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技巧专题1:高考作文审题立意(三套)_第1页
高考作文写作技巧专题1:高考作文审题立意(三套)_第2页
高考作文写作技巧专题1:高考作文审题立意(三套)_第3页
高考作文写作技巧专题1:高考作文审题立意(三套)_第4页
高考作文写作技巧专题1:高考作文审题立意(三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高考作文写作技巧专题1:1

作文审题——千古文章意为本,字斟句酌明真意考场作文增分技法与训练

类型关注的关键点描绘类材料分析意象的深层意义(如比喻、象征的本体),把握情感倾向,概括出蕴含于形象之中的思想观点、方法态度、精神品质等议论类材料搜寻中心句,冷静分析,去掉原因、现象、事件等具体的内容,反复研究中心句的内涵,以此内涵为主旨谢谢观看!高考作文写作技巧专题1:审题立意

考试大纲写作部分“基础等级”的要求,第一条就是“符合题意”,要求考生对试题包含的要素做到准确理解和把握,作文时必须符合命题的意旨。这就要求考生能拥有一双“慧眼”,准确审题。在准确审清题意的基础上,选择一个合适的、集中的角度,确立作文的主题思想,即“立意”,这就需要考生有一颗“慧心”。“立意”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基础等级”中的“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和发展等级中的“深刻”“有创新”等要求能否在文中得以体现。考纲阐释

高考作文评卷历来重视审题,曾多年担任作文评卷组组长的陈妙云教授一直强调审题的重要性。她认为:只有审题准确了,写出来的作文才能“符合题意”;而达到了“符合题意”这一内容档次,作文便可达二等的评分标准了。事实上,很多考生很不重视审题,因此高考考场上能准确把握题意的考生年年皆少。【训练目标】1.了解掌握考试大纲“写作”部分“基础等级”中“符合题意”“中心明确”等具体要求。2.依据这些具体要求,按照审题立意的方法,提升准确审题、集中立意的能力。一、审题

“符合题意”是高考作文“基础等级”的第一项要求,它要求考生对作文题目、材料以及要求进行准确、全面的审视。通过审视,考生可以准确地判断出作文题所要求的体裁、写作范围和角度、写作重点等。题目审准了,才会写得切题。因此,审题是高考作文的重要一环,也是成败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立意、选材和构思的优劣。下面,我们重点讲述一下如何对高考作文中常考的新材料作文、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进行准确审题。(一)新材料作文审题1.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三性”原则

(1)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结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示例:一位裁缝在吸烟时不小心将一条高档裙子烧了一个窟窿,致使其成了废品。这位裁缝为了挽回损失,凭借其高超的技艺,在裙子四周剪了许多窟窿,并精心饰以金边,然后,将其取名为“金边凤尾裙”。不但卖了好价钱,还一传十,十传百,使不少女士上门求购,生意十分红火。【立意】①人要从不利走向有利,就要依靠自己永不放弃的精神。②人要从失误的阴影中走出来,就需要聪明过人的智慧、灵活变通的思维、高超绝妙的技艺。③成功往往有其偶然性,但更有其必然性。

剖析:三个立意都属于准确全面地理解材料,其中①②两点可同时采用,也可从任意一个或几个角度立意。假如有同学立意“创新塑造成功”“天生我材必有用”则属于对材料的理解存在偏差,没有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符合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整体性原则。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示例:宙斯想要为鸟类立一个王,指定一个日期,要求众鸟全都按时出席,以便选他们之中最美丽的为王。众鸟都跑到河里去梳洗打扮。寒鸦知道自己没一处漂亮,便来到河边,捡起众鸟脱落下的羽毛,小心翼翼地全插在自己身上,再用胶粘住。指定的日期到了,所有的鸟都一齐来到宙斯面前。宙斯一眼就看见花花绿绿的寒鸦,在众鸟之中显得格外漂亮,准备立他为王。众鸟十分气愤,纷纷从寒鸦身上拔下本属于自己的羽毛。于是,寒鸦身上美丽的羽毛一下全没了,又变成了一只丑陋的寒鸦了。【立意】①外表的美不是真正的美。不应只凭表面现象去评判他人。②美丽不需要伪装,可以用心去塑造。不必借外表美来提高自己。③对吸取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而成功的人,我们不应该嫉妒和指责,而应该宽容和高兴。

剖析:①是从宙斯选拔鸟王只看表面的角度来立意的。②是从寒鸦拾取百鸟羽毛美化自己的角度来立意的。③是从众鸟嫉妒寒鸦,纷纷拔下寒鸦身上属于自己的羽毛的角度来立意的。三个立意都正确。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是: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比较新颖;③自己有话可说。

