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测练 专题23 非连续性阅读(讲练)(部编版)(含解析)_第1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测练 专题23 非连续性阅读(讲练)(部编版)(含解析)_第2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测练 专题23 非连续性阅读(讲练)(部编版)(含解析)_第3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测练 专题23 非连续性阅读(讲练)(部编版)(含解析)_第4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测练 专题23 非连续性阅读(讲练)(部编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23非连续性阅读1.明确非连续性阅读试题的特点,熟悉解题步骤与方法;2.运用掌握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一、思维导图二、知识梳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作为一项新的题目类型出现在考试卷中,这意味着原来的重书本阅读逐步转向到重应用的阅读,是一种将书本中掌握的阅读技能与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进行紧密结合的创新性举措。这样的定位和指向,无疑是在着眼学生未来走向社会、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也同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做出了方向上的指引。知识点一:非连续阅读的概念1.非连续文本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它围绕一个事物或主题,按照一定逻辑顺序提供多维度的诸如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阅读材料。这些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事物或者主题,单独看是完整的,合在一起又必须综合地表达意义。2.非连续文本特点在内容上,多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大多由多种材料组成,除了文字之外,还有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具有直观、简明、醒目、信息量大、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生活实用性突出,在现代社会中运用广泛。在文体上,跨文体。非连续性文本不同于议论文、说明文等一般文章体裁,它强调各种文体的综合应用,把连续的线性思维和零散的点状、碎片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让我们在众多跳跃的信息中感知文本内容。(3)角度多元,但问题聚焦,主题具有集中性。(4)内容具有时代性。材料一般都散发着时代的温热,亟需考生了解关注的问题,体现阅读与生活日益紧密的特点。总而言之,非连续性文本以其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在现代社会中被广泛运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密不可分。3.非连续性阅读的特点非连续性文本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的一种集综合性阅读、比较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于一体的大视野阅读形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是近年来中考语文命题的热点题型,相对于由句子和段落构成的小说、散文等连续性文本,它通常会围绕一个主题把相关的文字材料、图片、表格等相关材料组合在一起,要求考生通过阅读分析、比较研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其考查的主要特点:(1)考查形式灵活多样。非连续性文本蕴含丰富的信息资源,其话题鲜活,信息量大,概括性强,言语理解与表达问法新颖,题目设置机动灵便。(2)具有较强的探究性。阅读材料中明显的信息容易获取,而分辨隐含信息较为困难,考生要善于抓住文中负载信息的关键词句,快速梳理、汲取与阅读目的相关的有效信息,并整合语言,简洁、准确地表达。(3)注重个性阅读体验。考生阅读材料时,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转换认知能力,即必须联系积累的知识经验及生活体验去解释文本的意义,注重提高个性思考和判断能力,并提出自己对文本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反思与评价。知识点二:辨别信息正误信息判断能力,是指对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或印证,能够识别与区分其中的正误,在印证中作出正确的选择等。多是选择题、判断题。1.常见题型(1)根据材料内容,选出理解正确(错误)的一项是()(2)对段落内容的理解分析。(3)对不同板块内容的整合分析与判断。(4)对材料中的细部进行搜集处理。3.解题方法(1)材料与选项对照法。把阅读材料与选择项进行对照,判断它们的正误。(2)材料整合处理法。对板块材料进行整合与理解,印证选择或判断的正误。(3)关注细节法。对材料中的细微未节进行关注,特别是容易忽略的细节。3.解答步骤不少考生面对非连续性阅读题,没有很好地把握各则材料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往往受到干扰信息的影响,不得要领,失分较多。因此解题时要特别细心,可按下面两步进行。(1)查找:在文中逐一找出与各个选项内容对应的段落或相关句子。注意选项中表时间、数量、肯(否)定、程度等性质的词语,注意概念范围的大与小,注意事件的因果关系,注意内容的偏与全,注意语气的肯定与推测。(2)比较:将每个选项和文中的关联句仔细比对,寻找差异,辨别正误。如果找不到与选项对应的原句,可以先弄清选项的意思,再根据原文几则材料之间的异同关联来进行对比、判断和推测,进而得出答案。常见选项错误类型表现无中生有利用思维惯性,误导考生用想当然代替理性思以偏概全包括以部分代整体以个别代一般、以特殊代普遍等增减扩缩增加或减少某些字,扩大或缩小论证/说明范围表述绝对注意一些重要词语前面表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如时间、地点、范围、大小、已然、未然、必然等因果混乱注意诸如“论证了/说明了、体现了、是因为……”这样的词语知识点三:筛选整合信息1.常见题型(1)请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2)概括(或推断)某种问题或现象出现的原因。(3)分析材料,归纳出×条结论。(4)人们对该事件(现象)有哪些观点?请简要概括。

