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理解带答案解析_第1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理解带答案解析_第2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理解带答案解析_第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理解带答案解析_第4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理解带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理解(精编版)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1.阅读《郑人买履》,完成下面练习。

郑①人有欲买履者②,先自度③其足,而置之其坐④,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

⑤,乃日:"吾忘持度⑥。”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①郑:春秋时代的郑国,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市。②者:(怎么样)的人。(3)

度(du6):量长短,动词。④坐:通假字,同"座",座位。⑤履:鞋子。⑥度(du):

量好的尺码。

(1)为文言文中的"度"字选择解释正确的选项。

度:A.尺码;B程度,限度;C.计算,测量;D.气度。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

②己得履,乃曰:"吾忘持底。"

③宁信度,无自信也。

(2)下列对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宁信度,无自信也。

A.我宁可相信量好了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B.我宁可相信量好了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感觉。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A.办事情应该严谨谨慎,不能粗心马虎、丢三落四。

B.办事情应该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不能不顾客观规律,搞教条主义。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曩①有愚者,常于室外县履②为志③。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其妻收履。至薄暮,

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妻见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

曰:"无履,非吾室。"妻曰:"汝何以不识吾?”愚者审视之,乃悟。

【注】①曩:从前。②履:鞋。③志:标志。

(1)翻译下列划线词语。

①及午________

②至薄暮

③是次家

④何不入

(2)翻译句子。

①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

②愚者审视之,乃悟。

(3)这个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铁杵磨成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①方磨

铁杵②,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③。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①媪(ao):年老的妇人。②杵(ch。):棒槌。③卒业:完成学业。

(1)解释文中划线字的意思。

②方

®欲

④还

(2)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下面句子的划线字意思是否相同。

①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②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②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5)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①妊(haohao)龙,钩②以写③龙,凿④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

闻⑤而下之⑥,窥头于牖⑦,施⑧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⑨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⑩。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sishi)龙而非龙者也。

【注】①子高:叶公的字。②钩:衣带上的钩。③写:摹画。④凿:古代饮酒的器具。

⑤闻:听说。⑥下之:到叶公住所处。⑦牖(y6u):窗户。⑧施(yi):延伸。⑨还

(xuan)走:转身就跑。⑩五色无主:脸色一会儿白,一会儿黄。

(1)给短文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好________(haohao)(sishi)

(2)根据短文内容填一填。

①天上的真龙知道,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

②叶公并不是真的,他喜欢的只不过是罢了。

(3)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叶公见到真龙后的样子的语句,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翻译出

来。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古代的寓言故事有很多,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请你结合着译文,读一读

下面这个故事吧!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

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

【附参考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

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前

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玉,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就为汝多知乎?”

(1)用"/”画出朗读时的停顿处。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2)两小儿辩日时,一儿从的角度来看,认为“日初出大如车盖";一儿从

的角度来看,认为“日初出沧沧凉凉"。他们看太阳的角度不同,因此得出的结论

不同。

(3)从上面短文中,你体会到孔子和两小儿各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4)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听了两个小儿的话,孔子又会说什么呢?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②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

所契者③入水求之。舟己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④?

【注】①遽(ju):急忙、立刻。②契(qi):用刀子雕刻。③契者:雕刻的地方,④

惑:迷惑、糊涂。④"不......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方式。

(1)试将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2)这是我们熟悉的一个寓言故事,可概括成一个成语:。

(3)你还积累过许多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请写出两个:、。

7.提高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己得履,乃曰:"吾忘

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

信也。”

(1)解释"度"字。

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________

宁信度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②何不试之以足?

(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

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只允许回答三个。)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

之以足________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8.课内阅读。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子期日:"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锤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子期死,伯牙破琴绝

弦,终身不复乎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划线词的意思。

①伯牙鼓琴鼓:。

②汤汤乎若流水汤汤:。

③巍巍乎若太山巍巍:«

⑷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少选:。

(2)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

②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伯牙鼓琴"”这个故事赞扬了什么?

