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连互通道路项目(四号路)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_第1页
互连互通道路项目(四号路)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_第2页
互连互通道路项目(四号路)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_第3页
互连互通道路项目(四号路)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_第4页
互连互通道路项目(四号路)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互连互通道路项目(四号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目录TOC\o"1-2"\h\z\u1勘察工作概况 11.1任务由来 11.2工程概况 11.3初步勘察主要结论 31.4勘察目的与任务 31.5勘察工作依据、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31.6工程勘察等级、阶段及范围的确定 41.7勘察工作布置、完成及质量评述 52场地环境与工程地质条件 72.1自然地理 72.2工程地质条件 83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113.1岩土试验成果统计 113.2岩土参数建议 113.3岩体基本质量等级 33.4土、石工程分级 34工程地质评价 34.1路线稳定性及适宜性 34.2分段评价 34.3拟建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155结论与建议 165.1结论 165.2建议 16附图附图1工程地质图例附图2工程地质平面图附图3工程地质剖面图附图4钻孔柱状图附表附表1勘探点一览表附表2岩土物理力学试验成果统计表附件附件1勘察任务委托书附件2工程地质勘察纲要附件3岩土试验成果报告附件4测量说明互连互通道路项目(四号路)PAGE1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1勘察工作概况1.1任务由来目前龙河新城道路、管网等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纵横交错的外部交通网络基本形成,金科黄金海岸、久桓城、东麓国际等高品质楼盘正快速推进,座座高楼拔地而起。随着龙河二桥的建成投入使用,龙河新城将以此为中心,形成大商圈、高品质、后劲强的发展格局。受甲方委托,我院(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承担丰都县龙河新城互连互通道路项目的勘察工作。本工程设计单位为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1.2工程概况丰都县龙河新城互连互通道路项目位于丰都县龙河新城,共计八条路,全长24.10Km。工程总投资约99886万元。一号路,起点接四号路,整体走向呈南-北方向,沿线与规划支路相接后终点接三号路。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道,全长2695.625m,双向四车道,道路红线宽度22m,无重大结构物;二号路,起点接景观大道,整体走向呈西北-东南方向,终点接七号路。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道,全长1426.097m,双向四车道,宽度24m,无重大结构物;三号路,起点接八号路,向西南方向延伸,与一号路相交后蜿蜒盘山,形成龙河新城核心环,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道,全长5533.673m,双向四车道,道路红线宽度24m,无重大结构物;四号路,起点接五号路和八号路的交叉口,整体走向呈南-北方向,跨越沿江高速公路后与三号路两次相交,终点接一号路,道路等级为城市支路,全长2872.519m,双向两车道,道路红线宽度16m,包括跨越沿江高速公路桥梁一座;五号路,起点位于丰都高速连接道,整体走向呈西南-东北方向,下穿沿江高速公路后终点接四号路和八号路,是龙河新城外环路的一部分。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道,全长3060.322m,双向四车道,道路红线宽度24m,包括桥梁一座;图1.2.1工程平面概览图六号路,起点接八号路和景观大道交叉口,整体走向呈东-西方向,终点接产业大道,是龙河新城外环路的一部分。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道,全长852.092m,双向四车道,道路宽度50m,无重大结构物;七号路,起终点均接三号路,呈环状。道路等级为城市支路,全长2155.562m,双向两车道,道路宽度16m,无重大结构物;八号路,起点接五号路,整体走向呈南-北方向,下穿沿江高速公路后与规划支路相接,终点位于六号路和景观大道交叉口,是龙河新城外环路的一部分。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道,全长5506.611m,其中第一段长2435.18m,为双向两车道,道路宽度12m;第二段长3071.431m,为双向四车道,道路宽度26m,无重大结构物。本此勘察共划分为8个工段进行,一号路、二号路、三号路、四号路、五号路、六号路、七号路、八号路。本报告为第四分册四号路。表1.2-1道路设计技术指标内容四号路道路等级城市支路道路标准宽度16m设计车速20km/h荷载标准路面城市A级地震设防标准标准设防烈度6度,按7度构造设防。表1.2-2边坡设计技术指标内容高度或岩性坡率支护及防护措施其它措施填方边坡H≤8m1:1.50坡面采用网格护坡边坡坡度变化时设置2m宽的护坡道。自然横坡陡于1:5时,对原地面开挖台阶,台阶坡度向内4%,台阶宽度不小于2m。填方路基外侧地表水往路基汇集时,在坡脚设排水沟。8<H≤16m1:1.75H>16m1:2.00挖方边坡土层及强风化岩层1:1.00~1.50坡面采用锚杆网格护坡每8m分阶,设置2.0m宽边坡平台,边坡坡顶外5m设截水沟。中风化岩层1:0.75四号路上跨桥起点桩号K0+076.500,终点桩号K0+206.500,上跨沿江高速公路。桥梁整幅设置,共一联,跨径布置为:3×40m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桥梁全长130m。下部结构桥墩采用盖梁接圆柱式墩,盖梁宽2.0m,高1.7m,墩柱直径1.6m,基础为直径1.8m钻孔灌注桩基础,桥台采用重力台,扩大基础。下部结构桥墩墩柱、桥台采用搭设支架现浇施工,桩基础采用机械钻孔灌注桩。图1.2.1四号路上跨沿江高速桥立面布置图图1.2.2四号路上跨沿江高速桥横断面布置图1.3初步勘察主要结论1线路区域构造上无断层、无构造破碎带通过,未见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整体稳定,适宜拟建工程建设。2场地地层由第四系人工堆积层、残坡积层,侏罗系的沙溪庙组(J2s)泥岩、砂岩组成。3场地地下水总体较贫乏,地势低洼地段分布有少量地下水,地下水对拟建道路影响不大。地下水及土对建筑材料具微腐蚀性。4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抗震地段分类为一般地段。1.4勘察目的与任务1.4.1目的根据业主提供的《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委托书》(附件2)及勘察工作阶段划分,本次勘察为详细勘察,其目的是查明拟建道路的工程地质条件,为施工图设计提供地质依据。