2.解答步骤(1)速读文本,观其大略。通读各则材料,从总体上把握所有材料的主要内容,这样才不会在做题时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2)对照题干,定点“扫描”。阅读题干,找到命题点,以命题点为中心“扫描”材料,圈定答题区域。有些题干本身或相关语境就暗示了信息点所在的材料范围,暗示了答题要点,所以考生在答题前务必仔细阅读、分析题干,凡是题干语句所在的地方,均是答题要点密集的地方;同时要适当地扩大范围,这个范围是指题干原句或原句中关键词出现的地方。(3)领悟意图,明辨信息。①明辨相同或相似的信息。考生在阅读各则材料时,要注意明辨材料中表达相同或相似意思的信息。②寻找遥远的信息。在各则材料中,提出同一观点的信息可能相距较远;或者支持某一观点的句子、例子相距较远。对于这些信息,考生在阅读时要善于寻找。③发现隐蔽的信息。材料中的有些信息是比较明显的,如首括句或结尾句;有些信息则比较隐蔽,如材料中间的文字、文中括号内的文字、注释等。对于这些比较隐蔽的信息,考生在阅读时切不可放过。④挖掘潜在的信息。潜在信息常常隐藏在文字之中,考生要善于挖掘这些信息的深层意思。⑤把握信息要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截取关键词,合并归类,找全信息点。(4)分门别类,提炼整合,拟写答案。对于筛选出来的相关信息,要分门别类进行整合、归纳和概括,同时结合题目赋分,力求全面完整。3.注意事项(1)一个原则:忠于原文。问答题的答案要源于文本,有据可依,不可凭空臆想。(2)两个观念:①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②联系观念。做题时要注意联系相应材料。知识点四:转换图文信息解读的对象主要有数据图表,示意图、图片、漫画等。1.常见题型(1)请用简洁语言概括从数据表中得出的结论。(2)对XX图表进行比较,你能得出什么(哪些)结论?(3)XX图表,反映了哪些现状(现象、问题)?(4)解说示意图的内容,或揭示漫画的含义2.解题方法(1)数据解读法:根据阅读主题,理解数据表达的内容及其与主题的关系。(2)说明示意图:对图片或示意图等,要有顺序的解读出它表达的内容。(3)揭示寓意法:对漫画等,要揭示它的深层含义透过画面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蕴。3.解题步骤(1)看懂图表,整体认读图表内容。在非连续性文本中,文字和统计图表结合是常见的文本形式,关注题目、表头,把握图表体现的主题或大方向。图表式的要兼顾图表中的各个要素,注意图表细节,如图表下“注”等提示文字、数据变化,寻找比较对象、比较角度,坐标曲线图要抓住曲线变化的规律,柱状图要抓住数据分布情况,饼图要抓住各要素的比例分配情况,生产流程图要抓住流程的方向、逻辑顺序等。对于图文转换筛选整合信息的选择题,要准确还原符号的含义,辨别各选项与文中有效信息是否吻合,进而做出选择。(2)做出准确判断,概括答案。要注意两点:①要注意表述的准确性,如表示数据变化用“略有下降”“整体上有所提高”等,表示限定对象用“每年”“同步”等;②要注意表述的完整、全面,如对图表的分析,既要有对数据变化的具体说明,也要有对趋势特点的概括与分析,甚至还要有对图表所反映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和建议。4.注意事项要注意惯用词的使用──如约50%,用“近半”,约55%-——70%用“大部分”,70%以上用“绝大多数”,趋势可用“降低、增加”等词语,频率可用“略低、渐增”等词语,时间可用“逐月、逐年”等词语。知识点五:概括探究材料内容非连续性文本具有探究性的特点。与其相对应的探究类试题大多是出示一则或几则材料,要求考生从提供的材料中去探究规律,并用文字写出探究的结果。这就要求考生一定要认真研读所提供的材料,对材料或图表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发现规律、得出有意义的结论。1.常见题型(1)你从材料中得出哪些信息?(2)一句话概括材料内容。(3)阅读几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4)仔细阅读材料,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5)概括(或推断)某种问题或现象出现的原因。2.答题方法(1)直接提取法。按照答题要求,从阅读材料中直接提取相关词句进行回答。提取的词句要能够概括相关的内容,或者表现出人物的态度或特点,事物的属性等。(2)归纳提炼法。有些内容散见于多则材料中,可以分别提炼,然后组合成句。(3)连缀成句法。运用材料中的词句,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组织归纳形成答案。(4)意思概括法。围绕答题要求,搜集信息,把主要意思进行归纳概括,然后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3.解题步骤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阅读材料的前提下,进行归纳概括,探究发现,得出结果或形成自己的观点。(1)一则材料内容的探究。①读懂材料,知道“是什么”;②细读材料,思考“为什么",这就是要求我们能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③归纳材料,明确“怎么办”。(2)多则材料内容的探究。①要概括出每则材料的大意,分条阐述;②分析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中心话题,找出各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③围绕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4.注意事项解答时,如果几则材料共同讲述一个主题,那在探究材料之间的共性的同时,更应探究它们的个性;有些材料看似讲述不同的主题,其实只是形式不同而实质是相同的,对于这样的材料,我们可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性。