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院长同志事迹材料_第1页
中医院院长同志事迹材料_第2页
中医院院长同志事迹材料_第3页
中医院院长同志事迹材料_第4页
中医院院长同志事迹材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院院长同志事迹材料四十年:大山里的铿锵承诺40年,没有人能说清他在山里走了多少路,只知道他每走一处,就把充满爱心的种子,洒在那里,在老百姓的心里开出希望之花;40年,没有人能算清他为多少百姓诊过脉,只知道他像清晨的太阳,总会把健康映满山民的笑脸;40年,没有人能数清他得到过多少表彰和荣誉,只知道他用崇高的医德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伟大誓言,唱响了一曲曲动人的赞歌;……1996年,“百姓医院”的年业务收入超过当地所有医院;……在一孔旧窑洞里,一位身着白大褂的老人被十多个农民围着,老人正在为患者诊脉,脸上总是慈爱的笑,声音总是亲切温暖。他就是山西省**县中医院院长,被山民爱戴和敬仰的“百姓医生”,挂着“门诊科室”的这孔旧窑洞就是王院长的办公室。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黄河在这片土地上千年不息地奔流而过,群山在这片土地上静默无言地逶迤。从出发地到目的地200多公里的路程,却因为没有一条成型的公路,我换乘了两次车,一路颠簸,用了7个小时,终于踏上这片土地,“百姓医生”坚守了40年的贫困阵地——**县。**县地处山西省临汾西北端的吕梁山南麓,与陕西交界,是国家扶贫开发的工作重点县,红军东征曾使小县闻名天下。全县有6.2万人口,自然条件差,经济、文化落后,以穷出名,财政收入全省倒数第一。

“虽然这里贫困,但大山给了我很多难忘的‘第一次’,大山锻炼我成长,所以我要报答这片土地!”1967年,21岁的从山西省中医学校毕业,响应毛主席提出的“6·26”指示(把医疗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年轻的带着创业的激情,走进大山。家住襄汾县陶寺乡安李村,一马平川的好地方。去山区前,他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的贫困,还是让他大吃一惊。当时的**县只有4万人,散布在1200多平方公里的山沟沟里,“从一个村到另一个村得走一二十里”。因为穷,当地老百姓习惯一天两餐,这常使感到饥肠辘辘,没有力气“翻山越岭”,时常想念亲人,想念家,刚到**县的他心里不免有点后悔。然而,在大山里的第一次出诊,就改变了他的想法。那是1967年的冬天,飘着雪花,他推着自行车连夜走了10公里山路赶到城关镇北庄村,给一个小孩子治好了发烧。清晨,正要返回的时候,村里一个患风湿性心脏病的妇女病发,很严重,让几个村民赶紧把病人送往县医院,他急忙骑着车子往山下赶,准备氧气。那时候县医院条件差,要提前去工厂里借电焊氧。下山的一路上他记不得摔了多少跤,只记得在零下摄氏几度的天气里,满头是汗。一切都准备好了,左等右等,也没有等到病人。再次返回去,听到失去母亲的孩子哇哇的哭声,原来病人“抬到半路就咽了气”。丈夫无奈地说,“没有钱,把病耽搁了”。这个未被及时救治的病人深深地触动了,“百姓没有钱看不起病,我感到很痛心,更感到内疚,作为一名大夫,面对生命岌岌可危的病人,却束手无策。从那个时候起,我就觉得这个地方需要咱,**人民需要咱,咱必须留下。”经历了第一次在大山出诊,神圣的使命感和深深的责任感填满了原本孤独、凄凉的心。以后的三年下乡期间,他每年都报名参加县医院组织的“农村医疗队”,住农家炕,吃百家饭,“一天翻山越岭走一百多里山路很平常”。三年内,靠着自己坚强的毅力,用“一根针,一把草”,跑遍了**的千沟万壑、村村寨寨,收集了民间单方验方,学到了很多知识,和农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大山里也成了小有名气的医生。至今还记得在大山里度过的第一个春节。1970年腊月二十八,又是一个大雪飘飞的冬天,拎着早就准备好的年货,在去车站的路上,遇到白家山村的村民,请他出急诊。看着焦急的村民,放下年货,背起药箱,跟随来人,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一尺多厚的积雪,走了十几里山路,赶到患者家。病人是个4岁多的孩子,双目紧闭,双鼻孔煽动,呼吸急促,他断定孩子患的是急性肺炎,急忙取出银针,找准人中穴,一针扎下去。孩子哇的一声哭出了声,周围的人这才松了口气。第二天,孩子度过危险期。孩子的父亲向邻居借了拉车,要送去车站。很想念母亲和新婚不久的妻子,想念兄弟姐妹,想念家乡……可看看眼前还虚弱的孩子,他坚持留了下来。在老乡的土炕头,在小病人日渐红润的笑脸中,在孩子家人感恩的眼泪里,迎来了新年的爆竹声。这个难忘的春节使更加留恋大山,留恋大山里的百姓。“享苦中乐,老院长带领我们撑起了中医院的这片天”**县中医院在县城主街道的中段,也算地处“黄金地”。