广,①符合题意,战国时期,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改革,②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被称为“百家争鸣”,③符合题意,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国时期,争霸战争演变为兼并战争,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12.为了保卫边境地区不受游牧民族的袭扰,秦始皇在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万里长城,作为军事防御体系,意义重大。由此可知,秦筑长城()A.引发了农民起义 B.维护了边疆稳定 C.发展了农业生产 D.扩大了帝国疆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为了保卫边境地区不受游牧民族的袭扰,秦始皇在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万里长城,作为军事防御体系,意义重大。”结合所学,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用来抵御匈奴族的入侵。使北方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由此可知,秦筑长城维护了边疆稳定,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13.分析下列表格内容,可以看出加速两个王朝灭亡的共同因素是()统治者商纣王秦始皇政策对外征伐,修筑豪华宫殿,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刑等对农民征收服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地征调民力徭役和兵役,实行严苛的法律等A.加强中央集权 B.实行残暴统治C.实行民族压迫 D.加强思想控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商纣王“对外征伐,修筑豪华宫殿,征收繁重的赋税,施用酷刑等”,统治残暴;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服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地征调民力徭役和兵役,实行严苛的法律等”,统治也是残暴;所以两个王朝灭亡的共同因素是实行残暴统治,B项正确;商纣王没有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材料表格信息中没有涉及民族压迫问题,排除C项;材料表格信息中没有体现加强思想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14.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从现实的角度看来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余年。使这个“新的朝代”达到鼎盛的帝王是()A.汉高祖 B.汉景帝 C.汉武帝 D.汉文帝【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从现实的角度看来,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余年”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新的朝代”是西汉,使这个“新的朝代”达到鼎盛的帝王是汉武帝。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C项正确;秦朝灭亡以后,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并没有达到鼎盛,排除A项;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虽然出现了“文景之治”,但也没有达到鼎盛时期,排除BD项。故选C项。15.理清线索有利于把握历史知识。下面线索的主题是()A.东汉的兴衰 B.东汉的衰亡 C.东汉的政治黑暗 D.东汉的建立和灭亡【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刘秀建立了东汉,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都是在东汉时期,黄巾起义是在东汉末,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所以图示中的线索反映的是东汉的兴衰,A项正确;光武中兴不属于衰亡和政治黑暗,排除BC项;D项没有体现出兴盛,而且黄巾起义以失败告终,东汉还没有灭亡,排除D项。故选A项。16.司马迁将张骞第--次出使西域称为“凿空”。对“凿空”的准确理解为()A.开启汉朝在西域的统治 B.使汉朝了解了西域的情况C.开通汉朝到西域的道路 D.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交流【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司马迁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称为‘凿空’”可知,“凿空”意为开通道路,即张骞开通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C项正确;公元前60年,汉宣帝诏令设置西域都护,负责保护商旅往来,开启汉朝在西域的统治,排除A项;B项属于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排除B项;D项属于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17.纪录片《中国》第六集《视野》中,东汉年间无畏的探险者□□,在西域的土地上书写了新的历史。他执着的、孤勇的血性和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让中断了几十年的驼铃声在丝绸之路上再度响起。“□□”应是()A.张骞 B.蒙恬 C.班超 D.班勇【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东汉年间无畏的探险者班超,在西域的土地上书写了新的历史,C项正确;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与题干信息“东汉”不符,排除A项;蒙恬是秦朝时期名将,排除B项;班勇是班超儿子,是东汉名将,多次打败匈奴,巩固了汉朝在西域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18.西汉建于公元前202年,东汉亡于公元220年,汉朝存在的历史时期是A.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B.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C.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3世纪D.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公元纪年法的规则可知,公元前202年即公元前3世纪,公元220年即公元3世纪。故选B。19.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汉朝时期的原始史料的是()A.居延汉简 B.《后汉书·蔡伦传》关于造纸术的记载C.金屋藏娇的传说 D.电视剧《汉武大帝》【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按照史料产生的时期、出处划分,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与诠释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居延汉简,1930年中国、瑞典学者合组的西北科学考查团至甘肃附近考察,瑞典人弗克·贝格曼在内蒙古居延地区的城障、烽燧、关塞遗址发掘汉简一万余枚,多为汉代之物,故称居延汉简,A项正确;《后汉书·蔡伦传》关于造纸术的记载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B项;金屋藏娇的传说是后人运用第一史料所作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C项;电视剧《汉武大帝》是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与诠释以及在此基础上进程的再创造,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D项。故选A项。20.下图所示战役()A.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B.消灭了南方的割据势力C.导致了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 D.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此战之后,孙权、刘备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D项正确;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官渡之战,排除A项;赤壁之战没有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排除B项;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不在“三国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21.《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几乎家给人足矣。”东晋后期南方出现“百姓乐业,家给人足”的原因是()①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②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③南方战乱少,相对安定④北方人民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及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后期南方出现“百姓乐业,家给人足”,是因为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江南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①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ABC项不正确,可排除。故选D项。22.关注历史教材课目标题,可以准确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下表教材目录括号处应填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16课三国鼎立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第16课三国鼎立;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内容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B项正确;“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指的是石器时代的历史,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指的是秦汉时期的历史,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23.