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找出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变化规律,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到几则材料关注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筛选、概括,得出结论。知识点六:畅谈感悟启示感悟启示即要求结合材料,谈收获;联系生活实际,谈启示。常见题型(1)结合生活体验,谈谈材料给你的启示。2.解题步骤①读懂材料内容,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从中获取充满正能量的观点、方法与经验等。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理由要充分,言之有理;正确达观,所表达的观点要正确、向上。③所谈感悟、启示要善于联系材料,结合社会生活、自身体验,从不同角度去挖掘。④组织语言时,应做到言之有序,简洁流畅,不能出病句。知识点七:拓展运用创新(一)提出意见建议提出意见建议是指根据某一问题或某一现象,提出相关建议,供有关单位和个人参考。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观点提出自己独特见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常见题型(1)针对某一问题提出一条或几条建议。(2)给某人制定合理的规划。(3)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2.答题方法(1)整体感知,观点明确。明确题干是要求对文中所涉及的某个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还是对全文的思想内容提出子节点看法和评价,看其要求从哪个方面发表建议,只有分析出问题的症结才能提出针对性的建议。(2)明确对象,突出合理性。不同对象,不同问题,应提出不同的建议,突出它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原则。(3)建议类答题时要紧扣阅读材料,提出的建议要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然后结合赋分分条组织答案。(二)发表看法评价1.常见题型(1)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2)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你说说理由。(3)请简要评论文中的某一事件。2.解题方法(1)将文中的知识点或者观点分条总结。概括分析文中信息、作者的态度观点、作者的评价。(2)从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出发,结合自身体验,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坦诚谈出自己的看法与评价。(观点必须于文有据,合情合理。要做到客观公正,不能任意拔高或者贬低。)(3).组织答案,先表明观点(我该怎么做。根据文章内容提出建议),再进行分析与阐述,表述时可以采用总分结构,即“我认为……,理由是……”。(三)综合运用创新综合运用在阅读考查中体现为一种开放性的试题,要求体现考生自我的阅读体验和感受,答题时可以充分发挥个性,进行自由的表达。1.常见题型(1)结合对材料的理解,补全对联。(2)请你根据文本内容拟定一则宣传语。(3)给自己拟一个网名,在后面跟帖。2.答题方法(1)审清题干,分析考试范围。(2)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实际情况作答。例如网络跟贴题,往往是要求我们就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感想。解答时,首先要读懂帖子的意思,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与热帖有关的事例即可,同时还要注意语言得体。对联类试题一定在符合对联的特点。(3)答案整理。对解决某一问题设计具体方案;根据科学原理修改指定方案。解题思路:①研读题干,理解设计的目的、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等。②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寻找设计的原则与思路。③设计出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备考方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是近几年中考试卷中出现的新题型,也是热门题型。它以其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深受中考命题者青睐,最近几年呈逐步上升趋势。我们一定要对其重视,复习时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紧扣课标,抓标务本“课标”就是2022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紧扣课标对有关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目标的阐述: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紧紧抓住说明文、议论文、新闻三种文体要素和特点,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归纳要点的能力。“本”就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重点关注八年级两个说明文单元的课后练习题的表格填空题,画示意图、画表格和思维导图表现探究结果等新题型,意味着图表类阅读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作用会越来越突出。也意味着课后题设问更突出对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的训练和考察,以及对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的掌握。落实八年级上册新闻单元的教学要求。关注九年级上册议论文单元的《怀疑与学问》课后练习题,对学生高阶思维有了明晰的要求。2.