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石门县三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常德市石门县三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常德市石门县三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常德市石门县三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常德市石门县三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石门县三校期末联考联评历史一、选择题1.以下是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掘情况简表,据此得出的合理结论是人类化石200余件,分属40多个个体5个灰烬层及大量动物烧骨动物化石100多种石器10多万件A.北京人遗址是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遗址 B.北京人遗址考古发掘丰富C.北京人从事狩猎活动并开始饲养牲畜 D.北京人过着定居生活【答案】B【解析】【详解】分析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掘情况简表可知,发掘出了人类化石多个、灰烬层、大量动物烧骨、动物化石、石器,表明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使用石器,说明北京人遗址考古发掘丰富,B符合题意;元谋人遗址是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遗址,A排除;北京人时期还没有开始饲养牲畜,C排除;北京人时期还没有过定居生活,D排除。故选择B。【点睛】解答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北京人的相关知识点。2.历史图片蕴涵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下组图片反映的是哪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A.元谋人 B.半坡居民 C.北京人 D.河姆渡居民【答案】B【解析】【详解】考查点:半坡居民。解题思路:根据“半地穴式房屋”、“人面鱼纹彩陶盆”等信息可知,该地的原始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内,在生产生活中使用陶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居民生活在今天的黄河流域,采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有特点的是彩陶,其中以人面鱼纹彩陶盆为典型。B正确;半地穴式房屋的出现说明当时人类已经开始定居生活,元谋人和北京人尚未开始定居生活,AC错误;河姆渡居民由于生活在潮湿多雨的长江流域,所以多采用的是干栏式房屋,D错误。综上故选B。3.距今五六千年前是我国的传说时代,相传各部落之间常发生战争。考古学家在距今五千年前的墓葬中发现了石制箭头和矛头,被葬者的腿骨上留有箭头造成的创伤,许多死者都是青壮年。这说明()A.考古发现与传说内容无关 B.在黄帝之后出现了部落联盟C.传说中有一定的历史信息 D.部落间的战争是为争夺土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提炼信息“我国传说时代,相传各部落经常发生战争”“考古学家在符合传说时代时间的墓葬中发现了一些武器”“死者身上还有符合这些武器的伤口,许多死者还很年轻”,这些考古发现可以作为传说时代经常发生战争的实证,说明传说中有一定的历史信息,C项正确;考古发现与传说内容有一定联系,传说故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考古发现指导,排除A项;黄帝之后出现了部落联盟,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部落间的战争是为争夺土地,题干并未提到战争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4.下图是历史老师讲授西周分封制时出示的资料,从中可以获得的信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西周重要封国:鲁国,武王弟周公旦封地燕国,武王弟召公奭封地卫国,武王弟康叔封地齐国,功臣姜尚封地宋国,商纣王庶兄微子启封地A.封国只有鲁、燕等五个国家B.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标准C.受封对象以同姓宗亲为主D.目的是要不断扩大西周疆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受封对象以同姓宗亲为主。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C项正确;西周分封70余国,排除A项;分封的标准是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排除B项;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疆土,排除D项。故选C项。5.《礼记:中庸》载:“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材料体现了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可知,材料反映是儒家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B符合题意;道家主张无为而治,A排除;法家主张以法治国,C排除;墨家主张“兼爱”“非攻”,D排除。故选择B。6.《国语·晋语》记载:“宗庙之牺(祭品),为畎亩之勤(劳力)”,这说明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耕作方式A.耜耕B.牛耕C.耧车D.曲辕犁【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的“宗庙之牺(祭品),为畎亩之勤(劳力)”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B选项符合题意。耜耕是一种翻土工具,出现在距今9000至7000年间,伴随着原始农业兴起,A选项不符合题意;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西汉时开始使用,已有两千多年历史,C选项不符合题意;曲辕犁是唐代中国人民发明的耕犁,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牲畜,D选项不符合题意。由此ACD都可排除,故选B。7.下图是西周青铜器伯卣(you)。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商周时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A.铸造业方面 B.制瓷业方面 C.造船业方面 D.纺织业方面【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可知,这反映出我国商周时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铸造业方面,故A符合题意;唐代在制瓷业方面成就很大,南宋在造船业方面成就很大,三国时蜀汉在纺织业方面成就很大,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8.下图出土文物“商鞅方升”,可以佐证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A.奖励军功B.统一度量衡C.奖励生产D.推行县制【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方升”属于战国中期的量器。斗呈长方形,直壁,后有长方形柄。方升外侧有铭文三十二字,记载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大良造"鞅"颁布标准计量器,以十六寸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大良造鞅"就是商鞅。故而这件器物被命名为商鞅方升。从铭文可知此器为商鞅统一秦国度量所规定的一升容积的标准量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故应选B。9.秦始皇号称“千古一帝”,统一天下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实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包括①统一文字②统一铸“五铢钱”③修筑万里长城④颁布“推恩令”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秦建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军事上,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

