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1.宋真宗时期,朝廷在门下省基础之上改设谏院,规定台谏官员由皇帝任命,不由中书,这使台谏势力猛增。苏轼曾在奏章中评论说:“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宰相但奉行台谏风旨而已”。由此可知,台谏制度可能导致的不利影响是()A.降低宰执的行政能力 B.造成枝弱干强的局面C.出现冗官冗员的弊病 D.加剧积贫积弱的状况2.宋代,新官上任最长半年内仍可带“新授”等字样,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强调:今后原地方僚属若犯赃罪,路级长贰上任未满百日,州级长贰上任未满一月,因其尚未熟悉新工作,就不必追责,以便展开工作规划。这项举措()A.有利于稳定地方治理秩序 B.容易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C.完善了古代官员选拔制度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宋神宗曾一度打破“文武之别”,允许武官申请考核词赋水平,凡能通过测试者,便可换为文资官衔,并放松了对崇文院馆阁兼职的限制,对边关功臣也授以馆职。宋神宗此举意在()A.提倡崇文抑武 B.促进阶层流动 C.扩大科举规模 D.改变国防颓势4.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有一幅碑刻华夷图,这幅图以唐代《海内华夷图》为底本,绘于北宋徽宗时期,南宋镌刻于碑石。图中注明楼兰、部善、于阗、莎车、疏勒等南疆诸国与安西四镇,以及西汉至宋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情形。该图()A.体现宋朝强化边疆治理的意图 B.展现宋代沟通东西交往的成果C.可用于研究宋代地方行政区划 D.寄托恢复汉唐故土的政治理想5.1036年,工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司马池奏请“文武官年及七十者,乞并令自陈致仕……给全俸。若不自陈,许御史台纠察以闻,特令致仕”。司马池此举旨在()A.完善科举制度 B.缓解冗官问题 C.加强中央集权 D.整治腐败现象6.宋仁宗时期,朝廷普遍认为:“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一现象表明北宋时期()A.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B.干弱枝强的局面逐渐形成C.科举制度得到不断完善 D.实行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7.顾炎武遍游天下后指出,凡郡县为原来唐旧治者,“其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原衙门的旧基“必皆宏敞”;相反,凡“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制弥陋”。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宋朝()A.经济发展水平下降 B.地方财权收归中央C.政治风气因循守旧 D.边防压力日益增加8.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到任湖州后在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宋神宗通过中书门下下令将苏轼逮回京城严加审理。其审理大致流程如图所示。这一史实说明()A.重文抑武方针贯彻 B.文化控制严密 C.中央机构运行有序 D.合谏趋向合一9.北宋时期,西北和京师是消费性商业市场,而东南则是生产发达的地区,京师与西北货币供应量大,东南货币供应量小,而东南的铜钱不断地通过上供形式流向北方,这一矛盾是宋代商品货币流通的一大特色。该特色反映了这一时期()A.东南地区商品经济滞后 B.政治、军事因素影响货币流通C.铜钱地区间分布不平衡 D.西北与东南地区无法直接贸易10.宋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改道为路,每一路各设帅、漕、宪、仓四个监司官,分别掌管军政、财赋和刺举、邢狱、常平仓和农田水利等事务。诸司互不统属、互异互补、互申互察。这一设置在当时()A.使地方行政运行迟缓 B.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C.造成地方权力的失衡 D.推动了刺史制度形成二、论述题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日本历史学家内藤湖南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一文中指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钱穆先生也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北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蒙古满洲异族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根据材料并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谈谈你对宋朝政治变革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三、材料题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地图上画长城现在已经无法确知,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最早标有长城的地图是宋代的。学者研究发现宋代并不是一个修筑长城和利用长城进行军事防御的朝代,但宋人却认真地在许多全国性舆图上都画上了长城。今天苏州碑刻博物馆藏有一块宋代图碑,上刻《地理图》一幅,图中就有长城。值得注意的是图下部的跋文说道:“中原土壤北属幽燕以长城为境,旧矣。至五代时,石敬塘弃十六州之地以赂契丹,而幽蓟朔易之境不复为吾有者三百余年。”长城虽不是边境,但长城的意义本是阻抗北方民族的南下,所以图的编制者仍画上实际上不起作用的长城以求理念上的不败。此幅地图的编制有当年的时代意义,如跋文的最后一句话所言:“庶几观者亦有所感发焉”。所谓观者的“感发”就是感怀华夏北方领土的失弃。——摘编自唐晓峰《宋代地图上的长城》(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地图上标注长城的原因。(2)据材料,概括指出地图在宋代国家治理中发挥的功能。

