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一、单选题1.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通过下列史料反映中华法系的特点是(

)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谓非缘坐之罪及谋判以上而故告者。议曰:父为子天,有隐无犯。如有违失。理须谏诤,起敬起孝,无令陷罪。若有忘情弃礼而故告者,绞。注云:“谓非缘空之罪”,缘坐谓谋反、大逆,及谋叛以上,皆为不卧,故于孙告亦无罪。诸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杖六十。——《唐律疏议》①成文法典

②礼法结合

③民法与刑法不分

④以乡约家训作为法律的重要补充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在中国,人们喜欢用家训的方式传承家风。读如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家训内容(单位:篇)唐宋处己(修身、励志)537睦亲(包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团结兄弟)314治家(包括理财、管理仆从、居所安全、节葬)624处世(包括交友、尊师、礼仪)526从政1117A.唐宋时期家训开始出现理论化趋势 B.宋朝家训“睦亲”量少说明封建伦理衰落C.宋朝家训增多受到理学世俗化影响 D.唐朝家训“从政”量多缘于门阀势力膨胀3.宋太祖曾下诏:“私炼盐者,三斤死”;宋太宗时规定:“有敢私市戍人青白盐(产自西夏境内的盐)者,皆坐死”“贩易私茶,遇官司擒捕抵拒者,皆死”;宋哲宗曾详细规定私贩青白盐,“一两杖八十……一百二十斤绞”。这体现了宋代(

)A.针对西夏进行经济封锁 B.严明法纪以促进民间商业C.抑商政策仍占主导地位 D.经济管理中重刑色彩鲜明4.理学家孙奇逢(1584—1675年)在《孝友堂家训》中言及“樊迟问稼"时,对子孙提出“不有耕者,无以佐读者”的观点,寄望子孙以耕读传家。由此可见,孙奇逢(

)A.提倡耕读结合的教育方式 B.倡导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C.弘扬儒家耕读传家的传统 D.主张礼法结合传播理学思想5.唐律规定:徒刑以上的案件审结后,必须向当事人及其家属宣读判决,如不服判决的,可以提出要求,由原审判机关重审。若仍不能改判的,可以逐级向上申诉,直至上书皇帝,但一般不得越级。唐朝的上诉规定A.有效地防止了冤假错案的发生B.从制度上促进了司法的完善C.成为唐朝盛世出现的核心因素D.说明皇帝处理了很多的错案6.下表为汉朝出土的简牍中有关债务情况的法律规定。据此可知,汉代债法的实行(

)序号债务方式债务形态身份债务类型债土债务人1非法侵害实物(盗窃)百姓百姓私债2错贷实物官府百姓官民之情3借贷货币(钱财)百姓吏,宦皇帝私债4借贷实物(官器财物)官府百姓官民之债5欠付货币燧长李长私债A.表明政府经济政策松动 B.旨在打击地方的豪强势力C.有利于社会良序的建立 D.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管理7.《唐律·名例》规定:不孝,谓告言、诅詈祖父母、父母,处以绞刑。同条法律还规定:不孝,谓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供养有阙,分别处以徒三年和徒二年的刑罚。这些规定体现了唐朝法律A.深受儒家伦理教化的影响 B.服务于皇权专制的加强C.突显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 D.注重维护社会等级秩序8.下述材料所包含的共同点是,在宋朝A.法律制度体现出人性化因素 B.处罚刑犯存在很大的随意性C.已经形成了严密的法律体系 D.重视以儒家的思想感化刑犯9.秦汉的“律”“令”二者没有性质上的区别,“令”中有刑法内容,“律”中有行政制度。魏晋以后,“律”的内容开始集中于刑律,“令”则用于容纳行政法令。这表明魏晋以后(

)A.律令体系逐渐发展 B.专制王权得以强化C.重视法律惩戒作用 D.儒学日益融入法律10.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率文武百官到泰山封禅,并且亲赴孔庙行礼祭奠,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并亲自撰文称颂孔子是“人伦之表”,认为儒学是“帝道之纲”。他还命人编写十三经正义,颁行学宫,并规定其为法定教材。这说明宋真宗时期(

)A.重视基层社会教化 B.儒学得到了全面复兴C.尊孔崇儒氛围浓厚 D.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11.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规定,老人控告子女不孝要立即拘捕子女,不必经历三次还覆的过程;针对不孝行为,秦律甚至施以流放、断足等严厉刑罚,赡养老人渐成强制性义务。这反映出秦代(

)A.基层治理趋于完善 B.致力提升民众素质C.治国蕴含儒学思想 D.背离法家统治原则12.《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规定“盗徙封(私自移动他人田界)将会被处以‘耐刑’(强制剃除鬓毛胡须)”;又规定“盗采人桑叶,臧(赃)不盈一钱……繇(徭)三旬”。这反映了秦代(

