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湖南省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湖南省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湖南省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湖南省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永州市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留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量75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细致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及科目,在规定位置贴好条形码。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卡。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时期,各国文字风貌各有特色,如齐系文字和顺凝重、燕系文字质朴简率、楚系文字华丽浪漫、秦系文字严谨规范,而韩国、赵国、魏国的文字修长劲利。据此可知()A.汉字是华夏族共同的文化基因 B.传统文化蕴含和而不同的气质C.韩赵魏三国文字书写效率相对较高 D.文字不同源导致汉字体系出现分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依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材料“齐系文字和顺凝重、燕系文字质朴简率、楚系文字华丽浪漫、秦系文字严谨规范,而韩国、赵国、魏国的文字修长劲利”体现的是战国时期的各国文字各具特色,凸显的是蕴含和而不同的气质,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汉字对华夏族的影响,解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各国文字的书写效率,解除C项;中华文字具有同源性,解除D项。故选B项。2.某学者认为,“中国宰相制度,代不相同,然相因而变,有其趋势,亦有其法则。……法则维何?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秦朝设监御史纠察朝廷百官 B.东汉初年三公权力日益强化C.汉武帝时尚书令的作用起先提升 D.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走向成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材料的大意是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虽然各个朝代不同,但是相权不断减弱,直至消逝。汉武帝时期,尚书令的作用起先提升,减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与材料所述相权减弱趋势相符,可以印证材料观点,C项正确;秦朝设监御史纠察朝廷百官,是为了加强中心集权,与宰相制度无关,解除A项;东汉初年三公权力日益强化,与材料中“相权不断减弱”的观点不符,解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走向成熟,是相权不断减弱的结果,而不是缘由,解除D项。故选C项。3.756年,唐玄宗发布了一篇筹划平叛全局的制书,在划分各路势力的基础上,规定“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于是“诸道节度使、视察使多率税商贾,以充军资杂用”。这一做法()A.埋下了藩镇割据的隐患 B.解决了朝廷的财政危机C.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 D.旨在提高地方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安史之乱后,为平定叛乱,唐朝政府划分各路势力,赐予各路节度使增加势力的特权,一方面有利于平定叛乱,但是也为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平定叛乱,而非财政危机,解除B项;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记,解除C项;材料描述的目的是平定叛乱,而非提高地方行政效率,解除D项。故选A项。4.在浙江武义出土的徐谓礼文书,具体记载了南宋官员徐谓礼做官三十多年间的历次委任文书和考核记录。在他的考核记录"印纸"上,到处都是“诣实”“证应”“勘验”等字样,涉及财务审计、人才荐举、赏功罚罪等诸多事项。这表明南宋时期()A.国家统一有助于考核法规完善 B.官员选拔与任免制度渐趋成熟C.官员监督管理与评价备受朝廷重视 D.文书程式设置体现出封建等级观念【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精确时空是南宋。依据材料南宋官员任命后会有相应的财务审计、人才荐举、赏功罚罪等监督和评价机制,体现了政府重视官员的监督管理与评价,C项正确;南宋时期是宋金对峙,国家并没有统一,解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官员选拔与任免制度发展历程,无法得出官员选拔与任免制度的成熟,解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对官员的监督与评价,与文书程式无关,解除D项。故选C项。5.清代前期,湖南湘乡县农夫“收早稻后,又种迟薯,山农以此充食,岁居大半”;四川资阳县农夫“多种薯以为食,省谷出粜”;在台湾,“人皆食地瓜,大米之产,全为贩运,以资财用”。这()A.说明经济作物推广导致人地冲突加剧 B.折射出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基本形成C.为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产生创建了条件 D.表明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趋势有所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材料“收早稻后,又种迟薯”“多种薯以为食”“大米之产,全为贩运,以资财用”,可知,清代前期,湖南、四川、台湾等地种植大米以获得财用,种植番薯,来充食,说明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有所加强,D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人地冲突的加剧,解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农产品的商品化,并不能反映出国内市场的相关信息,解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农业的因素,并没有新的生产经营方式,解除C项。