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1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2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3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4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模板

四时景物皆成趣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设计说明:

本组课文的人文主题是"感受四季之美。"本单元语文要素有两个:第一是

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第二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本组课文

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和"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感

受描写之美的同时,学习这种写作手法,运用的自己的习作之中去。

本单元围绕“自然之趣"这一主题编排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

间、不同地点的景物。《山居秋旗》《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或写

山间傍晚的景色,或写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闻,或写长途羁旅风光;《四季之美》

描写了春夏秋冬某一特定时间的景致;《鸟的天堂》描写了大榨树在早晨和傍晚

时的不同情景;《月迹》描写了不同地点的月亮。几篇课文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

表现出了景致的情趣。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

第一次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本单元选编的几

篇课文,均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教师要注意把内容讲明白,但不要提太高的

要求,初步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学习目标:

(1)认读22个生字,其中包括2个多音字,会写25个生字和2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4首古诗词,默写《枫桥夜泊》

(4)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感受四时之美。

(5)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的方法完成单元习作。

分课设计

2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会默写《枫桥夜泊》。

3.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4.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季节之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季节之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季节之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山居秋暝》中的2个生字"B具、浣",会写1个生字"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

秋季之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

四季之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

受秋季之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学习方法

前面我们学习了很多古诗,谁来说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析诗意,诵诗文、悟诗情)

二、知诗人解诗题

(―)知诗人

1.出示诗题,《山居秋暝》指名读。"暝"字音读准。

2.知诗人。

(1)学生介绍。这首诗作者是谁?(王维)对这位诗人我们都不陌生了,

谁来介绍一下?

预设: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有“天下文宗","诗

佛”的美称。王维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与孟浩然

同为“山水田园"派诗人。

对他的诗你都知道哪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红豆》《送元二使安西》……

补充。了解作者生平、事迹、思想情感、生活轨迹,会让我们对诗的了解更

深。

补充:

王维一生坎坷,因为他曾经参加安禄山叛乱,被安禄山俘虎过,在安禄山营

中当过官,因此,安史之乱平叛之后,王维在政治上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他还被

贬到楚塞,是边远山区,正因为仕途失意,他在晚年专诚信佛。后人尊称他为"诗

佛",本文是王维的后期作品,那是王维已经归隐山林,诗中描绘的是他归隐在

螭川,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蓝田县辗I川镇,他在那里修了一栋别墅,什么别墅?螭

川别墅。就在终南山山下,因此本诗题目叫“山居秋暝",借本诗来表达他的情

怀和理想,究竟表达他的什么情怀和理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山居秋暝》O

【设计说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时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二)解诗题

1、齐读诗题——山居秋暝结合注释,看看诗题什么意思?

预设:"山居"就是王维居住的地方,"秋暝"就是秋天傍晚。合起来

就是居住的地方秋天的景色。

2、从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这是写景的诗,地点是山里,时间是秋天傍晚)

3、引发思考:你想了解什么?(这个地方景色什么样呢?)

三'读诗文'析诗意

(一)读诗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把字音读准确,读出韵律。

2.指名读,指导读出停顿,注意提示:"浣”的读音。

出示《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同伴互读

4."孙"字组词

(二)析诗意

1.要想了解诗的意思你有什么办法?

预设:看注释、查字典、结合插图、联系上下文、结合资料。

自主解诗意。

请同学们根据提示的方法,理解诗的意思,不明白的地方画上问号。

(2)小组合作交流说诗意,交流不明白的内容一会儿小组提问。

3.班级交流。

预设

(1)前4句学生理解会比较到位。

山中刚刚下完一场秋雨,空气非常的清新。皎洁的月亮照在松林中,清清的

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2)后4句会有困难

指导:

①关键字"喧",组个词是什么?(喧闹)

②竹林中传来喧闹的声音,是什么带来的呢?结合注释看看(洗衣服的女

子们回来。)

竹林中传来喧闹的声音,是洗衣服的女子回来。

③同样看看,水中的莲叶动了,是什么原因?(渔船动了)

莲叶摇动,是打鱼的船趁着夜色去捕鱼。

④随意春芳歇。结合注释:(歇是尽,凋谢)任凭春天的花草都凋谢了。

⑤王孙自可留。

♦结合注释,王孙就是王维自己。自可留:留下来。

♦激发疑问。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为什么会写这句话呢?

