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民法典中的民事责任体系样本_第1页
浅论民法典中的民事责任体系样本_第2页
浅论民法典中的民事责任体系样本_第3页
浅论民法典中的民事责任体系样本_第4页
浅论民法典中的民事责任体系样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民法典中民事责任体系--中国民法典应建立新民事责任体系魏振瀛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上传时间:-7-12一、民事责任立法例及其发展——责任和债从融合到分离研究民法典中民事责任体系,需要研究民事责任立法例,把握其脉络,才能了解其发展趋势。民法法系国家民法典体系包含其民事责任体系,关键受罗马法影响。所以,首先需要从罗马法民事责任体系讲起。在罗马法上,责任不是一个独立概念,它是和债概念融合在一起。“债权、债务、债之关系,夫此三种不一样之名词,拉丁文均作'obligatio'”。(注:陈朝璧:《罗马法原理(上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44年发行,页123。)债,在罗马法上有时是指法律关系。债是“当事人之一方依法得请求她方为一定给付之法律关系也。”(注:陈朝璧:《罗马法原理(上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44年发行,页123。)有时是指推行义务法锁。“优帝法典所述之定义曰:‘债者,依国法而应负担推行义务之法锁也。’”(注:丘汉平:《罗马法》,会文堂新记书局1937年版,页604。)“有时(最少在优士丁尼法文件中)还指权利人享受权利。”(注: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凤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页283。)学者在叙述罗马法时,也是从不一样角度讲债。有时将债务和责任混用,比如说:“债之关系有两方面:首先系要求对造推行约定或法定之义务,她方面系向对造尽推行之责任。”(注:丘汉平:《罗马法》,会文堂新记书局1937年版,页604。)有时将权利和责任相对比而言。比如说:“侵权云者,谓对于个人法益受侵害而发生损害赔偿之权利也。衡之罗马法例,权利之侵害有能够回复者,有不能回复者。其能够回复者,则为契约上之请求权;其不能回复者,则发生赔偿之责任。”(注:丘汉平:《罗马法》,会文堂新记书局1937年版,页708。)“在昔罗马法,债务和责任合而成为债务之观念,责任常随债务而生,二者有不可分离之关系。”(注:史尚宽:《债法总论》,台湾荣泰印书馆股份1978年版,页3。)在罗马法上,责任表现在债效力之中,表现为“债受法律保护。债务人如不推行债务,债权人可诉请法院强制推行或赔偿损失。”(注: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页629。)近现代各国民法典将责任和债务两个概念区分开了,不过,各国要求有所不一样。法国民法典第1142条要求:“一切作为或不作为之债,在债务人不推行之场所,均引发损害赔偿。”(注:这里依据由罗结珍翻译,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法国民法典》。由李浩培等翻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法国民法典》第1142条译文是:“作为或不作为债务,在债务人不推行情形,转变为赔偿损害责任。”)第1382条要求:“任何行为致她人受到损害时,因其过失致行为发生之人,应对该她人负赔偿之责任。”从上述要求能够看出,法国民法典把义务、债务和责任作了区分。不过,并未作严格区分。比如,该法第1382条要求侵权行为后果是负“赔偿之责任”。第1370条第4款却明文要求侵权行为属于“因为债务人本人而发生债”。德国民法典第2编第1章第1节题目是“给付义务”。其中第242条要求:“债务人有义务依老实和信用,并参考交易习惯,推行给付。”第249条前段要求:“负损害赔偿义务人,应回复损害发生前原状。”第276条第1款前段要求:“除另有其它要求外,债务人应对其有意或过失负责。”第280条第1款要求:“因可归责于债务人事由致使给付不能时,债务人应对债权人因不推行而产损害负赔偿责任。”值得研究是,德国民法典和法国民法典不一样,没有将损害赔偿明确定定为责任,而是有时将损害赔偿认定为义务,有时将损害赔偿认定为责任。