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劳动教育(微课版) 课件 第三章 社会制度与劳动权益_第1页
大学生劳动教育(微课版) 课件 第三章 社会制度与劳动权益_第2页
大学生劳动教育(微课版) 课件 第三章 社会制度与劳动权益_第3页
大学生劳动教育(微课版) 课件 第三章 社会制度与劳动权益_第4页
大学生劳动教育(微课版) 课件 第三章 社会制度与劳动权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社会制度与劳动权益

第一节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权益劳动权益(laborerrightsandinterests)事关每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劳动权益从来就不仅仅是一个关乎劳动者个人生活质量的私人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它更是一个事关社会正义的制度性问题。只有从社会制度的角度出发,我们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影响劳动权益有效实现的根本性问题,进而找到从根源上解决劳动权益问题的现实路径。导语01.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与劳动者的地位02.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与人的片面发展01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与劳动者的地位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权益————(一)资本主义的剥削本性与劳动者权益的剥夺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资本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社会权力。这种权力主要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对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剥削是这种权力的本质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讲的资本,不纯粹是一个“物”的概念。这里的“剩余劳动”主要是指“一切为养活不劳动的人而从事的劳动”,而且“支配着这种剩余劳动的不是工人,而是资本家”,因此“劳动剥削”就是指资本家对所雇用工人的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一)资本主义的剥削本性与劳动者权益的剥夺资本家预付的资本主要包括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两部分。后者则主要是指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前者主要是指资本家购买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这两部分共同构成了生产劳动的成本K(一)资本主义的剥削本性与劳动者权益的剥夺剩余价值理论劳动者在劳动中创造的新价值既包括维持其自身和家庭成员基本生活的价值,也包括超出其自身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这部分新价值就是其在劳动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M。而劳动者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属于剩余劳动,其维系自身生活的劳动则是必要劳动。(一)资本主义的剥削本性与劳动者权益的剥夺这里面的逻辑顺序是:劳动创造价值,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资本主义社会全部的秘密就隐藏在剩余价值之中。对于资本家而言,利润来源于对剩余价值M的无偿占有。可见,正是有了剩余劳动的存在,才会产生被剥削者与剥削者的社会关系。被剥削者是“直接生产者”或劳动者,而剥削者是“非生产劳动者”。(一)资本主义的剥削本性与劳动者权益的剥夺资本家要不断榨取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其手段主要有两种。二是缩短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应延长劳动者剩余劳动的时间。一是延长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或增大劳动者的劳动强度。(一)资本主义的剥削本性与劳动者权益的剥夺1.2.提高生产劳动者及其家属生活必需的生活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可以有效减少必要劳动时间。在总体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必要劳动时间的减少也就相应地增加了剩余劳动的时间。(一)资本主义的剥削本性与劳动者权益的剥夺资本家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会不断地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加大劳动强度。当代,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空前的改善。从产业经济角度看,手工劳动生产不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不需要集约化组织,实际上,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基本生活资料的改善、受教育年限的增长,归根结底是源于现代生产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所带来的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的提高。以至于在整个产业转型过程中,手工劳动成为疏解就业压力的快捷渠道。(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与劳动者权益的受损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在劳动中所创造的价值和资本家在生产中所投入的成本,最终都凝结和转移到商品之中。商品顺利卖出去商品卖不出去资本家才能收回其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成本,也才能真正实现对剩余价值的占有。资本家不仅不能够真正实现对剩余价值的占有,而且其投入的生产成本也将无法收回。对于资本家而言,商品交换价值能否实现,是一个事关其生死的根本性问题。(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与劳动者权益的受损将商品转化为货币是一个“惊险的跳跃”。这主要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消费,而是利润。1.2.资本家通过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而获得的剩余价值并不完全用于个人消费,其中一部分用于扩大生产。只有不断扩大生产,资本家手中的资本才能不断增殖。这里隐藏的一个重要悖论就在于,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有限的,而其追求资本利润的欲望是无限的。(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与劳动者权益的受损导致工人仅凭资本家所支付的工资并不足以购买更多的商品,哪怕这些商品对他们而言是需要的。也就是说,相对于工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生产显然是过剩的。在资本主义生产下,商品的买和卖在时空上是脱节的。之所以会造成这种脱节,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商品的买和卖是以货币为中介进行的。(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与劳动者权益的受损就整个社会生产而言,由于各个有序的企业都各自从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出发,而不是基于满足需求的角度进行生产,因而整个社会生产总体上处在一种无序的状态,并未组成一个具有组织协调性的社会生产系统。单个企业整个社会AB从单个企业来讲,其生产具有很强的组织性。(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与劳动者权益的受损“在目前这种不以直接满足需要为目的而以赚钱为目的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混乱制度下,当每一个人自己冒着风险去工作并使自己发财的时候,停滞现象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危机的爆发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一旦爆发经济危机,劳动者的权益将会严重受损。(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与劳动者权益的受损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必然会带来生产的无限扩大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造成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从而使得经济危机成为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避免的宿命。1.2.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这使得资本主义再生产也表现出十分突出的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的周期性特点。