关注社会生活,拓展阅读视野。一是由于“非连续性文本”在现实生活中被广泛运用,可以说随处可见。譬如,我们买药,要阅读药品说明书;我们旅游,要阅读导游地图;我们刷卡购物,要阅读凭证单据,等等。所以,我们要拓展阅读的视野,学会关注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二是由于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的素材往往与“时事热点”紧密相关,因此要养成阅读报纸、期刊等的习惯,尤其注重对关乎“道德修养”“文化体育”“生态环境”“科技信息”“实践操作”等方面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将复习备考的工夫下在平时。3.把握文本特点,力求有的放矢。“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它基本是由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组成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有人笼统地将“综合性学习题”当作“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有道是“方向不明,脚底乱奔”,如果基于这种认识去备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那必然是低效或无效的。为此,我们要针对“非连续性文本”各种呈现体式的特点去阅读、思考、训练。譬如,可以根据非连续性文本的体式,进行“专题”式阅读训练,最终收到“各个击破”的效果。4.强化仿真练习,提升应试能力。“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在注重平时阅读积累的基础上,还要强化有针对性的训练。尤其是到后期复习阶段,要加强仿真式的练习,一是从近些年中考试卷中选择那些题材依然新颖且具有典型性的真题,进行专项训练,力求从训练中揣摩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二是从报纸、期刊、网络等媒体中,选取与初中学生成长相关的“非连续性”的“时事热点”材料,根据中考要求拟制仿真题,进行模拟适应性训练,以提高实战能力。5.研读典型题例,增强备考底气。由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新要求,且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之中还没有系统地呈现,师生对其都还比较陌生,或者说都处于摸索的阶段,所以就更需要耐心、细心地去积累与研究了。最有效的方法是扎扎实实地对这类试题进行收集、归类、整理,并在熟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命题特点的基础上,把握这类试题的解题思路,总结作答的一般规律及预测未来的考查趋势等。这样才能增强备考底气,切实有效地提高复习备考的效率。【经典例题】例:(2022·贵州遵义·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文化遗产材料一:为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国务院决定自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16年将其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22年2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通知》要求全面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统筹好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正确处理历史与当代、保护与利用、传统与创新、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积极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绽放光彩。材料二:材料三:影像记录是保护非遗的重要手段,非遗为影视记录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现象级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全新视角走进故宫,通过文物修复师们的日常工作,带领人们了解故宫博物馆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把镜头对准匠人们的手艺生活,用贴近年轻人的创新表达,展现精妙技艺背后的情怀与故事、审美与文化;记录电影《天工苏作》从众多苏州传统工艺门类中,选取蚕桑丝织、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等非遗项目,展示古老技艺的工艺之美、匠心之巧……通过纪录片的艺术性再现,我们在一招一式、一榫一卯、一针一线中了解古老技艺的前世今生,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深深触动了无数人的内心。材料四:近年来,一些地方通过创新学习与实践模式、广泛搭建宣传平台,让传统手艺与民众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非遗文化真正“活”起来。尽管如此,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譬如,非遗保护的环境不够优越,氛围不够浓厚,保护的方式缺乏创新,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在于传承,而想要让更多的人积极参与非遗传承,就要从青少年抓起,让非遗进校园、进教材,开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课程,还应采取其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智力成果得到保存、传承和发展。(摘编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互联网)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知》要求全面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利用要正确处理历史与当代、传统与创新等关系。B.影像记录是保护非遗的重要手段,影视记录的创作为非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C.我们能够在非遗纪录片中了解古老技艺的前世今生,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D.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中还存在非遗保护的环境不够优越、氛围不够浓厚等问题。2.分析材料二,写出三条有意义的结论。3.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落到实处。【答案】1.B