从立法例考察,德国民法典“设有损害赔偿之债之通常要求(249-255条),盖损害赔偿之债,不仅可由侵权行为及债务不推行发生,另外依法律之要求及当事人之法律行为亦均可发生,自应设有通常性之要求,以资适用。”(注:郑玉波:《民法债编总论》,三民书局印行,1978年版,页282。)在上述立法例中,责任和债务常常相混。郑玉波先生对此作了鲜明解释。她说:民事责任之意义,得分为二:第一个意义,“民事责任乃某人对于她人之权利或利益,不法加以侵害,而应受民事上之制裁也。”这种“民事责任乃债务(损害赔偿债务)之成立因,亦即‘责任为因,债务(损害赔偿债务)为果。”第二种意义,“民事责任乃债务人就其债务,应以其财产为之担保之谓。此种民事责任乃债务成立以后之结果,亦即‘债务为因,责任为果’”。“民法上所谓之‘债务之通常担保’,即指此种意义之民事责任而言。在现行民法中,以有债务即有此种民事责任为标准,故债务和责任二者,常混而为一,相互代用”。(注:郑玉波:《民商法问题研究》(一),台湾永裕印刷企业1983年版,页113-114。)在责任和债关系上,日本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相同是,设债编总则。不一样是,没有设损害赔偿通常要求,而和法国民法典一样,将债务不推行损害赔偿和侵权行为损害赔偿分别要求。日本民法典第3编债权共5章,其中第5章是侵权行为。由此可见,日本民法典和法、德两国民法典共同点是将因侵权行为而发生损害赔偿视为债,对责任和债未作严格划分。以上是民法法系国家民法典中,相关责任和债立法体系三种基础模式。值得注意是1964年颁布苏俄民法典相关要求。该法典有3编债权共27章(第15-42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相关债通常标准(第15-20章),第二部分债种类(第21-42章)。第19章题目是违反债责任,专章对违反债责任作了要求,突出了责任地位。第40章是因致人损害而发生债。该法第444条要求:“对公民人身或财产造成损害,和对组织造成损害,全部应该由造成损害人全部赔偿。”该章其它各条均从不一样角度要求损害赔偿问题。该法和其它各国民法典不一样是,不用“侵权行为”,而用“因致人损害而发生债”。它特点是不笼统地要求侵权行为之债,而直接要求侵权行为后果即损害赔偿之债。该法将因致人损害而发生债,作为债分则中一章,即认定因致人损害而发生责任是债发生依据之一,这和其它国家民法典将侵权行为认定为债发生依据之一大致相同。1994年和1995年前后颁布俄罗斯民法典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包含了债全部要求,保持了原苏俄民法典将违反债责任及因致人损害而发生债独立成章特点。中国至今还未颁布民法典,1986年颁布《中国民法通则》(以下称民法通则),是中国关键民事通常法。该法一个关键特点是将民事责任独立成章(第6章),将责任和债分离。该章分四节,即通常要求、违反协议民事责任、侵权民事责任、负担民事责任方法。1995年颁布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民法典,第3编要求民事义务和民事协议。该编第1章是总要求,其中第3节是民事责任,内容是要求“不推行民事义务民事责任”。该编第5章是协议外损害赔偿责任,其中第609条要求:“任何人有意或过失侵犯公民生命、健康、声誉、人格、威信、财产及其它正当权利、利益,侵犯法人及其它主体声誉、威信、财产并引发损害时,必需赔偿损失。”该编要求“民事义务”定义在第285条作了要求:“民事义务是依据法律要求,一个或数个主体(称为义务人)必需为了另一个主体或另部分主体(称为权利人)利益作出一定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由此可见,这里讲“义务”,和其它各国民法典中“债务”含义相同。该法明确使用“损害赔偿责任”概念,而不用“损害赔偿义务”概念。该法和民法通则相同点是,一是将责任和义务(债务)区分开了,二是对民事责任有独立要求(独立成节,而不是成章)。不一样之点是越南民法典用“义务”而不用“债务”概念。总而言之能够看出,以法国、德国、日本三国民法典为代表三种立法例,相关责任和债关系要求在体系上共同点,是对责任和债作了区分,明确提出了责任概念。同时,又要求损害赔偿责任产生债务,这就说明该三国民法典对责任和债务未作严格区分。在体系上区分是德、日两国民法典全部设有债通则,法国民法典没有统一债通则,而是设契约或约定之债通常要求(第3卷第3编),和之相并列是非经约定而发生债(第3卷第4编)。这么要求表明非经约定而发生债,不适用契约或约定之债通常要求。从1964年苏俄民法典开始,深入突出了责任地位。