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烟桥村历史文化名村规划2020-2035年专家评审稿_第1页
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烟桥村历史文化名村规划2020-2035年专家评审稿_第2页
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烟桥村历史文化名村规划2020-2035年专家评审稿_第3页
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烟桥村历史文化名村规划2020-2035年专家评审稿_第4页
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烟桥村历史文化名村规划2020-2035年专家评审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烟桥村历史

文化名村规划

(2020-2035年)

专家评审稿(文本·图集)

广州筑鼎建筑与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2022年9月

第一章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佛山市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局转发关于贯彻落实<历史文化名

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的通知》(佛国土规划办〔2015〕245号)

的有关精神,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烟桥村历史文化遗产和资源,突出岭南特色,

延续历史文脉,强化佛山市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地位,特开展《佛山市南海区

九江镇烟桥村历史文化名村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1.2规划依据

(1)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7)

(2)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17)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7)

《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2013)

(3)办法、指引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2012)

《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2014年)

《广东省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规划编制指引》(粤建村[2011]89号)

《关于打造名镇名村示范村带动农村宜居建设的意见》(粤府[2011]68号)

《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6)》

《转发住房和械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

保护工作的通知》(粤建节[2021]16号)

《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的通

知》(粤建节函[2021]145号)

佛山历史文化风貌区名录

1

佛山市推荐历史建筑名录

《佛山市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工作方案(2020-2022)》

《关于加快推进规划期限至2035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

编制(修编)工作的函》(粤建节函[2021]175号)

《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

(公消(2014)99号)

(4)规划

《佛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

《佛山市南海区NH-J-70-01、NH-J-70-02编制单元(九江镇烟南、镇南片

区、镇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1.3指导思想

(1)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规划编制工作;

(2)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

科学处理遗产保护与社会综合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之间的关系;

(3)协调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旅游发

展等各类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

1.4规划原则

(1)原真性原则

历史名村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其价值体现在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

