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乙肝防治指南新_第1页
临床医学乙肝防治指南新_第2页
临床医学乙肝防治指南新_第3页
临床医学乙肝防治指南新_第4页
临床医学乙肝防治指南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教育中医肝胆科王修锋前言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更新。

乙型肝炎的病原学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病原学HBV的结构及特性HBV共价闭合环状DNA(HBVcccDNA)HBV基因型及其临床意义乙型肝炎病毒的结构小球形颗粒Dane’s颗粒管形颗粒乙型肝炎病毒的特性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基因组长约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HBV的抵抗力较强,但65℃10h、煮沸10min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对HBV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HBV的复制过程CccDNA(((修补正链宿主RNA聚合酶RNApregenomecape3.5kbHBVDNA聚合酶HBV基因型及其临床意义HBV已发现有A~I9个基因型,在我国以C型和B型为主。HBV基因型和疾病进展和干扰素α治疗效果有关。与C基因型感染者相比,B基因型感染者较早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较少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并且HBeAg阳性患者对干扰素α治疗的应答率高于C基因型;A基因型患者高于D基因型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自然史及预防全球HBV流行状况WHOandCDCfactsheets,availableatand世界人口60亿约20亿人具有HBV感染的证据3.5亿人慢性HBV感染25%~40%

将死于肝硬化和肝癌每年约100万人死于HBV感染相关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癌

全球约1/2人口生活在HBV高流行区全球HBV流行分布慢性感染流行率主要感染年龄围产期和儿童儿童成人既往感染流行率40%~90%

16%~55%4%~15%³8%-High2%-8%-Intermediate<2%-LowWHO/CDS/CSR/LYO/2002.2:HepatitisB我国乙型肝炎的流行情况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中HBsAg携带率为9.09%,5岁以下儿童的HBsAg仅为0.96%,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经血和血制品传播:对献血员筛查HBsAg后显著降低母婴传播:围生(产)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为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Ⅰ)随着乙肝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母婴传播已大为减少。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

未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

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

静脉内滥用毒品

修足、纹身、扎耳环孔(Ⅲ)

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Ⅲ)

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Ⅲ)性接触传播:与HBV阳性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的危险性增高(Ⅰ)HBV传播方式HepatitisB.WorldHealthWHOWebsite./mediacentre/factsheets/fs204/en/inhtml.EASLInternationalConsensusConferenceonHepatitisB.JHepatol,2003,39(Suppl):S3-S25.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881-891

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未被证实。《指南》指出:HBV感染的自然史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围生(产)期感染的慢性化率 90%婴幼儿时期感染的慢性化率 25%-30%5岁以上儿童,成人 2%-5%

慢性HBV感染的自然病程免疫耐受期(多见于新生儿时期感染HBV

)免疫清除期(多见于青少年和成年时期感染HBV

)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再活动期HBeAganti-HBeHBVDNA

ALT肝组织无明显异常肝组织坏死炎症表现肝组织无明显异常肝组织坏死炎症慢性HBV感染的自然病程免疫耐受免疫清除非活动或低复制期再活动活动性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HBsAg活动性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LokASF.NEnglJMed2002;346(22):1682YimHJ,LokAS.Hepatology,2006,43:S173-S181免疫耐受期特点血清HBsAg和HBeAg阳性,HBVDNA载量高(常常>106IU/mL,相当于107拷贝/mL),ALT水平正常,肝组织学:无明显异常并可维持多年,或轻度炎症坏死、无或仅有缓慢肝纤维化的进展。免疫清除期的特点血清HBVDNA滴度>2000IU/mL(相当于104拷贝/mL),伴有ALT持续或间歇升高,肝组织学中度或严重炎症坏死、肝纤维化可快速进展,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衰竭。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的特点HBeAg阴性、抗-HBe阳性,HBVDNA持续低于2000IU/mL(相当于104拷贝/mL)或检测不出(PCR法)、ALT水平正常,肝组织学无炎症或仅有轻度炎症;(这是HBV感染获得免疫控制的结果,大部分此期患者发生肝硬化和HCC的风险大大减少,在一些持续HBVDNA转阴数年的患者,自发性HBsAg血清学转换率为1~3%/年)再活动期的特点部分处于非活动期的患者可能出现1次或数次的肝炎发作,多数表现为HBeAg阴性、抗-HBe阳性HBVDNA活动性复制、ALT持续或反复异常,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这些患者可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失代偿肝硬化和HCC;也有部分患者可出現自发性HBsAg消失(伴或不伴抗-HBs)和HBVDNA降低或检测不到,因而预后常良好。少部分此期患者可回复到HBeAgHBeAg血清学转换的影响因素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主要出现在免疫清除期,年发生率约为2%~15%,其中年龄小于40岁、ALT升高感染HBV基因A型和B型者发生率较高。HBeAg血清学转换后每年大约0.5%~1.0%发生HBsAg清除。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硬化发生因素与感染状态有关:免疫耐受期较少,免疫清除期是肝硬化的高发时期(I)。持续高病毒载量呈正相关(HBVDNA是独立于HBeAg和ALT以外能够独立预测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I)。嗜酒、合并HCV、HDV或HIV感染等(I)。HBVDNA高负荷是肝硬化发生的重要相关因素§N=3,774;pvalueforlog-ranktest,<0.001ChenCJetalJAMA2006;295:65IloejeUetalGastroenterology2006(InPress)随着HBV载量升高,肝硬化发生率增加

