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省贵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二)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班级:___________考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20世纪前半叶,一场由中国知识分子主导并参与的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运动
在中国大地兴起。这场运动既是他们对中国社会历史与现实进行的一次全方位反思与
解构,也是对中国未来社会制度与发展道路进行的一次多维度探索与尝试。在这场运
动中,晏阳初和费孝通等知识分子把对学术知识的追求与国家未来命运的担忧结合在
一起,自觉地投身于关于中国社会的知识生产中,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和实践方
案。
晏阳初对中国农村弊端的判断经历了一个从主观认识到科学归纳的过程。1920
年,晏阳初结合他在法国华工群体开展“识子教育”的红书,先后在湖南长沙、山东
烟台、浙江嘉兴等地兴办平民识字教育,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之所以重视识字教
育,是因为他发现中国农村的弊端就是“愚”“穷”“弱”“私”。在他著名的《平
民教育的宗旨目的和最后的使命》中,他将中西方直接加以对比来强调中国农村的落
后:“试看欧美教育普及的国家,人人有读书看报之能力,两相比较,其智愚的相
差,不啻天渊……我同胞弄到三万万以上的文盲……实为中世纪专制国家老愚民。”
在他看来,中国农民在“智识”上的“愚昧”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晏阳初
对中国农民做出愚穷弱私的“问题”诊断时,运用西方的标准来框定中国社会,从而
慨叹两者“天渊”般的差距,这种对本土生活的异化感让他无形中增强了削足适履的
内在冲动。
同样受西方文化教育并尊重现代科学原则的费孝通,既未对西方文明的长处和优
势作出归纳,以便为我们提供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与落后
加以总结,以便唤醒人民的觉醒。1936年,通过对花蓝瑶的实地考察,费孝通认识
到,乡土中国的“文化组织中各部分间具有微妙的搭配,在这搭配中的各部分并没有
自身的价值,只有在这搭配里才有它的功能”,所以,任何针对乡土中国的批判甚或
改造,都“不能不先清理这个网络,认识它们所有相对的功能,然后才能拾得要
处”。而晏阳初、梁漱溟等所推进的乡建运动,“老实说,是在拆搭配。旧有的搭配
因处境的变迁固然要拆解重搭,但是拆的目的是在重搭,拆了要搭得拢才对,拆时自
然该看一看所拆的件头在整个机构中有什么功能,拆了有什么可以配得上”。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对晏阳初所建构的“国民性”知识有所质疑,他
每每以“乡村工作的朋友认为如何,实则情况怎样”的句式下笔,尤其对“农民愚穷
弱私”的观点予以了直截了当的批评。他认为,乡村工作者们依据自己的想象赋予农
民以愚穷弱私的德性,并进而想当然地要通过文字下乡的方式展开乡村教育,以图
“启蒙”民众成“新民”。他指出,正是因为晏阳初没有抓住乡土中国问题的根结所
在,没有掌握农民的真正需求,所以其乡村教育难以符合农民的胃口。
费孝通认为,要解决中国社会如何建设与发展的问题,首先就票弄清中国社会所
存在的问题。通过在江村的实地调查,他认识到:中国农村的真正问题是“人民的饥
饿问题”。根据他的分析,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农业经济,而是一种
“乡土工业在劳力利用上和农业互相配合了来维持农工混合的经济”,正是这种农村
手工业才能让农民有点活钱来缴纳租税以及零星消费,然而,随着西方现代工商业的
冲击,“农村手工业崩溃了,农村金融的竭蹶跟着就到了",农民便“站在饥饿边缘
上”了。此时,那些被知识分子们认为没有立场、不会发声的农民,便以行动作出了
选择。乡村工作者们所能做的,就是重新恢复失衡的经济系统,努力调整传统的手工
业使其转变成现代工业。费达生等知识分子的技术指导,地方精英的有力倡导,农民
的积极参加合作社的态度,几方面的共同努力使得农民看到了现代工业在乡村复兴的
希望。这一乡村工业的改造转化过程,也是一个失衡的社会经济系统重组的过程。费
孝通亲眼看到了农民们的选择,了解到农民面对西方出的回应,看到这种回应给农民
生活带来的希望,他认为工业冲击所做出
这种选择一方面可以减轻乡村建设所产生的巨大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减缓高度
机械化大工业发展所造成的农村衰落。
为什么费孝通会采用完全不同于晏阳初的视角,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根结也有着完
全不同的认识呢?费孝通后来把他的研究原则总结为“从实求知”。他没有站在“启
蒙者”的立场去极力说服民众,也没有将自己当成普罗大众的代言人,在实地调查
