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59_第1页
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59_第2页
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59_第3页
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59_第4页
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59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肇源县初四毕业班第一次摸底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考生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到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非选择题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时间120分钟。

5、全卷分三部分,基础知识部分24分,阅读部分46分,作文部分50分,总分120。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4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求规范、工整、美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周易》,意思是天道运行,刚健有力,永无止息,而君子处世,也应该遵(xún)天道,刚毅坚韧,持之以恒,努力前进,永不懈(dài)。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娉婷(pīng)脊梁(jǐ)忧戚(qī)沉甸甸(diān)

B.解剖(pōu)游弋(yì)灰烬(jìn)间不容发(fà)

C.宽宥(yòu)麾下(huī)竹篙(hāo)金戈铁马(gē)

D.箴言(zhēn)窈窕(yáo)豢养(huàn)风雪载途(zài)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电影《满江红》中,众将士们精忠报国,前仆后继,感动和激励着大众。

B.对待学习应采取认真的态度,那种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是不可取的。

C.“一带一路”项目让斯里兰卡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也让西方的谎言不攻自破。

D.为了召唤鹦鹉可可,劳伦兹在车站人群中突然发出嚎声,这声音如雷贯耳,响彻云霄,惊得周围的人目瞪口呆。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小张告诉小王,睡前看电视时间太长或玩手机时间太长,都会导致他难以入睡。

B.一个人未来发展的好坏,关键在于生活环境对他的影响,以及他自身努力的程度。

C.随着社区医院的开工建设,不仅能够补齐医疗卫生服务的短板,同时还有助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D.共享单车智慧化管理,可以精准调度车辆,能很大程度上解决车辆分布不合理。

5.下列选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史记》是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战国策》是刘向编辑的国别体史书。

B.“世先生同在桑梓"高邻,你晓得我今日没有米”中的“世先生"高邻”均为敬称。

C.艾青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其成名作《光的赞歌》赞美了“光”这一神奇的物质,赞美了“光"带来的社会文明,以及“像光一样坚强”的社会正义。

D.《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白话小说。小说把英雄好汉们聚居的八百里水泊梁山描绘成一个“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理想社会。

6.用课文原句填空。

(1)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2)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________,学诗谩有惊人句。(李清照《渔家傲》)

(4)九曲黄河万里沙,_______。(刘禹锡《浪淘沙》)

(5)古代文人常用诗词抒发自己的抱负。杜甫的“_,_”(《望岳》)化用孔子名言表达了自己勇于攀登高峰、俯视一切的气概和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万丈豪情;辛弃疾的“_______,____"(《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直接抒发了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7.在下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汉字笔顺规则是人们在长期的书写规范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归纳形成的,①__________。基本规则包含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里、先外后里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先两边后中间。补充规则包含点的笔顺规则、半包围结构的笔顺规则。②__________,既有利于把汉字写得端正匀称,又能提高在辞书或索引里查检汉字的效率。如若不然,那么汉字的书写和检索都会出现问题。

8.《周易》:“君子乾乾,君子谦谦,君子夬夬。”

针对“课间圈养"现象,人民日报评论称“不该消失的课间10分钟”;白岩松认为“课间10分钟都难走出教室的孩子,如何撑起一个民族的健康"。身为学生的你又是如何看待的?请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140字左右。

二、阅读理解与分析(46分)

(一)(19分)

【古诗词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樽清酒”“玉盘珍羞"描绘豪华盛大的宴饮场面,营造了欢乐的气氛。

B.“冰塞川”“雪满山"两个比喻不仅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因其带有浓厚的夸张色彩使两句诗颇具豪放的气势。

C.“闲来”“忽复"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中三字短句写出诗人感到前路艰难,但终究在迷茫中看清方向,内心安定。

10.临近中考,你的压力很大,接连几次考试不理想的成绩更是让你无限苦闷,你会用这首诗中的哪两句来鼓励自己,为什么?

【古文阅读】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扇。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田①,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②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选自苏轼《放鹤亭》有删减)

[注]①陂(bēi)田:水边的田地。②傃(sù):朝、向。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①略无阙处___阙:___

②属引凄异___引:___

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适:___

④故名之曰“放鹤亭”名:___

1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其间千二百里其一犬坐于前(《狼》)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C.迁于故居之东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大道之行也》)

D.升高而望___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翁亭记》)

13.选出画波浪线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

A.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B.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C.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D.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15.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郦道元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接下来按照四季特点不同,具体描绘四季景色。

B.【乙】文中彭城山的特点是山势连绵、山岗从四面合拢,放鹤亭就建在该山的山顶上。

C.【甲】、【乙】两文语言风格相似,都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D.【甲】、【乙】两文均写出了山连绵起伏、草木生长茂盛的特点。

(二)(6分)

阅读下列非连续性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①中国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8000年。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