050010001500200025003000HBVDNA(拷贝/mL)发生率/100000人-年300–<104104–<105105–<106≥

106<300HBeAg阳性者p=0·04趋势检验HBeAg阴性者p<0·001趋势检验影响肝癌发生的因素非肝硬化的患者较少发生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肝硬化患者中其年发生率为3%~6%;HBeAg阳性和/或HBVDNA>2,000IU/mL(相当于104拷贝/mL)是肝硬化和HCC发生的显著危险因素。年龄大;男性;ALT水平高也是肝硬化和HCC发生的危险因素;HCC家族史也是相关因素,但在同样的遗传背景下,HBV病毒载量更为重要。HBeAg增加了肝癌发生的危险性YangHIetal.NEnglJMed.2002,347:168-174.

.肝癌累积发生率(%)0HBsAg+HBeAg+HBsAg+,HBeAg-HBsAg-,HBeAg-1243567810years9024681210台湾对11,893例乙肝病人的长期随访,研究HBeAg和肝癌的关系慢性HBV感染肝癌的发病率(Ⅱ-2)HBsAg

HBeAg

ALT

RelativeRisk -- -- 正常

1

(23/71,105person-yr) -- -- 升高

5.4 + -- 正常

10.3 + -- 升高

29.3 + + 正常

61.3 + + 升高

109YangetalNEJM,2002;347:168-74总亲属数总死亡人数

HCC

其他肿瘤其他肝脏其他疾病无肝炎病毒感染8662(56.2%)151(1.7%)19(12.6%)48(31.8%)4(2.6%)80(53.0%)HBV感染组5830(37.0%)196(3.4%)95(48.7%)*32(16.2%)27(13.7%)*42(21.3%)肝癌的发生中,HBV感染比家族史更重要(Ⅱ-3)台湾地区:历时8年对肝癌患者三代直系亲属的调查,15410人*与无肝炎病毒感染组相比,p<0.05TaiDI,etal.JGastroenterolHepatol2002,17:682-689HBV感染的转归急性HBV感染慢性HBV感染

成年期感染5%~10%

肝硬化肝功能衰竭肝细胞癌

慢性乙型肝炎5年发生率12%~25%5年发生率5%~15%5年发生率20%~23%肝移植婴儿期感染85%~95%

乙肝预防措施包括:乙型肝炎疫苗预防切断传播途径意外暴露HBV后预防对患者和携带者的管理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881-891新生儿HBV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但疫苗需自费1992.01.012002.01.01HBV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疫苗免费,但需支付手续费,约10元人民币2005.06.01新生儿HBV疫苗接种完全免费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881-891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和高危人群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881-891高危人群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方法全程需接种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个月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要求在出生后24h内接种,越早越好。接种部位新生儿为臀前部外侧肌肉内,儿童和成人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肉内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在阻断母婴传播的接种方法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h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h)注射HBIG,剂量应≥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μg重组酵母或20μ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乙型肝炎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Ⅱ-3)。也可在出生后12h内先注射1针HBIG,1个月后再注射第2针HBIG,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10μg重组酵母或20μgCHO乙型肝炎疫苗,间隔1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新生儿在出生12h内注射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III)。一般人群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方法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可用5μg或10μg酵母或10μgCHO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新生儿时期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应进行补种,剂量为5μg或10μg重组酵母或10μgCHO乙型肝炎疫苗;成人建议接种20μg酵母或20μgCHO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如60μg)和针次;对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3针,并于第2次接种3针乙型肝炎疫苗后1~2个月检测血清中抗-HBs,如仍无应答,可接种一针6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12年,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抗-HBs监测或加强免疫。但对高危人群可进行抗-HBs监测,如抗-HBs<10mIU/mL,可给予加强免疫[30](Ⅲ)”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881-891推广安全注射,对牙科器械、内镜等医疗器具严格消毒医务人员应严格防止医源性传播服务行业中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纹身等用具应严格消毒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用品若性伴侣为HBsAg阳性者,应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有多个性伴侣者应定期检查,加强管理,提倡使用安全套对HBsAg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并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对献血员严格筛查HBsAg经血和血制品传播母婴传播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性接触传播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881-891切断传播途径意外暴露后HBV预防如已接种过HBV疫苗,且已知抗-HBs≥10mIU/ml者,不用特殊处理如未接种过HBV疫苗,或虽接种过HBV疫苗,但抗-HBs<10mIU/mL或抗-HBs水平不详立即注射HBIG

200~400IU

,并同时于不同部位接种一针HBV疫苗(20

g),于1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各20

g)。暴露者情况处理意见对患者和携带者的管理对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医务人员应及时向当地CDC报告发现的病例。建议对患者的家庭成员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血清HBsAg、抗-HBc和抗-HBs检测,并对易感者接种乙肝疫苗。,乙型肝炎患者和携带者的传染性高低,主要取决于血液中HBVDNA水平,而与血清ALT、AST或胆红素水平无关对慢性HBV携带者及HBsAg携带者除不能献血及从事国家有关规定的特殊职业(如服兵役)外,可照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但要加强随访。。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

