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教案全册带反思_第1页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教案全册带反思_第2页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教案全册带反思_第3页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教案全册带反思_第4页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教案全册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

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教案全册带反思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

一、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重点难点:

1、不进位加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位加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退位减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退位减法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几”、“少几”的应用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

(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

记录下来。

(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6、连加、连减

(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用100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加减混合

(1)探索并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实践活动(一):我长高了

(1)巩固长度单位和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估计、测量、计算)

(2)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提高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统计知识,感受成长的快乐。

知识点: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

①相同数位对齐,加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

②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

①相同数位对齐,减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作10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

2、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

3、多几、少几已知的问题。比谁少几,就用谁减去几;未知数比谁多几,就用谁加上几。

例题

1.口算

51-30=60-35=59-28=10+13=12+10=

42+24=10+55=25+66=89+10=66+16=

99-85=80-40=65-41=71+11=68+26=

61-53=53-48=17+35=83-40=61-57=

74-52=35+46=18+12=86-51=22+60=

87-40=29+43=87-53=

2、列式计算:

(1)比29多17的数是多少?7的3倍是多少?8个6是多少?

(2)两步竖式计算

45+5+40=83-50-4=30-14-8=

70-33+7=96-70+6=94-60+4=

7+23-4=93-49+27=

3、应用

(1)二年级一班参加课外美术小组的有9人,参加音乐小组的人数是美术小组的2倍,参加音乐小组的有多

少人?

(2)二年级有8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有6人。一共有多少人?

二、米和厘米

角和直角

重点、难点

1、(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能用给定的“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3)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4)能用厘米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2、(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用米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初步认识线段,能辨别,能测量线段的长度,能画定长的线段

3、(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初步认识角,并且能够辨认。

(3)知道一个角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画角。

4、(1)结合具体情境,直观认识直角,会画直角标记。

(2)能利用工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利用工具画直角。

(3)知道:一个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知识点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这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6、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它的两条边是射线不是线段。射线就是只有一个端点,不能测量出长度。

7、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

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课本41页图例)。

8、三角板上的3个角中,有1个是直角。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都是直角。

9、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10、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张开的宽度有关。

例题

1、1米21厘米=()厘米53厘米-18厘米=()厘米

2、一条线段有()个端点,是直的,可以度量。

3、一个角有()个顶点和()条边,边是直的,不可以度量。

4、1米的绳和100厘米的绳比较,()

①两样长②1米的绳较长③100厘米的绳较长

5、亮亮身高85厘米,玲玲比亮亮高10厘米,玲玲身高多少厘米?

6、一根绳子对折两次后,长3米,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米?

三、表内乘法

重点、难点

1、乘法的初步认识

(1)结合数一数、摆一摆的具体活动,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

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

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知道写法、读法,并能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

结果。

2、乘法的初步认识

(1)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

(2)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算式”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3)能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

3、5的乘法口诀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经历5的乘法算式的计算过程和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

程。

(2)能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体验运用乘法口诀的优越性。

(3)能用5的乘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4、2、3、4的乘法口诀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2、3、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进一步体会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

(2)能够发现每一组乘法口诀的排列规律,培养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逐步的发展数感。

(3)掌握2、3、4的乘法口诀,会用己经学过的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乘加、乘减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用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在做一做2题中,应适当拓展,引导学生发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

口诀。

6、6的乘法口诀

(1)经历独立探索、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和方法。

(2)掌握6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7、7的乘法口诀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编制7的乘法口诀,学会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方法。

(2)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

8、“倍”的意义及应用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利用操作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并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3)能利用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4)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8的乘法口诀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8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0、9的乘法口诀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9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实践活动(二):看一看、摆一摆

(1)利用主题图复习第3、4、5、6单元的相关知识(观察物体、角的认识、表内乘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的价值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知识点

1、几个相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乘法表示。用乘法表示更加简捷。

2,相同加数相加写成乘法时,用相同加数x相同加数的个数或相同加数的个数x相同加数。如:

5+5+5+5表示:5x4或4x5

3、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4、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5、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

乘法:因数x因数=积

加法:加数+加数=和

减法:被减数一减数=差

和一加数=加数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一差

6、在9的乘法口诀里,几乘9或9乘几,都可看作几十减几,其中“几”是指相同的数。

如:1x9=10—19x5=50—5

7、

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

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如:

加法:3+3+3+3+2=14

乘加:3x4+2=14

乘减:3x5-1=14

8、“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用这个数x倍数或倍数x这个数。

9、有几个相同加数,就是这个相同加数的几倍。如:3个5

就是5的3倍。

例题

1、判断,在()里,对的打错的打“x”

(1)求“8比5多多少?和求“比8多5的数是多少?”都用加法算()

(2)求“9比16少多少?”和求“比16少9的数是多少?”都用减法算()

(3)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4)5x5=25读作:两个因数都是5,积是25。()

2、先看图,再填空

★★★

★★★

★★★

★★★

(1)求一共有多少个的加法算式是:;

(2)求一共有多少个的乘法算式是:;

(3)第一堆有3个,总个数是第一盘的()倍,求一共有多少个的算式是:

(4)画出△来,使△的个数是。的4倍。

OOO

(5)在8x6=48中,8和6都叫做(),48叫做()

(6)先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再写出两个相应的乘法算式。

(1)()八二十四(2)七()六十三

3、口算

7x7=3x2=5x4=1x3=4x9=2x9=

4x3=2x3=9x9=2x7=1x9=3x8=

6x1=8x8=6x5=5x7=5x1=2x2=

5x8=2x4=5x2=2x5=6x2=2x6=

3x5=3x1x8=5x9=4x7=1x7=

3x7=4x2=4x8=6x6=7x9=3x3=

7x8=3x1=1x4=3x4=1x5=1x1=

4、下面不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的是()

①7+7+7②3+3+4+3+3③8+8+8+8

四、观察物体

重点、难点

1、建立观察角度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能辨认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发展空间观念。

多少票?

六、数学广角

1、简单的排列和组合

(1)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2)让学生经历摆学具、画图示、列图表等过程,逐步抽象

出全面的、有序的排列和组合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具

体过渡到抽象。

(3)能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在活动中培养

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2、简单的推理

(1)经历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

(2)能借助“做标记”、“列图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并能

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方法进行推理。

(3)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

知识点

1、在排列和组合中,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才不会选重或选漏。

例题

1、简单的逻辑推理

三个同学的数学成绩是90分、96分、98分。甲说:“我不是最高,也不是最低。”,乙说:“我比甲高。”

那么,甲是()分,乙是()分,丙是

()分。

2、填符号

在。里填上+、-、X、>、<或=

4()6=248()8=1670-22()8x6

7x4()2366()40()25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

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

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

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

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

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a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

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

脚)回家量一挂、一步的长度。

教学反思这节课的目的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

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计量工具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动手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

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

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

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

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

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

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厘米100厘米=()米

5米=()厘米200厘米=()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

o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一一米”。这节课

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所以,我为学生设计

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

教学时,我以提问的方式引入:你想知道你的身高吗?要知道你的身高,必须要用到什么?

从而引出尺子。然后介绍尺子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打

下了基础。认识1米,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米的长度,体会尺子的

长是1米一一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第二次让学生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米,学生找出

了很多,如:五块瓷砖的长度、窗子的宽度、从脚到身子某部位的高度等等,这是我课前没

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比划出1米的长度。通

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米的长

度观念。

在学生的脑海中,1米的概念不是很牢固,让学生硬把1米=100厘米记住有一定的困难,所以

在“1米=100厘米”的转化中,我请学生拿出卷尺用20厘米长的学生用尺来测量,1米长的卷

尺有几个20厘米,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明白1米长的卷尺上有5个20厘米,问5个20厘米想家

得多少?20+20+20+20+20=100厘米。学生就明白1米实际长度。

存在不足:

1.米尺、1米长的线应该多准备几份,这样学生就可以常常感受一米的长度,也加深了学生对

米的认识。

2.在课堂教学中,在让学生汇报交流这一环节里,当学生表达不出或不清楚时,我不够耐心

,急于给学生提示,这样不利于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如果当时我能不急于帮学

生下定论,而是请其他同学发表意见,相互补充,将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更利于学生

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O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

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

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

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

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

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

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能力点:1、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5、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1、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课时: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8〜10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

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

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

以合成一辆车呢?(小组交流)

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

师: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

二、自主探究:

1、验证二(1)和二(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0+30=60,60+6=66没有超过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2)

想40+30=70,36+30肯定比70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和乘一辆车。(3)用小棒,先摆3捆6根,

再摆3捆,合起来是6捆零6根,也就是66,比70少。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4)我使用竖式

计算的,个位6+0=6,在个位写6,十位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等于66。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二(3)班和二(4)班能否和乘一辆车。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

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

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三、拓展运用:

1、计算下面各题。

59+40=20+67=24+63=46+53=

62+17=35+24=3+84=43+40=

2、数学医院:

17+20=1950+26=42+3=72

175042

+2+26+3

197672

3、老师有一位邻居小明非常喜欢运动,妈妈给他买了一双跑鞋、一个足球共用多少钱呢?

一身运动服又用多少钱?

4、3745

+29+?4

5979

开放题:36

+63你能写出几个象这样的算式。

99

教学反思

今天,我讲了《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整节课下来,我感觉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需要值

得自己反思和借鉴。

1、情境的创设由生活中的乘车问题导入,数学源于生活,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处境生情

,以乘车情境作为导入,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同位的

交流,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途径。由于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很显然提出的乘车

方法也就很多,但针对这节课的设计,我只是选择了其中的一组方案进行学习。情境的导入,

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2、探索新知由乘车方案入手,让学生尝试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对于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口算的方法、摆

小棒的方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计算。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课堂上孩子们基本上应用了口

算的方法,只有几个孩子用了列竖式的方法进行了计算,针对孩子的做题方法,只是让孩子

展示了口算的算理,对于笔算,指了一名学生进行了板演,此时让孩子认真观察孩子的笔算

方法和过程,并且让板书的学生说了自己计算的过程。此时的我,有了新的想法,立标课有

一定的模式,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竖式的写法也是一种模式,学生的第一感觉非常重要

,所以在教学竖式的写法时,我在黑板上进行了板演,让孩子们接触模式般的印象。

3、展示交流根据板书的竖式,但对于如何计算,便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孩子,先让学生同

位之间交流算法,然后学生展示,在展示的时候,有的学生从个位算起,有的学生从十位算

起,对于这些竖式的计算方法,我并没有提示孩子非得从个位加起不行,而是给学生留有了

下一步学习进位加法的计算空间。在教学进位加法时,学生对于从个位加还是从十位加产生

了疑问,有的学生说,从十位加好,有的学生说从个位加好,并阐述了自己的理由(从十位

加太麻烦了,个位进的1要加上,还得把十位上的数再擦掉,不如从个位加起方便。给予学生

所说,学生进行了练习,从中体验了知识的生成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36+21=23+7556+304+52

2、二(1)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

二、自主探究:

1、出示36+35=,学生试算。交流算法。

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问: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

几捆?合起来是多少?

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6+5超过了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

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

以从这个1加起。

4、比较36+21与36+35有什么不同?

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6、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

三、拓展运用:

1、“做一做”,图中有什么信息、?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2、猜一猜十位上是几。

3867179

+39+4+53+36

3、数学医院:

492165

+44+39+35

836100

说明理由。第三题个位和十位上的“0”是怎么得来的?