1.4.2任务本次勘察的主要任务是:1在收集区域资料基础上详细查明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紧密结合工程特点,对控制性工点、路堑及填方段等重点地段进行加密勘探及测试;2查明道路范围内岩土的类别、结构构造、厚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计算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及承载力;3查明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性质、规模、机制、稳定性及对拟建项目的危害、并提出治理方案及参数建议;4查明特殊性岩土(如场地中的流塑状、软塑状软土、淤泥和填土)的分布范围和物理力学性质,提出处理措施建议;5查明路堑边坡的岩土组成、结构面特征,进行稳定性定性及定量评价,并给出治理措施建议及参数;6对拟建场地整体稳定性及建设适宜性进行评价。7查明场地地震基本条件,对拟建场地地震效应进行评价并提供相应参数。8对陡坡段填方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做出评价,并给出处理措施建议及相关参数。1.5勘察工作依据、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1.5.1勘察工作依据1建设工程勘察合同2勘察任务委托书3工程地质勘察纲要4业主提供的带工程方案的1:500地形图1.5.2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1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2行业标准及国家标准:《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D63-2007;《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B02-2013;1.5.3前人工作资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重庆市幅H-48-94-A(1:5万)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重庆市幅——原四川省地矿局二○八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测制,1986年~1990年。21977年由原四川省地质局南江水文地质大队完成的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重庆幅)、《综合水文地质图》(重庆幅H-48-23),1977年。3由原四川省地矿局二○八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完成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1990年。4《丰都县龙河东组团龙河新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2012年11月。1.6工程勘察等级、阶段及范围的确定该工程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存在超限边坡,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拟建场地中等复杂,地基条件中等复杂,按《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规定,综合确定本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根据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渝建〔2013〕346号《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阶段暂行规定》,本工程已进行初步勘察,本次为详细勘察,符合该规定。表1.6.1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阶段(选址勘察)判定表判定款项判定条件对应判定条件的场地及工程项目判定结果建设场地1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发育,且其影响面积占建设场地50%及以上的建设场地。无不需进行选址勘察2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等抗震危险地段建设场地。无不需进行选址勘察建设项目1投资20亿元以上的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无不需进行选址勘察2大型工矿企业厂区整体迁建。无不需进行选址勘察3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长度大于1000m的越岭隧道和跨越长江、嘉陵江、乌江等江底隧道和大型桥梁等需进行多方案比选的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无不需进行选址勘察表1.6.2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阶段(初步勘察)判定表判定款项判定条件对应判定条件的场地及工程指标判定结果场地及项目1在复杂场地上建设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的建设项目。场地为复杂场地,安全等级为一级需初步勘察其他建设场地1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较为发育,且其影响面积占建设场地30%及以上的建设场地。无不需进行初步勘察2场地地形坡角大于30°的自然土坡或地形坡角大于60°的自然岩坡,且其影响面积占建设场地50%及以上的建设场地。无不需进行初步勘察3三峡库区175m蓄水位(吴淞高程)岸线外侧水平距离100米范围内的建设场地。场地不属于三峡库区范围不需进行初步勘察4存在矿产采空区或地下洞室,且采空区或地下洞顶距离拟建工程最底面小于2倍洞跨的建设场地。无不需进行初步勘察其他建设项目1总建筑规模大于50万m2且高层建筑规模占总建筑规模的比例超过70%的大型住宅小区。无不需进行初步勘察2建筑高度大于200m的超高层建筑。无不需进行初步勘察3总建筑面积超过10000m2的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或长度大于500米的隧道。无不需进行初步勘察4主跨跨径150m及以上的斜拉桥、悬索桥等缆索承重桥梁以及拱桥,立体交叉线路为3层及3层以上(不计地面道路及地道)的大型互通立交桥梁。无不需进行初步勘察根据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渝建〔2013〕345号《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范围暂行规定》,本工程勘察范围应包括环境挖方边坡及其影响的区域。本工程勘察工作布置,严格执行规定,满足要求。表1.6.3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范围判定表判定款项判定条件对应判定条件的场地、边坡判定结果环境边坡及其影响区域1对于无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坡顶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倍边坡高度。道路两侧挖方边坡满足勘察范围2对于有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土边坡,勘察范围线应根据组成边坡的岩土性质及可能破坏模式确定,且勘察范围不应小于外倾结构面影响范围。道路两侧挖方边坡满足勘察范围3对于可能出现土体内部滑动破坏的土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坡顶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倍边坡高度。