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导学案 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1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导学案 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2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导学案 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3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导学案 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导学案 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8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课程标准]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改和问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5.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6.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7.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知识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过程和意义(1)背景①军事上:194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因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覆灭。②政治思想上: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③民意上:民主贤达响应中共号召,拥护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扩大。④理论上: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奠定理论基础。⑤组织上: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筹备成立新中国。(2)过程①1949年9月,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建国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②1949年10月1日,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下午三时,举行开国大典。(3)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①革命意义:结束了三座大山的压迫,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②社会意义:改变了社会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③世界意义: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④意义综述: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易错点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没有提出明确的社会主义目标和任务,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临时性特征,因此仅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2.人民政权的巩固(1)剿匪镇反: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士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2)土地改革(1950—1952年年底)①背景: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②过程: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造》。到1952年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③意义: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3)稳定物价与统一财经①背景:新中国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②措施a.“银元之战”(法律和行政手段)和“米棉之战”(经济手段);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b.华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③结果.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1952年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收回关税自主权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5)抗美援朝(1950--1953年)①背景: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战。②经过:1950年10月,以彭德怀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③意义a.国际: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b.国内: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C.民族: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知识点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外交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2.外交成就建交高潮: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与苏联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先谈判再建交,与印度等国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一次建交高潮。同时,新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12月,周恩来首次提出;1954年6月,正式倡议将其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亚非会议:1955年4月,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该会议在万隆举行,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知识点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经济基础(1)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2)三大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3)“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4)意义: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构图解史】三大改造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确立:1954年9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起来。②性质: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③核心: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④影响: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正式确立标志: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②基本内容a.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b.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③发展: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根据我国阶级状况发生的深刻变化,中共中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3.社会主义法治建设(1)内涵: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体现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制度。(2)历程①1949年9月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②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a.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b.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4.新中国的干部制度(1)内涵:干部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2)历程;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后来,我国又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制度1951年2月政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6.思想引领(1)地位: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2)作用: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知识点4·1956—1966年十年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1)1956年中共八大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①提出: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②影响: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探索中的初步失误与调整(1)失误失误危害及影响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①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②1959—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易错点拨】“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不同“大跃进”运动属于生产力范畴,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2)调整实行八字方针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召开七千人大会1962年初召开,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了重要成果提出“四个现代化”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知识点5·“文化大革命”1.原因:毛泽东认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2.性质: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知识点6·伟大的建设成就1.成就工业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国防科技(1)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2)成功发射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农业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教育医疗长足进步、蓬勃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1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1972年)2.意义: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核心概念:新民主主义国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各革命阶级联合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占有一定地位。(未完成民主革命遗留问题,需要团结资产阶级)(1)上层建筑:中共和民主党派是“共参国政、长期合作”(政协代行人大职能),成立人民民主政府。(2)经济基础: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多种经济成分包括:国营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拓展延伸1】社会主义工业化与三大改造的关系(1)工业化建设是发展生产力,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2)社会主义工业化与三大改造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3)从根本上说,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三大改造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而社会主义工业化又保证了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拓展延伸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1)革命性①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