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中考语文二轮课标文言文分类训练 第一类 写景抒情(课件)_第1页
2024北京中考语文二轮课标文言文分类训练 第一类 写景抒情(课件)_第2页
2024北京中考语文二轮课标文言文分类训练 第一类 写景抒情(课件)_第3页
2024北京中考语文二轮课标文言文分类训练 第一类 写景抒情(课件)_第4页
2024北京中考语文二轮课标文言文分类训练 第一类 写景抒情(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类写景抒情岳阳楼记1

记承天寺夜游3

醉翁亭记2

小石潭记5

桃花源记4二轮22篇文言文分类训练第一类

写景抒情篇目《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相同点通过描写山水景色表达作者的情感。篇目《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桃花源记》《小石潭记》不同点描写对象及其特点

自然环境《岳阳楼记》:①概述洞庭湖大观(空间:水波壮阔;时间:朝晖夕阴);②洞庭风雨图,阴冷、萧条;③洞庭春景图,春风和畅、景色明丽。《醉翁亭记》:地理位置、朝暮变化、四季变化。《记承天寺夜游》:院中月光澄澈,竹柏之影动人。《桃花源记》:桃花源优美、恬静。《小石潭记》:①地理位置;②植物茂盛;③潭水清澈;④游鱼活泼;⑤溪身曲折;⑥氛围凄凉。篇目《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不同点描写对象及其特点社会环境《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醉翁亭记》:太平祥和,官民同乐。《桃花源记》:平和宁静;百姓安居乐业、热情淳朴;社会和谐,无战乱。篇目《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不同点思想感情乐《岳阳楼记》: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先忧后乐的思想。《醉翁亭记》: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记承天寺夜游》:包含了贬谪的落寞、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和漫步的悠闲。《小石潭记》:作者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因此“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所以才“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篇目《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不同点思想感情贬谪(1)悲伤:《记承天寺夜游》含有作者对贬谪的落寞;《小石潭记》表达了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2)欢乐:《记承天寺夜游》含有作者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和“先忧后乐”的政治抱负;《醉翁亭记》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归隐《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第1篇

岳阳楼记[九上]一、阅读《答谢中书书》全文和《岳阳楼记》三、四段,完成第1~3题。(共8分)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四时俱备万籁俱寂一应俱全声色俱厉B.能与其奇与众不同与人为善与日俱增C.去国怀乡忧国忧民精忠报国