道路两侧挖填方边坡满足勘察范围4对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应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后缘边界,且还应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前缘边界(即剪出口位置)。道路两侧挖填方边坡满足勘察范围基坑边坡及其影响区域1岩质基坑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1倍。涵洞明挖基坑满足勘察范围2土质基坑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涵洞明挖基坑满足勘察范围3当需要采用锚杆(索)支护时,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涵洞明挖基坑满足勘察范围1.7勘察工作布置、完成及质量评述在参考区域及相邻场地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本次勘察采用了工程测量、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钻探、水文地质观测、室内试验等多种勘察手段。1.7.1勘察工作布置1钻孔编号本次勘察钻孔编号以“X4K”为前缀,利用初勘钻孔以“C4K”为前缀。2工程地质测绘测绘比例尺1:1000,主要进行地质界线勾绘,不良地质现象调查、产状测量、裂隙调查等,以查明地表反映的工程地质条件。3工程测量工程测量坐标采用重庆市独立坐标系,高程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采用RTK定位放孔并测量孔口高程,测量成果及精度满足规范要求。4布孔原则路基及边坡:沿道路中线、两侧边坡、钻孔间距一般为30~50m,地貌变化及地层变化段(特别是软土范围)加密,控制性横断面间距30~40m,每条横断面布置2-6个钻孔,勘探线长度满足边坡评价要求,钻孔孔深度一般进入中等风化基岩标高以下不小于3-5m。5采样及室内试验本次勘察根据规范要求、设计要求及评价需要,采集岩样20组进行物理力学性质试验,14组土样进行土常规试验。6水文地质观测所有钻孔在终孔24h后进行稳定钻孔水位观测,所测水位为勘察期间稳定水位。1.7.2勘察工作完成实物工作量我院于2017年2月对场地进行现场踏勘,后完成《工程地质勘察纲要》的编写,3月9日组织队伍进场施工,使用12台XY-100型岩芯钻机,3月17日完成外业工作,随即转入室内资料综合分析整理及报告编制工作。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见下表。表1.7.1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一览表工作内容单位工作量利用工作量工程测量勘探点定测组日1010剖面测量1:200km4.4343.878剖面测量1:500km\2.870工程地质测绘1:500km20.600.60工程勘探钻探m/孔7226.70/2874374.90/191重型动力触探m标准贯入试验次岩土测试土工试验组415岩石室内试验组5545钻孔波速测试m/孔//钻孔简易水位观测台班2871.7.3勘察工作质量评述1工程测量:本次勘察钻孔定位采用RTK定位放孔并测量孔口高程,工程测量严格执行测量技术规程,其精度能满足本次勘察需要。钻探施工时,现场技术人员根据相邻位置的地形地貌和地面高程对所有钻孔实际位置和高程进行校核。通过校核,本次勘察钻孔孔和高程误差均满足规范要求。2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测绘主要采取地面调查、收集区域地质资料,采用地质罗盘仪测量产状裂隙,对地质点采用RTK进行定位,成果及精度满足规范要求。3钻探:使用XY-100型钻机全取芯钻进,技术员跟班编录,钻孔开孔直径为110mm,终孔直径为91mm。钻探方法采用回旋钻进全取芯方法。回次进尺不大于2m,对土层采用了干钻或小水钻进。回次采取率:钻孔岩心回次采取率:钻探人工填土采取率大于65%,局部孔隙采取率低,粉质粘土表层为松土时采取率较低,下部原生粉质粘土采取率大于90%,岩芯采取率:强风化层大于65%、中风化层大于85%,钻探质量良好。钻进过程中严格按钻探操作规程进行,未发生质量、安全事故,钻探质量符合《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规范》(JGJ/T87-2012)的要求。4取样、室内试验及原位测试:取样工作应保证每一地层均有足够的试验样品,各试验数据样本数应满足规范要求和数理统计要求,以保证所提出的岩土参数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1\*GB3①原状土样:在粉质粘土厚度在2m以上的钻孔,采集土样进行土工常规试验及腐蚀性试验。=2\*GB3②岩样:在预计持力层范围内采集岩样作室内抗压和变形试验,高边坡控制性钻孔的一半作为取样孔,在坡顶下1/3坡高处取岩样进行三轴剪切和物理性质试验。在预计采样位置若遇岩性变化分层,则每层均应取样。③水样:在抽水试验钻孔中取地下水样品,进行水质简分析和侵蚀性CO2分析。室内试验严格按照规范执行,试验数据可靠。声波试验:为了查明岩石裂隙发育情况、结构特征及完整程度,在场地选钻孔进行声波波速测试。重型动力触探试验:为确定填土密实度及承载力,选择有代表性钻孔进行重型(N63.5)动力触探试验,测试方法严格按照规范规定执行,成果及精度满足本次勘察需要。4水文观测及试验:在钻探结束24h后,对各钻孔进行了地下水位简易观测,观测结果满足规范要求及实际需要。 5室内资料整理:数据录入处理软件采用理正工程勘察软件8.5版重庆版,图形处理软件采用Autocad2004,文档编辑采用office2003。6外业工作:在见证单位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全程见证及监督下(见证员:任倩倩:见证印章YKJZ-2320006-0010,渝1613100020696付海新:见证印章YKJZ-2320006-0007,渝1413100170721),较好的完成了外业任务。通过本次勘察工作,查明了场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征,很好的完成了勘察任务。勘察成果达到《重庆市建设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满足相关规范要求。2场地环境与工程地质条件2.1自然地理2.1.1地理位置工程位于丰都龙河新城,南东侧为沿江高速,并与多条规划城市主干路衔接。重庆主城至工程所在地约150km。拟建场地交通较为便利。2.1.2气象与水文1气象气象:桥位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特点是冬冷而少雨,夏热而多伏旱,春早冷暖多变,秋凉多绵雨。全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随海拔高度变化的立体气候明显。热量丰富,但地区差异大;降水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光照少,云雾多,霜雪少,无霜期长。据丰都县气象站观测资料,该区历年最大降雨量为1479.40mm,最大日降雨量为184.40mm(年、月、日),历年平均降雨量1047.6mm,降雨量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5~9月份,且多为暴雨,1998年8月5日~6日连续降雨量达300mm以上。多年平均温度18.20℃,极端最低气温-2.5℃,极端最高43.5℃。年平均风速20m/s,百年一遇设计风速30.1m/s。2水文丰都县地表水系以长江干流为主,长江右岸(南岸)有源于石柱的最大支流龙河,长江左岸(北岸)有源于忠县的渠溪河,它们在县境内构成三大水系。拟建道路地形高差较大,坡度大,地表季节性冲沟谷发育,地表径流条件较良好道路沿线无常年性河流等地表水体,地表水贫乏。