原真性就是保留原生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原物。对现有的历史建筑、环境进

行保护,尽量保存历史遗存的原物,保护历史信息的真实载体。对现有的历史建

筑进行修缮和对现有的历史环境进行整治,坚持“修旧如旧、以存其真”。

(2)整体性原则

坚持保护历史名村的整体环境格局,并保护其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科学和

情感等各个方面的价值。

(3)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

对历史文化古迹进行适度利用,既可充分利用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又可

体现其社会性和经济性,达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目的。

2

1.5规划目标

对烟桥村作为佛山市和九江镇重要的生态人文区域和历史文化遗产地进行

保护。实现对以烟桥村历史村落为核心的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环境的有效保护与永

续利用,推动佛山市南海区及九江镇的文化建设和社会综合发展。

1.6规划范围

根据《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烟桥历史文化名村保护

范围东至朝山工业一区西侧,南至烟桥古村公交站,西至烟南村,北至现状村路。

烟桥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范围以部分现状烟桥村建成区为核心,东边

至河涌西边线;南边、西边参考现状水塘边界,适度向北延伸。总面积16.96

公顷。

图1-1规划范围示意图

1.7规划期限

本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20-2035年。

1.8适用范围

核心保护范围,总面积为2.63公顷。建设控制地带,总面积为16.96公

顷。

3

图1-2保护范围划定图

第二章历史文化价值、特色与保护对象

2.1历史文化价值

2.1.1历史沿革

烟桥村位于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内,于明代正统十四年(1450年)建村,因

布局如一展翅飞燕,旧称燕桥村。村口长木桥原名“燕桥”,后因终年水汽蒸腾,

雾气缭绕,清乾隆年间已有“烟桥”之称,久而久之,村子也改名为“烟桥村”。

此外,有另一说法表明,村子之所以得名,是由于村口桥板柔韧,踏上会摇摇晃

晃,“烟”在粤语的发音里就是荡漾的意思,所以取名“烟桥”,进而成为村名。

翻阅该村族谱,这里曾是皇权眷顾之地,名人辈出。

清嘉庆年间,何文绮曾在朝廷任兵部主事,村中的“节孝牌坊”乃其奉旨建

成。岭南画派著名画家何丹山亦为烟桥村人。烟桥村村内规划严整,格局尚存,

保存了大量清末古建筑群;村外河涌交错,小桥流水,绿树成荫。

4

图2-1烟桥古山水格局示意图

图2-2烟桥古韵图

2.1.2空间格局

(1)整体布局

烟桥村的造型就如一只翅膀展开的燕子。烟桥是从河道进入村子的唯一通

道,长长的桥身如燕子的嘴,河道两端设有两道闸门。村内“烟桥正道”贯通

南北,北门外在与正道垂直的直道两端,各设有一个炮楼。从北门始,东西两

边拖曳出燕子剪刀状的尾巴,与南部一起,组成何氏的居住区域。曾经燕子

“尾巴”后有两排鱼塘,播聚堂前亦有并列四口鱼塘,为保持河道水源之清

澈,当年村中的麻石板路下铺设下水道,把巷道的生活污水全部引进鱼塘而不

出河冲。在村后的鱼塘后面,还有三条水道把村子团团围起,水道与水道之间

5

共种两层棘竹,厚密成墙。除考虑到挡风和净化空气等环境功用,水道和竹基

还是一道天然的防御工程。

图2-4烟桥古村格局图

(2)历史街巷

村内花岗石板铺筑的长街深巷为数众多,古村的建筑肌理得到了较好保存,

部分里巷两侧风貌较好,巷名延续至今;另在烟桥村新庄,旌表节孝的麻石牌坊

附近,有四条东西走向的小巷,都是由石板铺成,建有青砖门楼,门上石刻分别

是元巷、亨巷、利巷、贞巷。

图2-2烟桥历史街巷现状照片

2.1.3古建筑

(1)传统建筑工艺

6

烟桥村历史传统建筑中有大量的富有岭南特色的木雕、砖雕、灰塑、石雕,

反映明清岭南地区建筑匠人高超的技术与多姿多彩的工艺美术。六世祖祠旁的

“郡邑乡贤”石刻,是由清朝两广总督张之洞向光绪皇帝呈奏,为纪念何文绮“入

祀乡贤”而镌刻的。建筑灰塑、砖雕,工艺细腻、精美,取材、形式不拘一格,

保护完好,是佛山市乃至珠三角地区广府风格历史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

文物价值。

(2)特色建筑

1)六世祖祠

烟桥村口古镕附近的何氏六世祖祠,是佛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烟桥村原

有六间祠堂中惟—幸存的。六世祖祠重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现在保留

的是清未重修后的原貌。何氏六世祖祠题额为顺德梁骄藻所书,祠堂里有清嘉庆

年间兵部主事何文绮夫妇挂像及有清代广东探花顺德李文田题匾“惇叙堂”。六

世祖祠旁的“郡邑乡贤”石刻,是由清朝两广总督张之洞向光绪皇帝呈奏,为纪

念何文绮“入祀乡贤”而镌刻的。

图2-6六世祖祠现状照

2)古木桥

据《烟桥何氏家谱》记载,烟桥村前原有长木桥,称烟桥,最初用竹架制成。

1831-1835年间,乡人如骧公倡改建为木桥,1908年乡人锡恩公与族侄毓桢公

重修改建。该桥用坚厚木板共12块砌成,稳如磐石。木制的烟桥由3条长长的木

7

板组成,宽约40厘米,长25米。最为特别的是,中间的木板是一块柚木。当

水位升高,小艇和船只无法穿过时,这柚木可以抽起来,腾出空位让船经过。百

多年来长桥卧波,并因这里水汽充足,朝暮烟浮,久而久之,成了烟桥八景之随

着时代发展,由于木桥不便通车,1995年,在征得村民同意下,扩建河清至烟

南公路,并将木桥改建为钢筋水泥结构的公路桥。2013年,烟桥村成为“广东省

历史文化名村”,村民又搜集齐当年建木桥的木板,拆掉水泥桥,重新修建古木

桥,回复“烟桥”当年旧貌。

图2-7古木桥现状照

3)旗杆夹石

几百年来,烟桥人才辈出,励学之,风源远流长。仅在清代科举中,何文绮

考中进士,在京当兵部主事,另中举者有五人,贡生六人。因多人考得功名,乡

间的南北大道和村口都散落了不少旗杆夹石,足以见证烟桥崇文学风之鼎盛。

8

图2-8旗杆夹石现状照

4)烟桥正道门楼

现位于“何氏六世祖祠旁”,在烟桥村的东西轴线上,由长长的石板所铺成,

是村中贯通南北大道的主干道,由爱国华侨牧楚公兴建。正道东面入口是一座高

达的麻石门楼,门楼宽约3.5米,深约3米,高约4米,花岗岩石地面与墙脚,

青砖瓦顶,花鸟雕塑,硬山顶。麻石门楼上刻有“烟桥正道”四个苍劲有力的大

字,门楣上画有壁画(据传为何丹山之作),门楼的墙上还留有村民刻下的“甲寅

水灾”印记。

图2-9烟桥正道门楼现状照

9

5)何晃钊故居

现位于烟桥大巷尾7号,共3座,保存较好,具有清末岭南古民居特色。房

屋主人是旅古巴爱国华侨商人,1967年曾被中央邀请上京参加国庆大典。

图2-10何晃钊故居现状照

6)兰桂坊

现位于烟桥星桥书舍一巷,是村中百福堂的附助建筑物。原主人在西欧经商,

光绪二十年(1894)回乡兴建。取名兰桂坊乃取其“兰桂腾芳”之意,寓意子孙显

贵发达。门楼上有中国传统壁画,砖雕、灰雕保存良好。更让人称奇的是该建筑

物面向大路的多个窗户,窗框是用麻石砌成的,是传统的中式建筑,而窗篷却是

西洋风格建筑。虽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雨侵蚀,其花纹图案雕刻仍显得十分精致,

色彩光鲜。穿过门楼,原来的两边都是古老建筑,传说,在60年代在倒塌的古

建筑处建蚕房时,有人还在地下挖出了几斤黄金。由此,足以见证主人家世的显

赫。

10

图2-11兰桂坊现状照

7)“旌表节孝”牌坊

现位于烟桥新庄贞巷旁边,旨建于道光年间。该牌坊以花岗岩构筑,四柱三

间冲天式,高5.42米,中宽6.95米,左右宽172米。右间刻有“百世”,左间

刻有“流芳”,中闻为“旌表节孝”,竖刻“道光元年(1821)六月为处士何蕴斯之

妻节妇何程氏建。”据何氏族谱记载,何蕴斯之妻程氏在其夫去世后克守妇道,

守义四十年,勤惠一生。其夫弟何文绮在京师为官,留下其长子给程氏抚养,程

氏视若己出。其行闻于朝,文绮奉旨建坊旌表。牌坊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图2-12旌表节孝牌坊现状照