故选D项。6.梁启超《古议院考》称:“汉制议员之职有三:一曰谏大夫,二曰博士,三曰议郎”;谏大夫掌争辩,无常员,多至数十人,则“其数与西国同”;博士“国有疑事存问,有大事则与中二千石会议”;议郎“不属署,不直事”,“则其职与西国同”;“国有大事,乃承问会议,则其开院之例,与西国同”。梁启超旨在()A.指出西方共和政体的不足 B.吸取汉代国家治理的优势C.借用传统政治推动社会变革 D.发掘儒家典籍中的议院之意【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议郎‘不属署,不直事’,‘则其职与西国同’;‘国有大事,乃承问会议,则其开院之例,与西国同’。”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梁启超认为汉代的议员制度与西方的议院制度有相像之处,其目的是为了借用传统政治推动社会变革,C项正确;梁启超并未对西方共和政体的不足之处绽开论述,解除A项;梁启超的目的在于借用传统政治推动社会变革,而不是吸取汉代国家治理的优势,解除B项;材料中梁启超的论述并未呈现动身掘儒家典籍中的议院之意,解除D项。故选C项。7.在清廷向十一国宣战后,刘坤一、张之洞等东南督抚与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下表是有关对刘坤一的评价,对此解读最精确的是()来源内容清廷谕旨(1902年)前年近畿之乱,该督保障东南,匡扶大局,厥功甚著,老成硕望,实为国家柱石之臣。梁启超《呜呼刘坤一!呜呼陶模!》(1902年)拳匪之乱,立东南疼惜之约,不无小功。然自此以往,外国在南方之权力范围,亦愈确立矣。……刘近日所以得保其位置,隆隆日上者,由其媚外政策之日娴熟也。蔡和森《义和团与国民革命》(1924年)方镇总督以至地方官……奴颜媚骨宣告,不顾北京形势如何,对于外人条约权利疼惜不怠,去讨好外国帝国主义。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B.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评价C.不同的评价体现人物的多面性 D.不同时期对人物评价大同小异【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依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20世纪初的中国。依据材料可知,清政府、梁启超、蔡和森等均对义和团的评价有着明显不同,这主要是因为三者站在不同立场动身导致的,B项正确;记载不同是表象,非本质因素,解除A项;材料与人物的多样性无关,解除C项;材料中的评价有着明显的不同,解除D项。故选B项。8.下表是荣氏兄弟创办的福新公司的借入资本及其分析。据下表推知,当时中国()年份垫支资本合计自有资本借入资本金额(千元)%金额(千元)%金额(千元)%资产总值(千元)借入资本占资产总值的%1916362.2910051.9314.3310.3685.7420.0073.219205634.781002936.9152.12697.8747.970673838.219238436.191002968.1435.25468.0564.88630.7663.419258931.591003084.4334.55847.1665.511376.4151.4A.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 B.民族企业发展陷入逆境C.资本市场得到稳健发展 D.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开放【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表格数据“垫支资本”“借入资本”“自有资本”可知,福星公司资原来源多样,并未集中于一条途径,反映了其融资渠道多元开放,D项正确;材料仅说明是借入资本,没说明这种资本是不是外国的,解除A项;材料时间处于一战期间及以后,这一时期,民族企业处于“短暂的春天”,并未陷入逆境,解除B项;仅凭一家公司看不出资本市场的整体状况,解除C项。故选D项。9.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心探讨通过了经毛泽东修改后的《中共中心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并正式对外发布。修改后的口号共23条,其中第5条改动明显。这一改动()初稿第5条正式稿第5条工人阶级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者,解放区的工人阶级是新中国的主子翁,更加主动地行动起来,更早地实现中国革命的最终成功!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快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探讨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A.折射出中共的工作重心发生转变 B.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C.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D.标记着一种全新的政党制度的诞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作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1948年中国。依据材料内容可知,第五条改动的内容由工人阶级变更为各民主动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贤达,增加了参会人员的范围,由此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B项正确;参会人员的变更并不能折射中共工作重心的转变,解除A项;材料所述改动的内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不是建立人民共和国的理论基础,解除C项;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记着一种全新的政党制度的诞生,解除D项。故选B项。10.