9.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健子期日:"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

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铺子期又日:"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锤子期死,伯牙

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并谈谈你的感受。

(2)“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此以后,人们把的人叫作"知

音”,用"高山流水"比喻。

(3)伯牙见链子期能从自己的音乐中理解自己的心情,他的心情是;伯牙听到锤

子期已死,“破琴绝弦”,此时他的心情是o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伯牙和锤子期

的关系,可以用。(填四字词语)

(4)如果你的知心朋友因某种原因而与你分离,你会用下面哪两句诗来表达你与他(她)

离别时的感伤?()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B.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0.学写古文。

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僮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

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n

(1)志在清风,锤子期日:"善哉乎鼓琴,_____O

(2)志在明月,铺子期日:“善哉乎鼓琴,_____O

(3)志在春雨,锤子期日:"善哉乎鼓琴,_____O

(4)志在_____镣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11.课内阅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高《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

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

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

也。

(1)这篇古文的题目是《》,我还可以自己来写题目,从"牧童"的角度可以这样

来写《》,从"处士"的角度可以这样来写《》。

(2)选择下划线字的意思。

①妊书画。()

A.认为......好。B.喜欢。C.优良。

②处士笑而然之。()

A.认为......说得对。B.然而。C.然后。

(3)解释下面的句子。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4)判断对错,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这句话写出了杜处士对《斗牛

图》的珍爱。

②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抓住了牧童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表现出他的天真可爱。

③“笑而然之。”这里的笑是杜处士讥笑牧童年幼无知。

(5)写出选文说明的道理。

12.课内阅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

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日:"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

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

也。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是()。

A.所宝以百数(宝贝)

B.拊掌大笑(拍手)

C.今乃捏尾而斗(翘起尾巴)

D.处士笑而然之(认为......是错的)

(2)翻译下面的句子。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和()。

A.艺术也是源于生活的,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

B.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所以可以不符合实际

C.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D.知错就改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

13.先按原文填空,再完成练习。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此不为?”

一儿日:“日初出,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

孔子不能决也。

(1)按原文填空

(2)解释下列字词。

及:探汤:

(3)用现代汉语替第一个小孩儿说明他的理由。

(4)两个小孩儿各持己见,是因为第一个小孩儿是从的角度判断的,第二个小孩

儿是从的角度判断的。

A.触觉B.视觉C.嗅觉D.听觉

(5)科学证明,两个小孩儿的观点都是错的,因为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与太阳看起来的大小

和日出、中午时感受到的温度无关。"孔子不能决也”正应了《论语》中的名句()。

A.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4.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弈秋,通国之o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为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

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o虽与之俱学,。为是其智弗若与?日:

非然也。

(1)把课文补充完整。

弈秋,通国之。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为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

之,一心以为有鸿鹊将至,思。虽与之俱学,。

(2)解释文中划线的部分。

①通国:________

②为弈秋之为听:

③诲:________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

(3)本文选自《》,讲述了两个人向弈秋学下棋,因为他们的不同,所

以也就不同,从中我们明白了的道理。

15.文言文阅读。

王冕孝亲(节选)

安阳韩性①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②。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

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③古冠服随车后。乡

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①韩性:绍兴人,大学者。②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③被:

披。

(1)根据上下文,解释下面的字。

闻:遂:亦:

(2)这篇文言文叙述了王冕的一件什么事呢?请简要概括。

(3)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做人要勤奋刻苦

B.做人要诚实守信

C.做人要孝敬长辈

D.做人要顾全大局

16.尝试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

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日:"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

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2)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2)(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请从文中找出符合这句意思的

话语。)

(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17.课外阅读。

小儿不畏虎

苏轼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①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

戏沙上自若②。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③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④

卒去⑤。

噫,虎之食人,先被⑥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注释】①浣衣:洗衣服。②自若:神情不紧张。③庶几:差不多,有那么一点。在这

里是“希望"的意思。④寻:副词,随即,不久。⑤去:离开。⑥被:施加,给……加上。

(1)本文主要通过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2)对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A.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

近,中午离人远。

B.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

远,中午离人近。

(3)两个小孩分别是从和看问题的。

(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5)写出加下划线的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虎熟视久之。

②虎亦寻生去。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②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7)文中的妇人和她的两个孩子为什么对老虎的突然到来有不同的反应?

