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三)_第1页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三)_第2页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三)_第3页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三)_第4页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假若你是扁鹊

笔者在前不久执教小学语文第八册〈〈扁鹊治病〉〉这课,在总结全

文的时候,问学生:“

学完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学生小手林立,争着回答问

题。

a生说:“我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知道了‘讳疾忌医'的含

义,就是说有了病,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

,老老实实地医治。有了缺点错误,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认

认真真地改过。。”

b生说:“我知道扁鹊的医术高超,不用任何检查就知道你的病情,

比现在的医生强多了,他真了不起。”

c生说:“我知道蔡恒公太骄傲了,听不进别人正确的劝告,我们

要虚心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

……,……(学生们都各抒己见,说得都很好。)

突然,学生d站起来说:“

我跟大家想法不一样,我认为扁鹊不该跑到秦国去。因为救死扶伤是

医生的天职。即使不能挽回蔡恒公的命,总可以延长蔡恒公的寿命吧!

生命无价!

听了d

的发言后,学生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

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似乎在小声讨论扁鹊的对与错。

此时一,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于是,

便稍稍做了个安静的手势,说:

“同学们,扁鹊应该怎么办呢?请你们有秩序地发自己的见解,并

说明理由。”(学生稍稍安静)

有的说:“扁鹊应该跑到秦国去,不然他不但不能救回蔡恒公,说

不定还会搭上自己的小命。”

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虽然蔡恒公开始不听扁鹊的劝告,但

现在他已知道错了,肯定会配合治疗,说不定会治好呢!

,,

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蔡恒公的病已深入骨髓,就像现在

的癌症,肯定是不能救活了。”

又有一生说:“

扁鹊在初遇蔡恒公时一,就应想法设法让蔡恒公配合治疗。这样,扁鹊

不但救了蔡恒公的命,也许还会得到好多珍宝呢。”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作为教师,我并没有到此为止,急于下结论

,而是趁热打铁,让学生在课后去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话题目就

叫《假若你是扁鹊……》

[分析与反思]

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

,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

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

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

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

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

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

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

O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

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扁鹊的做

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他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

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将扁鹊与现在的医生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学生

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

习的演练场。

二、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

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

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教学

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

三、

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尊重学生的

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的表述中强调,情感、态度、价值

观的教育,要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注意不脱离语文学科的特

点,将价值观的引导与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扁鹊治

病》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

个深刻的道理。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在注意上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

向的同时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

生多向思维,多种表达。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导引下的语文教学还有许多东西要我们去探究,

去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一一赞赏鼓励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实施评价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

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强化

阅读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及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在教学中逐步地实施师生之间互动评价,通过丰富的课堂阅读教学形

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地关注自我,认识自我。经过一段时间的

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例:我在上《生命生命》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小朋友,现在请你们把第二段中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把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

生1:我认为“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茁壮成长”这句

话最令我感动!

师:为什么呢?

生1:我从“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可以感受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

望和顽强拼搏,所以我很感动!

生2:你说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见,香瓜子在艰苦的环境下不屈

不挠、茁壮成长,的确令我们感动。

生3:你们都说得有理,但我要给你们补充一点,“那小小的种子

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这句话也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表现

得淋漓尽致!

师: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能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和香

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哪谁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呢?

(一学生朗读)

生1: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

师:你们俩读得真好,让老师感受到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

生2:老师,他们读得语气很美,我仿佛看到了香瓜子在恶劣的环

境下屈壮成长的画面,我想和他们比一比。

生3: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把句子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读出不

同语气了。

师:同学们不但读得好,而且评得也很到位,你们都很了不起!还有

没有句子令你们感动呢?

生4:“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这句话也写得好。

师:你的眼力不错,我也认为这句话写得好。可好在哪里呢?

生4:我认为“即使”这词用得好。

师:为什么呀?说给大家听听。

生1:我说不清楚,可我就是觉得“即使”用得好。

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即使”用得好,就已经非常了

不起了。大家想一想,“即使”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词?

生:即便、虽然、纵使、就算、哪怕

师:你们的小脑子好灵活呀,词语那么丰富!自己用心读一读,体会

一下。你们还觉得写得好的有哪些词呢?