4、图形计算。

=5=3=4=7

+=()+=()

+=()+=()

4、看谁加上一个相同的加数算得快。

开放题:谁先正确算出五星表示的数,就奖励给谁。

24732

+69+9+28+6+

9486605599

课后反思: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及两位数加一位数

的口算加法。设计这节课时,我觉得依据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小组活动,

自主探究,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学生用小棒、计数器、凑十法都在我

的预料之中,但是用竖式计算出现的几种情况,我真没有预料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1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通过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能正确的进

行计算。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点: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对学生进行细心计算反复检查好习惯的培养。

教学重点:能正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星期天,小花和妈妈要去游乐场,在游乐场的门口贴着一张海报:如果哪一位小朋友过了下

面的难关,可以免费进入游乐场。小朋友你们愿意和小花一起闯关吗?

二、自主探究:

1、看谁算的正确?

57+12=40+38=16+52=23+72=

36+47=28+59=8+75=43+37=

24+68=19+49=85+9=18+47=

2、算一算姐姐和妹妹两人共有各种照片的张数。

单人照双人照冬装照夏装照表演照

姐姐(张)1924222617

妹妹(张)2118233720

合计(张)

3、第15页的第8题,分组完成。

4、那两个数相加得和是100?请写出算式,写得越多越好。

384027608562735015

开放题、第15页第10题。

第(2)小题有多种答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第(3)小题需要选最便宜的两种玩具并计算

其价钱,实际上也是让两个数相加得和最小。使学生从小学会计划开支。

2、两位数减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6〜1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能力点: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

力。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德育点:1、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图片、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谁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举办?师:我国北京在全世界申办2008奥运会的4个有名的城

市中以绝对优势取得了成功,这不仅仅是申办成功,而且向全世界证明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所以全国亿万人民都为此欢呼。你收集了哪些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

二、自主探究:

1、出示票数统计图,观察图,问:北京赢了?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情预测:北京和多伦多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伊斯坦布尔一

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巴黎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

北京比多伦多多得多少票?巴黎比北京少得多少票?….

学生列式,可以用笔算加法解决。

学生计算。问: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2、师:56—22该怎样解决呢?

A、可以口算,50-20=30,6-2=4,30+4=34。

B、可以像加法一样笔算。

该怎样列竖式呢?小组合作完成。互相交流算法。

3、你认为笔算减法应该注意什么?

三、拓展运用:

1、解决刚才没有解决完的问题。

2、完成19页“做一做”第1题。小组内交流算法。

3、48-18=35-31=

强调笔算35—31时,十位怎样算?“0”用不用写?为什么?

4、树上有35个桃子,被小猴摘了以后还剩12个,小猴摘了几个?

5、猜一猜。

9465890

4-25-170

0720

开放题:五一节,建强量贩店庆促销,每件玩具优惠6元,几种玩具的价钱如下:

25元30元18元

根据上述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目标主要是: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由旧知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方法,向新知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

知识迁移,进而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该课按照自己的设计比较圆满的完成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8〜19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在实际情况中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笔算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

能力点:1、培养学生操作、实践、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通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

意识。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和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个位不够减怎么办。会正确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43-23=89-62=59—5=92-71=

2、昨天我们交流了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我们知道了北京以绝对的优势胜出了。在昨天的学

习中,我们知道北京以34票的优势胜出多伦多。那么从票数上,你还想了解什么?

学生发言,选出“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让学解决。

二、自主探究:

1、学生列式。该怎样计算呢?从哪一位减起?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拿出小棒摆一摆

学情预测:

(1)先拿出1捆拆开,从中拿出8根,再拿出1捆。

(2)先拿出1捆,再拿出1捆拆开,去掉8根。

(3)先拿出2捆,再从2捆中拿出2根。

(4)先拿1捆拆开与2根合在一起,再从中拿出8根,再拿出1捆。

你发现了什么?(要拆开1捆)从几里拿走了8?

2、你能试着列竖式吗?

你认为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十位还剩几?

教师教写竖式的方法,说明退位点的用途,不要忘了减去退位的1。

3、比较56—22与56—28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4、你认为笔算两位数减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问: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5、试练:67-39=35-8=81-56=50-24=

问:50—24十位退1后个位上要算几减几?十位再算几减几?