8)贞寿坊

11

旧址位于现烟桥村里停车场,光绪九年,奉旨为103岁寿妇何文康之妻温氏

而建,温氏一生贤良,教子有方。光绪元年,子世亨恩科乡试考中62名,挑选

知县,主讲佛山书院。次子应韶,光绪九年援例授同知职衔。此牌坊于上世纪60

年代因吹台风损毁。

9)“郡邑乡贤”坊

现位于“何氏六世祖祠”旁,奉旨于光绪十四年(1888)建。中间刻有“郡

邑乡贤”四个大字,两边刻有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奏章和朝廷下达的谕旨。张之洞

在何文绮去世后三十多年,联请多位仕官,上奏何文绮生前功绩,举荐他为“入

祀乡贤”。此段历史在张之洞《南海何朴园先生入祀乡贤录》中有祥细记载。最

后得到光绪皇帝核准,封何文绮为“郡邑乡贤”。如今,村口静卧着的“郡邑乡

贤”石刻正默默记载着何文绮“入祀乡贤”的故事。

图2-13“郡邑乡贤”坊现状照

10)诒燕书室

旧址位于烟桥东面芳草园左方,祀十四世澄秋公等先祖,作子孙祭祀、读书

之用。道光二十八年(1848)建,光绪十六年(1890)重修。庠生黄喜章题匾额为“明

德堂”,上世纪60年代拆毁。

11)方严书舍

旧址位于烟桥南面乐廷祠左方,即新庄元亨利巷地。祀十四世乐隐公等先祖,

作子孙祭祀、读书之用。道光四年(1824)何文绮建,同治十年(1870)重修。赐

进士出身广东学政吏部右侍郎白镕题额,副贡生李宗简题匾为“--经堂”,赐进

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鲍俊题匾为“读书乐”。拆毁年代不详。

12)烟桥书院

旧址位于大巷口东南方,焚字塔旁。乾隆四年(1738)建,与河清书院、璜

12

矶观澜书院齐名,足见烟桥村文风之鼎盛。进士何文绮童年时也在烟桥书院读书

毕业。书院具体损毁年代不详。

图2-3历史沿革图

2.1.4历史环境要素

烟桥村紫线内保留花岗岩古井(清)1处、一棵过百年的古树以及巷门、石

板路等构成村落的典型特征古迹,作为重要历史文化要素应加以整治和保护。

图2-4历史环境要素照片

13

2.1.5历史名人与史迹

烟桥村由何氏家族聚居而成,整个村落便是一个大家族。何氏六世祖以捕鱼

为生,寻至此地定居,至如今已经是26代了,其中清嘉庆年间任兵部主事的何

文绮与岭南画派著名画家何丹山是最令烟桥村人感到自豪的历史名人。

何文绮,清嘉庆年间任兵部主事。数年后告假返乡,执教广州,因其学问甚

高,各地官员争相把子女送入门下,其学生多有成才。与林则徐交情甚深。三元

里起义失败后,何文绮愤而作诗18首,其中一句为“不废一钱兵亦足,飞将军

在复何如”,表示对朝廷镇压起义的不满之情。两袖清风,返回烟桥,主持族务,

重修六世宗祠,申建节孝牌坊,敦教乡人,振兴烟桥何氏。朱九江未中举前,曾

每年步行1个多小时,到烟桥找何文绮把酒论诗,可谓其入室弟子。

何丹山,原名何苯(1807——1883),号西樵老人,又号七十二峰山人,南海

九江烟桥人。幼年家贫,性聪慧,自学绘画技法。取法新罗山人,尤擅翎毛,工

于竹树鹩哥。晚年所画桃花柳燕小幅,只以赭色点桃,画极淡雅。尝论画不难于

描绘,而难于命意,结构布局次之,点缀又次之。其作画重视观察自然,取材现

实。晚年隐居于西樵,在山中设“碧云画楼”,摹景写生,开岭南画人点染南国

风光之先。西樵山翠岩壁上有他刻下的七绝诗一首。

2.1.6民俗文化

(1)水灾印记

在“烟桥正道”的门楼上,离地近三米的砖壁上刻有明显划痕,留下“甲寅

水灾”“民国三年”“闰五月三日”的印记。这是智慧的烟桥乡民记录历史的又一

见证。翻开《九江镇志》记载:“民国三年(1914年)6月,西江、北江、洪水

暴涨,25日深夜,桑园围茅岗基突然溃决,九江尽淹,水面多浮尸,损失惨重。

史称甲寅大水。”当年烟桥乡民也深受其害,损失惨重,当时灾情,乡人何藻华

在《西江水涨寄从弟直孟》-诗中有记载:“溪谷遇群流,林层惊顶灭。比户断炊

烟,产蛙沉窿裂。岂为沧桑变,麻姑早阅辙。群柯江悠悠,频年大水忧。障堤循

江筑,江水溃堤流。波臣一河怒,邦人一何愁。至灾亦有自,不藏在人谋。石坝

填江口,圩田壅下游。嗟我岭南人,莽莽神州籍。昔年死于兵,今年死于疫。疫

患犹未已,水患曷有极。嗟我岭南人,昏垫何偏剧。”