资料补充:这里是一个典故"选自《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

可以久留""意思是王孙赶紧回来吧,山中险恶不可以久留。他反着用,这里秋

天景色美,我要留下来。

结合背景资料,想一想,王维什么时候写的这首诗。(被贬后)你能理解他

此时的心情吗?

此时他心理对朝廷充满了失望,想就此留在这山里生活,再也不去当官为

朝廷效力了。

【设计说明】:组织学生自学,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⑥说诗意。你能连起来说说诗的意思吗?

A.说诗意

空寂的终南山刚下了一场雨后,秋天的黄昏降临了。明亮的月光在松树间照

耀,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淙淙流淌。竹林里传来喧闹声是洗衣的女子回来了,水

上的荷叶摇动是打鱼的渔民。任凭春天的花草消逝,我自己还是可以居留在这里。

⑦再读诗

理解了意思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指名读)

指导读出王维的心情。

4.既然题目说的是诗人描写了秋天雨后傍晚山里的景色,那文中都写了哪些

景色?

预设:"月松泉石"教师小结,这是自然的景色。

"归浣女下渔舟"教师小结,这是生活中的景色。

5.解决课后第二题。

(1)出示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请你读一读上面这些诗句,这些景色中哪是静态的描写?哪是动态的

描写?

(静态:是明月松间照。动态: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颔联和颈联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小组讨论,用几句话来

描绘一幅画面。

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请你选择其中一句说一段话描

述一下当时的景象。

①预设1坐在松林间的石凳上,呼吸着雨后清新的空气,皎洁的月光照透过

松林的空隙照进来,树影婆娑,在这清幽的月光下,静静地聆听泉水淙淙流过石

头时的哗哗声,我的心也静下来,远离尘嚣的感觉真好。

②预设2忽然听到竹叶的沙沙声,是什么打扰了这自然的安静,渐渐地听到

女人的说笑声,原来是洗衣的女子要回家了。水中的莲叶也在摆动,已经傍晚时

分,还有谁在河中劳作?是渔民借着月光摇着小船到河中撒网捕鱼啊。

【设计说明】:学习从诗歌的意思入手,深入学习古诗了解古诗动静结合的写

作手法。

四'诵诗文悟诗情

(-)悟诗情

①过渡:由静到动,动静结合的景色中你读出作者的情感了吗?

预设:他非常喜欢这样的景色,喜欢这里的景,这里的人。

②教师补充:是的,他喜欢这美丽的景色,喜欢这平凡的生活,不用官场上

怕被贬,甚至怕会失掉生命小心翼翼的生活。

(二)诵诗文

1.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读这首诗。

自由读,小组互读,指名读。

班级展示。

推荐读比赛

能背的同学可以把它背下来。

总结全文。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这样一种意境: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

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

恬静幽美的景象。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

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归纳学法

这节课我们用了什么方法理解古诗意思?

(1)小组合作结合插图、注释理解诗意

(2)结合背景资料体会思想感情。

(3)想象画面感受诗中画面。

板书设计:

月松泉石自然景动静结合

山居秋暝留恋

归浣女下渔舟生活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枫桥夜泊》中的生字"泊"。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

诗人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2.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

诗人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句描绘的景

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一、课题导入

1导入:

出示:

(1)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2)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3)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2.读一读这几句诗,你有发现吗?(都写钟声。)

3.你有问题吗?质疑:

预设为什么这么多诗人都爱写钟声呢?

过渡:这个疑问我们在学习中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4.出示课题《枫桥夜泊》

(1)你理解诗题的意思吗?(夜晚,在枫桥边停泊。)

(2)"泊""愁”的书写。找形近字(白柏)(秋、锹、揪)

【设计说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通过提问,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

二、初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律

1.提出要求初读古诗: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指名读,评读。读音、节奏是否正确。

【设计说明】: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使诗歌的韵律得到体现。

三、再读古诗,读懂诗意。

(-)自主学习

按第一首学习古诗的方法,同学们自学第二首诗《枫桥夜泊》。

(二)小组交流。

(三)小组汇报

1.可以逐句汇报,或者有人读,有人说意思等不同形式。

2.纠正说的不准的诗意。

重点指导:江枫渔火对愁眠:(倒装)应该是"对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的灯火

忧愁而眠。"

(四)质疑问题。

预设:(1)霜为什么会满天?不应该落在东西上或者地上吗?