)A.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B.法律制度的残酷性C.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D.加强对基层的控制13.西汉时期引经注律的风气盛行,律学由此产生,著名的作品如“大杜律”和“小杜律”。律学实际上成为经学的一个分支。到了东汉,许多经学大师又是著名的律学家,如东汉郑玄著有“郑氏章句”。这反映了汉代(

)A.法律体系日益发展完善 B.“大一统”影响治国思想C.法家逐渐成为儒学分支 D.法律的儒家化发展趋势14.有学者指出,在中国古代,人们意识中的道德标准高于一切,法律意识是服从于道德意识的。官方也将法的作用被限制到一个极小的范围-“罚”以内。由此可推知,古代中国民众(

)A.注重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B.能避免法律的强制性约束C.易忽视法律与生活的关联 D.认可“刑不上大夫”的观念15.《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 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16.《唐律疏议》在解释法律时,常以儒家《诗》《书》《礼》等书籍中的经句来解释《唐律》内容。如“八议”条,疏议曰:“今之‘八议’,周之‘八辟’也。礼云:‘刑不上大夫’,犯法则在八议,轻重不在刑书也。”这一做法(

)A.开创了案例法先河 B.调和了礼法间的矛盾C.彰显了法律的权威 D.弱化了刑罚的残酷性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当法律和道德发生冲突时,先秦时期不同派别的主张不同。《论语》记载孔子“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商君传》记载商鞅“至治,夫妻交友不能相为弃恶盖非(盖非:相互掩盖),而不害于亲,民人不能相为隐”。——摘编自许世英等《中国古代法制中的法律与道德》材料二时期案件法律规定判决结果判决理由西汉子为保护父亲不被他人伤害,而误伤己父《张家山汉简》:杀伤父母,枭其首市子无罪《春秋》之义,父为子隐……魏晋朱谏之父为族人朱幼方烽火所焚。谏之成人,手刃杀幼方《晋律》:准五服以制罪帝嘉其义,赦杀一罪人,未足弘宪;活一孝子,实广风德唐朝一人因醉杀人亡窜,吏执其父下狱。兴自首请罪,以出其父《唐律疏议》:杀人者斩诏免死配流以其首罪免父,有光孝义(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孔子和商鞅的法制观念。(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汉到隋唐法律发展的趋势。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律规定,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唐律还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答三十。”“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对妇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处。——据《唐律疏议》材料二