国泰民安D.长烟一空一气呵成一蹴而就一丝不苟【答案】A(2分)【解析】A项“俱”的意思都是“全,都”;B项“与”的意思分别是“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跟”“跟”“随着”;C项“国”的意思分别是“国都”“国家”“国家”“国家”;D项“一”的意思分别是“全”“表示整个”“用在动词前”“数量词”。2.翻译下列的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A.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理解:这四句描绘出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B.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翻译: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帆断折;傍晚天色昏暗,虎在咆哮,猿在悲啼。理解:四个短句层层渲染了天气的恶劣,营造出悲凉的氛围,与下文春和景明的美景形成鲜明的对比。C.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翻译: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在水中畅游;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茂盛青绿。理解:四个短句描绘出一幅春风和煦、波光明丽的洞庭春晴图,与下文提及的“古仁人之心”相照应。【答案】A(2分)【解析】B项翻译有误,“樯倾楫摧”是“桅杆倒下,船桨折断”的意思;C项理解有误,这四个短句所描绘的洞庭春晴图与迁客骚人登楼产生的喜悦之情相照应。3.“出世”与“入世”是古人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这两种人生态度在陶弘景和范仲淹身上得以充分地体现。“出世”是远离现实政治,逍遥处世;“入世”是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请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出世”和“入世”两种态度在谢安和白居易身上是如何体现的。(4分)材料一谢安,字安石。初辟①司徒府,除②佐著作郎,以疾辞。【参考译文】材料一:谢安,字安石。(谢安)最初被司徒府征召,任命为佐著作郎,用生病作托辞(不去就任)。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许询游处,出则渔弋③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吏部尚书范汪④举安为吏部郎,安以书拒绝之。(取材于《晋书·谢安传》)寄居在会稽,与王羲之及许询交游相处,出门就游山玩水捕鱼射猎,回家就吟咏诗赋写文章,没有入世为官的想法。吏部尚书范汪举荐谢安担任吏部郎,谢安用书信拒绝了他。材料二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赈除灾沴⑤。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⑥,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⑦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⑧其水,溉田千顷。复浚⑨六井,民赖其汲。(取材于《新唐书·白居易传》)材料二:元和四年,天子因旱情严重,下诏赈济解除灾气。白居易见诏文细节不详细,便建议乞请全部免除江、淮两地田地税,以救助逃荒的饥民。宪宗认真采纳。……白居易虽然进谏忠言,却不被皇帝听取,就乞求调任外官,任杭州刺史。开始修筑堤坝保护钱塘湖,用钱塘湖蓄水泄洪,灌溉千顷农田。又疏通六井,民众依赖它饮用。注:①[辟]召,征召。②[除]任命官职。③[弋]泛指射猎。④[范汪]字玄平,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人。东晋大臣,著名医学家。⑤[沴(lì)]灾气;恶气。⑥[赋]旧指田地税。⑦[丐]乞求。⑧[钟泄]蓄水泄洪。⑨[浚]疏通,挖深。【答案】示例:谢安借病辞官,流连山水,拒绝征召,体现出他无意为官的出世态度。白居易心系灾民,上疏免赋,调任外官后兴修水利,造福百姓,体现出他勤政爱民的入世态度。(共4分。“谢安”2分,“白居易”2分)二、阅读《岳阳楼记》全文,完成1~3题。(共8分)1.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巴陵胜状/胜券在握横无际涯/学海无涯B.山岳潜形/形单影只政通人和/无师自通C.春和景明/景色宜人宠辱偕忘/白头偕老D.连月不开/春暖花开沙鸥翔集/集思广益【解析】A项“胜”的意思分别是“美好”“胜利”,“涯”的意思都是“边际”;B项“形”的意思都是“形体”,“通”的意思分别是“顺利”“通晓”;C项“景”的意思分别是“日光”“景致;风景”,“偕”的意思都是“一起”;D项“开”的意思分别是“指天气放晴”“展开”,“集”的意思分别是“停息”“集合;聚集”。【答案】D(2分)2.翻译下列的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翻译:(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理解:这里的“览物之情”指的是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阴雨天气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的悲伤之情。【乙】微斯人,吾谁与归?翻译: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理解:范仲淹通过这一句话,既表达了希望与古仁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又暗含了对朋友的劝勉之意。【解析】【甲】理解有误,“览物之情”指的是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阴雨天和晴天分别产生的不同情感。【答案】【乙】(2分)3.选文表现了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请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概括这一政治情怀在他思想和行为上的具体表现。(4分)【链接材料一】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①,未报②。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参考译文】【链接材料一】这年发生严重的虫灾和旱灾,江、淮、京东灾情尤其严重。范仲淹请求派遣官员巡视(灾情),没有得到答复。就问皇上说:“宫廷里的人半天不吃饭,会怎么样呢?”帝恻然③,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④之,且禁民淫⑤祀,奏蠲⑥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三》)皇上显出难过的样子,于是命范仲淹去安抚江、淮灾民,(范仲淹)所到之处开仓救济灾民,并且禁止灾区百姓祭祀过多,奏请免除庐州、舒州的折役茶,江东的丁口盐钱,并且逐条陈述救治政弊的十件事。【链接材料二】臣观《书》曰:“德惟善政⑦,政在养民。”此言圣人之德,惟在善政。善政之要,惟在养民;养民之政,必先务农;农政既修,则衣食足;衣食足,则爱肤体;爱肤体,则畏刑罚;畏刑罚,则寇盗自息,祸乱不兴。【链接材料二】我看《尚书》说:“德政才是清明的政治,清明的政治在于养护百姓。”这句话是说圣人的德行,只在于推行清明的政治。清明的政治的关键,只在于养护百姓;养护人民的善政,必须是农业优先;农业治理好了,那么衣食就丰足了;衣食丰足,(人民)就会爱惜保养自己的身体;爱惜身体,就会畏惧刑罚;畏惧刑罚,那么寇盗之心自然止息,不参与祸乱之事。是圣人之德,发于善政;天下之化,起于农亩。(节选自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所以说圣人之德,在于发扬清明的政治;天下的教化,起源于农田。注:①[循行]巡视。②[报]答复。③[恻然]难过的样子。④[振]同“赈”,救济。⑤[淫]过多。⑥[蠲(juān)]免除,去掉。⑦[善政]清明的政治,良好的政令。