中国民法通则将民事责任独立成章,从整体上突出了民事责任地位,并将民事责任和债作了区分,形成了另一个民事责任体系。从立法例考察说明责任和债概念由不分到区分,责任和债关系由融合到分离,是个合理发展过程。二、民事责任本质及其和民事义务区分——民事责任全部能转化为债吗?(一)民事责任本质民事责任是一个法律责任。探讨民事责任本质,需要从民事权利、民事义务和法律上权利和义务本质讲起。相关权利、义务、责任概念和本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此本文不作详论,仅就和民事责任本质相关者作简明叙述。法理学上对权利释义有资格说、主张说、自由说、利益说、法力说、可能说、尺度说、选择说、手段说等多个学说。有学者认为,权利是“法律所许可权利人为了满足自己利益而采取,由其它人法律义务所确保法律手段。”(注:沈宗灵主编:《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页103。)有学者认为:“权利是要求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主体以相对自由作为或不作为方法取得利益一个手段。”(注: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页86。)上述两个相关权利释义强调权利是一个手段,这种手段要达成目标是使权利人取得利益。由此可见,权利本质是利益。民法学上对民事权利释义也有多个。本文参考法理学界手段说,对民事权利定义表述以下:民事权利,是指民事法律规范给予民事主体满足其利益法律手段。民事权利本质是民事利益。什么是义务?有法理学者说:“法律意义上义务,即由国家要求或认可,法律关系主体应这么行为或不这么行为一个限制或约束。”(注:沈宗灵主编:《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页105。)另有学者认为:“义务是设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主体以相对受动作为或不作为方法保障权利主体取得利益一个约束手段。”(注: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页86。)前一个定义所说对主体限制或约束,目标也是保障权利人取得利益。由此能够得出结论是:义务本质是权利人实现权利必需条件。在通常情况下,权利人实现权利,也以自己推行义务为条件,这正是权利和义务对立统一表现。在民法学上相关民事义务释义也有多个。本文参考法理学界对义务释义中手段说,对民事义务定义表述以下:民事义务,是指民事法律规范要求或当事人依法约定,义务人为一定行为或不行为,以满足权利人利益法律手段。民事义务本质是权利人实现民事权利必需条件。法理学上对责任释义有义务说、处罚说、后果说、责任能力说、法律地位说、“含义组合说”等。中国法理学界有代表性学说是后果说和义务说。有学者认为责任是“行为人因为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因为法律要求而应承受某种不利法律后果。”(注:沈宗灵主编:《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页504-505。)有学者认为:“法律责任是由特定法律事实所引发对损害给予赔偿、赔偿、或接收处罚特殊义务。”(注: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页122。)前一释义所说后果内涵也包含了赔偿、赔偿或处罚。和权利和义务本质相比较而言,应该说责任本质是促进义务人推行义务,使权利人实现其权利辅助条件。从宏观上讲,责任本质是维护社会秩序一个法律方法。民法学界对民事责任释义也有多个。本文参考法理学界后果说,认为:民事责任是民事主体违反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而应负担法律后果。民事责任本质是促进义务人推行民事义务,使权利人实现其民事权利辅助条件。(二)民事责任和民事义务区分民事责任和民事义务是民法上两个不一样概念,其关键区分以下:一是性质不一样。从权利、义务、责任三者关系看,义务本质是权利人实现民事权利必需条件。民事义务依据当事人约定或法律要求而产生,是为了权利人实现其权利。义务是义务人“应为”(传统术语是“当为”)行为。应为而为,即义务人推行了义务,则权利人权利得到实现。从权利、义务、责任三者关系看,民事责任本质是促进义务人推行民事义务辅助条件。义务人应为而不为,即不推行民事义务,其结果是权利人权利不能得到实现。