2.图一:①超过一半的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舞台表演形式感兴趣(或: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舞台表演形式最感兴趣)②少部分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口头相传形式感兴趣(或: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口头相传形式最不感兴趣)③对舞台表演形式感兴趣的群众占比大大超过其他形式;④对舞台表演形式感兴趣的群众占比超过陈列展览和口头相传群众占比之和;图二:①“18岁以下”年龄段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舞台表演形式感兴趣的占比最大;②“50岁以上”年龄段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舞台表演形式感兴趣的占比最小;③“18岁以下”和“30-50岁”年龄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舞台表演形式感兴趣的占比都超过一半。

3.①提供政策支撑,加大统筹规划力度;②保护“非遗”的核心在于传承,既要保留和发扬传统的表现形式,又要创新表现形式;③创新学习与实践模式、广泛搭建宣传平台,让传统手艺与民众生活紧密联系起来;④学校要积极让非遗进校园、进教材,开设相关的课程;⑤广大青少年要参与相关课程的学习,了解非遗文化。【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B.“影像记录是保护非遗的重要手段,影视记录的创作为非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表述错误。从材料三“影像记录是保护非遗的重要手段,非遗为影视记录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可知,提供丰富素材的是“非遗”。故选B。2.本题考查图文信息转换能力。需要分析概括提炼。图一:从图一统计图可知,群众对舞台表演有57%感兴趣,于是可提炼出: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舞台表演形式最感兴趣,超过一半的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舞台表演形式感兴趣;从统计图可知,群众对口头相传的非遗文化只有9%感兴趣,于是可提炼出: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口头相传形式最不感兴趣,只有少部分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口头相传形式感兴趣;另外,对三种形式的统计中,对舞台表演形式感兴趣的群众占比为57%,而其他两种“口头相传”与“陈列展览”相加才41%,于是可提炼出:对舞台表演形式感兴趣的群众大大超过其他形式。或,对舞台表演形式感兴趣的群众占比超过陈列展览和口头相传群众占比之和。图二:图二是喜爱舞台表演的群众各年龄段占比统计图。从统计图可知,18岁以下的对舞台表演形式感兴趣的人,占比为60%。故可得:“18岁以下”年龄段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舞台表演形式感兴趣的占比最大,为60%;从统计图可知,18—30岁的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舞台表演形式感兴趣的占比为49%,30—50岁的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舞台表演形式感兴趣的占比为54%,50岁的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舞台表演形式感兴趣的占比为42%,故可得:“50岁以上”年龄段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舞台表演形式感兴趣的占比最小;或是“18岁以下”和“30-50岁”年龄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舞台表演形式感兴趣的占比,分别是60%和54%,都超过一半。据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一“《通知》要求全面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统筹好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正确处理历史与当代……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绽放光彩”可提炼出:要提供政策支撑,加大统筹规划力度;从材料一“在发展中保护,积极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绽放光彩”可提炼出:保护“非遗”的核心在于传承,既要保留和发扬传统的表现形式,又要创新表现形式;从材料四“近年来,一些地方通过创新学习与实践模式、广泛搭建宣传平台,让传统手艺与民众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非遗文化真正‘活’起来”可知,要创新学习与实践模式、广泛搭建宣传平台,让传统手艺与民众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材料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在于传承,而想要让更多的人积极参与非遗传承,就要从青少年抓起,让非遗进校园、进教材,开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课程”可提炼出:学校要积极让非遗进校园、进教材,开设相关的课程;从材料四“还应采取其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智力成果得到保存、传承和发展”可提炼出:广大青少年要参与相关课程的学习,了解非遗文化。