示例: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 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立意】①珍惜友谊,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②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剖析:立意①实际成了以“珍惜”为话题,写“珍惜友谊”“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都未免偏颇。只要我们再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和筛选,就会明白这则材料对“珍惜”有着更具体的限制——“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所以,立意②才是材料的主旨所在。2.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四清”方法

(1)理清对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对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并无明显的主次之分,是平行并列的关系。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对象都可以提炼出至少一个观点。如2015年四川卷作文题:在一次班会课上,同学们围绕“学会做人:我看老实和聪明”展开了讨论。甲:老实是实诚、忠厚,聪明是机智、敏锐。乙:老实和聪明能为一个人兼而有之。丙:老实是另一种聪明,聪明未必是真聪明。

班会主题“学会做人:我看老实和聪明”直接引导考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老实和聪明。甲乙丙三个人的观点由浅入深,甲说出了“老实”和“聪明”的一般内涵,乙和丙说出了这两种人生品质和人生态度在不同人身上的体现。这里每一个观点都可以立意。

(2)分清主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这几个对象并不是并列的关系,有主次之分,那么,我们在审题时就应该分清主次,从主要对象入手进行分析,而不是次要对象,否则有可能出现偏题现象。如2016年江苏卷作文题: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此题既可以从“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角度立意,也可以从“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的角度立意,但从要求“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来看,从后者的角度立意更有话可说,可以写语文老师在分析课文时是怎样“有话则短,无话则长”,进行教学改革的;可以写父母在教育自己时是怎样“有话则短,无话则长”,促进我健康成长的,从而彰显他们各自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3)辨清关系: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而且这几个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审题时一定要辨清这几个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如2016年山东卷作文题所给材料最鲜明的特征是极富思辨性,即“准备好的却没有用到”“没有准备的却可能有用”,写作时要注意辨清“有用”与“无用”等概念的关系,不可脱离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片面地选择一个角度去写。

(4)析清含义:有些材料蕴含比喻或哲理,审题时,我们首先应该认真分析,仔细揣摩,从而揭示出材料所蕴含的意义或道理,并以此作为立论的依据。如2017年浙江卷作文题领会这“三本大书”各自的含义是写作的前提,需要我们在作文时考虑材料所蕴含的言外之意,只有这样才不会偏题。3.新材料作文分类指导指导一多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1)同中求异找主旨

相同的材料,从它们的相同点出发可以提炼观点,但往往缺乏深度,如果我们从相同的材料中寻求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就能挖掘深度,得出有分量的结论。示例:①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②恩格斯21岁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③列宁17岁就开始革命活动。④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⑤徐特立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剖析:以上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 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2)异中求同找主旨

相异的事物,有时是形异而实质相同的,因此,对于多项材料,我们可以进行分析比较,寻找材料间的共同点,从共同点入手提炼观点。

示例:①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

②小李第一次演讲,他事先也做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

剖析:这两则材料,一则是说很少有人能走过搁在山涧上的木头,一则是说小李演讲面对黑压压的人一句话也记不起来。

两则材料从形式上看是不相同的,但他们的结果都是一样——未能如愿以偿,究其原因都是胆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由这个共同点,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②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3)异中辨异找主旨有些相异的材料,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分歧点,我们找出分歧点,从它们的分歧点处入手提炼观点。示例:①俗话说:“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商量出鞋样;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②俗话又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剖析:这则材料中的人物身份、事情、结果都不相同,但我们可以找出一些共同点:同样是三个人,同样是要做一件事。可是,为何同样是三个人却产生如此不同的结果呢?他们的分歧点在哪里呢?

三个臭皮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做成了好鞋样,赛过了诸葛亮;三个和尚心也往一处想——要吃水,可是他们互相推诿,不往一处使劲儿,三个和尚没水吃。可见他们的分歧在于是否齐心协力。抓住分歧点,可以提炼出这样的观点:①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成功;②做什么事情都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4)互补叠加找主旨

有些材料性质是同一的,但各自并不全面,而是互为补充的,只有将它们叠加起来,才是科学合理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提炼出正确的观点。这就是互补叠加法。示例:①意大利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剖析:这两则材料都是讲如何走好人生之路。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 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又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出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以上是多项材料提炼观点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根据材料提炼观点,前提是要读懂材料,在此基础上,恰当地运用一种或几种分析方法,立意就会很准确。指导二单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1)故事类材料作文 A.提取关键词句法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为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示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了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同学们领略科技的魅力,过一把尖端科技的瘾,中科院某研究所推出了公众开放日系列科普活动。活动期间,科研人员特地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同学们亲手操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蝴蝶的翅膀。

