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_第1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_第2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_第3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_第4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第十三章内能

单元整便说课

课标要永:«<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现象。

2•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3•了解热量的概念。

4•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教加分斫:«<

本章在学习机械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另一种主要形式的能量——内能重点研究。依据教材的编写安排

可以把,本章内容分成两部分:内能的本质、内能的改变。其中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宏观的扩散实验险证物

质微观结构从而给出内能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找到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从研究内能的改变过程中了解

物质的吸热特性——比热容的不同,并能利用其进行热量计算。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内能的改变方式、内能

与温度的关系、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现象等。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和比热容的知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是教

学的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微观结构以及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状态,为学习分子的热运动奠定了

基础;学习了机械能及其转化,为研究内能提供了比较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比热容的相关知识与学生

生活比较贴近,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由于本章知识的综合性比较强,给学生的学习会带来一定的困难,

尤其是比热容、热量的综合计算,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与建议:«<

1•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现象时,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转换法,将微观问题转换为宏观的外在表现来

研究,是突出这一重点的关键。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某些自然现象时,加深学生对比热容的理解,应该在探究比热容的物理意义的

基础上,充分利用类比法将“比热容”与“密度”进行类比,让学生理解和体会比热容与密度一样,都是

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第1节分子热运动

教初分I析:«<

本节主要讲述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分子热运动和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具有内能的

基础,学好本节知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设计意图<:«<

本节课主要是分子动理论的第二个和第三个观点,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这两部

分内容是下一节学习物体内能的基础。这一节课主要以实验探究为主,引导学生观察扩散现象去间接感知

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用乒乓球与弹簧组成的模型来配合讲述,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最后,

让学生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汽化及其影响因素,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与情衿斫:«<

分子很小,只有通过对物质的宏观性质的分析间接去了解,本节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物理

现象,从而领会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其运动快慢与

温度有关。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并使学生借助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感知的事实。

=窜,(5,,।A难H占♦I・,:«<

重点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难点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教与闩话:«<

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亘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周围有空气、水、房屋等,它们是由什么组成的?当我们打开衣柜,发现放

在里面的樟脑丸变小了,衣柜中有一股樟脑丸的气味,这是为什么呢?

二、新课教学

1"扩散现象。

教师举例:打开一瓶香水,能闻到香味。

教师演示:二氧化氮扩散实验。

(1)引导学生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并指出是扩散现象。

(2)让学生列举类似的扩散现象。

教师演示:液体扩散实验(硫酸铜溶液和水)

展示两天前、四天前、六天前做的硫酸铜与清水之间扩散的实验样本(水在上,硫酸铜溶液在下),让

学生观察后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教师演示:铅片与金片之间的扩散现象。

学生思考:气体、液体和固体相互接触时发生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点拨:

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现象。其形成原因是: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

无规则运动。

2•影响扩散(分子热运动)的因素。

演示实验:

红墨水在热水、温水、冷水中的扩散现象,冷水采用冷藏的自来水,热水直接用开水。

学生思考:

为什么红墨水在三种水中扩散的快慢有差异?

教师点拨:

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所以把分子的这种运动叫热运动。

3.分子间的作用力。

提出问题: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的分子为什么不会分散开,而是聚合在

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

演示实验:教师出示两个铅块,并演示分子间引力的实验。

学生分析:铅块相互吸引,能承受很大拉力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点拨:

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它使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不会散开而保持一定的体积。

提出问题:

引例:(1)有人把50ml的酒精和50ml的水混合,发现混合液的体积小于100ml。

(2)当盛油的厚壁钢瓶内压强达到LOXIO,〜2.oxi()4个标准大气压时,瓶内的油能从钢瓶壁上渗出。

学生思考:以上事实共同反映了分子的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

教师点拨:这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提出问题:

(1)分子间有引力,为什么没有把分子吸引到相互紧密接触?

(2)分子之间既然有空隙,为什么压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呢?