(8)从文中找出一句与"浣衣于水"句式一致的语句:。

(9)根据故事中的孩子的做法可以归纳出的词语是()。(多选)

A.望而生畏

B.虎视眈眈

C.无知者无畏

D.初生之犊不怕虎

18.文言文阅读,完成练习。

伯牙鼓琴文《吕氏春秋・本味》

原文:

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锤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锤子期死,伯牙破琴

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资料:

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期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吕氏春秋》《列子》

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孟浩然《示孟郊》中这样写道:

"锦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存在流水巍麴乎若太山

(2)根据选文内容填空,只写字母序号。

A.伯牙B.巍巍乎若太山C.善哉乎鼓琴D.破琴绝弦E.汤汤乎若流水F.钟子期

文中的与_______互为知音,钟子期赞叹伯牙高超的琴技曰,伯牙鼓琴

志在太山,锤子期曰:;伯牙志在流水,锤子期曰:。锤子期死,伯牙

(3)下面哪些诗句表现了"知音"可贵:()

A.镀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B.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C.流水高山心自知I

(4)根据选文内容,结合资料•,说说什么是"知音"?

19.阅读《伯牙鼓琴》,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锤子期日:“善哉乎鼓琴,麴麴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锤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曲渤乎若流水。”铺子期死,伯牙破琴

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鬻镇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o

(3)这个故事是个美好的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这个

成语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20.文言文阅读。

勉谕儿辈

由像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①。酒肉一餐,可

办粗饭几日;纱绢②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③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

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注释】①费用:花费钱财。②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③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由馋入奢易:

②可办粗饭几日:

(2)翻译。

①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②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3)在经济繁荣的今天,商品供应充足,我们还需要"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吗?说说你的看法。

21.文言文阅读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

何也?"对曰:"夫唯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

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则虽皆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

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

之自为也。

(1)对下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将在于法枉:白白地

B.则里嗜鱼虽:虽然

C.我又不能自给鱼给:供给

D.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性也恃:依靠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

②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3)公仪休"不受鱼"的目的只是“能常自给鱼”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22.小古文阅读。

①一猫伏缸上,②急跃起,全身皆湿。③缸中有金鱼,④欲捕食之。

(1)在横线上写出小古文的正确顺序(用序号表示)

(2)这篇小古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欲捕食之"中的"之"指的是:"全身皆湿"中"皆"的意思是»

23.课内阅读。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

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

日:非然也。

(1)解释文中划线的句子。

(2)为什么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就学,效果却不同?

(3)读完这个故事,你受到怎样的启示?

2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司马光

①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②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

活。

(1)选择朗读停顿正确的项是()

A.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B.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C.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D.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足跌没水中"中的"没"的读音是()

A.mei

B.md

(3)"足跌没水中”的意思是()

A.把脚伸进了水里。

B.脚上的鞋子掉进水里不见了.

C.站在水里,水没过了脚。

D.失足掉进缸中被水淹没了。

(4)当小孩子落水后,其他人的表现是“弃去",司马光的表现是""(用原文填

空)。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一个的孩子。

25.阅读。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

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兔走触株株:

②因登其耒而守株释:

③冀复得兔冀:

④因释其耒而守株耒:

(2)写出句子意思.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4)翻译下面句子:

①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5)回答下面问题.

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26.阅读文言文,完成习题。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_,

一心以为—,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o为是其智弗若与?日:—O

(1)把小古文补充完整。

(2)请你分别用一个成语形容学弈的两个人:、。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文中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学习,效果却不同?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意图说明什么道理?

(5)为是其智弗若与?

①句中"为"的意思是,"智"的意思是»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的意思是。

③这句话的断句为:。(用标出)

27.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

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日:"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

间,令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

也。

(1)"好书画"中"好"的读音是,意思是。杜处士最爱的是,从

文中的""的表现可以看出来。

(2)杜处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一个词评价,并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作为评价的依据,

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杜处士:依据:

(3)结合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黄筌①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

然②。乃知观物不审③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④?君子是以务⑤学而好问也。

[注释]①黄筌:西蜀著名画家。②信然:确实如此。③审:细密。④况其大者乎:何

况做大事的人呢?⑤务:致力。

①《书戴嵩画牛》和《书黄筌画雀》中的"书"的意思是(相同不同)的。

②黄筌画雀出现错误是因为""(用原文回答)

③"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与"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中的"问,,告诉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