中,他看到了农民通过实践作出了选择,同时,他个人也通过学术实践潜移默化地从
思想感情上浸染进去,并以农民的视角、为大众立言。更重栗的是,费孝通的''从实
求知”原则是在不断变动的“实际”中把握并保持自身文化的主体性,在全球化深化
的背景下提升文化自觉。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现和解决中国社会的真问题,而“真
问题的发现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获取,又需要根据'实'的动态发展与多层次特质而不
断调整和修正”。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又处在一个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也同样迫切需要中国知识分子及社会学界,面对改革开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
题,并做出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解释。这就需栗中国社会学界以革新的勇气,开创理
论与现实相结合、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学知识体系。
(摘编自李友梅、耿敬《中国社会学的知识生产范式——以晏阳初和费孝通的实
践为例》)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建设”是指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利用自己接受的教育,从农村这个基层组织
出发,研究中国现状,探索救国道路的一场运动。
B.晏阳初以西方社会作为理想的参照物来观照中国农村,对中国农民问题的诊断带有
一定的主观性,其乡建方案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C.费孝通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到中国农村问题的根结以及农民的真正需求,以农民的
视角拟定乡建方案,这是他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D.虽然晏阳初和费孝通两人的视角不同,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根结认识和解决方案也不
同,但其改变积贫积弱现状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阳初的乡村教育难以符合农民胃口,可见他对中国农村根结问题的认识有失偏
颇。
B.费孝通认为,只有解决了人民的饥饿问题,中国失衡的社会经济系统才会得到重
组。
C.费孝通对晏阳初的主观认知予以直截了当的批评,体现了他对从实求知原则的坚
守。
D.乡村建设要在把握和保持自身文化主体性、提升文化自觉的过程中发现解决真问
题。
3.下列最全面地体现了晏阳初对近现代中国农村问题认识的一项是()
A.鲁迅小说《阿Q正传》描写了贫困愚昧、欺软怕硬的阿Q及封闭落后的未庄。
B.沈从文小说《边城》描写了善良真诚、热情淳朴的老船夫及民风淳朴的湘西。
C.赵树理小说《小二黑结婚》描写了封建落后、阻拦后辈进步的二诸葛三仙姑。
D.夏衍报告文学《包身工》描写了因农村破产不得已进城做苦力求生的包身工。
4.根据原文,将下面表格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标题:①______________
姓名
晏阳初费孝通
对照维度
中西文化价值比较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文化②______________
中国农民“愚”“穷”
近现代乡村问题归因③______________
“弱”“私”四大问题
近现代中国乡村建设的改造传统的手工业,重组
④______________
实践方案失衡的社会经济系统
5.我国正处于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以晏阳初和费孝通为代表的中国近现代
知识分子对于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给予我们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摘花
刘帆
张久征摘下一朵花走了。
余姚知县胥庭清万万没有想到,陪同钦差大人巡视的张久征大人最后就这么走
了。走了的张久征大人,在路上也一直思忖,自己确实万万没有想到,从前的老上级
张之楙还是那个脾气,还是那么倔。这人哪,以后可得管好一张嘴。
张久征闻着手中的鲜花,自言自语:“本家之楙兄家的花,好闻啊!”
旁边人不解,就问:“张大人如今身居高位,如何对乡野之花如此高看?”
“你们不懂,我和张之楙张大人同在湖广桂阳州为官,我了解他,他有才能,有
胆识,让他闲着可惜啊!”
哦,原来张大人是为惜才、荐才而来,众人对张大人纷纷投来赞赏的目光,一致
说:“那请张大人讲一讲他的故事吧!”