走进古色古香的大门,中医院的全部面貌就展现在眼前:一个二层的砖混危房,一层是门诊、药房,二层是行政办公室;10间病房是20世纪60年代建成的旧窑洞。因为连日下雨,医院的急诊室已经像个“水帘洞”,医护人员正在搬移室内的桌椅。如果不是看到跑来跑去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我很难相信眼前这个简陋的建筑就是远近闻名的“百姓医院”。1984年,实现了在大山里的第一个愿望,办一所老百姓都能看得起病的百姓医院。根据当地地处山区,老百姓信赖中医的传统习俗,感到中医药在农村大有可为。他带领18位医护工作人员在9孔旧窑洞里,靠“一根针、一把草”,建起了**县中医院。建院初,中医院条件非常简陋,化验室只有1台单目显微镜以及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老三件”。药房资金不足6000元,床位只有12张,全部家当不超过5万元。为了给医院增加资金,向县政府申请购买了荒地,和同事们种农作物,到集市上卖,挣的钱给医院药房添药。“办医院的第一天,我就对自己说,当医生就要当百姓医生,办医院就要办百姓医院。”在自己的记事本上认真地写下了“心为农民想、门为农民开、院为农民办”,这三句话后来成为医院每一位医护人员的职业信念。中医院成立时,正赶上卫生改革初期,那时,很多医院都在实行“科室承包,定任务、定收入、定奖金”。可根据当地群众没钱看病的实际困难,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办院方针,制定出“不挂号,不收押金,患者可以随意选择医生”;“住院部设有方便灶,解决病人和陪侍人员的‘吃饭难’问题”等“便民措施”。对于一些生活困难的患者,医院还有一个“赊账看病”的规定,患者手头没钱,可以先到医院看病,后付医药费。再不行,待秋后卖了玉米还欠款也行。**中医院就因“农民背着半袋玉米看病”声名远播,很快吸引了周边石楼、交口、隰县、大宁、乡宁、蒲县等县的患者,连黄河对岸的陕西省延川县、延长县的百姓也常到**中医院就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带领医院职工以各种形式筹集资金35万元,进行基建,改造、扩建了门诊部,安装了一台邮电部扶贫赠给的X光机。经过八年的努力,医院终于初具规模,固定资产上升到100万元。1999年跨入二级乙等中医院行列。1984年医院年业务收入只有4.2万元,2006年时已增至214万元,创造了年接诊人次超过全县总人口数的记录,并使医院发展成为目前全省唯一一个年业务收入超过当地所有医院的中医院。“老百姓的要求就是少花钱、治好病,心中有这‘两杆秤’,就知道该怎么为农民看病了。医院制定的‘便民措施’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方法,而是对老百姓感情投入形成的一种理念。”在医院建设的同时,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40年来,他潜心研究了中医药材的药性、广泛收集民间的单方、验方,虚心向老中医、民医学习,在实践中反复探索积累经验,医疗技术大大提高,在全县中医界首屈一指,成为群众信得过的医生,在治疗内、妇疾病、疑难杂症上屡见奇效,他研制的“急肝灵方”,治疗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十日可愈。交口县村民张钟情,患上了血精,去过很多医院,治疗过很多次,一直没有效果。患者坐车辗转到**县,认真把过脉后,总结了之前的治疗方法,他打破常规,另辟蹊径,给病人用了“反佐药”,一服吃完就见效了,3服药吃完,已经痊愈。张钟情没有想到几十块钱就治好了病,以后逢人便说,“王院长,神医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医院条件虽然简陋,但有一位医术精湛的百姓医生,在他的带领下,医院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在老百姓的心里,“百姓医院”就是他们健康的保障,就是一株能治百病的“神草”。“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几日的秋雨,让我领略到了大山里的寒冷;几日与王院长的相处,也让我发现一处最佳取暖的地方——他的门诊办公室。绕过门外摆放的十几把雨伞,走进这个不足15平米的窑洞,来看病的老百姓挤满了屋子,王院长正在为患者诊脉,额头微微渗出汗。同事**指着办公桌旁边的长椅说,不管冬天,还是夏天,王院长的办公室总是站满了人,为患者准备的长椅却很少有人坐,大家习惯围在王院长身旁,有的患者看完病,也不愿意离开,总想与他们的“百姓医生”多说几句话。面对这样的“零距离”,笑了:“这才真正和群众拥到一起了!很温暖!”**是王院长今天的第一个病人,他看病时小声对说,给我开几粒药就行啦,我带的钱不多。王院长仔细检查后,诊断为黄疸型肝炎,需要尽快用药控制病情,他嘱咐病人纠正一些生活饮食习惯,开出药方。