假如以1963年全国省会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为100.0,到1978年全国省会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平均达150.44,而同期的成都、贵阳、昆明、西安、兰州、西宁、银川、太原的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平均达268.54。到1980年,贵阳、昆明、兰州都已经发展成为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三线建设的开展 B.城镇化发展快速C.改革开放的深化 D.西部开发的推动【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缘由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1963年至1980年(中国)。依据材料可知,三线建设事20世纪60~70年头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是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建设的实施为增加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也促进了西部地区人口的增长,A项正确;西部地区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主要是因为三线建设的开展,B项不属于缘由,解除B项;西部地区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主要是因为三线建设的开展,而改革开放促进了东部地区人口增长,解除C项;西部地区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主要是因为三线建设的开展,D项不属于主要缘由,解除D项。故选A项。11.有学者探讨认为,雅典城邦民主所规定的同等的发言权、提案权及担当公职的权利等,往往只有形式意义。缘由在于,成千上万的公民要在一天之内完成繁缛的议事日程,明显无法具体审议每一提案,更不行能给每个人足够的发言机会。议题事实上往往被少数人垄断,公民难免成为民主的陪衬。这可以用来说明古代雅典()A.是寡头政治的典型代表 B.公民缺少最基本的权利C.城邦公民责随意识淡薄 D.民主政治运作存在缺陷【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依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古代的雅典。材料“雅典的城邦民主所规定的同等的发言权、提案权及担当公职的权利等,往往只有形式意义”强调的是雅典干脆民主流程存在弊端,D项正确;雅典是民主政治政治,非寡头政治,解除A项;雅典公民具备基本的权利,解除B项;雅典公民具有较高的公民责随意识,解除C项。故选D项。12.有学者认为,公元7—8世纪阿拉伯的对外折服并不是要求全部人都皈依伊斯兰教,而只是要求人们必需对安拉表示臣服而已……他们甚至还广泛接受那些不信奉伊斯兰教者的各种制度法规。这反映了()A.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信徒间的和谐共处 B.阿拉伯文化有包涵性和开放性的特征C.斗争在主观上为文化沟通供应了契机 D.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沟通的桥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公元7—8世纪阿拉伯。依据材料可知,阿拉伯对外折服不强制要求全部人都皈依伊斯兰教,而且还广泛接受那些不信奉伊斯兰教者的各种制度法规,反映了阿拉伯文化有包涵性和开放性的特征,B项正确;材料表明阿拉伯对外折服不强制要求全部人都皈依伊斯兰教,但必需对安拉表示臣服,不能说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信徒间的和谐共处,解除A项;材料反映了阿拉伯文化有包涵性和开放性的特征,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C项;材料反映了阿拉伯文化有包涵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未涉及东西文化沟通,解除D项。故选B项。13.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大量进口的中国外销瓷,在荷兰各阶层中引领保藏和运用中国瓷器的风尚。这一风尚和市场竞争都促使代尔夫特陶匠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仿照和借鉴中国外销瓷的装饰,以西方视角表现出想象中的中国。由此可知,当时()A.全球性经济文化联系渐趋加强 B.工业革命促使瓷器生产标准化C.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东西方之间贸易 D.荷兰代尔夫特瓷器制作技术超越了中国【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是:17世纪(欧洲)。据材料可知,17世纪的荷兰大量进口中国瓷器,在荷兰各阶层中引领保藏和运用中国瓷器的风尚,受此影响,荷兰工匠起先仿照中国瓷器,说明当时全球性经济文化联系渐趋加强,A项正确;工业革命起先日期是18世界中后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解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贸易对中西方的影响,没有描述垄断贸易信息,解除C项;材料中没有对比信息的出现,解除D项。故选A项。14.18世纪中期以后,德国思想文化界不仅秉持理性、天才、进步等启蒙理念,而且使启蒙运动进一步“德国化”,明确提出要创立德意志民族特色的思想文化。这反映德国启蒙运动()A.以摆脱专制王权为核心 B.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C.理性与民族意识相交融 D.干脆推动了德国的统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8世纪中期以后(德国)。据材料“秉持理性、天才、进步等启蒙理念……要创立德意志民族特色的思想文化”可知,德国思想文化界,不仅秉持理性、天才、进步等启蒙理念,同时还要创立民族特色的思想文化,C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思想因素,并未提及摆脱专制王权,解除A项;近代科学兴起的时间是16、17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解除B项;“干脆”,表述错误,应是间接推动,解除D项。故选C项。15.下表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英国政府文官数量。