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8:课外古诗词鉴赏-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前复习专项训练(解析版)_第1页
专题18:课外古诗词鉴赏-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前复习专项训练(解析版)_第2页
专题18:课外古诗词鉴赏-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前复习专项训练(解析版)_第3页
专题18:课外古诗词鉴赏-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前复习专项训练(解析版)_第4页
专题18:课外古诗词鉴赏-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前复习专项训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前复习专项训练(部编版)专题18:课外古诗词鉴赏(解析版)一、(2022·上海·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城中闲游(唐)刘禹锡借问池台主,多居要路津。千金买绝境,永日属闲人。竹径萦纡入,花林委曲巡。斜阳众客散,空锁一园春。[注]本诗作于使人被贬归来,闲居洛阳时。9.下列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

)A.《古诗源》 B.《乐府诗集》 C.《唐宋近体诗集》 D.《万首唐人绝句》10.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A.深沉哀怨 B.清雅委婉 C.瑰奇明丽 D.高古淡远11.结合全诗,具体分析诗题中“闲游”所寄寓的情感。【答案】CB答案示例:诗人被贬归来,春日闲游城中。首颔二联写池台主人身居要津,却无暇欣赏美景,对比之间投闲置散的处境,暗含自嘲;颈联写诗人流连园景,透露出他得闲情和一丝寂寞;尾联借斜阳客散,春色空锁,暗寓诗人怀才不遇,遭受冷落的不平和无奈。【解析】9.本题考查诗歌常识。A.《古诗源》是清人沈德潜选编的上溯先秦下迄隋代的古诗选集;B.《乐府诗集》是北宋文学家郭茂倩编撰的上古至唐、五代的乐府诗歌总集,成书于北宋时期。全书共一百卷,以辑录汉魏至唐的乐府诗为主;C.《唐宋近体诗集》是收录唐宋近体诗的诗集,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D.《万首唐人绝句》是宋人洪迈编撰的,第一次对唐人绝句诗歌大规模的收集、整理。绝句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绝句由四句组成,分为律绝和古绝。本诗共八句,每句都是五个字,当是五言律诗,应收录于《唐宋近体诗集》。故选C。10.本题考查诗歌风格。结合“竹径萦纡入,花林委曲巡”“空锁一园春”可以看出,诗歌语言较为优美,意境幽雅,另外诗歌抒情较为委婉曲折,因此用“清雅委婉”评价诗歌风格较为合适。故选B。11.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结合“借问池台主,多居要路津。千金买绝境,永日属闲人”可知,这里写诗人被贬后有许多时间闲游,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池台主人身居要职,但是没有时间赏玩美景;诗人说“永日属闲人”,属于像自己一样无所事事的闲人,看似豁达,实则满含辛酸无奈;结合“竹径萦纡入,花林委曲巡”可知,这里写的是园中的清幽之景,有闲适之情,也暗含诗人落寞之怀;结合“斜阳众客散,空锁一园春”可知,尾联写夕阳西下,众多客人散去,满院的美景又无人欣赏了,此时更加感觉到落寞孤独;结合注解“本诗作于使人被贬归来,闲居洛阳时”可知,本诗的写作背景;据此可知,诗题中“闲游”寄寓了诗人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因被贬的感伤及怀才不遇,遭遇冷落的无奈之情。二、(2022·湖北荆门·中考真题)古诗阅读。恨别[唐]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注]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注]宵:夜晚。(1)诗歌第一句从_____角度写离家之远,第二句从_____角度写战争之久。(2)诗歌第五、六句描写了诗人的反常之举。请你指出这种反常之举,并联系全诗分析此举背后的原因。【答案】(1)空间

时间(2)示例:①诗人在清冷的月夜,忽步忽立,而在白天却卧看闲云,倦极而眠。这种夜晚活动、白天睡觉的行为是反常的。②从全诗来看,此举背后的原因有:从表面看是因为诗人远离家乡不能与家人团聚,思家思亲而辗转反侧;从深层看是因为战争持续时间长,百姓被迫流落在外,诗人忧国忧民而夜不成寐。【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首联“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意为:我离开洛阳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由第一句中的“四千里”可知,诗文是从空间角度写了离家之远;由第二句中的“五六年”可知,是从时间角度写了战争之久。(2)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分析。首联“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叙写诗人离开洛城四处漂泊,远离家乡有四千里之遥,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写出了诗人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思亲念家之情隐含其中。尾联“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叙写诗人听说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而兴奋。据此可知,颈联写“宵立昼眠”的这种夜晚活动、白天睡觉的反常的生活细节,一方面是诗人的思亲念家,打破了生活的常规所致;另一方面,是为官军将要平定叛乱,流离失所的百姓能够回到家园而兴奋所致,也可以说是诗人忧国忧民而致夜不成寐。据此理解分析作答。三、(2022·四川巴中·中考真题)阅读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4.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运用借代手法描写月到中秋,飞镜重磨的景象。词人不仅感叹时光流逝,也表示对自己满头白发的无奈。B.“苏辛”是豪放派代表词人,本词中“把酒问姮娥”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把酒问青天”有异曲同工之妙。C.词的下片“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让我们感受到神舟飞船在太空俯瞰祖国大好河山的豪迈之情;“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的典故出自杜甫,委婉含蓄,别有深意。D.辛弃疾是一个词人,更是一位英雄。现实的种种不如意让作者一次次伤心失落,却让笔下的词焕发出倔强的神采,慷慨纵横。5.作者想象丰富,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案】A①中秋月夜,作者想象自己乘风飞到万里高空,去看一看魂牵梦绕的祖国河山。②作者托月色清光表达自己想要“斫去”北伐阻碍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解析】4.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注意题干要求的是找出不正确的一项。A.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选项中“借代手法”不正确,选项理解也有误;故选A。5.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及写作手法的理解。作者的这首《太常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从词的内容看,作者“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词人感慨时光的流逝和功业难成的愤懑心情。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展开想象的翅膀,诗人想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祖国的山河,又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直接而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爱国,以及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据此理解分析作答。四、(2022·山东枣庄·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甲《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乙《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呢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长于律诗,有“杜律”之称。《春望》为五言律诗,表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B.艾青是“土地的歌者”,代表作《我爱这土地》,诗节形式自由,句子长短错落,不讲究押韵和对仗。C.甲诗颈联写出了战争离乱中人们共有的一种心情,能够引起广泛的同情和共鸣。D.两首诗都是基调沉郁、感情凝重,深沉中蕴含着炽烈昂扬,悲愤中预示着新生希望。2.甲诗以“________”字领起前四句,由远及近,视域开阔;乙诗以“________”一词统领四句,由近及远,虚实相映,以声夺人。3.情到深处,诗人泪目。杜甫和艾青之“泪”有什么相通之处?【答案】D望