(2)为什么要对着江枫、渔火忧愁而眠?

四'细读古诗,感受“愁眠”意境

(-)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预设:忧愁、寂寞、凄凉、寂静。

文中哪个词最让你感受到这样的情景?(愁)

尊公怒绘勉

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草木凋零、由繁盛而萧蓑、令人感伤惆怅的季节。

愁,篆文尊一/Mk(秋,草木凋零、令人感伤惆怅的季节)(心),表示内心

感伤忧虑。造字本义:形容词,内心感伤忧虑。

(二)默读诗句,找到体现"愁"的词语

1.请大家默读《枫桥夜泊》,看看注释,看看插图,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诗

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2.生默读,圈点批注

(三)交流

1.想象一下张继此时此刻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月落霜江枫渔火)(听至I」:乌啼钟声)

体会诗句中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引导:

(1)在这样的情景下他会什么样的感受?(孤寂,寒冷,忧愁)

(2)想一想,夜泊枫桥的这个晚上,张继冷不冷?

(3)教师补充:秋霜那么重,穿得又那么单薄,还是在江上、在船上,能不冷

吗?其实,身体的冷还在其次,更要紧的是张继的心,你知道为什么?

预设:因为他很孤独;他考试落榜了;他思念他的亲人了;他觉得自己很无助。

(4)师评价:你怎么知道的?(杳阅资料)你真是会学习的孩子,背景资料是

能让我们更好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补充资料:同窗好友一个个榜上有名,张继却名落孙山。落榜后,张继非常失

望,他一个人独自来到苏州。苏州是个好地方,水乡的风光胜似天堂。张继想借

苏州的美景,排解心中的烦闷,可看着眼前的美景,他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别人的

风光和自己的落寞。

(四)"对"中体会"愁眠”之苦。

1.过渡:想到这些,诗人感觉冷上加冷,寒上加寒。此时,他最希望谁来安慰他?

(亲人朋友)

2.可是都没有,只有眼前这些让人感到凄清的景物。

3.小结:所有这些景物与愁目民之间用一个字形容他们的关系是——"对"

"月落,乌啼,江枫,渔火",都用一个字与"愁"相应,那就是"对"字,"对

出"的是诗人心中的无限——(寂寞、孤独、忧愁、凄凉)

诗中描绘了动态的月落,乌啼,静态的江枫、渔火让人感到天地之间的凄冷。

(五)配乐朗诵

1.出示音乐,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2.小结:因为无限伤感、忧愁、孤寂,诗就这样诞生了!

3.带着理解再朗读这首诗。

五、结合练笔感受“钟声”的魅力

1.月亮已经落下去了,乌鸦的啼叫已经过去,枫树、渔火都不在眼前了,天地之

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景物可以相对了。只剩下诗人独自

----愁眠。

忽然,就在这时侯,你听——(钟声和音乐缓缓响起)

一声!一声!又是一声!声声敲打着愁眠,声声陪伴着愁眠,声声抚慰着愁眠。

2.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孩子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接着"张继

啊张继",写一写钟声的诉说。

3钟声文化:张继之前,人们把愁思诉诸给明月,而张继之后,中国文人心中多

了一个可以寄托愁思的景物,那就是钟声。

4.回顾陆游、王士祯、陈小奇的钟声。

(1)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2)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3)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六、课后延伸。

希望同学们假期也能去苏州听一听这寒山寺的钟声,写下你心中的诗句。

板书设计:

月落乌啼霜满天

枫桥夜泊江枫渔火对愁眠

夜半钟声

孤寂忧愁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长相思》中的4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直切主题。

1.《山居秋暝》通过写景让我们看到他愿意在这景中流连不再回到官场;《枫桥

夜泊》写景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孤寂的诗人心理,今天的这首《长相思》又会表

达怎样的情感呢?

