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中学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中学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中学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中学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中学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美科学家通过研究大熊猫的化石发现,距今600万至700万年前的大熊猫已具有伪拇指(图),一直到现代,大熊猫的伪拇指并没有进一步改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化石是研究大熊猫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B.可从大熊猫的牙齿化石推测出它们的饮食情况C.伪拇指的存在可使大熊猫更有效地抓握住竹子D.人与大熊猫手部骨骼不同说明两者没有相同的起源〖答案〗D〖祥解〗1、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2、胚胎学证据是通过比较不同动物及人的胚胎发育过程,发现有些证据支持人和其他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3、比较解剖学证据是通过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发现进化的证据。4、生物化学证据是从细胞和分子水平看当今生物的共同特征。【详析】AB、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例如,从动物的牙齿化石推测它们的饮食情况,因此,化石是研究大熊猫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AB正确;C、大熊猫的伪拇指能与其他掌骨形成简单而有用的抓握功能,适度防止竹子从熊掌上滑落,因此伪拇指的存在可使熊猫更有效地抓握住竹子,C正确;D、人与大熊猫手部骨骼排列顺序一致说明两者有相同的起源,D错误。故选D。2.地球上现存的细胞生物具有共同祖先。下列不属于该观点的分子水平证据的是()A.所有细胞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B.核糖体是所有细胞生物合成蛋白质的机器C.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所有细胞生物细胞的能量供应机制D.所有细胞生物DNA均由脱氧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答案〗B〖祥解〗生物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多重证据表明当今生物具有共同祖先:(1)比较解剖学证据(个体水平):比较人、大猩猩、黑猩猩的骨骼,表明他们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统一的模式;比较人的手臂、猫的前肢、鲸的前鳍和蝙蝠的翼手,它们的外形和功能各不相同,却有着相似的结构模式,它们都是由同样类型的骨骼组成,有相似的肌肉和血管,说明所有脊椎动物之间存在着统一性。(2)细胞学证据(细胞水平):动物、植物、真菌等由真核细胞组成,它们的细胞结构十分相似,所有真核生物之间存在着统一性。(3)分子生物证据(分子水平):无论在真核细胞还是在原核细胞中,DNA、R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单体是相同的,连接方式也是相同的,在细胞中的作用也是相似的,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具有统一性。(4)化石证据:最直接的证据。(5)胚胎学证据:所有脊椎动物的胚胎具有一个相似的早期胚胎发育阶段,这是所有脊椎动物从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一个有力的证据。【详析】A、遗传密码是指在mRNA上每3个相邻的核苷酸排列成的三联体,决定一种氨基酸,“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说明在蛋白质的翻译过程,所有生物有共同点,属于分子水平证据,A不符合题意;B、核糖体是无膜的细胞器,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属于细胞水平证据,不属于分子水平证据,B符合题意;C、ATP、ADP属于化合物,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所有生物细胞的能量供应机制,属于分子水平证据,C不符合题意;D、DNA均由脱氧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表明所有细胞生物DNA结构单体相同,连接方式也相同,属于分子水平证据,D不符合题意。故选B。3.下列不属于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是()A.鼹鼠长期生活在地下,眼睛就萎缩退化B.长颈鹿是采食高处树叶反复伸颈的结果C.羚羊听觉灵敏、奔跑快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蛇身体细长无足,是经常出入鼠穴捕食的结果〖答案〗C〖祥解〗本题主要考查进化论相关的知识。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意义:否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论的基础。对拉马克的评价: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科学家,是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局限:缺乏证据,多主观推测。【详析】A.鼹鼠长期生活在地下,眼睛就萎缩退化,是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观点。B.长颈鹿是采食高处树叶反复伸颈的结果,是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观点。C.羚羊听觉灵敏、奔跑快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D.蛇身体细长无足,是经常出入鼠穴捕食的结果,是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观点。因此选C。4.某植物单株年产数百粒种子,其中大部分被鸟所食,或因气候、土壤、水分等原因不能在第二年长成成熟的植株。按照达尔文的观点,这现象说明A.物种是可以改变 B.过度繁殖,生存斗争C.选择的不定向性 D.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答案〗B【详析】年产百粒种子,大部分不能长成成株,按达尔文的观点,这一现象说明过度繁殖,生存斗争,B正确。5.一片森林中的松树、鸟类等所有的生物组成了A.种群 B.物种 C.群落 D.