歌唱因为他们都有一腔爱国热情,而且国家都在遭受战争的摧残。(意思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鉴赏。D.甲诗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烽火”是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在此指安史之乱的战火,“烽火连三月”直言战事之久,战争背后是家人的离散,国家的破败;此时能够传达报平安的“家书”就显得弥足珍贵,“抵万金”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家书的珍贵,渴望得到家书以解对家人的思念。此句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灾难,表现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思是: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搔”为动词,表现了诗人因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才不知不觉搔首徘徊。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借助诗人衰老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心系国事,不禁伤时忧国的情怀,思亲之切,感叹自身命途多舛的悲伤。称甲诗“深沉中蕴含着炽烈昂扬,悲愤中预示着新生希望”分析有误;故选D。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第一空:甲诗前四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意思是: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诗歌开篇描绘远见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近处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均为诗人所见,可见甲诗以“望”字领起前四句。第二空:《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作者将自己比作一只鸟“歌唱”自己所见;“土地”为万物生长、繁衍提供营养,是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而现在的土地被“暴风雨打击着”,“风雨”是指祖国正被侵略者无情的践踏,祖国正在经受着苦难;“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中的“激愤、激怒”是中国人民看到祖国被侵略时内心的感受,愤怒并且进行着反抗,是不屈不挠的反抗战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中“黎明”代表光明与未来,代表“风雨”(苦难)终会过去,生机与希望还会回归这片“土地”,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而作者身为一只鸟,看似身单力薄的一只鸟,它从未放弃对祖国热忱的爱,它“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表达对祖国的拳拳之心。乙诗以“歌唱”统领作为一只鸟的所见。3.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甲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提到了作者的流泪,其意思是: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诗人是为自己的处境而落泪,此时正值“安史之乱”,战事持久,战争背后是家人的离散,国家的破败,诗人为国家遭受战争的摧残而落泪,体现了诗人的爱国热情。《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作者将自己比作一只鸟;“土地”为万物生长、繁衍提供营养,是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而现在的土地被“暴风雨打击着”,祖国正被侵略者无情的践踏,祖国正在经受着苦难;而作者身为一只鸟,看似身单力薄的一只鸟,它从未放弃对祖国热忱的爱,它“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眼里常含泪水”,表达对祖国的拳拳之心,它愿意将“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作者面对遭受苦难的祖国,愿意倾其所有,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愿意为祖国而献身),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据此可知,作者创作诗歌的时候国家都在遭受战争的摧残,杜甫和艾青之“泪”都饱含对国家的热爱。五、(2022·四川绵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寄友三首(其二)唐彦谦寒灯孤对拥青毡,牢落①何如似客边。却忆花前酣后饮,醉呼明月上遥天。寄友三首(其三)唐彦谦客里逢春一惘然,梅花落尽柳如烟。无情最恨东来雁,底事②音书不肯传。【注】①牢落:孤寂的样子。②底事:何事,为什么。(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客居他乡,夜里独对寒灯、孤拥青毡时,不禁想起了与友人花前畅饮的场景。B.“醉呼”句生动再现了诗人和友人醉酒后的狂放情态,反衬出诗人此时的孤寂落寞。C.梅花凋零,柳丝如烟,“梅花”句在对春景的描摹中暗含季节更替、时光流逝的惆怅。D.两首诗同是遥寄友人,都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之愁和对与友人欢聚的时光的留恋。(2)诗人为什么“最恨东来雁”?你怎样理解诗人对“东来雁”的“恨”?请结合第二首诗简要回答。【答案】(1)D(2)①恨大雁“无情”,不肯给自己带来友人的消息。②借对大雁的埋怨,委婉表达友人音讯不至的失落,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意思对即可)【解析】(1)D.两首诗同是遥寄友人,第一首诗人客居他乡,夜里独对寒灯、孤拥青毡时,不禁想起了与友人花前畅饮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之愁;第二首借对大雁的埋怨,委婉表达友人音讯不至的失落,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都表达了诗人客居异乡之愁和对与友人欢聚的时光的留恋”表述有误;故选D。(2)本题考查诗文理解。第一问:“无情最恨东来雁,底事音书不肯传”意思是:最恨无情的大雁竟然不肯给自己带来友人的消息。据此表述即可。第二问:大雁是书信的使者,然而大雁并未捎来友人的信件,无从得知友人的消息,诗人借大雁的埋怨,含蓄委婉的表达对没有友人消息的失落,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六、(2022·浙江衢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学习任务。刘伯川席上作[明]杨士奇①飞雪初停酒未消,溪山深处踏琼瑶②。不嫌寒气侵入骨,贪看梅花过野桥。[注释]①杨士奇:明代大臣。他十四五岁时去拜访父亲的好友刘伯川,应刘伯川之请而作此诗。②琼瑶:美玉,这里指冰。7.除了深山访友,诗人还做了哪些有趣的事?请你用“深山访友”或“艺花邀蝶”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8.这首诗调动了我们哪些感官去想象诗中的情境?结合诗句分析。(写出两种即可)【答案】示例:踏雪寻梅、喝酒作诗、寒冬赏雪、溪山踏冰、席上赋诗、野桥访梅(四字短语中要有动词。)示例:调动视觉,诗句中的飞雪、溪山、梅花等景物,让人仿佛看到青山红梅白雪交相辉映的景象;调动触觉,“寒气侵入骨”,让人仿佛感受到了冰天雪地里刺骨的寒冷;调动听觉,“溪山深处踏琼瑶”,让人仿佛听到踏碎冰雪的声音;调动嗅觉,“贪看梅花过野桥”,让人仿佛被梅香吸引,一路踏雪寻梅;调动味觉,由“酒未消”联想到唇齿间尚留酒的醇美滋味。【解析】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用四字短语进行概括。根据“深山访友”或“艺花邀蝶”的提示,四字短语中要有动词。根据“飞雪初停酒未消”的意思“山村中的大雪才刚刚停了下来,而我的酒意还未完全消减”,可概括为:大雪初停、酒意阑珊、喝酒作诗等;根据“溪山深处踏琼瑶”的意思“惬意地在这深山野溪旁踩踏着似玉的雪”,可概括为:溪山踏冰、深山踏冰等;根据“不嫌寒气侵入骨”的意思“我不介意这侵骨的寒气”,可概括为:不惧严寒等;根据“贪看梅花过野桥”的意思“只为走过野桥,贪看那高洁的梅花一眼”,可概括为:野桥访梅、恋看野梅等;也可根据题目“刘伯川席上作”并综合诗意,概括为:席上赋诗、踏雪寻梅等。8.本题考查感官理解和分析。根据“飞雪”“溪山”“梅花”等景物和“贪看”可知,调动了视觉;根据“踏琼瑶”仿佛听到踏碎冰雪的声音。可知,调动了听觉;根据“寒气侵入骨”仿佛感受到了冰天雪地里刺骨的寒冷。可知,调动了触觉;根据“酒未消”容易使人联想到唇齿间尚留酒的醇美滋味。可知,调动了味觉;根据“梅花过野桥”仿佛诗人被梅香吸引,一路踏雪寻梅,可知,调动了嗅觉。七、(2022·山东日照·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晚春韩愈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描绘的都是春景。在诗人们的笔下,草木仿佛都有了情思,成了精灵。B.朴实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寂寞,像雪花般漫天飞舞,寥寥数笔,风光满眼。C.黄莺频频地啼叫,在诗人戎昱看来,是它在离别之际,向久住的湖上亭告别。D.韩愈诗语言轻灵,戎昱诗风格清新。两首诗构思角度新颖,读起来饶有情趣。14.《晚春》中的“斗”字和《移家别湖上亭》的“系”字用得生动传神,请从拟人手法的角度分别加以赏析。【答案】C“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写出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解析】13.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C.“黄莺频频地啼叫,在诗人戎昱看来,是它在离别之际,向久住的湖上亭告别”有误,《移家别湖上亭》是唐代诗人戎昱在搬家时所作的一首七绝。“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意思是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本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黄莺以人的情感,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故选C。14.考查诗歌的炼字。“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意思是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离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吐艳争芳,霎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一个“斗”字,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的思维,人的情感和人的动作行为,使那些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极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意思是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首诗作于搬家时,抒写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这一童话般的意境。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作别,柳条、藤蔓也像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一个“系”准确表现出柳条、藤蔓轻盈招展的形态和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的动作,符合春日微风轻拂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它们对主人的依恋和不舍之情。八、(2022·山东济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中田园作王维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①,荷锄觇②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注释】①远扬:桑枝。②觇(chān):察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春天的颂歌,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田园图。B.首联通过写斑鸠鸣叫、满树白色杏花开放,侧面展现了浓浓的春意。C.颔联描写了农民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通路的画面。D.尾联中“忽”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杯又停住的样子。16.诗歌展现出唐代前期的社会生活场景和人们的精神面貌,试结合颈联内容赏析。【答案】B示例:燕子回来了,似乎还能认识它的故巢;而屋中的主人在翻看新一年的日历。他们都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展现出人们和平与安定的生活状态。【解析】15.B.首联“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意思是:冬天很难见到的斑鸠,随着春的来临,很早就飞到村庄来了,在屋上不时鸣叫着,村中的杏花在争相开放,开得雪白一片,整个村子掩映在一片白色杏花之中。“春鸠”“杏花”都是春天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首联通过鸟鸣、花开,直接把春意写得很浓了,这是正面描写;故选B。16.此题考查结合诗句赏析诗歌的能力。颈联“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燕子回来了,飞上屋梁,在巢边呢喃地叫着,似乎还能认识它的故巢,而屋中的旧主人却在翻看新一年的日历。对着故巢、新历,燕子和人将怎样规划和建设新的生活,这是用极富诗意的笔调,写出春天的序幕。诗中无论是人还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动下,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透露出唐代前期人们和平与安定的生活状态。人们的精神状态也有点像万物欣欣然地适应着春天,显得健康、饱满和开拓。九、(2021·江西赣州·九年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蝶恋花【宋】苏轼花褪残红①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②。【注释】①花褪残红:花瓣都掉落了。②多情:这里指代墙外的行人;无情:这里指代墙内的佳人。17.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描写幼小的青杏表达了词人的怜惜和喜爱。B.下阕前三句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的佳人的笑声,其它则隐藏起来,让行人在想象中产生无穷的意味。C.“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写出了佳人因春天花残、杏小、柳絮飘落的衰败景象而感到忧伤怆然。D.全词写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反映词人的一段心理历程,意境朦胧,令人回味无穷。18.本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写出其中一种并做简要分析。【答案】C①惜春之情。作者在上阕描摹了杏花凋零、柳絮飘飞的暮春之景,寄寓了面对春归的伤逝之情。②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春天将逝,但美景未必难觅,一句“天涯何处无芳草”寄托了作者追寻美好事物的旷达之情。③多情不被理解的惆怅。下阕的“佳人”不知“墙外行人”谛听自己笑声的深情,行人的“多情”却遇到佳人的“无情”,这正反映了作者不被理解的调怅。【解析】17.本题考查诗句理解。C.这首词是伤春之作,写春景清新秀丽。同时,景中又有情理,人们仍用“何处无芳草”以自慰自勉。作者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佳人”的相思。这首词下片所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的片段,未必有什么寄托。“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墙院里女子的笑声渐渐地消失了,而墙外的行人听到笑声后却心绪难平。他听到女子甜美的笑声,却一直无法看到女子的模样;心情起伏跌宕不已,而女子也并不知道墙外有个男子正为她苦恼。男子多情,女子无情。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对此,他并没回答。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回味、想象的空白。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上阕描写了一组暮春景色,虽也有些许亮色,但由于缺少了花草,他感到更多的是衰败和萧索,这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花褪残红”“枝上柳绵吹又少”写暮春时节花儿凋谢,诗人有春归的无奈;“天涯何处无芳草”是诗人内心的旷达和超然。结合注解得知,作者被贬谪在外,仕途失意又远离家人,所以他感到孤独惆怅,想寻找一些美好的景物来排解心中的郁闷,谁知佳景难觅,心情更糟。上阕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下阕写人,“多情却被无情恼”是不被理解的惆怅落寞。描述了墙外行人对墙内佳人的眷顾及佳人的淡漠,让行人更加惆怅。在这里,“佳人”即代表上阕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则是词人的化身。词人通过这样一组意象的刻画,表现了其抑郁终不得排解的心绪。这首词是伤春之作,也是一首描写春景的清新婉丽之作,表现了词人对春光流逝的叹息,以及自己的情感不为人知的烦恼。十、(2021·贵州黔南·九年级期中)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三句,点名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词人的乐观主义革命豪情。B.一个“看”字,总领之后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C.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同,动静结合,对照鲜明。D.一个“恰”字,统领以下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20.上片最后一句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A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与豪情壮志。【解析】19.本题考查赏析,A.这首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主要是写景叙事,交代时间、地点、特定环境,并没有“洋溢着词人的乐观主义革命豪情”;故选A。20.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首先了解这句词的意思,然后结合前后内容来分析其中的情感。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写出了他的博大胸怀,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意思是: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词人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据此分析即可。十一、(2021·湖南长沙·九年级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巴山道中除夜①书怀崔涂迢递②三巴③路,羁危④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⑤亲。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注释】①除夜:除夕之夜。②迢(tiáo)递:遥远的样子。③三巴:今四川省东部地区。汉末益州牧刘璋设“巴郡”“巴东”“巴西”三郡,故有“三巴”之说。④羁(jī)危:指漂泊于三巴的艰险之地。羁:寄寓异乡;危:艰危困苦。⑤僮(tóng)仆:未成年的仆人。21.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离乡的遥远和旅途的艰辛。“三巴路”言地域艰险;“万里身”表路途遥远。B.颈联写诗人因长期客居,与亲人情感疏远,与僮仆日渐亲近的情感转变,“僮仆亲”直接表现诗人孤独的处境与生活的困窘。C.尾联中的“明日”紧扣题中的“除夜”二字,于篇末点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堪忍受异乡漂泊,希望早日结束羁旅生涯的愿望。D.全诗语言朴素,铅华皆无,于平实之处涌动真情,情韵幽绝,感人至深。22.请赏析颔联“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答案】21.B