张久征看着众人想听的样子,就缓缓说道:”之楙兄是浙江余姚人,顺治三年举
人;我是江苏人,顺治四年进士。我们都曾在湖广桂阳州为官,张之楙张大人升任湖
广桂阳知州时,我还是副手。我们俩官场上虽然是上下级关系,但私下里却亲如兄
弟。同在异地为官,两个人相依为命,不但不是对手,反而还是一对最佳搭档……”
张久征眼望西南方向,陷入了沉思。
那年湖广桂阳州离任饯行时,如果不跟之楙兄说实话,之楙兄会跟我割断兄弟情
谊吗?如果管好自己一张嘴,之楙兄会误会我的为人吗?这次之楙兄还是不肯见我,
难道我真的是之楙兄眼里不屑的那种人吗?本以为兄弟之间坦诚相见,什么话都可以
说,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看来我真的错了!错了!但问题错在哪?我想不明白。
命运这东西折磨人,不然为什么很多人像我一样去四下活动呢?那年走傍依贵妃
路线,将连自己的夫人也不让穿的貂皮大衣送给贵妃,后来才有了调离桂阳州进入京
城的机会。我为自己谋点前程,有什么不对呢?当初,我也是好心相劝,认为之楙兄
是个人才,希望之楙兄利用关系走动走动,走上更高的位置,发挥才干,为国效力,
只是没想到之楙兄原则性太强,眼里容不下沙子,鄙视我的做法,至今还这样误会
我,伤心啊!
人各有志,不可强求,当年,我张久征为了头上的乌纱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
出跑官这等令兄长不齿之事。不过,这么些年来,我张久征绝不是趋炎附势的小人,
我一直记着之楙兄,只要有机会,我都会想起之楙兄、推荐之楙兄,我的心是真诚
的、无私的。
想到这儿,张久征接着说道:造成隔阂,怪只怪俩人兴趣爱好不同。之楙兄喜欢
养花,一年四季,他的屋里芳香四溢,花开不败;而我平日里却爱好收集古董,不过
是只收不藏,往往很快转手,不但得了人缘,还偶尔淘到宝贝。有一次,兴之所至,
说起俩人爱好,我说,养花虽好但无实用,还是古董来去有用。之楙兄却笑着说,你
的是有用,不过太动心思。
说归说,不妨碍关系。我俩为正副官员,工作上配合一直很默契,同舟共济,为
当地百姓办了许多实事、好事。
“不料,第三年,我突然要调进京城。之楙兄接到消息时还有点愕然,不过也没
嫉妒,反而祝贺我奉调进京,谋了个好差。离别时,之楙兄为我饯行,席间喝酒,我
说,兄长,我敬佩你的魄力、魅力,可是,单凭政绩还不够。人说,朝中有人好当
官,兄长是余姚人,余姚历来有很多人在朝廷里做高官,好好利用这个资源啊。不瞒
兄长说,我呢,缺的就是您这样的背景。之楙兄听后很惊讶。”
说到这儿,张久征停了下来,往事又浮现在眼前——
之楙兄,还记得我好不容易弄到的那件貂皮大衣吗?
是啊,记得啊!不过,没有见到弟妹穿过一次呢。
实不相瞒,我没有兄长那么好的背景资源,后来探听到皇上宠爱的一个贵妃喜欢
貂皮大衣,就托可靠之人送给贵妃,贵妃得了衣,我得了官帽,各有所得。
我怎么交上你这样的朋友?
张久征拉回了思绪,接着对众人说道:“没成想那竟是我们兄弟二人的最后一次
对话。我后来远赴京城,之楙兄都没有来送行。从此,我们隔断了兄弟情谊,只是没
想到之楙兄那么决绝,竟然干脆辞官还乡,回到余姚老家侍弄花园,十个春秋,拒绝
来访,足不出户、这样的人实在稀罕!这次我陪同钦差大人巡视浙江,特地来看望之
楙兄、本是希望举荐他再次为国效力的,没想到吃了闭门羹。胥大人支使差役翻墙进
去,从里边打开了紧闭的院门,却还是只见花,不见人,弄得我扑了个空。”
“之楙兄独善其身,不简单。”张久征感慨万千,“兄长这么多年还不肯见我,
让我长见识了!我摘走他院里的一朵花,是想留个念想。”
“花养人。”张久征说完,就闭上了双眼。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3年第24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两处“万万没想到”都侧面表现了主要人物出人意表、异于常人的行为。
B.小说中张久征两次自悔没有管好自己的嘴,表现他因失去亲如兄弟的至交而懊恼。
C.小说中张之楙始终没有出场,他的故事由张久征缓缓道来,显出人物身份之神秘。
D.小说中“留个念想”含蓄地表达张久征对张之楙独善其身、持身守正的敬佩之情。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独句成段,既照应标题,又充满悬念,故事在这个情节中徐徐展开。
B.小说精设对比,以人物兴趣爱好的差异暗示各自不同的人生选择,引人深思。
C.小说在张久征讲述往事的过程中穿插心理描写,揭开他与张之楙矛盾的真相。
D.小说以小见大,以一个寻旧友不遇的故事来叙写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官场。
8.小说以“摘花”为题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小说讲述了一个张久征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叙事技巧有何匠心?请结
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①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归帆》
《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
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往岁小窑村陈用之善画,迪见其画山水,谓之日:
“汝画信工,但少天趣。”用之深伏其言,曰:“常患其不及古人者,正在于此。”
迪日:“此不难耳,汝先当求一败墙,张绢素讫,倚之败墙之上,朝夕观之,观之既
久,隔素见败墙之上,高平曲折,皆成山水之象。心存目想:高者为山,下者为水,
坎者为合,缺者为涧,显者为近,晦者为远。神领意造,恍然见其有人禽草木飞动往
来之家,了然在目,则随意命笔,I默以神会自然境皆天就不类人为是谓活笔弓”用之
自此画格日进。
(节选自沈括《罗溪笔谈》卷十七)