生态系统〖答案〗C〖祥解〗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物种的概念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析】种群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A错误;物种是指在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B错误;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可见,一片森林中的松树、鸟类等所有的生物组成了群落,C正确;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D错误。6.有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在没有迁移等理想条件下,两年内该种群的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如下表。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这两年中,与这对基因有关的推断,正确的是()年份AA(%)Aa(%)aa(%)13040302255025A.这两年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B.该种群将较容易发生基因突变C.该种群朝着Aa增多的方向进化 D.该种群的生活环境肯定发生了较大变化〖答案〗A〖祥解〗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2、由表格信息可知,第一年:AA=30%,Aa=40%,aa=30%,A的基因频率是30%+40%÷2=50%,a的基因频率是30%+40%÷2=50%;第二年:AA=25%,Aa=50%,aa=25%,A的基因频率是25%+50%÷2=50%,a的基因频率是25%+50%÷2=50%;两年内基因频率不变,因此生物没有发生进化。【详析】A、根据分析,这两年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A正确;B、该种群不易发生基因突变,B错误;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变化,由分析可知,基因频率没变,因此生物没有发生进化,C错误;D、由于基因频率没有改变,说明该种群的生活环境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D错误。故选A。7.下列关于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不同物种之间可以相互选择协同进化B.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C.协同进化可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就是新物种不断产生的过程〖答案〗D〖祥解〗协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详析】A、协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故不同物种之间可以相互选择共同进化,A正确;B、捕食者的存在使食物链中的生物通过反馈进行调节,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B正确;C、由A选项〖解析〗可知,协同进化可以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C正确;D、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所以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仅仅是物种多样性的形成,D错误。故选D。8.某海岛上生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数的关系如图曲线.后来该小岛上经常刮大风,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下列最可能代表此时情况的曲线图是()A. B.C. D.〖答案〗D〖祥解〗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生物进化,梳理相关知识点,分析图解,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析】由甲图知这个海岛上中等翅长的个体最多,而短翅和长翅个体数量少,但环境条件改变以后﹣﹣岛上经常刮大风,中等翅长的个体抗风能力比较弱,短翅的飞不起来,长翅的抗风能力强,生存下来的机会大增,因此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短翅和长翅个体数量多,中等翅长的个体少。故选D。9.下列有关变异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三倍体西瓜不能产生种子,属于不可遗传变异B.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能产生三倍体,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C.大肠杆菌不能发生染色体变异,但可以发生基因突变D.某染色体上的DNA缺失5个碱基对所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片段缺失〖答案〗C〖祥解〗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前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后者是环境因素引起的。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详析】A、三倍体西瓜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属于可遗传变异,A错误;B、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能产生三倍体,但三倍体高度不育,所以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C、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进行二分裂,不能发生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但可以发生基因突变,C正确;D、某染色体上的DNA缺失5个碱基对所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D错误。故选C。10.人体内环境是一个液体环境,但不包括()A.细胞液 B.血浆 C.组织液 D.淋巴〖答案〗A〖祥解〗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详析】A、细胞液是植物细胞液泡内的液体,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B、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血浆属于人体内环境,B正确;C、组织液属于人体内环境,C正确;D、淋巴属于人体内环境,D正确;故选A。11.狼和鹿是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从进化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狼在客观上起着促进鹿进化的作用 B.狼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鹿奔跑速度的加快可加速狼的进化 D.