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鸦片战争 课时强化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1页
两次鸦片战争 课时强化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2页
两次鸦片战争 课时强化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3页
两次鸦片战争 课时强化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4页
两次鸦片战争 课时强化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次鸦片战争一、选择题1.有论者指出,鸦片战争后,被以规则意识为先的西方海洋文明叩开大门的中国,没有能够找到同化外来海洋文明的途径与办法,反而更多地发觉有被海洋文明同化的威胁。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传统文化面临严重危机 B.与西方的交流日益加强C.吸收西方文明焕发生机 D.全面融入世界发展趋势2.1843—1894年间,中国出现了许多外国工厂,主要从事轮船维修和农产品加工,同时也涉足肥皂、火柴、水泥、食品等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据此推知,该时期()A.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重心发生转移B.中国对外出口商品已涵盖各个领域C.洋货已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D.既有条约无法满足列强的利益需求3.1842年9月1日,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主动向英国提出,“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事件,应即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国办理,内民由内地办理”,“夷人管夷人”“最方便、最省事”。这表明清政府()A.缺乏近代国家意识 B.改变“天朝上国”观念C.迎合西方列强侵略 D.提出“治外法权”观点4.英法联军司令额尔金的私人秘书说:“圆明园原是清帝的一个统治中枢,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超过北京城内的清宫。焚毁圆明园,对于清帝的骄倨和情感两方面,准定是一个大打击。”这反映出英军焚毁圆明园的目的是()A.迫使清帝屈服 B.掩盖掠夺行径C.继续进行战争 D.破坏中国文化5.鸦片战争以后,近代商业陆续出现,外资在华开设的洋行总数达400余家,中国旧式商业,适应外资洋行经营进出口商品的需要,逐渐出现经营洋布、西药等的新兴行业。材料中的经济现象说明()A.自然经济已经完全解体 B.传统金融业遭到沉重打击C.外国商业势力侵入中国 D.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6.英国历史学家基尔南说,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背后发生的不是什么“文化冲突”或“礼仪之争”。或许中国政府故意设置礼仪障碍以婉拒对中国不利的要求,而英方也乐于设置礼仪障碍好以“被辱”为借口发动一场基于利益的战争。该观点()A.批评了清朝的愚昧自大 B.否认中英意识形态的差异C.揭示了中英战争的本质 D.丰富了对鸦片战争的研究7.鸦片战争前后,部分清朝士大夫热衷于研究世界及中国边疆的史地之学,并出现了如下表所示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著作。据此可知,当时()代表人物著作成书时间林则徐《四洲志》等1841年魏源《海国图志》1844年姚莹《康纪行》1846年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夏燮《中西纪事》1850年A.西方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 B.中西思想的深入交汇发展C.西学传播顺应了维新思想 D.华夷观念受到了一定冲击8.下表所列的是鸦片战争前后向国人介绍西方的书籍概况。下表表明当时()书名主要编纂者成书背景《四洲志》林则徐任职广东期间组织搜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摘译而成《海国图志》魏源以《四洲志》为基础增补、整理而成《瀛寰志略》徐继畬任福建布政使期间组织人员搜集、编译资料而成A.闽粤是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 B.政府大力推动学习西方C.士人群体广泛关注外部世界 D.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9.(2023·吉林通化)1833年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总监督约翰·律劳卑前往中国,他的主要使命是设法将英国商业扩展到广州以外的其他地区。这说明,英国对中国政策的主要目标是()A.获取战争赔款 B.打开中国市场C.割占中国领土 D.控制中国海关10.(2023·山东潍坊)鸦片战争后,林则徐指出一味强调陆守,以守为战,“譬如两人对弈,人行两步,而我行一步,其胜负尚待问乎?”“徒守于陆,不与水战,此常不给之势”。这表明林则徐()A.学习西方科技实现自强求富B.已摒弃夷夏观念开眼看世界C.要求军事改革应对边疆危机D.萌发海防意识抵御外来侵略11.(2022·全国甲卷)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12.(2023·河南郑州统考一模)1848年,徐继畬在刊行的《瀛寰志略》中感叹西方富强,认为商业贸易可致国家强盛;对他们的政治制度充满钦慕,赞扬西方强国的民主制度及开创者。这说明他()A.旨在引导学习西方政治制度B.属于早期维新派的代表C.是当时理性看待西方的先驱D.冲破了中体西用的束缚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40年7月,中英第一次厦门之战,清军被打死9名士兵,档案中留下了他们个人情况的资料:士兵年龄身份家庭情况中营守兵林喜成年三十五岁鸟枪手母陈氏,妻李氏,子注左营守兵吴灿生年二十五岁鸟枪手妻傅氏,男顺意左营战兵吴观赏年四十三岁鸟枪手妻孙氏左营守兵王大猷年二十九岁鸟枪手母吴氏右营战兵邱明禧年三十九岁弓箭手祖母林氏,母刘氏,妻陈氏右营战兵张世泽年五十九岁鸟枪手母余氏,妻黄氏,男光灿前营战兵胡满才年四十七岁鸟枪手男印蓝后营战兵周瑞安年二十二岁鸟枪手继父厂,母徐氏,弟举后营战兵吴振胜年二十四岁藤牌手父俊,母林氏,兄词,弟贤材料二清军绿营、驻防八旗的士兵,分马兵、战兵、守兵三种,每月领取粮饷,其标准分别为0.3石、2两,0.3石、1.5两,0.3石、1两。材料三1838年,湖广总督林则徐称:“窃思人生日用饮食所需,在富侈者,固不能定其准数,若以食贫之人,当中熟之岁,大约每人有钱四五分,即可过一日,若一日有银一钱,则诸凡宽裕矣。”