材料二: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咐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
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
则逝。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
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
然,而临事忽”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
赋》以遗与可曰:
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②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
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节选自苏轼《文与可画贫笃谷偃竹记》)
【注】①平远:宋人郭熙提出的绘画“三远”(高远、平远、深远)理论之一。②读
书者,指齐桓公。《庄子•天道》载:轮扁在堂下斫轮,听到齐桓公在堂上读书,于
是停下来说,桓公所读的书都是古人的糟粕,桓公问明缘由后深以为然。
10.材料一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须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默以神会A自B然境皆天D就E不类F人G为H是I谓活笔。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X,文中意为擅长、善于,与《扬州慢》中“纵豆蔻词工”的“工”意思相同。
B.信,文中意为的确、确实,与《兰亭集序》中“信可乐也”的“信”意思相同。
C.熟,文中意为仔细,与《卖油翁》中“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的“熟”意思不同。
D.与,文中意为赞成,与《六国论》中“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迪将《平沙落雁》等八幅山水画视为得意之作,从后文可知这些画作达到了“活
笔”的境界。
B.得到宋迪指点之后,陈用之山水画技法日有进益,画笔随便一挥,就有了宋迪所说
的“天趣”。
C.普通画师着力对竹节竹叶等细节进行机械呆板的描画,破坏了竹子完整鲜活的形
象,甚是无趣。
D.苏辙称文与可为有道者,认为他的墨竹图有所奇托,与庖丁解牛、轮扁斫轮一样都
蕴含“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之深伏其言,曰:“常患其不及古人者,正在于此。”
(2)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14.宋迪和文与可的艺术主张有何相通之处?苏轼在此基础上又有什么新的思考?请
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题。
四时读书乐•冬
翁森注
木落水尽千岩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注】翁森,宋末元初人。他的组诗《四时读书乐》曾收入《四库全书》,后入选民
国初期国文课本。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描绘了冬夜读书的画面,表现出特有的读书趣味,是一首别开生面的劝学诗。
B.首句描写冬日气象,树木凋零,江水干涸,群山枯槁,交代读书时令,照应诗题。
C.“灯动壁”造语新奇而生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凸显了诗人深夜读书的孤寂。
D.末句以雪中数点梅花收束诗篇,意境优美,既给人无尽遐想,又提升了诗歌格调。
16.冬日读书有何乐趣?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分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礼记•礼运》中,可以给现在政府任用人才、营造社会风气提供借鉴的两句
是:“,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在诗中以心随明月寄相思,《春江
花月夜》中“,”也以类似的表达来寄寓思妇的深情。
(3)捍御匈奴、关爱士卒的西汉名将李广被称为“飞将军”,唐人边塞诗中对其多有
提及,如“,"。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图书馆里每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所有的书构成一个更加丰富的世界,这个世界
就是符号的世界,不读书,你是进不去这个世界的。比如这间演讲大厅,它是一个物
理的世界,假如你带一只宠物狗进来,我们跟它共同拥有物理的世界,但它进不去符
号的世界。①符号()一个具体的事物,()对事物的一个定义,它形成了一个抽
象的世界、观念的世界、重组的世界。符号的世界不是实在的世界,看得见的表象的
世界才是实在的世界。
符号的世界是一个抽象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不懂的人进不去;符号的世界是一
个观念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才可以看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A,在这
个世界里才可以实现审美优化。
我举一个例子来说说这种审美优化。马致远有一首《天净沙•秋思》:|“枯藤老
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枯藤老树昏
鸦,小桥流水人家”这句写了六个意象,这六个意象在日常生活中正好在一块儿吗?