2.2工程地质条件2.2.1地形地貌勘察区所处位置属川东平行岭谷区,以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为主。地貌类型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控制明显,砂岩发育位置地势相对较高、地面起伏较大,多以条状山脊、陡坡地形为主。泥岩出露位置,地面起伏变化小,多以斜坡、平台、沟谷等地形为主。线路区主要为原始地貌及部分民房拆迁区,地貌主要为斜坡、丘包及丘间洼地,斜坡局部有明显的陡坎等。斜坡地段地形起伏相对较大,地形坡角10~44°,丘间洼地位置地形较平缓,地形坡角5~10°。沿线路走向地势总体由高到低,局部起伏。最高点在里程K0+600附近,海拔高程为436m;最低点在里程K2+870附近,海拔高程为262m,高差达174m。2.2.2地质构造与地震1地质构造工程位于方斗山背斜北西翼,岩层呈单斜产出,区内表层大多为第四系覆盖,裸露地段多为强风化基岩,岩层产状变化不大,根据区域地质及钻孔岩芯,层间结合面总体结合好,为硬性结构面,局部见泥化夹层,结合极差。场地内未见断层及次级褶皱。总之场地地质构造简单。根据实测岩芯,及露头测量,区内岩层优势产状为310°~312°∠12°~30°。据场地基岩露头调查:发育二组裂隙:①产状为80~100°∠65~75°,微张开~闭合状,裂面较光滑、平直,有白色方解石充填。裂隙间距0.5~2.5m,延伸长度2.5~5.0m,结构面结合差至较差,属软弱结构面。②165~180°∠70~80°,裂面光滑,略有起伏,多呈闭合~微张开状,无充填或有少量方解石充填,裂隙间距2.0~3.5m,延伸长度1.5~4.5m。结构面结合差至较差,属软弱结构面。2地震据区域地质资料,喜山期的挽近构造活动,在区域上主要表现为间歇性的上升隆起,上升作用至今仍在进行,部分断裂重新活动,引起轻微地震现象。区域历史上地震活动较弱,地震震级低,强震活动弱,属地壳相对稳定区块。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15之图A1及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15之图B1,线路区所属区域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图2.2地质构造纲要图2.2.3地层岩性根据地表调查及邻近场地资料,线路区主要出露地层为第四系人工堆积层、残坡积层、冲洪积土层,侏罗系的沙溪庙组(J2s)、基岩,其岩性按新至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1\*GB3①素填土(Q4ml):杂色,以暗红色、褐色、灰色为主,干至稍湿,结构松散至中密。主要由砂泥岩碎块石及粉质粘土组成。碎块石粒径一般为2~50cm,土石比9:1~1:9,物质组成随地段变化大,块石含量高时、架空较多、空隙性大。含粉质粘土呈可塑状。主要为区内村道及民房修建堆积,未经严格压实或强夯处理,回填时间0-3年不等。沿村道及民房零星分布。厚度0.7-4.7m。=2\*GB3②粉质粘土(Q4el+dl)黄色、暗红色、黄褐色,呈软塑~可塑状态,局部硬塑,干强度、韧性差~中等,刀切面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该层线路区内自然地表大多有分布,为区内主要覆盖土层,表层多为耕植土,地形低凹处和斜坡坡脚厚度较大,其余地段厚度较小,0.2-9.5m。地势低洼易于汇水地段及鱼塘表层粉质粘土多呈软塑、流塑状,含腐殖质。=3\*GB3③碎块石土(Q4col+dl)灰色、暗红色、黄褐色,呈松散至稍密状,主要由砂岩、泥岩碎块石组成,局部含粉质粘土,碎块石粒径5-120cm不等,分布不均,无分选性。该层主要分布于K1+820至终点陡坡坡脚,为崩坡积成因,表层多为植被,厚度变化较大,3.0-20.4m。2侏罗系=4\*GB3④沙溪庙组(J2s)砂岩、泥岩泥岩(J2s-Ms):暗红色、红褐色、紫褐色,泥质结构,薄~厚层状构造,脱水极易风化崩解,成份以粘土矿物为主,大多含粉砂质较重,含青灰色泥质、砂质条带,团块,局部含大量钙质结核,部分地段有砂岩夹层,厚度小。整个场地皆有揭露。砂岩(J2s-Ss):褐色、灰色、灰白色,中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泥钙质胶结,矿物成份主要为长石、石英等。整个场地皆有揭露。2.2.4基岩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1基岩面特征根据野外调查及钻探成果,场地基岩面与现状地形起伏相近,局部陡坎段基岩面坡度较大,最大约90°,一般地段0-30°。2基岩风化带特征A强风化带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岩芯呈土状,碎块状、短柱状,风化后易崩解,手捏岩芯易碎散,质极软。风化带厚度总体较均匀,厚度不大,局部较厚。B中等风化带裂隙较发育至不发育,泥岩及含泥质较重的砂岩具有揭露后易风化崩解、遇水软化的特点。泥岩岩芯呈短柱~柱状,岩质较软,锤击易碎;砂岩岩芯呈短柱~长柱状,岩质总体较软,局部软。2.2.5水文地质条件1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及地层渗透性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和收集资料,按照各段不同的地下水赋存条件,沿线地下水主要有二种类型:一是第四系孔隙水,二是基岩裂隙水。A第四系孔隙水该层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局部地势较低地段,赋存于松散土层中,大气降水、沟渠和农业灌溉水为其主要补给源。水量、水位变化大,且不稳定。B基岩裂隙水裂隙水主要贮存于基岩裂隙中,强风化基岩风化裂隙发育,富水性好,中风化基岩主要为砂、泥岩互层(夹层),较完整~完整,泥岩为相对隔水层,砂岩裂隙较发育~不发育,富水性一般,总体渗透性较差,含水性较弱。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勘察区地下水的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自高向地势低洼处排泄,具有排泄路径、周期短的特点。大气降雨后沿地面或下渗后径流,地势低洼一带,形成潜水或向更低点排泄;地下水径流方向主要受地形及裂隙发育程度的控制,大多流向地势低洼地带或沿孔隙、裂隙下渗;地下水的排泄主要为向地势低洼处径流,最终汇入长江,其次为大气蒸发。3地下水的动态特征区内地下水仅地势低洼段分布潜水,埋深小,其余地段基岩裂隙水埋藏较深。潜水水位具有季节性变化明显,受降水影响大等特点。潜水水位变化大,而基岩裂隙水水量不丰,没有统一的水力联系。区内基岩的风化裂隙水总体含水量甚微,但不排除局部地段有富水条件,储藏有一定裂隙水。4水位根据钻探水文观测,钻孔未见稳定地下水位。5岩土渗透系数素填土可不考虑其阻水性,为强透水层。场地粉质粘土孔隙较小,为弱透水层;强风化基岩风化裂隙发育,为中等透水层。中等风化岩体较完整至完整,裂隙不发育,为弱透水层。岩土渗透系数取经验值如下。表2.2.5岩土层渗透系数序号地层代号岩土名称渗透系数(m/d)备注1Q4el+dl粉质粘土0.05-0.09经验值2J2S强风化基岩0.50-1.50经验值3J2S中等风化基岩0.05-0.09经验值2.2.6水、土腐蚀性场地及周围未见水及土壤受到污染,根据地区经验,综合判定场地地下水和土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微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微腐蚀。2.2.7不良地质与特殊性岩土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调查可知,本场地及周边岩层分布连续,未见断层、构造破碎带,未见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1岩石风化测区岩石以物理风化为主,其形式有表层风化、裂隙式风化及顺层风化。风化速度和深度与岩性、地形、裂隙发育程度密切相关。砂岩强度高,风化速度慢。