据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举一反三】1.(2022·江苏宿迁·中考试题)学校准备举办“科技创新成就展”,请你参与。【材料一】①过去一年里,中国航天砥砺奋进,勇攀高峰,逐梦太空的脚步在稳致远。中国航天正不断书写探索太空的新篇章。②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深空探测能力显著提升。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我国迈出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2021年2月10日,天问一号探测器顺利进入大椭圆环火轨道,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5月15日,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记。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开始巡视探测,100天行驶距离突破1000米。6月11日,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图发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彰显出中国航天的创新自信。③月球探测任务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轨道器与月球车任务刷新纪录。2021年3月,嫦娥五号轨道器成为中国首个进入日地L1点探测轨道的航天器,开展拓展任务。嫦娥四号着陆3周年之际,玉兔二号月球车行驶里程突破1000米。与此同时,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工作不断推进,中国科学院发布最新研究成果,证明了月球直至19.6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填补了人类对月球晚期演化历史认知的空白。④中国空间站完成阶段性目标,载人航天实现新突破。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升空,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成为中国空间站首批“访客”。10月16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乘坐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升空,成为中国空间站第二批“访客”。多次出舱,太空授课、在轨实验……太空中的中国速度、中国奇迹让人印象深刻。(摘编自冯华

余建斌《中国航天筑梦苍穹》,《人民日报》2022年4月25日)【材料二】①“天问一号”开启火星之旅,“羲和号”实现太阳探测零的突破,“神舟十三号”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2021年,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收获满满。接下来的2022年,如何乘势而上,持续发力?②持之以恒加大基础研究投入。过去一年,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2.79万亿元,同比增长14.2%,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44%。其中,基础研究投入已经达到了1696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达到6.09%。基础研究做得越好,我们在科技发展上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就越强。筑牢根基,也要夯实人才基础。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了300多个青年科学家项目,助力青年科研人员领衔挂帅;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鼓励支持首席科学家团队勇闯科学的“无人区”。③为更好地凝聚战略科技力量,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制约科技自立自强最紧迫的痛点难点发力,狠抓改革落实落地。④推动企业以更大力度投入科技创新。国家将着力加强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加强在科技重大顶层设计,重大决策方面企业的参与,在项目形成、项目投入、项目组织,项目评价方面,进一步加强参与度、话语权。在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的860余项中,企业牵头或参与的有680余项,占比高达79%。同时,使更多的企业加入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等方面的科技创新活动中。(摘编自杨舒《2022年,科技创新如何持续发力》,《光明日报》2022年2月26日)【材料三】问:执行本次飞天任务,有什么感受?陈冬:能够再次执行飞天任务,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更是对我的考验。12年朝夕相处,两年半的任务训练,我们乘组彼此越来越熟悉、配合越来越默契。我们身上虽然有压力,但更多的是完成任务的信心决心。问;准备此次飞行任务,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如何?刘洋: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远超想象。出舱活动训练强度最大,训练时长最长。第一次参加舱外服水下试验,在120多公斤的服装中才工作了三四个小时,手就已经抖得拿不住笔,握不住拳。而将来真正的出舱活动,一次就要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问:“太空出差”半年,有什么期待?蔡旭哲:最期待问天舱、梦天舱和天和核心舱对接后太空家园建成的那一刻。刘洋:我们会心怀山海,眼有星辰,永葆初心,一次次把祖国的荣耀写满太空。