那不一定,作者把它们重组在一起,并且优化了。|这些意象被组织起来以后,我们不
仅看到了某种形式上的美,还能看到一种伦理上的美,看到一种情感的东西。“枯藤
老树昏鸦”,秋天的萧瑟让我们内心引起一种悲伤:“小桥流水人家”,悲伤的生活
带来了一抹亮色和暖色。这样一种情感的对比和渲染,()符号的世界()能做
到。
我们身处的世界原型是客观的世界,但是在转变成符号世界的时候,它就超越了
客观的实在的世界。所以你不要以为读书仅仅是让你认识客观世界,B,从
而认识一个比客观存在的、看得见的世界更加高级的本质世界。因为它把客观事物重
组了,形成了一个抽象化的、系统化的、伦理化的、观念化的、艺术化的世界。一个
“抽象化”“系统化”的世界带给我们“真”,一个“伦理化”“观念化”的世界带
给我们“善”,一个“艺术化”的世界带给我们“美”:C,才是一个理想
的世界。
(节选自鲍朋鸟山在2017年博鳌全民阅读论坛上的演讲,有改动)
18.在文中括号语句处填上一组关联词,使语句通顺、符合逻辑。
①符号()一个具体的事物,()对事物的一个定义。
②这样一种情感的对比和渲染,()符号的世界()能做到。
19.请在文中A、B、C三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文中画框的句子可改写成:作者把“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句中六个
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在一块儿的意象重组在一起并且优化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
同,但显然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原因。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做出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
密,不得改变原意。
22.请用一个疑问句概括鲍鹏山先生在论坛上演讲的题目。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12月,教育部发布通知,决定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意在以美育
浸润学生,以美育浸润教师,以美育浸润学校。
“浸润”一词有浸染熏陶、积久而发生积极微妙的影响之意,“入芝兰之室,久
而不闻其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就形象地体现了浸润的作用。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获得成功”于文无据。
2.答案:B
解析:条件关系颠倒。
3.答案:A
解析: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村存在“愚”“穷”“弱”“私”四大问题,只有A项最全
面地体现了这四大问题。
4.答案:①晏阳初、费孝通乡村建设思想理论和实践方案对照;②中西文化无优劣之
分;③中国农村手工业受到西方现代工商业冲击;④开展乡村教育,启蒙民众成“新
民”
解析:①处,由“在这场运动中,晏阳初和费孝通等知识分子把对学术知识的追求与
国家未来命运的担忧结合在一起,自觉地投身于关于中国社会的知识生产中,提出了
一系列思想理论和实践方案”可知,此处应为“晏阳初、费孝通乡村建设思想理论和
实践方案对照”;②处,由“同样受西方文化教育并尊重现代科学原则的费孝通,既
未对西方文明的长处和优势作出归纳,以便为我们提供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未对中
国传统文化的弊端与落后加以总结,以便唤醒人民的觉醒”可知,此处应为“中西文
化无优劣之分”;③处,由“然而,随着西方现代工商业的冲击,'农村手工业崩溃
了,农村金融的竭蹶跟着就到了‘,农民便‘站在饥饿边缘上'了"可知,此处应为
“中国农村手工业受到西方现代工商业冲击”;④处,由“他认为,乡村工作者们依
据自己的想象赋予农民以愚穷弱私的德性,并进而想当然地要通过文字下乡的方式展
开乡村教育,以图‘启蒙'民众成‘新民'”可知,此处应为“开展乡村教育,启蒙
民众成‘新民'”。
5.答案:①要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抓住乡村建设的痛点和重点,因地制宜,发挥乡村
的优点与长处,制定个性化的乡村振兴方案;②要保持自身文化的主体性,提升文化
自觉,树立文化自信;③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文化建设,提升乡村的文
明程度。
解析:由“费孝通后来把他的研究原则总结为'从实求知'。他没有站在‘启蒙者'
的立场去极力说服民众,也没有将自己当成普罗大众的代言人,在实地调查中,他看
到了农民通过实践作出了选择”可知,要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抓住乡村建设的痛点和
重点,因地制宜,发挥乡村的优点与长处,制定个性化的乡村振兴方案;”更重要的
是,费孝通的'从实求知’原则是在不断变动的‘实际’中把握并保持自身文化的主
体性,在全球化深化的背景下提升文化自觉”可知,要保持自身文化的主体性,提升
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由“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也同样迫切需要中国知识分子