22.参考示例一:乱山上残雪在黑夜里闪光,一支烛火陪伴着我这异乡的人。运用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描写了旅居凄凉的环境,烘托诗人除夕之夜的孤寂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参考示例二:上句既是写旅居的环境,也是在烘托诗人除夕之夜羁旅在外纷乱、凄凉的心情;下句“孤烛”照孤客,直接揭示诗人内心的孤苦。运用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描写了旅居凄凉的环境,烘托诗人除夕之夜的孤寂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解析】21.B.颈联“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写因离亲人越来越远,反而与书童和仆人渐渐亲近。亲眷远离,僮仆成了至亲,烘托作者之“独”,侧面表现诗人孤独的处境与生活的困窘;“直接表现”分析有误;故选B。2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颔联“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意思是:乱山上残雪在黑夜里闪光,一支烛火陪伴着我这异乡的人。“乱山”“残雪夜”点明客居的凄凉孤寂的环境,联系诗题“巴山道中除夜书怀”可知,此时正值除夕,诗人远离家乡,诗人寓情于景,表现除夕之夜的孤寂,诗人内心满含对家乡的思念;“孤”既是形容“烛”又是诗人心情的写照,直接接表现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除夕之夜本是团圆之夜,诗人客居在外,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十二、(2021·江苏南通·九年级期中)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独酌成诗杜甫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兵戈犹在眼,儒术岂谋身。共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23.首联写灯花喜庆、酒绿相亲,营造了________氛围,衬托了作者_______心情。24.结合全诗,说说最后两联是如何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答案】23.

