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与方剂课件_第1页
中药与方剂课件_第2页
中药与方剂课件_第3页
中药与方剂课件_第4页
中药与方剂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与方剂

方剂-备论

第二章备论

第一节解表剂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以疏散表

邪,解除表证的方剂,称为解表剂。

属“八法”中的“汗法”。

表证,系六淫之邪侵袭肌表而致,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

痛,无汗或有汗,苔薄,脉浮等。由

于此时邪气轻浅,所以可用解表剂“汗而发之”,使邪从肌表随汗而

解。因此解表剂还可用于治疗麻疹、

疮疡、痹症初期及水肿见有表证者。

因表邪有寒热之分,人体有虚实之异,故解表剂通常又分为辛温

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大类。

应用解表剂时,应避风寒或增加衣被,以遍身滋滋微汗为最佳,

不易过汗,若汗出不彻,

则病邪不解;若汗出太多,则易耗气伤津,甚至导致亡阴、亡阳。若

表邪未解,又见里证者,应先解表后

治里,或表里双解;或表邪已尽,或已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清,

自汗,盗汗、虚性水肿,出血吐泻失

水等,增应慎用或忌用解表剂。

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一、辛温解表剂

凡以辛温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辛温发汗,疏风散寒作用,用以

治疗风寒表证的方剂,称为辛温解表剂。

代表方如麻黄场、桂技汤等。

麻黄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温服,服后盖被取微汗。(小儿按配伍比例酌减)。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

舌苦薄白、脉浮紧。

【方解】本方证为风寒外束,媵理闭塞,营卫郁滞,肺失宣降所

致。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为

君药;桂肢发汗解肌,湿经散寒,与麻黄合用,一除营气之滞,一解

卫气之郁,使营卫通畅,媵理开泄,

有利于发散风寒,所以桂枝既能助麻黄发汗解表,又能祛除肌体疼痛,

为臣药;杏仁降气,止咳平喘,同

麻黄一宣一降,使肺郁得解,宣降协调,有助于麻黄平喘,为佐药;

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宣降,又能缓

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正气,为佐使药。诸

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

功,故能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

【临床应用】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辩证

要点。

现代多用于治疗感冒、流感、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

于外感风寒表实证者。

【使用注意】本方为发汗峻剂,凡表虚有汗,外感风热,体虚外

感等均不宜使用。

【方歌】

麻黄汤中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恶寒发热头身痛,

喘而无汗服之宜。

桂枝汤(《伤寒论》)

【组成】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

克。

【用法】水煎温服,服后喝白开水或少量热稀粥,冬季可加被取

暖,使微微汗出。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流清涕,

喷嚏,鼻鸣干呕,口不渴,苔薄白,

脉浮缓。

【方解】本方证为风寒外束,媵理不固,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所

致。方中桂枝发表解肌,温经散寒为

君药;芍药益阴敛营,与桂技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一散一敛

使表邪得解,营卫得和,为臣药;生

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助芍药益阴敛营,

炙甘草既助桂技解肌,又助芍药以

益阴,共为佐药;同时炙甘草调和诸药,又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故能治疗

外感风寒表虚证。

本方虽为解表之剂,但以调和营卫为主,故临床不单可用于治疗

外感风寒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

虚而致营卫不和,症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有风寒等,都可酌情使

用。

【临床应用】本方为治疗风寒客表,营卫不和的常用方。临床应

用以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为辨

证要点。

现代多用于治疗各种感冒、发热、皮肤病、心脏病、妇女孕期、

产后的腹痛、恶阻,更年期综合症等

属营卫不和者。

【使用注意】本方药性辛温,且以调和营卫为主,故对风寒表实

证,温病初起,风热表证及表郁里热

证等,均不宜使用。

【方歌】

桂枝汤治太阳风,

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

表虚自汗正宜用。

二、辛凉解表剂

凡以辛凉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辛凉宣透,疏风散热作用,用以

治疗外感风热或温病初

起的方剂,称为辛凉解表剂。代表方如桑菊饮、银翘散、麻杏石甘场

等。

桑菊饮(《温病条辨》)

【组成】桑叶12克、菊花9克、杏仁9克、桔梗9克、连翘9

克、芦根20克、生甘草6克、薄荷(后下)

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症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舌苔薄白,

脉浮数。

【方解】本证为风温初起,风热之邪入侵肺卫,卫表不疏,肺气

失宣所致。其温热之邪较轻,肺郁突

出,咳嗽较重,故方中用桑叶、菊花甘凉轻清,宣透上焦风热,且桑

叶善走肺络,清肺热而止咳嗽,共为

君药;薄荷辛凉助桑、菊疏散上焦风热,桔梗、杏仁一升一降,解肌

肃肺以止咳,共为臣药;连翘清热透

表,芦根清热生津止渴,共为佐药;生甘草调和诸药,又与桔梗相配

祛痰利咽,为使药。诸药合用,既解

表热,又止咳嗽,共奏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功。

【临床应用】本方为辛凉轻剂,是治疗风温初起的代表方。临床

应用除见一般风热表证

外,应以表邪较轻,咳嗽突出为要点。

现代用以治疗流感、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流脑,百日

咳等属风热表实者。

【使用注意】本方为辛凉解表剂,风寒表证忌用。

【方歌】

桑菊饮中桔杏翘,

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

风湿咳嗽服之消。

银翘散(《温病条辩》)

【组成】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桔查9克、薄荷(后下)