及社会学界,面对改革开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并做出科学的、实事求是
的解释。这就需要中国社会学界以革新的勇气,开创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符合时代要
求的社会学知识体系”可知,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文化建设,提升乡村
的文明程度。
6.答案:C
解析:“显出人物身份之神秘”错,小说中他没有出场表现的是他独善其身的坚守。
7.答案:D
解析:小说没有表现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8.答案:①小说中“花”表面指张之楙栽培、养护的花,实际上象征张之楙持身守
节、高洁清正的精神品质。②“摘花”表面上指张久征访友不遇而摘一朵花做念想,
实际上隐喻张久征在老友张之楙的影响下对为官之道的反思。
解析:①结合"之榭兄喜欢养花,一年四季,他的屋D里芳香四溢,花开不败……我
说,养花虽好但无实用,还是古董来去有用。之楙兄却笑着说,你的是有用,不过太
动心思”可知,小说中“花”表面指张之楙栽培、养护的花,实际上象征张之榭持身
守节、高洁清正的精神品质。②结合“兄长这么多年还不肯见我,让我长见识了!我
摘走他院里的一朵花,是想留个念想”可知,“摘花”表面上指张久征访友不遇而摘
一朵花做念想,实际上隐喻张久征在老友张之椰的影响下对为官之道的反思。
9.答案:①这种故事套故事的叙事技巧将张久征访友不遇的事件(现实)和张久征、
张之楙发生矛盾冲突的旧事(回忆)结合在一起,既巧妙交代故事的前因后果,又揭
示了人物关系变化的真实原因,丰富了小说内容;②这种叙事技巧通过小说中嵌套的
故事突出了张久征复杂而微妙的心理一一既有深谙官场之道的世故,又有对抱朴守
拙、清正自持的张之楙的敬重,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立体、饱满,同时也深化了
作品主题。
解析:①结合"之榭兄是浙江余姚人,顺治三年举人;我是江苏人,顺治四年进
士……”可知,这种故事套故事的叙事技巧将张久征访友不遇的事件(现实)和张久
征、张之楙发生矛盾冲突的旧事(回忆)结合在一起,既巧妙交代故事的前因后果,
又揭示了人物关系变化的真实原因,丰富了小说内容;②结合“张久征闻着手中的鲜
花,自言自语”“张久征看着众人想听的样子,就缓缓说道”可知,这种叙事技巧通
过小说中嵌套的故事突出了张久征复杂而微妙的心理一一既有深谙官场之道的世故,
又有对抱朴守拙、清正自持的张之榭的敬重,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立体、饱满,
同时也深化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立体、饱满,同时也深化了作品主题。
10.答案:AEH
解析:根据文意,本句断为:默以神会,自然境皆天就,不类人为,是谓活笔。
11.答案:A
解析:“纵豆蔻词工”的“工”意为工巧、精妙。
12.答案:B
解析:“画笔随便一挥”错,文中“随意”意为跟随着心中意想的山水形象,而不是
“随便”之意;“就有了宋迪所说的‘天趣'”错,文中无此意。
13.答案:(1)陈用之非常佩服他的话,说:“我常常忧虑自己的画比不上古人,正
是在这些方面。”
(2)文与可教我这样画竹,我虽然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为什么要这样。
解析:①伏,佩服;患,忧虑。译文:陈用之非常佩服他的话,说:“我常常忧虑自
己的画比不上古人,正是在这些方面。”②然,这样;所以,……的原因。译文:文
与可教我这样画竹,我虽然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为什么要这样。
14.答案:①两人艺术主张的相通之处是,创作前先要有成熟的构思方可下笔;②苏
轼在此基础上认为还须心手相应。
解析:由“神领意造,恍然见其有人禽草木飞动往来之象,了然在目,则随意命笔,
默以神会自然境皆天就不类人为是谓活笔”可知,两人艺术主张的相通之处是,创作
前先要有成熟的构思方可下笔;由“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
不相应,不学之过也”可知,苏轼在此基础上认为还须心手相应。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度支员外郎宋迪工于绘画,尤其擅长画平远山水,他得意的画作有《平沙雁落》
《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
《渔村落照》,被称为“八景”,喜爱的人广为传颂。从前小窑村的陈用之也善于绘
画,宋迪见到他画的山水图,对他说:“你的画确实很精致,但是缺少了天趣。”陈
用之非常佩服他的话,说:“我常常忧虑自己的画比不上古人,正是在这些方面。”
宋迪说:“这也不难,你先去找一堵破墙,在墙上挂上白色的绢,把它贴在破墙上,
每天早晚都来观察。观察的时间长了,你隔着素绢就看到破墙的表面,高低平凹曲折
起伏的地方,都成了山水的景象。心中留下那些景象,闭目想象:高出的是山,低下
的是水,坑洼的是山谷,缺损的是山涧,清晰的是近景,晦暗的是远景。心领神会,
恍然见到上面有人、禽、草、木飞动往来的景象,清楚地展现在眼前。这时随着心中
意想下笔作画,在默然中以神思与之相会,画笔下的自然意境都浑然天成,不像是人
为的,这就是'活笔'了。”从此,陈用之绘画的格调日有长进。
材料二:
竹子才长出来的时候,只是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竹节、竹叶都已经具备了。从