【答案】示例:思想上:主张推行善政,关心民生,重视农业。行为上:上书朝廷请求救灾,安抚救济灾民,减免灾区钱粮税收,上书朝廷除弊。(共4分。综合两则材料答出四点即可)三、阅读《岳阳楼记》全文,完成1~3题。(共8分)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理解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增其旧制(制:规模)(“制”与“因地制宜”“粗制滥造”中的“制”意思不同)B.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属于)(“属”与“属人耳目”“神情不属”中的“属”意思都相同)C.或异二者之为(或:或许)(“或”与“智者千虑,或有一失”“不可或缺”中的“或”意思都相同)【解析】A项成语中“制”的意思分别是“拟定、规定”“制造”,与“增其旧制”的“制”意思不同。B项“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同“嘱”,嘱托,解释错误;成语中“属”的意思分别是“集中在一点”“类”,意思不同。C项成语中“或”的意思分别是“或许”“稍微”,与“或异二者之为”中的“或”意思不完全相同。故选A项。【答案】A(2分)

2.下列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翻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因罪贬谪流放,出任外官到巴陵郡。理解:点明时间,用“谪守”二字为全篇议论奠定基调,开始叙述事情的起源。【乙】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翻译:(有时)连绵不断的雨纷纷而下,乌云接连几个月都没散开,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理解:以“若夫”起笔,含蓄委婉,写天气的恶劣,人心的酸楚,突出了一种悲凉的情景。【丙】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翻译: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理解:这是作者一生的准则,用这句话抒发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的内心的无奈与愤慨。【解析】【乙】翻译有误,“连月不开”应翻译为“接连几个月没有天气放晴(的时候)”;【丙】理解有误,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并没有表达不被朝廷重用的内心的无奈与愤慨。【答案】【甲】(2分)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分析“进亦忧,退亦忧”在范仲淹身上是如何具体体现的。(4分)材料一(范仲淹)服除①,至京师上宰相书,言朝政得失及民间利病,凡万余言,王曾见而伟②之。顷之,冬至立仗③,礼官定议欲媚章④献太后,请天子帅百官献寿于庭,仲淹奏以为不可⑤。【参考译文】材料一:范仲淹守孝期满,除去丧服,回到京城向宰相上书,陈述朝廷政令的得失以及民间利弊,总共一万多字,宰相王曾看了后认为(他)奇异。不久,(为了庆祝)冬至设立仪仗,礼官商定意见想用讨好的奏章献给太后,奏请天子率领大臣们在大殿上给太后献礼祝寿,范仲淹上奏认为不可以。晏殊大惧,召仲淹,怒责之,以为狂。仲淹正色抗言曰:“仲淹受明公误知,常惧不称⑥,不知己羞,不意今日更以正论得罪于门下也。”殊惭无以应。(节选自《涑水记闻》)(事后)晏殊很害怕(得罪太后),召唤来范仲淹,愤怒地责备他,认为(他)太狂傲。范仲淹严肃而高声地反驳说:“范仲淹受到您错误的赏识,常害怕不称职,还不知道自己羞耻,没想到今天反而因为正确的言论而得罪您。”晏殊惭愧,无言以对。材料二范文正公守邠州⑦,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⑧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敛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⑨宴席,厚赒⑩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节选自《渑水燕谈录》)材料二:范仲淹在邠州做太守时,闲暇的时候带领部属登上城楼准备酒宴,还没有举起酒杯,(范仲淹)看见几个穿着丧服的人正在筹办装殓之物。他急忙派人去询问,原来是寄居在外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将要埋葬在邻近的郊外,下葬时入殓的衣服和棺材都还没有备齐。范仲淹露出失意的样子,立即撤掉了酒席,给予了他们重金救济,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甚至有被感动得流下眼泪的人。注:①[服除]守孝期满,除去丧服。②[伟]认为奇异。③[立仗]设立仪仗。④[媚章]讨好的奏章。⑤[仲淹奏以为不可]祝寿是私礼,宫殿上的典礼是国礼,不应该国礼私用,国礼只能皇帝享用,否则有损皇帝威严,所以范仲淹认为不可以。⑥[称]称职。⑦[邠(bīn)州]地名,位于陕西省西部,濒泾水南岸。⑧[缞绖(cuīdié)]丧服。⑨[彻]通“撤”。[赒(zhōu)]救济。【答案】示例:范仲淹守孝期满,刚回京城就上书陈述朝政得失和民间利弊,在礼官阿谀奉承时,他勇于坚守礼法,面对晏殊的指责他痛陈利害,这些都是他在朝廷做官时忧国忧民的体现;在镇守邠州时,他正在举办酒宴,看到一位读书人下葬之物没有办齐,他立刻撤掉酒宴,给予救济,范仲淹虽然在外任职,但仍为百姓担忧。(共4分。分析“进亦忧”,2分;分析“退亦忧”,2分)第2篇