(1)你从题目能读出来吗?(相思,思乡)

(2)提示:指导理解题目——长相思

这是一首词,"长相思"多用做词牌名。

这里不仅是词牌名,以这个词牌名表达自己绵长的思乡之情。

2.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学过哪些这类的诗句?(生自由答)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4.知作者。说说对纳兰性德的了解。

根据学生所讲内容教师补充: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两年主持

编篡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他还把自己熟读经

史的见闻感悟编成四卷《原水亭杂识》,当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

学、音乐、文学、考证等等知识,表现出相当广博的学识和爱好。被康熙留在身

边授三等侍卫,不久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24岁时将词作编选

成集,名为《侧帽集》,又著《饮水词》。后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9

首,合为《纳兰词》。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高

度评价。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

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多,被誉为"国初第一词手"三十岁英

年早逝。

二、读准《长相思》

1.自由读,读准字音。

提示:畔(p3n)更(geng)聒(gud)

2.指名读全文,读后评价。

3.朗读时注意节奏: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干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根据节奏,同桌互读,要读得有韵味。

三、初解词意

1.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才巴握不准

的,可以向同学请教。

2.汇报交流。请学生说说词的意思,互相补充。

3.带着理解再读课文

四'深入理解

(一)读出征途艰险。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1.根据问题再读课文。

(1)作者身在何方?

预设:在去榆关的路上。

2.引导质疑

(1)为什么说是山一程水一程?

讨论得出结论,路上又有高山,又有大河。

(2)一程是指的一座山,一条河吗?一程说明什么?(一会儿是高山一会

又是大河,然后接着还有这样的路。说明路很难走。)

(3)师小结: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

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二)体会诗情

1.作者的"心"又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乡心故园无此声)

(1)作者对于故乡,因为不得见,所以长相思;因为离别远,愈加长相思。

同学们,你能把作者身心分离的那种感受和心情读出来吗?我们一起来。(齐读)

(2)指导"风一更,雪一更"。你从这句读出了什么?

预设:天气的恶劣。

①联系前文,路难走,天气又不好,特别艰难。应该怎么读?

②再次指导读:请闭上你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

走进他们的世界。想象一下,"遥远边塞,荒无人烟,狂风怒吼,暴雪纷飞,将

士们跋山涉水,艰难前行的场面"一定深深的刻在你的脑海里,带上你想象的画

面,带上你的感受,再来读一读《长相思》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

③自由读指名读范读

2.走入内心

(1)引导质疑:长相思啊长相思,一程山水一程歌,一更风雪一更愁啊。

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当我们真正走入了纳兰性德的内心世界,你有没

有什么问题要问问纳兰性德?

预设: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还要去从军呢?既然故园这么美好,你

为什么还要出征?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回家看看?

(2)过渡: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

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么两句词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

出示: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可是我想问问同学们,对于故园、对于亲人,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

学生讨论。

教师补充

①(出示资料)1682年,康熙为了庆祝平定云南,出关东巡,祭奉祖陵,

时年27岁的纳兰性德作为康熙皇帝身边的贴身侍卫不得不随军出征。出山海关

之时,身为贵族的他有感于塞上苦寒,在营中卧听帐外风雪吼叫,不禁动了思乡

之念,所以纳兰性德写下了这首《长相思》。

②再次默读《长相思》和资料,思考。

③理解:"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不是

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卫国。军令不可违,纳兰性德身不由己。纳兰性德身系着

皇帝的安危,国家的安定,不得不舍小家,顾大家,因为有国才有家。

④小结:纳兰性德何曾轻离别啊!他是那样的重离别,重情义。可是身为康

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他身系国家的安危,责任如山,不得不离,不能不别啊!为

国的壮志和理想,思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沉甸甸地压在了纳兰性德年轻的心

上,化作了他的《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

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长相思》。

⑤让我们一起背诵《长相思》

板书设计:

身在征途

长相思

心在故园

阅读链接:

黄山奇松

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山奇松的课文原文,希望对

大家有帮助!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

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

挺秀的身影。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成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楼

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

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

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

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

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

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

舍地告别。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

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四季之美

教学目标:

1、随文识字词,会认"窠、旷"等6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

会写"黎明、红晕、彩云”等词语。

2、通过默读和列表,了解文章内容,明确写作顺序,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品读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景物的动态美,体会作者笔下

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4、仿照课文,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品读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景物的动态美,体会作者笔下四季

之美的独特韵味。

教学难点:

1、通过朗读课文,品读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景物的动态美,体会作者笔下

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2、仿照课文,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随文识字词,会认"窠、旷"等6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会

写"黎明、红晕、彩云”等词语。

2、通过默读和列表,了解文章内容,明确写作顺序。

3、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教学过程:

一、课题质疑,破题导入:

1、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或者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读了可以知道,本文要写四季美丽的景色。疑问:本文写了四季

哪些景物来体现四季之美的?)

3、带着问题默读。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看大概主张、把握文章主旨。

1、小组讨论: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全班交流。(预设:这篇文章写了四季不同的美景)

3、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作者对四季的美景怀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4、全班交流。(预设:喜爱之情)

5、请用下面的句式概况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写了,表达了之情。

(标准答案:这篇文章写了四季不同的美景,表达了对四季的喜爱之情。)

看纲目要领,明确写作顺序。

1、提问: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预设:课文是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默读课文,自主完成下方表格:

四季最美的是什么时候?写了什么景物?

3、全班交流。

4、提问:通过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作者选取的景物很新颖,不是人常想到的,因此给人新鲜感;每

一个段落至少有两个景物,给人一种和谐的画面感。)

三、预习检查

1、检查读书:正确流利读课文,小组内互查,个别学生教师检查。

2、分段指名朗读课文,逐段随文识词。

(1)读完第一自然段后,教师提问:"黎明"是什么时候?"黎"字写

的时候那最容易出错?"晕"有几个音?在这句话中读几声?分别可

以组什么词语?

(2)读完第二自然段后,教师提问:"漆黑”是有多黑?"翩翩飞舞"

是什么样子的?你可以用动作展示出来吗?你知道哪些形容雨的四

字词语吗?归类、总结、积累。(例:大雨:滂沱大雨倾盆大雨小

雨:蒙蒙细雨牛毛细雨)

(3)读完第三自然段后,教师提问:"比翼而飞"是什么样子的?请几

位同学来台前演一演。为什么"夜幕"的"幕"不是这个"暮"?你

能用“心旷神怡"造个句子吗?

(4)读完第四自然段后,教师提问:你有没有过闲逸的心情?什么时候?

联系上下文或查词典,说说"未免"是什么意思。

3对生字新词进行自检、互检。

【设计说明:】检查自习的情况,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四'朗读课文,体会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1、带着想象自由朗读课文。

2、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季节,读出这个季节的独特美。

3、同桌互读自己最喜欢的季节。

4、指名朗读,交流喜欢的理由,教师适时指导朗读。

5、小组四人分配季节,合作朗读。

6、小组展示朗读。

五、提出不懂的问题

1、学生提问

2、梳理归类,整合1-3个问题。

(预设:本文是如何写出景物的动态美的?作者是运用怎样的写作手法来

描绘四季之美的?)

板书设计:

四季之美

四季最美的是什么时候?写了什么景物?

春黎明天空彩云

夏夜晚月夜暗夜萤火虫蒙蒙细雨

秋黄昏夕阳西山归鸦大雁风声鸟鸣

冬早晨落雪白霜炭火火盆走廊

四季之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表格,背诵课文。

2、品读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景物的动态美。

3、仿照课文,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

教学重点:品读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景物的动态美。

教学难点:仿照课文,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

教学过程:

一、浏览全文,整体回顾

1.浏览全文,回顾本文的主内和主旨。

2.指名分享本篇课文的主内和主旨。

标答:本文写了四季不同的美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喜爰之情。

呈现第一课时梳理出的一、两个主要问题。

(预设:作者是运用怎样的写作手法来描绘四季之美的?)

二、品读句子,体会文章写作手法

主问题:作者是运用怎样的写作手法来描绘四季之美的?我们品读三个句子,试

着找到答案。

(-)默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景物的动态美。说一说,读完后,你

好像看到了什么?

