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构改革_第1页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构改革_第2页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构改革_第3页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构改革_第4页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构改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构改革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将何去何从?——对参公事业单位产生的原因及改革趋势分析摘

要:本文从“以责定权、以责定利”组织资源配置逻辑出发,基于对参公事业单位与行政机关职责同质性的分析,认为参公事业单位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同时,为转变政府职能,政府不断深入推进机构改革,造成了很大的人员分流压力。为缓解这些压力,稳慎推进改革,参公事业单位的存在又有其现实必然性。基于此,本文认为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大背景下,参公事业单位应该继续存在,并根据不同职能划归为承担行政职能类和公益二类。关键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构改革作为一类特殊的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参公事业单位”)是指经审批依照《公务员法》对其工作人员实行管理的事业单位。参公事业单位缘何存在?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大背景下,其是否应该继续存在?如果继续存在的话,其将如何参与分类改革?这些问题既是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实践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许多事业单位(尤其是已参公或欲参公事业单位)极为关心的问题。因此,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无疑对于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参公事业单位基本情况2005年5月27日,国家《公务员法》颁布,从法律的角度确定了参公管理事业单位的身份。《公务员法》第106条规定,

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经批准参照本法进行管理。2006年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方案》的通知下发,该实施方案附件五——《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审批办法》具体规定了参公事业单位的审批办法。为做好事业单位参照管理的审批工作,加强指导和监督,2006年8月20日,原人事部出台了《关于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详细规定了符合参公事业单位的条件及其审批权限、程序等。以上法律、规章的出台系统规定了参公管理事业单位的审批和管理工作。随着2006年9月7日,中组部下发的《关于印发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党中央、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名单的通知》,参公管理事业单位制度在实践中开始落地生根。据统计,在我国超过4000万的事业单位员工中,“参公”人员约有90万。[1]在中央层面上,目前党中央和国务院直属的事业单位中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共有19家。另外,除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系统的事业单位外,还有若干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实行参公管理。2006年8月26日,中组部和原人事部下发的《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机关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意见》,将包括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内的21个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机关纳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范围。在地方,参公事业单位的情况比中央层面的参公事业单位较为复杂。首先,中央层面的的参公事业单位为地方设立了标杆——按照“上下对口”或“上行下效”的常规,有些事业单位在中央层面实行参公管理,在地方层面通常也要参公管理。例如,各级中共党校和行政学院。其次,一部分事业单位虽然在中央层面没有实行参公管理,在地方可能实行参公管理。例如,农业部农机监理总站[2]没有实行参公管理,但全国各省的农机监理总站基本都实行了参公管理。再次,同一职能的事业单位,在不同地区参公情况也不同。例如,同为市县级农机监理机构,新疆、四川大多实行参公管理,北京、河北却不实行参公管理。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某类事业单位业务在地方的受重视程度、地方的财政状况、甚至地方事业单位领导的工作思路及人脉关系,都会成为地方某类事业单位能否实行参公管理的影响因素。二、参公事业单位的基本特点参公事业单位作为一种特殊的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其与行政机关和一般事业单位的区别和联系。对于参公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来说,二者编制管理不同,但是实行相同的人事管理制度,即公务员制度。原则上,我国公共部门根据不同的编制类型实行不同的人事制度,行政编制人员实行公务员管理制度,事业编制人员实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然而,参公事业单位就是我国编制管理和人事制度管理中存在的一个例外,也就是说,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其编制仍然在事业编制序列,然而却按照公务员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参照<中华人民共利实现其承担原由行政机关承担的职能,实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三)解决好行政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安置的现实需要回顾历次行政机构改革,主要内容是机构的合并与消减,衡量每次行政机构改革成效的大小往往把消减机构的数量和人员作为重要的指标。

那么,机构改革后,精简的人员如何安置?原人事部部长赵东宛在其题为《机构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中提到人员安排的途径时指出,“从机构改革试点城市的情况看,可以采取以下途径:一部分人员随着改革转移到经济综合监督等需要加强的部门;一部分人转移到投资公司、行业协会和信息、咨询部门及其他社会组织。”[9]