泥岩岩性软弱,风化快而强烈,但风化后较快遭剥蚀,相同岩性则裂隙发育较不发育的风化速度快和强烈。砂岩泥岩互层时差异风化明显,容易形成“凹岩腔”。当风化作用沿层面和较软弱的岩层进行时,风化深度较大。区内含泥质较重、长期浸水地段的砂岩存在风化层较厚的情况。2软土据地质调查与钻探揭露,沿线鱼塘分布约1.0-3.0m厚软土,粉质粘土长期饱水,呈流塑至软塑状,局部含腐殖质,呈灰色。区内粉质粘土饱水后易呈流塑软塑状,故丰水期或雨季,区内稻田等低洼地段积水后易形成软土,厚度约等于粉质粘土层厚度。软土压缩性大、承载力低,高填方易发生过量沉降及侧向挤出、圆弧滑动等工程问题。考虑到沿线软土厚度不大,建议对其挖除换填或抛石挤於处理,并按照相关规范对处理后的地基进行承载力及压缩性进行检验,确保处理后土层满足设计要求。2.2.8场地和地基地震效应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B02-2013,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取0.05g,设计地震分为第一组。区域范围内无断裂、破碎带通过,构造稳定。场地无滑坡、崩塌、泥石流、砂土液化、震陷等地震安全性问题。场地覆盖土层为中软土,等效剪切波速Vse<150m/s。根据设计,一号路全为挖填路基段,无其构筑物。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B02-2013规定,抗震设防烈度取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取0.05g。拟建路基按一般工程考虑,可按基本烈度采取抗震措施。拟建场地无其它不良抗震条件,为可进行建设的一般抗震地段。路基整平后土层最大厚度约12m,属中软土,场地类别为=2\*ROMANII类,特征周期0.35s。3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3.1岩土试验成果统计3.1.1统计方法本次勘察场地岩土层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依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第14.1节岩土测试成果的统计与分析的相关要求进行统计计算。3.1.2试验统计成果各岩土层室内试验统计及原位测试统计详见附表2,岩土参数的统计充分考虑取样、试验操作等因素对试验成果的影响,按照地质体的不同单元、区段、层位进行统计,统计其算数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及标准值,当统计数量不足6个时取经验值。3.2岩土参数建议与设计采用规范协调,参数取值原则按照《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D63-2007规定进行确定,该规范无规定时参照其他规范及地区经验确定。表示岩土性状的物理性质指标,一般采用平均值,按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强度或稳定的力学指标,一般采用标准值。因对各岩土层采用了多种勘探、测试、试验手段,同一岩土层采用不同的勘探、测试、试验手段所取得的结果不尽相同;岩土介质的非均质性、各向异性以及由地下水等地质环境改变引起的岩土性质变化,导致了同一勘探、测试、试验手段对每岩土层的测试、试验结果的差异性;同一勘探、测试、试验手段对同一“理想的、均质的”岩土介质的测试、试验,受测试、试验设备、方法等因素的影响,测试、试验结果也具不稳定性、离散性。岩土物理力学指标的选取以本次勘察的勘探、测试、试验资料为主,结合重庆地区类似工程经验、相关规范、规程、手册等综合分析,合理选用。1粉质粘土层的相关设计参数结合本工程的特征和地区经验采用。2岩体物理力学指标:①岩体物性指标使用岩石相应指标的统计平均值;②岩体弹性模量、变形模量由岩石的室内测试平均值的0.7倍,泊松比取试验平均值;③岩体抗剪强度由岩石室内抗剪强度折减而成,折减系数为:内摩擦角φ取0.90,内聚力C取0.3;④岩体抗拉强度按岩石试验标准值折减而成,折减系数取0.4;⑤裂隙面抗剪强度标由裂隙的基本性状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4.3.1及结合本工程特点、地区经验提供。3地基承载力=1\*GB3①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按《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D63-2007确定。=2\*GB3②岩质地基浅基础(条形基础、整体板筏基础和独立柱基础)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16第4.2.6条确定。,式中为地基承载力极限标准值,由岩石抗压强度乘以地基条件系数1.0,砂岩取饱和抗压强度,泥岩取天然抗压强度,为折减系数,根据岩体完整性情况,本场地取0.33。4岩土体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基底摩擦系数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8.2.3-2、表8.2.3-3和表11.2.3确定。5岩土层水平抗力系数、水平抗力比例系数按《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47-2014确定。6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按《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47-2014表E.0.5-1选用。7其它参数根据试验成果或地区经验,结合本工程的特征确定。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丰都县龙河新城互连互通道路项目(四号路)PAGE1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表3.2岩土参数建议值岩土类别天然重度岩石抗压强度标准值(MPa)抗剪强度标准值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岩体理论破裂角(45°+Ф/2)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标准值(Ⅲ类边坡)变形(压缩)模量(MPa)泊松比岩石与锚固体粘结强度极限标准值水平抗力系数比例系数水平抗力系数基底摩擦系数(kN/m3)天然饱和C/kPaφ(°)kPakPa压实填土19.5*//529*120*120*/0.30粉质粘土19.6(天然)//26.57(天然)13.53(天然)120*120*/4.4610MN/m40.2520.0(饱和)17.32(饱和)10.37(饱和)强风化基岩21.5*//300300**8020MN/m40.35中等风化泥岩(J2s)25.18.335.4227031.4800274960.75311480.35*60060MN/m30.40中等风化砂岩(J2s)25.344.4437.26161041.820001229665.95945070.18*1500550MN/m30.60泥岩岩层面25*12*砂岩岩层面30*15*裂隙面40*18*岩土界面参数12*9*注:①加*者为经验值,参考临近场地数据综合取值,由于现状填土不均匀性较大,无法提供设计参数,应根据实际施工情况进行复核。②考虑到岩土的变异性,施工采样测试时会存在参数指标低于表中标准值的情况,设计可根据岩土参数变异性、分布范围确定设计值及地基持力层检验标准。=3\*GB3③强风化基岩、中等风化岩石与锚固体粘结强度极限标准值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8.2.3-2表、8.2.3-3条确定。