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1页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2页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3页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4页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一、选择题1.(2023·广东湛江·统考一模)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农业互助合作会议,明确提出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政策,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把农民“组织起来”,以克服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至1952年底,互助组已发展到802.6万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3600多个。这一运动(

)A.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 B.将农业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C.确立了集体经济的优势地位 D.激发了农民生产建设的热情2.(2023·山东青岛·统考一模)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访问加纳时,系统阐述了中国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如“中国政府一贯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对外提供援助……认为,援助是相互的”“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这表明中国(

)A.积极支持非洲的反对殖民主义 B.践行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构建与非洲国家的伙伴关系 D.奉行“不结盟”原则和精神3.(2023·黑龙江·校联考二模)年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关于开展新伟画工作的指示》,从而发起一场新年画运动。其中图5是1950年邓澍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保卫和平》(又名《和平签名》)A.表明作者拥护农村土地改革 B.描绘农民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场景C.发挥了传统文化的现实功能 D.体现了民间的文化底蕴和伦理道德4.(2023·重庆·统考模拟预测)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图书转移。一种是整体转移,如中国版本图书馆第二书库由甘肃兰州迁往湖北丹江口;还有一种是转移部分书刊,如上海市和北京市图书馆分批将一些珍贵图书和报刊迁往安徽、重庆等地。这一转移(

)A.旨在适应工厂技术人员迁移的需要 B.主要基于当时国家安全形势的考量C.推动了中西部地区文化知识的普及 D.服务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展5.(2023·黑龙江·校联考一模)1958年为庆祝建国十周年而建设的北京十大建筑包括人民大会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工人体育场、民族文化宫等。这批建筑体量巨大,但从筹建到竣工仅用时十个多月,建筑风格采用了西方古典主义或苏联风格,同时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这批建筑的建设(

)A.说明中国已突破西方的外交封锁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是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重要成就 D.表明国民经济恢复已基本完成6.(2022·湖北·统考高考真题)1960年,我国科研经费支出比1952年增长近60倍,全国全民所有制单位科技人员达196.9万人,平均每万人中有科技人员30名,比1952年增长3倍。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B.海外科研人员归国C.“双百”方针的提出 D.两个五年计划实施7.1950年9月,中共中央将《关于东北工厂迁移问题的意见》下发到东北局,10月初,东北南部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兼有部分轻工业的23家工厂正式向北迁移,一个月之内相关设备和人员全部到位。这一举措是为了(

)A.平衡地区差异 B.调整工业结构 C.应对朝鲜战争 D.恢复国民经济8.赵国明《中国的立场》一诗写道:“万国(联合国)旗帜欲添丁,孤岛、红旗都有名。山姆(美国)阴谋如获胜,不教公使到西京(纽约)。”该诗佐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A.与美国的关系趋向紧张 B.在联合国行使否决权C.抵制美国构建单极世界 D.反对“双重代表权”案9.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后,重庆市军管会在接管城市时明确要求:对旧政权人员一概不许称伪人员,对企业生产机关必要时可冠以“原”字,对学校除需要更改名称的外,仍称原名。这些要求(

)A.体现了民主集中的工作原则 B.贯彻了团结建国的精神C.落实了爱国统一战线的方针 D.适应了三大改造的需要10.邓小平在1988年谈如何处理国际关系时指出,它虽然是亚洲的产物,也适用于全世界,能够为不同制度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左邻右舍服务。“它”是指()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不结盟政策C.“一国两制”的方针D.“一边倒”的方针1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济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1954年宪法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A.后者是对前者的全盘否定B.两者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C.两者均由全国人大通过D.反映了社会性质正发生改变12.1964年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毛泽东将国民经济三五计划的主要目标由解决“吃穿用”问题扭转为以战备为中心,确定搞三线建设的方针。这一变化说明,当时()A.“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指导思想B.国家外部安全环境急剧恶化C.美苏争霸导致国际形势紧张D.工业化建设取得较大成就二、综合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代北方两年三熟制已有规模。清代北方两年三熟制有了更大发展,直隶开辟的井地(灌溉土地)“每亩可收麦三斗,棉花每亩可收七八十斤。其余种植烟草、染料等项,计所获利息,井地与旱地实有三四倍之殊”。在北方实行二年三熟制土地比一年一熟制可增产12%至32%。在南方实行稻麦二熟制和一年三熟制,推广种植双季稻。实行多熟制,等于提高了单位土地利用率。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番薯在乾隆时由南方推广到北方。康雍之际,内地各省区以及东北盛京都有玉米种植,但真正大规模推广是在18世纪中到19世纪初大批流民进山垦荒之后,很快成为那里的主要粮食品种。在陕南、湘西、鄂西和赣南等地,外地客民进入丘陵山区广植玉米,成为新发展的农业地区。——摘编自郭松义《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的生活水平》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成功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仅有2263.7亿斤。新中国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超级稻研究与新品种选育居国际领先水平,一大批高产、超高产、广适性的超级稻、杂交小麦、杂交玉米等粮食新品种选育推广,为我国提高粮食单产作出巨大贡献,国家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通过粮食最低收购价、粮食临时收储等措施提高农业收益,到了1978年我国粮食产量提高到6095亿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历史上少有的粮食连续增产阶段。2014年粮食产量达到12142亿斤。但是我国的粮食消费也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受耕地不断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因素的制约,国内粮食生产还面临严峻挑战。粮食安全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构建粮食安全新战略,是我国保证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摘编自伍振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回顾和展望》原载《经济日报》(2015年10月9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及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及当前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着的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一、选择题1.(2023·广东湛江·统考一模)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农业互助合作会议,明确提出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政策,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把农民“组织起来”,以克服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至1952年底,互助组已发展到802.6万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3600多个。这一运动(