醉翁亭记[九上]一、阅读《醉翁亭记》三、四段,完成1~3题。

(共7分)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酿泉为酒为忠善者一分为二见义勇为

B.杂然而前陈

陈情言事新陈代谢慷慨陈词C.从太守游战则请从

从容不迫从心所欲D.醉能同其乐

乐不思蜀乐不可支安居乐业【答案】D(2分)【解析】A项“为”的意思分别是“变为,变作”“是”“变成,成”“做”;B项“陈”的意思分别是“陈列,摆开”“叙说”“时间久的;旧的”“叙说”;C项“从”的意思分别是“跟随”“跟随”“不慌不忙”“顺从;听从”;D项“乐”的意思都是“快乐”。2.翻译下列的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翻译: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理解:宴席非常丰盛,来来往往的滁州人都来向太守敬酒,所以太守喝醉了。【乙】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翻译: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记述这事的,是太守啊。理解:太守“醉”时既能感受到“禽鸟之乐”,又能与游人同乐;既有“同醉”之乐,又有独醒之思。【答案】【乙】(2分)【解析】【甲】翻译有误,“苍颜”的意思是“苍老的容颜”,“颓然”的意思是“倒下的样子”;理解有误,“滁州人都来向太守敬酒”在文中并未体现,太守喝醉也因太守“饮少辄醉”。3.“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这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请你结合上文和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以民为本”的思想在欧阳修、范仲淹和苏轼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分)材料一麟州新罹大寇①,言者多请弃之,仲淹为修故寨,招还流亡三千余户,蠲②其税,罢榷酤③予民。又奏免府州商税,河外遂安。(节选自《宋史》)【参考译文】材料一:麟州刚遭到了敌寇的大肆侵扰,进言的人多数主张放弃麟州,范仲淹却整修旧的要塞,招回流亡百姓三千多户,免除他们的赋税,废除当地官府对酒的专卖制度,允许百姓卖酒。又上奏(朝廷)免除府州的商税,黄河以外的地区于是得以安定下来。材料二东坡为钱塘县时,民有诉扇肆④负钱二万者,逮至则曰:“天久雨且寒,扇莫售,非不肯偿也。”公令以扇二十来,就判事笔⑤随意作行、草及枯木、竹石以付之。材料二:苏轼担任钱塘太守的时候,有一个百姓控诉卖扇子的商店欠了自己两万银子,抓来了卖扇子的人,那个人说:“长时间下雨,且天气一直严寒,扇子卖不出去,不是(我)不肯偿还债务。”苏轼就叫他拿二十把扇子过来,便拿起判案所用的毛笔随意地写了行书,草书,并画了枯木和竹石就交付给他。才出门,人竞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遂悉偿所负。(节选自陈宾《桃源手听》)(卖扇子的人)刚刚出门,人们竟然用一千钱买一把扇子,原本持有的扇子立刻卖光了。(卖扇子的人)于是偿还了所欠的钱注:①[麟州新罹大寇]麟州,地名。罹大寇,遭到了敌寇的大肆侵扰。②[蠲(juān)]免除,除去。③[榷酤(quègū)]官府对酒的专卖制度。④[肆]商店。⑤[判事笔]判案所用的毛笔。【答案】示例:欧阳修与滁人同游,与民同乐;范仲淹招抚流亡(百姓),并免除他们的赋税,使其生活安定;苏轼亲笔书写扇面,帮助小商贩偿还债款。(共3分。欧阳修、范仲淹、苏轼的做法各1分)二、阅读《醉翁亭记》全文,完成1~3题。(共7分)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醉翁之意不在酒出其不意