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典故相关的战役是()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淝水之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不敢停歇,因此“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D项正确;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排除A项;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起义军同秦军主力章邯部在巨鹿地区的一场战略决战,排除B项;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24.他力主迁都洛阳,并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使得北方礼乐行政、民情俗尚与汉族封建社会无异,致使江南人士有“衣冠士族并在中原”之叹。他是()A.汉文帝 B.汉武帝 C.光武帝 D.北魏孝文帝【答案】D【解析】【详解】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族与汉族人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根据题意可知,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汉文帝、汉武帝、光武帝都没有迁都,排除ABC项;故选D项。25.卡片归纳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卡片中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B.C. D.【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他的字被赞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集书法之大成,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被后人称为“书圣”。B项正确;北朝时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排除A项;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排除C项;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3大题,共计50分)26.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他驱动万乘战车,点燃遍地烽烟……诸侯割据,十一年间便成了无影无踪的旧梦——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中国大陆永远联成了统一的整体。”(1)材料中的“他”指的是谁?该材料描述了什么事件?材料二:秦统一后“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对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了障碍;币制的混乱状况也不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面对存在的问题,政府急需为各行各业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2)针对材料二所述的问题,秦政府制定的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分别是什么?材料三:汉初在沿用秦朝地方管理制度外,还对一些王公和功臣,分封了诸侯王国。至武帝初年,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并且诸侯王骄奢淫逸,时常违抗中央政令,严重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3)针对材料三的现象,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在政治上还采取了什么措施?材料四:《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建议。这一建议被采纳,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秦王嬴政(答秦始皇也给分)秦统一全国。(秦灭六国;秦的统一)(2)统一文字为小篆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3)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4)“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统治地位从此确立。(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从此儒学被历代王朝所推崇;从此儒学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诸侯割据,十一年间便成了无影无踪的旧梦……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因此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赢政;该材料描述的事件是秦统一六国。(2)针对材料二“秦统一后‘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问题,秦政府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针对材料二中“币制的混乱状况也不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的问题,秦政府统一货币,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圆形方孔钱),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重要的影响。(3)材料三“地方千里,并且诸侯王骄奢淫逸,时常违抗中央政令,严重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可得出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国后来的发展对中央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汉武帝继位后采取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来消除这一影响。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使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加强中央集权。(4)根据材料四“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建议是“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根据所学可知,这一建议被采纳,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或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统治地位从此确立。27.民族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长谈不衰话题。不同的时期,各民族关系也各异、这些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为现代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材料一:当户灯:河北省博物馆藏,高12厘米,灯盘径8.5厘米,盘高1.6厘米。1968年河北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注:前165-前113,汉景帝之子)出土。当户是匈奴官名,灯作当户跪擎铜灯形象。铜俑着直襟短衣,右袒,身后左袖束成长尾状拖曳于地,支持灯座保持平衡。手有臂褠,脚着长靴。昂首,右腿跪,左手按膝,右手上举托灯盘。灯盘敞口,直壁,平底,盘心有烛钎。材料二:南北朝时期图片展示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骤然间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具有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民族交融使得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这种交融才是中华民族文化产生的根源。(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户灯”反映了西汉初期和匈奴之间怎样的关系?概括这种关系最终是如何解决的?(2)材料二中图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仔细观察图片内容,这种趋势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次改革有关?(3)据材料三,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最深远的意义是什么?【答案】(1)敌对(对立;敌视;仇视等)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2)民族交融服饰、农耕(牛耕)、饮食;北魏孝文帝改革。(3)特点:民族之间具有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民族交融使得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这种交融才是中华民族文化产生的根源。(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写出一句)【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西汉与匈奴的漠北战役,是汉武帝向匈奴战略进攻的顶点.也是匈奴伊稚斜单于与西汉毕其功于一役的战略大决战。铸匈奴官吏形象来跪擎铜灯,反映了西汉和匈奴之间的矛盾。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西汉与匈奴的漠北战役,是汉武帝向匈奴战略进攻的顶点,也是匈奴伊稚斜单于与西汉毕其功于一役的战略大决战。【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三幅图,汉文化,牛耕,胡食,反映了民族交融服饰、农耕(牛耕);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的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因此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民族之间具有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是民族之间具有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根据材料“民族交融使得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这种交融才是中华民族文化产生的根源。”表明意义是民族交融使得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这种交融才是中华民族文化产生的根源。(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写出一句)28.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着传统文化的理念,沿袭着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基于对世界形势的准确把握而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传统文化理念】材料一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赵可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与理论价值》(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