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预设:宁谧的夜晚,小雨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几只萤火虫在轻轻地

飞,还闪着朦胧的微光,非常美丽)

师总结:是呀,在一片宁静中,看到几只翩翩飞舞的萤火虫,更加凸显了景物的

动态美,这样的表现手法叫做动静结合。

4、自由朗读这句话,边读边想象这画面的动态美。

5、指名朗读,师生点评。

(二)出示句子,自由轻声读。读完后,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预设:落日的余晖温柔地洒在西山上,那么宁静、祥和,此时,

天空中,出现了点点归鸦,它们正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教师总结:是呀!这幅画面中既有静,又有动,这样的描写手法叫动静结合。

3、提问:"急急匆匆”是描写人的词语,可是作者却用它来描写归鸦,请问这

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自由朗读这句话,边读边想像画面。

指名朗读,师生点评。

出示句子,自由轻声读,思考为什么大雁的飞行更是让人感动。

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因为大雁是成群结队地比翼而飞,感觉大雁很团结、有秩序)

出示大雁飞行的图片,感受"成群结队"和"比翼而飞”的含义。

4、自由朗读这句话,边读边想像画面。

5、指名朗读,师生点评。

【设计说明:】深入学习课文,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动静结合的写作

手法。

三、利用表格,背诵课文

1、出示第一课时完成的表格。参考表格,理清文章的顺序,自由背诵课文,比

比谁背的最快。

四季最美的是什么时候?写了什么景物?

春黎明天空彩云

夏夜晚月夜暗夜萤火虫蒙蒙细雨

秋黄昏夕阳西山归鸦大雁风声鸟鸣

冬早晨落雪白霜炭火火盆走廊

2、同桌互背。

3、推荐自己或同桌在全班背诵。

4、全班齐背。

四、仿写

1、欣赏照片。(师解读:大自然的美,总让我们怦然心动。老师这里有一些照

片,请大家欣赏。我们可以用照片的方式留下美,也可以用文字记录美。课文所

写景致不多,却营造出美的氛围,因为这些景致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相信你

的内心也珍藏着一些美好景致的画面,请你仿照课文,用几句话写一写。)

2、提问:在写之前,我们回顾一下作者都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呢?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动静结合、拟人的修辞手法)

5、尝试运用这些写作手法,自己练笔。

6、同桌互换、修改。

7、选几篇佳作朗读,师生点评。

五、深化主题,拓展阅读

出示朱自清的名篇——《春》,在阅读中继续体会景物的动态美。

自读《春》,完成任务单。

要求:认真阅读文章,完成下列任务,小组评价。

(1)用“一一”画出文中动态描写的句段。

(2)练习朗读,在小组里分享。

板书设计:

四季之美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

写作手法

修辞手法:”八

阅读链接: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她座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

中,四周布满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

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

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

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

叹。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

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

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

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

的彩带飘浮,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

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一藏经洞。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

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由于清王朝腐败无能,大量珍贵

的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仅存的部分经卷,现在陈列于北京故宫等处。

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

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鸟的天堂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和同伴互助的学习方式,会认"桨、桩、B贯3个字;会写"塔、

律、榕、桩、骗、暇"等12个生字;能正确朗读和理解课后词语。

2、通过反复读和小组合作读,做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启发与思考,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榕树的巨大和茂盛、鸟儿的多和快

乐,以及作者为什么感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

美和热爱之情。

4、边读边想象,体会大榕树的静态美和众鸟纷飞的动态美,领悟作者描写景物

变化的表达方法,进行仿写。

教学重点:

通过启发与思考,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榕树的巨大和茂盛、鸟儿的多和快乐,

以及作者为什么感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

热爰之情。

教学难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为什么感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2、边读边想象,体会大榕树的静态美和众鸟纷飞的动态美,领悟作者描写景物

变化的表达方法,进行仿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和同伴互助的学习方式,会认"桨、桩、暇"3个字;会写"塔、

律、榕、桩、骗、暇"6个生字;能正确朗读和理解课后词语。

2、通过反复读和小组合作读,做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启发与思考,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榕树的巨大和茂盛、鸟儿的多和快

乐,以及作者为什么感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

美和热爰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大榕树的巨大和茂盛、鸟儿的多和快乐。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为什么感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教学过程:

一、想象天堂,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从一个人物说起,他是谁?(课件出示巴金照片)关

于巴金先生,你了解多少?出示课后阅读链接,说一说: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

到巴金先生对自然有着怎样的一种情感?1933年,巴金和朋友们南下广东,看

到了一番美景,回到上海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散文《鸟的天堂》。(板书:天堂)

你想象中的天堂是怎样的?