其中有大多数被分流到事业单位。然而,随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公务员实行不同的人事制度,造成了两类人员的不同管理。考虑到公务员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工资福利待遇等人事管理方面的差距,对于被分流到事业单位的原机关工作人员,其强烈要求自身待遇能够与公务员相当。因此,为了解决好机构改革带来的人员分流安置问题,实现改革的稳慎推进,参公事业单位的存在有其现实必然性。四、对参公事业单位改革趋势的思考2011年,我国发布了以《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为核心的一系列事业单位改革文件,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进入了全面布局、分类推进、统筹发展的新阶段。那么在分类改革的大背景下,参公事业单位将何去何从呢?谈及参公事业单位的改革趋势,我们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没有纳入参照管理范围的事业单位还可不可以继续申请参公管理,有关部门是否应该继续审批;第二,已经纳入参公管理范围的事业单位将如何进行改革。(一)参公管理申请和审批工作是否应该继续问题笔者认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参公事业单位制度应该存在,参公管理的申请和审批工作应该继续主要原因在于影响参公事业单位存在的因素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消除。由第三部分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参公事业单位的存在的原因主要是源于事业单位本身的性质、行政机构改革以及行政授权等原因造成职责同质性。同时行政机关人员分流的压力又强化了其存在的必要性。笔者认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政府将致力于行政效率的提高,不得不进行机构改革和行政授权。因此,事业单位都将继续承担着原应由行政机关承担的职责。根据“以责定权、以责定利”的原则,承担原应由行政机关承担职能的事业单位仍然需要一定的制度来提供保障其类同行政机关身份和地位。同时,只要精简导向机构改革存在,就面临机关人员分流的压力。因此,笔者认为参公事业单位的制度应该继续存在。另外,基于政策稳定性的考量,参公事业单位制度也应该继续存在。公共政策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朝令夕改、变化无常的政策,是最不得人心的。这样做不仅丧失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降低公众对政策的信任程度,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会给政策执行带来许多麻烦,使政策执行机构无所适从,导致政策难以贯彻执行。[10]国家《公务员法》于2006年才开始执行,参公事业单位制度的推行也仅6年的时间,有的单位可能才刚刚被批准纳入管理。因此,笔者认为参公事业单位制度应该继续存在。(二)参公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定位问题《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对于参公管理事业单位来说,笔者认为参公管理的事业单位应该进一步参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显而易见,参公事业单位承担着法律、法规授权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其不属于生产经营事业单位。因此,参公事业单位应该被划入承担行政职能类和公益类。《关于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规定:承担行政职能是指事业单位承担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职能,主要行使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裁决等行政职权。在参公事业单位中,很多单位都承担着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职能,例如中央和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中的银监会、证监会、电监会、保监会等。对于承担行政职能的参公事业单位,应该转为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根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规定,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可细分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而参公事业单位承担的是法律法规授权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基本上都是基本公共服务,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例如各级气象局和地震局。因此,除去被划入承担行政职能类的事业单位,其他参公事业单位均应被划入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进一步来说,划入公益二类的参公事业单位应该继续保持其参公管理的身份,其工作人员继续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参考文献:[1]金伟峰.授权行政主体探讨[J].行政法学研究,1995(3).[2]潘静成刘文华:经济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5页。[3]刘海洋:“平衡论”与行政法理基础[J],载于《理论探索》,2002(5)。[4]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第73页[5]汪玉凯.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6]赵东宛.论人事制度改革[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7]张郭霞:有关平衡论的发展及完善[J],载于《理论探索》,2001(5)[8]王晓慧: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改革提速参公后工资普涨是误读/2012-08-18/144886656.html.(刘太刚邓婷婷

本文发表在《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1]王晓慧: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改革提速

参公后工资普涨是误读/2012-08-18/144886656.html.[2]农业部农机监理总站,挂牌为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3]

参见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第73页.[4]

参见潘静成

刘文华:经济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5页。[5]

参见张郭霞:有关平衡论的发展及完善[J],载于《理论探索》,2001(5)。刘海洋:“平衡论”与行政法理基础[J],载于《理论探索》,2002(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