通过这台可以看清纳米尺度物体三维结构的显微镜,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原本色彩斑斓的蝴蝶翅膀竟然失去了色彩,显现出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结构。原来,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剖析:上述材料属于故事类材料作文,可以采用提取关键词句法审题立意。“原来,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根据材料可确立立意:①可以单谈“内在本质”,最好兼顾“外在形式”。②“有”和“无”的关系。③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④打铁还要自身硬,要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思考后本题最佳的立意: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B.多向辐射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示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 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

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剖析:上述材料属于叙事类材料,可以采用多向辐射法从不同的角度审题立意。

从父亲的角度看,第一,父亲认为丝瓜藤和肉豆须无须分清,得到果实就可以,可以写注重结果;第二,丝瓜藤和肉豆须无须分开,它们自会各自结各自的果,可以写尊重自然规律,分清主次等。

从小孩的角度思考,孩子想分开两种植物,认清它们,说明孩子有一种探索精神,可以写鼓励探索、鼓励创新精神等。

从丝瓜藤和肉豆须的角度看,可以联系人生,人生也如丝瓜藤和肉豆须一样,时不时与人纠缠不清,只要记住自己的出发点,不忘自己的目标,不必在意过程中的不愉快,由此可以写认准目标,懂得放下必能成功,不忘初心,勇敢向前等。C.明确褒贬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农民工老王突发胃穿孔,被送进医院。为救治这名贫困患者,医院开通“绿色通道”给他做了手术,又进行了十天治疗。虽然老板主动送来5000元,老王仍欠下4000多元医药费,而医院默许他出了院。老王刚一康复就回到了工地:“哪怕打工还钱再难,我也得努力。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可欠款还是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最终,老王鼓足勇气找到医院,说出了想在医院打工抵债的心思。院方深受感动,聘他为陪检员。老王也特别敬业,作为曾经的患者,他格外懂得怎样帮助病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剖析:上述材料属于叙事类材料,可以采用明确褒贬法审题立意。分析这则材料,可以看出命题人的情感倾向是什么。材料向人们宣扬了和谐、理解、回报、感恩、关爱、信任等社会正能量,在这个材料中,三个主体很明确,即老王、老板和医院。好心的老板帮忙支付医药费;医院在老王没有完全结账的情况下,同意老王出院;老王在病愈之后没有一走了之,并且要回报医院、报效社会。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这个世界的美好首先是因为存在那些奉献出爱心的人,但更重要的是,还必须有那些懂得领受他人善意,心存感恩的人。

根据材料确立立意:①农民工拖欠医疗款项后的感恩、回报之心;②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救助,医患关系的和谐源于两者的互相理解;③呼吁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④有了社会良知和人的良知、社会责任和人的责任,才会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团体、人与社会之间的信任。(2)哲理类材料作文A.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示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有时,走错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没有走错了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上面三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②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剖析:上述材料属于哲理类材料,可以采用提炼中心法审题立意,针对路的象征意义,根据材料确立立意:

①世上本没有路。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成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遵循套用,一切要靠自己在实践中摸索,自强自立,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据此可以写创新,追求个性,追求理想,探索,走自己的路等。

②走错路会发现新的路。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旦踏上征程,很可能发现走错了而不能继续前行,这时候就可以总结教训,重新找到新的出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开朗,据此可以写失败也是收获,失败是成功之母,敢于尝试,有尝试就会有收获,正确面对错误等。

③世界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你敢走,最终总会到达目的地。可从不要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要勇于进取、敢于创新的角度立意。 ④三则材料综合考虑,可写如何面对人生的各种“路”。

思考后本题的最佳立意:如何面对人生的各种“路”。B.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示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泉水在地下蓄积。一旦有机会,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继而汇成溪流,奔向远方。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喷涌。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

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剖析:上述材料属于哲理类材料,可以采用由果溯因法审题立意,分析这则材料,可提炼出的因果为:

因:地下泉水不断聚集;果:地上清泉不停喷涌。

根据材料确立立意:“耕耘与收获”“过程与结果”“个人与集体”“积累与成功”“准备与机遇”“位置与价值”“先与后”等。(3)寓言类材料作文寓意揭示法

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示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浓荫匝地,是飞禽、走兽们喜爱的憩息场所。飞禽、走兽们经常讲它们旅行的见闻。大树听了,请飞禽带自己去旅行,飞禽说大树没有翅膀,拒绝了;请走兽帮助,走兽说大树没有腿,也拒绝了。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中包着种子。飞禽、走兽们吃了果实,大树的种子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剖析:上述材料属于寓言类材料,可以采用寓意揭示法审题立意,从不同角度提示本则材料的寓意。