生:“仅仅”这个词也用得好!(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

了)

[分析与反思]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和表达

的机会,教学要发扬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导多向信息交流。在《生

命生命》这一教学片段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展开了交互式的

评价方法。教师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富有激励的话语,如“你读得真棒、

你评得很到位、你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你的脑子好灵活,词语真丰富!”

之类的话语,受到老师真诚的赞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空

间更加广阔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随之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真正把

自己当成了学习的主人。

赞赏是一种由衷的真情的表扬。面对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应给予出

自内心的赞赏,这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学生互评在这一片

段中运用的非常频繁,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别人,这种互评方式有

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

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如在朗读时,学生能对同伴的朗读

作一番点评:“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你读得语气很美,我要和

你比一比。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在评价中学生学会了朗读,学会

了竞争,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在整个教学片段中,我非常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

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

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

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

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并且在评价中得到进步,

共同提高,全面发展,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一一抓导语促生成

案例:教师布置一道思考题给学生:“‘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

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试想想,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学生的

答案有“吹”“到”“来”“染”“过”……教师让学生把这些字放到诗

中读一读,和原文作比较,然后问他们哪个字用得好。有学生比较完后说

自己的字比原文用得好。教师说:“你也变成个诗人了,不过还是‘绿'

字用得好。”这样的评价是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的。

其实,教师在评价时可以加入这样的导语:“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见解,

这值得赞赏。请把你选择的字放到诗句中,读一读,想一想,再读原文,

告诉大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去读,去比较,去

感悟,去发现“绿”字的美妙,也体会自己选择的字的不同凡响,而不必

一定非得要学生接受“绿”字就是唯一的好答案。笔者当时就在听课,问

了坐在自己身边的学生为什么觉得自己的字用得好。他说:“‘染'字让

我想到春天就像一个画家,她把小草染成绿油油的,而让花儿开得五彩缤

纷。‘绿'字让我仿佛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绿草,充满春的生机。我觉得自

己用的字所描绘的世界很美。"你看,这学生说得多好,不值得肯定吗?

分析:在本案例中,教师没有将隐含教育价值的生成内容转换为学生

的学习活动,也就是说教师重知识目标的达成,轻过程体验与经验的积累,

轻情感态度和能力的培养,课堂中的生成与预设没有有机的融合,教师即

时评价的语言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就不能达到及时回

应、有效回应的效果。

教学的生成性

《松鼠》的结尾是不和谐的音符吗?

可以说,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它体现了课堂教学

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激发了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

能,从而使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

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收获,那么新课

程则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好预

设外的情况看成一种“教育智慧”,新课程则把“生成”当

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

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绝不是课前设计和教案的展示过程,而是

不断思考、不断调节、不断更新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师生富

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在教法国作家布丰的《松鼠》一课,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

础上,我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或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老师,我认为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话,是这篇文章

中的一个不和谐的音符。”

我笑着问:“为什么你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

“我没有亲眼见过松鼠,读了这篇文章,了解到松鼠原来是个漂

亮、驯良、乖巧的小动物,我感觉自己很喜欢它。可是,文章最后却

说:'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他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

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我在读到此处时,感到很别扭。如果我

们真心喜欢一个小动物,比如说小狗,我们在夸奖它一番后,会告诉

别人它的肉可以吃,皮可以制成皮袄吗?

或许,以前的学生也有这一想法,只不过作为老师的我,从来没

有给他们这一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课改后,正因为我们在教学中

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问题,尊重学生读书的感受,学生才敢于提出

问题,乐于提出问题,能够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作为老师,我欣赏

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佩服他们读书时那种鲜活的感受,也在努力为

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于是,我进一步鼓励道:“你

敢于向课本挑战,很了不起。同学们,你们当中有没有人同意这位同

学的观点,认为这是不和谐的音符呢?”