担心病人因不舍得买药耽搁了病情,随药方给了他30元钱,让他去抓药。**很感动,40多岁的汉子,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过了大约三个多小时,**又回来了,手里拎了一个麻袋,里面是刚刚从自家地里刨出来的还未完全成熟的白萝卜,无论如何让王院长收下,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没啥稀罕东西,这萝卜就是嫩些,不过水分足。”在老百姓的心里,王院长就像他们的朋友、亲人;而在的心里,老百姓就是自己人、家人。他经常自掏腰包,为生活困难的患者垫付医药费,当地的老百姓又亲切地称呼他为“大善人”。幽默地对我说,“大善人就是大山人,说明老百姓也把我当成他们的自家人了!”送走最后一位病人,已经是中午一点多了,食堂的师傅告诉我,王院长每天都是这个时间才来吃饭,因为王院长从不会把当天的病人推到第二天。对患者很慷慨,对自己却很“小气”。多年来,为了节约差旅费用,到省城出差,他总是找便宜的旅店住宿;到临汾出差,干脆就住在儿子家里,省得医院开支。同事**一直记得,和王院长去北京出差的经历。1998年5月,国家邮电总医院的一台800maX线机要扶贫给中医院,王院长和我们几位同事去北京办理移交手续。到了北京后,王院长在同事们吃饭的时候,找到一处教育部的内部招待所,开始登记时不让我们进去,第二天办理完手续,大家去一个小饭馆吃饭,服务员问,“要酒水吗?”王院长说,“不要酒,喝点茶水就行。”可是结账时,大家就后悔了,原来茶水是收费的,一碗茶是8元,茶水比饭还贵。王院长心疼地说,“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吃饱肚子,回招待所喝水哩。”王院长的节俭对我们触动很大,他经常对我们说,想想**的老百姓,很多人没有钱,连病都看不起,我们为医院节省了钱,就可以多为困难患者免费治疗。据**县中医院统计,从2002年以来,医院先后给30名特困患者减免医疗费3.6万元。40年来,先后60多次受到省、市、县等部门的表彰奖励。“赵雪芳式的白衣战士”“山西省优秀院长”“山西省卫生系统先进个人”“临汾市特级劳模”,今年又获得“全国劳动模范提名奖”。可是,就这样一位优秀的医生,办公室却没有一面老百姓送的锦旗。王院长的老患者傅老汉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其中的缘故。1985年,一个叫刘宝荣的患者,60多岁,得了慢性腹泻,久治不愈,吃了王院长开的4服药,完全康复了。为了答谢王院长,他送来一面赞扬王院长的锦旗。当着其他病人和同事的面,一口拒绝收下,并要求把锦旗上自己的名字抹掉。当场的人都愣住了,刘宝荣尴尬得不知所措。从那以后,没有病人再送他锦旗。傅老汉说,王院长就是个死心眼的人,我们都明白,做锦旗要花钱,他是舍不得让老百姓多花一分钱。“活人活实在点,不要图虚名。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操和境界,别人说我不讲人情,是个智障者,还有人问我,你这个院长还没车?你这个院长还出诊?我就告诉他们,我这个院长不干别的,专是为老百姓看病的。”**县中医院的文化要求是“高雅、纯朴、积极、健康”。对“高雅”是这样解释的,“我们的精神世界要纯洁,才能配上医生这个职业。好的口碑是靠真心实意、脚踏实地为患者服务,用汗水和泪水赢得的。”用纯洁、高尚的信仰恪守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如果说他继承和发扬了红军的东征精神,那么这条新时代的东征路上也凝结着他全家人崇高的奉献。提起妻子,眼睛湿润了,“她可受苦了!现在闹得一身病,她为家里付出了太多!”妻子段明珠从嫁给,就开始两地生活。那时,一个月工资只有29块钱,为了生存,妻子给别人加工鞋垫,养鸡养猪,给家里增加点贴补。赡养老人、照顾孩子,这个家全靠段明珠一个人苦苦撑起来的,她怀孕7个月的时候,在挑水回家的路上,不小心滑了一脚,险些出危险,善良的妻子没有告诉丈夫,自己默默承受着生活的艰辛。说,妻子是最懂、最理解他的人。1994年,岳父不幸去世,医院的同事都知道是个孝子,商量着去看看,随份礼。却从老家打回电话,“谁都不要擅自离开岗位,认真上班,有谁要是缺了岗,按旷工论处。”很多人抱怨不通人情,可是妻子只轻轻对丈夫说了声,“你做得对。”妻子的这句话对是最大的理解和爱,也是这句话激励着对事业执着地追求和无私地奉献。作为丈夫,除了爱,欠妻子更多的是“陪伴”;作为父亲,除了严厉,欠孩子更多的是“呵护”。因为经常不在家,儿子直到六岁才开口喊他“爸爸”,这一声“爸爸”,让整整回味、幸福地失眠了三天三夜。如今,儿子们长大了,都很争气,考上了大学,读了研究生,现在都有自己的事业和家庭。今年,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家人很高兴。妻子笑得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