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1页
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2页
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3页
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4页
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3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学习目标学科素养通过了解冷战结束后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特点,以及出现的全球性问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1.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论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这一论断的科学性和必然性。2.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现今中国的大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知识点一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1.和平与发展的表现(1)和平的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尽管发生了冷战和多次局部战争,但是70多年以来,没有发生过新的世界大战,一些局部冲突也得到政治解决。(2)发展的表现:由于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获得了惊人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各国和整个世界的面貌。2.推动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人类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知识点二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发展(1)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不足,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经济复苏乏力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2)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和平与安全(1)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生的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争端、叙利亚内战等(2)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跨国刑事犯罪、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3)海洋权益和极地资源争夺等日趋激烈知识点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当前全球治理形势(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主要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仍然发挥着全球治理的作用。(2)改革原有的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和正在解决的问题。2.不同层次的国际治理组织和相应的治理机制层次表现全球层面1999年组成的二十国集团正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地区层面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正在有效维护欧亚地区的安全2009年首次召开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以及2015年成立的新开发银行,是金砖国家合作共赢、维护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平台3.中国的参与(1)中国方案①中国坚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坚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②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冷战结束后国际秩序存在的混乱现象和全球治理出现的各种问题,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①原因a.基于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大势的准确把握。b.源自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和谐理念。c.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给出的一个可供选择的、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d.为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②举措a.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秉持开放包容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中国与相关国家的经济合作、共同繁荣提供新的平台与新的动力。b.2014年11月,中国设立丝路基金,对“一带一路”建设给以资金支持。c.2015年12月,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简称“亚投行”。到2021年12月,亚投行已有105个成员。·见教材第140页·如何理解邓小平这段话?提示:明确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著名论断。为中国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中国对外工作的调整和新方针政策的制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情境再现]挖教材1.阅读“2009年刚果(金)(刚果民主共和国)内乱中的流亡儿童”图及文字说明(见教材P141):从中我们能获取什么信息?提示:这张流亡中的刚果(金)儿童的照片真实地反映了当地儿童的恐惧和无助。在一些地区动荡和冲突不断的国家,食物短缺、社会保障不足,大量人口被迫流亡国外,儿童所受的伤害更加严重。难民问题成为当今世界的难题。·见教材第141页·和平与发展遭遇了哪些挑战?请举例说明。提示:挑战:世界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严重;地区冲突时有发生;国际安全受到威胁;资源争夺日趋激烈。例如:阿以争端、叙利亚内战等。[知识拓展]发展中国家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2)改变国际旧秩序,建立国际新秩序。(3)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4)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5)加强联合国的作用。(6)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情境再现]挖教材2.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该漫画体现参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是什么?提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阅读“‘一带一路’宣传画”(见教材P144):“一带一路”的宗旨是什么?提示:“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构图解史]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研习1和平与发展问题材料一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局势1992年中法加入核不扩散条约1996年中、美、英、法、俄等149个国家先后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中国宣布暂停核试验1999年美国在没有安理会授权情况下轰炸南联盟,并且轰炸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2000年朝韩首脑会晤,承诺为实现半岛统一展开交流;在悉尼奥运会上,双方队员首次打着朝鲜半岛旗走进会场2001年恐怖分子袭击美国纽约世贸中心,造成近3000人丧生,6000多人失踪,美国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1990年后至今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在诸多国际政治和外交问题上保持了极大的冷静和克制;积极参与维护世界和平[探究1]从材料一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论题:冷战结束后,世界并不太平,呈现出和平与动荡、缓和与紧张并存的局面。