进入新世纪,由于新技术的使用和国际市场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有所减少,但只要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化和私有制之间的基本矛盾这一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没有消除,经济危机的出现就是不可避免的。02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与人的片面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权益————(一)私有制与异化劳动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与其劳动过程相异化劳动者与其类本质的异化文字劳动者与其自身和他人关系的异化文字由此可见,异化劳动下的个体已经完全丧失了劳动的自主权,丧失了自我在劳动中获得正面肯定的可能,这样的劳动从根本上剥夺了劳动者劳动的内在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得他们对劳动很难形成一种正面的认同。(一)私有制与异化劳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下,劳动者的劳动方式、工作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的现象已经消失。实际上,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异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依然存在,甚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劳动中的不断运用,劳动异化的问题更加突出。(二)旧式分工与人的片面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是一种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机器大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随着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不断运用,它必然带来劳动者职能的变化。1.2.3.大工业的发展也客观上要求工人全面发展,以适应不同工种的要求。资本家生产的目的是利润,而不是劳动者的生存与发展。为此,他们一方面想方设法压缩劳动者的教育培训费用,另一方面用资本的力量将劳动者固定在某一机械的工作岗位上。4.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片面发展的人称为“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而把全面发展的人称为“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个体。(二)旧式分工与人的片面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旧式分工,给劳动者带来的片面发展是显而易见的,其对劳动者权益的损害也是十分明显的。首先,这样一种生产方式剥夺了劳动者职业流动的可能性。其次,片面发展还造成工人劳动中体力与脑力的分离。可以说,资本主义下劳动者权益被损害既表现为其所生产的财富被资本家剥削和占有,更表现为其作为人的基本权益的受损。谢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班建武第三章社会制度与劳动权益

第二节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权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劳动者权益的真正实现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可以说,劳动者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真正树立起了其劳动的主人翁地位,其各项权益都得到了充分彰显。导语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的。这就决定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其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在于不断改善劳动者的权益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一生产目标的最终实现,是建立在劳动者成为国家主人这一基本前提之上的。01.社会主义制度与劳动者主体地位的确立02.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权益实现的历史性01社会主义制度与劳动者主体地位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权益————(一)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的权益之所以不能得到真正保障,归根结底在于劳动者在整个社会中的被统治、被剥削地位。实际上,要保障劳动者权益,仅靠工厂管理制度的内部变革、社会福利制度的改进等措施是很难真正触及问题的根本的。在很大程度上,劳动者的最大权益体现在其在整个国家中的根本地位。只有真正实现了劳动者的国家主人地位,才能彻底解决一切影响和制约劳动者权益实现的制度环境。(一)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这些具体权利的实现程度主要取决于劳动者在国家中的地位。从表面上看,劳动者的权益主要体现在其劳动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具体权利。正因如此,新中国成立之后,就在宪法中明确了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主人地位。只有真正实现了劳动人民当家做主,劳动者的权益才能有效实现。理解劳动者的权益,必须从国家政权的归属这一角度才能真正把握问题的根本。(一)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邓小平我国现行宪法明确规定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政治上,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根本大法从基本制度上保证了劳动者权益实现的可能性外,我国还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切实捍卫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此外,还有大量的法律法规与保障劳动者权益相关,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工伤保险条例》《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等。(二)劳动者是生产劳动的所有者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的劳动完全掌握在资本家手中。劳动者既不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也不掌控自己的劳动过程,这导致了劳动的异化。而劳动异化的制度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社会主义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制度形态,这就确保了劳动者在整个生产劳动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主体地位一方面表现为劳动者对自己劳动力的真正占有,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其对生产资料的真正掌控。(二)劳动者是生产劳动的所有者既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也可以拥有劳动力价值实现的所有权利作为参与生产劳动的劳动者,他还具有参与生产管理的权利劳动者是自己劳动力的主人虽然这些权利在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但是,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对自身劳动力的占有以及与此相关的各项权利才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二)劳动者是生产劳动的所有者由于社会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其主要制度形式,因此劳动者总体而言是占有生产资料的。1.2.3.生产资料所有制表面上看起来是人对物的占有关系,但其实质是人通过对物的占有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之所以成为资本和机器的附庸,归根结底在于他们没有占有生产资料。4.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就是从生产资料的改组和变革开始的,目的就是将生产资料公有化,从而真正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制度根源。(二)劳动者是生产劳动的所有者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际上,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这就从制度上确保了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使用、控制和处置的权利,从而也就保证了他们对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使用权利。