温馨热闹

客居他乡的孤寂落寞

24.①用借代手法,以“兵戈”代指战争,战事犹在眼前,表达诗人对当下战争形势的忧心。②运用反问,表达诗人对个人遭遇的感慨,更写出其心系苍生的无力感。③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苦于官微力薄,不能救百姓于水火的忧国忧民情怀。【解析】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首联“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的意思是:晚上到处是灯花的时候何必太高兴,喝酒高兴的时候正在相亲。根据“灯花”“喜”“相亲”等词语可知,营造了“温馨热闹”氛围,结合题目“独酌”和“醉里从为客”中的“客”,可知,热闹是别人的,衬托了作者客居他乡的孤寂落寞心情。24.本题考查情感理解。最后两联“兵戈犹在眼,儒术岂谋身。共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意思是:打仗的时刻好像还在眼前,当官岂能只是为了自己;感到自己被当官束缚,很愧对那些百姓。这里以“兵戈”代指战争(安史之乱),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说明战事犹在,表达诗人对当下战争形势的担忧。“儒术岂谋身”一个“岂”字表示反问,既有对个人遭遇的感慨,更含自己无力改变现状的遗憾。“低头愧野人”的“愧”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苦于官微力薄,不能救百姓于水火的愧疚和遗憾的情怀。十三、(2021·湖南株洲·九年级期中)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①,乾坤②日夜浮。亲朋无一字③,老病有孤舟。戎马④关山北,凭轩涕⑤泗流。【注】①坼(chè):分裂。②乾坤:指日、月。③字:书信。④戎马:指战争。⑤涕:眼泪。25.从全诗中任选一联,用正楷字写入下方米字格中。26.赏析字词:一“坼”一“浮”运用①_________的手法,描绘了广阔的洞庭湖把东南大地划为两部分,天地万物、日月星辰浮沉其中,表现了②_____________的气势。【答案】示例: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任意一联即可)夸张

水势浩瀚、无边无际【解析】25.本题考诗句的书写。一,工整美观,任选一联书写;二,不写繁体字;三,注意易错字“坼、乾坤、戎、涕、泗”的书写。26.本题考查诗文赏析。颔联“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南边。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坼”字富有动态感,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开;“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万物,“乾坤日夜浮”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浮”字也有动态感,仿佛整个苍穹是被湖水托住的—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的力量,运用夸张的手法,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表现了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气势。十四、(2021·江苏盐城·九年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清平乐·检校①山园②书所见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③,白酒床头初熟④。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注】①检校:巡查,查核。②山园:作者隐居上饶时居住的庄园,园内种植瓜果树木。③社肉:祭神用的肉。④初熟:酒刚酿成。(1)词的上片,用“________”描绘自然美景,暗示隐居生活;用“挂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描写________的农家生活。(2)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3)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答案】(1)连云松竹