阐述:冷战结束后,在核不扩散问题上,相关国家达成一致意见;朝鲜半岛问题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同时,美国插手别国事务,并无视中国国家主权,对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进行轰炸;恐怖分子进行恐怖袭击,也在极大程度上威胁着世界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所以,冷战结束后,世界并不太平,呈现出和平与动荡、缓和与紧张并存的局面。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积极开展主场外交,频频提出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中国和平外交思想,也是基于当今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这一目标不仅反映了中国国家利益的追求,同时也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于和平发展的共同诉求。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致力于探索打造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模式,承担起越来越大的国际责任,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摘编自赵晓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下的中国外交创新》[探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我国为此作出的大国担当,谈谈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的理解。答案:大国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倡导“一带一路”等。理解:全球化迅猛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当今世界依然面临着“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的严峻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国家利益的要求,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诉求。解决全球性问题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倡导国家间关系的共同性、互动性、包容性和协调性四大属性。(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妥善处理好国家主权与共同体权利的关系、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的关系、伙伴与盟友的关系、非殖民化与新型国际合作的关系四组问题。(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振动“双翼”(正确义利观和亚洲新安全观)与紧握“抓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共建“一带一路”)。(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加强各层次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一是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二是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三是努力推动发展中国家命运共同体构建;四是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5)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完善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对于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给出的中国判断。在中国政府和领导人的积极努力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可与赞扬。研习2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材料一对全球治理至今并没有一致的、明确的定义,类似的概念还有“世界政治的治理”“国际治理”“世界范围的治理”“国际秩序的治理”和“全球秩序的治理”等。大体上说,所谓全球治理,指的是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解决全球性的冲突、生态、人权、移民、毒品、走私、传染病等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全球治理的要素主要有以下五个:全球治理的价值、全球治理的规则、全球治理的主体或基本单元、全球治理的对象或客体以及全球治理的效果。——摘编自俞可平《全球化:全球治理》[探究1]从材料一中提到的关于“全球治理”类似的概念来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全球治理的价值取向如何?答案:共同特点:都强调一种全球视野,并指向“治理”。价值取向: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解决全球性的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材料二当今世界,“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并存。……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此起彼伏。……新时代的“哈姆雷特之问”,正悄然把引领世界的希望寄托中国。……中国给世界提供的真诚良方是:打造开放共赢合作模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独立自主搞好“自转”,又合作搞好“公转”。——摘编自史鹏飞《让中国梦与世界梦在共同命运中交相辉映》,人民网(2018年1月27日)[探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答案:意义:有利于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有利条件(有利于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材料三2008年以来,全球化遇到重大挑战,许多国家主张反对自由贸易、反对经济全球化、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2013年中国开始倡议的“一带一路”,是为推动世界复苏、优化全球经济治理、重建世界交往理性而提出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开启了全球化的新愿景,资本主义世界化在狂飙数百年后第一次迎来决定性的转向。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性世界经济。“一带一路”意味着“多中心崛起、全方位合作、全人类共赢”的包容性全球化的开启。——摘编自陈曙光《“一带一路”:中国与世界》[探究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提出和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可行性的条件,并简析“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国际意义。答案:条件: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全球化的发展;改革开放,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义:开启全球化的新时代;有利于构建开放包容的全球化模式;有利于优化全球治理体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1.全球治理的核心要素(1)全球治理的价值。在全球范围内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应当是超越国家、种族、宗教、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之上的全人类的普世价值。(2)全球治理的规则。维护国际社会正常秩序,实现人类普世价值的规则体系,包括用以调节国际关系和规范国际秩序的所有跨国性的原则、规范、标准、政策、协议、程序等。(3)全球治理的主体。制定和实施全球规则的组织机构主要有三类:各国政府当局;正式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非正式的全球公民社会组织。(4)全球治理的客体。指已经影响或者将要影响全人类的、很难依靠单个国家得以解决的跨国性问题,主要包括全球安全、生态环境等问题。(5)全球治理的效果。集中体现为国际规则的有效性,具体包括国际规则的透明度、完善性、适应性、政府能力等。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义(1)人类命运共同体汲取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实现了理论的坚持和继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理想,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将实现全人类的幸福作为终极目标。