——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清代历史档案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鸦片战争时期的清朝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两次鸦片战争一、选择题1.有论者指出,鸦片战争后,被以规则意识为先的西方海洋文明叩开大门的中国,没有能够找到同化外来海洋文明的途径与办法,反而更多地发觉有被海洋文明同化的威胁。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传统文化面临严重危机 B.与西方的交流日益加强C.吸收西方文明焕发生机 D.全面融入世界发展趋势[解析]从材料中的“反而更多地发觉有被海洋文明同化的威胁”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西方海洋文明失去了曾经有过的同化能力,而是存在被同化的危险,说明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严重危机,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中外文化的交流状况,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危险,而不是中国文化自身发展的契机,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当时的中国准备全面融入世界发展趋势,排除D项。2.1843—1894年间,中国出现了许多外国工厂,主要从事轮船维修和农产品加工,同时也涉足肥皂、火柴、水泥、食品等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据此推知,该时期()A.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重心发生转移B.中国对外出口商品已涵盖各个领域C.洋货已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D.既有条约无法满足列强的利益需求[解析]根据材料“主要从事轮船维修和农产品加工,同时也涉足肥皂、火柴、水泥、食品等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开始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而既有条约无法满足列强的利益需求,因此D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列强侵华进入了资本输出阶段,排除;B、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3.1842年9月1日,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主动向英国提出,“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事件,应即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国办理,内民由内地办理”,“夷人管夷人”“最方便、最省事”。这表明清政府()A.缺乏近代国家意识 B.改变“天朝上国”观念C.迎合西方列强侵略 D.提出“治外法权”观点[解析]1842年9月即《南京条约》刚刚签订,清政府主动向英国提出,若英国商民和中国内地民人交涉,英商交英国管理(“夷人管夷人”),表明清政府缺乏近代国家意识,司法主权观念淡薄,A项正确;改变“天朝上国”观念与“夷人管夷人”不符,B项错误;迎合西方列强侵略与清政府追求“最方便、最省事”等不符,C项错误;近代“治外法权”观点不是清政府提出的,D项错误。4.英法联军司令额尔金的私人秘书说:“圆明园原是清帝的一个统治中枢,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超过北京城内的清宫。焚毁圆明园,对于清帝的骄倨和情感两方面,准定是一个大打击。”这反映出英军焚毁圆明园的目的是()A.迫使清帝屈服 B.掩盖掠夺行径C.继续进行战争 D.破坏中国文化[解析]根据材料“焚毁圆明园,对于清帝的骄倨和情感两方面,准定是一个大打击”可知,英军焚毁圆明园的目的是对清帝及清政府进行最严厉、最直接、最沉重的精神打击与惩罚,以迫使清帝彻底屈服,A项正确;掩盖掠夺行径、继续进行战争、破坏中国文化均不是英军焚毁圆明园的主要目的,B、C、D三项错误。5.鸦片战争以后,近代商业陆续出现,外资在华开设的洋行总数达400余家,中国旧式商业,适应外资洋行经营进出口商品的需要,逐渐出现经营洋布、西药等的新兴行业。材料中的经济现象说明()A.自然经济已经完全解体 B.传统金融业遭到沉重打击C.外国商业势力侵入中国 D.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解析]根据“外资在华开设的洋行总数达400余家”和“适应外资洋行经营进出口商品的需要,逐渐出现经营洋布、西药等的新兴行业”可知,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业势力侵入中国,冲击了中国的传统商业,故选C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完全”不正确,排除A项;洋行不是银行,属于商业,不是金融业,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农产品商品化问题,排除D项。6.英国历史学家基尔南说,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背后发生的不是什么“文化冲突”或“礼仪之争”。或许中国政府故意设置礼仪障碍以婉拒对中国不利的要求,而英方也乐于设置礼仪障碍好以“被辱”为借口发动一场基于利益的战争。该观点()A.批评了清朝的愚昧自大 B.否认中英意识形态的差异C.揭示了中英战争的本质 D.丰富了对鸦片战争的研究[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基尔南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认识有别于“文化冲突”或“礼仪之争”等传统解读,丰富了对鸦片战争的研究,故选D项;基尔南的观点并未批评清朝的愚昧,故排除A项;基尔南的观点虽涉及“文化冲突”“礼仪之争”,但并未否认中英意识形态的差异,故排除B项;基尔南的观点尚未深入到鸦片战争的本质,故排除C项。7.鸦片战争前后,部分清朝士大夫热衷于研究世界及中国边疆的史地之学,并出现了如下表所示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著作。据此可知,当时()代表人物著作成书时间林则徐《四洲志》等1841年魏源《海国图志》1844年姚莹《康纪行》1846年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夏燮《中西纪事》1850年A.西方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 B.