学生分析后教师点拨:

固体和液体难以压缩是因为分子很难紧密接触,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教师演示:

用弹簧连接着的两个乒乓球,让学生理解分子间距对引力和斥力的影响。

教师总结:

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它们是同时存在的,当它们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

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三、课堂小结

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2•分子内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四、作业设计

见练闯考第1页课内精练

版书设计

第1节分子热运动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扩散J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_、

f<>分子动理论

现象分子间的|分子间的引力

、作用力i分子间的斥力.

教与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易于感知的现象加以研究,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从实验现象中

总结发现不易感知的微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本节课实验非常重要,是学生理解本节知识的

关键。第2节内能

教初分析

内能是贯穿本章教与学的一条主线,本章的主要知识都是围绕着内能展开的,所以内能是本章的重点

内容。本节教学可分两个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先复习动能和势能的知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去类比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进而理解内能。

第二课时,通过探究活动及演示实验让学生归纳出热传递和做功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两者对改变

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同时提出热量的概念。对“STS:地球的温室效应”,适当展示和介绍相关的图片

和资料,让学生了解温室效应的无控制发展对人类生活环境会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

设计意图

本节在分子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说明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教材从

炽热的铁水和冰块都有内能,说明了内能的普遍性,并给出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的关系。通过实验让学生归

纳出热传递和做功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并提出热量的概念。

与情分ili斤<

学生己经对分子动理论的知识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理解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有一定的难度,内

能的改变方法要多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物体温度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的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发生改变。

3•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实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变化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事占雅占:«<

重占

1•内能概念。

2•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与热传递.

难点

对分子势能和内能的理解。

教学万田<:«<

观察法、实验法、自主探究法。

敦孚国程[<<<

一、新课导入

水烧开后的水壶壶盖会上下跳动,其跳动的能量来自哪里?

二、新课教学

1,内能。

学生思考:

运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是否具有势能?

教师演示:

多媒体展示运动员头顶飞来的足球与运动图片,对比展示。

教师讲解:

同一切运动着的物体一样,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间还具有势

能。类比机械能定义,得出内能的定义和单位。

内能: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单位:焦耳。

展示:课本图13.2—3铁水和冰山的图片。

学生活动:

铁水有内能学生容易理解,那冰山有内能吗?物体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师生共同总结:

(1)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2)同一物体,在相同状态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内能越大。

学生思考:内能和机械能有什么区别?

学生阅读课本,共同总结:

一般而言,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

况有关,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2•物体内能的改变。

学生活动:

怎样才能使一根铁丝的温度升高?看看谁的办法多。

小组展示:

用酒精灯烧、开水烫、放在高温处、用力弯折、摩擦。

交流得出:增大铁丝的内能有两种方法:热传递和对铁丝做功。

归纳总结:

(1)热传递:使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这个过程叫热传递。

用热传递的方式可以变物体的内能,热传递时高温物体内能减小,低温物体内能增加,热传递的本质

是能量的转移。

热量:在热传递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热量。

(2)做功:用做功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外界对物

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学生活动:

分析课本图13-2.4两幅图,天冷搓手手变暧和溜滑梯时臀部发热,这两个实例说明了什么共同物理

道理?

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能减小,内能增加,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名师演示:课本13.2—5甲、乙两个实验

(1)在压缩空气引火仪中放一小团蘸了乙醛的硝化棉,将活塞迅速压下,硝化棉燃烧起来。

观察后思考:硝化棉燃烧说明了什么问题?

活塞对气体做功,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硝化棉的着火点。

(2)集气瓶中放入少量水,向瓶内打气。

观察并分析:瓶盖为什么打开,瓶内为什么会出现白雾?能得出什么结论?

水蒸气对塞子做功,水蒸气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白雾是水蒸气在试管口发生液化现象,说明其温度降低。

思考:这两个实验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什么不同?