据下表可知,英国政府文官数量的变更()年份1891190119111914192219391943文官数量79241116413172352280900317721387400710600A.适应了政府职能的扩大 B.缓和了社会的阶级冲突C.扩大了执政党的阶级基础 D.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主导【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时空: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期的英国。据题干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文官数量增多。结合所学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以来,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英国政府须要增加很多专业性的文官来更好地治理国家,因此扩大了文官数量,A项正确;文官数量的增加有利于英国政府治理实力的提高,与阶级冲突无关,解除B项;材料与扩大阶级基础无关,解除C项;二战后英国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主导,解除D项。故选A项。16.1946年10月,法国制宪议会通过新宪法,将“法兰西帝国”易名为“法兰西联邦”,宣称法国与殖民地在“权利、义务同等的基础上”建立联邦,把殖民地分成海外省与海外领地、联系领地(多哥、喀麦隆)、联系成员国(印支3国、摩洛哥、突尼斯)和归并地4类。这一做法()A.在根本上变更了殖民帝国性质 B.受到了印巴分治事务的干脆影响C.放弃了宗主国对领地的支配地位 D.反映了法国维持殖民统治的企图【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二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兴起,法国为了维系殖民统治,试图通过制定宪法来强化同殖民地之间的关系,D项正确;法国这一做法并未变更殖民的性质,解除A项;印巴分治是在1947年,解除B项;该做法并未放弃宗主国对领地的支配地位,解除C项。故选D项。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2分。其中第17题18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8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唐、明时期的对外沟通示意图材料二最早的西域仅指帕米尔高原东西两侧的中亚地区,后来渐渐包括了南亚次大陆、西亚的波斯、地中海的东罗马帝国以及西南亚的阿拉伯。元代汪大渊《岛夷志略》中频繁出现“西洋"的地名,如“龙牙门"和“北溜",还有“舶往西洋"的说法,“旧港”条提到“西洋人"。元代周致中《异域志》记载有“西洋国"“在西南海中",探讨者认为指的是马八儿,位于今印度之东南海岸。明清时期接触到欧洲人,知其比历史上所接触之地更靠西,则“西”的概念又扩展为欧西,并呼以“泰西""远西",以示与早年之"西”的区分。——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国刚《中外文化关系通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对图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归纳精确完整,分析逻辑清楚。)(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述古代中国人对"西"的概念的相识。【答案】(1)示例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路途阅历了由陆路为主到海路为主的变更。我国的对外交通在两汉时期初步形成。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访西域,开拓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中外交往。但由于当时我国政治经济中心在黄河中上游地区,海上丝绸之路并不占主要地位。唐朝时,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和造船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成为主要通道,形成了“海陆并举”的局面。宋朝以后,因为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发展等,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巅峰。总之,我国古代对外交往路途阅历了由陆路为主到海陆并举,再到以海路为主的转变,对外交往范围不断扩大。示例二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促进了中外文明沟通。从物质沟通看,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铁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西域的“汗血马”、苜蓿、葡萄、西瓜和带有“胡”字的物种基本都是经由西域传入中国;棉花、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渐渐传入中国。从技术沟通看,中国的养蚕和缫丝技术、漆器制造技术、冶铁技术,四大独创等经由陆路、海路传到西方。从文化沟通看,佛教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袄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接连传入中国。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广受欢迎,中医药学问随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总之,古代中国对外交往历史悠久,在物质、技术、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沟通。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2)古代中国人对“西”的相识具有渐进式的特点。汉唐时代,“西”就是“西域”,大体在中亚、西亚和西南亚等地区。宋元时期,“西”偏向“西洋”,主要是南海地区和印度洋。明清时则认为“西”的重点是“泰西”即欧洲地区。【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述题。