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新教材2025版高中历史第4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梯度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适用于新教材2025版高中历史第4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梯度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适用于新教材2025版高中历史第4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梯度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适用于新教材2025版高中历史第4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梯度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适用于新教材2025版高中历史第4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梯度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第11课一、素养达标1.(2024·广东广州番禺中学)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分,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运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变更的文字。这表明,当时(D)A.废除了郡国并行制B.加强了思想限制C.消退了地区间的隔阂D.增加了民族共同体意识解析:从材料中的“而是‘某郡某县’人”“却运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变更的文字”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所出现的这种现象推动了民族融合,增加了民族共同体意识,故答案为D项;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解除A项;这种现象与加强思想限制没有关系,解除B项;C项中的“消退了”说法确定,解除。2.(2024·河南周口)面对匈奴的不断内迁,曹操“恐其户口滋蔓,浸难禁制”,遂于建安二十一年(216年)诱使南匈奴呼厨泉单于留于邺城,“听其部落,散居六郡”。这一做法旨在(C)A.推动各民族间的交融 B.确保丝路贸易的畅通C.维护北部边疆的稳定 D.提升君主决策的效能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曹操把南匈奴单于留于邺城,并让其部落散居六郡,这一做法意在加强对内迁匈奴部落的限制,维护北部边疆的稳定,C项正确;A项表述是材料中做法的客观影响,不是其主观意图,解除;材料与确保丝路贸易无关,主要是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解除B项;材料与提升君主决策无关,解除D项。故选C项。3.(2024·天津红桥五中)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以下能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A)A.西北各族尊其为“天可汗”B.南诏王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C.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D.唐高宗联合回纥灭亡西突厥解析:依据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周边各民族的拥护,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A项正确;唐玄宗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与唐太宗无关,解除B项;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与唐太宗无关,解除C项;唐高宗联合回纥灭亡西突厥,与唐太宗无关,解除D项。故选A项。4.(2024·湖北荆州沙市中学)如表所示为唐太宗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和亲状况。这可用于说明唐太宗(C)时间和亲对象宗室女子贞观初年东突厥贵族阿史那忠定襄县主贞观六年(632年)铁勒别部酋长契苾何力临洮县主贞观十年(636年)东突厥处罗可汗之子阿史那社尔衡阳长公主吐谷浑可汗诺曷钵弘化公主贞观十四年(640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贞观十六年(642年)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新兴公主贞观末年(649年)突厥酋长执失思力九江公主注:“县主”亦称“县公主”,东汉时为皇帝之女的封号,隋唐时部分王女亦有此封号。A.最终宁静边疆地区纷争B.在外交立场上相对懦弱C.留意笼络少数民族上层D.受到草原各族人民拥护解析:依据材料“唐太宗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和亲状况”可知,唐太宗时期,通过和亲的方式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联系,体现了唐王朝对少数民族首领的笼络策略,C项正确;和亲措施并未完全宁静边疆地区的纷争,选项表述有误,解除A项;和亲政策并不是中原王朝外交懦弱的表现,解除B项;由材料无法得出唐太宗受到草原各族人民拥护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解除D项。故选C项。5.(2024·黑龙江七台河期末)茶马古道是宋朝与西南各族进行贸易的重要通道。宋朝设置茶马司负责茶叶和马匹买卖等相关事宜,贸易范围主要包括今四川、重庆、云南、西藏,辐射到广西、贵州、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区,并延长至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由此可知(B)A.茶马古道是中西方贸易沟通的主要通道B.茶马古道加强了少数民族和内地的联系C.西南地区成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中心D.中心政府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干脆管辖解析:依据“茶马古道是宋朝与西南各族进行贸易的重要通道”“宋朝设置茶马司负责茶叶和马匹买卖等相关事宜,贸易范围主要包括今四川、重庆、云南、西藏,辐射到广西、贵州、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区”,可知茶马古道加强了少数民族和内地的联系,有利于宋朝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B项正确;依据题干可知茶马古道延长至印度、尼泊尔等国家,但仅凭这一点不足以得出茶马古道确定是中西方贸易沟通的主要通道,事实上当时中西方贸易沟通的主要通道应是丝绸之路,解除A项;题干反映了茶马古道促进了宋朝与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但没有体现西南地区成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中心,解除C项;题干反映了宋朝设置茶马司负责茶叶和马匹买卖等相关事宜,但不代表中心政府在西南地区干脆设立行政机构进行管辖,解除D项。