词不达意差强人意B.佳木秀而繁阴

一枝独秀

秀外慧中山清水秀C.临溪而渔

把酒临风双喜临门身临其境D.渐闻水声

鸡犬相闻

闻鸡起舞闻风而动【解析】A项“意”的意思分别是“意趣、情趣”“意料、料想”“语言文字等意义”“思想,想法”;B项“秀”的意思分别是“茂盛”“凸出、高出”“清秀”“清秀”;C项“临”的意思分别是“靠近、对着”“迎着”“来到、到达”“来到、到达”;D项“闻”的意思都是“听见”。【答案】D(2分)2.下列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甲】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翻译: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理解:作者在遭遇贬谪后,只知喝酒与游玩,在喝醉后更是寄情山水,不理政事。【乙】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翻译: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理解:在描写山中朝暮及四时之景后收束“山水之乐”,表现作者愉悦的心情。【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翻译: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理解:描绘了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这样的游乐场景,让作者多了一些得意。【答案】【甲】(2分)

【解析】【甲】理解有误,作者在滁州政治清明,百姓和乐,这才做到与民同乐。3.根据《醉翁亭记》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3分)材料一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参考译文】材料一:欧阳修初在滁州时,别号醉翁,晚年改号六一居士。被放逐流离多次,志向也一样不变。文人求见(欧阳修)时,他跟他们谈话,从不涉及文章的事,只谈论官吏治事的问题,(他)认为(好的)文章只在滋益自身的思想,政事的好坏则关系到群众的利益。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①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②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摘自《宋史·欧阳传》,有删改)凡(他)任职的几个郡,不显露治理事迹,不追求名声荣誉,为政宽松简易而不烦扰,因此所到的地方百姓都感到安逸。有人问(他):“为政宽简,但事情并不松弛失误,这是什么原因呢?”他说:“把放纵无度作为宽,把省略(必要的东西)作为简,那就使政事败坏,而且百姓也会受害。我所认为的宽,是不做苛刻急迫的事;简,是不做繁碎扰人的事罢了。”材料二凡公③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④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材料二:只要欧阳修和宾客来游玩,一定会到丰乐亭饮酒。有人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看到群山环绕,白云山岚水气滋生蔓延,一望无际的旷野,花草树木茂盛,山泉岩石美好,让(他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觉,于是他们的心胸不拘束而酒醒,更想久留而忘记返回了……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节选自曾巩《醒心亭记》,有删改)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这其实是欧阳修用来在这里寄寓他的理想呀。注:①[宽简]宽松简易。②[便]安逸、安适。③[公]欧阳修。④[洒然]不拘束的样子。《醉翁亭记》和材料二都描写了欧阳修的出游之乐,然而就如曾巩所说,欧阳修的快乐并不在于山水之乐,而是在于①_________。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政治清明,欧阳修在滁州时从来不与文人谈文章,只谈论官吏治事的问题,就是因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百姓安居乐业,他采取了③___________的措施让百姓感到安逸,而他却“不见治迹,不求声誉”,这正符合《醉翁亭记》中只描写出游之乐,而不描述政迹的行为。与民同乐

他认为文章只是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政事的好坏则关系到群众的利益

宽简而不扰第3篇

记承天寺夜游[八上]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完成1~3题。(共7分)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全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解衣欲睡

喷薄欲出欲言又止清心寡欲B.念无以为乐者念念有词万念俱灰一念之差C.寻张怀民

自寻烦恼寻章摘句寻幽探胜D.盖竹柏影也

铺天盖地遮天盖日欲盖弥彰【解析】A项“欲”的意思分别是“想要,打算”“将要”“想要”“欲念”;B项“念”的意思分别是“考虑,想到”“说”“念头”“念头”;C项“寻”的意思都是“寻找;寻求”;D项“盖”的意思分别是“大概是”“遮掩;蒙上”“遮蔽;蒙上”“遮掩”。故选C项。【答案】C(2分)2.下列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翻译: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理解:苏轼正想要睡觉,看到月光美好,心中喜悦之情顿生,于是走出门去游乐。【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翻译: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理解:苏轼与张怀民在院中散步,看到月光照耀下,水中的藻、荇交错,水边的竹柏掩映,陶醉之情油然而生。【丙】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翻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理解:苏轼在夜晚无所事事,只能闲游,因此说自己和张怀民是闲人,表达了自己对这种悠闲态度的反思。【解析】【乙】理解有误,作者将月光比作积水,将竹柏在月光下的影子比作水中藻、荇;【丙】理解有误,“闲人”既指二人都是贬谪之人,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悠闲自在。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又颇有自许之情,作者并不是对这种悠闲态度的反思。