示例:甜美温馨(闲适)(意对即可)。(2)“偷”字,形象地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透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3)(1)对松竹的赞赏之情;(2)对生活的满足之情;(3)与邻里相处融洽的愉悦之情;(4)对丰收的喜悦之情;(5)对儿童的喜爱之情;(6)闲适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提炼能力。上片“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意思是:山园里一望无际的松林竹树,和天上的白云相连接。隐居在这里,与世无争,也该知足了。遇上了秋社的日子,拄上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了一份祭肉,又恰逢床头的那瓮白酒刚刚酿成,正好痛快淋漓地喝一场。故可知,“连云松竹”是写景的句子,意思是山园里一望无际的松林竹树,和天上的白云相连接。既写出自然美景,也点明了作者的闲居生活。“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的意思是遇上了秋社的日子,拄上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了一份祭肉,又恰逢床头的那瓮白酒刚刚酿成,正好痛快淋漓地喝一场.可见乡村人家的幸福、温馨、甜美、闲适。(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一个“偷”字,刻画了一群嘴馋贪吃的小孩子,手握着长长的竹竿,偷偷地扑打着树上的梨和枣天真形象,表现出他们的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却又贪吃的心理和形象。别叫家人去惊动了小孩子们,让我在这儿静静地观察他们天真无邪的举动,也是一种乐趣呢。可见作者并没有觉得小孩们的这种行为可厌,反而觉得充满了童趣,可见作者内心的喜悦。据此可作答。(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词上片描写安居乐业的农村生活景象,烘托静谧和谐的氛围。“连云松竹”是写景的句子,写出山园里一望无际的松林竹树,和天上的白云相连接美好景色。既写出自然美景,也点明了作者的闲居生活。“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上句说同邻里的关系融洽,共同分享欢乐。下句说山园富有。字里行间透露出生活的甜美温馨。下片“西风犁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藉“西风”点明时间是在秋天。“犁枣山园”,展现出庄园内的犁树和枣树上果实累累的景象,透露出词人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儿童偷把长竿”,是词人所见的一个场面,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下片摄取一个情趣盎然的生活镜头直接入词,更使此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据此可知诗歌抒发了诗人对松竹的赞赏之情、对生活的满足之情、与邻里相处融洽的愉悦之情、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闲适之情。十五、(2021·江西赣州·九年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观村童戏溪上陆游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睛①。竹马②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③还从父老耕。识字粗堪④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注】①晚晴:傍晚睛朗的天色。②竹马:儿童游戏,折竹骑以当马也。③千耦(ǒu):指农忙景象。耦,两个人各执一耜,并肩而耕。④粗堪:勉强能够。2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写了美好和谐的乡间生活和朴实知足的乡下农民。B.首联总写“童戏”,颔联详写“童戏”的内容。C.颈联宕开一笔,由远及近,由虚转实,描述了村童农忙时节跟随父兄耕田劳作、冬闲时则入塾学习的生活。D.尾联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表达人生感悟,是由描写到议论。29.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C对仕途命运无法揣测的感慨和怀才不遇的愁闷。【解析】28.本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与分析。C.颈联为“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意为冬季的三个月就跟着塾师学习,农忙时节就回家跟随父兄耕田种地,由近及远,由实转虚,描绘了一幅村童农忙时节跟随父兄力田耦耕的画面,在春种秋收中,体会稼穑的艰辛、人生的至理;冬闲时则入塾学习,粗通文墨。这样的生活方式正是刚刚经历宦场炎凉的诗人所欣羡的。与选项中“由远及近,由虚转实”不相符合;故选C。29.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要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进行理解。陆游志存高远,他从小熟读兵书文典,意不在阡陌之间,所以有《观村童戏溪上》这样一时的感慨,“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可见作者对闲居环境的羡慕,以乐景衬哀情,同时也能衬托出他对仕途命运无法揣测的感慨,和怀才不遇的愁闷。十六、(2021·湖南长沙·九年级期中)古诗阅读夏日南亭怀辛大①孟浩然山光②忽西落,池月③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注释】①此诗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和对友人的怀念。②山光:山上的日光。③池月:即池边月色。30.请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池月渐东上”与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选用的意象“月”营造的意境一样,都给人闲适宁静之感。B.开篇两句遇景入咏,“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恬静幽美的月夜图。“忽”“渐”二字运用精妙,二字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的实际感觉,还写出诗人纳凉时内心的满足。C.诗中三、四句是说,诗人披头散发乘凉。诗人沐浴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享受着清凉的感觉,这两句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舒适。D.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诗意的感受。此诗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写景状物细腻入微,语言流畅自然,情境浑然一体,给人一种清闲之感。31.本诗中“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为后世所传诵的佳句,请简要赏析。【答案】A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运用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从嗅觉、听觉两方面写景,“送”字化无情为有情,生动地写出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滴”字准确写出竹露滴在池面清脆的声响,营造出清净安谧之境,烘托了诗人闲适的心境,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解析】30.本题考查诗词鉴赏与分析能力。A.有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的这一“月”的意象寄托着诗人悲欢离合的主观情思,而本诗“池月渐东上”是营造的一种宁静之感。故选A。3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诗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意思是: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荷香”是从嗅觉写,“滴露”是从听觉、视听来写;从多感官角度描写自己乘凉时的愉快感受。此外,用“风送”一词,赋予风以人的情态,化无情为有情,生动地写出荷花的清淡的香气,营造了更加清幽的意境。烘托了诗人闲适的心境,暗示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之情。据此理解赏析作答。十七、(2021·四川眉山·九年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32.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雨后看松色寻水源,领略清新怡人的山中美景,处处体现“寻”这个字。B.诗歌描绘雨后清新宜人的山野景色,表达了诗人春日里访友不遇的无奈之情。C.诗中“依”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白云悠悠,也似有情,依傍着静静的沙洲,富有情趣。D.尾联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33.诗句“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中,“过”字与“随”字用的妙,请作赏析。【答案】32.B33.“过”暗示遇雨后看松树,景物更加湿润苍翠。“随”写出了诗人在沿山寻找水源过程中感受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的乐趣,表达了诗人愉悦闲适、喜出望外的心境。【解析】3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内容。B.“表达了诗人春日里访友不遇的无奈之情”理解分析不正确。诗歌描绘雨后清新宜人的山野景色,表达了诗人春日里访友不遇,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的悠然自得的心情。故选B。33.本题考查炼字。“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意为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过雨”暗示忽然遇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它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随”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表达了诗人惬意自得,愉悦闲适,喜出望外的心情。十八、(2021·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九年级期中)咏牡丹(其二)卜元亨①草堂松菊晚凋残,独有西园旧牡丹。自是枯枝②存劲节,依依唯恋故人还③。【注】①卜元亨,元末明初东溪(今盐城便仓)人,曾任吴王张士诚军部先锋。②枯枝:指枯枝牡丹。③故人还:拒载,诗人被明太祖遣戍辽阳,家中牡丹十年未开。其妻朝夕对花祝云:“夫君有还信,当复再开花。”至永乐元年,花忽大放,元亨果遇赦还。(1)本诗题为“咏牡丹”,却从松菊写起,有何妙处?(2)联系诗人经历,概括诗歌的三、四两句所表达的情感。【答案】(1)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描写松菊凋残的景象,突出了西园牡丹的坚劲和气节。(2)表现诗人对牡丹品质的赞美;体现了诗人自身保持高尚的气节;借物喻人,借牡丹等待自己开放,表达对妻子一直等待自己归来的感动。【解析】(1)考查对诗歌写法的理解。“草堂松菊晚凋残,独有西园旧牡丹”意思是草堂旁边的松树、菊花都已经凋零,只有西园以前的牡丹还在独自开放。这里运用对比的手法,将草堂的松菊和西园的牡丹两相对照,通过描写松菊凋残的景象,突出了西园牡丹的坚劲和气节,与题目“咏牡丹”相呼应。(2)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自是枯枝存劲节”,只有旧牡丹还保留着坚劲和气节,表现了诗人对牡丹品质的赞美,体现了诗人自身保持高尚的气节。“依依唯恋故人还”,意思是依恋不舍地只思念夫君回来。根据注释③对“故人还”的讲解可知,诗人被遣辽阳,家中牡丹十年未开,其妻朝夕对花祈祷,最后花忽大放,诗人果遇赦还。诗人借物喻人,借牡丹等待自己开放,表达对妻子一直等待自己归来的感动。十九、(2021·江苏扬州·九年级期中)山行项斯①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蒸茗②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③。【注】①项斯:生逢唐末乱世,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长期身居草野,很熟悉山野风光。②蒸茗:炒茶。缲丝:煮茧抽丝。③岛云:白云飘浮山间,有如水中岛屿。35.诗歌二、三联写景为人称道,试赏析其妙处。36.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35.示例1:动静结合。山峰、“草带泥痕”本是静态,正午群峰影子随日移动,群鹿竞奔、蹄落草掩,写出了山间景色的明丽而富有动态美,表达了诗人对山间景象的喜爱之情。示例2:多感官多角度写景。诗人看炊烟袅袅,嗅蒸茗清香,闻缲丝之声,虽未描述山村农民如何忙碌于捡茶、分茶、炒茶和煮茧、退蛹、抽丝场景,但读者却从多个感官领略农事丰收的盛景。(任意选择一个角度即可)

