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新教材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第8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_第1页
江苏专用新教材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第8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_第2页
江苏专用新教材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第8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_第3页
江苏专用新教材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第8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_第4页
江苏专用新教材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第8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时空坐标916960103811151125112711411206122712341260127112761368(年)辽西夏蒙古契丹建国北宋建立西夏建国金建立金灭辽金灭北宋南宋建立绍兴和议蒙古建国蒙古灭西夏蒙古灭金忽必烈即位改国号为大元元灭南宋元朝灭亡南、北面官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字、猛安谋克畏兀体蒙古文八思巴字中央集权崇文抑武王安石变法三大发明程朱理学五大名窑偏安东南岳飞抗金苏湖熟、天下足元曲、行省制度、四等人制、大运河北宋金南宋元朝辽宋夏金元时期(916-1368年)是我国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文化成就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1)政治:从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各民族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前代;南方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经济重心南移;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海外贸易空前繁荣。(3)文化: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各民族文化交融;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外传;理学有了较大发展;文学艺术逐渐平民化、通俗化。阶段特征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第8讲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2.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考点定位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及影响。2.北宋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影响。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影响。4.辽、西夏、金政治制度的特点及与宋的关系。5.元朝的建立、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主题一1.宋初的政治和军事(1)北宋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_____,史称北宋。(2)加强中央集权夯实必备知识梳理东京措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派_____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文官措施分散机构权力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___________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地方设转运司和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州一级增设_____,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初期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改道为路,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选必1,P6)参知政事通判措施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_____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影响积极强化了_________,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文官中央集权思维拓展宋代崇文抑武政策崇文抑武政策指北宋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北宋制定这一政策的目的是防止武将跋扈,而不是轻视武备和军队。这一政策一方面使北宋军队战斗力变差,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吃败仗;另一方面,使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情况的发生,有利于社会稳定。2.王安石变法背景措施结果(1)北宋财政危机和边疆危机严重。(2)________失败。(3)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富国方面(1)官府向农民提供________;(2)官府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强兵方面(1)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2)逐渐恢复“________”的征兵制效果并不明显庆历新政农业贷款兵农合一思维拓展王安石变法的实质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为解除封建地主阶级危机而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3.南宋的偏安(1)南宋建立:1127年,金灭北宋,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2)宋金关系战争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和议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_________。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岁贡”对峙议和以后,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绍兴和议视角1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材料宋太宗在即位之初曾诏告天下:“先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立法原则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后代学者曾将这八个字概括为:“以防弊之政,为立国之法。”——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强化关键能力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北宋的“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立法原则的理解。答案背景:鉴于唐朝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以及北宋通过发动兵变建立的现实,统治者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措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文官出任知州,削弱地方长官的权力;设转运使控制地方财权;收地方精兵加强禁军;设通判等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分散中央机构权力,设枢密院、三司和参知政事分割宰相军权、财权和行政权力。同时,对统兵权与调兵权进行分割。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但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拓展深化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和认识(1)特点守内虚外宋朝吸取唐朝外重内轻造成藩镇割据的教训,制定了守内虚外的国家战略,重点防范内部可能出现的隐患,放松对外部威胁的防范。这导致了宋代边境的空虚,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几乎是屡战屡败强干弱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宋代从军事、经济方面大规模削弱地方实力,强化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虽然防止了割据势力的出现,但是造成了地方实力不足,不利于边疆地区的防卫拓展深化分化事权宋代普遍分化军权、相权、地方权力,使其互相牵制,有效地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但是,分权过细,造成保守拖沓的政治风气,官员过多过滥,造成财政危机崇文抑武这是两宋的基本国策,一方面,文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荣;另一方面,军事人才受到打压,不利于宋代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拓展深化鲜明的务实性是针对五代积弊进行的调整,有效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浓厚的时代性重文轻武,取士增加,政治开放,文官政治最终确立,官员队伍的专业化趋势明显可贵的政治理性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相权、文官、谏官、史官、儒家思想等因素制约,避免了绝对专制(2)认识拓展深化手段的和平性宋代政治变革的手段和平,彰显政治智慧本质宋代政治本质上依然属于君主专制制度,专制集权体制的深层问题并未解决视角2王安石变法材料

“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崇宁,1102-1106年,为宋徽宗早期年号;

