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课题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翻页笔教材内容分析《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的内容,以历史发展的顺序展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产生演变的过程。包括三个子目,第一子目是“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第二子目是“从部落到国家”,第三子目是“商和西周”。三个子目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即从原始社会组织逐步走向早期国家的过程。设计理念建议从技术融合创新的思路上表达,描述整节课中期望利用何种技术,在教学教研、课堂应用、学生评价、有效反馈等哪个方面进行创新突破。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标为导向,把所讲的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采用多媒体,AirPlay镜像投影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制作等多种手段,利用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在初中已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但多是机械记忆,并未了解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初中教材中并没有提及宗法制,教师应加强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与运用,并以唯物史观进行认知引领;从认知水平上看,学生的阅读能力、探究能力以及抽象思维比初中时期有所提升,但缺乏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对历史问题的理解缺少辩证性和全面性,教师要通过有效提取史料信息来进行历史解释,进行适当的学法指导以助推学科素养的养成。教学目标1、通过对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搜集、辨析、对比,了解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利用识图方法认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源远流长;2、通过学习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的过渡,认识生产力发展对私有制、阶级、国家产生的影响;3、通过对夏、商、周历史沿革的梳理、对比,认识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2、教学难点: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生活动通过对四大文明古国的介绍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呈现材料]相对于世界其他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系。——苏秉琦[教师过渡]您好:这里有一封来自时空穿越局的邀请函,请领取三张角色体验卡,开启一段时空之旅吧!设计意图设计在该环节里的技术应用的教研与技术融合的目的是否达到。如:“采用展示石拱桥的图片导课”,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几何图形中观察几何。展示图画和文字材料,导入本课,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要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师生活动[创设情境]假如你是一名考古工作者,考古现场出土了一些石器,经过仔细观察,你发现这些石器表面十分粗糙,和以往的有些区别……问题1:哪幅图片展示的是这次考古现场出土的石器?两幅图片展示的出土石器有什么区别?分别属于哪个时代?[教师讲述]第一幅图片展示的是这次考古现场出土的石器。第一张:表面粗糙,打制方法制作而成;旧石器时代;第二张:表面光滑,磨制方法制作而成;新石器时代。[学生活动]阅读教材。问题2: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教师讲述]沿河分布,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分布范围广,形成若干文化区系[学生活动]阅读教材问题3: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教师讲述]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主干,周围环绕多个文化圈。问题4:旧、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分布体现了什么样的变化趋势?[教师讲述]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问题5:何为文明?何为国家?两者关系?[教师讲述]“文明”传统观点、新观点;国家的标志;两者关系:国家是文明的概括,文明形成的标志是国家的出现。问题6:根据文化遗存所体现的文明的发展,分析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教师讲述]设计意图如上思考,建议要充分考虑到“恰当的时机使用恰当的技术”的问题。采用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发挥以图证史的效果;采用问题链方式教学,利用AirPlay镜像投影技术,增进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维不断向前和向深推进,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结合图片和文字史料讲解教学内容,增强历史的可信度,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二、中华文明的形成——部落到国家师生活动[创设情境]假如你是古代的一位史官,在一次查询资料的过程中,你发现不同的文献对于“三皇五帝”的记述不同,如《史记》列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而《礼记》则以大皞(伏羲)、炎帝、黄帝、少皞(少昊)、颛顼为五帝,还有许多其他的说法……问题7:关于三皇五帝较为常见的说法是?如何看待神话传说?[教师讲述]1.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2.在关于伟大人物们的传说中,事实和神话传说的混合证明着带有怪异性虚构的传奇却具有历史事实的基础。——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呈现材料]1.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阶级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页2.这一邦国时代,与王国时代(夏、商、周三代王朝)和后来的帝国时代(秦、汉以至明清),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的三个大的阶段。——许宏《最早的中国》[教师讲述]禅让制的含义。[教师讲述]夏朝的概况。[呈现材料]1.益(禹晚年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司马迁《史记》2.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战国策》问题8: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以上不同的说法?[教师讲述]迄今为止没有发现夏朝的文字资料;不同时代特征各异,史书叙述角度不同。问题9: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能否证实夏朝的存在?[教师讲述]二里头遗址现在还不能确证是夏都,因为缺少如甲骨文那样的内证性的文字证据出土。二里头有可能是夏,乃至极有可能是夏,但这仍是假说。——刘周岩《寻找夏朝》设计意图通过解读材料信息,分析其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同时,采用问题链方式教学,引导学生思维不断向前和向深推进,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三、中华文明的发展——商和西周师生活动[创设情境]假如你是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光绪二十五年秋,患了疟疾的你让人从位于宣武门外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了一服中药——龙骨,然而,你在这上面发现了一些特殊的符号。这药材本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它上面为何会刻有符号呢?你仔细观察了起来……问题10:为什么我们不能肯定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朝的遗址,却能确定殷墟就是商朝的遗址?[教师讲述]甲骨文和殷墟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以二重证据法的思维来看,商朝是信史。[教师讲述]商朝的概况[教师讲述]周朝的概况。[创设情境]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册封其弟王子友为诸侯,授民、授疆土,郑国建立,王子友是第一任国君,即郑桓公。公元前771年,申侯、缯侯勾结犬戎发动叛乱,周幽王被乱军杀死,郑桓公(王子友)在勤王的战斗中被杀。郑国太子姬掘突即位,成为了郑国第二代国君,即郑武公。问题11:这体现了西周的什么政治制度?除王族外,周朝还分封哪些人作为诸侯?问题12:分封的具体内容为?问题13:郑桓公为什么要勤王?[呈现材料]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族遗民之国)。——钱穆问题14: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出发点是什么?作用如何?[创设情境]郑武公的妻子叫武姜,她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的出生比较特别,为难产所生,因此命名为寤生;小儿子名叫叔段。由于寤生的出生很不顺利,武姜一直不喜欢这个大儿子,而偏爱小儿子叔段。公元前744年,郑武公病重,武姜希望小儿子叔段能成为国君,屡次向郑武公请求立叔段为太子。公元前743年,寤生以长子的身份成为郑国国君,史称郑庄公。问题15:这体现了西周的什么制度?该制度的含义和特点为?问题16:郑武公为什么遵循宗法制?[创设情境]周天子年老了,打算立下继承人。周天子有四个儿女:大儿子,为妾所生;二儿子,为妻所生;三女儿,为妾所生;四儿子,为妻所生。问题17:王位应该由谁来继承呢?你的依据是什么呢?[教师讲述]宗法制的作用。[呈现材料]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公羊传》[教师讲述]礼乐制的含义与作用。[教师讲述]商周经济的概况。设计意图通过解读材料信息,分析其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同时,采用问题链方式教学,引导学生思维不断向前和向深推进,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家国情怀价值观。课堂小结师生活动[教师小结]我们如此年轻,上下五千年。——《国家宝藏》设计意图展示本课时间轴,带领同学们梳理本课线索,加深印象,最后以《国家宝藏》中的话进行结尾,引人深思。板书设计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形成——部落到国家三、中华文明的发展——商和西周教学反思反思请多反思教学重难点用技术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