所以,义务人则应该负担其后果,即负担民事责任。二是对应关系不一样。民事义务和民事权利相对应。通常,有民事权利即有民事义务,有民事义务即有民事权利。民事责任和民事义务相对应,但不完全对应。说其对应,是指在通常情况下,有民事义务才会有民事责任,没有民事义务就不会有民事责任。说其不完全对应,是因为在多数情况下,民事主体能自动推行民事义务,所以不发生民事责任问题。传统民法学说强调民事责任和债务(民事义务一个形式)统一性,认为二者以合一存在为标准,而忽略二者区分。“债务和责任标准上系相伴而生,如影随身,难以分开。”(注:王泽鉴:《民法学说和判例研究》第四册,台湾版,页116。)假如说债务和责任以合一存在为标准,是指责任是“债之通常担保”,“在现行民法中,以有债务即有此种民事责任为标准”。(注:郑玉波:《民商法问题研究》(一),台湾永裕印刷企业1983年版,页113-114。)确切地说,把责任视为“债之通常担保”是学理上概括,正如史尚宽先生所说:“债之效力最关键者,为给付之强制实施和其利益之损害赔偿,……然强制实施,除以物之交付为标者外,仍系命债务人为金钱之支付(代实施及间接强制),而损害赔偿亦多以金钱填补,故民法债之效力,结局归于请求金钱之支付。在现今法制,为使债务人支付金钱,惟有处分其财产以换取之。古代法之强使债务人服役,或以之为奴隶出卖,而以其所得清偿债务,或拘押债务人,而迫其亲友代为清偿之手段,在今日已摒而不用。故债之效力之最终手段,乃不出于债务人之通常财产。”(注: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页328-329。)由此可见,债务人“通常财产”作为“债之通常担保”,实质是指“债之效力最终手段”,或说是以“通常财产”为极限,这显然不是法定意义上民事责任概念。责任是不推行债务后果,假如债务人推行了债务,就无责任可言。实践中通常是债务人自动推行债务,而没有责任,少数情况下债务人不推行债务而产生责任。应该说责任和债务相分离为常态,合一存在是例外。从另一个角度看,民事义务又是和救助权相对应概念。(注:江平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页93。)不过,这种对应是存在责任情况下派生对应概念。先有责任,后有救助权,而不是相反。三是民事责任和民事义务范围不一样。民事义务通常和民事权利相对应,在财产关系中,义务和权利有对价性。民事责任关键是填补权利人损失,也有对价性。不过,责任范围不限于对价,当事人约定责任能够有处罚性,比如处罚性违约金。民事法律要求责任也有处罚性,比如,有意侵害她人人身,造成她人精神损害,情节严重,司法机关有权依法裁决侵权行为人负担处罚性赔偿金。另外,民事责任不限于赔偿,还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声誉等等。四是法律拘束力不一样。民事义务产生以后,有法律拘束力。这种拘束力是指义务人不推行义务时,应负担民事责任。基于民事法律关系平等自愿标准,对义务推行没有强制性,权利人不能强制义务人推行义务,司法机关也不能强制义务人推行义务(在义务人不推行义务时,权利人有权请求法院强制义务人推行义务;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强制义务人推行义务,实质是强制义务人负担责任)。民事责任含有强制性,在义务人不推行义务时,权利人有权请求义务人负担民事责任,或请求司法机关强制义务人(责任人)负担民事责任。区分民事责任和民事义务相关键意义。首先,区分民事责任和民事义务是完善民法理论需要。传统民法理论认为民事义务(债务)产生民事责任,又说民事责任产生民事义务(债务),如此循环,那么民事责任和民事义务(债务)还怎么区分?其次,区分民事责任和民事义务是正确处理民事法律关系需要。民事责任和民事义务有本质不一样,对于不一样质问题应该用不一样方法处理。权利人能够请求司法机关强制义务人负担民事责任,而不能请求司法机关强制义务人推行民事义务。中国协议法第107条要求:“当事人一方不推行协议义务或推行协议义务不符合约定,应该负担继续推行、采取补救方法或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这里明确要求“继续推行”是一个违约责任。民事责任范围基础上能够由当事人约定,不过,民事责任形式则只能由法律要求。三、民事责任和民事制裁区分——民事责任自动负担和强制负担民事责任和民事制裁是否同一概念?为搞清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搞清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是否同一概念。