慢性HBV感染的定义有乙型肝炎或HBsAg阳性史超过6个月,现HBsAg和(或)HBVDNA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HBV感染。临床诊断实验诊断生化学检查

HBV血清学检查

HBVDNA、基因型和变异检查影像学诊断病理学诊断诊断依据(一)慢性乙型肝炎

(二)乙型肝炎肝硬化(三)携带者(四)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

临床诊断类型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HBVDNA和HBeAg阳性,抗-HBe阴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和HBVDNA阳性,HBeAg持续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变程度判断

根据生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上述两型慢性乙型肝炎也可进一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乙型肝炎肝硬化诊断

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的结果,肝组织学表现为弥漫性纤维化及假小叶形成。

代偿期肝硬化诊断

代偿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A级。影像学、生化学或血液学检查有肝细胞合成功能障碍或门静脉高压症(如脾功能亢进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证据,或组织学符合肝硬化诊断,但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水或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失代偿期肝硬化诊断条件

失代偿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B、C级。患者已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腹水等严重并发症。乙型肝炎肝硬化亦可将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再分为活动期或静止期慢性HBV携带者的诊断条件

慢性HBV携带者:多为处于免疫耐受期的HBsAg、HBeAg和HBVDNA阳性者,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均显示血清ALT和AST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无明显异常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诊断条件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HBVDNA低于最低检测限,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ALT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显示:Knodell肝炎活动指数(HAI)<4或根据其他的半定量计分系统判定病变轻微。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

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阴性,但血清和(或)肝组织中HBVDNA阳性,并有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除HBVDNA阳性外,患者可有血清抗-HBs、抗-HBe和(或)抗-HBc阳性,但约20%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学标志均为阴性。诊断需排除其他病毒及非病毒因素引起的肝损伤。慢性HBV感染临床诊断小结携带者慢性乙肝HBeAg-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相关肝癌隐匿性慢性乙肝HBV携带者(HBVDNA+)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HBVDNA-)轻、中、重活动期和静止期代偿期失代偿期HBeAg+乙肝实验室检查生物化学检查:血清ALT和AST血清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PT)及PTA胆碱酯酶甲胎蛋白(AFP)

HBV血清学检测

HBVDNA、基因型和变异检测

生物化学诊断

ALT和AST:血清ALT和AST水平一般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最为常用。

生物化学诊断

胆红素:通常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肝细胞坏死程度有关,但需与肝内和肝外胆汁淤积所引起的胆红素升高鉴别。肝衰竭患者血清胆红素常较高,且呈进行性升高,每天上升

1倍正常值上限(ULN),可≥10×ULN;也可出现胆红素与ALT和AST分离现象。

生物化学诊断

凝血酶原时间(PT)及PTA:PT是反映肝脏凝血因子合成功能的重要指标,PTA是PT测定值的常用表示方法,对判断疾病进展及预后有较大价值,近期内PTA进行性降至40%以下为肝衰竭的重要诊断标准之一,<20%者提示预后不良。亦有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表示此项指标者,INR值的升高同PTA值的下降有同样意义。

生物化学诊断胆碱酯酶: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对了解病情轻重和监测肝病发展有参考价值。

生物化学诊断

血清白蛋白:反映肝脏合成功能,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衰竭患者的血清白蛋白下降。

生物化学诊断

甲胎蛋白(AFP):AFP明显升高主要见于HCC,但也可提示大量肝细胞坏死后的肝细胞再生,故应注意AFP升高的幅度、动态变化及其与ALT、AST的消长关系,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肝脏超声显像等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HBV血清学检测

HBV血清学标志及其意义—————————————————————————————项目意义—————————————————————————————HBsAg表示HBV感染抗-HBs表示对HBV有免疫力HBeAg可作为HBV复制和传染性高的指标抗-HBe表示HBV复制水平低(但有前C区突变者例外)抗-HBc感染过HBV,无论是否被清除,均为阳性抗-HBcIgM抗-HBcIgM阳性提示HBV复制—————————————————————————————

为了解有无HBV与丁型肝炎病毒(HDV)同时或重叠感染,可测定HDAg、抗-HDV、抗-HDVIgM和HDVRNA。HBVDNA、基因型和变异检测HBVDNA定量检测

可反映病毒复制水平,主要用于慢性HBV感染的诊断、治疗适应证的选择及抗病毒疗效的判断。HBVDNA的检测值可以国际单位(IU)/mL或拷贝/mL表示,根据检测方法的不同,1IU相当于5.6拷贝HBV基因分型和耐药突变株检测常用的方法有

基因型特异性引物PCR法;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RFLP);线性探针反向杂交法(INNO-LiPA);基因序列测定法等影像学诊断可对肝脏、胆囊、脾脏进行超声显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影像学检查的主要目的是监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进展、了解有无肝硬化、发现和鉴别占位性病变性质,尤其是筛查和诊断HCC。肝脏弹性测定(hepaticelastography)的优势在于无创伤性、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好,能够比较准确地识别出轻度肝纤维化和重度肝纤维化/早期肝硬化。但其测定成功率受肥胖、肋间隙大小等因素影响,其测定值受肝脏脂肪变、炎症坏死及胆汁淤积的影响,且不易准确区分相邻的两级肝纤维化