从飞禽、走兽等角度立意:①飞禽、走兽认为要旅行,就必须有翅膀、有腿,这是常规思维;换个角度思考,没有翅膀和腿照样可以旅行。我们可以写凡事不要妄下结论,做人要有自己的识别能力和判断力,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事物的假象所蒙蔽。②飞禽、走兽原本想帮助大树旅行,苦于大树自身条件不足,但无心之中却助成了大树旅行,可以立意为“无心插柳柳成荫”。

从大树的角度立意,考生应紧扣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大树想要实现旅行的愿望,在直接请求飞禽、走兽帮忙而不可得的情况下,决定自己想办法,由此可立意为:①求人不如求己;②要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其二,大树通过结出甜美的包着种子的果实,让飞禽、走兽们吃了果实,将种子传播到世界各地。由此可立意为:①蛮干不如巧干;②要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③理想、愿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智慧。但是一切脱离材料的立意均视为离题,比如不扣材料谈“理想”,不扣材料谈“道德”,不扣材料谈“感恩”。立意也不宜偏颇,比如肯定“只能靠自己”“他人靠不住”等。

根据材料确立立意:①大树面对飞禽走兽的拒绝,并不灰心丧气,而是自己想办法,自力更生;②梦想的实现要靠自己去努力争取;③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如果站在飞禽走兽的角度,可以有如下立意:a.受恩必报;b.交流很有必要;c.应该学会乐于助人。思考本题的最佳立意:梦想的实现要靠自己去努力争取。(4)图画类材料作文

这类作文所提供的材料一般由标题、画面、注释三部分构成,审题时要重点审读这三部分,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思考,透视画面本意。考生可以通过以下五步进行审题: ①看标题。标题往往揭示图画的主题思想,是图画的“眼睛”。透过“眼睛”,可洞悉图画的主题。所以,审题时首先要看标题是什么,然后再把标题同图画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样就容易弄清图画的寓意所在。

②观画面。以图画为材料的作文题,分析画面是审题的重要环节。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对表达图画的寓意有提示作用。因此,考生在审读图画类材料作文题时,一定要仔细、全面、认真地观察画面。

③读注释。图画是一门艺术,为了更好地表达其寓意,常常配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注释文字。所配的注释是弄清图画寓意的一把金钥匙,考生必须仔细品味,思考其所隐含的信息和观点。

④析夸张。很多图画常常对人物行为或场景描绘进行变形夸张,以达到讽刺或警世的目的,引起观者共鸣。夸张之处往往就是图画的弦外之音,是图画表达的寓意所在。所以,考生审题时必须注意图画的夸张之处。

⑤联现实。图画大多具有针砭时弊、抨击社会不良现象的功能,解读时必须展开想象,跳出画面,联系现实,揣摩画外之意。考生要多角度思考,切忌就画论画。如2012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伸出是温暖的服务,摊开是放飞的想象,张大是创造的力量,捧起是收获的快乐……根据上述图文,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试题不局限于文字材料,还提供了图画。“手”是一个意象,一份寓意,一种语言,一种表达。“手”是爱与温暖传递的媒介,“牵手”是爱恋,“分手”是感伤,“捧手”是呵护,“放手”是飞翔,“动手”是创造。与“手”相关的一切想象,基本上都指向明媚的精神气息和感动的心灵世界。再抓住题中的文字材料,可以从服务、想象、创新、收获等方面立意。(二)命题作文审题1.命题作文的命题类型

(1)完全式命题作文,即题目+要求。题目通常是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要求”则是若干说明,规定本次作文的体裁、选材范围、字数等。

(2)材料式命题作文,即材料+题目+要求。这种形式与话题作文极为相似,应该说是命题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嫁接。既有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又具备命题作文的限制性。

(3)半命题作文,即给出一个有空白的句子,考生可以自主添加词语,形成完全式命题作文,题后也有相关的写作要求。2.命题作文的审题技巧

(1)抓住题眼,确定重点。命题作文的关键是审题,必须找准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称“题眼”。抓住“题眼”,是确立文章写作中心和采用文体的关键。

名词,我们要明确知道这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动词,应突出这个动作行为本身的意思,然后给这个动词添加枝干,使它的动作性更加明确。形容词或副词,要了解这个词语所表示的人或物的性质、状态。主谓结构的短语,题目的主旨、精神或题眼往往在谓语动词上。偏正短语,即“修饰语+中心词”形式,中心词是写作的对象和范围,修饰语是写作的重点和中心。动宾短语,宾语一般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对象,而动词一般是写作的重点所在,即“题眼”。