三、拓展运用:

1、你自己出两道今天学的这样的题。自己解决,小组内互相交换检查。

2、做练习三第7题。

3、数学门诊:

47806490

-28-51-23-17

29393187

4,蚂蚁传递信息。

38-18()-8()+35()-25

()+40()-26=()

实践调查:回家调查一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年龄,看看它们相差几岁?5年后,他们之

间相差几岁?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后反思:今天教学了两位数减两位数和一位的退位减法,本节课的内容是建立在《两位数

减一位数(退位)》的教学基础上进行的,在之前的退位减法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退位

的基本思想:“个位减不够,十位要退一作十”的想法。在教学这部分退位减内容时,我先让

学生回家预习这部分内容,然后上课时让学生说一说我们今天将学习什么?列竖式时要注意

些什么?(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等)随后讨论今天要学习的和我们以前学习的竖式计算有

什么不同?引出:当个位减不够的时候就要想到向十位“借”,从而十位要退一还十。通过“

借”想到“退”,让学生在脑海中能较形象的体会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由于在这部分内容

的渗透,学生在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所以我

把这节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掌握的有关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学书

上的减法竖式的写法,以同桌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主研究退位。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进行计

算。

2、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实践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进行计

算。

教学难点: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小鸡一起在吃米,他们找不到妈妈了,你能帮他们找到妈妈吗?

母鸡851943

小鸡16+2762-1944+4198—1390—5

64-4536+4991-7230-1190—4719+24

二、自主探究:

1、小鸡和鸡妈妈要回家了,请你帮他们把路铺好。

45-9()-9()-9()

2、在圆圈里填上和“=”。

30+63937+32375890-40

75-363957-302717+2844

100-4036+1063+872-19

3、青蛙妈妈:我吃了58只害虫。小青蛙:我才吃了24只害虫。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

只害虫?

4、小红拿50元买了一把雨伞,阿姨找了38元给他,一把伞多少钱?

5、火柴盒里有60根火柴,妈妈用去了15根,盒里还剩多少根?

三、拓展运用,开放练习:

小明小华小方小兰

跳的个数34414539

看上表,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选择两个问题列式算一算。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结合教材培养学生讲卫生的习惯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主体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自从“非典”过去之后,我油区掀起了“改陋习,讲卫生”的热潮。我校也进行了校园卫

生大评比,看,全校卫生评比表已经贴出来了。

评比表的下半部分被遮住了,你能根据表中的信息求出二(2)班得多少面红旗?

二、自主探究:

1、找一找表中有哪些信息?求二(2)班的多少面,需要什么信息?该怎样列式?为什么用

减法?借助小棒摆一摆。

2、你能说出别的班得多少面红旗吗?

小组合作,利用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进行解决。

(1)三(1)班比二(1)班少2面,二(1)班得16面。

(2)三(1)班比二(2)班多1面,二(2)班得13面。

(3)四(1)班比三(1)班多2面,三(1)班得14面。

(4)四(1)班比二(2)班多3面,二(2)班得13面。

(5)三(2)班比二(1)班少1面,二(1)班得16面。

学生交流,说一说为什么。

3、从评比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个班得的多,哪个班得的少,……)

三、拓展运用:

1、做“做一做

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优惠是什么意思?换句话怎样说?(每个球比原来的钱少8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1

)现在足球多少元?(2)优惠后篮球多少元?(3)优惠后排球多少元?

学生自己解决。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1)买一个足球和一个篮球现在要多少钱?(2)足球比排球贵

多少元?……

请同学们列式计算。

2、课本24页第2题,独立完成。

3、小明今年9岁,爸爸比他大28岁,爸爸今年几岁?

4、生活中你还遇到那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解答?