陆陆续续有几个举手。

“那就请你们继续说说你们的理由吧。”

生1:本单元的单元主题中有这样几句话:“你一定很喜欢动

物吧?动物和人类一样,是地球这个大家庭的成员……了解这些动物

的外形、特点、习性,将唤起我们对动物世界生存状态的关注,激发

我们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我认为课文的结尾与本单元的主

题是不吻合的。

生2:布丰生于1707年,死于1788年。可能在18世纪人

们还没有环保的意识。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读到松鼠可

以吃,感觉别扭,可能是我们在感情上已经把松鼠当作了我们的朋友。

生3:《松鼠》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松树金龟子》是本单元

的第二课。在单元预习课上,我曾经比较着阅读两篇文章的结尾,坦

率地说,我更喜欢后一篇文章的结尾:“……松树金龟子的危害,照

我看来,成不了灾……如果我是松树林主人的话,我对它造成的小损

失不会太放在心上。茂密的松林被吃掉些树叶,损失点松针,算不得

重大事件。别去打扰它吧!它是暑天暮色的点缀,是夏至那天镶在天

幕上的漂亮首饰。”

这些学生读得很动情,读完后,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突然,一个学生把手高高举起。

我问:“你有话要说?”

生4:我不同意以上几位同学的观点。今天刚开始上课的时候,

老师就告诉我们,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我想科学小品属于说明

文,说明文是给人以知识的。这样结尾,既照应开头的“很讨人喜欢”,

又点出松鼠的用途,加深人们对可爱的小松鼠的了解,首尾呼应,结

构严密,介绍完整。

生5:我想,有些同学认为这篇课文的结尾是不和谐的音符,

可能是因为他们太喜欢小松鼠了,担心人们一旦知道松鼠的肉可以

吃,就会去捕杀松鼠。如果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而不愿让作者说实话,

那不是在搞愚民政策吗?其实,当我们了解到松鼠不仅漂亮、驯良、

乖巧,而且它还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时,你不觉得更喜欢他们了吗?

教室里静下来了,学生热切地望着我,他们在期盼着老师的“答

案”。

我深知,在课堂上常常会遇到这种对同一个问题“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的情形,大多数时候,到底谁说的更好,在以往老师是

需要有明确的态度的,对学生而言,老师的表态便是一个“权威”的

答案。面对同学们热切的眼光,我深情地说道:“如果有一天,你们

做了课本的编者,认为结尾是不和谐的音符,在编教材时,可以将最

后几句话删掉;认为结尾是和谐的,就继续保留这种结尾吧。”

下课了。我的这种做法是否合适呢?我不止一次地问自己。虽然

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无论是赞同的

还是反对的,他们关心松鼠的命运,喜欢松鼠的感情都溢于言表,而

这不正是本课的情感目标吗?

这一节课上完后,开头那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引起了我深深的思

考。显然,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是不会在介绍小动物之后,说它肉可

以吃,皮可以制成皮袄的。可是,我在备课时,怎么就没有这种“别

扭”的感觉呢?怎么压根儿也没想到学生会有这种感觉呢?是因为这

篇文章我已经烂熟于心,我闭着眼就说出这一段写了什么,一切都熟

视无睹的缘故吗?看来,教师尊重学生读书的独特感受,教师本人也

应该走出习惯思维的束缚,拥有自己的读书感受,进而尊重自己的读

书感受呀。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一一反复朗读的意义

上传:聂丽华更新时间:2013-8-2317:21:41

崔峦老师曾经说过:“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

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在陶情冶性的同

时一,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细细品读、认真思考,我也深有同感。

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身栖息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谊的表达就隐匿

于语言文字的深处。语文教学要让情感流淌,让课堂充溢浓浓的人文

情怀。

下面是一位老师的教学几个片段,听后,我感受颇深。

片段一: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并学了第一段,知道山水

之美,眼见为实,现在请大家深入学习了解漓江水特点,作者怎样写

出漓江水的特点的?

生:漓江的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看屏幕,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哪个特点,读给同桌听。

生:我喜欢“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为什么喜欢?

生:这句用比喻手法,写出绿的特点。

师:你知道水绿得如何,并说说“翡翠、无暇”的意思,并指出水的

特点。

师:想想,应怎样读呢?

生:应读得活泼、跳跃。

师:喜欢读这一句的同学把这一句读一读。(生读)

师:喜欢水清的同学,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并读一读。

生:漓江的水清得可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到底有多清呢?我们可以把一枚硬币放入水中,透过江水可

以看见江底硬币上的字。那如何朗读呢?喜欢的同学读一读。

生:读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他们读得如何?(师指导,该句应读得平整,

然后,全班读一遍)

师:老师也喜欢这一段,现在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师生

接读)

师:这种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半句强调前半句。

师:这是排比,作者本写水,为何要提到大海、西湖?