【答案】【甲】(2分)3.《记承天寺夜游》和下面两则材料都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这种态度在苏轼、萧方等、荣启期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分)材料一萧方等,世祖长子。少聪敏,有俊才。性爱林泉,特好散逸。尝著论曰:“人生处世,如白驹过隙耳。【参考译文】材料一:萧方等,是萧绎的长子。小时候聪明机敏,很有才华。天性喜爱游山玩水,非常喜爱悠闲自在(的生活)。曾经写文章议论道:“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一壶之酒,足以养性;一箪之食,足以怡形。生在蓬蒿,死葬沟壑,瓦棺石椁①,何以异兹②。吾尝梦为鱼,因化为鸟。当其梦也,何乐如之;及其觉也,何忧斯类;吾之不及鱼鸟者,远矣。一壶酒,足以使我身心愉快;一碗饭,足以使我怡养身体。生在蓬蒿之中,死后葬于沟壑之间,瓦棺石椁跟草席又有什么区别。我曾梦见自己是条鱼,后来便变成鸟。在梦中时,哪种快乐能像这样呢;等到梦醒了,哪种忧虑能比得上这个呢;我与鱼鸟相比实在是差得太远了。故鱼鸟飞浮,任其志性;吾之进退,恒③存掌握。举手惧触,摇足恐堕。若使吾终得与鱼鸟同游,则去人间如脱屣耳。”(选自《梁书·忠壮世子方等传》,有删改)因此鱼儿游动,鸟儿飞翔,任其心意;我的进退举止,常常在别人的掌握之中。举起手来怕碰坏,动脚又怕掉下去。倘使我最终能够和鱼鸟同游,那么离开人间就像脱掉沉重的鞋子一样(轻松愉快)了。”材料二荣启期者,周时人也。值衰世④,隐居穷处。时披裘带索⑤,行吟于路曰:“吾著裘者何求,带索者何索。”尝鼓琴而歌。孔子过之问曰:“先生何乐?”曰:“天生万物惟人为贵,而吾得。或皆不免于褓襁⑥,而吾行年九十矣。”(选自《贫士传》,有删改)材料二:荣启期,是周朝人。正值衰乱的时代,在贫穷的地方隐居。当时他披着毛皮的衣服,带着带子,在路上边走边唱:“我穿毛皮衣服有什么寻求?带着带子有什么索取?”曾经弹着琴唱歌。孔子路过这里问他道:“先生为何如此快乐?”(他)回答道:“天生万物以人为最尊贵,我有幸生为人。有人生出来还没成长就夭折了,而我都活九十多岁了。”注:①[椁(guǒ)]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②[兹]这。③[恒]常常。④[衰世]衰乱的时代。⑤[披裘带索]这里指穿着破烂的衣服。裘,毛皮的衣服。索,带子。⑥[褓襁]即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这里是夭折的意思。【答案】示例:《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虽然被贬,但并不以此为苦,他月下携友漫步,抒发人生感慨,体现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萧方等以为人生短暂,要忘掉忧虑,和鱼鸟同游,轻松度日,可见其达观的人生态度;荣启期虽然贫穷,却把有幸生为人、活到九十多岁当作快乐的事,可见其达观的人生境界。(共3分。苏轼的表现,1分;萧方等的表现,1分;荣启期的表现,1分。)第4篇

桃花源记[八下]一、阅读《桃花源记》全文,完成1~3题。(共8分)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欲穷其林山穷水尽