总结: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内能减小。

提出问题:两根相同的铁丝,原来温度较低,通过某种方法分别使其温度升高了10℃,但我们不知

道具体用的是什么办法,这两根铁丝的内能改变相同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总结:

虽然做功是能的转化,热传递是能的转移,但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三、课堂小结

1•改变内能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2•热量的概念。

3•物体克服摩擦做功引起物体内能增加,同时消耗机械能,这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

4•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这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

5•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四、作业设计

见练闯考第3页课内精练

版书设计

第2节内能

〃内能的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

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内能不同于机械能

内存占4

I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能、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改变物体[1.热传递:传递内能的多少

、'(内能的方法b.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教学反思:«<

本节课将分子和宏观物体对比,很自然地构建了内能的概念。教学中通过学生熟知的物理情景,加深

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学生动手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能更好地锻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的能力。

第3节比热容

教就衿斫:«<

比热容是本章的教学重点,要求学生能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并能结合比热容表解释一些日常现象。教

学中让学生自己经历完整的探究活动,对课本中的实验进行一定的改进,将两个试管同时放入烧杯的热水

中,以保证它们受热情况相同。

设计意圄:«<

本节通过探究活动,引出比热容的概念,为加深学生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和对常见物质的比

热容大小有一个具体的印象,教材列出了常见物质的比热容表。通过学生讨论用水来加热和散热来理解人

们对水的比热容大的特性的应用。教材通过“想想议议”用算术法计算出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

进而引导学生归纳出物体受热时吸收热量的公式,并用同样的道理,让学生得出了物体散热时放出热量的

公式。

学情上斫<:«<

不同的物质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的特性不同,学生的生活感知不是太深,比热容的概念对学生而言很

陌生,教学中要多举实例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孚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热现象。

2•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3•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不同。

2•通过“想想议议”用算术法计算出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CE,I,t:«<

重-t"占,八、

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有关计算。

难点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并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闩话<:«<

演示法、探究交流法。第1课时初探比热熔

教与亘程:«<

一、新课导入

在新疆地区,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早穿皮袄午披纱,夜围火炉吃西瓜”。为什么新疆有这样奇异的

现象?

二、新课教学

1•比热容0

(1)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有什么关系?与水温升高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举例说明:烧一壶水所用的时间比烧半壶水所用的时间长,将水烧开比烧成温水所用的时间长,由此

概括出:对于同种物质,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高,则吸收的热量越多。

提问学生:如果是不同种类的物质,如果其质量相等升高相等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2)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教师选取其中一种进行实验探究:两试管中分别装入质量相同的

水和煤油,试管由铁丝支架固定,与容器底部不接触。

点燃酒精灯,给大烧杯中的水加热,每隔相等的时间读出试管中水和煤油的温度,并记录下来,填入

表格之中(可由学生自己设计)。

时间/s01020304050...

t*/℃

(3)不同的物质吸热是否相同?

学生归纳实验数据,教师进行总结。

归纳: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学生思考:怎样表示物质的上述特性呢?

讨论得出:可采用比较单位质量的水和煤油或其他物质温度升高吸热多少,来比较它们的这种特

性。

比热容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或降低时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或降

低)的温度乘积之比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学生自学:通读课本“一些物质的比热容”,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小结:

(1)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2)水的比热容最大;

(3)同种物质,状态不同,比热容不同.

2•比热容的应用

(1)解释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而沿海地区昼夜温差较小的原因。

(2)哪些例子应用了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

三、作业设计

见练闯考第5页课内精练第2课时热量的计算

教与卫程<

一、新课导入

砂石的比热容比水的比热容小得多,同样质量的水和砂石吸收相同的热量,哪种物质温度升高得多一

些?相反,如果它们放出相同的热量,哪种物质温度下降得多?

二、新课教学

1-热量公式推导。

(1)学生思考:

已知水的比热容是4.2X103J/(kg-℃),2kg的水从10℃加热到90℃>怎样计算水吸收的热量?

教师点拨:

问题1:1kg的水温度升高1°C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QI=4.2X103J

问题2:2kg的水温度升高1°C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3

e2=2X4.2X10J

问题3:2kg的水温度升高80℃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3

e3=80X2X4.2X10J

问题4: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成什么关系?