(2)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取人类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倡导公平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秉持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倡导多种文明和谐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是各国人民共有精神家园的最大公约数。(3)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倡导全球新型文明观。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本质特征之一,“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牢固纽带。(4)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为塑造大国形象持续提供议题、设置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把握世界未来发展趋势,主动设置“和平发展、共同繁荣”议题,易理解、可接受,是融通中外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同时出现了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2.今天的世界并不安宁,和平与发展遭遇严重挑战。3.解决世界经济发展的困局需要有新的思路,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给出的一个可供选择的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1.“铸剑为犁”出自《孔子家语·致思》:“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下图为矗立在联合国总部的雕塑——《铸剑为犁》。它所反映的世界主题是()A.反帝和反霸 B.和平与发展C.共享与共荣 D.生产与环境解析:材料中的“剑”是战争的象征,“犁”是和平(发展)的象征。“铸剑为犁”意味着抛弃战争而向往和平发展,反映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也符合联合国的宗旨,故B项正确;其他各项的寓意与雕塑要反映的主题不符,均排除。答案:B2.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是一种共同利益不断增多,相互依存不断深化,从而合作不断加强的新模式。它有利于抑制、减少或避免对抗和冲突。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和平与合作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B.维护和平的需要必然导致多极格局形成C.多极化的发展将最终消除战争威胁D.推动多极化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渠道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故D项符合题意;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A项说法错误;多极格局形成源于经济力量的多极化,B项错误;多极化的发展有利于制约战争,但不能最终消除战争威胁,C项说法错误。答案:D3.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已退出一系列经济、政治、文化等国际多边协议,2019年8月2日,美国正式退出《中导条约》。美国的这一系列行为表明()A.单边主义导致世界不稳定因素加剧B.美国力图维护国际秩序C.全球化不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D.美国将不再发展中程导弹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退群”行为是美国实行单边主义的表现,不利于国际秩序的稳定,故A项正确,排除B项;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排除C项;美国退出《中导条约》,表明其发展中程导弹不再受到过多限制,排除D项。答案:A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提供的中国方案。以下属于中国政府率先身体力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举措是()①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②设立丝路基金③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④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A.①②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设立丝路基金、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都是中国政府率先身体力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举措,①②③正确;④是中国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理念,不符合题意,排除。故B项符合题意。答案:B5.(2023·辽宁营口期末)天花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曾夺去了数亿人的生命。全球天花根除认证委员会于1979年签署认证书,宣告人类消除天花疫病。世卫组织助理总干事西蒙森说:“当时苏联和美国正在进行合作……这是多边体系最伟大的成就。”材料说明()A.疫情推动意识形态改变B.公共卫生政治化促进医学发展C.抗疫需要全球团结合作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抗疫成效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美国和苏联“正在进行合作”,是“多边体系最伟大的成就”,即全球消灭天花这种急性传染病,据此可知,抗疫需要全世界各国之间紧密团结合作,故选C项。答案:C课时作业(二十三)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一、选择题1.(2023·江苏宿迁高二调研)有学者认为20世纪下半叶没有再发生世界大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毁灭性热核武器发展所产生的制约作用;二是日益加强的世界整体性发展所产生的制约作用。今天的人类已不能再打无限化的总体战争了。据此可知()A.人类面临的战争威胁已消失B.各民族间的矛盾日益缓和C.社会发展推动人类走向和平D.各国家间的竞争逐渐减弱解析:根据材料“一是毁灭性热核武器发展所产生的制约作用;二是日益加强的世界整体性发展所产生的制约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以来,随着各种国际组织的建立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联系越来越密切,加之核武器的巨大威力,使得世界大战发生的可能性越来越低,即社会发展推动人类走向和平,C项正确;人类面临的战争威胁并未消失,排除A项;局部地区的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排除B项;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排除D项。答案:C2.目前,不少人已经认识到贫富差距的扩大是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贫困会导致冲突。这表明()A.战乱和冲突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B.和平与发展是彼此联系而又相互影响的C.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D.整个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形势依然严峻解析:由题干可知,贫富差距扩大会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即发展问题会影响和平问题,说明和平与发展是彼此联系而又相互影响的,故选B项;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不是讨论和平的重要性,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形势,排除D项。答案:B3.2000年12月,联合国大会决定将每年的6月20日定为“世界难民日”。对下表理解最准确的是()时间世界难民日主题2006年希望2008年保护2009年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需要2014年因战争而导致分离的家庭即便只有一个也太多2020年每个人都可以有所作为,每个行动都很重要A.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剧了难民问题B.难民问题的解决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C.发展中国家面临严峻的难民问题D.