鹿的进化速度比狼的进化速度快〖答案〗D〖祥解〗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和发展。狼和鹿互为对方的生物环境,对对方进行着选择,相互选择的结果是使对方朝着快速奔跑的方向进化。【详析】A、狼在客观上起着促进鹿发展的作用,因为二者之间存在共同进化,A正确;B、捕食者(狼)的存在可以控制被捕食者的数量,从而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资源和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正确;C、鹿奔跑速度的加快可加速狼的进化,因为狼群中奔跑速度快的个体在生存斗争过程中适者生存,而奔跑速度慢的个体则不适者被淘汰,C正确;D、狼和鹿的进化速度是相当的,不能说谁快谁慢,D错误。故选D。12.下列各组物质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A.O2、CO2、血红蛋白、H+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答案〗D〖祥解〗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中的物质,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组成内环境的物质。【详析】A、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B、过氧化氢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C、载体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错误;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都属于内环境成分,D正确。故选D。1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激素、尿素、CO2等B.冬季由于气温偏低,人体内酶的活性会降低C.血管中的药物作用于肌细胞需经过组织液D.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引起组织水肿〖答案〗B〖祥解〗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组成,凡是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中的成分都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中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详析】A、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组成,葡萄糖、激素、尿素和CO2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B、人是恒温动物,故冬季人体内酶的活性不会随环境温度的下降而降低,B错误;C、血浆没有直接和肌细胞接触,血浆中的药物要先透过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中,然后通过组织液进入肌细胞,C正确;D、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使血浆内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多于回流的水分,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故选B。14.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答案〗C〖祥解〗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同时刺激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补充水分。而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时,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会减弱。【详析】A、0.9%NaCl溶液的渗透压和血浆渗透压相同,机体血浆渗透压不会降低,A错误;BCD、0.9%NaCl溶液为生理盐水,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注入体内后血浆量增加,机体通过调节排出多余的水和NaCl,血浆量恢复到注射前水平,血浆渗透压保持不变,BD错误,C正确;故选C。15.下表表示人体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错误的是()成分(mol/L)Na+K+Ca2+Mg2+Cl﹣有机酸蛋白质①②1425.02.51.5103.36.016.0③1474.01.251.0114.07.51.0④101402.510.3525﹣47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双分子层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答案〗C〖祥解〗分析表格:根据表格中Na+和K+的含量可以确定①②③为细胞外液,④为细胞内液;再依据蛋白质含量高低可以确定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详析】A、K+主要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④是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A正确:B、②中蛋白质较多,③中蛋白质较少,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②血浆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水分向组织液,使③组织液增多,B正确: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组织细胞的线粒体)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5层膜(2层线粒体膜,1层组织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即5层磷脂双分子层,C错误:D、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两者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甲虫幼虫期以农作物叶为食,破坏力极强,后来使用某种杀虫剂进行防治,开始使用时,对甲虫防治效果显著,但随着继续使用,杀虫剂对甲虫防治效果越来越差。对于这种现象,有同学提出两种假说:①抗药品系的出现是杀虫剂选择的结果;②抗药品系的出现是害虫接触杀虫剂后发生定向变异的结果。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甲虫的数目繁多,可以分为不同物种,原因是这些甲虫之间存在着_____。(2)某个草地上的全部金龟子(一种甲虫)个体称为_____。这些金龟子在形态和大小方面存在着差异,体现的是_____多样性。除此以外,生物多样性还包括_____多样性和_____多样性。(3)如图是甲虫在使用杀虫剂之后的数量的变化。据图可知,最有可能在_____年开始使用杀虫剂。