14

图2-15水灾印记现状照

(2)一入烟桥,必行正道

“一入烟桥,必行正道”,这是烟桥村中口口相传的一句话。话中所说的“正

道”就是“烟桥正道”,“烟桥正道”是村里的中轴线,是大部分村民及访客进村

的必经之路,这是话中的外在含义。“正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多的解释就

是“正确、正派的道理、准则和途径”。“行正道”正是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在

当今社会,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虽寥寥数语,但励学敦行,足以

见证烟桥先祖的良苦用心和聪明智慧。正是“一入烟桥,必行正道,万世固基,

有赖儒风。”

(3)传统民俗

农历—年中每个月份,烟桥村都有不同的民俗活动。除了广泛流传的二月初

二“土地诞”、清明节、四月初八“闭墓”、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初七曰“乞

巧节”、七月十四曰鬼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十—月冬至节等节曰,其节庆活动

与各地较为相似外,还有很多特别的民俗。

古村昔曰,每逢子、午、卯、酉年的正月初四都举行三年—届的“飘色”巡

游盛会,其时,—条彩色的长“飘"凌空撑起,设坛建醮,酬神演戏,锣鼓声喧,

拥炮不断;六月二十四曰武圣诞以及九月廿九曰华光诞,由村民捐款集资,请来

粤剧戏班演出,在娱乐中延续忠义仁勇的道德教化;八月十五中秋节“烧番塔”,

柴草是挨家逐户去“签措老糖签擅程”搜集得来,火焰熊熊烈烈,腾空飞扬;八

月二十七曰“孔子诞",当曰村民纷纷到孔圣庙拜祭孔子,祈求孩儿读书聪颖,

学业有成;有重大节庆曰,村里更是集资,请来龙狮队伍演出,其时百姓欢聚,

15

热闹非凡。

传统的继承寄寓变革,变革之中继承着传统。村风民俗将在时代的发展中,

不断绽放出新的异卉奇葩。

2.2历史文化特色

烟桥村重要历史建筑保存基本完好的程度为80%以上,保留了历史村落的整

体空间格局、风貌和街巷肌理,富有乡土气息;自然环境良好;历史建筑类型和

建筑装饰艺术类型丰富;同时保留下民俗文化遗产和历史名人活动的遗迹及故事。

对其价值评估结论如下:

(1)真实的清代岭南村落环境

烟桥村整体地保留了清代建筑风格和村落环境,历史格局,形态完整。此外

还保存着何氏六世祖祠等建筑,真实地保存了历史发展的痕迹,蕴涵了丰富的传

统文化遗产。周边还保存了优良的自然环境。

(2)完整的清代古建筑群落

烟桥村虽然只是一个只有数百人的小村,但其规划严整,保存了大量清代古

建筑群,兰桂坊、旌表节孝牌坊等古迹随处可见,无不显示出其悠久的历史和深

厚的文化底蕴。

(3)独具代表的广府风格建筑技术

烟桥村的部分历史建筑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工艺精美,是佛山市乃至珠

三角地区广府风格历史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4)丰富的历史名人文化

烟桥村历来重视教育,村子内名人辈出,如清嘉庆年间任兵部主事的何文绮

与岭南画派著名画家何丹山。是名人文化、历史文化遗产地、历史自然环境结合

的代表,蕴涵了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2.3保护要素

烟桥村保护内容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具体保护内容

参见下表:

表2-1保护内容统计表

大类保护内容分类具体保护对象

16

水系河流、鱼塘、水道

空间格局

街巷建筑风貌、尺度、铺地、景观

历史街巷

要素

烟桥何氏大宗祠、旌表节孝牌坊、

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烟桥正道门楼

镬耳大屋14间、何丹山故居、举人

物质文化

优秀民居何锡畴故居(清)、何晃钊故居(清)、

遗产推荐历史建

兀、亨、利、贞(新庄)

祠堂厚德堂(清)、何氏六世祖祠和南厅

传统风貌建筑反映古村特色风貌民居

古树名木古榕树1棵

历史环境要

古井1口

历史街巷巷门、石板路

文化内涵宗族文化、岭南文化、名人文化

“飘色”巡游盛会、武圣诞、华光

非物质文

传统习俗诞、中秋节“烧番塔”以及重大节

化遗产

庆日舞龙狮等。

曲艺粤剧

2.4保护主题

利用宗祠资源塑造宗祠民俗体验区、利用成片古巷资源打造古巷风貌片区、

利用竹基鱼塘农田景观资源开发休闲农业区。

第三章村域的总体保护

3.1村域总体保护的策略

(1)树立主动保护的意识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重视对烟桥村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加强历史文化保护

17

的宣传教育,树立村民传承文化、热爱家乡、保护遗产的意识,形成主动保护的

格局。

(2)历史文化遗产申报认定

积极推动烟桥村文物保护单位、优秀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

为后续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争取政策和资金。

(3)制定建筑保护方案,落实抢救

通过对烟桥村现状历史遗存的调查摸底,及时制定保护方案,坚持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的方针,抓住重点,急事先办。