生:对比、比较

师:这有什么作用?(出示幻灯:波澜壮阔的大海、西湖的图片)

[评析]:

这位老师在指导此段的阅读理解时,做得最好的是,读的辅导非常到

位,读得细致,特别是读漓江水,做到读与理解相结合,并且根据学

生的学习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状态,让学生及时反馈评价,并且

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描述的意境,课外资料的补充

对指导学生形象理解山水百态有很好作用,这能更好让学生在朗读时

读出感情;教师富有激情的范读、领读很有感染力,对学生有感情的

朗读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美中不足的是,学生朗读缺乏个性,写漓

江水特点三个分句都是写漓江的美,对每一分句的前后半句之间的关

系应加以点拨,使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就是把这些意思密切关联的句

子排成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一串句子,加强语势,给人的印象鲜明、

深刻。这样的句子就叫排比句。建议:女生读第一分句;男生读第二

分句;男女生齐读第三分句,逐渐加强语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片段二:

自由读第三段,交流朗读方法

师:大家自由读这一部分,要读出作者怎样写出山的特点。(先指名

读)

师:读这一段,指出你喜欢哪些语句?小组交流这一段与前面的写作

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有感情地朗读。(个别读、评读、诵读、挑战读)

师:(引读、配乐读。)交流一下对以上这一段话感受最深的词句,

说说你的感受。

生:这一段写得很好,如写山”各不相连、形态各异……”说明山很

多,形态多种多样。

生:“像骆驼,像巨象……奇峰罗列”说明山是千姿百态,琳琅满目,

使人目不暇接。

师:这也是说山很多,形态各异。你们还能想象出山像什么呢?

生:像宝塔;像大佛;像巨轮……

师:(出示课件:flash诗配画一首)大家读这首诗,想想从这首诗

中可以知道什么?

诗一首

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山峰

有山如象鼻,有山如飞龙。

有山如军舰,有山如水芙蓉

生:(汇报)写了山有的各种各样形态。

师:(出示桂林山水图片)同学们边看图边想像桂林山水这美,并说

说与文中所述之美有何异同?

[评析]:

这一片段的教学,老师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在读中体验,学习中以

文本为载体指导修辞手法,提高习作能力,同时通过对比前后两段写

法,先总结出学法,再放手让学生自学,这样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

间,自我想象,自我感悟,形成自己的见解,养成主动探索的精神。

通过创设情境、图片展示,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便使学生极

欲表现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从而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

一。个性得以张扬,使学生享受到生活化的语文,给他们带来快乐。

同时,本片段也重视了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或模仿文中的句

式、或自由表达,都为学生语言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实现了积累、理

解、转化、应用的语言实践过程,为学生今后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

础。

片段三:

略读第四段

师引读:第三段从整体上写桂林山水之美。山水一体,交相辉映,加

上空中一一(云雾迷蒙),山间一一(绿树红花),江上一一(竹筏

小舟),让你感受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一一(舟行碧

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播放多媒体(视频flash桂林山水音画)让学生说说与文中所述

之美有何异同?再想想,山水相映有何之美?

(学生默读课文)

师:这么美的山,这么美的水,令多少文人心驰神往。怪不得伟大的

诗人贺敬之看到这奇妙的景色,由衷发出感慨,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

一个自然段,看看能读出什么来?你还知道什么?

生:山水相映真是太美啦!

师:最后这句古诗是什么含义?

生:(回答略)

师:这句诗既是作者的感受,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与第一段的内容相

呼应。

师:这堂课,我们一起荡舟漓江,欣赏了桂林的山水。让我们齐读课

文,再次回味桂林的美景。(生读)

[评析]:

本段的教学,潘老师能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抓信景物描写方法,

同时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既拉近

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感受语言的美。

然后体会作者的情感,再次领略桂林山水的奇丽,体会课文中所描绘

的意境,领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课堂

氛围,只有学生乐学,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综述:

《桂林山水》是一篇经典的写景佳作,本堂课老师重在引导学生通过

反复的朗读,来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

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