(4)害虫对杀虫剂的抵抗力存在差异,说明生物的变异是_____的。使用杀虫剂对害虫起到_____作用。(5)图表显示,2000年2005年单位面积内害虫的数量几乎相同,具有抗药性的害虫个体比例较高的是_____年,随着时间增加,杀虫剂效果_____。(6)害虫抗药性的产生是发生在使用杀虫剂______填(“之前”或“之后”)。所以假说_____(填“①”或“②”)更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答案〗(1)生殖隔离(2)①.种群②.遗传(基因)③.物种④.生态系统(3)2001(4)①.不定向②.选择(5)①.2005②.下降(6)①.之前②.①〖祥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1)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2)一定空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构成一个种群。同一物种内个体的差异体现了遗传(基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除了遗传(基因)多样性,还有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由图片可知,2001年单位面积内害虫数骤降,可知2001年开始使用杀虫剂。(4)由于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甲虫种群个体抗药性存在着差异;杀虫剂的使用对甲虫起到了选择的作用,能够选择并保存耐药性强的个体。(5)2000年未使用杀虫剂,而2005年是连续使用杀虫剂之后,选择了抗药性个体,抗药性的害虫个体比例较高。随着时间增加,害虫中的抗药性比例不断提高,杀虫剂效果下降。【小问6详析】害虫抗药性的产生是源自变异,是在使用杀虫剂之前。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而环境对种群进行选择,通过改变基因频率导致进化,因此①更符合。17.如图为甲、乙两岛屿上鸟类的分布情况,甲岛上分布有S、L两种鸟,乙岛上的鸟类是迁移的S鸟的后代。清回答下列问题:(1)若干年后,甲、乙两岛上S鸟的喙出现差异,这是两岛上不同的_____因素作用的结果。(2)若干年后,由于甲岛与乙岛上的S鸟存在_____,两岛上S鸟种群的基因库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欲探究甲岛与乙岛上的S鸟是否为同一物种,请设计实验并预测实验结果:_____。(3)某较大的自由交配的S鸟种群中,决定羽毛颜色为灰色的基因是A,决定羽毛颜色为黑色的基因是a,思考下列问题。①A的基因频率为10%,a的基因频率为90%,若无突变、迁入和迁出,以及自然选择等的作用,则该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占_____;②若由于某种原因,a基因的频率逐渐下降,A基因的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该鸟种群进化了吗?_____(填“进化了”或“没进化”),理由是_____。〖答案〗(1)环境(或食物)选择(2)①.地理隔离②.让两岛上的S鸟雌雄个体交配,观察能否产生可育后代。若能产生可育后代,则两岛上的S鸟是同一物种;若不能产生后代或产生的后代不可育,则两岛上的S鸟不是同一物种(3)①.1%、18%、81%②.逐渐减少③.进化了④.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因此该种群发生了进化〖祥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③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③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1)甲、乙两岛上S鸟的喙出现差异,这是甲、乙两岛上不同的食物和栖息条件(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该因素在S鸟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选择的作用。(2)由于甲、乙两岛彼此独立,生活在甲岛与乙岛上的S鸟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为判断甲岛与乙岛上的S鸟是否为同一物种,可让两岛上的S鸟雌雄个体交配,观察能否产生可育后代。若能产生可育后代,则两岛上的S鸟是同一物种;若不能产生后代或产生的后代不可育,则两岛上的S鸟不是同一物种。(3)①A的基因频率为10%,a的基因频率为90%,若无突变、迁入和迁出,以及自然选择等的作用,则AA的基因型频率=A2=10%×10%=1%,Aa的基因型频率=2×A×a=2×10%×90%=18%,aa的基因型频率=a2=90%×90%=81%。②若由于某种原因,a基因的频率逐渐下降,A基因的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将逐渐减少。18.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①⑤表示细胞,②③④表示液体环境,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内环境是指_____,其中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填标号)(2)②③④分别表示_____、_____和_____,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3)②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和_____的含量有关。Na+可与_____等无机负离子共同存在于血浆中,一起参与缓冲物质的构成。人血浆pH的正常范围是_____。(4)若人体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图中哪个部分的液体增多_____(填标号),其结果将会引起_____现象,其水的来源为_____、_____(填标号)。〖答案〗(1)①.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②.③④(2)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液④.②中含有蛋白质的量比③中高(3)①.蛋白质②.无机盐③.