法理学界对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关系认识不一样。有学者将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等同,认为:“法之有效推行亦必以实力为其后盾,当法规范内容受到违反时,它就要借重实力,对于违反者实施处罚或强制,这种处罚或强制,统称为制裁”。(注:韩忠谟:《法学绪论》,台湾雨利美术印刷1994年版,页69。)“法律制裁,乃指国家对于违反法律者所予处罚”。(注:管欧:《法学绪论》,台湾蓝星打字排版1982年版,页191。)奥地利法学家凯尔森认为,法律责任是和义务相关概念。一个人在法律上要对一定行为负责,或她为此负担法律责任,意思就是,她作相反行为时,她应受制裁。(注:沈宗灵主编:《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页505。)以上三位学者全部只讲法律制裁,而不讲法律责任,显然是把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等同。有学者把法律制裁看作“法律责任实现方法”,对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不作严格区分,认为:“处罚即法律制裁,是国家经过强制对责任主体人身、财产和精神实施制裁责任方法。”持这种见解学者列举法律责任实现方法有三种,即处罚、赔偿(赔偿)、强制。(注: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页127-128。)沈宗灵教授明确提出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不一样。她说法律责任是“行为人因为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因为法律要求而应承受某种不利法律后果。”(注:沈宗灵主编:《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页505。)“法律制裁,是指由特定国家机关对违法者依其法律责任而实施强制性处罚方法。”她指出:“法律制裁和法律责任有着紧密联络。首先,法律制裁是负担法律责任一个关键方法。法律责任是前提,法律制裁是结果或表现。法律制裁目标,是强制责任主体负担否定法律后果,处罚违法者,恢复被侵害权利和秩序。其次,法律制裁和法律责任又有显著区分。法律责任不等于法律制裁,有法律责任不等于一定有法律制裁。”她还明确提出了法律责任负担分主动负担和被动负担两类。她说:“法律责任负担是指责任主体依法承受不利法律后果。法律责任负担方法能够分为主动负担和被动负担两类。……主动负担方法,是指责任主体自觉地负担法律责任,主动支付赔偿,赔偿或恢复受损害利益和权利。……被动负担方法,是指责任主体依据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确实定和归结,负担对应法律责任。”(注:沈宗灵主编:《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页527-528。)沈宗灵教授提出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区分,并将法律责任负担区分为主动负担和被动负担两类,是对法律责任学说发展。这一发展对于深刻了解法律责任本质和内涵,对于立法和司法相关键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完善民法典中民事责任体系含有指导意义。为了搞清民事责任和民事制裁区分,有必需对制裁概念作深入推敲。制裁一词和处罚、强制两个名词相关联。处罚一词又和处罚一词相关联。处罚是一个内涵较广概念,如对罪犯处罚,对犯错误人处罚等。处罚比处罚程度重,能够说处罚就是严厉处罚。处罚可能是对人身拘束,如拘役;也可能是对责任主体财产给予没收,或使其负担处罚性赔偿金或违约金。强制,是强迫意思。强制能够用人身力量、政治力量、法律力量强迫某人作为或不作为。处罚和强制内涵有共同点,侧关键不一样。处罚侧重在其后果;强制侧重在行为,在于其强制力。有学者在解释权利时,主张“法力”说,认为:“权利是受法律保护,得享受特定利益法律实力。”(注:施启扬:《民法总论》,台湾大地印刷厂1993年版,页25。)也就是说,为保护权利人权利,对不推行义务人或违法行为人,应该施以法律实力,即法律强制力。由此可见,制裁特点在于强制力。制裁一词从词义上讲,是指用强力管束并处罚有不法行为人。