图穷匕见B.具答之百废具兴别具一格C.便扶向路欣欣向荣晕头转向D.欣然规往循规蹈矩

墨守成规【解析】A项“穷”的意思都是“尽”;B项“具”的意思分别是“详细”“同‘俱’,全、皆”“具有”;C项“向”的意思分别是“先前的”“将近;接近”“方向”;D项“规”的意思分别是“打算,计划”“规则”“规则”。【答案】A(2分)2.翻译下列的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翻译:(洞穴)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渔人)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起来。理解:山洞起初极其狭窄,没有一点光,往里走了几十步才宽阔明亮起来。【乙】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翻译: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理解:桃花源中家家热情好客,真诚淳朴,都用好酒好饭来款待渔人。【丙】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翻译: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每一处都记录下来。理解:渔人处处记录是担心自己回不了家,同时也不希望别人寻访桃花源。【解析】【甲】理解有误,山洞起初极其狭窄,并不是没有光,“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并不是明亮起来;【丙】理解有误,渔人处处记录是想再次找到桃花源,后文渔人就报告太守,再次寻找桃花源。【答案】【乙】(2分)3.结合选文和下面两则材料,简要分析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世外桃源。(4分)材料一孙恩,字灵秀,琅邪人,据会稽,自号征东将军,号其党曰“长生人”,宣语令诛杀异己,有不同者戮及婴孩,由是死者十七八。【参考译文】材料一:孙恩,字灵秀,是琅琊人,占领了会稽郡,自号征东将军,给他的同党起名叫“长生人”,宣告让大家杀戮敌对的人,有不同意见的人(甚至)杀戮涉及到婴儿,于是死的人有十之七八。诸县处处蜂起,朝廷震惧,内外戒严。诸贼皆烧仓廪,焚邑屋,刊木堙井①,虏掠财货,相率聚于会稽。(取材于《晋书·孙恩传》,有删改)各县处处响应起来,朝廷震惊畏惧,城里城外实行戒严。各贼兵将粮仓都烧毁,焚烧邑里的房舍,砍伐树木,填塞水井,劫掠财物,陆续聚到会稽。材料二陶渊明,字元亮,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②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③。后征④著作佐郎,不就。(取材于《宋书·陶渊明传》,有删改)材料二:陶渊明,字元亮,是彭泽县令。州郡派遣督邮来视察,县吏禀告陶渊明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去拜见他。陶渊明长叹说:“我不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去向乡里小儿低头弯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下了《归去来兮辞》。后来朝廷征召他为著作郎,不去就职。注:①[刊木堙井]砍伐树木,填塞水井。这里指兵匪人为破坏百姓的基本生存环境。②[白]禀告,陈述。③[《归去来》]又名《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可视作他脱离官场回归田园的宣言。④[征]召,征召。【答案】示例:陶渊明所处的时代,社会动荡,诸贼烧杀抢掠,残害百姓;官场黑暗,小人当道。但是他人格独立,个性自由。所以他向往没有战乱,没有压迫,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生活,这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因此他虚构了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共4分。社会,1分;官场,1分;个性,1分;理想,1分)二、阅读《桃花源记》全文,完成1~3题。(共7分)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林尽水源应有尽有人尽皆知取之不尽B.初极狭初出芧庐初露头角初来乍到C.皆出酒食草木皆兵比比皆是啼笑皆非D.处处志之志同道合专心致志雄才大志【解析】A项“尽”的意思分别是“尽头”“全部”“所有的”“完”;B项“初”的意思分别为“起初”“第一次;刚开始”“初次”“初次”;C项“皆”的意思都为“都”;D项的“志”的意思分别为“做记号”“志向”“意志”“志向”。C2.下列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理解:因为桃花源中人的祖先从秦时避乱以来,桃花源中人一直没出去过,所以他们生活幸福。【乙】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翻译: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理解:桃花源中人纯真朴素、热情好客,他们用丰盛食物款待渔人,是因为他们想要出桃花源,提前向渔人打听消息。【丙】遂迷,不复得路。翻译: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理解:因为渔人出桃花源时所作记号不清晰,所以再次寻找时,找不到记号,以致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解析】【乙】理解有误,桃花源中人并不想出去,在打听完消息后,他们嘱托渔人不要把桃花源中的事告诉其他人;【丙】理解有误,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太守派去的人在桃花源中迷了方向,并未提到渔人所作的记号不清晰。【答案】【甲】(2分)

3.

《桃花源记》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链接材料】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它有相似之处,请结合内容,填写表格。(3分)【链接材料】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图画中!【参考译文】淌过溪水,四周被大山环绕。远远望去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驰到山谷中,大概是山涧中的水流。桑田麦垄,上下连接,农家隐藏在竹树之间,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真的(如同)行走在图画里!想要问这里历来使用过的名称,可是轿夫质朴土气,不大懂得吴地的方言,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相似点相似点《桃花源记》【链接材料】周围环境优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①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井然有序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