。所以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包括①③,C项符合题意。而②和④与汉武帝有关,排除。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10.贾谊的《过秦论》中记载:“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使……退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对该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长城是秦朝时开始修建的 B.修筑长城令士兵怨声载道C.秦长城东西横跨七百余里 D.长城起到防御匈奴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使……退却)匈奴七百余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为了抵御匈奴,秦始皇将战国时期各国在北方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筑成一条“万里长城”。秦朝时的长城起到防御匈奴的作用。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说法明显错误,排除。故选D。11.汉文帝时,在王国的政治架构上“众建诸侯”,王国增至22个,王国四百石以上的官吏“皆朝廷为置,不得自置”。汉文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政府收入 B.加强中央集权C.缓和阶级矛盾 D.反击匈奴袭扰【答案】B【解析】【详解】古代分封制下,诸侯有在封国内继续分封的权力。材料中汉文帝废除了诸侯自己分封的权力,把诸侯封国内分封的权力收归至中央。这显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B符合题意;材料中属于政治举措,不能增加财政收入,排除A;“众建诸侯”会导致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激化,不是缓和阶级矛盾,排除C;材料与反击匈奴没有联系,排除D。故选B。1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本质上体现了A.思想控制的加强 B.法家学说的衰落C.儒家学说的流行 D.中央集权的削弱【答案】A【解析】【详解】考查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从思想的百花齐放到儒家独尊,思想学说趋于统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体现了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思想环境宽松活跃的氛围,而西汉"独尊儒术"使得儒家学说被确立为唯一的正统,其他各家“不能并进”,思想文化上的大一统实质上是中央集权的强化、思想控制的加强。A正确;法家学说的衰落、儒家学说的流行是“独尊儒术”后的结果,BC错误;思想控制的加强是专制主义的强化,D论断错误。综上故选A。13.张骞通西域后,西汉政府设置的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的机构是A.伊犁将军府 B.西域都护府 C.安西都护府 D.北庭都护府【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后,为了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所以B项符合题意;清朝乾隆时期,清政府平定了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立了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安西都护府,是唐太宗于贞观十四年(640年)在西域设立的(原名西州都护府),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公元702年,武则天为了进一步巩固西北边疆,在庭州设立了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B。14.章学诚指出,简牍时代书写载体空间狭小,书写不便,文章普遍短小精炼;纸本时代书写载体容量扩大,书写便利,文辞多显冗长枝蔓。由此可知,章学诚认为A.使用简牍成本较高 B.专制统治禁锢思想C.纸的应用影响文辞 D.纸张促进文化交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简牍时代书写载体空间狭小,书写不便,文章普遍短小精炼;纸本时代书写载体容量扩大,书写便利,文辞多显冗长枝蔓”可知,章学诚认为纸的应用影响文辞,致使文辞多显冗长枝蔓,C符合题意;A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C。15.中华传统医学认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中国古代提出“治未病”理论的人是A.张骞 B.张仲景 C.蔡伦 D.司马迁【答案】B【解析】【详解】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编写了著名医书《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B符合题意;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为开通丝绸之路奠定基础,为我国古代著名外交家,A排除;蔡伦是东汉宦官,改进造纸术,C排除;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著有史学著作《史记》,D排除。故选B。16.“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描述的战争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加速了曹操统一全国的步伐C.造成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D.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是唐代杜牧《赤壁》,意思: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赤壁”“周瑜”“二乔”都有三国有关。结合课本所学,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曹操,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正确;B排除;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是官渡之战,A排除;淝水之战造成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C排除;故选D。17.下表记录的是某次战争的信息,请判断这次战争是()交战双方:孙刘联军--曹操兵力对比:5万-20万(号称80万)结果: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答案】C【解析】【详解】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官渡之战发生在袁绍和曹操之间,淝水之战发生在前秦和东晋之际,排除ABD项。故选C项。18.《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材料反映出当时南方A.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农业超过北方C.出现民族交融趋势 D.经济得到开发【答案】D【解析】【详解】由题干中的“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后期由于北方战乱,北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和劳动力等因素,从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地区经济得到开发,所以D项符合题意;南宋时期,已经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农业超过北方是在南宋时期,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未涉及民族交融,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D。19.“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A.说汉语 B.穿汉服 C.用汉姓 D.迁都城【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北语”指的是鲜卑语,“正音”指的是汉语,“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要求官员都使用汉语,故意不使用汉语者,将降职或罢职处理。