清入关初,曾依照《明律》并参酌关外旧制,制定法律;至乾隆时期,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乾隆在《大清律例》序文中说,法律“非徒示之禁令,使知所畏惧”,更在于“弼成教化,以治其好生之德”。清代还制定了《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使司法管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据《大清律例》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法律制定方面出现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周晚期以来,传统的天与天命观念饱受质疑,然而,天的崇高性并未遭到根本性打击。春秋社会,混乱的现实刺激人们思考天命是否在周的问题。春秋金文显示,诸侯们纷纷宣称膺受天命,传统天命观念至此发生重大变化。但同时,祭祀中的尊卑等级屡屡为时人所强调,天帝总是与人间权力最尊者相匹配。春秋社会,人们进一步总结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善之代不善,天命也”的观念,深刻阐明上天无亲疏之别,只辅助有德之人;天助善而祸不善,政必归善者的道理,将天命与德行的关系扣得更紧。春秋时人又常常引用西周天命无常之语以诚当下。凡此种种,皆是在周初“天命靡常”“敬天保民”的传统思想轨道中作进一步的论述,深化、升华了周初天授明德的政治理想。——摘编自曹大为、商传、王和、赵世瑜《中国大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天命观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天命观的历史影响。三、论述题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习俗和仪式的礼仪规范对古代社会的百姓影响甚大。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和规范,特别是在冠、婚、丧、祭、射、乡、朝、聘等礼仪形式中规定了大量的道德规范和要求,以此实现在社会层面的教化,有力地塑造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儒家德治教化的社会路径还包括古代各类学校的教育与经典传习,以及家族宗族和乡绅的乡约教化等,这些社会化路径都体现了对人情、人义的塑造,构建了整体的社会文化网络,有效实现了政治与伦理的双向同构,达到了“化民成俗”的德治效果。——摘编自沈小勇《以文化人化民成俗》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围绕“德治思想与教化实践”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参考答案:1.A【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唐朝(中国)。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①符合题意;根据材料“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父为子天,有隐无犯。”“若有忘情弃礼而故告者,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融入法典,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②符合题意;根据材料“诸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杖六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婚约具备法律效力,体现了民法和刑法不分,③符合题意;④错在以乡约家训作为法律的重要补充是在宋朝以后,材料出自《唐律疏议》而不是乡约家训,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项。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观察表格,相比于唐代而言,宋代关于修身处世的内容增加,这反映了宋代家风受理学的影响,即体现了宋朝理学逐渐世俗化的特征,C项正确;理论化在材料中无法体现,理论化是指某个概念或主题转变为理论形式的过程或状态,排除A项;宋代及以后的朝代封建伦理得到强化,而不是衰落,排除B项;唐朝时期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排除D项。故选C项。3.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私炼盐者,三斤死”,“有敢私市戍人青白盐(产自西夏境内的盐)者,皆坐死”等信息,可以看出在宋代对于私自贩卖或者炼制食盐的行为,予以重刑,体现出经济管理中的重刑色彩,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重刑色彩,并不是对西夏的经济封锁,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民间商业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从政府对私自贩卖或者炼制食盐的行为的重刑,无法得出政府对商业的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4.A【详解】材料表明,理学家孙奇逢希望子孙“耕读传家”,这是因为耕读结合的教育不仅促使读书人白食其力,同时也成为培养其品格、磨砺心性的重要方式,A项正确;BD两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均排除;早期儒家思想尊“劳心”、贱“劳力”,排除C项。故选A项。5.B【分析】【详解】材料中是关于上诉的规定,由“必须向当事人及其家属宣读判决”、“由原审判机关重审”、“可以逐级向上申诉,直至上书皇帝”等信息说明在制度上体现了司法的完善,但是并不能有效防止冤假错案,因为“一般不得越级”,故A项排除,B项正确;唐朝盛世的核心社会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皇帝个人的决策等,而材料中的司法不是其核心因素,故C项排除;材料中阐释了可以上诉到皇帝,无法说明皇帝处理很多案件,故D项排除。6.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汉代简牍中的涉债资料可知,当时债的当事人既有国家,也有个人,债权关系呈现较强的经济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旧的宗法制被打破,债主向平民中的富有者转移。在较为复杂的债务关系下,汉代债法有利于规范并解决不同类型的债务问题,这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C项正确;汉代政府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动,排除A项;材料中涉债主体众多,没有特别指向地方豪强,排除B项;材料中涉债主体既有国家,也有个人,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管理的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7.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法律对孝、养父母有严格的规定,这反映了儒家伦理教化对法律的影响,故选A项。B项说法正确,但材料并没有反映,故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排除;材料并没有反映“社会等级秩序”,故排除D项。故选A项。8.A【详解】宋真宗时设病囚院医治有疾病的囚犯;宋神宗时流放犯人考虑天气因素;宋高宗时对刑枷有标准要求,“不得留节目,亦不得钉饰及加筋胶”。这些做法都体现出一定的人文关怀,故A项符合题意;B项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C项“严密的法律体系”说法绝对,排除;D项的“思想感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9.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至魏晋(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魏晋以后,“律”“令”逐渐区别开来,“律”集中于刑律,“令”则与行政法令相关,区别于秦汉,“律”“令”逐渐专门化、体系化,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古代法律的发展与完善,与皇权的强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律”“令”内容的变化,与法律的作用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提及法律吸纳儒家伦理纲常等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10.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宋真宗亲赴孔庙行礼祭奠,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亲自撰文称颂孔子是“人伦之表”,认为儒学是“帝道之纲”,还命人编写十三经正义,颁行学宫,规定其为法定教材,这些均集中反映出尊孔崇儒倾向,C项正确;材料显示的是帝王行为而不是基层的社会教化,排除A项;儒学得以全面复兴是在理学产生后,排除B项;北宋与辽、西夏和金并立,并未实现全国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1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秦简《法律答问》对于子女不孝有严格的规定和严厉的惩罚措施,这表明秦朝的法律与儒家思想有共通之处,治国蕴含儒学思想,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基层治理发展变化的信息,无法准如其是否完善,排除A项,材料中只有关于孝的记载,而民众素局表现在多个方面并且惩治不孝的目的也不是提升民众素质,排除B项;材料中的做法就是通过法律惩治不孝,没有背离法家统治原则,排除D项。