病理学诊断

肝组织活检的目的是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病变程度、排除其他肝脏疾病、判断预后和监测治疗应答。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学特点:明显的汇管区及其周围炎症;界面肝炎(interfacehepatitis),又称碎屑样坏死(piecemealnecrosis)。亦可见小叶内融合性坏死和桥形坏死等,随病变加重而日趋显著。肝脏炎症坏死可导致肝内胶原过度沉积,形成纤维间隔。如病变进一步加重,可引起肝小叶结构紊乱、假小叶形成最终进展为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的组织学诊断内容包括有病原学、炎症坏死活动度及肝纤维化的程度。肝组织炎症坏死的分级(G1~4)、纤维化程度的分期(S1~4)。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慢性乙型肝炎的总体治疗目标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方法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HBVDNA水平与肝癌的相关性

testoftrendp<0.01

ChenCJ.JHepatol2005,42:16(A35)testoftrendp<0.01(台湾队列研究:3851例HBsAg阳性者经13年隨访)1.000.960.920.880.840.800123456789101112生存分布函数生存时间(年)HBVDNA<103

cp/mL肝癌病死率与基线HBV病毒载量关系ChenGetal.55thAASLD,2004.Abstract1362低水平HBVDNA1.6x103-<105cp/mLRR=1.8(0.5-5.8)高水平HBVDNA>105cp/mLRR=9.9(3.2-31.0)ChenGetal,55thAASLD,November2004,Boston,MAPoster1362YangHIetal.NEnglJMed.2002,347:168-174.

.肝癌累积发生率(%)0HBsAg+HBeAg+HBsAg+,HBeAg-HBsAg-,HBeAg-1243567810years9024681210台湾对11,893例乙肝病人的长期随访,研究HBeAg和肝癌的关系HBeAg和肝癌的关系肝硬化例数

%/年1.LiawYFetal.Hepatology1988;2.LiawYFetal.2005;3.Hsuetal.Hepatology2002;HBeAg(+)1 509 3 35 2.4

(+)

(+)2 134 6.8 3.5(+)

(-)2

74 6.8 1.5HBeAg血清转换3

269 8.6 21 0.9状态例数随访(年)HBeAg转换可以有效减少肝硬化的发生率血清HBVDNA水平与肝组织病变的相关性基线HBVDNA水平,

log10copies/mLlog10HBVDNA中位数的降低

组织学活动度(HAI)在未经抗病毒治疗患者中,HAI与HBVDNA的相关性(r=0.78;P=0.0001)在经过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中,HAI与HBVDNA改变的相关性(r=0.96;P<3x10-6)Mommeja-MarinH,etal.Hepatology.2003;37:1309-1319.对26个前瞻性研究的回顾024681012024681012–2–101234512345HAI评分的中位改善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证HBVDNA≥105

拷贝/ml(HBeAg阴性者为≥104拷贝/ml);ALT≥2×ULN;如用干扰素治疗,ALT应≤10×ULN,血总胆红素水平<2×ULN如ALT<2×ULN,但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HAI≥4,或≥G2炎症坏死或纤维化≥S2。

具有(1)并有(2)或(3)的患者应进行抗病毒治疗对持续HBVDNA阳性、达不到上述治疗标准、但有以下情形之一者,亦应考虑给予抗病毒治疗(1)对ALT大于正常上限且年龄>40岁者,也应考虑抗病毒治疗(III)。(2)对ALT持续正常但年龄较大者(>40岁),应密切随访,最好进行肝活检;如果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HAI≥4,或炎症坏死≥G2,或纤维化≥S2,应积极给予抗病毒治疗(II)。

在开始治疗前应排除由药物、酒精或其他因素所致的ALT升高,也应排除应用降酶药物后ALT暂时性正常。在一些特殊病例如肝硬化或服用联苯结构衍生物类药物者,其AST水平可高于ALT,此时可将AST水平作为主要指标。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证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普通

干扰素

聚乙二醇干扰素(2a和2b)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荟萃分析表明,普通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血清转换率、HBsAg清除率、肝硬化发生率、HCC发生率均优于未经干扰素治疗者。有关HBeAg阴性患者的4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治疗结束时应答率为38%~90%,但持久应答率仅为10%~47%(平均24%)(Ⅰ)。有研究认为,普通IFN-

疗程至少1年才能获得较好的(Ⅱ)。Wong,DKH,etal,AnnInternMed.1993;119:312-32337%33%8%2%17%01020304050HBVDNA<106拷贝/mLHBeAg消失HBsAg阴性干扰素未治疗12%对15个RCTs的荟萃分析(837例病人)IFN5to10MIU每周三次,4至6个月普通-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乙肝荟萃分析病人比例%HBVDNA-nALT两者都应答HBsAg-干扰素6-12个月对照组28%29%24%2.5%10%0%0%6.4%02040普通-干扰素治疗HBeAg阴性慢乙肝荟萃分析Hadziyannisetal,JHepatol1990;11:S133-S136Fattovichetal,Hepatology1992;15(4):584-589Loketal,Gastroenterology2001;120:1835Pastoreetal,JHepatol1992;14:221-229Lamperticoetal,Hepatology1997;26(6):1621-25患者%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化干扰素