战争与灾难是难民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难民问题的解决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世界经济全球化,故A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发展中国家面临严峻的难民问题,故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难民问题产生的原因,故D错误。答案:B4.(2023·浙江湖州期末)“9·11”事件的发生,使世界各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恐怖主义的威胁。美国出于反恐斗争的需要,急需国际社会特别是各大国的支持;而各大国出于借反恐实现各自利益的现实考虑,也充分利用该契机,进一步改善和加强与美国的关系。这表明()A.打击恐怖主义推动了大国关系的互动B.世界各大国间的矛盾得以消除C.恐怖主义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首要难题D.美国一超独大完全主导世界格局解析:由材料可知在恐怖主义的威胁下,美国需要其他国家的支持,各大国可以借助反恐加强和美国的合作,实现自己的现实利益,对恐怖主义的打击活动推动了大国关系的互动,故选A项;“消除”表述过于绝对,且各国出于自身利益的需求必然存在矛盾纷争,排除B项;由题干材料不能得出恐怖主义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首要难题”,且材料强调的是恐怖主义对国际关系的积极影响,排除C项;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美国并未完全主导世界格局,排除D项。答案:A5.有研究显示,1990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投资的资金是310亿美元,1993年增至800亿美元。其中约有66%流到亚洲和中南美洲的新兴经济体,流到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却极少,这些国家逐步被全球化边缘化。上述材料表明()A.新兴经济体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B.发达国家主导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C.不同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面临利益失衡D.经济全球化加速世界经济共同发展解析:从材料“流到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却极少,这些国家逐步被全球化边缘化”可以看出虽然发达国家的投资在不断增加,但是在地域分配上有明显的偏颇,所以选C项;A项说法错误,B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D项与材料反映的内容无关,均排除。答案:C6.(2021·河南洛阳高一期末)有人评论说:二战后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各类经济组织举行的与经济有关的峰会(如G20峰会)大大增加,二是军事冲突此起彼伏(如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对此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A.世界各地之间经济联系在加强B.“一超多强”格局遭受巨大挑战C.强权政治威胁着世界整体和平D.世界形势呈和平与动荡并存特征解析:材料“一是各类经济组织举行的与经济有关的峰会(如G20峰会)大大增加”体现的是和平与发展,材料“二是军事冲突此起彼伏(如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体现的是动荡不安,说明世界形势呈和平与动荡并存特征,D正确;A、C说法片面,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答案:D7.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南非举行的第五次金砖国家(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领导人会晤上发表了题为《携手合作,共同发展》的主旨讲话,强调加强金砖国家合作,既为各成员国人民带来福祉,也有利于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和责任。相信金砖国家在深化务实合作、加强伙伴关系等方面将取得新进展。下列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金砖国家的崛起促进了多极格局的形成B.金砖国家的崛起有利于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C.金砖国家的崛起壮大了发达国家的力量D.金砖国家将会发展成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金砖国家是由几个国家建立的合作机制,不是多极中的一极,金砖国家成员国都是发展中国家,金砖国家不是区域集团性质的,故选B项。答案:B8.2015年,习近平在联合国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他强调,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据此可知()A.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两极格局发展需要B.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大国的共同愿望C.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承担大国责任D.二战后国际秩序促进中国话语权持久性解析:习近平在联合国倡议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承担大国责任,故选C项;题干时间是2015年,而两极格局在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已经结束,排除A项;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共同需要,而不是世界大国的共同愿望,排除B项;题干无法体现二战后中国话语权的持久性,排除D项。答案:C9.1993年,德国政府提出“新亚洲政策”,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提出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德关系进一步深入。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到2004年,中德建立的合作模式框架最有可能的是()A.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B.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C.具有密切联系的中德亚洲伙伴关系D.中德市场经济伙伴关系解析:根据材料“德国提出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可知到2004年,中德建立的合作模式框架最有可能的是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故选A项;材料强调中德关系,排除B项;德国不是亚洲国家,排除C项;D项体现不出中德合作的全球责任,排除。答案:A二、非选择题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近500年来世界历史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进程中,西方世界自19世纪初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西方秩序主导者的接力棒在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之间转换交接。西方主导下的国际秩序基本上是一种“等级体系”。——摘编自苏长和《从历史维度认识国际秩序的演进》材料二20世纪奉为天条的西方“先进理念”,在21世纪都变成了问题。一是福利制度难以为继,“贪婪的1%”统治“受害的99%”的制度缺陷无法自我修复。二是民主政治制度发生异化,权力制衡、“选举驱动”、政治“媒体化”等使“内斗”加剧。三是国际公信力正在下降,热衷于采用军事手段推行其政治目标,利用货币政策和贸易保护主义极力向外转嫁危机。——摘编自杨洁勉《西方困境与中国和平发展》材料三21世纪世界秩序需要新的价值理念和制度设计,因此中国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也需要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履行大国责任、顺应世界格局演变的趋势、维护世界和平的必然举措,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和坚实的现实基础。——摘编自任洁《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导致西方秩序主导者发生变动的因素及西方主导下的国际秩序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21世纪西方秩序陷入危机的表现。(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国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答案:(1)因素: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军事实力;意识形态(制度因素);势力范围。