法律制裁包含违宪制裁、刑事制裁、行政制裁和民事制裁。什么是民事制裁?对此民法学界论说不一。民法通则第134条第1款要求了10种负担民事责任方法。第3款要求:“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适用上述要求外,还能够给予训诫、责令具结悔悟、收缴进行非法活动财物和非法所得,并能够依据法律要求处以罚款、拘留。”大家对第3款了解差异较大。有学者不把第3款要求看作是民事责任,也不认为是民事制裁,有大学教材不写第3款内容。(注:参见佟柔主编:《中国民法》,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页43-50民事责任一节。)有学者把第3款了解为“强制方法”。(注:郑立、王作堂主编:《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页701。)有学者将第3款了解为“民事制裁方法”。(注:马俊驹、余延满:《民法原论(下)》,页1069。)有学者认为民法通则第134条第1款是“民事责任关键形式”,第3款是“负担民事责任特殊方法(民事制裁)。(注:杨振山主编:《中国民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页611-612。)参考沈宗灵教授相关法律制裁定义,本文认为对民事制裁定义可表述以下:民事制裁,是指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时,由司法机关对其实施强制或处罚方法。本文认为民法通则第134条第1款要求是10种负担民事责任方法(学理上又称民事责任形式)。对此该条第3款有明确要求:“以上负担民事责任方法,能够单独适用,也能够合并适用。”第3款则是10种民事责任形式之外要求。该条要求有民事制裁和行政制裁不分之嫌,以后制订民法典时,不宜再作这类要求。民事责任和民事制裁含有显著区分。区分之一是后果不一样。民事责任是违反民事义务法律后果。这种后果表现为多种民事责任形式。各责任人具体责任则因违约或违法形式、程度等情况不一样而有不一样。民事制裁是使责任人负担民事责任一个强制方法。在义务人不主动推行民事义务情况下,经过这种方法使民事责任负担得以落实。区分之二是发生依据不一样。民事责任是因民事主体不推行民事义务而产生,民事制裁是因不自动负担民事责任而产生。区分之三是实现主体不一样。民事责任实现主体是民事主体即责任人,民事制裁实现主体是司法机关。区分民事责任和民事制裁含相关键意义。首先,区分民事责任和民事制裁,有利于深刻了解民事责任本质和内涵,对民事立法和民事司法全部有实际意义。其次,区分民事责任和民事制裁,有利于激励民事主体自动负担民事责任,这也是民法自愿标准表现。第三,区分民事责任和民事制裁,为完善民事责任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将责任和债区分开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在民法典中将侵权行为独立成章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学者说,民法通则把侵权行为要求在民事责任一章中,“立法者意图是强调国家强制力保障,加重民事责任强制意义,不过,实际后果却使侵权行为丧失了其它债权确保形式,减弱了对侵权受害人债权法律保护。”(注:杨立新:《侵权尤其法通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页21。)从传统民法学理论对责任和债不分见解看,这种认识有其合理性。不过,从区分民事义务和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民事制裁理论看,这种见解有其不足。因为“侵权行为法律后果实质是责任不是债”(注:魏振瀛:“论债和责任融合和分离—兼论民法典体系之革新”,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1期,页17-29。),民事责任不等于民事制裁。将侵权行为从债中分离出来,在侵权行为人主动负担损害赔偿责任情况下,“并不妨碍侵权行为人负担民事责任过程中,在和债本质不相违反情况下,适用债编通则相关要求”。(注:魏振瀛:“论债和责任融合和分离—兼论民法典体系之革新”,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1期,页51。)四、在民法典中建立新民事责任体系必需性和设想——在民法典总则编、债权编和侵权行为编分别要求民事责任参考外国立法例,总结中国经验,本文认为未来中国民法典应该建立新民事责任体系。