。与c、〃八△,三者都成正比例关系。(。是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是该物质的质量,c是该物质的比

热容,土是物质温度的变化)

(2)引导学生得出热量的计算公式

Q吸=CnhZ\/=C〃2(/—fo)

思考:怎样计算放热物体释放的热量呢?

引导学生得出放热公式:Q放=cm(lo-D

2•应用Q=c和△/进行计算

例题:有一高温物体被投入到质量为10kg,温度为20℃的水中,如果传入水的热量是5.46Xio6J,

则水的温度会升高到多少度?

解:按Q『c皿f—fo)计算得出『150℃,水温上升到150℃,考虑到常温常压下冰的沸点是100℃,

所以水温实际升高到100℃。

三、课堂小结

1•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及物理意义。

2-Qw=c%(L访)和Qcm(t()—t)o

四、作业设计

见练闯考第7页课内精练

板书设计:«<

第3节比热容

〃定义

单位:J/(kg-℃)

比热容<fL\Qn—cm(f—力)

HJSJ公式Q=c小△He_/、

热量j[Qh'i—cm(r—r())

、[单位:J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对实验的装置进行改进后,效果很好。热量公式的引

入采用四个问题降低了一定的难度,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水的比热容较大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将其应用于解

释实际问题,真正地实现“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杂J币之化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单元整傀说课

谢标要永:«<

1・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2•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3•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4•知道能量守恒定律,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有用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

象的意识。

5・通过能量转化和转移,认识热机的效率。

教初分斫<

依据教材的编写安排可以把本章内容分成两部分:内能的利用、能量守恒定律。其中主要内容包括:

内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利用——热机的工作原理,并介绍了燃料的热值、能量利用的效率等相关知识;从能

量的角度把各种现象联系起来阐述能量守恒定律的内涵及其普遍性、重要性。本章是体现物理学科内部综

合、物理与其他学科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综合的典范。能量的变化与物理知识中的其他点、其他学

科、甚至社会问题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与情衿斫:«<

学生在上一章已经学习了内能的本质、内能的改变等相关知识,为本章学习内能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热机是人们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机器,尤其是摩托车和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普及,让学生更有了探究的欲

望。学生希望教师创设主动观察的物理学习环境,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通过生活

中相关工具的实践、操作、观察,来主动获取知识、体脸探究的乐趣。

教与建仪:«<

1•本章内容将日常现象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热机及其相关知识并不陌生,生活和科技实践中随处可

见,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运用观察比较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会科学技术中的物理

知识,对于汽油机、柴油机的区别,可通过列表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

2•用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时,一般可以分三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能的

各种形式一各种能的转化、转移实例——各种能转化、转移与守恒实例。第1节热机

教间分斫<:«<

这一节主要内容包括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及能的转化过程。教学中适当调整一下教学顺序,汽油机的工

作原理结合活动挂图,先弄清每个冲程的工作行程,再将其连续起来形成整体印象。

设计号圄:«<

教材通过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演示,直观地展示了热机中的能量转化过程。通过分析四冲程汽

油机的基本工作过程,展示其如何持续做功。

与情分斫:«<

学生对身边的机动车辆有一定的了解,学习热机的难度不太大,学习过程中运用一些内燃机的课件展

示内燃机工作原理,会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教学目标r«<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热机的概念。

2•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使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内能来做功。

2•利用活动模型讲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演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阅读“科学世界”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事占雅(5

:ZXZZ,111人PC,,,,:«<

重占

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及能的转化过程。

难点

内燃机的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

演示法、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法。

教学亘握:«<

一、新课导入

演示:通过水沸腾实验,讨论这个过程中的能量之间的转化的情况。

分析引导:通过能量的传递,引出蒸汽机的工作原理。

一、新课教学

1•内燃机。

(1)实验演示:在试管中装些水,用橡皮塞塞住,加热使水沸腾。

观察发生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一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或转移的?