36.对山村野景的喜爱,渴望归隐山林的情怀。前三联环绕山中之行,层次分明地写出作者在村里村外的见闻,以深林、流水、风影、草痕、蒸茗气、缫丝声等生动勾勒出清新明丽、生机无限的山村风景,表达了对山村野景的喜爱。尾联“不惜”随卖药归来客遁迹空寂的云山,表现了诗人渴望归隐山林的情怀。【解析】35.本题考查诗句赏析。示例1:“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意为:高山在正午时分峰影已经移动,草叶上沾着泥痕因刚跑过鹿群。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静止的高山与移动的山峰影子交相辉映;静止的路旁草丛被奔跑的鹿群溅起点点泥痕,两幅画面动静结合,极富画面感,表达出诗人对山间美景的沉醉。示例2:“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意为:蒸煮茶叶的香气从茅屋里冒出,缫丝的声响隔着竹篱也能听闻。“蒸茗气”是诗人闻到的茶香,即嗅觉;“缲丝声”为诗人听到的缫丝之声,即听觉。诗人从多感官角度进行描写,刻画出一幅农家煮茶缫丝的生活场景,令人身临其境,流露出诗人对农家丰收景象的赞美之情。36.本题考查情感主旨。分析情感首先要分析景物特点,前三联作者在村里村外的见闻,以深林、流水、风影、草痕、蒸茗气、缫丝声等生动勾勒出清新明丽、生机无限的山村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映衬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对山间自然美景的沉醉与喜爱之情。尾联“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意思为:在路上遇见了买药归来的山客,心甘情愿随他进入如岛的白云。再结合注释①“生逢唐末乱世,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长期身居草野,很熟悉山野风光”,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对官场的厌倦,渴望归隐山林,寄情山水的志趣和情怀。二十、(2021·江苏无锡·九年级期中)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谢池春·壮岁从戎陆游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①。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注】①语出杜甫“儒冠多误身”,原意是儒生多被忠孝报国的思想所误。(1)请对“笑儒冠自来多误”一句做赏析。(2)下阙划线句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答案】(1)运用典故,嘲笑自古以来儒生的命运,实际是辛酸的自嘲,有报国无门、不受重用的悲哀。(2)词人泛舟江湖,看到浩渺烟波,一面念想收复失地,一面感叹年华虚度。刻画了一个因壮志难酬而悲伤、因年华虚度而苦闷的爱国者形象。【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笑儒冠自来多误。”这一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而来,运用典故感叹自己被儒家忠孝报国的思想所误,一生怀抱此志,却时至暮年仍旧一事无成。看上去,词人有悔意,悔恨自己不该学习儒家思想,执著于仕进报国,但实是一种自嘲,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哀叹。(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秦关”,即北国失地。那淼淼的烟波仍不能消除词人对秦关的向往,因壮怀激烈,他至老仍旧不忘收复失地,不甘断送壮志,故闲散的隐居生活使他深感流年虚度。刻画了诗人因壮志难酬而悲伤、因年华虚度而苦闷的形象,强烈的爱国感情在字里行间充分地流露出来,感人至深。二十一、(2021·江苏连云港·九年级期中)诗歌鉴赏,完成下面小题。【甲】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乙】望蓟门祖咏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38.两首诗通过景物描写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39.(1)两首诗后两联中分别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结合全诗,试比较两首诗思想感情的异同。【答案】甲:悲凉(凄清);乙:壮丽(辽阔雄壮)。39.(1)甲:对比。乙:用典。(2)同:爱国。异:甲诗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怀念家乡,思念亲人,以及忧国忧民,渴望安定的情感。乙诗作者在写景状物中寄寓着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和投身疆场为国立功的壮志。【解析】38.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分析。甲诗,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秋清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因此这两句景物描写营造了浓重悲凉的意境。乙诗颔联“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意思是: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的曙光映照着旌旗飘动。这肃穆的景象暗写出军营气势的庄严、军容的严整,营造了诗歌雄壮、辽阔的意境。39.(1)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甲诗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意思是寄往洛阳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通过家书不达与未休兵的的形势,进行了对比,是对比的手法。乙诗尾联“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第二个是“终军请缨”,因此表现手法是用典。(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分析。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这是两首诗思想感情上的共同之处。甲诗,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弟弟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念。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表现的是对离乱的感慨之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流露出亲人境况的担忧,同时表达出对战乱带来的灾难的不满,对安定的渴望,进而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乙诗写诗人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诗一开始就用“心惊”二字,表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接着写听到军中不断传来鼓角声,使人感到浓厚的战争气氛;中间四句进一步具体地描绘了登台所见的紧张情况,从而激发了诗人投笔从戎、平定边患、为国立功的壮志。全诗意境辽阔雄壮,充满阳刚之美,带有浓郁的盛唐时期的慷慨之气,写景状物中又寄寓着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投身疆场为国立功的壮志,是一篇催人奋进的爱国主义乐章。既表现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也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二十二、(2021·江苏无锡·九年级期中)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始闻秋风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注:飕飗:形容风声。眄(miǎn):盼望。(1)首联中的“君”是_________,“我”是_________,哪两个情境形象点明“秋风去而复回”的时令特征的:_________,_________。(2)前人称刘禹锡“英迈之气,老而不衰”,这一点在我们学过的《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都有体现,那么本诗最后两联是如何表现诗人这一特点的呢?请你简要分析。【答案】(1)诗人