宣和,1119-1125年,为宋徽宗后期年号),而祸乱极矣。”——朱熹《朱子语类》“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而不知实根柢于神宗之有雄心也。”——赵翼《廿二史札记》依据材料,概括朱熹和赵翼对王安石变法认识的异同点。你认为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还有哪些?答案(1)相同点:王安石变法用人不当;王安石变法危害甚大,使民生痛苦;王安石变法导致北宋灭亡。不同点:赵翼认为王安石变法的过失根源在于宋神宗的雄心。(2)失败原因:变法操之过急,未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变法的措施实施效果有限;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宋神宗去世后,保守派重新得势,新法被废除。拓展深化辩证认识王安石变法的作用进步性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拓展深化局限性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变法在实际推行中存在一些缺陷,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人民的反对返回辽夏金元的统治主题二夯实必备知识梳理1.辽夏金的统治及与两宋关系(1)政权建立及政治政权及建立时间民族建立者政治辽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南、北面官;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西夏1038年党项族元昊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金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①迁都:1153年,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②制度:“猛安谋克”;③盛衰: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__________”。世宗死后,统治逐渐衰落大定之治概念阐释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制是女真人在氏族社会末期的部落组织,完颜阿骨打对其加以发展。猛安谋克制是兵民合一的制度,它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猛安谋克制的推行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在女真社会发展过程中起了巨大作用。(2)与两宋的关系宋辽关系北宋与辽签订协议,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宋夏关系双方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宋金关系1141年绍兴和议,宋金之间形成南北对峙局面思维点拨宋代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与“和”“战”是暂时的,对交战双方都是一种灾难。“和”是主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的加强,推动统一进程。2.元朝的统治(1)统一: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军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2)措施交通修筑驿道,设立驿站中央机构宰相机构是_______地方管理中央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选必1,P6)中书省边疆治理①对吐蕃: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②对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_______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③对台湾: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宣慰司图解历史元朝的中央官制唐代的中书省是中央决策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代的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3)民族关系

民族交融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元朝时,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四等人制目的蒙古统治者为了保障自己的统治利益措施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视角1辽夏金元的制度建设材料元代的行省制度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行省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行省事务处理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在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事从公议”。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强化关键能力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答案行省的设置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行省具有地方财政、军事、行政、司法等事权;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地方权力间的分权与制约。拓展深化1.辽、夏、金政治统治的特点及原因(1)特点①都较多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内容,如辽和西夏都沿用唐代官制;西夏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推行科举制度。②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方式,如辽统治者采取“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政治制度。(2)原因:辽、西夏统治的北方地区游牧民族和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生活方式存在差异,为了适应这些地区的不同情况而采取因地制宜(或因俗而治)的管理方式。拓展深化2.元朝行省制的特点和作用(1)特点①权力结构二元性:行省具有双重性,既是中央派出机构,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②“大而不专”: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势力,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③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④省官互迁,防止省官任期过长而形成裙带关系网。拓展深化(2)作用积极采取“犬牙交错”原则划分地方行政区划,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发挥地方主动性和创造性地方有适度权力,军政大权集中,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消极打破山川形便对行政区划的限制,削弱文化认同视角2辽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华夏认同材料内容出处“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魏书·序纪》“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先祖名)生都庵山,徙黄河之滨。”《辽史·太祖本纪》“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辽史》卷七十二“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府、州、县。”《金史·百官志》“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北史·魏本纪第三》“其(孔子)道可尊,使万世景仰。”《金史·熙宗本纪》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主要角度,评析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历史作用。答案角度: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作用:为其政权合法性寻找历史依据,有利于巩固政权,稳定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文化,促进本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拓展深化(1)民族迁徙与交错杂居分布格局的形成。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通过大规模的双向流动,各民族间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形态进一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元代更是形成了新的民族,如回族等。(2)劝课农桑与经济上的相互依存。

北方民族政权逐渐适应并在适宜农耕的区域“劝课农桑”,使农业经济逐渐进入北方传统的游牧经济区域,提升了北方游牧民族经济的发展水平。北方少数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拓展深化返回(3)尊孔习儒与政治文化制度交流与创新。

北方民族政权在承袭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学习中原的汉文化和统治制度。元代更是首创行省制度,设岭北、辽阳、云南行省,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将西藏、台湾都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4)“海内一家”的政治理念。

少数民族统治者以“中国之主”自居,拓展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的内涵。典题演练落实(2022·江苏卷)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聚焦考点元代政治制度——行御史台情境设置行御史台的创设与权限(社会情境)