②龙的形成历来众说纷纭。古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依赖于雨水,雨水适度,牧草丰茂,谷物有成;雨水乏缺,叶草干枯,百谷旱绝;雨水过量,人畜受淹,农田泡汤。古人猜想一定有一个“神物”掌管着一切,它能兴云降雨、翻江倒海,在土壤干涸急需甘霖滋润时能够降下喜雨。于是一个集飞禽、走兽、水族及自然天象之精华于一身的虚拟组合——龙形成了。

【文段二】

①龙这一虚拟出的神灵形象,其组合物象流传比较广泛的说法是骆驼头、鹿角、虎眼、马齿、牛耳、蛇身、鲤鱼鳞、鹰爪、泥鳅尾。龙身如蛇,灵敏矫健;龙鳞如鱼鳞,井然有序;龙爪如鹰爪,扎实有力;龙角如鹿角,华美稳重。集如此多的优势于一身的组合自然是万物之灵,它的身上自然也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人们将自己对身外世界的畏惧、疑惑、想象、依赖、崇拜等都贯穿、体现到龙的组合中了。龙成为灵异、祥瑞之物。古人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类)、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及有翅之昆虫类)和人类五大类。龙是鳞虫之长,在百虫蠢动、疫病益发之时,龙出则百虫伏藏。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龙无疑是古人的一种艺术创造。它的形成过程,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其间体现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审美感受和艺术情趣。

②除了能兴云降雨,使百虫伏藏,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封建社会皇帝头戴双龙戏珠金冠,身穿龙袍,手持龙钮玉印,自称真龙天子,希望拥有龙的威严、精神和本领。龙还具有出类拔萃,不同凡俗的文化象征意义。龙是神物,非凡人可比,所以人们常常把那些志向高洁、行为不俗,很有本事、有成就的人称为“龙”。

③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黄帝、炎帝等中华民族的始祖都是“龙子"。自然,我们这些炎黄子孙也就是“龙的传人”了。

【文段三】

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龙文化深深熔铸在汉语中,和龙有关的成语比比皆是,且大都体现出了正面色彩。“生龙活虎"龙马精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飞龙在天"虎啸龙吟”“车水马龙"卧虎藏龙”“龙飞凤舞"望子成龙”“叶公好龙"龙游天下”……它们无不体现了中国人对龙独有的敬仰与崇拜情结。甚至在给下一代取名字时,“龙"字也时常成为宠儿。

②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方语言中也有龙,但西方的dragon,翅膀是极有力的攻击武器,长相怪诞,往往是邪恶的象征,这与我们中国龙勇敢、威严、吉祥的寓意截然相反。

16.下列对以上三个文段说法错误一项是()

A.【文段一】开头引出说明对象,文段内容主要是介绍了中国龙的起源和龙形成的原因。

B.【文段二】中第①段中加点部分“比较广泛的”的相当于“比较普遍的”,限定了范围。

C.“龙”形成过程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具体表现为选取了蛇身的灵敏矫健。

D.“龙年说龙”,所选文段表现出中国人对于作为民族精神象征的中国龙有着超乎寻常的青睐。

17.【文段三】第②段中划线句运用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

18.玉兔辞旧岁,金龙迎新春。2024,甲辰龙年到来,中国人对龙年也有着更多美好期许。龙是意蕴独特的符号,下列谚语、成语都和“龙"有关,请你借助文中的相关知识,分别说明它们表现了人们怎样的愿望以及这种愿望产生的原因。

①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②望子成龙

(三)(9分)

阅读下面议论性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巧借外力助己成功

①《韩非子》里有一个关于大蛇和小蛇的故事,耐人寻味,大蛇与小蛇相衔而行,人曰“神君”而避之。在这里,显然是小蛇利用了大蛇,得以迁徙;大蛇利用了小蛇,得以安全逃生。作者意在告诉人们:巧借外力,助己成功。

②小溪流没有磅礴的气势,却凭借着险峻的地势,将豪情洒满大地;蒲公英没有飞翔的能力,却凭借着风的吹拂,将种子撒向山川大地;紫藤萝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着攀缘树木,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美丽。大自然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变幻无穷、美妙多姿的世界,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自然规律:万物之美丽,都要借助外物的支持。

③“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纵观历史,古代圣贤之所以能流芳百世,无不是因为他们善于借助外力来完善自己。儒家创始人孔子,可谓圣人,他都能做到不耻相师,向自己的弟子学习,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来激励后世之人要善于向他人学习。唐太宗提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正因为他善于借鉴、学习,才成为一代贤君……古人善于借鉴和学习的品质成就了他们,也影响了后人。

④对自然和人生来说,借鉴思想如此重要,对一个国家来说又何尝不是呢?回顾历史,清政府闭关锁国,看不到世界格局的变化,没有及时借助先进科技发展国力,以致积贫积弱、民不聊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革开放以来,借鉴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技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富裕了起来。中国人民凭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借助历史发展的客观条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迎来了祖国的经济腾飞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⑤当然,我们提倡的借鉴,并不是无原则的全盘肯定,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他山之石为我所用。对于那些有损国家、社会和集体利益的东西,还需要勇敢地站出来,与之做坚决的斗争!