例如:(2016年北京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展开想象,以“神奇的书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两道题一道考议论文,一道考记叙文;一道考查认识力和思辨力,一道考查想象力和创造力。若写第一题,就要抓住“何以”这个题眼来深入思考,不能就艺术论艺术,要看到艺术背后的东西。如泥土气息、草根文化、原生态艺术等,又如粗犷的地方风格和当地彪悍的风土人情,这就是它之所以具备震撼力的原因。俗话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套用一句也可以说“地方的就是民族的”,因而还可以说,老腔体现的是一种孔武有力的民族精神,这就是它震撼力的源泉。当然,也可以与当下流行的艺术加以对比,从对比中谈论其震撼力所产生的原因。就写作对象而言,虽可以捎带写到其他艺术形式,但一般来说,要以题目中的“老腔”为主。第二题的题眼是“神奇”二字,据此,可以写科技幻想,也可以写人文想象。写科技幻想,如写书签可以发光、发热、发电,变色、变形等。写人文想象,可以写书签如何可人之意,如会提示时间,叫你保护视力,会发现问题,帮助你思考等。也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对书签做生命化、动物化、拟人化的想象。

(2)由表及里,揭示寓意。标题的含义往往是多层次的,有浅表的,也有深层的;有明言的,也有隐含的。有些命题采用比喻、象征手法,命题者拟出一个作文题,常常不只是要求我们写表面的东西,还要求我们写出包含在题目中的深层含义。审题时不能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而应该透过表面意义去挖掘内在的含义以及隐藏在背后的寓意。如2011年广东卷“回到原点”,“原点”可理解为“道路的起点”,比喻义为“事业早先的开始”,由此可立意为“人生、事业、学业方面,回到原点,重新出发”。“原点”也可理解为“长河的源头”,比喻义为“历史曾经的开端”,由此立意为“企业、团体、民族方面,回到原点,从头再来”。“原点”还可理解为“坐标的中心”,比喻义可为“白纸一般的人生童年”,由此立意为“面对成功,淡然处之,以再回到‘原点’的勇气,争取更大的胜利”。

(3)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我们需要化实为虚,进行提高和深化;有些命题比较抽象,我们需要化虚为实;还有些命题虚实兼备,考生写作时需要虚实结合。如2017年北京卷“说纽带”就属于虚实兼备的作文题。

(4)把握内涵,梳理关系。几年前有些高考作文命题是由两个以上的概念组成的关系型作文命题,审题的关键是要在把握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找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梳理出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如“一步与一生”“人与路”等。这些概念之间一般有依存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层进关系、取舍关系等。如2012年江苏卷的“忧与爱”,“忧”是担忧,“忧”的事情有很多,比如与身边同学的事、家庭的事,甚至国家的事;“爱”侧重爱心、关爱。“忧与爱”不只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还可视为因果关系,即因为“爱”,所以“忧”(当然不是所有的忧都是爱引发的)。“忧”中有“爱”,“爱”中有“忧”。“忧”是一种社会责任,是一种历史使命,有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家庭、社会和生活就会充满爱。正所谓“爱之愈深,忧之愈切”。

(5)添加词语,构成语境。遇到词语或短语式命题时,我们可以用“添加词语,构成语境”的办法来完成审题,即在所给定的词语前或后添加词语或短语,来显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使作文更好地扣紧中心。(三)话题作文审题“材料+提示语+话题+要求”,是近年高考话题作文所采用的主要结构形式。

话题作文虽然较以前的材料作文对考生的限制少了,但限制少不等于没有框限;审题难度降低,不等于不需要用心审题。“海阔凭鱼跃”,而鱼不能跃入天空;“天高任鸟飞”,鸟也不能飞进水底。如何突破话题作文的审题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审材料。“审材料”的关键在于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审清材料中的思想倾向,即材料中暗含的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美什么、批判什么、讴歌什么、鞭挞什么等。

2.审提示语。“审提示语”的关键在于围绕提示展开联想和想象,寻找与所给材料相似、相反、相关、相连的作文素材。

3.审话题。“审话题”的关键在于首先要深入理解话题的内涵,然后从相近和相反两个角度扩展联想,寻找话题的外延。如果是短语,还应辨明它的结构层次。

4.审要求。话题作文的要求,是对作文的最明确的限定,它直接规定着作文能写什么,不能写什么。“审要求”的关键在于看准作文要求中的“能”与“不能”、“可”与“不可”。