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剑一般挺直的八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如今画
竹的人却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勾勒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
竹子呢?所以画竹时,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凝神细看,就仿佛
会看到他所想画的竹子,然后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提起笔赶快去捕捉心中所
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跃起奔跑、鹘鸟俯冲降落那样迅速,否则看到的形象稍一放松
就消失了。文与可教我这样画竹,我虽然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为什么要这样。
既然心里明白为什么应该这样做,却不能做到这样,这是认识和行动不能一致、心与
手不相适应、练习不够造成的问题。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做起来不熟练
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的,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才
有吗?子由写了一篇《墨竹赋》送给文与可,说:“丁厨子,虽是个杀牛的,但梁惠
王从他的解牛的过程中悟出了道理;轮匠扁,虽是个制作车轮的,但齐桓公却赞成他
讲的道理。如今您寄托意蕴在这幅竹画上,我认为您也是有道之人,难道不是吗?”
子由没有作过画,所以只得到了他的意蕴。像我这样的人,哪里仅仅是得到他的意
蕴,我还得到了他的画竹方法。
15.答案:C
解析:“凸显了诗人深夜读书的孤寂”错,诗人冬夜读书,偃仰啸歌,围炉煮茶,悠
哉乐哉,并不孤寂。
16.答案:①更见真我之乐。诗人在落木千山、水落岩枯的冬日读书,更容易远离喧
嚣,认清本真的自我。②尽享雅读之乐。在四壁皆书的雅室中,诗人围炉烹茶,或沉
浸阅读,或偃仰啸歌,充分感受雅读之乐。③丰盈精神之乐。冬日读书,有梅相伴,
诗人好似寒天雪地中绽放的梅花一样气韵高雅,精神丰盈。
解析:
17.答案:(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3)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解析:
18.答案:①不是……而是……;②只有……才……/非……不……
解析:
19.答案:A符号的世界是一个重组的世界;B它(读书)还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至2030年中国鸭里脊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调味蘑菇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增白牙膏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粮油交易合同范本
- 年度农业航空作业装置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分析报告
- 年度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系统产业分析报告
- 统考版2025届高考数学二轮专题闯关导练四热点问题专练热点十一离心率文含解析
- 四川省荣县中学2025届高二物理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湖北省省实验学校、武汉一中等六校高一物理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届赤峰市重点中学物理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 第五节 错觉课件
- 2024-2030年中国水煤浆行业发展规模及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陕西省煤炭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课件】Unit+3+SectionB+1a-2b+课件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干部人事档案任前审核登记表范表
- 期中阶段测试卷(六)-2024-2025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 北京市昌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试题 政治 含答案
- 第7课《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第2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
-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 2024-2030年中国融资租赁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吉安市市直事业单位选调工作人员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