要。

28.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锤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锤子期死,伯牙破琴

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

B.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C.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D.伯牙/破琴绝弦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②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伯牙绝弦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找出原句写下来。

(4)请写出两个形容伯牙琴技高超的四字词语:、。

(5)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用""比喻知音难觅或

乐曲高妙。

(6)伯牙善鼓琴,锤子期善听,善听者可以说是善奏者的知音。

诗句:________

名言:________

29.文言文阅读(二)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日:"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

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杜处士是个的人,对戴嵩的《牛》特别喜爱,从文中

""和""这两句话可以看出来。(用文中原词原句来回答)

(2)解释句子

①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的意思:。

②“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学大笑”的意思:o

(3)牧童"拊掌大笑"是因为,由此可以看出牧童的性格特点.

(4)画线句中"搐"的意思是/'乃"的意思是。这句话写出了牧童对斗牛的

(5)"处士笑而然之"的意思是他的"笑"包含了。可见杜处土是个

、的人。

(6)"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7)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从杜处士角度的收获:;从牧童角度的收获:。

30.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弈秋,通国之______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

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

?曰:非然也。

(1)按原文填空。

(2)解释文中加粗的字词。

通国:使:援:然:

(3)请你用自己的话分别说说两个学弈者的不同表现。

①其中一个人:

②另一个人:

③第二个人的表现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

(4)两个人学习的结果怎样?在原文中找出来。

(5)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一句话阐述。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1.(1)C;A;A

(2)B

(3)B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

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

解析:(DC;A;A

(2)B

(3)B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

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

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

(2)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

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

容。

故答案为:(1)C、A、A;

(2)B;

(3)B;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

其义自现。

(2)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

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

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3)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2.(1)等到;到了,接近;你;为什么

(2)①他没有看见鞋子,惊讶地问:"我家搬迁了吗?"来回走动却不进去。

②愚蠢的人仔细观察了他的妻子,这才恍然大悟。

(3)讽刺了那些只迷信教条而不求实际,死板教

解析:(1)等到;到了,接近;你;为什么

(2)①他没有看见鞋子,惊讶地问:"我家搬迁了吗?"来回走动却不进去。②愚蠢的人

仔细观察了他的妻子,这才恍然大悟。

(3)讽刺了那些只迷信教条而不求实际,死板教条的人。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2)文言句子,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字字落实,准确理解关键字词,翻译后疏通

语句。

(3)考查概括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

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故答案为:(1)①等到。②到了,接近。③你。④为什么。

(2)①他没有看见鞋子,惊讶地问:"我家搬迁了吗?”来回走动却不进去。②愚蠢的人

仔细观察了他的妻子,这才恍然大悟。

(3)讽刺了那些只迷信教条而不求实际,死板教条的人。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

解词义。

(2)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

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

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3)此题考查对中心思想的能力。

【参考译文】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经常在门外悬挂鞋子作为标志.一天他到外面去,等到了中午,忽然下

起了雨.他的妻子把鞋子收了进来.到了接近傍晚时分,愚蠢的人回到了家,他没有看见鞋子,惊

讶地问:"我家搬迁了吗?”来回走动却不进去.他的妻子看见了他,问道:“这是你的家,为什么

不进去呢?”愚蠢的人说:"没有鞋子,这就不是我的家."妻子说:"你难道不认识我了吗?”愚蠢的

人仔细观察了他的妻子,这才恍然大悟。

3.(1)离开;正;想要;回去

(2)mo;磨盘;mo;磨刀;hai;还有;huan;归还

(3)正确

(4)①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没有完成好功课,就出去玩了。②李白被老夫

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解析:(1)离开;正;想要;回去

(2)mo:磨盘;mo;磨刀;hai;还有;huan;归还

(3)正确

(4)①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没有完成好功课,就出去玩了。②李白被老夫人感动了,

回去完成了学业。

(5)坚持不懈。万事功到自然成。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实词语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

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

(2)本题主要考查对多音字的辨别能力。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

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当然组词也不同。

(3)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要求在不同语境中辨析

词语的含义。

(4)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

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

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

(5)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

炼标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

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离开、正、想要、回去

(2)m6、磨盘、m6、磨刀、hGi、还有、huan>归还

(3)正确

(4)①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没有完成好功课,就出去玩了。②李白被老夫人感动了,