2、学生概括出天堂的特点。(美丽、快乐、自由、和谐等)

3、初解题意:(板书完整课题)"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

4、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巴金笔下的鸟的天堂。

【设计说明:】课文课题揭示,使学生能够产生兴趣,能够进一步的深入学习。

二、走进鸟的天堂,初步感知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景象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

分别在什么时候?看到了什么?

2、浏览课文,理清脉络: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傍晚看到“鸟的天堂”的

情景?(5-9自然段)哪些自然段描写的是早晨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10-14

自然段)

预设第10自然段开头有明显的关键词"第二天",因此预测学生划分10-14

自然段段落没有问题。但是5-9自然段不太容易划分。如果学生找不准,提醒学

生审题,圈画关键词(看到),提出问题:哪个自然段开始写“作者看到大榕树"

了?(第5自然段)

3、提问:1-4自然段没有写“鸟的天堂",可否删去?(不可以,1-4自然

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作者不是孤立地描绘这"鸟的天堂",而是把它放

在南国初夏水乡的夕照、青山、波光的烘托下加以凸显的,创造出一种清丽悠远

的意境)

4、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

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美丽奇特及被称作“鸟的天堂”是名不虚传

的。)

三、抓住大榕树的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静态美

L作者在傍晚看到的“鸟的天堂”是怎样的情景,自由朗读相关段落。

想想这棵大榕树是到底是一棵怎样的树?

2、出示填空练习:这是一棵()的树。

(1)开放交流:学生结合具体词句谈感受,如结合"堆"、"簇"、"不

可计数"、"枝上生根""不留一点儿缝隙"、"照耀""新的生命在颤动"

等谈大榕树的大、茂盛、奇特,生机勃勃、美丽,并适时进行朗读训练。

(2)重点引导:体会第8自然段(出示第8自然段)

①再读读第8自然段

②启发学生抓住"簇、堆、全部、不留一点儿缝隙、照耀、新的生命在颤

动",体会榕树旺盛的生命力。

③小结过渡:难怪作者会情不自禁地感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同学们,

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这株大榕树?老师带你们走近它。

(3)播放课件大榕树实景,直观感受,美读第8自然段。

【设计说明:】深入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美丽景象。

四、抓住群鸟欢飞的场景,感受“鸟的天堂”的动态美

1、大榕树长得如此旺盛,美丽又充满着生机,鸟儿在这里生活得怎么样呢?

(1)学生自由朗读12-13自然段,感受鸟的生活是怎样的。

(2)开放交流:结合重点词句"有的……有的……有的……"、"到处……到

处……"、"叫"、"飞"、"扑""应接不暇”等词句体会鸟的多和快乐。

(3)引导想象:"一只画眉在树上兴奋地唱着歌,想象它在唱什么?"进一

步体会鸟儿在鸟的天堂幸福快乐的感觉。

(4)带着兴奋的心情读这一部分。

五、总览全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1、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预设:从"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

感受到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之情。从"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感受到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之情。)

2、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教学策略:

圈画关键词发现关键词的特点理解关键词的含义

------------------------------------------------------------------------------------J------------------)

整合信息作答变换提问方式------替换关键词

圈画关键词:“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预设:关键词:鸟的天堂、的确)

(2)发现关键词的特点: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鸟的天堂",有什么不同的

地方?(第一个“鸟的天堂"带有双引号,第二个“鸟的天堂"不带双引号)

(3)理解关键词的含义:第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大榕树)

第二个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鸟的乐园)"的确"是什么意思?(完全确

实,毫无疑问)

(4)替换关键词:请你用合适的词语替换"‘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这句话中的关键词。(预设:大榕树确实是鸟的乐园)

(5)变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