6克、淡竹叶9克、牛菊子9克、淡豆

豉9克、荆芥穗6克、生甘草6克、芦根20克。

【用法】水煎服(原方为散剂,现多改作汤剂,亦有作丸剂、片

剂者)。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症见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微恶风寒,头

痛口渴,咳嗽咽痛,心烦、舌尖红,

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方解】本方证为温病初起,温热之邪入侵肺卫,卫气被郁,肺

气失宣所致,其温热毒邪较重,故方

中用金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为君药;薄荷,淡豆豉辛凉透

表,助金银花、连翘疏散在表之温热

之邪;荆芥穗,辛温解表,既助金银花、连翘透邪解表,又防金银花、

连翘凉遏太过,为臣药。牛薯子、

桔梗疏风散热,宣肺祛痰利咽,生甘草清热解毒,芦根清热生津止渴,

淡竹叶清热除烦,均为佐药;甘草

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既解表热,又清热毒,共奏辛凉透表、

清热解毒之功。故能治疗温病初起,

温热毒邪较重之证。

【临床应用】本方是辛凉平剂,是治疗温病初起的代表方。临床

应用除见一般见热表证

外,应以表邪重,而津伤不甚为要点。

现代多用于治疗流感、急性扁桃腺炎、肺炎、流行性腮腺炎、急

性咽喉炎,猩红热等见有风热表证者。

【使用注意】本方为辛凉平剂,风寒表证忌用,风热轻证慎用。

【方歌】

银翘散主上焦痛,

竹叶荆著鼓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

发热咽痛服之瘗。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9克、杏仁9克、石膏(先煎)30克、炙甘草6

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肺热内空壅。症见发热咳嗽,喘息急迫,有

汗或无汗,口喝、舌苔薄白或黄,脉

滑数。

【方解】本方证为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壅遏于肺所致。

其肺热甚,咳喘重,故方中重用石膏

清泄肺热,兼以生津,麻黄宣肺解表而平喘,并为君药;杏仁降肺气,

助麻黄、石膏清肺平喘,为臣药;

炙甘草既能和中护胃,又与石膏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调和于寒温宣降

之间,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辛

凉宣泄,清肺平喘之功。

【临床应用】本方为辛凉重剂,是治疗肺热喘咳之代表方。凡外

感风邪、风寒、风热等所致热壅于肺,

无论其外感表证是否存在,总以发热、喘咳急迫为其使用要点。

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肺炎、支气管炎、哮喘、尊麻疹,猩红热等

属肺热喘咳者。

【使用注意】本方为治疗肺热喘咳之主方,凡属风寒实喘,肾虚

久喘者,不宜应用。

【方歌】

麻杏石膏甘草汤,

四药组合有专长;

肺热壅盛气喘急,

辛凉疏泄此法良。

三、扶正解表剂

凡以解表药物为主,配以补益药物组成,具有扶助正气,解散表

邪作用,用以治疗身体虚弱又感外邪

之表证的方剂,称为扶正解表剂。由于外感有风寒、风热之不同,体

虚又有气、血、阴、阳虚损之分,故

临床见症不一,组方用药各异。本文仅选人参败散毒作为代表以举一

反三。

人参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人参、柴胡、前胡、川茸、枳壳、羌活、独活、获苓、

桔梗各30克,甘草15克。

【用法】上药共为末,每服6克,入生姜、薄荷水煎冲服。现代

多作汤剂,按原方酌定用量,加生姜三

片,薄荷少许,水煎服。

【功用】益气解表,散风除湿。

【主治】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湿邪。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

痛,肢体酸痛,鼻塞声重,咳嗽有痰,

胸嗝痞闷,舌苔白腻,脉浮濡或浮数而重取无力。

【方解】本方证为素体气虚,复感风寒温邪,邪气客表,卫阳被

遏,气机被阻,肺气失宣所致。方中羌

活,独活辛温发散,通治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并为君药。川茸行血

祛风止痛,柴胡辛散解肌,合用助羌活、

独活祛外邪,止疼痛,并为臣药。枳壳降气,桔梗开肺,前胡祛痰,

茯苓渗湿,合则利肺气,除痰湿,止咳

嗽;薄荷,生姜发散表邪;人参补气,扶正以鼓邪外出,共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又合茯苓,生姜和中健

脾化痰,为佐使之品。诸药合用,以解表为主,辅以益气,共奏益气

解表,散风除湿之功,对气虚外感风寒

湿邪者,用之颇宜。

【临床应用】本方为益气解表的常用方。凡素体气虚,外感风寒

湿者皆可运用。临床以恶寒发热,头身

疼痛,咳嗽痰多,胸闷,脉浮,而按之无力为使用要点。另外,本方

亦可用于痢疾初起,见有恶寒发热,头

痛项强,肢体酸痛,苔白腻等表证者,以疏散表邪,使邪从外入者,

仍从外出,即所谓“逆流挽舟”法。

现代多用于治疗感冒、流感、外科感染及痢疾初起等属正气不足、

外感风寒湿邪者。

【使用注意】本方为辛温发汗剂,药性偏于辛温香燥,暑湿、湿

热蒸迫肠中而成痢疾,或非外感风寒湿

邪,寒热无汗者,均不宜服。

【方歌】

人参败毒草苓茸,

羌独柴前枳桔同;