-2a(PegIFN-

2a)治疗(87%为亚洲人)48周,停药随访24周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32%;停药随访48周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可达43%;国外研究显示,对于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应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

-2b(PegIFN-

2b)也可取得类似的HBVDNA抑制、HBeAg血清学转换、HBsAg消失率。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60%为亚洲人)用PegIFN-

2a治疗48周,停药后随访24周时HBVDNA<2

104拷贝/mL(≌2000IU/mL)的患者为43%,停药后随访48周时为42%;HBsAg消失率在停药随访24周时为3%,停药随访至3年时增加至8%。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预测因素干扰素治疗的监测和随访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预测因素治疗前高ALT水平;HBVDNA<2

108拷贝/ml;女性;病程短;非母婴传播;肝脏组织炎症坏死较重纤维化程度轻;对治疗的依从性好;无HCV、HDV或HIV合并感染者。HBV基因A型(10)治疗12或24周时,血清HBVDNA不能检出有研究表明,在PEGIFN-

2a治疗过程中,定量检测HBsAg水平或HBeAg水平对治疗应答有较好预测作用。干扰素治疗的监测和随访治疗前治疗期间治疗结束后血常规开始治疗后的第一个月每周检查1~2次血常规,以后每个月检查1次直至治疗结束每3个月检查1次血常规生化学:ALT,胆红素、白蛋白、胆红素前三个月每月一次,以后可根据病情每3月一次3~6个月内每两个月检测1次病毒学:血清学HBVDNA治疗3个月时测定乙肝五项和HBVDNA每6个月检测HBVDNA及五项血糖、心电图、血压、甲状腺功能、尿常规。排除妊娠、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每3个月检测甲状腺功能,血糖等。定期评估精神状态继续评估精神状态干扰素不良反应及处理不良反应症状处理流感征候群头痛、疲劳或乏力、肌痛,关节痛、发热,寒战可在睡前注射IFN

,或同时服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骨髓抑制

ANC≤0.75×109/L,PLT<50×109/LANC≤0.5×109/L,PLT<30×109/LANC明显降低者IFNα减量;1~2周后复查,如恢复,则逐渐增加至原量停药。可用G-CSF、GM-CSF精神异常抑郁最常见妄想症重度焦虑精神病治疗前应评估患者精神状况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出现症状用抗抑郁药治疗症状严重者,及时停药。自身抗体产生抗甲状腺抗体,抗核抗体,抗胰岛素抗体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临床症状严重者应停药。其它肾脏损害、心血管并发症、视网膜病变、听力下降和间质性肺炎停药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妊娠精神病史(如严重抑郁症)未能控制的癫痫未戒断的酗酒/吸毒者未经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失代偿期肝硬化有症状的心脏病甲状腺疾病视网膜病银屑病既往抑郁症史未控制的糖尿病未控制的高血压总胆红素

51

mol/L,特别是以间接胆红素为主者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计数<1.0

109/L治疗前血小板计数<50109/L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替诺福韦酯拉米夫定

(lamivudine)拉米夫定国内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每日1次口服100mg拉米夫定可明显抑制HBVDNA水平;HBeAg血清学转换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提高,治疗1、2、3、4和5年时分别为16%、17%、23%、28%和35%;治疗前ALT水平较高者,其HBeAg血清学转换率较高。慢性乙型肝炎伴明显肝纤维化和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3年可延缓疾病进展、降低肝功能失代偿及肝癌的发生率。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后也能改善肝功能,延长生存期。国外研究结果显示,拉米夫定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与成人相似,安全性良好。我国临床研究也显示相似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拉米夫定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类似安慰剂。随治疗时间延长,病毒耐药突变的发生率增高(第1、2、3、4年分别为14%、38%、49%和66%)。疾病进展患者的比例月安慰剂(n=215)ITT人群拉米夫定(n=436)p=0.001拉米夫定安慰剂P=0.00121%9%Liawetal,NEnglJMed2004,351:1521-1531.

拉米夫定延缓了肝硬化患者的疾病进展安慰剂安慰剂

(n=215)拉米夫定

(n=436) 诊断HCC的比例诊断时间(月)拉米夫定安慰剂P=0.047不包括第一年的5个病例:HR=0.47;P=0.052Liawetal,NEnglJMed2004,351:1521-1531.

拉米夫定应用降低了HCC的发生5%10%024681012048122028364452治疗时间(周)

血清

HBVDNA(pg/mL)00.51.01.52.02.5血清ALT(xULN)ALTHBVDNAn=30n=19Perrilloetal1999终末期肝病应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效果胆红素(xULN)1.01.21.41.61.82.0048122028364452治疗时间(周)-10-50510白蛋白(%变化)n=30n=19Perrilloetal1999终末期肝病应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效果野生型