3.3岩体基本质量等级根据试验成果:1强风化基岩极软,裂隙发育不完整,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中等风化泥岩天然单轴抗压强度大于5Mpa,软岩,裂隙较发育,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IV级;中等风化砂岩天然单轴抗压强度大于30Mpa为较硬岩,裂隙较发育,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3\*ROMANIII。3.4土、石工程分级土石工程分级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附录A土、石可挖性分类,本工程土石可挖性分级如下:1粉质粘土:土类别为普通土,土石等级为Ⅱ级;2强风化泥岩、砂岩、碎块石类别为硬土,土石等级为Ⅲ级;3中风化泥岩类别为软石,土石等级为Ⅳ级;4中风化砂岩类别为次坚石,土石等级为Ⅴ级。4工程地质评价4.1路线稳定性及适宜性拟建道路及相邻范围未见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现状条件下道路区总体稳定,适宜筑路。4.2分段评价根据道路挖填情况,路基分为填方路基、挖方路基、半挖半填路基进行评价,路基边坡按里程分段评价。4.2.1路基覆盖层为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崩坡积碎块石,呈软塑至硬塑状,厚度1-4m不等,沿线原始地貌地表皆有覆盖。下覆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强风化层厚0.5-1.1m。1填方路基据设计标高,路基全部位于填土(后期填土)中。新填土压缩性相对较大,需较长时间方能沉降稳定,工后沉降较大,填方厚度差异较大,容易产生差异沉降。填方路基段地势较低,地表水排泄慢,易于积水,粉质粘土饱水后,应对软土进行翻挖晾晒、抛石挤淤或换填处理,并清除地表植被,地基表层压实度(重型)不应小于90%。填方厚度较大地段应适当增强补压,以消减路基差异变形。建议清除表层淤泥及植被根须层后,回填时分层碾压,填料成份及密实度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压实度不宜小于93%。填方路基段应加强排水措施,防止积水软化基底、降低路基承载力。2挖方路基根据设计标高,道路开挖后,覆盖土层被清除,路基皆位于基岩中,基岩强度较高,压缩性小,可以满足拟建路基要求,开挖到位后直接浇筑路基即可。由于开挖后,路基低于周边地势,地表水易于汇集,道路应设置有效的道路排水措施,确保正常运营。3半填半挖路基根据设计标高,路基部分位于填土(后期填土)及粉质粘土中,部分位于基岩中。基岩强度较高,压缩性小,可以满足拟建路基要求,开挖到位后直接浇筑路基即可。填土及粉质粘土压缩性相对较大,沉降较大,挖填交界处容易产生差异沉降,可以考虑设置土工格栅减小挖填间变形差异。填方前应对局部积水(施工期)形成的软土进行翻挖晾晒、抛石挤淤、换填处理,并清除地表植被,地基表层压实度(重型)不应小于90%。并对原地面挖台阶处理,适当增强补压,挖方段可适当超挖,以消减路基差异变形。填土回填时分层碾压,填料成份及密实度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压实度不宜小于93%。4.2.2边坡K0+000.000~K0+076.000挖方段根据设计方案,设计高程Hs=382.631~381.631,地面高程393.262~389.426,该段以挖方为主,高度最大约4.6m。左侧边坡高度9.6m,右侧边坡高度1.4m。(1)左侧路堑边坡该段路堑边坡高度最大约9.6m。表层为粉质粘土覆盖,厚度0.3-2.5m,下伏中等风化砂岩与泥岩互层,岩体较完整。该段地形坡度较大,地表水及地下水排泄快,地下水不发育。根据钻探及调查,砂岩构造裂隙含有适量地下水,但水量不大,开挖后采用明沟排水即可。图4.2.1K0+000.000~K0+076.000段左侧挖方边坡赤平投影图1边坡坡顶地形平缓或与边坡走向平行,土层厚度小,边坡土层顺坡发生滑动的可能性小,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根据边坡结构面组合关系,该边坡为切向坡,无外倾结构面,边坡稳定性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具备放坡条件,建议放坡处理。边坡岩体较完整至完整,边坡岩体类别为III类,边坡等效内摩擦角可取55°,理论破裂角可取60°。坡率建议:土层及强风化基岩1:1.5,中风化泥岩、砂岩1:0.75。边坡应每8m分阶,分阶处设置2m宽边坡平台,边坡内部及外部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系统的截排水措施。坡体按构造设置泄水孔。边坡坡面可采用锚喷或锚杆网格绿化植草护坡,与道路景观相适应。边坡高度大,建议结合坡脚加固+坡面锚喷支护,提高边坡安全储备。(2)右侧路堑边坡该段路堑边坡高度最大约1.4m。表层为粉质粘土覆盖,厚度0.3-2.5m,下伏中等风化砂岩与泥岩互层,岩体较完整。该段地形坡度较大,地表水及地下水排泄快,地下水不发育。根据钻探及调查,砂岩构造裂隙含有适量地下水,但水量不大,开挖后采用明沟排水即可。边坡坡顶地形平缓或与边坡走向平行,土层厚度小,边坡土层顺坡发生滑动的可能性小,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根据边坡结构面组合关系,该边坡为切向坡,无外倾结构面,边坡稳定性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具备放坡条件,建议放坡处理。边坡岩体较完整至完整,边坡岩体类别为III类,边坡等效内摩擦角可取55°,理论破裂角可取60°。坡率建议:土层及强风化基岩1:1.5,中风化泥岩、砂岩1:0.75。图4.2.2K0+000.000~K0+076.000段右侧挖方边坡赤平投影图边坡应每8m分阶,分阶处设置2m宽边坡平台,边坡内部及外部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系统的截排水措施。坡体按构造设置泄水孔。边坡坡面可采用锚喷或锚杆网格绿化植草护坡,与道路景观相适应。边坡高度大,建议结合坡脚加固+坡面锚喷支护,提高边坡安全储备。K0+076.000~K0+207.000上跨沿江高速桥根据设计方案,设计高程Hs=381.570~377.003;地面高程Hd=367.861~381.690。下伏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及泥岩。地下水总体贫乏。覆盖土层厚度小,力学性质差,分布不均,不可作为桥梁基础持力层。下伏中等风化砂岩及泥岩抗压强度高,承载力好,分布总体稳定,是理想的桥梁持力层。拟建桥梁可以选择中等风化基岩为持力层,采用桩基础或扩大基础。桥台两侧挖填方边坡高度2-3m,高度小,具备放坡条件,建议放坡处理,坡率建议:土层及强风化基岩1:1.5,中风化泥岩、砂岩1:0.75。P0号台P0号台位置现状地面线坡度较陡,对2剖面进行滑动稳定性计算,Fs=1.03<1.05,边坡欠稳定,建议对原地面采取挖台阶等抗滑措施,确保边坡稳定。覆盖层为粉质粘土,下伏砂岩及泥岩,中风化基岩埋深1.20~3.80m。中等风化砂岩及泥岩是桥台理想持力层。持力层埋深不大,建议采用明挖扩大基础或桩基础,以强至中等风化基岩为持力层。P1号墩现状为农田,地形坡度3~5°,覆盖层为粉质粘土,下伏泥岩夹砂岩,地下水不发育。中等风化基岩埋深2.7~5.2m,中等风化泥岩是桥台理想持力层。持力层埋深较大,建议采用桩基础,以中等风化泥岩为持力层。桩基础嵌岩深度不应小于3-5倍桩径,且应满足基础稳定性验算要求。P2号墩现状为农田,地形坡度2~5°,覆盖层为粉质粘土,下伏泥岩及砂岩,以泥岩为主。中等风化基岩埋深6.0~7.0m,由于砂岩厚度较小,下伏泥岩,中等风化泥岩是桥台理想持力层。持力层埋深较大,建议采用桩基础,以中等风化泥岩为持力层。桩基础嵌岩深度不应小于3-5倍桩径,且应满足基础稳定性验算要求。P3号台现状为农田,地形坡度1~5°,覆盖层为粉质粘土,下伏砂岩及泥岩。中等风化基岩埋深6.2-11.9m,中等风化砂岩及泥岩是桥台理想持力层。持力层埋深较大,建议采用桩基础,以中等风化泥岩为持力层。桩基础嵌岩深度不应小于3-5倍桩径,且应满足基础稳定性验算要求。