开放题:北京什刹海的湖面上有很多的野鸭子,由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野鸭子越来越

少,最后一只也没有了。后来人们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提出了“绿色奥运”的口号,改变了

环境,野鸭子又飞回来了,为了保护野鸭子,人们做了木筏放入水中让野鸭子住,野鸭子一

年比一年多,去年有35只,今年比去年又多了28只,你知道今年有多少只?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4〜2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会比较分析同类应用

题。

2、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图、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我收集了我们班课外活动的资料,这里有许多数学问题,看谁能解决。

二、基本练习:

1、跳绳的有27人,踢建的人数比跳绳的多9人,踢健的有多少人?

2、小华和小阳在做手工,小阳做了38个,小华比小阳少做9个。小华做了几个?

3、第一小组在玩投球游戏,小军比小明多投中4个,小丽比小明少投中7个,小方比小明多投

中3个,小明投中16个,小军投中多少个?小丽投中多少个?小方投中多少个?

4、小南和小娇踢健子,小南踢了34个,小娇比她多踢12个。

?

5、,看书的比画画的少5人,看书的有多少人?

三、拓展运用:

1、在玩“猫捉老鼠”的学生中男同学比女同学多9名,女同学有19名,(1)男同学有几名?

(2)一共有几名同学?

2、静静、欣欣、帆凡在跳绳,静静跳了36下,欣欣比静静多跳7下,帆凡比静静少跳9下。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再列式计算。

3、完成教材25页第5、6、7题。

第5题,可提出的问题很多,让学生广泛的提出问题,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学生自由

选择问题列式计算。

第7题,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明确题目要求并独立解答。让学生用平时实际算钱的经验

得出答案。

开放题:小军、小明、小兰三人在玩猜一猜的游戏,小军说:我拿的是橡皮,小明说:我拿

的砂是铅笔,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小明、小半兰各拿的是什么吗?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6〜2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

两位数。

2、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

能力点: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和迁移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主体图,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年农场的西瓜丰收了,202班的同学去帮助收西瓜他们分小组进行比赛,下面是他们比赛

的统计,你们看到这些数据能提出什么问题?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28个34个23个

二、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交流,提问题列算式。

学情预测:

第一组和第二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34

第二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34+23

第一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23

第一组比第二组少摘了多少个?34-28

第二组比第三组多摘了多少个?34-23

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34+23

学生会做得让学生练习,说算法。

摘出:28+34+23

2、小组讨论:怎样计算?

汇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何计算?

学情预测:2862

+314+23

6285

28

+314

62

+23

85

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第二个简便?

3、我们一共摘了85个西瓜,叔叔用拖拉机运走了40个,小明用推车运作了26个,还剩多少个

?

学生列式,并试算。

学情预测:85-40-2640+26=6685-66=19

在计算时,能够口算得可以口算,不能口算的进行笔算。

三、拓展运用:

1、46+25+1775-28-19

注意书写格式。

2、54+20+1690-58-24

能口算的不必列竖式。

3、把每行的三个数加起来。

244530

48365

171834

4、26+()-20=3073+5+()=98

开放题:路边有一行树,共8棵,每两棵之间相隔3米,从第1棵到第8棵树间共有多少米?(

教给学生画图的方法)

教学反思

《连加连减》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内容。是在学生

掌握加减法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重点是学会用一个竖式进行两步笔算的方法,

以及根据题意列一个综合算式。对于学生来说,这两个内容都不难,所以,在教学设计上进

行了如下的尝试。

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为学生创设了

帮王爷爷收西瓜的情境,并让情境贯穿于本课新知。由分小组收西瓜引导出连加算式,再由

同学帮助王爷爷送西瓜引导出连减算式,学生即从中学会了列综合算式,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两全齐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浓厚起来。

其次,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会用竖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为他们今天的学习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内容我都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或以小组为单位,通

过讨论、交流总结出本组的计算方法,再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积极创造

,寻求更加简便的计算方法。在展示交流中互相质疑,补充回答,完全是学生自己在自主学

习。作为老师的我,只是学生在出现不知如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给予引导或补充

,让学生自己完善自己的想法。这样,既不影响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举两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