据此综合分析可知材料中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说汉语,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故选择A。20.北朝正史记载,有姓名可考的不同民族通婚共241起,仅北魏一朝民族间通婚就有121起,史书上未记载的更多。材料反映南北朝时期A.南北政权对峙 B.江南得到开发C.北方民族交融 D.重视编修史书【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姓名可考的不同民族通婚共241起,仅北魏一朝民族间通婚就有121起,史书上未记载的更多”,可知民族间通婚,体现民族交融。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与题干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故选C。二、综合题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材料二天蓝地绿,惠风和畅。农历三月初三,己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黄帝故里隆重举行。适逢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拜祖大典现场洋溢着浓浓的爱国热情。海内外炎黄子孙循着祖先的足迹,汇聚黄帝故里,礼拜人文初祖,弘扬爱国奋斗精神,祈愿和平和睦和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的是谁?“平定蚩尤乱”指的是何事?(2)怎样理解“中华开国五千年”?(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海内外的华人为什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4)结合材料二,你认为举办这样的活动有什么现实意义?【答案】(1)“轩辕”:黄帝;

事件:涿鹿之战。(2)理解:在中华文明史上,早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炎黄时代就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如建造宫室、发明文字等,它标志着中国社会摆脱野蛮蒙昧的时代,进人文明进步的新时代,故称“中华开国五千年”。(3)原因:距今约五六千年前,黄帝部落在阪泉与炎帝部落展开大战,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蚩尤被打败,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4)意义:可以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凝聚力;可以展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底蕴;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解析】【小问1详解】“轩辕”:由材料“神州轩辕自古传”及所学知识可知,“轩辕”指的是黄帝;事件:由材料“平定蚩尤乱”及所学知识可知,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结成联盟后,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黄帝部落的军队在战鼓的激励下冲锋陷阵,最终打败蚩尤。所以“平定蚩尤乱”指的是涿鹿之战。【小问2详解】理解:由所学知识可知,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在中华文明史上,距今约五六千年的炎黄时代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如建造宫室、发明文字等,它标志着中国社会摆脱野蛮蒙昧的时代,进人文明进步的新时代,故称“中华开国五千年”。【小问3详解】原因:由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五六千年前,黄帝部落在阪泉与炎帝部落展开大战,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蚩尤被打败,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小问4详解】意义:由材料“海内外炎黄子孙循着祖先的足迹,汇聚黄帝故里,礼拜人文初祖,弘扬爱国奋斗精神,祈愿和平和睦和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及所学知识可知,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可以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凝聚力;可以展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底蕴;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22.探究历史的真实。文献资料、实物资料是我们探究历史真实的载体,是我们论从史出的依据。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是时天予问匈奴降者(投降的人),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月氏王)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匈奴)。汉方欲事灭胡(匈奴),闻此言,因欲通使(月氏)。道必更(经过)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史记·大宛列传》材料二:开凿于初唐的莫高窟第323窟绘有张骞出使西域图。该图讲述的故事是汉朝军队击败匈奴,获得两尊金人,却不知道这是什么神,皇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寻访金人的来历。——沙武田《角色转换与历史记忆——莫高窟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的艺术史意义》材料三:2015年底江西省南昌市汉武帝之孙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震动全国。墓中出土了有孔子及其弟子画像、生平故事的屏风和竹书《论语》等珍贵文物上万件。——摘编自相关考古发掘报道材料四: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材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1)材料一中“天子”是谁?“骞以郎应募,使月氏”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一《史记》的作者是谁?该书的历史地位如何?(2)材料二中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张骞出使西域有哪些历史意义?(3)材料三出土文物反映了墓主人喜好什么思想?这可能与汉代哪一项政策有关?该政策带来了什么影响?(4)据材料四判断,材料一和材料二哪则材料更可信?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不同的史料以探求历史的真实?【答案】(1)汉武帝;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2)寻访金人的来历;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3)儒家思想;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关;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4)材料一更可信;我们应该尽量多选用第一手材料,因为第一手材料更接近历史事实。【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天子”是汉武帝,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材料一《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寻访金人的来历。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出土文物反映了墓主人喜好儒家思想,《论语》记载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言论,是孔子的弟子整理成书的。刘贺喜好儒家思想可能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关,汉武帝实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