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宋真宗时期,朝廷在门下省基础之上改设谏院,规定台谏官员由皇帝任命,不由中书,这使台谏势力猛增。“宰相但奉行台谏风旨而已'”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央的御史台和谏院主要对宰执大臣进行监督,皇帝有意识地扶持台谏势力,用以监察宰辅议政、施政、决策过程中的缺失,因台谏监察、中书不得随意行事的事例增多,故台谏制度降低了宰执的行政能力,A项正确;材料所述是中央机构的调整,未体现地方,无法得出造成枝弱干强的局面,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现大量的台谏官员,无法得出冗官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财政入不敷出和军事战斗力低下的内容,无法得出台谏制度加剧积贫积弱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2.答案:A解析:3.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允许武官申请考核词赋水平,凡能通过测试者,便可换为文职官衔放松了对崇文院馆阁兼职的限制,对边关功臣也授以馆职”可知,宋神宗时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武将的地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重文抑武”的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神宗时期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频繁失败,提高武将的地位,减少对武将的限制,其目的是增强军队战斗力,以改变在与少数民族战争中的颓势,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神宗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重文抑武的政策,排除A项;文官和武官都属于统治阶层,重视武官不涉及阶层的流动,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放松了对武将申请考核词赋水平的限制,并非对科举制的调整,不涉及扩大科举规模,排除C项。故选D项。4.答案:D解析:由材料“这幅图以唐代《海内华夷图》……的情形”可知,北宋和南宋时期绘制华夷图,包含了汉唐大一统时期经略西域的情形,结合宋朝偏安一隅的历史背景,这幅图在这一时期的绘制和镌刻寄托了当时想要恢复汉唐故土的美好政治理想,所以答案选D。宋朝时西域地区并没有纳入到版图,与史实不符排除A。宋朝东西交往的成果主要强调的是中外的交往史实,与材料表达的主旨不符合,排除B。该图与宋朝的疆域范围不符合,排除C。5.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北宋中期,三冗局面严重,司马池试图通过保持致仕官员俸禄不变来推动官员主动辞官,从而缓解冗官问题,B项正确;材料主旨与完善科举制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冗官问题,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整治腐败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6.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宋仁宗时期武将领兵收复失地的荣耀比不过状元及第,由此可见朝廷重视文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采取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价值取向在宋朝没有发生质的变化,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体系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受到重视,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文武之间的关系,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官职,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科举考试受到推崇,但没有涉及科举制度的完善,排除C项。故选D项。7.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相关知识。A.依据所学可知宋朝时期,经济继续发展,故A错误;B.依据材料“凡郡县为原来唐旧治者,其城郭必皆宽广,正直”,原衙门的旧基“必皆宏敞”,“宋以下所置,时弥近,则衙门必皆低小,倾圮”可知,宋朝以后,地方财权收归中央,导致地方财力不足,无力修葺衙门,故B正确;C.依据材料可知,宋朝以后,地方财权收归中央,导致地方财力不足,无力修葺衙门,与政治风气因循守旧无关,故C错误;D.依据材料可知,宋朝以后,地方财权收归中央,导致地方财力不足,无力修葺衙门,与边防压力日益增加无关,故D错误。8.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从乌台诗案的审理流程来看:第一步由御史台推勘后形成苏轼有罪供状,第二步是大理寺量刑定罪,第三步是审刑院复核并上奏,第四步是中书门下接受审刑院的复核结果和上奏,并将此上奏皇帝,第五步是由皇帝最终给予定性结案,这可用来说明中央机构运行有序,C项正确。材料中看不出对武将的抑制,排除A项;此案最后,宋神宗并未严厉治罪苏轼,并不是文化控制严密,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得出“台谏趋向合一”,排除D项。故选C项。9.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的西北地区有辽和西夏,北宋为了和平,连年向辽和西夏政权送岁币,故造成了“东南的铜钱不断地通过上供形式流向北方”,故选择B项;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A项错误;C项并未从实质上揭示材料的内涵,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10.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诸司互不统属、互异互补、互申互察”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上设置了多个机构,这些机构相互制约和牵制,必然导致行政效率的下降,运行缓慢,A项正确;地方各机构间相互牵制使地方势力削弱,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地方各机构间相互制约和牵制不会导致地方权力的失衡,排除C项;刺史制度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11.答案:认识:宋朝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大变革时期。理由:二府三司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消灭了贵族制度,开放社会等级,官僚政治逐渐完善。总之,宋朝的政治变革是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新阶段。解析:首先:分析材料,提炼观点。依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