生姜薄荷煎场服,

祛寒除湿功效宏。

第二节清热剂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滋阴透热

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称为

清热剂。属于“八法”中的“清”法。

里热证,系指外感之邪入里化热或内生火热而致发热,但热不寒、

口喝、喜冷饮、烦燥、舌红苔黄,脉

数等证而言。其证表现有在气分、血分之异,实热、虚热之分,脏腑

偏胜之殊。见证不同,则治法方药各异,

根据其证的不同,本节可分为清热泻火剂,清热凉血剂,清热解毒剂,

清脏腑热剂和清退虚热剂五类。

清热剂为里热证而设,若热邪在表,尚未入里,当先解表;若热

邪入里,里热成实,则直攻下;若表未

解里又热,又须表里双解。只有在邪已解,或里热虽盛而尚未成实的

情况下才可应用,即使如此,尚需辨明

邪之轻重、邪在部位、性质虚实及真假。若病重而药轻,则效果不佳,

病轻而药重,则损伤正气;若热在气

分而凉血,则引邪深入,热在血分而治气,则血热难平;属虚热而一

味若寒清泻,非但无济于事,反可寒凉

伤中;假热而用寒凉,无疑雪上加霜等。

清热药多为甘寒、苦寒之品,因甘寒多滋腻碍胃,苦寒多伤阳败

胃,苦燥多耗伤阴液,故须配伍醒脾和

胃滋阴之品。另外,为消除寒热格拒现象,常用“反佐”法,配伍“反

佐”药,其用量宜轻、宜少,若用量

主次不分,便有失“反佐”之意。

一、清热泻火剂

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适用于热在气分,症见高热烦渴,多汗,

苔黄,脉洪大或滑数等的方剂,谓清热

泻火剂。代表方如白虎汤。

白虎场(《伤寒论》)

【组成】石膏30克、知母9克,炙甘草3克、粳米15克。

【用法】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渣温服。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症见壮热面赤,口干舌燥,烦渴引饮,

汗大出,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方解】本方证为伤寒化热传阳明之经,温邪传入气分伤及阴津

所致。放方中重用石膏清泄透解阳明

气分之热,为君药;知母清热生津、止渴,为臣药;粳米益胃养阴,

炙甘草益胃和中,防石膏过寒伤胃,

为佐使药。诸药合用,使邪热得消,津液恢复,而诸证自除。

【临床应用】本方是治疗阳明经证,气分实热证的主方。

临床应用应以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有力(四大症)为使用

要点。

现代常用以治疗流脑、麻疹、出血热、脑膜炎、肺炎,糖尿病等

阳明气分热盛,伤及律液者。

【使用注意】表证未解,邪未传里;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血虚

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脉见浮细或沉

者等均禁用本方。

【方歌】

白虎汤清气分热,

石膏知母草米协。

二、清营凉血剂

具有清营透热,清热凉血的作用,适用于热入营分、血分证,入

营之证见有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

有澹语,或外有隐隐斑疹;入血之证见出血、发斑、如狂、澹语、舌

绛起刺等,方剂为清营凉血剂。代表

方如清营汤。

清营场(《温病条辩》)

【组成】犀角2克、玄参9克、生地15克、麦冬9克、竹叶3

克、丹参6克、黄连5克、银花9克、

连翘6克。

【用法】水煎服,犀角锂末冲服。

【功用】清中透热,凉血养阴。

【主治】热入营分证,症见身热夜甚,口喝或不渴,烦燥不眠,

时有澹语,或斑疹隐隐,舌绛而干,

脉细数。

【方解】本方证是由于温热之邪传入营分,灼伤营阴,扰乱心神

所致。方中用犀角清营凉血,为君药;

玄参、生地、麦冬清热养阴,为臣药;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透热转

气,黄连、竹叶清心泻火解毒,丹参凉

血散瘀;以防血与热结,均为佐药。诸药合用,具有清营分热毒,透

营热转气分的特点,使邪热除,阴液复,

诸证自陈。

【临床应用】本方为清营解毒的重要方剂。临症应以身热夜甚。

舌绛而干,或斑疹隐隐为使用要点。

现代常用以治疗“乙脑”、“流脑”、白血病、流行性出血热,

败血症等属热在营分者。

【方歌】

清营汤治热传营,

身热烦渴眠不宁;

犀地银翘玄连竹,

丹麦清热更护阴。

三、清热解毒剂

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温疫、温毒或疮疡疗毒等热

毒炽盛之证,症见烦躁狂乱,吐蚂发斑,

疮疡肿毒,或头面红肿,口糜咽痛等的清热剂,谓清热解毒剂。代表

方如仙方活命饮。

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组成】穿山甲(炙)、白芷、天花粉、皂角刺(炒)、归尾、甘

草节、赤芍、乳香、没药、防风、浙

贝母各3克,陈皮、银花各9克。

【用法】水煎服,或水酒各半煎服。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消肿溃坚。

【主治】疮疡肿毒初起,症见局部红肿热痛,身热微恶风寒,或

疮疡已化脓,肿块未溃,脉数有力。

【方角】本方证多因热毒壅聚,气血瘀滞而成。方中银花清热解

毒,为治疮疡要药;防风、白芷疏散外

邪,使热毒从外透解;归尾、赤芍、乳香、没药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贝母、花粉清热散结;穿山甲、皂角