⑥在这世界上,没有谁是孤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客观条件,会“借”、善“借”,才能取得成功。

1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的中心论点是“巧借外力,助己成功”,作者从自然、人生、国家三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B.选文③段“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C.选文④段画线句子运用反问,引人思考,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D.选文语言精练,说理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并对青年学子提出了殷切希望。

20.选文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1.选文第⑤段有什么作用?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第⑥段画线“会借、善借”的理解?

(四)(12分)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温暖的苇花

①芦苇的花,最不像花,像是用轻软的丝絮絮出来的。

②出城,逢到有河的地方,有沟的地方,就能看到它。不是一棵一棵单独生长,要长,就是一片,一群。(a)挤挤挨挨,勾肩搭背,亲亲密密。它们是最讲团结精神的。这一点,比人强。人有时喜欢离群索居,喜欢特立独行。所以,人容易孤独,而芦苇不。

③风吹,满天地的苇花,齐齐地,朝着一个方向致意。它让我想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样的诗句来,那是极具苍茫寥廓,极具凄冷迷离的景象。可是,我眼前的苇花不,一点也不,我看到的,是一团一团的温暖。(b)冬阳下,它像极慈眉善目的老妇人的脸,人世迢迢,历尽沧桑,终归平淡与平静。

④我一步一步下到河沿,攀折了两枝最茂盛的苇花。一旁的农人经过,看我一眼,笑笑。走不远,复又回过头来看我一眼,笑笑。他一定好笑我的行为,采这个做什么呢!

⑤我是要把它带回家的。家里有花瓶,靛青色的,上面拓印着一片一片肥硕的叶。这是我的一个学生,在江西读书,不远千里给我捎回来的。花瓶太大,没有花能配它。插两枝苇花进去,却刚刚好。苇花伸出长长的脖颈,在我的花瓶上方笑,绵软、温柔,一团和气。

⑥来我家的人看到,惊奇一声,这不是芦苇吗!

⑦当然是。寻常的物,换了一个环境,就显出不寻常来。有一句话讲,环境造就人。其实,环境也造就物的。

⑧我的老父亲看到,却吃吃笑出声来。他说,丫头,亏你想得出。我知道父亲笑什么,老家遍地芦苇,没人拿它当宝贝的。

⑨冬天,农闲。家家要做的事,就是去沟边河边割芦苇,运回家当柴火。一丛一丛的芦苇倒下,苇花受了惊吓,扑扑扑,四下飞散,飞絮满天。农人的头上身上,都沾满苇花。他们把它当尘一样,随便拍拍,轻描淡写。弯腰,却在小鸟用苇花垒成的窝里,捡到几只还温热着的鸟蛋。他们很高兴地把鸟蛋揣进怀里,哪里顾得上半空中,鸟的凄凄鸣叫呢。他们的眼前,晃过家里几个孩子的小脸。请原谅,贫穷年代,那是孩子的美食。

⑩我的祖母用苇花絮过枕头和尿垫。她称苇花叫茅花。“那个时候,天冷得嘎嘎叫啊,我的手冻得裂了口子,还是一条沟一条沟去摘茅花,摘回来给你爸絮枕头,絮尿垫。茅花软乎乎的,我的儿子枕在上面睡在上面就不冷了。”祖母每说到这儿,就停下来,眼神里波光乍现。她想起她初为人母的幸福时光了,多遥远哪。而我,总会在她的话里,发好一会儿的呆。我转身,看着头发已渐灰白的父亲想,这么老的父亲,也是被他的母亲疼大的。人类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就是因为这样的爱啊,年年复年年,如苇花。

也见过村人用苇花编毛窝的。这是一种草鞋,编出的毛窝,像毛茸茸的小船儿。天寒地冻,冻僵的双脚,伸进毛窝里,又轻软,又暖和。人被冻僵的神经,也一下子活络起来。贫穷年代,它默默无闻地,温暖了多少双脚啊!