故选C项。1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律细致规定“私自移动他人田界”或者“盗采人桑叶”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这反映了秦朝注重从法律的角度保护私有财产,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财产包括土地、桑叶,不单属于地主阶级,也会涉及小农,因此不能得出“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结论,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秦朝对私有财产的保护规定细致,但“残酷”还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在基层的权力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13.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引经注律”即用儒家经典解释律典,使律典中的条文合乎儒家的经义,律学成为经学的一个分支,表明汉代法律发展呈现儒家化趋势,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律学,不能得出法律体系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与“大一统”无关,排除B项;材料本意是“律学成为经学分支”,而非“法家成为儒学分支”,排除C项。故选D项。14.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中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法律意识被限制在"罚"的范围内,即强调法律的惩罚作用,而忽视了法律与生活的关联,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法律意识,而非道德修养,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法律意识强调法律的惩罚作用,材料不涉及古代中国民众对“刑不上大夫”的观念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15.A【详解】据材料“开国承家,有法有制”“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可知,这些治理方式都是礼法规范和乡约教化来顺从君王统治,同时通过乡约教化将儒家伦理道德与百姓日常生活及法律相结合,达到教化百姓、以维护统治的目的,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灭私徇公”,主要强调的是“礼、法、乡约教化”的相辅相成,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国家治理方式是强调“礼、法、教化”,而不是废除“刑罚”,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国家治理方式是强调“礼、法、教化”,而不是“法治威严”,排除D项。故选A项。16.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唐律疏议》在解释法律时,常以儒家《诗》《书》《礼》等书籍中的经句来解释《唐律》内容。”可知唐代调和了礼法之间的矛盾,B项正确;开创说法夸张,排除A项;材料强调礼法之间的调和,排除C项;弱化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17.(1)孔子:认为伦理道德优先于国家秩序。商鞅:认为法律必须符合国家利益至上,主张忠君大于孝亲。(2)趋势:律令儒家化。【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得出认为伦理道德优先于国家秩序。商鞅:据材料“至治,夫妻交友不能相为弃恶盖非(盖非:相互掩盖),而不害于亲,民人不能相为隐”,得出认为法律必须符合国家利益至上,主张忠君大于孝亲。(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至隋唐时期(中国)。据材料“《春秋》之义,父为子隐”,“活一孝子,实广风德”,得出律令儒家化。18.(1)特点:体现封建等级制度;要求规范执法;礼、法、孝结合;对老弱妇孺及情况特殊的罪犯酌情论处。评价:是礼法结合的典范;维护封建统治;继承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对后世影响深远。(2)变化:从依照明律和旧制到融历代封建法律于一体;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专门法律.意义:法律与教化并重的传统得到继承与发展;维护法律政令统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是封建法典集大成者;是有力的统治工具。【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唐律规定,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可知,体现封建等级制度;根据材料“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答三十。”可知,要求规范执法;根据材料“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可知,礼、法、孝结合;根据材料“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对妇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处。”可知,对老弱妇孺及情况特殊的罪犯酌情论处。评价:根据材料“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律疏议》继承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其维护了封建统治,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2)变化:根据材料“曾依照《明律》并参酌关外旧制,制定法律......乾隆时期,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可知,从依照明律和旧制到融历代封建法律于一体;根据材料“制定了《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使司法管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可知,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专门法律。历史意义:根据材料“法律‘非徒示之禁令,使知所畏惧’,更在于‘弼成教化,以治其好生之德’。”可知,法律与教化并重的传统得到继承与发展;根据材料“使司法管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可知,维护法律政令统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根据材料“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可知,《大清律例》是封建法典集大成者,是有力的统治工具。19.(1)变化:专属权由周天子降至诸侯、贵族,天命的神圣性减弱;上天由尊卑分明到无亲疏之别;上天与人间权力地位相符合到与品德相符合;天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历史背景: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小农经济的进步;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宗法制日渐瓦解,礼崩乐坏;“士”阶层的崛起;人文精神的发展;学术思想的争鸣;争霸战争的需要。(2)深化了周初的传统思想轨道;深化、升华了周初天授明德的政治理想;为百家争鸣的出现奠定思想基础。【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春秋社会,混乱的现实刺激人们思考天命是否在周的问题。春秋金文显示,诸侯们纷纷宣称膺受天命,传统天命观念至此发生重大变化”可知,专属权由周天子降至诸侯、贵族,天命的神圣性减弱;根据材料“祭祀中的尊卑等级屡屡为时人所强调,天帝总是与人间权力最尊者相匹配”“深刻阐明上天无亲疏之别,只辅助有德之人;天助善而祸不善,政必归善者的道理,将天命与德行的关系扣得更紧”等信息可知,上天由尊卑分明到无亲疏之别、上天与人间权力地位相符合到与品德相符合;根据材料“春秋时人又常常引用西周天命无常之语以诚当下”可知,天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生产力发展推动了小农经济进步;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宗法制日渐瓦解,礼崩乐坏;争霸战争的需要;阶层上,“士”阶层的崛起;思想文化上,人文精神的发展;学术思想的争鸣等方面进行分析。(2)根据材料“皆是在周初‘天命靡常’‘敬天保民’的传统思想轨道中作进一步的论述,深化、升华了周初天授明德的政治理想。”可知,深化了周初的传统思想轨道;深化、升华了周初天授明德的政治理想;此外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天命观的变化为百家争鸣的出现奠定思想基础的角度进行回答。20.示例论题:中国古代的德治思想和教化实践互为表里、相互促进。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率先提出德治思想,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德治思想虽然在诸侯纷争的东周时期并未被统治者采纳,但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社会教化提供了重要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