命题设计易错排查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地方吏治问题解决程度,排除C项行省事务最终由皇帝决定,排除D项关键能力考查获取有效信息和历史理解素养能力。根据材料“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可知,元朝建行御史台监察行省,江淮行省“欲专肆”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未能得逞,之后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说明行御史台能够更好地监察地方,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B项正确解题指津1231.(2022·全国乙卷)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45题干信息重点阐释了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通判的设置起到了协理政事、审核把关、权力监督及制衡等作用,有助于行政程序规范化和流程化、弥补知州(知府)不足之处、避免出现重大失误以及防止权力的滥用、误用,因此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规范地方行政,A项正确;“干政”是指干预朝政(中央权力),题干信息说的是地方,且通判是文官,B排除;通判一般都是文官,且相互制约,不能提升军事能力,排除C项;通判与知州一起行使州府权力,州府总体权力未变,只是分散了,削弱的是知州的权力,排除D项。123452.(2021·1月浙江选考)关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历来有争议。分析下表双方的辩论观点,选项中合理的是12345否定方观点肯定方观点元代中文文献中没有对马可·波罗的记载来华外国人不可能都被记载,即使记载,也可能遗失《马可·波罗游记》存在错载史实以及漏载中国特有的长城、茶叶、汉字等事物书中关于中国的多数记载已得到印证,未记载特有事物,可以合理解释《马可·波罗游记》稿本众多且内容不一致稿本有差异但不影响主体内容马可·波罗没有到过中国,可能是依据某种波斯的导游手册,编造出游记迄今为止没有发现有这种导游手册A.根据《马可·波罗游记》错载或漏载某些元代特有事物,可否定其真实性B.判断《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应从总体上看其是否提供了得到印

证的资料C.历史研究要勇于怀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论带史D.学术观点须资料确证,如无实证,搁置争议,自圆其说√12345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对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存在争议,所以要判断《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应该从总体上看其是否提供了得到印证的资料,故选B项;《马可·波罗游记》会“漏写”一些关于中国的事物,涉及多种因素,不能由此否定其真实性,排除A项;“以论带史”明显有过多的主观色彩,排除C项;学术观点必须资料确证,排除D项。123453.(2020·山东卷)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1234512345根据材料“募饥民修水利”“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等关键信息可知,这一措施既可以救济受灾农户,又可以修建水利设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给农户创造就业机会,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排除A项;