秋风

看黄菊

听玄蝉(2)①骏马思念边塞秋草而抖动拳曲的毛,大雕盼顾万里青云而睁开双眼,诗人笔下的骏马和大雕蕴涵着生气和力量,诗人通过这两个形象,展现了自己振奋昂扬的精神面貌。②尾联又描绘了自己登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直接抒发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进取精神。【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感情的把握。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该句意思是“战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大雕顾盼青云睡眼睁开”,诗人借用战马和大雕的形象表现了自己豪情。到了尾联,由于有颈联“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进取精神。二十三、(2021·山东烟台·九年级期中)南湖早春①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②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江州司马期间。②蘋(pin):多年生水生蕨类植物,茎横卧在浅水的泥中,叶柄长,顶端集生四片小叶。亦称“大萍”。③不道:不是说。41.品味“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中的“平”字有什么妙处。42.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答案】一是描述水蘋的整齐,其次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表现了水蘋的茂盛与湖面的阔远。诗歌通过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以乐景写哀情,流露出诗人遭遇贬谪的忧闷心情。【解析】41.本题考查诗歌的词句赏析。“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意思是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新生的绿苹,整整齐齐铺满了水面。“平”意为水面平整,与“铺”字连用,写出了水蘋茂盛,长满广阔湖面,远远望去,似与湖面齐平的景象。描绘出一幅初春湖水上涨,湖面广阔,绿蘋茂盛,生机勃勃的景象。4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结合写作背景和诗意理解。诗歌描绘了南湖早春的美丽景色。如“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山杏与绿苹的“碎红”“新绿”交相辉映,描绘了漫山红杏,满湖绿蘋的明艳美好的春景。“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描绘了白雁低飞,黄鹂未语的景象。不过,白雁、黄鹂本来应该为春光增色彩,但在作者笔下却显得沉重,艰难。最后尾联“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点明原因是由于“年年衰病”。结合背景分析,作者蒙冤被贬为江州司马,贬后的愤懑加上江州生活的孤寂凄苦,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由此可见,“减心情”的原因,固然是由于“年年衰病”,但更主要的还是政治上遭遇挫折。因此本诗以乐景衬哀情,通过着力描绘春景的无限美好,借以衬托被贬的哀伤之情。二十四、(2021·四川省荣县中学校九年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别匡山

李白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注]匡山,位于李白故里青莲乡之北五十余里。43.下列是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打“A”,错误的打“B”。(1)这首诗是他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决心离开他亲爱的故乡时的抒情言志之作。()(2)首联描绘了匡山清幽美丽的特点。首句写匡山近景,晨曦初露,翠峰参差,景色秀美。次句写匡山远景,山风和畅,藤影摇曳,轻拂栏槛,环境清幽。()(3)中间两联写出了诗人安闲舒适的生活状态。诗人“将犬”为伴,“带樵”晚归,听“猿啼”,看“鹤飞”,心旷神怡,安闲舒适。()(4)本诗前六句都是写匡山的景色,这景色是多么的平常!透露出作者对匡山的感情,他对匡山是多么厌倦!()(5)尾联则说,匡山虽美,我却无心留恋它,因为我已经决心把自己的文才武艺奉献给大好时代了。()44.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A