)A.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 B.将农业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C.确立了集体经济的优势地位 D.激发了农民生产建设的热情【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把农民组织起来,组建农业生产互助组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有助于克服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激发了农民生产建设的热情,D项正确;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1951-1952年时我国尚未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排除A项;1953年,国家对农业实行了统购统销政策,逐步将农业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题干强调的是国家在农村的生产互助合作政策,而不是统购统销政策,排除B项;三大改造后确立了集体经济的优势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2.(2023·山东青岛·统考一模)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访问加纳时,系统阐述了中国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如“中国政府一贯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对外提供援助……认为,援助是相互的”“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这表明中国(

)A.积极支持非洲的反对殖民主义 B.践行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构建与非洲国家的伙伴关系 D.奉行“不结盟”原则和精神【详解】根据材料“”援助是相互的”“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这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所以是践行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和平援助非洲,不体现反对殖民主义,排除A项;伙伴关系是新时期之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与材料1964年不符,排除C项;中国在1964年还与苏联结盟,1964年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排除D项。故选B项。3.(2023·黑龙江·校联考二模)年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关于开展新伟画工作的指示》,从而发起一场新年画运动。其中图5是1950年邓澍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保卫和平》(又名《和平签名》)A.表明作者拥护农村土地改革 B.描绘农民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场景C.发挥了传统文化的现实功能 D.体现了民间的文化底蕴和伦理道德【详解】年画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借助于年画,起到宣传抗美援朝的作用,以取得人民的支持,即发挥了传统文化的现实功能,C项正确;1950年《保卫和平》的主题应体现政治方面人民支持抗美援朝战争,农村土地改革是经济措施,与画主题不符,排除A项;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于1956年底,时间不符,排除B项;年画主要反映的是抗美援朝的内容,与伦理道德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4.(2023·重庆·统考模拟预测)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图书转移。一种是整体转移,如中国版本图书馆第二书库由甘肃兰州迁往湖北丹江口;还有一种是转移部分书刊,如上海市和北京市图书馆分批将一些珍贵图书和报刊迁往安徽、重庆等地。这一转移(

)A.旨在适应工厂技术人员迁移的需要 B.主要基于当时国家安全形势的考量C.推动了中西部地区文化知识的普及 D.服务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展【详解】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大规模地将图书从甘肃、上海、北京等地迁往湖北、安徽、重庆等地,是为了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尤其是美苏的威胁。B项正确;适应工厂技术人员迁移的需要并不是主旨,当时主要是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排除A项;这一做法有利于中西部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但“普及”的说法太夸大,排除C项;这一时期主要是考虑国防安全才内迁转移,因此主要目的并不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展,排除D项。故选B项。5.(2023·黑龙江·校联考一模)1958年为庆祝建国十周年而建设的北京十大建筑包括人民大会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工人体育场、民族文化宫等。这批建筑体量巨大,但从筹建到竣工仅用时十个多月,建筑风格采用了西方古典主义或苏联风格,同时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这批建筑的建设(

)A.说明中国已突破西方的外交封锁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是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重要成就 D.表明国民经济恢复已基本完成【详解】根据材料“1958年”“这批建筑体量巨大,但从筹建到竣工仅用时十个多月”“建筑风格采用了西方古典主义或苏联风格,同时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和所学可知,此时中国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其中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因此材料建筑时间及风格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B项正确;此时西方国家仍然对中国进行外交封锁,排除A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就已经步入社会主义社会,排除C项;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是在1952年底,排除D项。故选B项。6.(2022·湖北·统考高考真题)1960年,我国科研经费支出比1952年增长近60倍,全国全民所有制单位科技人员达196.9万人,平均每万人中有科技人员30名,比1952年增长3倍。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B.海外科研人员归国C.“双百”方针的提出 D.两个五年计划实施【详解】材料数据表明1952年-1960年,我国的科研经费大量增加,科技人员也不断增多,结合时间可知,此时我国已经完成的“一五计划”,正在进行第二个五年计划,工业建设需要大量的科研经费和科技人员,D项正确;科研经费的增加和苏联的援助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海外科研人员归国对我国科技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是材料现象的直接原因,排除B项;“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这是原因之一,但不是直接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7.1950年9月,中共中央将《关于东北工厂迁移问题的意见》下发到东北局,10月初,东北南部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兼有部分轻工业的23家工厂正式向北迁移,一个月之内相关设备和人员全部到位。这一举措是为了(