(n=221)YMDD变异

(n=209)(49%)随机化之后的时间(月)0510152025061218243036疾病进展的患者%安慰剂(n=215)YMDD变异

野生型安慰剂5%13%21%Liawetal,NEJM2004拉米夫定长期治疗可延缓疾病进展阿德福韦酯

(adefovirdipivoxil)阿德福韦酯国内外随机双盲临床试验表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阿德福韦酯可明显抑制HBVDNA复制、促进ALT复常、改善肝组织炎症坏死和纤维化。对HBeAg阳性患者治疗1、2、3年时,HBVDNA<1000拷贝/mL者分别为28%、45%和56%,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12%、29%和43%;耐药率分别为0%、1.6%和3.1%。对HBeAg阴性患者治疗5年,HBVDNA<1000拷贝/mL者为67%、ALT复常率为69%;治疗4年、5年时,有肝脏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程度改善者分别为83%和73%;治疗5年时患者的累积耐药基因突变发生率为29%、病毒学耐药发生率为20%、临床耐药发生率为11%;轻度肌酐升高者为3%。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对于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能有效抑制HBVDNA、促进ALT复常,且联合用药者对阿德福韦酯的耐药发生率更低。多项研究结果显示,对发生拉米夫定耐药的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均有效。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肝MarcellinPetal.2004AASLD;Abstract1135ALT复常HBVDNA<3logcopies/mlHBeAg阴转HBeAg血清转换(PCR方法<1000copies/mL)020406080284329125142218171585645%48周144周96周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肝

5年研究结果(ITT)

68%75%71%72%77%67%78%75%020406080100患者(%)血清HBVDNA<1000拷贝/mLALT

正常化治疗时间(周)48961441924896144192Hadziyannisetal.EASL2005,Hadziyannisetal.AASLD2005n: 69586965

55

645364595567%24069%240

PetersMGetal,Gastroenterology2004;126:91-101*p<0.001与拉米夫定比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n=20)阿德福韦酯(n=19)*拉米夫定(n=19)治疗时间(周)081624324048HBVDNA改变(log10copies/mL)

换用阿德福韦酯单独治疗的患者中37%出现ALT升高0.0-3.6-4.0拉米夫定耐药加用或换用阿德福韦酯后

HBVDNA中位改变拉米夫定耐药代偿患者加用阿德福韦酯

9.08.54.09.33.08.3012345678910Lam+阿德福韦酯

Lam+安慰剂中位HBVDNA(logcopies/mL)基线52周104周PerrilloetalJHepatol(abst);20042年结果

阿德福韦酯基因耐药变异

和病毒学生物化学反弹M:检测到基因耐药变异VR:病毒学突破ALT:生化学突破*发生率(%)*ALT≥1×ULNKBorroto-Esodsetal,EASL2006恩替卡韦

(entecavir)恩替卡韦一项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表明:对于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恩替卡韦治疗48周时HBVDNA下降至300拷贝/mL以下者为67%、ALT复常者为68%、有肝组织学改善者为72%,均优于接受拉米夫定治疗者;但两组HBeAg血清转换率相似(21%和18%);对于HBeAg阴性患者,恩替卡韦治疗48周时HBVDNA下降至PCR检测水平以下者为90%、ALT复常率为78%、肝组织学改善率为70%[88]。长期随访研究表明,对达到病毒学应答者,继续治疗可保持较高的HBVDNA抑制效果。日本一项研究显示恩替卡韦3年累积耐药率为1.7%~3.3%。研究结果还提示,拉米夫定治疗失败患者使用恩替卡韦每日1.0mg亦能抑制HBVDNA、改善生化指标,但疗效较初治者降低,且病毒学突破发生率明显增高,故不宜再提倡。我国的临床试验结果与以上报道基本相似。恩替卡韦治疗48周时

HBVDNA<300c/mLETV(n=354)LVD(n=355)ETV(n=325)LVD(n=313)ETV(n=141)LVD(n=145)67患者比例%369072191

P<0.001P<0.001P<0.0001初治eAg+初治eAg-LVD失效eAg+TTChangNEJM354(10),Mar9,2006:1001-1010CLLai.NEJM354(10),Mar9,2006:1012-1020ETV(n=314)LVD(n=314)ETV(n=296)LVD(n=287)ETV(n=124)LVD(n=116)72患者比例%6270615528

P=0.009P=0.01P<0.0001初治eAg+初治eAg-LVD失效eAg+TTChangNEJM354(10),Mar9,2006:1001-1010CLLai.NEJM354(10),Mar9,2006:1012-1020026研究恩替卡韦治疗48周时组织学改善情况LVDETVP=0.02P<0.05P<0.0001患者比例%恩替卡韦治疗48周时ALT复常比例初治eAg+初治eAg-LVD失效eAg+TTChangNEJM354(10),Mar9,2006:1001-1010CLLai.NEJM354(10),Mar9,2006:1012-1020P=0.33LVDETV患者比例%48周时96周时TTChangNEJM354(10),Mar9,2006:1001-1010RGGish,etal.56thAnnualMeetingofAASLD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乙肝

48周和96周时HBeAg血清转换比例替比夫定

(telbivudine,LdT)

替比夫定一项为期2年的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表明:

HBeAg阳性患者治疗52周时,替比夫定组HBVDNA下降至PCR法检测水平以下者为60.0%、ALT复常率为77.2%、耐药发生率为5.0%、肝组织学应答率为64.7%,均优于拉米夫定治疗组,但其HBeAg血清转换率(22.5%)与后者相似;HBeAg阴性患者治疗52周时,其HBVDNA抑制、ALT复常率及耐药发生率亦优于拉米夫定组。治疗2年时,其总体疗效(除HBeAg消失及血清转换率外)和耐药发生率亦优于拉米夫定组。我国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也表明其抗病毒活性和耐药发生率均优于拉米夫定。。替比夫定的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拉米夫定相似,但治疗52周和104周时发生3-4级肌酸激酶(CK)升高者为分别7.5%和12.9%,而拉米夫定组分别为3.1%和4.1%。112HBeAg阳性患者中,第24和52周替比夫定组HBVDNA<300copies/ml的百分率显著高于拉米夫定组替比夫定拉米夫定234567891011≥12LLOQ检查300copies/mL基线基线24周24周52周52周60%40%45%32%血清HBVDNA的对数值

(copies/ml)*替比夫定vs拉米夫定:第24周p=0.0001,第52周p<0.0001GLOBE研究:随机双盲多中心研究,1367例慢乙肝患者随机予LdT600mg/d(n=680)和LAM100mg/d(n=687)治疗2年GLOBE研究和015研究中530例没有出现基因型耐药的替比夫定治疗患者继续进入2303延长研究(继续延长2年替比夫定治疗),其中443例完成4年治疗

替比夫定治疗4年仍维持高HBVDNA

PCR检测不到率HBVDNA<300

copies/mLHBeAg阳性患者JiaJD,etal.HepatolInt2010;4:56.ALT复常替诺福韦酯

(tenofovirdisoproxilfumarate)

替诺福韦酯TDF与阿德福韦酯结构相似,但肾毒性较小,治疗剂量为每日300mg。本药在我国尚未被批准上市。在一项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中,TDF或ADV治疗HBeAg阳性患者HBVDNA<400拷贝/mL者分别为76%和13%,ALT复常率分别为68%和54%;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48周时HBVDNA<400拷贝/mL者分别为93%和63%;该研究显示抑制HBV的作用优于ADV,未发现与替诺福韦酯有关的耐药突变。持续应用替诺福韦酯治疗3年时,72%的HBeAg阳性患者和87%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VDNA<400拷贝/mL,亦未发现耐药变异。治疗前治疗期间生化学:ALT,AST,胆红素、白蛋白前3个月每月一次,以后可根据病情每3月一次病毒学:血清学HBVDNA治疗开始后1-3个月检测1次,以后每3-6个月检测1次

根据病情需要检测血常规,磷酸肌酸激酶、血清肌酐等,治疗前最好行肝组织学检查根据病情需要检测血常规,磷酸肌酸激酶、血清肌酐等

肝组织学检查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时的监测和随访预测疗效和优化治疗有研究表明,除基线因素外,治疗早期病毒学应答情况可预测其长期疗效和耐药发生率。国外据此提出了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路线图概念,强调治疗早期病毒学应答的重要性,并提倡根据HBVDNA监测结果给予优化治疗。由于各个药物的最佳监测时间点和判断界值可能有所不同。而且,对于应答不充分者,采用何种治疗策略和方法更有效,尚需前瞻性临床研究来验证密切关注患者治疗依从性问题:包括用药剂量、使用方法、是否有漏服药物或自行停药等情况,确保患者已经了解随意停药可能导致的风险,提高患者依从性少见、罕见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核苷(酸)类似物总体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但在临床应用中确有少见、罕见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如肾功能不全、肌炎、横纹肌溶解、乳酸酸中毒等,应引起关注。建议治疗前仔细询问相关病史,以减少风险。对治疗中出现血肌酐、CK或乳酸脱氢酶明显升高,并伴相应临床表现者如全身情况变差、明显肌痛、肌无力等症的患者,应密切观察,一旦确诊为尿毒症、肌炎、横纹肌溶解或乳酸酸中毒等,应及时停药或改用其它药物,并给予积极的相应治疗干预。

免疫调节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目前尚缺乏乙型肝炎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法。胸腺肽α1副作用小,使用安全对于有抗病毒适应证,但不能耐受或不愿接受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患者,有条件可用胸腺肽

1。1.6mg,每周2次,皮下注射,疗程6个月(II-3)。

免疫调节治疗中医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我国应用广泛,但多数药物缺乏严格随机对照研究,其抗病毒疗效尚需进一步验证。

其它抗病毒药物及中药治疗不推荐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或阴性慢性乙型肝炎(I)。对IFN

、拉米夫定序贯治疗的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II-2)。不推荐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用于初治或未发生拉米夫定耐药突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有研究报道,拉米夫定和胸腺肽α1的联合治疗可提高持久应答率,但尚需进一步证实。干扰素或拉米夫定与其他药物(包括中草药)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也需进一步证实。

关于联合治疗抗病毒治疗的推荐意见慢性HBV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慢性HBeAg阳性乙型肝炎患者慢性HBeAg阴性乙型肝炎患者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的预防和治疗

其他特殊情况的处理慢性HBV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慢性HBV携带者暂时不需抗病毒治疗。但应每3~6个月进行生化学、病毒学、甲胎蛋白和影像学检查,若符合抗病毒治疗适应证,可用IFN-