K0+207.000~K1+140.000挖方段根据设计方案,设计高程Hs=377.003~384.286;地面高程Hd=376.933~436.332;道路中心最大挖方高度35.9m。左侧边坡高度3.3~47.1m,右侧边坡高度3.2~44.7m。(1)左侧路堑边坡该段路堑边坡高度最大约47.1m。表层为粉质粘土覆盖,最大厚度8.2m,下伏中等风化砂岩与泥岩互层,岩体较完整。该段地形坡度较大,地表水及地下水排泄快,地下水不发育。根据钻探及调查,砂岩构造裂隙含有适量地下水,但水量不大,开挖后采用明沟排水即可。边坡坡顶地形平缓或与边坡走向平行,土层厚度小,边坡土层顺坡发生滑动的可能性小,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该段边坡平面呈圆弧型,坡向虽道路里程变化,根据边坡结构面组合关系,该边坡为切向坡~逆向坡,裂隙L1为外倾结构面,边坡稳定性受岩体自身强度及裂隙控制。具备放坡条件,按1:0.75放坡后,不存在外倾结构面,建议放坡处理。边坡岩体较完整至完整,边坡岩体类别为III类,边坡等效内摩擦角可取53°,理论破裂角可取60°。坡率建议:土层及强风化基岩1:1.5,中风化泥岩、砂岩1:0.75。边坡应每8m分阶,分阶处设置2m宽边坡平台,边坡内部及外部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系统的截排水措施。坡体按构造设置泄水孔。边坡坡面可采用锚喷或锚杆网格绿化植草护坡,与道路景观相适应。边坡高度大,建议结合坡脚加固+坡面锚喷支护,提高边坡安全储备。图4.2.3K0+225.000~K0+500.000段左侧挖方边坡赤平投影图图4.2.4K0+500.000~K0+740.000段左侧挖方边坡赤平投影图图4.2.5K0+740.000~K1+140.000段左侧挖方边坡赤平投影图本段边坡高度大,采用常规爆破容易造成边坡岩体破碎松动,不利于边坡稳定性,设计应结合实际经验,考虑爆破松动后岩体特性变化,综合确定放坡坡率及坡面防护措施;可以考虑采用光面、预裂爆破进行开挖,最大限度减小开挖时对边坡岩体的破坏。边坡较长,高度变化大,建议分段采用适宜的开挖、支护方式。(2)右侧路堑边坡该段路堑边坡高度最大约44.7m。表层为粉质粘土覆盖,厚度最大8.2m,下伏中等风化砂岩与泥岩互层,岩体较完整。该段地形坡度较大,地表水及地下水排泄快,地下水不发育。根据钻探及调查,砂岩构造裂隙含有适量地下水,但水量不大,开挖后易于采用明沟排水即可。图4.2.6K0+225.000~K0+500.000段右侧挖方边坡赤平投影图边坡坡顶地形平缓或与边坡走向平行,土层厚度小,边坡土层顺坡发生滑动的可能性小,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根据边坡结构面组合关系,该边坡为切向坡~逆向坡,裂隙L2为外倾结构面,边坡稳定性受岩体自身强度及裂隙控制。具备放坡条件,按1:0.75放坡后,不存在外倾结构面,建议放坡处理。边坡岩体较完整至完整,边坡岩体类别为III类,边坡等效内摩擦角可取53°,理论破裂角可取60°。坡率建议:土层及强风化基岩1:1.5,中风化泥岩、砂岩1:0.75。边坡应每8m分阶,分阶处设置2m宽边坡平台,边坡内部及外部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系统的截排水措施。坡体按构造设置泄水孔。边坡坡面可采用锚喷或锚杆网格绿化植草护坡,与道路景观相适应。边坡高度大,建议结合坡脚加固+坡面锚喷支护,提高边坡安全储备。图4.2.7K0+500.000~K1+740.000段右侧挖方边坡赤平投影图图4.2.8K0+740.000~K1+140.000段右侧挖方边坡赤平投影图本段边坡高度大,采用常规爆破容易造成边坡岩体破碎松动,不利于边坡稳定性,设计应结合实际经验,考虑爆破松动后岩体特性变化,综合确定放坡坡率及坡面防护措施;可以考虑采用光面、预裂爆破进行开挖,最大限度减小开挖时对边坡岩体的破坏。边坡较长,高度变化大,建议分段采用适宜的开挖、支护方式。K1+140.000~K1+820.000填方段根据设计方案,设计高程Hs=384.286~316.071;地面高程Hd=313.667~384.486;道路中心最大填方高度9.3m。左侧边坡高度0.8~6.6m,右侧边坡高度17.1m。(1)左侧路堤边坡边坡高度最大6.6m。边坡现状横向地形反坡向。表层为粉质粘土覆盖,厚度最大7.6m,下伏中等风化泥岩砂岩,岩体较完整。该段地势较高,地下水贫乏。现状地形呈反坡,填方边坡沿地面发生滑动可能性小。边坡可放坡处理,放坡坡率建议:H≤8m1:1.5,8<H≤16m1:1.75。局部横坡大于1:5时,原地面应挖台阶处理以增强原地面的抗滑力。边坡形式建议采用阶梯形,每8m分阶,分阶处设置2m宽平台,边坡内部及外部应设置系统的截排水措施。坡面可采用网格植草护坡,加固坡面防止雨水冲刷。应严格控制边坡填土成份及压实方法、压实质量,上路堤压实度≥94%、下路堤压实度≥93%,以避免边坡坡面开裂、表层滑塌等常见路堤边坡病害。(2)右侧路堤边坡边坡高度最大17.1m。边坡现状横向地形陡。表层为粉质粘土覆盖,厚度最大7.6m,下伏中等风化泥岩砂岩,岩体较完整。该段地势较高,地下水贫乏。现状地形呈顺坡向,填方边坡沿地面发生滑动可能性大。边坡可放坡处理,放坡坡率建议:H≤8m1:1.5,8<H≤16m1:1.75。局部横坡大于1:5时,原地面应挖台阶处理以增强原地面的抗滑力。现对初勘15、17、19~23剖面、详勘X26、X27、X29~X33剖面进行传递系数法稳定性计算,计算结果如下表。K1+140.000~K2+020.000段填方边坡稳定性计算成果表剖面编号稳定系数Fs安全系数稳定性151.081.35基本稳定171.371.35稳定191.181.35基本稳定200.911.35不稳定211.181.35基本稳定220.721.35不稳定231.351.35稳定X261.801.35稳定X271.701.35稳定X291.301.35基本稳定X300.961.35不稳定X311.011.35欠稳定X321.101.35基本稳定X331.291.35基本稳定由计算结果可知,除17、23、X26、X27剖面稳定,其余剖面稳定性较差,处于不稳定至基本稳定之间。由平剖面图及现场调查可知,该段横向地形坡度大,边坡稳定性差,该段建议放缓边坡坡率或采取其它支挡措施,确保边坡稳定。边坡形式建议采用阶梯形,每8m分阶,分阶处设置2m宽平台,边坡内部及外部应设置系统的截排水措施。坡面可采用网格植草护坡,加固坡面防止雨水冲刷。应严格控制边坡填土成份及压实方法、压实质量,上路堤压实度≥94%、下路堤压实度≥93%,以避免边坡坡面开裂、表层滑塌等常见路堤边坡病害。K1+820.000~K2+230.000半挖半填方段根据设计方案,设计高程Hs=310.890~309.216;地面高程Hd=308.420~311.069;道路中心最大填方高度1.9m。左侧边坡高度5.8m,右侧边坡高度5.3m。(1)左侧路堑边坡边坡高度5.8m。边坡现状横向地形反坡向。表层为粉质粘土覆盖,厚度0.6m,下伏中等风化砂岩,岩体较完整。该段地势较陡,地下水总体贫乏。根据钻探及调查,砂岩构造裂隙含有适量地下水,但水量不大,开挖后易于采用明沟排水即可。现边坡坡顶地形平缓或与边坡走向平行,土层厚度小,边坡土层顺坡发生滑动的可能性小,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根据边坡结构面组合关系,该边坡为逆向坡,裂隙L1及组合交线为外倾结构面,边坡稳定性受岩体自身强度及裂隙控制。具备放坡条件,边坡按1:0.75放坡后,不存在外倾结构面,建议放坡处理。边坡岩体较完整至完整,边坡岩体类别为III类,边坡等效内摩擦角可取53°,理论破裂角可取60°。坡率建议:土层及强风化基岩1:1.5,中风化泥岩、砂岩1:0.75。边坡形式建议采用阶梯形,每8m分阶,分阶处设置2m宽平台,边坡内部及外部应设置系统的截排水措施。坡面可采用网格植草护坡,加固坡面防止雨水冲刷。应严格控制边坡填土成份及压实方法、压实质量,上路堤压实度≥94%、下路堤压实度≥93%,以避免边坡坡面开裂、表层滑塌等常见路堤边坡病害。图4.2.9左侧挖方边坡赤平投影图(2)右侧路堑边坡该段路堑边坡高度最大约9.5m。表层为粉质粘土覆盖,厚度最大1.0m,下伏中等风化砂岩与泥岩互层,岩体较完整。该段地形坡度较大,地表水及地下水排泄快,地下水不发育。