④.7.35-7.45(4)①.③②.组织水肿③.①④.②〖祥解〗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的关系为: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液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3、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1)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其中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题图中的③组织液和④淋巴液。(2)内环境包括题图中的②血浆、③组织液和④淋巴液,②血浆和③组织液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②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高于③。(3)②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Na+可与HCO−3等无机负离子共同存在于血浆中,一起参与缓冲物质的构成。人血浆pH的正常范围是7.35∼7.45。(4)若人体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高于血浆,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即引起图中③的液体增多,组织水肿中组织液中的水来自细胞内液和血浆。19.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1)图甲中,a表示呼吸系统,c表示_____。图乙中,B液为_____。(2)病人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浆pH_____,但乳酸可以与血浆中的_____发生反应,使血浆的pH维持相对稳定。(3)正常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左右,变化不超过_____。(4)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_____;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至少穿过_____层磷脂分子;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_____阶段。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答案〗(1)①.泌尿系统②.血浆(2)①.降低(或下降)②.缓冲物质(或NaHCO3)(3)①.37℃②.1℃(4)①.自由扩散②.10##十③.三④.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祥解〗分析图甲可知:通过a循环系统与外界完成气体交换,a是呼吸系统;通过b养料进入循环系统,b是消化系统;通过c排除代谢废物,c是泌尿系统,参与内环境维持的还有图中的循环系统。分析图乙可知,A是组织液,B是血浆,C是淋巴液。(1)由图甲可知,通过c排除代谢废物,因此c是泌尿系统。图乙的B液在毛细血管内,是血浆。(2)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浆pH下降,但血浆中有缓冲物质能调节pH,乳酸可以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或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3)正常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变化不超过1℃,机体可通过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4)氧气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共穿过5层生物膜(通过肺泡壁细胞需穿过2层膜+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需穿过2层膜+进红细胞需穿过1层膜),即10层磷脂分子;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发生场所在线粒体内膜。CO2是组织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在组织细胞中浓度最大,而CO2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只能顺浓度梯度进行,因而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美科学家通过研究大熊猫的化石发现,距今600万至700万年前的大熊猫已具有伪拇指(图),一直到现代,大熊猫的伪拇指并没有进一步改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化石是研究大熊猫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B.可从大熊猫的牙齿化石推测出它们的饮食情况C.伪拇指的存在可使大熊猫更有效地抓握住竹子D.人与大熊猫手部骨骼不同说明两者没有相同的起源〖答案〗D〖祥解〗1、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2、胚胎学证据是通过比较不同动物及人的胚胎发育过程,发现有些证据支持人和其他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3、比较解剖学证据是通过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发现进化的证据。4、生物化学证据是从细胞和分子水平看当今生物的共同特征。【详析】AB、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例如,从动物的牙齿化石推测它们的饮食情况,因此,化石是研究大熊猫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AB正确;C、大熊猫的伪拇指能与其他掌骨形成简单而有用的抓握功能,适度防止竹子从熊掌上滑落,因此伪拇指的存在可使熊猫更有效地抓握住竹子,C正确;D、人与大熊猫手部骨骼排列顺序一致说明两者有相同的起源,D错误。故选D。2.地球上现存的细胞生物具有共同祖先。下列不属于该观点的分子水平证据的是()A.所有细胞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B.核糖体是所有细胞生物合成蛋白质的机器C.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所有细胞生物细胞的能量供应机制D.所有细胞生物DNA均由脱氧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答案〗B〖祥解〗生物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多重证据表明当今生物具有共同祖先:(1)比较解剖学证据(个体水平):比较人、大猩猩、黑猩猩的骨骼,表明他们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统一的模式;比较人的手臂、猫的前肢、鲸的前鳍和蝙蝠的翼手,它们的外形和功能各不相同,却有着相似的结构模式,它们都是由同样类型的骨骼组成,有相似的肌肉和血管,说明所有脊椎动物之间存在着统一性。(2)细胞学证据(细胞水平):动物、植物、真菌等由真核细胞组成,它们的细胞结构十分相似,所有真核生物之间存在着统一性。(3)分子生物证据(分子水平):无论在真核细胞还是在原核细胞中,DNA、R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单体是相同的,连接方式也是相同的,在细胞中的作用也是相似的,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具有统一性。(4)化石证据:最直接的证据。(5)胚胎学证据:所有脊椎动物的胚胎具有一个相似的早期胚胎发育阶段,这是所有脊椎动物从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一个有力的证据。