(二)劳动者是生产劳动的所有者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既是劳动力的主人,也是生产的主人,这就从根本上使得整个劳动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真正地属于劳动者。劳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劳动力的价值创造热情劳动者作为人的主体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肯定,其在劳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彰显。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劳动力的价值创造热情。这必将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长足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迹,是与劳动者主体地位的确立密不可分的。(三)劳动者共享劳动成果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马克思认为应该按照劳动者个人所提供的劳动量的比例,在劳动者之间进行分配。在这里,劳动是决定个人消费资料分配的同一的、唯一的尺度,劳动者据此从社会领取与他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成比例的一份消费品。(三)劳动者共享劳动成果马克思同时指出,“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殊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社会主义所讲的共享劳动成果,是建立在每一个人的努力工作基础之上的。没有“共建”作为基础的“共享”只能是一种低水平的共享。(三)劳动者共享劳动成果此外,社会主义分配的正义性不仅体现在劳动者按其劳动共享劳动成果,而且体现在那些社会处境不利的弱势人群也能够享受到社会进步的成果。这实际上就是罗尔斯在《正义论》里所强调的“差别原则”的具体要求。当前,社会主义分配的正义性的突出表现就在于党和国家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制度由于确立了劳动者的国家主人地位,因此保证了劳动者对生产劳动的真正占有,从而也就确保了劳动者对劳动成果的共享。02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权益实现的历史性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权益————(一)社会主义劳资关系的现实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与资本之间是一种具有阶级对抗性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而这种关系是以私有制为前提的。1.2.3.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之上的,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劳动与资本对抗的关系前提。然而,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而言,我们当前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这就使得当前中国的劳动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既包括劳动者与国有企业、集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劳动者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外资经济等经济实体的关系。(一)社会主义劳资关系的现实性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会存在诸多不和谐的可能。0201首先,劳动—资本分配问题较为突出,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强资本弱劳动”的问题。其次,劳资关系冲突时有发生。(一)社会主义劳资关系的现实性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的劳资问题与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的劳资问题就其表现形式而言虽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但是二者实质上是性质截然不同的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劳资问题的产生源于私有制,本质上是一种阶级对抗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是受宪法保护的。当前所存在的劳资关系的不和谐,主要是由于我国现阶段实施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不完善、不健全的地方。(一)社会主义劳资关系的现实性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现阶段劳资关系的紧张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可以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资关系的不和谐是一个客观现实。这一问题必然会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而逐步得到解决。2021年2月5日,在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七届执行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陈刚做了题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报告,从多方面论述了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具体路径。(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1.2.3.与此同时,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还受到资本、土地、设备、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严重制约。因此,国家强调要“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具体阶段有关文件的表述第一阶段:十三大到十四大十三大报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十四大报告重申了上述分配原则,并强调“兼顾效率与公平”第二阶段:十四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国家依法保护法人和居民的一切合法收入和财产……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第三阶段:十五大到十六大十五大报告:“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第四阶段:十六大以来十六大报告:“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作用……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发展的四个阶段(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我国实行的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并不是否定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论断。价值分配则主要反映价值享有者的主体问题,即价值被创造出来之后如何在不同阶层、成员中分配,主要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直接相关价值创造解决的是价值的来源问题,普遍存在于一切商品经济之中价值创造不与经济制度相关联,但价值分配受制于生产关系。(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形式。这就决定了在分配领域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2.3.此外,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不等于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只有劳动是创造不出物质产品的。物质产品(使用价值)的生产是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相互结合、共同作用的结果。(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作为物化劳动的有机构成部分虽不创造价值,但是它对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形成是有贡献的。因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符合当下中国国情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转化过程(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相符合的。然而,在具体的制度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这一分配制度对于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投入生产、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