刺能通行经络,透脓溃坚;酒煎服,是用其活血通络以助药效;陈皮

理气,疏通壅滞;甘草清热解毒,调和

诸药。诸药合用,使热毒消解,气血畅通,自可肿消脓溃痛止,诸证

自除。

【临床应用】本方为阳证痈疡初起的首选方。凡痈疡肿痛属于阳

症者均可使用,脓未成

者,服之可使消散,脓已成者,服之可使外溃。故《医宗金鉴》称此

方为“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

现代常用于治疗蜂窝组织炎,脓胞疮,将肿,扁桃体炎,乳腺炎

等属热毒实证者。

【使用注意】疮疡已溃及阴证疮肿忌用。

【方歌】

仙方活命金银花,

防芷归陈穿山甲;

贝母花粉兼乳没,

草芍皂刺酒煎嘉;

一切痈疽能溃败,

溃后忌服用勿差。

四、清脏腑热剂

具有清解脏腑、经络邪热的作用,适用于不同脏腑邪热偏盛,而

产生的不同火热证候的

方剂,称为清脏腑热剂。代表方如龙胆泻肝汤、白头翁汤。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组成】龙胆草9克、黄琴6克、桅子9克、柴胡6克、泽泻

6克、木通9克、车前子9克(另包)、

当归3克、生地9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亦可制成丸剂,每服6—9克,日二次,温开

水送下。

【功用】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温热。

【主治】肝胆实火上扰,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

肿。肝经湿热下注,症见阴痒,阴肿,

小便淋浊,妇女带下,臭秽,粘稠,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有力。

【方解】本方证乃肝胆实火上扰、肝经湿热下注所致。治宜泻肝

火,利湿热,兼以疏肝养阴。方中龙

胆草泻肝胆实火,利下焦湿热,为君药;黄苓、桅子清热燥湿泻火,

助龙胆草泄热燥湿为臣药;泽泻、木

通、车前子清利湿热,使邪从小便而出,助君药清泻肝胆湿热,柴胡

疏理肝气,条达肝木,当归、生地养

阴柔肝,使苦燥清利而不伤阴,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柴胡引诸

药人肝经,共为使药。综观全方,是

泻中有补,利中有滋,降中寓升,祛邪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配

伍严谨,照顾周密,确为治上证之良

方。

【临床应用】本方是治疗肝胆实火,下焦湿热的常用方,临床应

用除见烦躁易怒,脉弦数之肝经实热

证外,应以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苔黄腻为使用要点。

现代医学中的急性结膜炎,急性中耳炎,鼻前庭将肿,外耳道将

肿,急性胆囊炎,高血压,带状庖疹,

急性肾盂肾炎,尿道炎,急性盆腔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腺肿,妇

女外阴肿痛,阴道滴虫等属于上述证

型者,均可用本方化裁治疗。

【使用注意】本方药多苦寒,易伤胃气,应中病即止。

【方歌】

龙胆泻肝桅苓柴,

生地车前泽泻偕;

木通甘草当归合,

肝经湿热力能排。

白头翁汤(《伤寒论》)

【组成】白头翁15克、黄柏12克、黄连6克、秦皮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热痢。症见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泻下脓血,赤

多白少,身热心烦,口渴欲饮,舌红

苔黄,脉弦数。

【方解】本方证乃热毒壅结大肠,深陷血分所致。治宜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方中四味药皆能作用于

肠,且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善治热毒赤痢,为君药;黄连、黄柏、

秦皮清热解毒,燥湿止痢,共为臣药;

又秦皮苦涩,具有收涩止痢之功,亦作佐药。诸药合用,清解中兼有

涩止,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效。

【临床应用】本方为治热毒血痢的常用方。临床以腹痛,里急后

重,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或纯下血

痢为使用要点。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细菌性痢疾,中毒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溃疡性结肠炎,急性肠炎等见有热毒

内盛,下痢脓血者。

【方歌】

白头翁汤治热痢,

黄连黄柏秦皮备。

五、清退虚热剂

具有养阴透热,清热除蒸的作用,适用于热病后期,邪热未尽,

阴液已伤,热留阴分,出现夜热早凉,

舌红少苔;或因肝肾亏损而致的骨蒸潮热,或低热不退等虚热证的方

剂,称为清退虚热剂。代表方有青蒿

鳖甲汤。

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辩》)

【组成】青蒿6克、鳖甲15克、细生地12克、知母6克、丹皮

9克。

【用法】水煎服,青蒿后下。

【功用】滋阴透热。

【主治】热病后期,阴液已伤,邪热未尽,深伏阴分,症见虚热

起伏,或夜热早凉,热退无汗,消瘦乏

力,口干唇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解】本方证乃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液耗伤,邪热留伏阴

分所致。治宜养阴透热,使深伏阴分之

热邪透出阳分而解。方中鳖甲直入阴分,滋阴退热,青蒿芳香,清热

透络,能引热邪外出,共为君药;生地、

知母养阴清热,丹皮凉血泄热均为臣药。诸药合用,滋阴清热,透达

并举,养阴而不留邪,清热而不伤正,

相辅相成,则诸症自除。

【临床应用】本方为养阴透热之有效良方,临床应用除见夜热早

凉,形瘦,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主症外,

应以无汗为使用要点。

现代常用于治疗小儿夏季热,慢性肾盂肾炎,肾结核,功能性低

热及慢性疾病的消耗性发热,原因不明

的久热等属阴虚有热者。

【方歌】

青蒿鳖甲知地丹,

热自阴来仔细看;