【详析】A、遗传密码是指在mRNA上每3个相邻的核苷酸排列成的三联体,决定一种氨基酸,“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说明在蛋白质的翻译过程,所有生物有共同点,属于分子水平证据,A不符合题意;B、核糖体是无膜的细胞器,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属于细胞水平证据,不属于分子水平证据,B符合题意;C、ATP、ADP属于化合物,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所有生物细胞的能量供应机制,属于分子水平证据,C不符合题意;D、DNA均由脱氧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表明所有细胞生物DNA结构单体相同,连接方式也相同,属于分子水平证据,D不符合题意。故选B。3.下列不属于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是()A.鼹鼠长期生活在地下,眼睛就萎缩退化B.长颈鹿是采食高处树叶反复伸颈的结果C.羚羊听觉灵敏、奔跑快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蛇身体细长无足,是经常出入鼠穴捕食的结果〖答案〗C〖祥解〗本题主要考查进化论相关的知识。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意义:否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论的基础。对拉马克的评价: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科学家,是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局限:缺乏证据,多主观推测。【详析】A.鼹鼠长期生活在地下,眼睛就萎缩退化,是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观点。B.长颈鹿是采食高处树叶反复伸颈的结果,是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观点。C.羚羊听觉灵敏、奔跑快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D.蛇身体细长无足,是经常出入鼠穴捕食的结果,是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观点。因此选C。4.某植物单株年产数百粒种子,其中大部分被鸟所食,或因气候、土壤、水分等原因不能在第二年长成成熟的植株。按照达尔文的观点,这现象说明A.物种是可以改变 B.过度繁殖,生存斗争C.选择的不定向性 D.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答案〗B【详析】年产百粒种子,大部分不能长成成株,按达尔文的观点,这一现象说明过度繁殖,生存斗争,B正确。5.一片森林中的松树、鸟类等所有的生物组成了A.种群 B.物种 C.群落 D.生态系统〖答案〗C〖祥解〗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物种的概念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析】种群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A错误;物种是指在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B错误;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可见,一片森林中的松树、鸟类等所有的生物组成了群落,C正确;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D错误。6.有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在没有迁移等理想条件下,两年内该种群的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如下表。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这两年中,与这对基因有关的推断,正确的是()年份AA(%)Aa(%)aa(%)13040302255025A.这两年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B.该种群将较容易发生基因突变C.该种群朝着Aa增多的方向进化 D.该种群的生活环境肯定发生了较大变化〖答案〗A〖祥解〗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2、由表格信息可知,第一年:AA=30%,Aa=40%,aa=30%,A的基因频率是30%+40%÷2=50%,a的基因频率是30%+40%÷2=50%;第二年:AA=25%,Aa=50%,aa=25%,A的基因频率是25%+50%÷2=50%,a的基因频率是25%+50%÷2=50%;两年内基因频率不变,因此生物没有发生进化。【详析】A、根据分析,这两年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A正确;B、该种群不易发生基因突变,B错误;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变化,由分析可知,基因频率没变,因此生物没有发生进化,C错误;D、由于基因频率没有改变,说明该种群的生活环境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D错误。故选A。7.下列关于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不同物种之间可以相互选择协同进化B.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C.协同进化可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就是新物种不断产生的过程〖答案〗D〖祥解〗协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详析】A、协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故不同物种之间可以相互选择共同进化,A正确;B、捕食者的存在使食物链中的生物通过反馈进行调节,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B正确;C、由A选项〖解析〗可知,协同进化可以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C正确;D、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所以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仅仅是物种多样性的形成,D错误。故选D。8.某海岛上生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数的关系如图曲线.后来该小岛上经常刮大风,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下列最可能代表此时情况的曲线图是()A. B.C. D.〖答案〗D〖祥解〗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生物进化,梳理相关知识点,分析图解,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析】由甲图知这个海岛上中等翅长的个体最多,而短翅和长翅个体数量少,但环境条件改变以后﹣﹣岛上经常刮大风,中等翅长的个体抗风能力比较弱,短翅的飞不起来,长翅的抗风能力强,生存下来的机会大增,因此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短翅和长翅个体数量多,中等翅长的个体少。