(4)传承发展历史文化

重视对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村民走访、文献调查等手段,

推进非遗普查保护工作,对其进行摸底、挖掘、保护、传承,对于相关资料及时

整理、记录,建立档案。

(5)严控建设,统筹协调

加强对村湾建设活动的控制和引导,避免对古村风貌造成进一步的破坏;对

于村湾未来的发展,宜建立统筹协调的保护思维,加强发展与保护的协调。

图3-1村域总体保护策略示意图

18

3.2村域范围的保护重点

烟桥村核心区是烟桥村历史风貌最为完整、历史建筑最为集中、保存状况最

为完好的区域,是保护的重点区域。

烟桥村的古村格局肌理、历史街巷、历史水系、古村内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

遗存是保护的重点内容。

第四章名村保护范围的保护

4.1保护范围与等级

4.1.1名村保护范围划定

本规划设立烟桥村核心保护区(简称核心区),核心区等同于《历史文化名城

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的核心保护范围。烟桥村核心区是烟桥村历史风貌最为完

整、历史建筑最为集中、保存状况最为完好的区域,是保护的重点区域之一。烟

桥村核心区总面积24768平方米,核心区内现存历史建筑与历史环境占地面积

19672平方米,比例为79.42%。

本规划划定了建设控制地带,其建设控制地带面积共7.0公顷,相当于城市

历史文化名村的性质。必要时,佛山市在公布市级历史文化名村或申报更高级别

历史文化名村时,可以用“烟桥村历史文化名村”的名义将烟桥村历史建筑及其

建设控制地带纳入相应的名单中。本规划的处理,有利于未来城乡一体化的规划

管理和保护管理。建设控制地带界线即为紫线。紫线内的建设规划管理还应按照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实行。

规划范围内其它用地以及规划范围外部的水体及农田是烟桥村古建筑群的

重要环境背景。该范围内的农田和水体等自然环境以及列为佛山市不可移动文物

的建筑、环境要素不得破坏。

4.1.2保护控制要求

核心保护区:

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历史建筑,应当保持原有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

等;其他建筑不得破坏村落肌理,高度不得超过历史建筑高度,应与历史建筑风

格相协调。

19

建设控制地带:

建设控制地带即城市紫线范围,紫线内部除了通过地块控制指标进行规划控

制之外,还应保护原有街巷肌理和开放空间格局不变。

紫线内部通过建筑的分类评估和保护对策提出规划整治的指引。紫线内依照

本规划进行的修缮整治活动的应保持色彩外观形式应与村落历史风貌相协调,按

照紫线内建筑保护措施进行。

在紫线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1)对地段传统格局和风貌构成影响的大面积改建、大面积拆除、开发;

(2)损坏或者拆毀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3)修建破坏传统风貌的文物建筑、保护建筑、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

(包括规划保护的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4)占用或者破坏保护规划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河湖水系、道路和古树

名木等;

4.2功能定位与容量控制

4.2.1保护范围的功能定位

保护范围以传统居住、民俗展示、文化主题旅游、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销售

和体验功能为主,展现清代岭南水乡传统空间格局、清末古建筑群落、广府风格

建筑技术与丰富的历史名人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历史文化名村。

4.2.2人口规模控制

烟桥村位于佛山市南海区西南部的九江镇,是烟南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烟

桥村以汉族为主(是汉族、彝族混居地),烟桥村户籍人口726人,198户,外来

人口较少。根据综合增长法(规划期末村庄总人口=村庄现状总人口*(1+规划期

内人口的自然增长率K)^规划年限+规划期内人口的机械增长数)预测,至规划

期末,规划区人口约为781人。

4.2.3开发强度的控制

保护烟桥村的历史风貌,原则上对新村建筑高度控制为15米,并不得高于

4层。结合南海区九江镇个人自建房的管理要求,核心保护区内的建筑檐口高度

一般不超过9米,建筑层数不高于3层。建设控制地带的建筑檐口高度一般控制

20

在12米以下,最高不超过18米,且高于12米低于18米的建筑所占比例不超过

40%。

4.3空间格局与景观风貌的保护

4.3.1自然景观环境的保护

由于烟桥村所处的生态基底以水体景观为主,因此烟桥村通过强化下列要素

的手段来实现自然景观环境的保护:

(1)水:主要水体为现状位于村西南的水塘,未来城市主干道扩展不应跨越

水塘,保证城市水系的历史格局稳定性,并自然实现历史村落和新城区的适当隔

离;如果有条件宜恢复陈北建村时的水塘格局。

(2)田:九江总规生态保护对策中提出切实保护耕地,对基本农田实行划区

严格保护。在本规划中将加以落实,在烟桥村附近保留适当的农业保护区,强化

对现状为农田的保护。

4.3.2传统格局的保护

相关规划的历史研究表明,山、水、田、村、路等基本要素,在构成传统聚

落形态及其环境中起了重要作用。方位、路径对基本要素起了关联作用,形成传

统聚落的基本结构。历史上形成的“水-田-村”的景观格局将作为历史聚落保护

规划结构的基本要素。

21

图4-1空间格局保护结构图

4.3.3传统巷道保护

(1)历史街巷特征

村内花岗石板铺筑的长街深巷为数众多,古村的建筑肌理得到了较好保存,

部分里巷两侧风貌较好,巷名延续至今。

表4-1传统巷道保护名录

巷道名长度(米)年代

南北大道450清道光年间

烟桥正道108清道光年间

下巷96清道光年间

中间巷135清道光年间

楼脚巷160-

北头巷96-

耙丁1-11巷各95米-

22

兀、亨、利、贞巷合共290米

(2)主要问题

由于日久失修,很多街巷内的建筑破败、荒废,并有不少杂物乱放、杂草丛

生的闲置地,严重影响了街巷的景观;绝大部分的巷子门楼已经消失,无法体现

里坊的防御功能;部分巷子的麻石路面受损,且仅用水泥简单的维修,逐渐失去

了原有的质感。

(3)保护措施

首先,上述历史街巷系统不得改变原有布局,禁止改变历史街巷的现行走向。

保护历史街巷的风貌特色,重点保护街巷宽度、两侧建筑的高度和立面形式

对其中不协调的建筑立面应加以整治;

根据道路交通规划,组织好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交通,历史街巷禁止机动车穿

行;街巷地面应恢复为石板、灰沙土或青砖的传统材料,禁止使用磨光石板、水

泥砂浆或其它现代材料铺砌。

在完善或改造各项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时,必须以不影响和破坏其历史风貌

环境为前提。

4.3.4绿化景观的保护

保留现有耕地、池塘水体,恢复烟桥环村水系,保护竹基。

按照人均不低于1.5平方米的用地标准规划布置中心绿地及公共活动的街头

绿化场地。绿地植物应以乡土品种为主,乔、灌、花、草相互搭配。充分利用路

旁、宅院及宅间空地,种植经济作物等绿色植物,利用村落西南部空地设置一集

体育活动、集中绿地为一体的村民公园,提升用地的绿化覆盖率。

对烟桥村历史上曾拥有的环村河道进行疏通恢复,同时对村东部大面积的竹

基进行保护,以提升传统风貌的特色与活力。

4.3.5景观视廊控制

(1)优化景观结构,形成有序的绿化展示路径

结合村落环境特点,加强对古树名的树坛设计,提升其景观性;尽可能地利

用各种边角地块,形成点式绿化;利用河涌水系,增加滨水绿地;增加广场、公

园景观节点。总体形成内部以点式、分散绿化为主,外围以线、面式集中绿化为

23

主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体系。

整合历史人文景观轴线,串联广场、公园景观节点,结合“山—村—水—田”

的景观分区,形成具有层次、丰富多变的景观空间序列。

(2)加强原有绿化景观特色的恢复

保护烟桥村周边特色竹林,滨水多种植竹子、榕树等本土植物,形成特色鲜

明的与烟桥村历史环境相符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绿化景观。

图4-2景观风貌规划图

4.3.6风貌控制引导

(1)建筑材料

新建建筑建筑材料建议选择偏向传统的材料,其材料基调应内敛低调,不建

议选择标新立异的时代感太强的建筑材料。

颜色—般体现为材料本身,触感细腻生动,易于形成比较和谐的整体风貌,

缺点是时代感不足,且对施工要求较高。

24

图4-3建筑材料示意图

(2)建筑色彩控制

岭南传统建筑以黑白灰为主调,表现出—种素雅的整体风格,不但与自然环

境活跃的色彩易于取得和谐效果,而且在炎热的南方地区给人以清凉舒适的视觉

感受。新村建议保持浓郁的传统色彩和地域特色,与旧村保持风格的相对—致性,

新村建筑应使用与传统建筑相协调的颜色。可以结合传统材料的天然色彩表现,

如使用青砖、各色瓦片等,也可以考虑结合现代材料的色彩表现,如色彩清雅的

玻璃、钢、洗米石、马赛克等。但要注意整体色彩、材料肌理的统—性。同时也

要考虑日常维护和色彩耐久性、耐气候性等要求。

图4-4建筑色彩示意图

25

4.4建(构)筑物与历史环境要素整治与管控

4.4.1建筑高度控制

根据《佛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征求意见稿),烟桥历

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的建筑层数不超过4层,檐口高度不超过12米,结

合南海区九江镇个人自建房的管理要求,控制核心保护范围内建筑层数不高于3

层,建筑檐口高度不超过9米。

图4-5建筑高度控制图

4.4.2建(构)筑物的分类保护整治

(1)建筑分类评估

规划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参照建设部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村)的评选办法,对烟桥村的建筑进行分类评估。规划划定文物建筑、保护建筑

(优秀历史建筑)、历史建筑、一般建筑共四大类。

1)文物建筑: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

保护单位的建筑;或已经被佛山市列为不可移动文物,作为准备报批国家、省、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

2)历史建筑:具有较好的建筑质量,保存较完整的传统建筑。

26

3)传统风貌建筑:在具有传统风貌的街区、镇村,对文物保护单位、尚未

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之外的建筑物、构筑物,

划分为传统风貌建筑。

4)其他建筑:建造年代相对较晚的建筑或现代建筑,包括与历史风貌相协

调和不协调的。

图4-6建(构)筑物分类保护整治规划图

(2)保护整治措施

综合考虑现状建筑和建筑质量的评价,把建筑分类保护和整治方式分为以下

五类:

1)保护:对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和已登记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

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要依据文化保护法进行严格保护;

2)修缮:对历史建筑和建议历史建筑,应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

护条例》关于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进行修缮;