夜热早凉无汗出,

养阴透热服之安。

第三节祛痰剂

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排除和消解痰钦作用,以治疗各种痰

证的方剂,称为祛痰剂。

痰之与饮,异名同类,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均由湿聚而成。

其生成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

切相关。

痰之为病,无处不到,胸隔肠胃,经络四肢,皆可有之,其发病

常见咳嗽喘促,眩晕呕吐,癫狂惊痫以

及痰核原疣等,另外还有“怪病多由痰作祟”之说,由此可见痰证的

范围是比较广泛的。然而从痰的性质来

说,不外湿痰、寒痰、热痰、风痰、燥痰五种,治疗之法也随之各异,

湿痰宜燥化,寒痰宜温化,热痰宜清

化,燥痰宜润化,风痰宜治风化痰,故本节方剂可分为燥温化痰剂,

温化寒痰剂,清热化痰剂,祛风化痰剂,

润燥化痰剂五类。

“善治痰者,治其生痰之源”。使用本类方剂时,应重在治其生

痰之源以治其本,同时祛痰以治其标。

痰随气而升降,气塞易成痰,痰聚则气滞,气顺则痰消,故祛痰

剂中应配伍理气药。

痰流经络、肌媵而为爆疣,痰核者,须结合疏通经络,软坚散结

等法治之。

祛痰剂多为消散之品,不宜久用,应中病即止。

一、燥湿化痰剂

具有燥湿化痰的作用,适用于脾失健运,水湿停留,凝聚为痰的

湿痰症,症见痰多色白易咯,胸闷恶心,

肢体困倦,或头晕,心悸,苔白滑腻等的方剂,称为燥湿化痰剂。代

表方如二陈汤。

二陈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橘红15克、半夏15克、茯苓9克、甘草4.5克。

【用法】加生姜5片,乌梅一个,水煎服。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症见咳嗽痰多色白,胸隔胀满,恶心呕吐,头

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方解】本方证为脾失健运,湿聚为痰,上犯于肺所致。方中半

夏苦温质燥入肺胃经,既能燥湿化痰,

又能和胃降逆止呕,为君药;桔红辛苦性温质燥,理气燥湿,芳香醒

脾,助半夏化痰,使面则痰消,为臣药;

茯苓健脾渗湿化痰,生姜和胃、止呕、制半夏之毒;乌梅性寒质润,

既可防止橘红,半夏燥烈之弊,又能敛

肺生津,与半夏相伍,一散一收,相辅相承,使祛谈而不伤正共为佐

药;甘草化痰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

药仅四味,配伍严谨,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效。方中半夏,橘

红以陈久者良,故“二陈”名之。

【临床应用】本方以咳嗽痰多,苔白厚润,脉滑为使用要点。是

治疗湿痰证的主方,也是治疗一切痰证

的基础方。

现代常用以治疗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慢性胃炎,神经性呕

吐,美尼尔氏综合症,小儿流涎等属痰

湿者。

【方歌】

二陈汤用半夏陈,

苓草桔姜一并存;

理气祛痰兼燥湿,

湿痰为患此方珍。

二、温化寒痰剂

具有温化寒痰的作用,适用于寒饮侵肺的寒痰证,症见咳痰清稀,

色白,遇寒易发,口气清冷,舌淡

苔白滑,脉沉迟等的方剂,称为温化寒痰剂。代表方如苓甘五味姜辛

场。

苓甘五味姜辛场(《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12克、甘草6克、五味子6克、干姜9克、细辛

6克。

【用法】水煎服。一

【功用】温肺化饮。

【主治】寒饮内停证。症见咳嗽痰多,清稀色白,喜唾,舌苔白

滑,脉弦滑。

【方解】本方证乃因脾胃阳虚,寒饮内停,上犯于肺,肺失宣降

所致。方中干姜既温肺散寒以化饮,

又温运脾阳以祛湿,为君药;细辛温肺散寒,助干姜散凝聚之饮,茯

苓健脾渗湿,化积聚之痰,治生痰之

源,为臣药;五味子敛肺气而止咳嗽,与细辛相配一散一敛,使散不

伤正,敛不留邪,为佐药;甘草和

中,调和诸药,为使药。综观全方,开合相济,温散并行,使寒邪得

去,痰饮得消,诸证可除。

【临床应用】本方为治寒饮内停之主方。临证应以咳嗽痰稀,色

白,舌苔白滑,脉弦滑为使用要点。

现代常用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肺气

肿等属寒饮内停者。

【使用注意】本方性偏温燥,肺热及肺燥咳嗽者忌用。

【方歌】

苓甘五味姜辛汤,

痰饮咳嗽常用方;

气降仍咳胸犹满,

速化寒饮保安康。

三、清热化痰剂

具有清热泻火,化痰散结的作用,适用于火热内盛,炼液成痰的

热痰证,症见咳嗽痰黄,

粘稠不利,面赤烦热,惊悸癫狂,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的方剂,称为

清热化痰剂。代表方如清气化痰九。

清气化痰丸(《医方考》)

【组成】瓜篓仁去油、陈皮去白、黄琴酒炒、杏仁去皮、枳实款

炒、茯苓各30克,胆南星、制半夏

各45克。

【用法】共为细末,姜汁为丸,每服6克,温开水送下。亦作汤

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水煎服。

【功用】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痰热内结。咳嗽痰黄,咯之不爽,胸隔痞满,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解】本方证为火邪灼津,痰气内结所致。方中以胆南星为君,