学生思考后,得出:酒精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内能传递给水和水蒸气,水和水蒸气的内能又转化为

橡皮塞的机械能。由此引出热机。

(2)热机: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叫热机,其种类很多,有蒸汽机、内燃机、汽轮机、喷气发动机、

火箭等。

2•汽动机。

(3)展示汽油机模型,找出各部分构造的位置。

(4)利用汽油机活动模型,操作并观察工作中每一个冲程的工作情况。

(5)总结汽油机的工作原理。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

内燃机的一个工作循环是由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组成,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活塞往复运

动两次,曲柄转动两周,燃气对外做功一次。

内燃机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压缩冲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做功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2•学生阅读“科学世界一现代汽车”。

3•认识柴油机

(1)出示模型、了解构造。

(2)演示工作过程,总结工作原理。

(3)分析比较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异同点。

4•介绍生活中汽油机和柴油的优、缺点。

三、课堂小结

1•热机的概念。

2•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过程及能量转化。

四、作业设计

见练闯考第12页课内精练

第1节热

‘吸气冲程

内燃机(汽油机)压缩冲程(机械能一内能)

热机《

的工作原理做功冲程(内能一机械能)

、排气冲程

本节教学将内容的次序作了一定的调整,由实验中水蒸气顶开塞子转入热机的教学,这样的安排比较

自然一些。利用模型和活动挂图帮助学生了解热机的内部结构从而加深对热机能量转化过程的理解。

第2节热机的效率

教材通过对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的讨论引出热值的概念,并分析了热机效率不高的原因。最后通过“STS.

介绍了热机的发展及其对人类发展的作用。

这一节主要是对热值的理解,掌握热值的相关计算。热机的效率的教学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

通过实际让学生加深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其开发新技术,提高燃料的利用率的意识。

学情分斫<:«<

燃料的热值通过身边熟悉的燃料燃烧时放出热量的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家用灶具的使用情况可帮助学

生理解热机效率不高的原因。

数与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2.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3•通过分析能量转化或转移的去向,理解热机效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热值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热机效率的学习,激发学生开发新技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意识。

3■通过阅读“STS”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重占难占:«<

重占

1-燃料的热值。

2•热机效率。

难点

1-热值的相关计算。

2•热机效率。

教与年王:«<

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法。

敦与国福:«<

一、新课导入

思考问题:现在有两种燃料:干草和煤炭,要烧开一壶水,用哪种作燃料用量少一些?

分析引导:水烧开需要吸收的热量是相等的,而干草和煤炭用的量不同,这说明质量相同的不同燃料

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是不同的,由此引出燃料的热值。

二、新课教学

1-燃料的热值。

(1)类比速度、密度定义的建立,得出热值的定义: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与其质量之比叫做燃

料的热值。

(2)由定义得出热值的公式片小单位:焦/千克(J/kg)

(3)让学生读课本第23页“一些燃料的热值”表格,回答:酒精的热值是多少?并让学生解释其物理

意义,了解“完全燃烧”四个字。

(4)燃料很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往往比按热值计算的要小,如用煤烧水,有效利用的只是被水吸收

的热量,其余的热量都散失了。

学生思考:通常的锅炉,燃料的利用率比较低,为了节约能源,锅炉工会怎么做?

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做法来讨论,然后得出有效使用燃料的途径:

(1)要让燃料尽可能充分燃烧。

(2)要减少热量的损失。

2•热机的效率。

(1)学生思考:内燃机中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能否全部用来做功?

(2)学生讨论分析内燃机中的燃料释放出的能量的去向(如废气带去一部分热量,一部分热量消耗在散

热上,还有一部分消耗在克服摩擦做功上),只有一部分能量能够用于做功。

(3)引入热机的效率的概念:用于做功的那部分能量,与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1?如何提高炉子的效率。

3•燃料的有效利用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三、课堂小结

1•热值及其单位。

2•有效利用原料的途径。

3•热值的相关计算。

四、作业设计

见练闯考第14页课内精练

版书设计:«<

第2节热机的效率

燃料的热值

热机的效率,

热机的效率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对热机的效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能源的低效率使用情况,在学习生活中认识到节约能