回去完成了学业。

(5)坚持不懈。万事功到自然成。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

其义自现。

(2)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

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并做

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4)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

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

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5)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谈启示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4.(1)hao;si

(2)叶公喜欢龙;喜欢龙;那些像龙的东西

(3)叶公见之,弃而还走,五色无主。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

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

解析:(1)hao;si

(2)叶公喜欢龙;喜欢龙;那些像龙的东西

(3)叶公见之,弃而还走,五色无主。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

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口是心非,待人接物要真诚。

(5)略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

辨析。多音字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

语,然后选择正确的音节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

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

找到答案。

(4)、(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

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hao.si

(2)叶公喜欢龙、喜欢龙、那些像龙的东西

(3)叶公见之,弃而还走,五色无主。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

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口是心非,待人接物要真诚。

(5)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

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点评】(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

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5)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5.(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2)形状;温度

(3)孔子: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两小儿:敢于质疑,敢于辩论。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或"知

解析:(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2)形状;温度

(3)孔子: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两小儿:敢于质疑,敢于辩论。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不知,是知也。”

【解析】【分析】(1)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节奏,D"此

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的意思是:这不是离人远看起来小而近看起来大的道理

吗?。正确划分节奏应为:止匕/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

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评价人物品质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

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4)人物语言的揣摩是要在细致地了解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的处境、性格的基础上来完

成得。语言的组织要条理。

故答案为:(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2)形状、温度

(3)孔子: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两小儿:敢于质疑,敢于辩论。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不知,是知也。”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停顿的能力。平时注意多读多练,养成熟练地语感。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品质。

(4)此题主要考查对人物语言的揣摩能力。

6.(1)停下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2)刻舟求剑

(3)亡羊补牢

;画蛇添足

【解析】【分析】(1)文言句子,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字字落实,准

确理解关键字词,翻译后

解析:(1)停下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2)刻舟求剑

(3)亡羊补牢

;画蛇添足

【解析】【分析】(1)文言句子,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字字落实,准确理解关键

字词,翻译后疏通语句。舟:船。止:停止。契:雕刻。求:寻找。之:代词,意指落

水的剑。船停下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2)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成语

及意思。

(3)本题考查分类掌握寓言故事的成语的能力。只要平时要注意依据词语的意思积累和

识记,做起来就不难。

故答案为:(1)停下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2)刻舟求剑

(3)亡羊补牢、画蛇添足

【点评】(1)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

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

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熟读课文,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

典理解词义。反之根据词语解释,写出词语。

(3)本题考查学生对寓言故事的成语的积累。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

寓言故事的成语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此题会迎刃而解。

7.(1)dUo量(长短);dti尺寸、尺码;dCi尺寸、尺码

(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为什么不用脚

去试试呢?

(3)脚的尺寸;至I」、往;脚的尺寸;脚的尺寸;鞋子

(4)这

解析:(1)ddo量(长短);dU尺寸、尺码;dU尺寸、尺码

(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

(3)脚的尺寸;至I、往;脚的尺寸;脚的尺寸;鞋子

(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

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

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

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

(2)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

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要求在不同语境中辨析

词语的含义。

(4)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

故答案为:(1)ddo量(长短);a尺寸、尺码;d。尺寸、尺码

(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

呢?

(3)脚的尺寸;至k往;脚的尺寸;脚的尺寸;鞋子

(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

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

其义自现。

(2)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

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

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并做

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8.(1)弹;水流大而急的样子;高大的样子;一会儿,不久

(2)伯牙弹琴,锤子期在一旁欣赏。弹琴弹得好极了,(我好像听到)浩浩荡

荡像(江河)流水样。

(3)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友情。

【解析

解析:(1)弹;水流大而急的样子;高大的样子;一会儿,不久

(2)伯牙弹琴,锤子期在一旁欣赏。弹琴弹得好极了,(我好像听到)浩浩荡荡像(江

河)流水样。

(3)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友情。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

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

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

(2)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

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

故答案为:(1)①弹。②水流大而急的样子。③高大的样子。④一会儿,不久。

(2)伯牙弹琴,铺子期在一旁欣赏。弹琴弹得好极了,(我好像听到)浩浩荡荡像(江

河)流水样。

(3)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友情。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