故选D。9.下列有关变异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三倍体西瓜不能产生种子,属于不可遗传变异B.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能产生三倍体,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C.大肠杆菌不能发生染色体变异,但可以发生基因突变D.某染色体上的DNA缺失5个碱基对所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片段缺失〖答案〗C〖祥解〗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前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后者是环境因素引起的。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详析】A、三倍体西瓜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属于可遗传变异,A错误;B、二倍体与四倍体杂交能产生三倍体,但三倍体高度不育,所以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C、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进行二分裂,不能发生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但可以发生基因突变,C正确;D、某染色体上的DNA缺失5个碱基对所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D错误。故选C。10.人体内环境是一个液体环境,但不包括()A.细胞液 B.血浆 C.组织液 D.淋巴〖答案〗A〖祥解〗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详析】A、细胞液是植物细胞液泡内的液体,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B、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血浆属于人体内环境,B正确;C、组织液属于人体内环境,C正确;D、淋巴属于人体内环境,D正确;故选A。11.狼和鹿是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从进化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狼在客观上起着促进鹿进化的作用 B.狼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鹿奔跑速度的加快可加速狼的进化 D.鹿的进化速度比狼的进化速度快〖答案〗D〖祥解〗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和发展。狼和鹿互为对方的生物环境,对对方进行着选择,相互选择的结果是使对方朝着快速奔跑的方向进化。【详析】A、狼在客观上起着促进鹿发展的作用,因为二者之间存在共同进化,A正确;B、捕食者(狼)的存在可以控制被捕食者的数量,从而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资源和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正确;C、鹿奔跑速度的加快可加速狼的进化,因为狼群中奔跑速度快的个体在生存斗争过程中适者生存,而奔跑速度慢的个体则不适者被淘汰,C正确;D、狼和鹿的进化速度是相当的,不能说谁快谁慢,D错误。故选D。12.下列各组物质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A.O2、CO2、血红蛋白、H+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答案〗D〖祥解〗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中的物质,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组成内环境的物质。【详析】A、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B、过氧化氢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C、载体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错误;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都属于内环境成分,D正确。故选D。1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激素、尿素、CO2等B.冬季由于气温偏低,人体内酶的活性会降低C.血管中的药物作用于肌细胞需经过组织液D.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引起组织水肿〖答案〗B〖祥解〗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组成,凡是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中的成分都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中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详析】A、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组成,葡萄糖、激素、尿素和CO2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B、人是恒温动物,故冬季人体内酶的活性不会随环境温度的下降而降低,B错误;C、血浆没有直接和肌细胞接触,血浆中的药物要先透过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中,然后通过组织液进入肌细胞,C正确;D、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使血浆内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多于回流的水分,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故选B。14.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答案〗C〖祥解〗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同时刺激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补充水分。而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时,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会减弱。【详析】A、0.9%NaCl溶液的渗透压和血浆渗透压相同,机体血浆渗透压不会降低,A错误;BCD、0.9%NaCl溶液为生理盐水,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注入体内后血浆量增加,机体通过调节排出多余的水和NaCl,血浆量恢复到注射前水平,血浆渗透压保持不变,BD错误,C正确;故选C。