源的必要性,增强学生们在生活中的节约能源意识。

第3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教初衿祈:«<

本节教材首先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使其发现各种不同现象的联系,向学生初步揭示出能量概念

的物理实质。接着通过学生讨论,分析了能量不能凭空消失,只能相互转化,并给出能量守恒定律。

设计悬圄:«<

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它主要包括各种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和能

量守恒两部分内容。本课教学中,从生活中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或分析身边实例,找出光、

电、热、机械运动等现象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理解能的转化这个重点内容。先后通过单摆摆动高度越来越

低的现象,让学生思考能量的去向,从而引入能量守恒定律;最后结合永动机的介绍让学生分析得出永动

机是不可能制成的,从而进一步理解能量守恒的观点。

与情衿斫:«<

本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对这些实例中的能量转化进行具体的分析,结合永动机是不

能制成的事实让学生理解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各种形式的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知道在转化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

3•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4•能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发现各种现象的内在联系,体会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2•通过学生讨论体会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

一物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物理规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通过学生讨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5难(5:«<

重占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

难点

用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对具体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说明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0

教学闩王:«<

观察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E程:«<

一、新课导入

演示一个单摆的摆动过程,让学生分析其能量是怎样转化的,让学生猜想它是否能永远地摆动下去,

由此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

1•能的转化。

(1)指导学生完成“想想议议”中的四个小实验,观察实验发生的现象,讨论其能量转化情况。

(2)学生分析得出:

①机械能f内能

②光能f内能

③光能f电能一机械能

④机械能一电能及内能

(3)教师概括:一定的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可以相互转化。

(4)指导学生填充图14.3—1。

2•能量守恒定律。

(1)教师演示单摆实验,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摆球的高度会逐渐降低,是否丢失了能量?

(2)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分析原因:小球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由于

存在阻力和摩擦力,同时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因此机械能减少了,但减少的机械能等于转化的内能,

总的能量不变。

(3)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

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4)简单介绍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

三、课堂小结

1•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都可以相互转化。

2.能量守恒定律。

四、作业设计

见练闯考第16页课内精练

版书设计:«<

第3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能的转化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内容

能量守恒定律

应用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的单摆、小球等熟悉的实验出发,亲自去感受自然界各种现象

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通过课本中永动机的介绍,让学生参与讨论,认识到

永动机不可能制成的。课下补充作业让学生查阅永动机的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理解。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单元整便说i果

课标要永<r«<

1•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有关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2•从能量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3■学会连接简单电路,能识别并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4•了解断路、通路、短路的概念。

5•学会正确使用电流表。

6•会测量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并能根据实验结果归纳出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

7•能分辨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教加分斫:«<

本章是九年级物理课的第十五章,是从认识电荷开始,探究“电流和电路”,研究基本的串、并联电

路,让学生学习一些基本测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领会科学探究方法,并在电流和电路概念的基础上,

通过实验动手连接电路多认识到电器要工作就要有电流通过用电器。让学生体会到电流和电路的关系,体

会到电源、用电器、导线、开关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

本章是初中电学知识的开篇,是后续电学部分的基础,对于学好电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章

处于重要的基本地位。其中电流的概念是学习电学其他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本章的另

一重点内容是串联和并联的知识,它是进一步学习所有电路知识的基础;电流表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电

学测量仪器,学会测量电路中的电流是电学实验中学生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所以电流表的使用和读数是

本章的重点,然而电流表的面板刻度比普通刻度尺稍复杂,它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加上电流表的接

入也增加了电路的复杂性,所以用电流表测串、并联电路的电流也成为本章的难点。

与情分斫:«<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一些有关声、光、热、力的基础知识,对物理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生活

中的“电”非常熟悉,有较深的感性认识。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学生的思维还主要是形象思维,对学生而言,电的知识抽象而陌生,涉及的内容比较灵活和广泛,这些往

往会造成学习障碍,学生在学习中能否学会识别电路、连接电路、会画电路图,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电流,

将直接影响到下面各章电学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可从学生学习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不