其义自现。

(2)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

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

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3)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9.(1)伯牙把琴打破了,把琴弦也扯断了,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因为他觉

得世界上再也没有像锤子期那样值得自己为他弹琴的知音了。伯牙认为世界上

没有知音是件痛苦的事儿,而且再遇知音是很难的,"知音难觅"就是

解析:(1)伯牙把琴打破了,把琴弦也扯断了,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因为他觉得世界

上再也没有像锤子期那样值得自己为他弹琴的知音了。伯牙认为世界上没有知音是件痛苦

的事儿,而且再遇知音是很难的,"知音难觅"就是这个道理。

(2)真正了解自己;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3)欣喜若狂;悲痛欲绝;深情厚谊

(4)B

【解析】【分析】(1)①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

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②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2)、(3)本题主要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选文的内

容,然后结合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伯牙把琴打破了,把琴弦也扯断了,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因为他觉得

世界上再也没有像锤子期那样值得自己为他弹琴的知音了。伯牙认为世界上没有知音是件

痛苦的事儿,而且再遇知音是很难的,"知音难觅"就是这个道理。

(2)真正了解自己、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3)欣喜若狂、悲痛欲绝、深情厚谊

(4)B

【点评】(1)①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

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

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②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

题的把握。

(2)、(3)这道题是按选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选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

空。

(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10.(1)徐徐乎若清风

(2)皎皎乎若明月

(3)潇潇乎若春雨

(4)波光;粼粼乎若波光

【解析】【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仿写一

个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能做到语意连

解析:(1)徐徐乎若清风

(2)皎皎乎若明月

(3)潇潇乎若春雨

(4)波光:粼粼乎若波光

【解析】【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仿写一个句式相同

或相似的句式,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徐徐乎若清风

(2)皎皎乎若明月

(3)潇潇乎若春雨

(4)波光、粼粼乎若波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模仿时言之有理即可。

11.(1)书戴嵩画牛;牧童评画;杜处士好画

(2)B;A

(3)牛在争斗的时候,力量集中在牛角,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之间,现在摇摆着

尾巴争斗,真是不合理呀!

(4)正确;正确;错误

(5)古语有云:"耕当

解析:(1)书戴嵩画牛;牧童评画;杜处士好画

(2)B;A

(3)牛在争斗的时候,力量集中在牛角,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之间,现在摇摆着尾巴争斗,

真是不合理呀!

(4)正确;正确;错误

(5)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

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

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

合具体语境。

(3)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

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①、②、正确③错误,杜处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

(5)考查对段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段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

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2)书戴嵩画牛、牧童评画、杜处士好画

(2)B;A

(3)牛在争斗的时候,力量集中在牛角,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之间,现在摇摆着尾巴争

斗,真是不合理呀!

(4)正确;正确;错误

(5)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

现。

(3)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

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犍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

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5)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12.(1)B

(2)牛争斗时,力气用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腿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摆

动着尾巴在斗,错了。

(3)A,C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

词语

解析:(1)B

(2)牛争斗时,力气用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腿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摆动着尾巴在

斗,错了。

(3)A,C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

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

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A:所宝以百数:为求得一件宝贝花了数百的钱(宝贝改珍藏

的画)B:正确。C:今乃掉尾而斗(翘起尾巴改摇着尾巴。改大笑)D:处士笑而然之

(认为......是错的)

(2)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

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B

(2)牛争斗时,力气用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腿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摆动着尾巴

在斗,错了。

(3)AC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

其义自现。

(2)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

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

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13.(1)如盘盂;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沧沧凉凉;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2)至IJ,到了;把手伸到热水里去。这里指天气很热

(3)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盂,这不是远的时候

看起来小,而近的

解析:(1)如盘盂: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沧沧凉凉;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2)至U,到了;把手伸到热水里去。这里指天气很热

(3)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盂,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

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4)B;A

(5)C

【解析】【分析】(1)这道题是按课文原文填空,平时要做到熟读并背诵课文,答题时注

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2)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

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

合具体语境。(3)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

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4)了解常用的观察方式(A.视觉:物体的影像刺激眼睛所产生的感觉B.听觉:由耳朵

对声音的感受,听神经的传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