15.下表表示人体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错误的是()成分(mol/L)Na+K+Ca2+Mg2+Cl﹣有机酸蛋白质①②1425.02.51.5103.36.016.0③1474.01.251.0114.07.51.0④101402.510.3525﹣47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双分子层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答案〗C〖祥解〗分析表格:根据表格中Na+和K+的含量可以确定①②③为细胞外液,④为细胞内液;再依据蛋白质含量高低可以确定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详析】A、K+主要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④是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A正确:B、②中蛋白质较多,③中蛋白质较少,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②血浆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水分向组织液,使③组织液增多,B正确: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组织细胞的线粒体)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5层膜(2层线粒体膜,1层组织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即5层磷脂双分子层,C错误:D、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两者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甲虫幼虫期以农作物叶为食,破坏力极强,后来使用某种杀虫剂进行防治,开始使用时,对甲虫防治效果显著,但随着继续使用,杀虫剂对甲虫防治效果越来越差。对于这种现象,有同学提出两种假说:①抗药品系的出现是杀虫剂选择的结果;②抗药品系的出现是害虫接触杀虫剂后发生定向变异的结果。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甲虫的数目繁多,可以分为不同物种,原因是这些甲虫之间存在着_____。(2)某个草地上的全部金龟子(一种甲虫)个体称为_____。这些金龟子在形态和大小方面存在着差异,体现的是_____多样性。除此以外,生物多样性还包括_____多样性和_____多样性。(3)如图是甲虫在使用杀虫剂之后的数量的变化。据图可知,最有可能在_____年开始使用杀虫剂。(4)害虫对杀虫剂的抵抗力存在差异,说明生物的变异是_____的。使用杀虫剂对害虫起到_____作用。(5)图表显示,2000年2005年单位面积内害虫的数量几乎相同,具有抗药性的害虫个体比例较高的是_____年,随着时间增加,杀虫剂效果_____。(6)害虫抗药性的产生是发生在使用杀虫剂______填(“之前”或“之后”)。所以假说_____(填“①”或“②”)更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答案〗(1)生殖隔离(2)①.种群②.遗传(基因)③.物种④.生态系统(3)2001(4)①.不定向②.选择(5)①.2005②.下降(6)①.之前②.①〖祥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1)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2)一定空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构成一个种群。同一物种内个体的差异体现了遗传(基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除了遗传(基因)多样性,还有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由图片可知,2001年单位面积内害虫数骤降,可知2001年开始使用杀虫剂。(4)由于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甲虫种群个体抗药性存在着差异;杀虫剂的使用对甲虫起到了选择的作用,能够选择并保存耐药性强的个体。(5)2000年未使用杀虫剂,而2005年是连续使用杀虫剂之后,选择了抗药性个体,抗药性的害虫个体比例较高。随着时间增加,害虫中的抗药性比例不断提高,杀虫剂效果下降。【小问6详析】害虫抗药性的产生是源自变异,是在使用杀虫剂之前。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而环境对种群进行选择,通过改变基因频率导致进化,因此①更符合。17.如图为甲、乙两岛屿上鸟类的分布情况,甲岛上分布有S、L两种鸟,乙岛上的鸟类是迁移的S鸟的后代。清回答下列问题:(1)若干年后,甲、乙两岛上S鸟的喙出现差异,这是两岛上不同的_____因素作用的结果。(2)若干年后,由于甲岛与乙岛上的S鸟存在_____,两岛上S鸟种群的基因库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欲探究甲岛与乙岛上的S鸟是否为同一物种,请设计实验并预测实验结果:_____。(3)某较大的自由交配的S鸟种群中,决定羽毛颜色为灰色的基因是A,决定羽毛颜色为黑色的基因是a,思考下列问题。①A的基因频率为10%,a的基因频率为90%,若无突变、迁入和迁出,以及自然选择等的作用,则该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占_____;②若由于某种原因,a基因的频率逐渐下降,A基因的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该鸟种群进化了吗?_____(填“进化了”或“没进化”),理由是_____。〖答案〗(1)环境(或食物)选择(2)①.地理隔离②.让两岛上的S鸟雌雄个体交配,观察能否产生可育后代。若能产生可育后代,则两岛上的S鸟是同一物种;若不能产生后代或产生的后代不可育,则两岛上的S鸟不是同一物种(3)①.1%、18%、81%②.逐渐减少③.进化了④.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因此该种群发生了进化〖祥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③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③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1)甲、乙两岛上S鸟的喙出现差异,这是甲、乙两岛上不同的食物和栖息条件(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该因素在S鸟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选择的作用。(2)由于甲、乙两岛彼此独立,生活在甲岛与乙岛上的S鸟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为判断甲岛与乙岛上的S鸟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