话题作文的审题既要关注话题的类型和内涵,又要找出话题与材料的结合点,将话题与材料结合起来考虑,才能准确审题。综合运用“新材料作文审题”和“命题作文审题”,即可做到准确审题。如: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700字。

审读材料,可以明确:要细心阅读作文材料,挖掘“审题点”,特别要注意第二段,其实,题目希望大家关注的是一个“老规矩失而复得”的问题,写作时要关注的是这一变化的“社会现象”,如果只关注“传统文化”,而没有写出对“失而复得”的思考,则立意就不够高远。

审话题,可以明确:要理解“老规矩”的内涵,“老”是指历史传统、历史的积淀、文化的精华。“规矩”是指对文化传统的继承,是人们共同的约定,是对人的行为的约束。“老规矩”,一是要“爱国”,即精忠报国;二是要“敬业”,即敬业乐群;三是要“诚信”,即诚实守信;四是要“友爱”,即友好善意,邻里和谐。“老规矩”,实际上都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通过日常的生活、活动,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恢复。要选好“规矩”,一要准确,确实是“老规矩”;二要对“老规矩”有自己的认识,能够辩证地看问题,不能一边倒,并不是所有“老规矩”都要继承和发扬。

审要求:题目灵活性非常强,要求考生会灵活运用文体知识。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考生可以写议论文,围绕材料来写人物,对人物进行深入挖掘,或者以材料中的人物来思考当代人的精神追求;也可以写记叙文,联系身边的人物来进行写作;还可以写散文,根据材料中的人物精神和特点,联想到某些事物的特征。

参考立意:“发扬老规矩,枯树发新芽”“老规矩也要与时俱进”“在老规矩中成长”“老规矩助力梦想”“说说我家的老规矩”“老规矩都去哪儿了”。二、立意

“千古文章意为高”,立意,是确立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关键。立意的基本要求是在“符合题意”的基础上力求明确、具体;更高的要求则是追求“活”“深”“新”。下面介绍一些立意技法,以供借鉴。(一)点睛明旨法

点睛明旨法又叫“画龙点睛法”。作文时,在关键地方,或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或用一两句话点明主旨,这就叫作“点睛明旨法”。

从作用看,一是向读者阐释了开篇背景描写的深刻含义;二是点破题目,明确主旨;三是留下意味深长的思考;四是突出所写事物的特点。点睛,文章便生动精辟;反之,便呆板平滞。

从句式上看,点睛明旨的警句多是议论句式。如《过秦论》的篇末:“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者在前四段叙史实,末段发议论,这样写,能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避免了空泛的议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不过,点睛句也可以是叙述、对话,甚至是描写等。

从位置上看,点睛明旨句可在作品的不同位置。它可以置于文首,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开篇便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由此写出了他内心的苦闷和出游的原因,引出他来到荷塘排遣烦恼的情节。它也可以置于文中,如莫泊桑的《项链》,在写主人公玛蒂尔德为赔项链而奋斗十年、备尝艰辛时,作者描述了玛蒂尔德的向往并进行了评论:“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种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作者用点睛之笔,揭示出人生遭遇的不确定性。它还可以置于文末,即“卒章显志”,如上一段提到的《过秦论》便用了此法。因此,何时点睛,并无一定之规,关键在于你能否把“点睛”处写深、写透,使重点和主题突出,人物形象活灵活现。(二)多向立意法

作文如何选择角度,对于其成败,常常是至关重要的。苏轼《题西林壁》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恰可说明这个问题。角度是指作者站在什么位置、以什么样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观察、审视、认识客观事物,从而描写景物、叙述事件、说明事物、评论问题等。角度不同、思路不同,立意也不同。尽管高考话题作文的主题是唯一的,不能反其意而为之,但是只要巧妙转换立意角度来表现,仍会令人眼前一亮。如变一般性的歌颂为思考,寄以远虑;或从人文角度来批判,表达忧思;或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谈论价值;或从生物科学的角度表述,推因析果。总之,转换立意角度、进行立体思维的方法有很多,只要将其中一两种运用熟练,便能在考场上出奇制胜。常用立意法有以下三种:1.顺向立意法

即根据材料的中心,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是对原材料中心的具体化。如依据《智子疑邻》的故事,提出自己的主张:不能凭感情的亲疏远近来认知事物,感情阻碍人对事物的认知。2.逆向立意法

即以原材料的中心为对立面,提出与其相反的观点。如材料:“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即可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这就是逆向立意。3.辩证立意法