或核苷(酸)类似物治疗(Ⅱ-2)。对年龄>40岁,特别是男性或有HCC家族史者,即使ALT正常或轻度升高,也强烈建议做肝组织学检查确定其是否抗病毒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一般不需抗病毒治疗,但应每6个月进行一次生化、HBVDNA、AFP及肝脏超声显像检查。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普通IFN-

:3~5MU,每周3次或隔日1次,皮下注射,一般疗程为6个月(I)。如有应答,为提高疗效亦可延长疗程至1年或更长(II)。可根据患者的应答和耐受情况适当调整剂量及疗程;如治疗6个月仍无应答,可改用或联合其他抗病毒药物。2.聚乙二醇IFN-

2a180

g,每周1次,皮下注射,疗程1年(I)。具体剂量和疗程可根据患者的应答及耐受性等因素进行调整。3.聚乙二醇IFN-

2b1.0~1.5μg/kg,每周1次,皮下注射,疗程1年(I)。具体剂量和疗程可根据患者的应答及耐受性等因素进行调整。4.拉米夫定:100mg,每日1次口服。在达到HBVDNA低于检测下限、ALT复常、HBeAg血清学转换后,再巩固至少1年(经过至少两次复查,每次间隔6个月)仍保持不变、且总疗程至少已达2年者,可考虑停药[84](II),但延长疗程可减少复发。5.阿德福韦酯:10mg,每日1次口服。疗程可参照拉米夫定[84]。6.恩替卡韦:0.5mg,每日1次口服。疗程可参照拉米夫定。7.替比夫定:600mg,每日1次口服。疗程可参照拉米夫定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此类患者复发率高,疗程宜长(I)。最好选用干扰素类或耐药发生率低的核苷(酸)类似物治疗。1.普通IFN-

:剂量用法同前,疗程至少1年(I)。2.聚乙二醇IFN-

2a180

g,剂量用法同前,疗程至少1年(I)。具体剂量和疗程可根据患者耐受性等因素进行调整。3.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剂量用法同前,但疗程应更长:在达到HBVDNA低于检测下限、ALT正常后,至少再巩固1年半(经过至少3次复查,每次间隔6个月)仍保持不变、且总疗程至少已达到2年半者,可考虑停药(II)。由于停药后复发率较高,可以延长疗程。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HBeAg阳性者的治疗指征为HBVDNA≥104拷贝/mL,HBeAg阴性者为HBVDNA≥103拷贝/mL,ALT正常或升高。治疗目标是延缓或降少肝功能失代偿和HCC的发生。因需要较长期治疗,最好选用耐药发生率低的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其停药标准尚不明确。干扰素因其有导致肝功能失代偿等并发症的可能,应十分慎重。如认为有必要,宜从小剂量开始,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到预定的治疗剂量(III)。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对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只要能检出HBVDNA,不论ALT或AST是否升高,建议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及时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以改善肝功能并延缓或减少肝移植的需求。因需要长期治疗,应好选用耐药发生率低的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不能随意停药,一旦发生耐药变异,应及时加用其他已批准的能治疗耐药变异的核苷(酸)类似物(II-2)。干扰素治疗可导致肝衰竭,因此,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属禁忌证(Ⅱ)。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的预防和治疗严格掌握治疗适应证:对于肝脏炎症病变轻微、难以取得持续应答的患者(如ALT正常、HBeAg阳性的免疫耐受期),特别是当这些患者<30岁时,应当尽量避免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谨慎选择核苷(酸)类药物:如条件允许,开始治疗时宜选用抗病毒作用强和耐药发生率低的药物。治疗中密切监测、及时联合治疗:一旦发现耐药,尽早给予救援治疗:尽量避免单药序贯治疗:有临床研究显示,因对某一核苷(酸)类发生耐药而先后改用其它苷(酸)类药物治疗,可筛选出对多种苷(酸)类耐药的变异株。因此,应避免单药序贯治疗。特殊情况的处理经过规范的普通干扰素α或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治疗无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若有治疗指征可以选用核苷(酸)类似物再治疗(Ⅰ)。(二)对于核苷(酸)类似物规范治疗后原发性无应答的患者,即治疗至少6个月时血清HBVDNA下降幅度<2log10,应改变治疗方案继续治疗(Ⅲ)

应用化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对于因其他疾病而接受化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应常规筛查HBsAg;若为阳性,即使HBVDNA阴性和ALT正常,也应在治疗前1周开始服用拉米夫定或其他核苷(酸)类似物。对HBsAg阴性、抗HBc阳性患者,在给予长期或大剂量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药物(特别是针对B或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治疗时,应密切监测HBVDNA和HBsAg,若出现阳转则应及时加用抗病毒治疗。在化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停止后,应根据患者病情决定停药时间(II-1,II-3):(1)对于基线HBVDNA<2000IU/mL的患者,在完成化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应当继续治疗6个月(Ⅲ);(2)基线HBVDNA水平较高(>2000IU/mL)的患者,应当持续治疗到和免疫功能正常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同样的停药标准(Ⅲ)。(3)对于预期疗程≤12个月的患者,可以选用拉米夫定(Ⅰ)或替比夫定(Ⅲ)。(4)对于预期疗程更长的患者,应优先选用恩替卡韦或阿德福韦酯(Ⅲ)。(5)核苷(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