取其味苦性凉,清热化痰,治实痰

实火之壅闭;以黄琴、瓜篓仁为臣,降肺火,化热痰,以助胆星之力,

治痰当须理气,故又以枳实、陈皮

下气开痞,消痰散结,共为臣药;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

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杏仁宣利肺气,

半夏燥湿化痰。诸药相合,热清火降,气喘痰消,则诸症自解。

【临床应用】本方为治热痰证之主方。临症应以咳嗽痰黄,粘稠

难咳,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使用

要点。现代常用以治疗肺炎,慢性支气管炎,肺脓肿等属痰热者。

【方歌】

清气化痰杏瓜萎,

茯苓枳琴胆星投;

陈夏姜计糊丸服,

专治肺热咳痰稠。

四。祛风化痰剂

具有治风化痰的作用,适用于风痰证的方剂,称为祛风化痰剂。

风痰为病,有内外之分。

外风生痰,由于外感风邪,肺气不宣,痰浊内生所致,症见恶风发热,

咳嗽痰多等。宜用疏风化痰法治之,

常用宣散风邪药与化痰药配伍成方,代表方如止嗽散。内风挟痰,多

因素有痰浊,肝风内动,挟痰上扰所

致,症见眩晕头痛,或发癫痫,甚至昏厥,不省人事等。宜用息风化

痰法治之,常用平肝息风药与化痰药

配伍组方,代表方如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组成】半夏9克、天麻6克、茯苓6克、橘红6克、白术15

克、甘草4克。

【用法】加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服。

【功用】健脾燥湿,化痰息风。

【主治】风痰上扰证。症见眩晕头痛,胸膈胀满,呕恶痰多,舌

苔白腻,脉弦滑。

【方解】本方证为脾失健运,湿聚成痰,肝风内动,挟痰上扰所

致。方中以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而止痰厥头痛;以天麻化痰息风,而止头眩,合用为君,为治风痰眩

晕头痛之要药。以白术,茯苓为臣,

健脾燥湿,与半夏,天麻配伍,祛湿化痰,止眩之功益佳。佐以橘红

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姜枣调和脾

胃。使以甘草和中而调药性。诸药相伍,使风息痰消,眩晕自愈。

【临床应用】本方为治风痰上扰之眩晕头痛的主方,临症应以头

痛,眩晕,呕吐痰涎,胸闷,舌苔白腻,

脉弦滑为使用要点。

现代常用以治疗美尼尔氏综合症,高血压,偏头痛等属风痰上扰

者。

【方歌】

半夏白术天麻汤,

苓草橘红枣生姜;

眩晕头痛风痰盛,

痰化风急复正常。

止嗽散(《医学心悟》)

【组成】桔梗(炒)、荆芥、紫苑(蒸)、百部(蒸)、白前(蒸)

各1000克,甘草(炒)375克、

陈皮去白500克。

【用法】共为末,每服6克,温开水或姜汤送下。亦可做汤剂,

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止咳化痰,疏表宣肺。

【主治】风邪犯肺。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等。

【方解】本方所治之证,乃风邪犯肺,虽经发散,其邪未尽,肺

失宣降,聚湿成痰所致。治疗之法,重在

理肺止咳,稍加疏散之品。方中的紫苑、白前、百部止咳化痰,治咳

嗽不分新久,皆可取效;以桔梗、橘红

(陈皮去白)宣降肺气,止咳消痰;荆芥祛风解表,甘草调和诸药,

二者与桔梗配合,更能清利咽喉。诸药

合用,“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又有启门驱贼之

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临床应用】本方为治外感咳嗽之主方,运用得当,可用于诸般

咳嗽。临证应以咳嗽、咽痒、微恶风为

使用要点。

现代多用以治疗肺炎,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百日咳,胸膜

炎等引起咳嗽者。

【使用注意】本方虽平和,但亦偏温燥,阴虚火旺之咳喘慎用。

【方歌】

止嗽散桔草白前,

紫苑荆陈百部研;

镇咳化痰兼解表,

姜汤调服不必煎。

五、润燥化痰剂

具有润燥化痰的作用,适用于肺燥阴虚,虚火灼津的燥痰证,症

见痰稠而粘,咯之不爽,

咽喉干燥,甚至呛咳,气促,音哑等的方剂,称为润燥化痰剂。代表

方如贝母瓜篓散。

贝母瓜篓散(《医学心悟》)

【组成】贝母5克、瓜篓3克、天花粉2克、茯苓2克、橘红2

克、桔梗2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主治】肺燥咳嗽主。症见咳痰不利,痰稠难出,咽喉干燥或疼

痛,舌红少苔而干。

【方解】本方所治之证乃因肺阴不足,燥热灼律而成。方中贝母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开

痰气之郁结,为君药;瓜篓清热润燥,理气涤痰,助主药加强润肺之

功,为臣药;天花粉清热

化痰,且可生津润燥,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橘红理气化痰,

使气顺痰消,桔梗宣利

肺气,使肺金宣降有权,为佐使药。如此组方,则肺燥得润而痰自化,

清肃有权而咳逆自止。

【临床应用】本方为治燥痰之主方。临证应以咳嗽咯痰不利,咽

喉干燥,舌红少苔为使用

要点。

现代常用于治疗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百日咳等属燥痰者。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所致咽干痰喘者忌用。

【方歌】

贝母瓜篓花粉研,

陈皮桔梗茯苓添;