即换一种眼光,变换一个角度看原材料。这是一种辩证思维。它提醒我们多从事物的不同侧面来思考和分析,进行多角度的审视。如论述学习的“苦与乐”,一般同学会说学习是苦的,只有先吃苦然后才会快乐。那么,换一种眼光呢?对“苦与乐”的认识是因人而异的,有人认为苦的事,有人却乐此不疲;有人认为乐的事,有人却苦不堪言。吃不着苦的苦比吃着苦的苦还苦,是心灵之苦。这样的立意就会比前一种观点更高一筹。(三)虚实转化法

有的作文命题很实,实者则虚之。如作文题“肩膀”:从实在的人体部位——肩膀的角度就难写,如果由“肩膀”联想到“依靠”“担子”“责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肩负起历史使命”“个人的肩膀”“民族的肩膀”等,可写的空间就大大地拓宽了。

有的作文命题很虚,虚者则实之。如作文题“感悟大自然”:“大自然”是个范围很大的抽象概念,只想到对整个大自然的感悟,就虚而难写,倘“万中取一”“尝其一脔”——或只写水,感其千变万化;或只写山,悟其奇崛险怪;或只写树,感其万种风情;或只写云,悟其千姿百态。也可写夜望星空,慨叹宇宙之广阔深邃,感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也可写流星,想到“不要追求短暂的闪光,而要追求永恒的光辉”;也可写静听虫鸣,惊叹世界奇妙多彩,感悟生命的无穷力量。哪怕只写蝉鸣,也会感悟“四年的黑暗劳作,才有短短一个月的欢唱”;哪怕只写小草,也会感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无不符合“感悟大自然”这个大话题。1.化实为虚

所谓“化实为虚”,就是完全避开实实在在的文题内容,从侧面着手,寻找与文题内容相应的感官、意识、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虚”的内容,进行含蓄表达。所谓的“虚”,具体来说就是假托的、主观的、抽象的、隐含的、未来的、未知的等内容。化实为虚,可使文章显得空灵、飘逸,又可收到气氛浓烈、想象飞腾的效果。当前盛行的话题作文大多适于用这种方法。

虚写,需要运用相似联想行文,多采用比喻手法。如由真实的“桥”可以联想到“感情的沟通”“友谊的珍贵”;由“家”可以联想到“珍贵的亲情”“人间的温暖”;由“根”可以联想到“心灵的归宿”“祖国的统一”;由“水”可以联想到“勇往直前的品质”“水滴石穿的精神”……如2017年北京卷命题作文“说纽带”,就可以运用“化实为虚”法展开写作。2.化虚为实

考生写作文时,经常会有这样的苦恼:一些题目看起来颇为抽象甚或“空洞”,如“尝试”“诚信”“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时间啊,时间”等;有些描写议论的对象难以直接表现,如“独到的感觉”等。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硬着头皮直接从正面去写,其效果恐怕不会好,这就需要用化虚为实法。化虚为实,即把虚幻的东西写得真实、可信,把隐喻的道理说得看得见、摸得着,把看起来很空洞的论说表达得具体形象。运用这种技法要注意以下两点:

(1)理解题目的隐含意义。题目除字面上的意义外,还有丰富、深刻的隐含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对重点词语反复推敲,理解意蕴,从中找到立意的突破口。如“诚信”包括诚实、有信用,抓住这两个方面才能做到切题。若把“诚信”理解为真诚、诚意等而忽视了“信”这个语素的意义,则不十分切合话题。

(2)先发散,后聚合。在准确审清原意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展开丰富的联想。化抽象为具体,由虚拟事物联想到现实事物,由个别联想到一般等。在联想中应特别注意两者的相似点或相通点。如面对“时间啊,时间”这一作文题,有考生这样写:“是什么使稻米变成香醇的佳酿?是时间。是什么使咿呀学语的孩童变成沉默的老人?还是时间。是什么使我们一穷二白的祖国变成今天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大国?也还是时间。时间,是一个多么伟大的魔术师啊!”作者在议论说理时,采用“虚则实之”的方法,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枯燥说教,把“虚”的概念阐述得真切可感。(四)大小互为法“大小互为法”包括“化大为小”和“以小见大”两种。1.化大为小法

高考作文往往给定一个写作的大范围,考生必须在这个大范围之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炼出多个不同的写作中心。然后选择其中一个为文,即从宽泛的话题中提炼出一个小角度,从文题材料涉及的一人一事、一枝一叶中,洞隐烛微,深入发掘,将大范围凝缩于其上,让“大道理”融于其中。2.以小见大法