时空:古代中国。首先,据材料一“汉、唐、明的对外沟通示意图”可提取信息1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路途阅历了由陆路为主到海路为主的变更,信息2是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促进了中外文明的沟通。然后,以信息1为例,结合所学从汉代的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唐朝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缘由及表现、宋朝陆上丝绸之路被阻隔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旺盛的缘由、明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来阐述古代中国对外交往路途的变更。最终,归纳总结。【小问2详解】本题是相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古代中国。据材料二“最早的西域仅指帕米尔高原东西两侧的中亚地区,后来渐渐包括了南亚次大陆、西亚的波斯、地中海的东罗马帝国以及西南亚的阿拉伯”“明清时期接触到欧洲人,知其比历史上所接触之地更靠西”可知,古代中国人对“西”的相识具有渐进式的特点。结合所学从汉唐时代大体在中亚、西亚和西南亚等地区。据材料二“探讨者认为指的是马八儿,位于今印度之东南海岸”可知,宋元时期,“西”偏向“西洋”,主要是南海地区和印度洋。据材料二“明清时期接触到欧洲人,知其比历史上所接触之地更靠西”可知,明清时则认为“西”的重点是“泰西”即欧洲地区。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80,前直隶提督刘铭传上奏《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一石激起千层浪,刘铭传的奏议引发了一场朝廷内部关于铁路问题的争辩。在这场争辩中,壁垒双方,旗帜显明。李鸿章等洋务派力陈铁路之用,"考铁路之兴,大利有九端":便于国计、便于军政、便于京师、便于民生、便于转运、便于邮政、便于矿务、便于轮船招商、便于行旅。除此之外,洋务派还认为,铁路具有“快捷、平安、制敌、弥内乱、节俭军费”等特点,因此,开通铁路有"万国缩伏,三军必皆踊跃"的作用。同时,也有官员对修筑铁路极力反对。以驻英副使刘锡鸿为代表的保守派认为,修筑铁路的主要弊端有三:一是有害风水,“山川之灵担忧,即旱潦之灾易召";二是有害课税,“则走私漏税之弊百出,国课益以不供”;三是有害国防,千里铁路“势难节节严守",外敌“一奋臂可直入室矣”。这次论战,守旧势力占据上风。清廷于1881年2月14日发布上谕:“叠据廷臣陈奏,金以铁路断不宜开,不为无见。刘铭传所奏,著毋庸议。"刘铭传修建铁路的主见虽然夭折,但洋务派主持修建的唐胥铁路却在1881年建成。唐胥铁路计长20余里,由开平矿务局投资修建,主要用于运输开平煤矿生产的煤炭。——摘编自曾凡炎《洋务派对中国早期铁路建的贡献》等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对刘铭传主见修建铁路一事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精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楚。)【答案】背景:鸦片斗争后,中国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洋务运动的开展;新旧思想观念的碰撞;西学东渐的影响;小农经济的思维模式。(任答4点即可)争辩焦点:修建铁路对清朝统治的影响。观点及缘由:洋务派支持修建铁路的缘由:修筑铁路有利于国计、军政、京师、民生、转运、邮政、矿务、招商轮船和行旅等,有利于富国强兵,是利国利民的千秋大业。保守派反对修建铁路的缘由:保守派认为修建铁路有害风水,扰乱民生;有害课税;导致清政府财政匮乏;有害国防,会丢失主权等。评价:这一争议体现了中国近代史上应对列强侵略时,中国统治阶级内部洋务派和保守派的严峻分歧。洋务派的主见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确定程度上顺应了近代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保守派的主见则体现了封建顽固派的迷信和愚昧,具有落后性。这启示我们:在社会变革中,要勇于解放思想,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为社会发展供应有力支撑。【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依据“一是有害风水,‘山川之灵担忧,即旱潦之灾易召’;二是有害课税,‘则走私漏税之弊百出,国课益以不供’;三是有害国防,千里铁路‘势难节节严守’,外敌‘一奋臂可直入室矣’”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刘铭传主见修建铁路一事引发的争议的背景是鸦片斗争后,中国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洋务运动的开展;新旧思想观念的碰撞;西学东渐的影响;小农经济的思维模式。这一争辩事实上体现了修建铁路对清朝统治的影响。洋务派之所以支持修建铁路是因为修筑铁路有利于国计、军政、京师、民生、转运、邮政、矿务、招商轮船和行旅等,有利于富国强兵,是利国利民的千秋大业。而保守派之所以反对修建铁路是因为保守派认为修建铁路有害风水,扰乱民生;有害课税;导致清政府财政匮乏;有害国防,会丢失主权等。所以这一争议体现了中国近代史上应对列强侵略时,中国统治阶级内部洋务派和保守派的严峻分歧。洋务派的主见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确定程度上顺应了近代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保守派的主见则体现了封建顽固派的迷信和愚昧,具有落后性。这就启示我们,在社会变革中,要勇于解放思想,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为社会发展供应有力支撑。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迄今已有7000年的栽培史。印第安人为它的驯化、人工栽培、耕作模式、育种、贮存、加工、食用等做出了确定性的贡献。16世纪30年头,西班牙殖民者"发觉"了马铃薯,50年头他们将薯块传入西欧,70年头初起先在西欧零星种植。马铃薯传入欧洲渐渐传开后,除了爱尔兰和西班牙,在各国主要种植在庭院,供欣赏和植物学家药学家保藏和探讨。18世纪因各种缘由引起的灾荒和饥蚀促使土豆在欧陆国家作为救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