B

A

B

A44.尾联运用了借景抒情和衬托的手法,抒发了作者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解析】4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理解。(2)错误。首句“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天色初晓,作者走出门外远望匡山,只看到曙光中美景如画,山色斑斓,不禁心情舒畅,属远景;近处,藤蔓从树上垂下,随风摇曳,枝条轻轻拂过栏杆,令人心旷神怡,属近景。故“首句写匡山近景,晨曦初露,翠峰参差,景色秀美。次句写匡山远景,山风和畅,藤影摇曳,轻拂栏槛,环境清幽”错误。(4)错误。此诗的前三联描写了匡山的自然美景,雄奇、秀丽、清幽,可见其对家乡的深情与依恋,而非“这景色是多么的平常!”“他对匡山是多么厌倦!”。44.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意为不是我不爱这秀丽的美景,只因我已决心将我的文才武艺全都投入到政治清明的时代,以开创一番事业。“清境”,借景抒情,诗人面对如此美景却选择去蜀辞乡,运用衬托的手法,表达对故乡无限依恋,更抒发了他欲为大唐盛世奉献出文才武艺的宏伟抱负。二十五、(2021·浙江宁波·九年级期中)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咸阳城东楼》唐·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烟雨楼》宋·杨万里轻烟漠漠雨疏疏,碧瓦朱甍照水隅。幸有园林依燕第,不妨蓑笠钓鸳湖。渔歌唉乃声高下,远树溟蒙色有无。徒倚阑干衫袖冷,令人归兴亿莼①鲈。[注释]①莼,一种蔬菜,可作羹。晋·张翰见秋风起而思家乡松江之莼菜羹、鲈鱼脍,遂弃官而归。(1)第一首诗的首联、颔联:写烟迷蒹葭、募锁杨柳、溪云乍起、夕阳沉落、山雨将至,营造了一种萧条惨凉的氛围。以此为例分析第二首诗的首联、颔联。(2)两首诗同为登楼之作,诗人抒发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作简要分析。【答案】(1)写烟雨朦胧、水面映楼、莺燕纷飞、渔夫垂钓,营造了一种清丽、明快、闲适的意境。(2)甲诗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乙诗通过渔歌、渔翁等意象表达出作者仕途不顺,思归故里的心情。【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理解。赏析画面时要结合第一首诗的例子,先分析写了什么景,再分析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轻烟漠漠雨疏疏,碧瓦朱薨照水隅。幸有园林依燕第,不妨蓑笠钓鸳湖”意思是烟雨蒙蒙中,碧绿的瓦,红色的屋脊映照在水面上。幸而有燕巢倚在树林上,燕子飞来飞去,老翁穿着蓑笠在钓鱼。从中可知这两句写了烟雨朦胧、水面映楼、燕子纷飞、渔夫垂钓的景色,从“轻烟”“雨疏疏”“碧瓦朱薨”“蓑笠钓鸳湖”,可知营造了一种清丽、明快、闲适的意境。(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比较理解。《咸阳城东楼》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结合首联写登楼所见之景,跟故乡之景相似,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以及颔联“山雨欲来风满楼”,可知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颈联写秦苑、汉宫的荒废,表达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烟雨楼》前三联写了轻烟、淡雨、碧瓦、朱薨渔歌、远树等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清丽、明快、闲适的意境。诗歌最后一联中“徙”“衫袖冷”都暗示了作者心中的苦闷,情绪较低落。“忆莼鲈”的典故表达出作者仕途不顺,思归故里的心情。在前几联中,写到了渔歌、渔翁的意象,这在古典诗词中往往带有归隐的内涵,这和最后一联表达的情感是相吻合的。二十六、(2021·湖南·长沙市南雅中学九年级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奉陪郑驸马韦曲①(其一)唐·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②。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③。【注释】: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②禁春:享受春光,留连春景。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4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B.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对“爱煞人”的反说,有曲折之妙。C.诗的颔联中,诗人头发花白,流露出人生易老,年华易逝的沧桑之感。D.诗的颈联通过描写“藤梢刺眼”,表现了韦曲的盎然春色。47.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C(1)运用典故,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2)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对春景的喜爱之情;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解析】46.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C.有误,“白发好禁春”意思是满头白发的自己正好消受春天的美景,表达出作者对春景的喜爱之情,没有流露出人生易老,年华易逝的沧桑之感。故选C。47.本题考查重诗歌表现手法及思想情感的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题干包括两个问题,一是诗歌最后两句使用的手法,二是表达的情感。第一个问题,注释已经给出了明显的提示,即“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衣小乌巾’”由此可知,尾联“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中运用“小乌巾”这一典故,“乌巾”多为古代隐士不仕者的帽子,诗人在尾联中说“什么时候能够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像刘岩那样隐居”,结合前面几联对韦曲景色的描写来看,诗句中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流露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再结合注释中对创作背景的介绍来看,“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可见诗人是因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而生发归隐之念。二十七、(2021·江苏无锡·九年级期中)阅读上面的宋词,回答问题。鹊桥仙·夜闻杜鹃①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②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③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注】①这首词是陆游客居四川时所作。②惊残:惊醒。③故山:即家乡。(1)说说第一句“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在整首词中的作用。(2)这首诗引发了作者哪些情感?【答案】(1)描绘了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渲染了孤寂、凄惨的氛围,烘托了词人内心的凄凉和愁苦,奠定了全词悲凉的感情基调。(2)抒发了作者感慨岁月蹉跎、时光流逝,自己壮志未酬、功名失意,表达对时局的忧念以及思乡之情,漂泊在外的羁旅之愁。【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作用。“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意思是:暮春时节,眺望江面,风雨连天。篷蔽的茅屋里,烛灯明灭,悄无人言;描绘了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茅檐”“蓬窗”指其简陋的寓所,交代了“夜闻杜鹃”的环境;在这样的寓所里,坐在昏黄的灯下,他该是多么寂寥;同时作者想象出“连江风雨”萧萧暗雨打窗声,其愁绪便跃然纸上。这就渲染了孤寂、凄惨的氛围,烘托了词人内心的凄凉和愁苦。结合“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可知,这时他听到了鹃啼,但又不直接写,而是先反衬一笔:莺燕无声使得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莺燕在早春显得特别活跃,一到晚春便“燕懒莺残”、悄然无声了,对这“无声”的怨悱,就是对“有声”的厌烦。“总”字传达出了那种怨责、无奈的情味,因此,开篇便奠定了全词悲凉的感情基调。(2)本题考查情感理解。杜鹃,又名杜宇,这种传说中古代蜀帝灵魂的鸟,常在夜间啼叫,其声凄厉悲凉,往往触发旅人思乡之情。“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意思是:啼声越来越远,带着深深的漆黑的影子,惊醒了我的梦,让人清泪欲洒。这杜鹃竟然可以在发出鸣叫,催成词人几行清泪,惊残他一枕孤梦之后,又拣深枝飞去。“孤梦”点明:客中无聊,寄之于梦,偏又被“惊残”。“催成清泪”,因啼声一声紧似一声,故曰“催”。就这样还不停息,“又拣深枝飞去”,继续它的哀鸣。“又”,表明作者对鹃夜啼的无可奈何。结合【注】①“这首词是陆游客居四川时所作”可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羁旅之愁和思乡之意;“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意思是:年已半百,一畸零人,漂泊在孤旅的路上,想那只故园的杜鹃,带着故园的山水,让我不堪听闻矣。“故山”,故乡。“半世”,陆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岁,故说半世。这结尾的两句进一步表明处境,生发感慨,把他此时闻鹃内心深层的意念揭示出来了——岁月蹉跎、时光流逝。在故乡听鹃当然引不起羁愁,之所以“不堪听”,就是因为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而此时作客他乡更增加了一重羁愁,这里的“犹自……况”就是表示这种递进,包含着壮志未酬、功名失意的深深遗憾。二十八、(2021·江苏无锡·九年级期中)临安春雨初霁①

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②,犹及清明可到家。【注】①淳熙十三,诗人在家乡山阴赋闲五年后重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前在临安等待皇帝召见时写下此诗。②“素衣”句: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诗中不仅指羁旅风霜的苦楚,又寓有京都恶浊,久居会使白衣染成黑色的意思。陆游这里反用其意。49.有人说,阅读诗中颔联,对“一夜”二字不可轻轻放过,为什么?50.“犹及清明可到家”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