“募饥民修水利”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都有利于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并非其与其他赈灾方式相比的不同点,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募饥民修水利”,未涉及其他抗灾救荒措施,无法得出“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项。4.(2018·天津卷)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1234512345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行省“凡钱粮、兵甲……无不领之”可知行省有实际权力,但地方官吏和军队由中央管辖,由此可知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正确,B错误。根据材料“地方官吏……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可知,行省的权力受到中央的制约,C错误;行省体现的是地方行政制度,它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D错误。5.(2022·南通模考)宋代地方财赋多备藏于各州,元代将直属州府所征的赋税送至各行省的直属仓库进行储藏,并由中央授权的个别专职官员进行提调。这一变化A.扩大了行省治理自主权B.导致了各州府经费短缺C.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控制√1234512345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地方各州可储藏财赋,而到了元代直属州府所征赋税须由直属仓库进行储藏,并由中央授权的专职官员进行提调,说明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扩大行省治理自主权,排除A项;对地方财赋控制的加强并不一定会导致各州府经费的短缺,排除B项;材料不能表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排除C项。返回课时精练1.(2022·泰州二模)唐后期至五代时,枢密使一职先是以宦官充任,曾一度左右宰相任免,插手皇帝废立,后多为武将,权倾将相。宋初,枢密使多以文臣出任,专掌军政,与宰相分权。宋初统治者此举意在A.削弱宰相权力 B.结束藩镇割据C.防止权臣乱政 D.提高行政效率√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枢密使一职在唐后期至五代时权力非常大,到宋初,枢密使大大缩小了其权力范围,防止其专权乱政,加强了皇权,故选C项;题干内容述及枢密使权力范围的缩小,与“宰相权力”无关,排除A项;藩镇割据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枢密使属于中央权臣,与“地方”无关,排除B项;枢密使权力的缩小,使得其不能够“权倾将相”,“与宰相分权”,这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D项。1516172.(2022·南通调研)宋初的统治者以路作为高层行政区,按照交通路线为主划分。每路设转运司、刑狱司、常平司和安抚司四个机构,隶属中央各部,分别负责地方财赋、监察司法、粮食储备平抑物价、治安边防的职能。据此可知,路的设立A.体现重文轻武的理念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对后世体制影响深远D.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由材料可知宋代的路作为高层行政区,将地方权力分割为财政、司法等不同内容,隶属中央,意在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故选D项;宋代重用文臣,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体现重文轻武的理念,材料无从得出,排除A项;过度分割地方权力导致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路的设置,并未提及其影响,排除C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3.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北宋承认契丹占领燕云十六州的合法性;庆历二年(1042年)辽索取周世宗时收复的关南十县地,宋增加银绢十万了事;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高宗割让北中国与女真贵族。上述现象的出现反映出宋代采取的治国策略是A.重文轻武 B.强干弱枝C.岁币政策 D.守内虚外√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在处理边防问题时没有采取强硬的态度维护领土主权,总是以息事宁人的态度将领土让予他人,由此可以看出宋代采取守内虚外的政策,将管控的重心放到内部,故选D项;重文轻武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A项;强干弱枝主要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材料强调的是边防问题的处理,排除B项;材料中只有处理关南十县问题时采取了岁币政策,并非普遍现象,排除C项。1516174.“湖湘学派”创始人胡安国(1074—1138年),评述秦灭梁之事曰:“按《春秋》灭梁者,秦也。圣人不书‘秦灭’,而书‘梁亡’者,不能守在四邻而沟公宫,亡其自致也。今勤王大众不以击敌,而以治城池。金帛用物不以募战士,而以赂敌国。堂堂大宋,万里幅员,奚至陵藉如此其甚哉!”胡安国意在A.痛斥秦灭梁的行径B.纠正历史记载错误C.唤起强国御敌意识D.巩固理学主导地位√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材料提到宋代地域辽阔,金钱不用来修缮城池壮大军事而是去贿赂敌国,认为这会招致和梁一样被灭亡的结果,旨在唤起国家的御敌意识而不是委屈求和以图暂时的安稳,故选C项;对秦灭梁只是客观陈述,主要目的是警示宋朝廷,排除A项;历史记载并没出错,胡安国只是想以史为鉴,排除B项;理学的相关内容和材料中的表述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5.(2022·无锡月考)有学者认为,北宋中期,地主阶级内部剧烈分化,为变法提供了一些条件,但始终没有产生过一股足以不断推动变法前进的强大力量,王安石变法中各股地主政治势力都是朝后退步。这意在说明,当时A.经济的发展导致地主阶级的分化B.过度中央集权的弊端日益显现C.王安石变法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D.统治阶级缺乏政治自救的能力√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根据题干可以看出该学者认为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是历史的必然,这说明宋朝的统治阶级缺乏政治自救的能力,故选D项;题干内容的着重点在于“但”后面的内容,并且在题干内容中也没有分析“地主阶级内部剧烈分化”的原因,排除A项;题干内容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并且题干内容着重分析的是其失败的原因,排除C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6.宋太宗时期,参知政事寇准勇于自任,深得皇帝信任,他就任带来了参知政事法定权力的调整;鲁宗道、陈执中担任参知政事时,在皇帝默认或是支持下,使参知政事的权力与地位获得了上升。这说明A.制度的运作受人为因素的影响B.参知政事权力膨胀成为行政首脑C.皇权与相权间的矛盾不断加剧D.参知政事的设立提高了行政效率√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根据材料“勇于自任,深得皇帝信任”“在皇帝默认或是支持下”可得出,参知政事这个官职的权限受到皇帝和官员个人因素的影响,A项正确。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7.