呛咳咽干痰难咯,

清肺润燥化痰涎。

第四节祛湿剂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的作用,治

疗水湿病证的一类方剂,

统称为祛湿剂。

湿为阴邪,其性重滞,其中人缓,病势缠绵。湿邪为病有由外袭,

有自内生。从外袭者,每

由居处卑湿,天雨湿蒸,冒雾涉水,汗出沾衣,人久处之,正不胜邪

所致。此则多伤人体肌表经

络,其发病症见恶寒发热,头胀身重,肢节烦疼,或面目浮肿等。自

内生者,每因恣啖生冷,过

饮酒酪,湿浊内盛,困伤脾气,健运失司所致。其病症见胸脱痞闷,

呕恶泄利,黄疸淋浊,足跑

浮肿等。然肌表与脏腑表里相关,表湿可以内传脏腑,里湿亦可外溢

肌肤,故外湿内湿,亦可相

兼并见。

湿邪为病,常有风、寒、暑、热相间,人体又有虚实强弱之别,

所犯部位又有上下表里之分,

病情亦有寒化,热化之异。因此,祛湿之法亦较为复杂。大抵邪在上

在外者,可表散微汗以解之;

在内在下者,可芳香苦燥以化之,或甘淡渗利以除之;从寒化者,宜

温阳化湿;从热化者,宣清热

祛湿,体虚湿盛者,又当祛湿扶正兼顾。根据其治法及所治病证的不

同,祛湿剂分为燥湿和胃、清

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风胜湿五类。

湿之与水,异名同类。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人身之中,生

水在肾,制水在脾,调水在肺,

故水湿为病,与肺脾肾三脏有密切关系,脾虚则生湿,肾虚则水泛,

肺失宣降则水津不布,所以在

治疗上又须密切联系脏腑,辨证施治。他如三焦,膀胱亦与水湿相关,

三焦气阻则决渎无权,膀胱

不利则小便不通,是以畅三焦之气机,化膀胱之气,均可使水湿有其

去路。另外,湿邪其性重着粘

腻,易于阻碍气机,故祛湿剂中,常配有理气药,以求“气化则湿亦

化”。

祛湿剂多由辛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药组成,易于耗伤阴津,故对

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

弱及孕妇水肿者慎用。

一、燥湿和胃剂

具有燥湿和胃的作用,适用于湿浊阻滞,脾胃失和所致脱腹痞满,

暧气吞酸,呕吐泄泻,

食少体倦等症的方剂,称为燥湿和胃剂。代表方如平胃散、蕾香正气

散。

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苍术15克、厚朴9克、陈皮9克、甘草3克。

【用法】共为细末,每用6克,以生姜二片、大枣二枚煎汤送下。

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

比例酌定,水煎服。

【功用】燥湿健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困脾胃证。症见脱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暧

气吞酸,倦怠嗜卧,大便

澹薄,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方解】本方证乃脾为湿困,运化失常,气机受阻,胃失和降所

致。方中重用苍术为君药,

以其苦温性燥,最善除湿运脾;以厚朴为臣,行气化湿,消胀除满;

佐以陈皮,理气化滞,生姜、

大枣调和脾胃;使以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诸药相合,可使湿

浊得化,气机通畅,脾胃复

健,胃气和降,则诸症自除。

【临床应用】本方是燥湿、健脾的基础方。凡湿困脾胃之证皆可

运用。临证应以脱腹胀满,

苔白厚腻为使用要点。

现代常用以治疗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

等属湿困脾胃者。

【使用注意】本方苦辛温燥,易耗伤阴血,故阴血不足及孕妇不

直使用。

【方歌】

平胃散用朴陈皮,

苍术甘草四味齐;

燥湿宽胸消胀满,

调胃和中此方宜。

覆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董香90克、紫苏、白芷、茯苓、大腹皮各30克、白术、

陈皮、半夏曲、厚朴、桔梗

各60克、炙甘草75克。

【用法】共为细末,每服6克,生姜二片,枣一枚煎汤送服;现

多作丸剂,每服6—9克,白开

水送下;或提取液,口服3—5克;亦可作汤剂,按原方比例酌定用

量,水煎服。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胸腹胀闷,

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肠鸣

泄泻,口淡口甜,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方解】本方证乃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以致肌表不疏,脾运失

常所致,但重点在内伤湿滞,

是以方中蕾香用量偏重,以其既能辛散风寒,又能芳香化浊,且兼升

清降浊,善治霍乱,为君。

配以苏叶,白芷辛香发散,助蕾香外解风寒,兼可芳化湿浊;半夏、

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

白术、茯苓健脾运湿,和中止泻;厚朴、腹皮行气化湿,畅中除满,

共为臣。桔梗宣肺利膈,既

利于解表,又益于化湿;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脾胃,且和药性,为

佐使药。诸药相伍,使风寒

外散,湿浊内化,清升浊降,气机通畅,诸症自愈。

【临床应用】本方为治霍乱吐泻的常用方,临证除见风寒表证外,

应以脱腹胀满,呕吐泄泻,

舌苔白腻为使用要点。对于时行感冒,尤其是夏季外客表寒,内伤湿

滞者,最为合适。

现代常用以治疗非特异性急性肠炎,急性胃肠炎等属湿困脾胃,

外感风寒者。

【使用方法】方中药物多为辛香温燥之品,阴虚火旺或实热者忌

用。

【方歌】

覆香正气腹皮苏,

甘桔陈苓术朴具;