中西思想的深入交汇发展C.西学传播顺应了维新思想 D.华夷观念受到了一定冲击[解析]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促使部分士大夫开始开眼看世界,提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主张,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等知识的著作,这可从一个侧面说明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了一定冲击,故选D项;材料所示的仅是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少数士大夫对西方历史地理的介绍,并不能得出“西方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和“中西思想深入交汇发展”等结论,排除A、B两项;近代中国的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之后,故从时间上可排除C项。8.下表所列的是鸦片战争前后向国人介绍西方的书籍概况。下表表明当时()书名主要编纂者成书背景《四洲志》林则徐任职广东期间组织搜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摘译而成《海国图志》魏源以《四洲志》为基础增补、整理而成《瀛寰志略》徐继畬任福建布政使期间组织人员搜集、编译资料而成A.闽粤是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 B.政府大力推动学习西方C.士人群体广泛关注外部世界 D.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解析]《四洲志》是林则徐在任职广东期间编著的,《海国图志》是以《四洲志》为基础增补整理而成的,《瀛环志略》是徐继畬任职福建期间编著的,由此广东和福建是当时士人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故选A项;这些书籍不是政府推动编著的,排除B项;“广泛关注”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这些书籍是中国士人向西方学习的表现,没有体现中外交流,排除D项。9.(2023·吉林通化)1833年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总监督约翰·律劳卑前往中国,他的主要使命是设法将英国商业扩展到广州以外的其他地区。这说明,英国对中国政策的主要目标是()A.获取战争赔款 B.打开中国市场C.割占中国领土 D.控制中国海关[解析]根据材料“他的主要使命是设法将英国商业扩展到广州以外的其他地区”可知,反映了英国扩展商业范围的要求,说明英国意在打开中国市场,B项正确;获取战争赔款,不符合史实,此时还未发生中英战争,排除A项;割占中国领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控制中国海关,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10.(2023·山东潍坊)鸦片战争后,林则徐指出一味强调陆守,以守为战,“譬如两人对弈,人行两步,而我行一步,其胜负尚待问乎?”“徒守于陆,不与水战,此常不给之势”。这表明林则徐()A.学习西方科技实现自强求富B.已摒弃夷夏观念开眼看世界C.要求军事改革应对边疆危机D.萌发海防意识抵御外来侵略[解析]由材料可知,林则徐主张海陆兼重,而非专重陆防,这是鸦片战争对于当时人的冲击,萌发海防意识抵御外来侵略,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防御的策略而非学习西方技术或者进行军事改革,排除A、C两项;材料内容并未涉及夷夏观念的变化,排除B项。故选D项。11.(2022·全国甲卷)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解析]由材料可知,1846—1848年上海的进口货值一直呈现下降趋势,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通商,但进口货值的不断下降,使得列强认为中国市场尚未全面打开,进而成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故选D项;西方列强的入侵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取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优越的外贸条件并未改变西方商品倾销重心的地位,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西方的工业制成品涌入中国市场,冲击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12.(2023·河南郑州统考一模)1848年,徐继畬在刊行的《瀛寰志略》中感叹西方富强,认为商业贸易可致国家强盛;对他们的政治制度充满钦慕,赞扬西方强国的民主制度及开创者。这说明他()A.旨在引导学习西方政治制度B.属于早期维新派的代表C.是当时理性看待西方的先驱D.冲破了中体西用的束缚[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徐继畬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之一,在《瀛寰志略》中介绍了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是最早理性了解西方的代表,C项正确;徐继畬是向国人介绍西方的制度,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徐继畬属于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排除B项;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与D项史实不符,排除。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40年7月,中英第一次厦门之战,清军被打死9名士兵,档案中留下了他们个人情况的资料:士兵年龄身份家庭情况中营守兵林喜成年三十五岁鸟枪手母陈氏,妻李氏,子注左营守兵吴灿生年二十五岁鸟枪手妻傅氏,男顺意左营战兵吴观赏年四十三岁鸟枪手妻孙氏左营守兵王大猷年二十九岁鸟枪手母吴氏右营战兵邱明禧年三十九岁弓箭手祖母林氏,母刘氏,妻陈氏右营战兵张世泽年五十九岁鸟枪手母余氏,妻黄氏,男光灿前营战兵胡满才年四十七岁鸟枪手男印蓝后营战兵周瑞安年二十二岁鸟枪手继父厂,母徐氏,弟举后营战兵吴振胜年二十四岁藤牌手父俊,母林氏,兄词,弟贤材料二清军绿营、驻防八旗的士兵,分马兵、战兵、守兵三种,每月领取粮饷,其标准分别为0.3石、2两,0.3石、1.5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