3)改善:对于传统风貌建筑,应保持和修缮外观风貌特征,特別是保护具

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细部构件或装饰物,其内部允许进行改善和更新,以改善居

住、使用条件,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

27

4)保留:对于与保护区传统风貌协调的其他建筑,其质量评定为“好”的,

可以作为保留类建筑;

5)整治改造:对于那些与传统风貌不协调或质量很差的其他建筑,可以采

取整治、改造等措施,使其符合历史风貌的要求。

4.4.3建筑物兼容性分类管控

核心保护范围内不得设置对历史文化名村遗产、风貌、环境保护有影响或吸

引大量机动车交通的功能。在遵循本规划相关条款的前提下,按照现行控规的地

块兼容性要求执行。

(1)河流沿岸以展览、文化活动及商业功能为主,兼容居住、公共服务休闲

娱乐等功能。

(2)在满足保护要求的前提下,鼓励历史建筑、历史建筑线索和传统风貌建

筑线索发展文化创意、社区服务、旅游配套、商业服务等功能。

4.4.4历史建筑保护利用

(1)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维修,应严格执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

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要

求。

(2)应保持原有建筑体量,整治改善后的外观应符合传统风貌特征;建筑改

善过程中应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构件和装饰物。允许内部进行必要的更新改

造,以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对部分质量差的建筑,可对其进行落架维修。对于有

历史文化价值构件的修缮工作,应坚持先测绘再修缮,坚持“原材料、原工艺、

原作法、原形式”的原则,尽可能地保持遗产的真实性。允许注入非厌恶性、能

促进所在村落活力的新功能。

(3)重要的历史建筑用标志标示和介绍。

4.4.5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

(1)对于传统风貌建筑,应建立档案,并设置保护标志;

(2)传统风貌建筑可以结合其自身特点进行保护性利用。鼓励利用历史建筑

开设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和传统作坊、传统商铺等,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展

示;

28

(3)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性利用应当与其历史价值、内部结构相适应,不得

擅自改变历史建筑主体结构和外观,不得危害历史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安全。

4.4.6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推荐名单

表4-1:烟桥村历史建筑、传统建筑推荐名单

编现状地名称功建筑层建筑建筑面积用地面

号能数与结分类(㎡)积

构(㎡)

1烟桥村何氏六世祠一层、砖保护950-

烟桥正衵祠和南堂木建筑

道入口厅

2烟桥村旌表节孝牌-文物-200

新庄牌坊坊建筑

3烟桥村元、亨、利、居一层、砖保护1473.84-

新庄贞(新庄)住木建筑

4烟桥村镌耳大屋居一层、砖保护2772-

14间住木建筑

5烟桥村何晃钊故居一层、砖保护860-

大巷尾居(清)住木建筑

三巷

6-举人何锡居一层、砖保护578-

畴故(清)住木建筑

7烟桥村厚德堂祠一层、砖保护1764-

原烟南(清)堂木建筑

小学

8烟桥村何丹山故居一层、砖保护850700

北五巷居住木建筑

4.4.7古树名木的保护

(1)保护名录

烟桥村目前保留有1课古树名木。

表4-2烟桥村历史文化名村古树名木保护名录

估测树

序号古树编号树种位置古树等级

九江烟南烟桥村

14406051212140015榕树139三级

头北帝庙停车场

29

6旁

(2)保护措施

1)划定树冠以外3~5m或树干以外8~15m为保护范围,严禁砍伐焚烧古树名

木。

2)保护古树名木的生境和原有物群落。

3)保护圈内禁止一切有碍古树名木与成年树木生长的建设活动或设置任何

有碍树木生长的设施,保护好古树的生长环境。

4)做好病虫害防治,定期检查。发现病虫害及时处理,做好预防风雪雷电的

保护工作。对处于衰老的古树名木,应在专家指导下进行古树复壮;

5)对古树名木进行登记注册,并设立文字说明牌,建立管养责任制,落实管

养单位和监督机制。

4.4.8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

(1)历史环境要素现状

保护范围内保留花岗岩古井(清)1处、河流水系、石板路等构成村落的典

型特征古迹,作为重要历史文化要素应加以整治和保护。

图4-7历史环境要素保护整治规划图

30

(2)历史环境保护措施

古牌坊保护:

1)禁止拆除现有的碑记、牌匾。

2)清除私搭乱建,整治传统构筑物的周边环境,并在原址设置标识牌展示相

关历史信息。

古井:

①严格保护古井不被破坏,开展古井清淤工作,禁止向古井抛弃杂物,保护

其水质不受污染,对水井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强化周边排水沟的建设,防止地表

径流和各类污水流入古井。

②深入挖掘与水井相关的历史文化内涵,建立“古井老井档案”设置标识牌,

展示相关历史信息,同时结合景观设计将水井所在区域作为重要节点空间进行处

理。

水系:

1)重要水系应维持现状格局,不得改变原有布局。保留水塘不被破坏;水渠

上空不得私人加建和搭建,整修水渠边岸及其旁街巷铺地时应采用传统材料。

2)通过统一的整治和管理,加强宣传,杜绝住户将污物直接排进水渠的现象;

疏通水渠和水塘的垃圾,并在村中增设垃圾收集设施并加强宣传。

石板路:

保护石板路铺地的原有尺度,对两侧墙体进行清理;清除路面杂草;对缺失

部分进行修复,用石板铺砌;定期进行维护和清理。

4.5环境与设施改善规划

4.5.1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功能调整主要实现以下保护目标,并协调城乡—体化的发展需要:

(1)保护历史文化建筑遗产;

(2)保护历史环境和历史景观;

(3)强化历史遗产景观;

(4)调整、增加公共设施、绿化用地,合理规划新村建设用地,满足发展需

要。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31

(1)对影响历史环境和历史景观的完整性的农田、山林、水体予以保护,不

追求用地边界的整齐,同时强化城市区域进入历史村落的景观意向;

(2)古村区域整体保护。对旧村史文化遗产集中完整保留下来的区域,给

以整体的保护,保证其传统居住功能、历史格局不受破坏;

(3)为满足村落发展需要,在村建设用地北部新增用地进行新村建设;

(4)对机动车流线进行合理化组织,避免穿越传统风貌完整区域;在村前广

场空地安排停车场,满足居民停车需求,并为未来村落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

条件。

(5)村落公共服务设施应集中设置,结合六世祖祠设置行政、文化设施;在

村头广场新建医疗站、消防小组;于逸廷祠原址建设老人活动中心。

表4-3规划区现状用地汇总表

序号用地代号用地名称面积(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

1R3三类居住用地4.7682.8

2S1道路用地0.482.83

3A7文物古迹用地0.362.12

4A33教育用地0.251.47

5G3广场用地0.231.36

合计-建设用地6.9340.86

E1水城5.130.07

6

E2农林用地4.9329.07

合计-非建设用地10.0359.14

总计--16.96100

(注:建设用地占规划区用地40.86%)

表4-4:规划用地汇总表

用地代码用地名称用地面积占城乡用

32

大类中类小类(h㎡)地比例(%)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0.311.83

A2文化设施用地0.311.83

A

A22文化活动设施用地0.311.83

A7文物古迹用地0.362.12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0.543.18

S

S1城市道路用地0.543.18

绿地与广场用地0.95.31

GG1公园绿地0.331.95

G3广场用地0.372.18

H14村庄建设用地5.0231.94

E非建设用地10.0359.14

E1水域5.130.07

E2农林用地4.9329.07

总用地面积16.96100

(注:建设用地占规划区用地40.86%)

33

图4-8土地利用规划图

4.5.2道路系统规划

(1)原机动车出入口南移,进行人车分流,同时保证传统风貌的完整性。

(2)在保留古村原有用地功能的前提下,古村内部(即紫线内区域)将不会

产生很大的交通量,可保留原来烟桥现状巷道交通体系。

(3)保护道路的走向、维护林荫道和周边绿化,保护具有特色的界面。

(4)对路面铺装进行整治,恢复传统铺装,增加街巷绿化;保留原住民,保

留现有传统居住风貌。

(5)对保护街巷的空间尺度,对现状的传统建筑进行修缮。如沿街有大量新

建建筑,应严格控制其高度和风貌。

图4-9道路交通规划图

4.5.3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村落公共服务设施应集中设置,结合何氏六世祖祠、厚德堂设置文化展

览、村组织行政职能;于何氏烟桥前广场设置烟桥村管理处以及医疗站,以满足

村民的基础医疗需要。

(2)在进村西南前广场集中以及村庄南入口安排停车场,主要供游客停放车

34

辆及解决部分村内停车需要。

(3)重点利用村落西南前广场作为村民主要活动、聚会场所,新村结合水系

设置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活动场地铺装地面,设置坐凳及儿童游戏设施以及健身

器材,配置村务公开与科普宣传栏、阅报栏、旗杆、灯具等。

(4)生活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150-200米,生活垃圾收集点设置垃圾箱。

生活垃圾及其它垃圾均要及时、定点分类收集,集中处理。

4.5.4基础设施规划

(1)烟桥村毗邻的南水河涌、农田是烟桥村历史环境的重要因素,应在九江

镇总体规划和相关详细规划中加强保护。

(2)烟桥村的排水排污工程应结合九江新城片区的建设统—进行规划,污水

尽量采用管道排放到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雨水就近排放到天然水体。同时应

设置消防给水系统,加强文化遗产的消防安全。

(3)烟桥村的供电、电信、给水工程现状基本满足村民使用需求,自来水

普及率达到100%,供电实行一户一表,电信按户户通电话、户户通有线电视

进行安排。未来应应结合九江镇新城片区的建设统一进行规划,紫线内区域的

各种市政工程管线应采用地下敷设。

35

图4-10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规划图

4.5.5防灾设施规划

(1)综合防灾:规划在村口结合村小组办公用地设置救灾指挥中心各文物建

筑和历史建筑为重点防护单位,利用广场用地作为避灾疏散场地。

(2)设立社区消防组织,定期检查,加强对文物建筑、历史传统建筑的消防

安全管理。

(3)结合给水管道加密设置消火栓,间距不大于50米,南水河涌作为消防

备用水源。

(4)消防安全:由于现状村落无专用消防给水管线,对文物建筑、保护建筑

和历史建筑应统—配置灭火器。

4.5.6环境保护

(1)重点包括节点空间整治和古村建筑综合整治。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的控制

要求,并且作为公共设施开放使用。

(2)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维护生活氛围。坚持保护优先,在全面保护三街

两巷历史文化名村风貌的前提下,发挥历史文化名村的潜在优势、突出特色,充

分利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