(摘编自余建斌《对话神舟十四号航天员》《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前来报到!》,《人民日报》2022年6月5日》)(1)展会请你做讲解员,请简要概括材料一中我国航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请你探究中国航天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3)根据上述材料,请你为本次“科技创新成就展”拟一个标题(有一定文学色彩,不超过10个字),并简述理由。(4)文雅说科技改变生活,请你联系实际,谈谈科技发展对学习和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答案】(1)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深空探测能力显著提升;月球探测任务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轨道器与月球车任务刷新纪录;中国空间站完成阶段性目标,载人航天实现新突破。

(2)持之以恒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推动企业以更大力度投入科技创新;航天人员对祖国航天事业的热爱;航天团队团结协作、意志坚定、顽强拼搏、充满自信。

(3)示例:“鲲鹏展翅”,鲲鹏语出庄子《逍遥游》,鲲鹏展翅富有气势,能形象地表现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

(4)示例:科技创新拓宽了知识获取渠道,丰富了学习内容,优化了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效率;让通讯交流更加便捷高效。出行更加便捷安全,支付方式多元快捷,家居生活多维智能,文化娱乐更加丰富多彩。【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材料一中我国航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第②③④段。每段话的第一句即高度概括了取得的成就。第②段“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深空探测能力显著提升”。第③段“月球探测任务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轨道器与月球车任务刷新纪录”。第④段“中国空间站完成阶段性目标,载人航天实现新突破”。(2)本题考查内容概括。从材料二来看,原因是第②③④段。第②段第一句“持之以恒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第④段第一句“推动企业以更大力度投入科技创新”。从材料三来看,陈冬、刘洋、蔡旭哲的话可以看出他们对航天事业的热爱也是中国航天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从陈冬的话“12年朝夕相处,两年半的任务训练,我们乘组彼此越来越熟悉、配合越来越默契。我们身上虽然有压力,但更多的是完成任务的信心决心”可以看出航天团队团结一致,充满信心;从刘洋的话“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远超想象。出舱活动训练强度最大,训练时长最长。第一次参加舱外服水下试验,在120多公斤的服装中才工作了三四个小时,手就已经抖得拿不住笔,握不住拳。而将来真正的出舱活动,一次就要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可以看出航天员意志坚定、顽强拼搏;这些都是中国航天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3)本题考查标题拟写。一般的标题要体现活动主题。本次科技创新成就展活动是为了展示我国的科技成果,在标题上要体现出科技成就的辉煌。在材料一第③段中有“嫦娥四号,玉兔二号”这些名字都是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来的,一个带有文学色彩的标题也可以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来,如“鲲鹏展翅”,鲲鹏是庄子《逍遥游》中具有的神话色彩的鸟兽,巨大无比,能够形象地表现出我国的科技事业就像鲲鹏展翅一样富有气势。(4)本题考查拓展延伸。题目要求是从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来写积极影响,科技对学习和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非常多。比学习方面来说,以前的学习主要从书本中来,现在的学习可以从电子书籍、互联网等渠道获取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从生活方面来说,手机、电脑让通讯交流更加便捷高效,电子支付让付款更便捷,家用电器更加智能方便,文化娱乐更加丰富多彩。2.(2022·广东·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近年来,有声阅读快速成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下的全民阅读新形态。有声阅读的“有声”,主要是指有声语言,也包括音乐、音响等。有声是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最明显的优势。有声阅读区别于纸质阅读,用声音、用语音来表达一切。②相关调查显示,有声阅读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模式。2021年,上海市民有声闻读覆盖率为76.72%,达到较高水平。59.18%的有声阅读使用者听书日均时长为半小时以下,43.03%的使用者听书日均时长介于11至30分钟之间。46.36%的有声阅读使用者选择在移动中听书,交通工具成为有阅读的重要空间。有声阅读使用者习惯在开车或乘坐地铁、公交,打开个人的“听觉空间”,有效利用了碎片化时间。(摘编自《2021年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材料二近年来,有声阅读的兴起和繁荣,有效地推功了社会阅读文明的构建。有声阅读有可听的、与文本相应的音频,许多经典名著如《西游记》《红楼梦》等已纷纷上线,使读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切实可感。有声阅读将明确的、认真的、专注的学习型阅读与浏览型、消遣型的阅读有机结合,有效地推动了全民阅读品质的提升。