根据钻探及调查,砂岩构造裂隙含有适量地下水,但水量不大,开挖后易于采用明沟排水即可。图4.2.10右侧挖方边坡赤平投影图边坡坡顶地形平缓或与边坡走向平行,土层厚度小,边坡土层顺坡发生滑动的可能性小,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根据边坡结构面组合关系,该边坡为切向坡,无外倾结构面,边坡稳定性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具备放坡条件,建议放坡处理。边坡岩体较完整至完整,边坡岩体类别为III类,边坡等效内摩擦角可取53°,理论破裂角可取60°。坡率建议:土层及强风化基岩1:1.5,中风化泥岩、砂岩1:0.75。边坡应每8m分阶,分阶处设置2m宽边坡平台,边坡内部及外部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系统的截排水措施。坡体按构造设置泄水孔。边坡坡面可采用锚喷或锚杆网格绿化植草护坡,与道路景观相适应。边坡高度大,建议结合坡脚加固+坡面锚喷支护,提高边坡安全储备。本段边坡高度大,采用常规爆破容易造成边坡岩体破碎松动,不利于边坡稳定性,设计应结合实际经验,考虑爆破松动后岩体特性变化,综合确定放坡坡率及坡面防护措施;可以考虑采用光面、预裂爆破进行开挖,最大限度减小开挖时对边坡岩体的破坏。边坡较长,高度变化大,建议分段采用适宜的开挖、支护方式。(3)右侧路堤边坡边坡高度最大7m。边坡现状横向地形陡。表层为粉质粘土覆盖,厚度最大7.6m,下伏中等风化砂岩,岩体较完整。该段地势较陡,地下水贫乏。K1+820~K1+970段地形平缓,边坡沿地面滑动可能性小,建议放坡处理,坡率1:1.5。K1+970.00-K2+080.00段现状地形呈陡坡,坡度约38°,填方边坡沿地面发生滑动可能性大。设计拟采取4-1号挡墙进行支挡,由于地形坡度大,土层厚度达4.2m,建议采用桩板墙进行支挡,采用中等风化基岩为持力层,嵌岩深度应满足稳定性要求。横坡大于1:5时,原地面应挖台阶处理以增强原地面的抗滑力。K2+195.00-K2+230.00段现状地形呈陡坡,坡度约40°,填方边坡沿地面发生滑动可能性大。设计拟采取4-2号挡墙进行支挡,由于地形坡度大,土层厚度1.1m,建议采用重力式进行支挡,采用中等风化基岩为持力层,嵌岩深度应满足稳定性要求。横坡大于1:5时,原地面应挖台阶处理以增强原地面的抗滑力。应严格控制边坡填土成份及压实方法、压实质量,上路堤压实度≥94%、下路堤压实度≥93%,以避免边坡坡面开裂、表层滑塌等常见路堤边坡病害。K2+230.000~K2+370.000挖方段根据设计方案,设计高程Hs=309.216~295.780;地面高程Hd=296.889~317.957;道路中心最大挖方高度13.3m。左侧边坡高度7.3~16.8m,右侧边坡高度8.9~9.5m。(1)左侧路堑边坡该段路堑边坡高度最大约16.8m。表层为粉质粘土覆盖,厚度最大1.4m,下伏中等风化砂岩与泥岩互层,岩体较完整。该段地形坡度较大,地表水及地下水排泄快,地下水不发育。根据钻探及调查,砂岩构造裂隙含有适量地下水,但水量不大,开挖后易于采用明沟排水即可。边坡坡顶地形平缓或与边坡走向平行,土层厚度小,边坡土层顺坡发生滑动的可能性小,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根据边坡结构面组合关系,该边坡为切向坡,裂隙L1及裂隙组合交线为外倾结构面,边坡稳定性受岩体自身强度及裂隙控制。具备放坡条件,边坡按1:0.75放坡后,不存在外倾结构面,建议放坡处理。边坡岩体较完整至完整,边坡岩体类别为III类,边坡等效内摩擦角可取53°,理论破裂角可取60°。坡率建议:土层及强风化基岩1:1.5,中风化泥岩、砂岩1:0.75。边坡应每8m分阶,分阶处设置2m宽边坡平台,边坡内部及外部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系统的截排水措施。坡体按构造设置泄水孔。边坡坡面可采用锚喷或锚杆网格绿化植草护坡,与道路景观相适应。边坡高度大,建议结合坡脚加固+坡面锚喷支护,提高边坡安全储备。图4.2.11K2+230.000~K2+370.000段左侧挖方边坡赤平投影图本段边坡高度大,采用常规爆破容易造成边坡岩体破碎松动,不利于边坡稳定性,设计应结合实际经验,考虑爆破松动后岩体特性变化,综合确定放坡坡率及坡面防护措施;可以考虑采用光面、预裂爆破进行开挖,最大限度减小开挖时对边坡岩体的破坏。边坡较长,高度变化大,建议分段采用适宜的开挖、支护方式。(2)右侧路堑边坡该段路堑边坡高度最大约9.5m。表层为粉质粘土覆盖,厚度最大0.9m,下伏中等风化砂岩与泥岩互层,岩体较完整。该段地形坡度较大,地表水及地下水排泄快,地下水不发育。根据钻探及调查,砂岩构造裂隙含有适量地下水,但水量不大,开挖后易于采用明沟排水即可。边坡坡顶地形平缓或与边坡走向平行,土层厚度小,边坡土层顺坡发生滑动的可能性小,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根据边坡结构面组合关系,该边坡为切向坡,无外倾结构面,边坡稳定性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具备放坡条件,建议放坡处理。边坡岩体较完整至完整,边坡岩体类别为III类,边坡等效内摩擦角可取53°,理论破裂角可取60°。坡率建议:土层及强风化基岩1:1.5,中风化泥岩、砂岩1:0.75。图4.2.12K2+230.000~K2+370.000段右侧挖方边坡赤平投影图边坡应每8m分阶,分阶处设置2m宽边坡平台,边坡内部及外部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系统的截排水措施。坡体按构造设置泄水孔。边坡坡面可采用锚喷或锚杆网格绿化植草护坡,与道路景观相适应。边坡高度大,建议结合坡脚加固+坡面锚喷支护,提高边坡安全储备。本段边坡高度大,采用常规爆破容易造成边坡岩体破碎松动,不利于边坡稳定性,设计应结合实际经验,考虑爆破松动后岩体特性变化,综合确定放坡坡率及坡面防护措施;可以考虑采用光面、预裂爆破进行开挖,最大限度减小开挖时对边坡岩体的破坏。边坡较长,高度变化大,建议分段采用适宜的开挖、支护方式。K2+370.000~K2+470.000半挖半填方段根据设计方案,设计高程Hs=295.780~293.579;地面高程Hd=293.476~295.831;道路中心最大填方高度0.6m。左侧边坡高度5.0~15.0m,右侧边坡高度0.0~6.5m。(1)左侧路堑边坡边坡高度15.0m。边坡现状横向地形反坡向。表层为粉质粘土覆盖,厚度最大0.7m,下伏中等风化泥岩砂岩,岩体较完整。该段地势较陡,地下水贫乏。边坡坡顶地形平缓或与边坡走向平行,土层厚度小,边坡土层顺坡发生滑动的可能性小,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根据边坡结构面组合关系,该边坡为切向坡,裂隙L1及组合交线为外倾结构面,边坡稳定性受岩体自身强度及裂隙控制。具备放坡条件,边坡按1:0.75放坡后,不存在外倾结构面,建议放坡处理。边坡岩体较完整至完整,边坡岩体类别为III类,边坡等效内摩擦角可取53°,理论破裂角可取60°。坡率建议:土层及强风化基岩1:1.5,中风化泥岩、砂岩1:0.75。图4.2.13K2+370.000~K2+470.000段左侧挖方边坡赤平投影图边坡应每8m分阶,分阶处设置2m宽边坡平台,边坡内部及外部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系统的截排水措施。坡体按构造设置泄水孔。边坡坡面可采用锚喷或锚杆网格绿化植草护坡,与道路景观相适应。边坡高度大,建议结合坡脚加固+坡面锚喷支护,提高边坡安全储备。本段边坡高度大,采用常规爆破容易造成边坡岩体破碎松动,不利于边坡稳定性,设计应结合实际经验,考虑爆破松动后岩体特性变化,综合确定放坡坡率及坡面防护措施;可以考虑采用光面、预裂爆破进行开挖,最大限度减小开挖时对边坡岩体的破坏。边坡较长,高度变化大,建议分段采用适宜的开挖、支护方式。(2)右侧路堤边坡边坡高度6.5m。边坡现状横向地形反坡向。表层为粉质粘土覆盖,厚度0.2-1.5m,下伏中等风化泥岩砂岩,岩体较完整。该段地势较陡,地下水贫乏。现状地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