故选B。6.(2024·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1042年,辽兴宗在给宋仁宗的信中写道:“封圻(疆土)殊两国之名,方册(典籍)纪一家之美。”其次年,他又写道:“两朝事同一家。”其意在表达辽和宋(C)A.政治上亲如一家 B.经济上有互补性C.文化上有认同感 D.关系上相互依靠解析:依据材料“一家之美”“两朝事同一家”可知,反映了辽和宋“汉契一体”的中华观念,说明辽宋文化上有认同感,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辽宋的文化认同,而且辽宋在政治上存在差异和冲突,解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辽宋的文化认同,不能体现经济上有互补性,解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辽宋的文化认同,不能说明关系上相互依靠,解除D项。故选C项。7.(2024·湖南期末)成化元年(1465年),明宪宗下诏规定大幅削减西域地区和国家朝贡的次数和数量,如规定土鲁番(今新疆吐鲁番)和别失八里三年或五年一贡,贡使不得超过10人,嘉靖二十年(1547年),礼部上奏朝廷,建议对随意放行西域人的边官治罪,“顷来滥放入京,宜敕边臣恪遵此例,滥放者罪之”。这些规定(D)A.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B.引发了明朝全面衰落C.加剧了西北边疆威逼 D.减弱了中西陆路联系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大幅削减西域地区和国家朝贡的次数和数量”“对随意放行西域人的边官治罪”可知,这些规定减弱了中西陆路联系,不利于中外之间的沟通,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家的财政支出,不能得出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解除A项;“全面衰落”的表述过于确定而且与材料信息无关,解除B项;材料中的规定客观上有利于明朝西北边疆地区的平安,解除C项。故选D项。8.(2024·河南驻马店期末)下表介绍了古代中国从汉代到清初的对外交往,下列评述正确的是(C)汉代使节出访各国,“远人宾服”唐代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都城长安各国使节云集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清初顺治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A.都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稳定B.对外都输出新型外交理论C.都体现了“中原王朝中心观”D.外交人员众多且机构浩大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从汉代到清初,在中国与外国的交往中,都体现了中原王朝中心观,C项正确;材料与维护统治秩序无关,解除A项;材料与新型外交理论无关,解除B项;材料不涉及外交人员人数,解除D项。故选C项。9.(2024·河北沧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为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供应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但也存在边疆饱受侵扰等弊端。七十年的“养精蓄锐”,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提振国威,汉武帝变更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汉朝的边疆地区得以稳固和发展。——摘编自王玉冲《论汉武帝的治边方略》材料二唐朝治边思想是对汉末以降几百年间民族冲突与融合进程中阅历与教训的总结,唐皇室在治边思想上有较少的夷夏意识,唐高祖提出要“追革前弊……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治边指导方针,唐太宗曾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怀之以文德的羁縻之策是唐朝在确立“君臣之位”光环下统驭边疆的手段,唐朝后期,随着国力的衰落,边疆地方势力起先抬头,最终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摘编自刘俊珂等《汉唐西南边疆经略再探讨》(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汉武帝治边方略与汉初相比有何变更,并分析促成这一变更的缘由。(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的治边策略,并结合所学学问评价这一策略。答案:(1)变更:由妥协隐忍转变为开疆拓土。缘由:汉初养精蓄锐奠定基础;汉武帝加强皇权,减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了政权;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增加了财政收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促进了思想统一。(2)策略:怀柔(羁縻)。评价:主动: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消极:埋下了分裂割据的隐患(地方势力抬头);确定程度上减弱了中心集权。解析:(1)变更:据材料“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汉武帝变更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得出由妥协隐忍转变为开疆拓土。缘由:据材料“七十年的‘养精蓄锐’,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得出汉初养精蓄锐奠定基础;结合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的所学学问,从加强皇权,加强对经济的限制,尊崇儒术等方面分析。(2)策略:据材料“怀之以文德的羁縻之策是唐朝……统驭边疆的手段”得出怀柔(羁縻)。评价:从主动和消极两方面分析。据材料“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并结合所学得出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据材料“唐朝后期,随着国力的衰落,边疆地方势力起先抬头,最终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并结合所学得出埋下了分裂割据的隐患(地方势力抬头);确定程度上减弱了中心集权。二、实力提升10.(2024·广东江门台山一中)下面是两汉西北地区关市史料统计表,这说明关市的设置(C)时间文献记载备注景帝前元元年(前156年)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匈奴,遣公主,如故约《史记·匈奴列传》安帝永初中(110年)鲜卑大人燕荔阳诣阙朝贺。邓太后“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通胡市”《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初平元年(190年)刘虞“劝督农植,开上谷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后汉书·刘虞传》A.