夏曲白芷加姜枣,

风寒暑湿并能除。

二、利水渗湿剂

具有渗利水湿的作用,适用于水湿内停所致小便不利,水肿,淋

浊,瘾闭,泄泻等症的方剂称

为利水渗湿剂。代表方如五苓散。

五苓散(《伤寒论》)

【组成】泽泻15克、猪苓9克、茯苓9克、白术9克、桂技6

克。

【用法】共研细末,每服6克。现多作汤剂,按原方比例酌定

用量,水煎服。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1)外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

入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腻,

脉浮。(2)水湿内停。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证。

(3)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

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方解】本方证是水饮停蓄为患。方中重用泽泻为君,取其甘淡

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臣

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利水蠲饮之功。白术健脾气而运化水湿,

桂枝一药二用,既外解太阳之表,

又内助膀胱气化,为佐使药。五药合方,则水行气化,表解脾健,而

蓄水留饮诸疾自除。

【临床应用】本方为治水湿内停的代表方,凡水饮内停所致的多

种病证,无论有无表证,

均可使用本方,临证应以水肿,小便不利,口喝欲饮,小腹胀满,苔

白为使用要点。

现代常用以治疗急慢性肾炎,肝硬化腹化,脑水肿,耳源性眩晕,

青光眼,渗出性胸膜炎等属水

湿内停者。

【使用注意】方中药性偏于渗利,只宜暂用,不可久服。

【方歌】

五苓散治太阳腑,

白术泽泻猪苓茯;

桂枝化气兼解表,

小便通利水饮逐。

三、清热祛湿剂

具有清热除湿的作用,适用于湿热之邪内蕴,或湿热下注,或湿

热外感所致暑湿、湿温黄疸、热淋

痿痹等证的方剂,称为清热祛湿剂。代表方如八正散。

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木通、瞿麦、车前子、扁蓄、滑石、甘草梢、山桅子、

制大黄各500克。

【用法】共为末,每服6克,灯蕊煎汤送下。作汤剂用量参照原

方酌定,水煎服。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热淋,血淋,石淋,小便浑赤频数涩痛,淋

漓不畅,尿道灼热,甚至瘾闭不通,

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解】本方证为湿热下注,结于膀胱所致。方中集木通、滑石、

车前子、瞿麦、扁蓄诸利水通淋

之品,清利湿热;伍以山桅仁,清泻三焦湿热,制大黄攻下之力缓,

泄热降火之力专;灯蕊导热下行;

甘草和药缓急。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泻水,利水通淋之效。

【临床应用】本方为治湿热淋证的代表方,尤治热淋最为适宜。

临证以小便淋漓涩痛,舌红,苔黄

腻,脉滑数为使用要点。

现代常用以治疗膀胱炎,尿道炎,泌尿系结石,肾结石,急性前

列腺炎,急性肾盂肾炎等属于湿热

证型者。

【使用注意】本方为苦寒通利之剂,对淋证日久,体质虚弱,以

及孕妇均不宜使用。

【方歌】

八正木通与车前,

扁蓄大黄桅滑研;

草稍瞿麦灯心草,

湿热诸淋宜服煎。

四、温化水湿剂

具有温阳散寒、利水祛湿的作用,适用于湿从寒化,阳不化水所

致阴水、痰饮、寒湿脚气等证的方剂

称温化水湿剂。代表方如实脾饮。

实脾饮(《济生方》)

【组成】白术、厚朴、木瓜、木香、草果仁、大腹皮、附子、白

茯苓、干姜各6克,炙甘草3克。

【用法】加生姜5片,大枣3枚,水煎服。

【功用】湿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阳虚水肿。症见肢体浮肿,以下半身为甚,四肢不温,

口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澹薄,小便

短少,舌淡苔滑,脉沉迟。

【方解】本方所治之证,是谓阴水,缘于脾肾阳虚,阳不化水,

水气内停所致。方中以附子、干姜为

君,其中附子温脾肾,助气化,行阴水之停滞;干姜温脾阳,助运化,

散寒水之互凝;二者合用,温养脾

肾,扶阳抑阴。茯苓、白术健脾燥湿,淡渗利水,使水湿从小便而利

为臣。木瓜芳香醒脾,化湿利水,以

兴脾主运化之功;厚朴、木香、大腹皮、草果仁下气导滞,化湿行水,

使气行则湿邪得化,共为佐。使以

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诸药,益脾和中。群药相伍,共奏温暖脾肾,

行气利水之效。然本方温补脾土之功

偏胜,确有脾实则水治之功,故以“实脾”名之。

【临床应用】本方为治阴水的代表方,临证以腰以下肿甚,胸腹

胀满,食少便澹,肢冷脉沉,舌淡苔

滑为使用要点。

现代常用以治疗肾炎,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

等属阴水者。

【方歌】

实脾苓术与木瓜,

甘草木香大腹加;

草果姜附兼厚朴,

虚寒阴水效堪夸。

真武汤(《伤寒论》)

【组成】茯苓12克,芍药6克,白术6克,生姜10克,炮附子

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阳利水,

【主治】阳虚水泛证。症见肢体浮肿,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

恶寒不渴,小便不利,或心悸,眩晕,

舌淡苔白滑,脉沉或儒等。

【方解】本方证为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或泛溢肌肤,或上凌心

肺,乘犯清阳所致。治宜温阳利水。方

中附子辛热,温肾壮阳,散在里之寒水,为君药;白术、茯苓健脾利

水,导水下行,生姜温散寒水,通彻表

里,均为臣药;白芍即可和营止痛,又可酸收敛阴,制约生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