)A.平衡地区差异 B.调整工业结构 C.应对朝鲜战争 D.恢复国民经济【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9月,即抗美援朝前夕,中共中央快速北迁东北南部的23家重要工矿企业至安全地带,既可减少战火波及所产生的损失,又能保证工业生产能够满足前线和后方的需求,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应对朝鲜战争,C项正确;23家工厂从东北南部迁到东北北部,并不能平衡工业的地区差异,排除A项;东北工厂北迁与调整工业结构无关,排除B项;将东北工厂北迁与国际环境变化有关,并非为了恢复国民经济,排除D项。故选C项。8.赵国明《中国的立场》一诗写道:“万国(联合国)旗帜欲添丁,孤岛、红旗都有名。山姆(美国)阴谋如获胜,不教公使到西京(纽约)。”该诗佐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A.与美国的关系趋向紧张 B.在联合国行使否决权C.抵制美国构建单极世界 D.反对“双重代表权”案【详解】根据材料“万国(联合国)旗帜欲添丁,孤岛、红旗都有名。山姆(美国)阴谋如获胜,不教公使到西京(纽约)”可知,该诗反映了美国提出了“双重代表权”案,想要制造“一中一台”两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此表示坚决反对,D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中美关系的发展,排除A项;该诗反映的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过程,中国此时还不能在联合国行使否决权,排除B项;当时的世界格局是两极格局,美国企图构建单极世界是在两极格局结束后,排除C项。故选D项。9.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后,重庆市军管会在接管城市时明确要求:对旧政权人员一概不许称伪人员,对企业生产机关必要时可冠以“原”字,对学校除需要更改名称的外,仍称原名。这些要求(

)A.体现了民主集中的工作原则 B.贯彻了团结建国的精神C.落实了爱国统一战线的方针 D.适应了三大改造的需要【详解】根据材料“对旧政权人员一概不许称伪人员,对企业生产机关必要时可冠以‘原’字,对学校除需要更改名称的外,仍称原名。”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方力量来建设新中国,体现了团结建国的精神,B项正确;民主集中制是政治组织原则,排除A项;爱国统一战线的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排除C项;三大改造开始于1953年,排除D项。故选B项。10.邓小平在1988年谈如何处理国际关系时指出,它虽然是亚洲的产物,也适用于全世界,能够为不同制度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左邻右舍服务。“它”是指()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不结盟政策C.“一国两制”的方针D.“一边倒”的方针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得到了中国、印度和缅甸政府的共同倡导,是“亚洲的产物”,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故A项正确。1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济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1954年宪法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A.后者是对前者的全盘否定B.两者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C.两者均由全国人大通过D.反映了社会性质正发生改变解析:1954年宪法强调社会主义原则,反映出随着三大改造的进行,中国正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性质正发生改变,故D项正确。12.1964年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毛泽东将国民经济三五计划的主要目标由解决“吃穿用”问题扭转为以战备为中心,确定搞三线建设的方针。这一变化说明,当时()A.“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指导思想B.国家外部安全环境急剧恶化C.美苏争霸导致国际形势紧张D.工业化建设取得较大成就解析: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党中央、毛泽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实现了我国生产力布局由东向西的战略大调整。故选B项。二、综合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代北方两年三熟制已有规模。清代北方两年三熟制有了更大发展,直隶开辟的井地(灌溉土地)“每亩可收麦三斗,棉花每亩可收七八十斤。其余种植烟草、染料等项,计所获利息,井地与旱地实有三四倍之殊”。在北方实行二年三熟制土地比一年一熟制可增产12%至32%。在南方实行稻麦二熟制和一年三熟制,推广种植双季稻。实行多熟制,等于提高了单位土地利用率。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番薯在乾隆时由南方推广到北方。康雍之际,内地各省区以及东北盛京都有玉米种植,但真正大规模推广是在18世纪中到19世纪初大批流民进山垦荒之后,很快成为那里的主要粮食品种。在陕南、湘西、鄂西和赣南等地,外地客民进入丘陵山区广植玉米,成为新发展的农业地区。——摘编自郭松义《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的生活水平》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成功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仅有2263.7亿斤。新中国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超级稻研究与新品种选育居国际领先水平,一大批高产、超高产、广适性的超级稻、杂交小麦、杂交玉米等粮食新品种选育推广,为我国提高粮食单产作出巨大贡献,国家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通过粮食最低收购价、粮食临时收储等措施提高农业收益,到了1978年我国粮食产量提高到6095亿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历史上少有的粮食连续增产阶段。2014年粮食产量达到12142亿斤。但是我国的粮食消费也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受耕地不断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因素的制约,国内粮食生产还面临严峻挑战。粮食安全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构建粮食安全新战略,是我国保证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摘编自伍振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回顾和展望》原载《经济日报》(2015年10月9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