是管辖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B.充分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C.是促进民族交融的重要方式D.变更了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解析:依据材料“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通胡市”“开上谷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等信息可知,“和亲”“关市”等方式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沟通,促进民族交融,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原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管理机构,解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丝绸之路的信息,解除B项;材料涉及民族交融的方式,没有体现变更了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解除D项。故选C项。11.(2024·山东聊城期末)假如能打破“夷夏之辨”等传统的思想壁垒便可发觉,所谓“五胡乱华”的本质是中原王朝限制力衰退与周边民族势力崛兴所导致的竞争与碰撞,随之而来的则是各民族共同创建出新的制度、文化,呈现出新的社会面貌,进而形成新的“中国”——隋唐国家。据此推知,这一时期胡汉交融的突出历史贡献是(D)A.避开了社会动荡 B.助力北方各族封建化C.促进了区域开发 D.推动中国获得新发展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隋唐之前中国的民族交融趋势进一步加强,在民族融合的背景下各民族共同创建出新的制度、文化,呈现出新的社会面貌,这体现出这一时期胡汉交融推动中国获得新发展,D项正确;“避开了社会动荡”与题干及史实不符,解除A项;材料并不是强调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过程,材料主要反映了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解除B项;据材料无法得出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的关系,解除C项。故选D项。12.(2024·海南统考)唐代前期,统治者针对北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众多,在边缘诸州设置很多都督府、州来妥当安置之,“形成了拥有中华文化的中国与非汉文化的周边民族共存这一帝国的双重构造体制”。这说明,“双重构造体制”(D)A.强化中心对边疆的干脆限制B.消退了边疆地区的分裂隐患C.增加了华夏民族的文化认同D.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唐代前期,统治者针对北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众多,在边缘诸州设置很多都督府、州来妥当安置之,形成了双重构造体制,有利于强化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D项正确;“干脆限制”,表述错误,应是间接限制,解除A项;“消退”,表述确定,解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并不是文化认同,解除C项。故选D项。13.(2024·辽宁期末)18世纪末,乾隆帝对英国使节“于(朝贡贸易所赐茶叶、瓷器等)定例之外多有陈乞”的行为大为不满;针对英方扩大贸易的诉求,他也明确致信英王表示:“然(天朝)从不贵奇巧,并无需尔国置办物件。”这说明当时(B)A.英国使节的要求隐含着殖民动机B.中外商品及文化沟通存在着阻碍C.乾隆帝极力维护国家的经济主权D.全球性的贸易网络以中国为中心解析:据材料“于(朝贡贸易所赐茶叶、瓷器等)定例之外多有陈乞”,“然(天朝)从不贵奇巧,并无需尔国置办物件”可知,在传统朝贡贸易和天朝上国思想的影响下,中英之间商品以及文化的沟通存在着阻碍,B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英国的殖民动机,解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朝贡思想和天朝上国思想对中英之间的阻碍,并不能看出其对国家主权的极力维护,解除C项;仅从中英两国之间的贸易状况,无法判定全球性的贸易网络的特点,解除D项。故选B项。14.(2024·陕西西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朝的“中国”多为“中心之国”之意,乃天下的“中心”。“中国”的周边则居住着“四夷”或“四裔”,是王朝的边缘。“中国”与“四裔”共同组成了王朝。清顺治、康熙两朝将自己定位为入主中国,他们是赶走“闯贼”,取代明朝成为中国的统治者。雍正帝则对在传统大一统观下如何构建满洲与中国的关系进行了深化辨析,并将清统治者“入主中国”的理念向“我本中国”的理念转变推动了一大步。综观雍正皇帝对于满洲与中国关系的理论体系主要基于三大方面:一是“华夷一家”“我本中国”;二是“清朝即中国”;三是有德者君天下,“夷”也可以统“华”。——摘编自武沐、杨博皓《明清两朝中国观对比探讨》材料二明清两代中心政府在土司地区行政管理上的做法是,在西南边疆重要地区设置与内地相同的郡县,并任命流官,形成土官与流官联合治理西南边疆地区的态势。在西藏东部地区与川西藏族地区实施了政教合一制度,在川、青、甘、滇藏区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土司制度。到了清朝中晚期,清政府在面对农夫起义冲击、西方列强入侵的状况下才一改过去“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在川西北地区强力推动改土归流,快速推动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效推动边疆内地一体化。——摘编自李良品、谈建成《“因俗而治”:明清时期土司地区的国家治理政策》(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两代在“中国观”相识上的不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其变更的缘由。(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两代对西南和西藏地区实施的不同的管理措施,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答案:(1)不同:明:以汉族为中心的王朝观;清:以满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王朝观。缘由: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出于巩固政权的须要,重新构建满洲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传统大一统观念的影响。(2)措施:西南:设置郡县,任命流官,形成土官与流官联合治理的态势;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土司制度;清中晚期实行改土归流。影响:加强中心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加强中心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交融;推动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