“听”和“看”作为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在阅读的体验上呈现不同的特征。有声语言表达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表达者在创作过程中融进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并且运用一定的技巧把它表达出来。大量高水平高质量有声阅读产品的出现,逐渐满足社会的阅读需求,不仅使有声阅读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发展,而且在推动社会阅读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摘编自高国庆、马玉坤《有声阅读价值论刍议》)材料三截至2021年12月31日,微信公众平台有声阅读发文量达230万篇,相关文章的阅读量已达21.9亿次,有声阅读的热点话题热度也不断变化(如下图所示)。有声阅读氛围越来越浓,阅读率越来越高。作为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声阅读丰富了阅读内容和形式,促进了社会阅读文明的发展。有声阅读相关热点话题热度图【注】热度指数:指舆论在公开社交场景中对有声阅读相关话题的讨论和传播,由各平台公开渠道信息传播量综合加权计算并归一化处理后获得,满分100分。(摘编自《“有声”打开全民阅选新格局——2021有声阅读产业调查报告》)材料四①作为有声阅读的方式之一,听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为我们容易在听书时走神,再加上还有言语知觉的制约、情绪感知、反复加工等因素,听书的信息接收效率不如看书高。②所谓言语知觉的制约,是指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比如声音在20-30分贝时,言语的可懂度为50%;增至50-60分贝,可懂度达到90%-95%;到了140分贝,人就会感到头痛。此外,一些噪声如地铁,飞机的轰鸣等,对言语感知的干扰也会很大。③情绪感知则是指听真人的读时,朗读者的语气会影响我们自主理解书中字面的意思,不像看文字时可以自己主导情节、节奏等,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如果是听语音合成的朗读,技术上暂时还没有办法灵活地控制分词、韵律、情感等,听的过程中,我们又需要克服这些因素对理解连贯性的干扰。④大家可能没有留意到,在看书的时候,10%-15%的眼球运动是有“回溯”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眼睛经常会倒退重看。这个过程很快,我们有时候并没察觉,但这显然能加深我们对书的理解,当然,这也会降低我们的阅读速度。听书却通常不会倒回去重听,所以自然会损失对一部分内容的理解,留下的印象可能不如看书深。(摘编自唐义诚、池文《听书太被动,看书才有用?》)(1)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有声阅读用声音、用语音来表达一切,“有声”是它最突出的特点和优势。B.2021年,上海市民有声阅读覆盖率较高,且近半数使用者选择在移动中听书。C.作为全民阅读的新形态,有声阅读丰富了阅读的形式,推动了阅读文明的构建。D.看书时眼睛常会倒退重看,这虽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却导致阅读速度比听书慢。(2)材料二提到有声阅读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请你用材料三的相关信息对这一提法加以说明。(3)即将升入七年级的小文准备在暑假用一周时间读完《西游记》。他想采用听书的方式阅读,你是否赞成?请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理由。【答案】(1)D

(2)根据材料三的图表,在众多热点话题中,“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话题的热度指数在2020年2021年都排名前三,2021年“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热度指数还明显高于2020年:

(3)示例一:赞成。①有声阅读可以打开个人的“听觉空间”,有效利用了碎片化时间;②有声阅读可以使读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切实可感了有声阅读是现在的热点之一。示例二:不赞成。①听书时容易走神,信息接受效率反而不如看书高;②在有噪音的地方如地铁上,噪音对言语感知的干扰很大;③真人朗读的语气会对理解的连贯性造成干扰;④可能会损失对一部分内容的理解,留下的印象可能不如看书深。【解析】(1)D.根据材料四第④段“我们的眼睛经常会倒退重看。这个过程很快,我们有时候并没察觉,但这显然能加深我们对书的理解,当然,这也会降低我们的阅读速度”分析,看书时眼睛常会倒退重看,这虽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却这也会降低我们的阅读速度。“却导致阅读速度比听书慢”理解不正确。故选D。(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结合材料三图表中的内容分析,2020年“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话题的热度指数是30,居第三名。2021年“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话题的热度指数是接近40,居第三名。据此可以得出:在众多热点话题中,“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话题的热度指数在2020年2021年都排名前三。根据2020和2021年的热度指数相比,2020年“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话题的热度指数是30,据此可以得出:2021年“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热度指数还明显高于2020年。通过得出的两个结论分析,有声阅读的兴起和繁荣,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如,赞成,可以结合材料二“有声阅读有可听的、与文本相应的音频,许多经典名著如《西游记》《红楼梦》等已纷纷上线,使读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