应考作文宜运用以小见大法,通过个别来窥知全体,透过表象探究本质,通过一个侧面反映大的主题。善于以小见大,就要把具有典型意义的小细节、小片段、小事情投放到时代大背景中去展示,挖掘其深刻的内涵,让人们从“小”中悟出“大”来。还要善于联想,由此及彼,由点带面,因事见理,见微知著,能够在一滴水里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从一粒沙中看出世界的面貌。(五)立意高远法

所谓“立意高远法”,就是指作文要“大气”,有高远的立意,也就是要有才识。有了才识,就具备了发展创新的意识和气量,就从思想上有了把握全局与选择目标的能力;有了才识,就能形成独立之见,就有了超越平庸的气概和胆略;有了才识,就有了创造的自信和能力,面对机遇和挑战,全面充分地展示自我。才识是高考作文的制高点,它决定了文章品位的高低。一些同学立意不高远的主要原因,是囿于自我的狭小天地,他们只停留在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喜怒哀乐和荣辱得失上,因而文章流于平淡,流于“小气”。那么文章怎样才能写得立意深远而有才识呢?1.不断超越,抛弃小我为大家

深刻高远的立意总是与“自我”无缘的,所以,必须超越自我局限,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情感。必须把现实生活融入作文中,不要就事论事,尽量用大的眼光去看,要用世界的、长远的、人生的目光去审视生活、生命和人生。在超越中,由低级到高级,由微观到宏观的大致顺序是:自我→家庭→集体、阶级→民族、国家→人类、宇宙。如“习惯”,多数考生就习惯写“习惯”,或生活习惯,或学习习惯,或性格习惯等,自甘平庸,流于一般。若能从宗教谈到哲学,从理性高度对“习惯”加以思考;从科学谈到政治,从历史发展的层面对“习惯”进行反思;从我国改革开放的现实,对“习惯”发出挑战,这就不再是生活中一人一事的习惯了。这种“习惯”自然就超越了一般,显示出非凡的才识。2.运用发散思维,纵横古今中外

针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寻求答案,由一点向四周辐射的开放性思考,便是发散思维。它的实质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展开多角度思维。“纵”就是纵向思考,按时间顺序,古往今来地联想。它由过去、现在、未来三部分组成。“横”就是横向思考,按空间顺序,四面八方地联想。由“水”想到长江、黄河、黑龙江、塔里木河……想到外国的江河湖海,都属横向思考,它能使认识向四周延伸拓展。(六)出奇制胜法

考场作文立意多求稳妥,确保稳定;但如果人人满足于此,阅读岂不疲倦?也有一类文章,它们以“险”取胜,“意”在人外,闪出智慧的灵光,令人读后不由地拍案称奇,这种“奇”指的是不落窠臼,独辟蹊径,走的是险道,险得成功,实际是一种创新。创新也就是创造。什么是创造?创造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创”,二是“造”。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想出新的东西;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构建有实际意义的东西。有人把这个过程概括为“荒谬的合理化”,即提出超越常理、违背常规甚至有些荒谬的构想和创意,然后想办法使之合理化,让别人认为合情合理。

在我们的生活中,面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材料,人们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看法。而只有善于思考的人,才能有新奇独特的感受和心得。例如:同是看赛跑,人们总是赞美跑在最前面的人,嘲笑跑在最后面的人。但是鲁迅先生却赞美“那虽然落后而非跑至终点不止”的人,他把着眼点放在“不耻最后”者身上,发掘出他们身上的那种顽强不屈的精神。这个立意与众不同,不但新奇,而且深刻。那么作文怎样“出奇”呢?1.出奇,要有甘冒风险的勇气

出奇是一种可贵的创新思维,更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境界,没有一点冒险精神,满足于四平八稳,如何能摧枯拉朽,推陈出新?凡有创新品质的学生,即使在大的立意观点方面一时无法全面突破,也应尽量在细小的方面“跳一跳”。2.出奇,要有拒绝平庸的气度

拒绝平庸就要突破模式的束缚。模式是“出奇”的死敌,只有突破模式的桎梏,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东西;只有从模式中突围出来,才能让创新的思想在蓝天上自由飞翔。当然,我们鼓励“出奇”,但对“出奇”的认识要全面、辩证。出奇要有基础,脱离了自己的实际就会走火入魔,沦为一味猎奇或胡说八道。出奇也不会是横空出世、亘古未有之奇。对多数考生来说,只能是较之一般人在某一点上新一点、深一点、广一点、巧一点。【高效训练】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许多高校花心思创新录取通知书的样式。如浙江农林大学发毛竹录取通知书,陕西师范大学发老教授手写的录取通知书,北京大学随录取通知书寄送“游戏光盘”,让新生以游戏角色扮演的方式提前熟悉校园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