(2022·无锡模拟)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的目的,但变法的内容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打击了他们的特权,故遭到激烈反对,最终导致变法失败。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A.触及权贵利益忽略了政治之改革B.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未有效调整C.执行过程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D.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由题干可知王安石变法打击了权贵的利益,遭到权贵的反对而失败,故选A项;中央集权不是王安石变法要解决的弊端,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用人及其带来的后果,排除C项;题干针对的是其失败的具体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1516178.北宋时,宰相和枢密院各掌文武二柄,彼此牵制。只有当战事爆发的时候,宰相才会兼任枢密院长官,兼具文武大权于一身。进入南宋后,出现了宰相长期兼任枢密院长官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A.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B.北宋冗官问题弊端显露C.南宋面临国防压力更大D.宰相权力反弹威胁皇权√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北宋只有当战争爆发时,宰相才会兼任枢密院长官,以提高效率,适应战争需要;南宋后,宰相长期兼任枢密院长官,这说明南宋战争频繁,民族矛盾更加尖锐,即南宋面临的国防压力更大,故选C项;宋代实行“重文”政策,形成皇帝与“文人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文官的地位非常高,而材料强调的是宰相职权变化的原因,排除A项;冗官指多余的官,人浮于事、机构臃肿,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宰相兼具文武大权,权力增大,但不一定威胁皇权,排除D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9.1007年,宋朝应党项首领李德明的要求与其进行榷场贸易,西夏建立后双方就此还签订了合约。1057年西夏扰边,宋朝警告说:“要以违约则罢和市。”后来因其待宋不恭敬,宋朝停止榷场互市。英宗治平初年,西夏“求复榷场”,宋方不许。后其上章谢罪,宋才恢复榷场。这反映了宋朝A.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软弱性B.对外贸易政策的灵活多变C.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D.政治统一促进了边界贸易√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根据“要求与其进行榷场贸易,西夏建立后双方就此还签订了合约”,以及宋朝榷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宋朝通过经济手段处理民族之间的关系,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软弱性,排除A;材料强调的不是政策的灵活多变,而是一种手段,排除B;当时没有统一,排除D。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0.(2022·扬州模拟)1042年,辽兴宗在给宋仁宗的信中写道:“封圻(疆土)殊两国之名,方册(典籍)纪一家之美。”第二年,他又写道:“两朝事同一家。”其意在表达辽和宋A.政治上亲如一家 B.经济上有互补性C.文化上有认同感 D.关系上相互依赖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材料中辽兴宗强调的是辽和宋之间在文化上的认同感是一致的,故选C项;辽宋作为并列的政权,始终存在纷争和差异,政治上亲如一家用来形容两个政权的关系不够准确,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表现和经济类型相关的内容,排除B项;宋辽之间不是相互依赖,是在综合考虑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两个政权之间的相互妥协,排除D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1.据统计,金代六部尚书共227人,女真族97人、汉族108人、契丹族13人、渤海族9人。据此可知,金代政权A.中央始终为三省六部制B.北方汉族占据主导地位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D.实现了各民族一律平等√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金代六部尚书除了女真族,还有汉族、契丹族、渤海族,由此可知金代统治者注意任用各民族的人才,推动了民族交融,故选C项;“始终”不符合史实,海陵王完颜亮改革后,中央为一省六部制,排除A项;“占据主导地位”不符合史实,金代政权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女真族,排除B项;“实现了”不符合史实,虽然金代主张各民族平等,但实际上汉族遭到女真统治者的防范和猜忌,排除D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2.下表为不同史籍中对元朝的相关记载。由此可知,元朝建立初期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记载出处“至元元年(1264年)……垦中兴、西凉、甘、肃、瓜、沙等州之土为水田若干,于是民之归者户四五万,悉授田种,颁农具”宋濂《元史》至元十一年(1274年),在泽州有许多因为躲避战乱没有回家的农民,当地长官主张将他们失去的土地归还,认为“俟业主至,当析而归之”宋濂《元史》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政府曾下令,“凡北方诸色人寓居者亦就籍之”吴松弟《中国人口史》A.流民问题有所缓解B.政府严格限制土地买卖C.百姓负担十分沉重D.社会统治秩序渐趋稳定√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元代建立之初,屯田开荒、制定户籍制度、归还逃亡农民的土地,这些措施有利于缓解流民问题,故选A项;B、C两项分别错把材料中的控制人口等解读为限制土地买卖、百姓负担沉重,故排除;材料只体现了元初统治者的治国措施,并未显示社会统治秩序渐趋稳定的过程,故排除D项。1415161713.某学者说:“(元朝行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观察如图可知湖广行省的布局A.以山川形便为基本原则B.囊括了自然和人文差异很大的区域C.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D.增强了元朝在国防和经济上的实力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选择题湖南、湖北两省之间有长江这一自然界线,而越过南岭也等于在突破自然边界,湖南、湖北与广西又属于不同的民族文化,所以湖广行省的布局囊括了自然和人文差异很大的区域,故选B项;湖广行省不是以山川形便为基本原则的,排除A项;湖广行省打破了山川形便和人文差异,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排除C项;题干提到的是湖广行省的布局情况,不会改变国防和经济实力,排除D项。14.(2022·连云港模拟)1272年,元帝国于岭北行省设和林宣慰司,由中书省直辖,并在此后的22年间,向岭北行省调入大批汉军、南宋降军、南人及蒙古军民,给予耕牛、农具,于怯鹿难、杭海、五条河、和林等地屯种。这些措施A.表明元朝内部胡汉矛盾不可调和B.奠定了今天中国北部疆域基础C.属于典型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D.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选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