过分强调学科自身逻辑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

教学建议:«<

1•让学生在了解电流、电路有关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观察实脸、设计实脸、进行实验•、收集信

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而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七环节。

2•本章可用到的教学方法有:

(1)类比法:“类比法”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主要应用于概念的引入,结论的得出。在本章的教学

过程中,可大量应用类比法。在讲电流的形成时,类比水流的形成;在讲“电流”概念时,类比水流多使

念明了,浅显易懂。在让学生理解串、并电路的电流特点时类比水流进行理解等。

(2)类比归纳法:在讲电荷时,可让学生将物体带电的三种方法进行比较归纳,将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

方法归纳总结;在讲串、并联电路时,可让学生将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串、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进行比

较归纳,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巩固。

(3)等效法:识别串、并联电路是学习电学的基础,在有些较复杂的电路中,接入一些电表,会使电路

变得复杂难辨,这时可让学生采用“等效法”,画出“等效”电路图,就会使原来难以分辨的电路,显得

简洁明了。第1节两种电荷

教初衿折<:«<

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

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的起始课,具有很重要

的地位。

设计意圄:«<

本节课采用演示实验为主的方法,突出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同时多

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

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与情衿折<:«<

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

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

理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电子、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

重Q难后<:«<

重占

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

难点

自然界电荷只有两种电荷的推理确认。

教学闩王:«<

实验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国程:«<

一、新课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声学、光学和热学的知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有关电的知识。提到电,同学

们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的电灯、电扇、电视都要用到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也越来越重要,因此了解一些电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多媒体展示:“怒发冲冠”、“女孩头发竖起来”。

师: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

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学

习完本节内容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

二、新课教学

电荷

1•摩擦起电。

学生实验:用经头发摩擦过的塑料尺子、圆珠笔等,靠近碎纸片、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生:摩擦过的塑料尺子、圆珠笔能吸引碎纸片等轻小物体。

师: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或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师: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呢?

生: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

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2)接触带电。

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女孩头发能够竖起来,是因为人体与带电体接触而使头

发也带了电。

(3)感应起电。

3•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演示实验:

(1)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观察现象。

(2)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观察现象。

(3)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观察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带电后的

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

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就是说物体带的电荷要么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

棒所带电荷相同,要么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没有第三种可能。

归纳:(1)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为了研究方便,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这两种电荷做出

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叫做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做负电荷。(2)电荷间的

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师:用什么仪器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呢?

生:验电器。

出示验电器实物,介绍验电器的主要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师:为什么用验电器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或带电的多少呢?

学生分组实验: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是否张开,用力多

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的变化;换用毛皮摩擦过的

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

师生共同总结: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是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的原理制成的,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

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

荷的多少不同。

5•电荷量。

师: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电荷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师:库仑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

原子的结构电子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了解原子的结构、电子的概念。

教师介绍:原子结构认识历史。

原子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原子对外不显带电性质: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

子呈中性。

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1•演示实验:取两个验电器A和B,用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

器A,可以看到4和B的金属箔都张开了。改用橡胶棒把A和8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只有

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而B仍然闭合。

师生共同总结:

实验现象说明:电荷在金属杆中定向移动。

2•导体和绝缘体。

师: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师:能列举一些常见的导体吗?

生:各种金属,人体,大地,石墨,各种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师: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师:能列举一些常见的绝缘体吗?

生:橡胶、玻璃、沥青、塑料、陶瓷等。

教师拓展:

1•导体导电的实质:导体中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

2•摩擦起电的实质: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荷(负电荷)的转移。注意:摩擦起电现象中,转移的只

能是带负电的电子。

思考:1.毛皮与橡胶棒摩擦过程中,转移的电荷是什么?从哪个物体转移到哪个物体?

2•比较用绝缘体包裹金属棒和直接用手拿金属棒做实验的不同,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讨论得出导

体和绝缘体的不同,借助于学生日常经验举出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三、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知识要点: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比较,并结合历史上的大量实验结果归纳得

出: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同时认识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