民法法系各国民法典要求民事责任形式,通常有损害赔偿和违约金两种。究其原因关键有二。一是受罗马法影响,责任和债不分,或不作严格划分。二是传统民法重视财产权而不重视人身权,所以,为保护人身权多个责任形式,就不会产生。立法和司法实践发展到今天,传统民法典相关民事责任要求,已经不能适应该代民法发展需要。近代各国民法典包含法国、德国、日本和中国台湾民法典,即使区分了责任和债两个不一样概念,不过,在民法典中对责任关系和债关系并未作区分,对责任关系并未作要求。那么,相关债务关系要求是否能直接适适用于责任关系?对此各国民法典均未作要求。由此可见,未将责任关系和债关系作明确区分立法体系不无问题。依据现代民法发展需要,中国制订民法典时应该建立新民事责任体系,理由以下:理由之一,是民事责任和民事权利、民事义务性质不一样。权利、义务、责任是法律上三个最基础概念。能够说全部法律规范和法律关系全部是围绕这三个概念展开,全部民事法律规范和民事法律关系全部是围绕民事权利、民事义务、民事责任这三个概念展开。民事权利、民事义务和民事责任性质不一样。民事权利是依据法律要求或当事人约定享受一个权利,民事义务是一方为了她方民事权利实现而应有所作为或不作为,民事责任是违反民事义务应负担法律后果。明确区分民事责任和民事义务,明确区分责任和债,在立法体系上顺理成章,在实践中也便于了解和适使用方法律。理由之二,是民事责任制度发展需要。传统民事责任形式基础上是损害赔偿。从各国立法例看,损害赔偿方法有两种,一是原状回复主义,一是金一赔偿主义。“原状回复主义,谓应和如无发生损害之原因事实原应存在之状态,回复同一或同种之状态。比如返还夺取之物,重新设定被剥夺之权利,撤回继续加害之欺侮或侵害信用之主张,毁弃侵害书信秘密之抄录,返还因违反委任义务而不以委任人之名义而以自己名义所取得之物,偿还和被毁损书籍同种之书籍,重新配上破碎门窗玻璃,重建被撞倒之墙壁。”(注: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页295。)中国通常习惯说损害赔偿是指金钱赔偿。民法通则要求民事责任形式之一赔偿损失指金钱赔偿,本文称之为狭义损害赔偿,原状回复主义损害赔偿为广义损害赔偿。以后,损害赔偿(狭义)仍然是民事责任基础形式之一。同时,其它多个民事责任形式将日益显示出其关键性。尤其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情况下,侵害民事权利尤其是侵害知识产权、人身权方法方法越来越多。所以,除传统民法上损害赔偿、支付违约金等责任形式外,返还财产、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声誉、赔礼道歉,和强制推行等就成为关键民事责任形式。鲜明地要求多种民事责任形式,突出民事责任地位,有利于增强大家民事责任观念,有利于保护民事权利。理由之三,是健全侵权行为制度需要。传统民法典将侵权行为作为债发生依据之一,在债编要求,称侵权行为之债。这么要求有其合理性。不过,从现代民法发展看,并非最好选择,因为:首先,将侵权行为后果看作是债,混淆了责任和债区分。债务是民事义务一个,民事义务有作为义务和不作为义务。侵权行为通常是义务人违反了不作为义务。有学者认为债关键在于损害赔偿之债,损害赔偿请求权和原权利性质相同。本文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说,损害赔偿请求权和原权利有共同点,比如买方请求卖方交付标物和因卖方不交付标物而买方请求损害赔偿,在价值形态上相一致。不过,二者更有不一样点。买方请求交付标物权利是原权利。交付标物是卖方义务。卖方不推行交付标物义务时,买方请求损害赔偿权利是救助权,卖方赔偿损失是责任。其次,侵权行为后果是责任,因侵权行为而产生责任大全部不宜转化为债,债法关键是调整财产流转关系。即使将损害赔偿视为财产流转关系,也不一样于基于交易而产生财产流转。损害赔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用债通常要求,但不能全部适用。至于返还原物、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声誉、赔礼道歉、强制推行等责任,则不能适用债编通则中相关种类之债、利息之债、选择之债、连带之债、代位权、撤销权、不安抗辩权、债权让和、债务负担、债清偿、提存、抵销等通常要求。第三,伴随大家物质文化生活逐步丰富,大家权利意识会随之提升,民事权利种类也会增多,从而民事义务和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