特点:西方国家主宰外部世界;秩序的主导者随国家实力的变化而变化;国际秩序体现等级特点。(2)福利制度加剧财政赤字;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政治制度的异化;国际公信力下降,强权政治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3)世界格局的演变;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角色变化;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维护世界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诉求。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据联合国有关机构2014年的统计,全世界最富有的1%人口拥有的资产占人类财富总量的近40%,而最贫困的50%人口拥有的资产仅占人类财富总量的1%。这个状况至今基本没有改变。——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材料三自以色列1948年建国以来,巴以之间的恩怨持续70余载。巴以时常会因圣地归属等问题爆发摩擦乃至暴力冲突。——摘编自中国新闻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概述国际社会的应对举措。答案:(1)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2)问题:今天的世界并不安宁,和平与发展遭遇严重挑战。在发展方面,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经济复苏乏力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在和平与安全方面,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核扩散、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等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海洋权益和极地资源争夺等日趋激烈,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这些挑战,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举措:面对各种全球性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主要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仍然发挥着全球治理的作用;与此同时,改革原有的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和正在解决的问题。中国一方面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另一方面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单元综合大归纳专题一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变动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项目国际格局特征中国国际地位第一次变动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作为战胜国未得到尊重,说明弱国无外交;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侵略扩张提供了条件,说明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处境下第二次变动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人民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政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第三次变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力量专题二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历程及对中国的影响时期全球化历程对中国的影响工场手工业时期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扩大美洲金银流入亚洲,客观上刺激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面对西方早期殖民活动的侵扰,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得到扩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列强侵华,国门被打开,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开始向西方学习;社会经济、政治思想领域出现了近代化的改变二战后初期货币、贸易、经济组织等逐步制度化、规范化;两极对峙“一边倒”政策;学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国防科技,应对世界形势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强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加入世贸组织;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专题三制约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1.不利因素(1)少数国家对外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和新殖民主义的存在,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的扩大。(3)恐怖主义、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纠纷,也对和平构成巨大威胁。(4)两极格局结束,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局势出现了许多不稳定因素。2.有利因素(1)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深入人心。二战后,世界反战和平运动为世界持久和平提供坚实的基础。(2)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3)第三世界的崛起,成为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4)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5)中国的崛起,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2022·山东卷)1967年,法国学者塞尔旺—施赖贝尔在其著作中宣称,如果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欧洲也许会繁荣昌盛,但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该著作出版后在欧洲很快成为畅销书。这反映出欧洲社会()A.对美国发展模式的否定B.对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C.对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D.对苏联威胁下欧洲联合的反思解析:根据材料“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但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可知,法国学者倡导欧洲国家迅速采取行动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避免欧洲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说明该学者认为欧洲受到挑战并对未来有所担忧,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美国发展模式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主要是强调学者对欧洲的认识,没有涉及对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的威胁,排除D项。故选C项。答案:C2.(2022·广东卷)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说:“欧洲今天已比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联合和更名副其实的伙伴关系是符合美国利益的。”美国意在()A.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B.联合欧洲消除滞胀危机C.调整与西欧国家关系D.加大与苏联对抗的强度解析:根据材料“欧洲今天已比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联合和更名副其实的伙伴关系是符合美国利益的”及所学知识可得,美国现在要调整与欧洲之间的关系,符合美国现在利益的需求,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