现在,毛窝已很少见了。今年,我去一个山沟沟游玩,在一间供游人游览的旧作坊里,赫然见到毛窝。它们被染成五颜六色,一双一双串在一起,挂在墙上,成了艺术品。

2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记叙作者采来芦苇做装饰品,回忆起小时候故乡沟沟坎坎里的芦苇给人们带来的温暖,,表达了作者对芦花的赞美与怀念之情。

B.文中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人喜欢独处,特立独行的特点。

C.第⑨段农人不顾鸟儿的凄凄鸣叫把鸟蛋揣进怀里的行为,在那个贫穷的时代是可以被人理解的。

D.本文语言独具特色,大量使用修辞和短句,语言生动活泼又明快凝练。

23.根据要求,在横线处填空。

(1)a处的“挨挨挤挤"亲亲密密”,从用词的角度来看属于运用__________,富有韵律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苇花成片生长,表达了作者对苇花的喜爱之情。

(2)b处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写出了苇花__________的特点。

24.说说标题“温暖的苇花"有什么好处。

25.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对苇花有着深厚的情感。

三、作文(50分)

2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或许有一个人就是你的一盏灯,照亮了你的天空;或许有一本书、一句话点亮了你的智慧。

以“致敬我心中的那盏灯”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诗歌、戏剧除外,文体不限。(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4)字数600字以上。肇源县初四毕业班第一次摸底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考生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到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非选择题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时间120分钟。

5、全卷分三部分,基础知识部分24分,阅读部分46分,作文部分50分,总分120。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4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要求规范、工整、美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周易》,意思是天道运行,刚健有力,永无止息,而君子处世,也应该遵(xún)天道,刚毅坚韧,持之以恒,努力前进,永不懈(dài)。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

【答案】循;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遵循(xún):指遵照、遵守、遵从。

懈怠(dài):懒散;松劲。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娉婷(pīng)脊梁(jǐ)忧戚(qī)沉甸甸(diān)

B.解剖(pōu)游弋(yì)灰烬(jìn)间不容发(fà)

C.宽宥(yòu)麾下(huī)竹篙(hāo)金戈铁马(gē)

D.箴言(zhēn)窈窕(yáo)豢养(huàn)风雪载途(zài)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沉甸甸(diān)——diàn;

C.竹篙(hāo)——gāo;

D.窈窕(yáo)——yǎo;

故选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电影《满江红》中,众将士们精忠报国,前仆后继,感动和激励着大众。

B.对待学习应采取认真的态度,那种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是不可取的。

C.“一带一路”项目让斯里兰卡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也让西方的谎言不攻自破。

D.为了召唤鹦鹉可可,劳伦兹在车站人群中突然发出嚎声,这声音如雷贯耳,响彻云霄,惊得周围的人目瞪口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辨析和运用。

A.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英勇斗争,不怕牺牲。此处形容众将士们为了国家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精神,是恰当的;

B.不求甚指:只求得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此处形容那种对待学习态度不认真,只满足于表面的了解,不求深入理解的情况,是准确的;

C.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此处形容西方的谎言在“一带一路"项目的成功面前自然被揭穿,是贴切的;

D.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多形容人的名声大。此处形容劳伦兹发出的声音大,使用不恰当。“震耳欲聋”更符合语境;

故选D。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小张告诉小王,睡前看电视时间太长或玩手机时间太长,都会导致他难以入睡。

B.一个人未来发展的好坏,关键在于生活环境对他的影响,以及他自身努力的程度。

C.随着社区医院的开工建设,不仅能够补齐医疗卫生服务的短板,同时还有助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D.共享单车智慧化管理,可以精准调度车辆,能很大程度上解决车辆分布不合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A.表意不明,“他"指代不明,可把“他”改为“人";

C.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去“随着”;

D.成分残缺,“解决"后面缺少与之搭配的宾语中心词,应在句末添加“的问题”;

故选B。

5.下列选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史记》是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战国策》是刘向编辑的国别体史书。

B.“世先生同在桑梓"高邻,你晓得我今日没有米”中的“世先生"高邻”均为敬称。

C.艾青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其成名作《光的赞歌》赞美了“光”这一神奇的物质,赞美了“光"带来的社会文明,以及“像光一样坚强”的社会正义。

D.《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白话小说。小说把英雄好汉们聚居的八百里水泊梁山描绘成一个“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理想社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识记。

D.有误,艾青的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光的赞歌》写于1978年,是诗人艾青的现代诗歌作品,不属于成名作;

故选D。

6.用课文原句填空。

(1)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2)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________,学诗谩有惊人句。(李清照《渔家傲》)

(4)九曲黄河万里沙,_______。(刘禹锡《浪淘沙》)

(5)古代文人常用诗词抒发自己的抱负。杜甫的“_,_"(《望岳》)化用孔子名言表达了自己勇于攀登高峰、俯视一切的气概和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万丈豪情;辛弃疾的“_______,____”(《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直接抒发了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答案】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②.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③.我报路长嗟日暮④.浪淘风簸自天涯⑤.会当凌绝顶⑥.一览众山小⑦.了却君王天下事⑧.赢得生前身后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辩、礼义、俱欢颜、嗟、簸、赢得"等字词易写错。

7.在下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汉字笔顺规则是人们在长期的书写规范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归纳形成的,①__________。基本规则包含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里、先外后里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先两边后中间。补充规则包含点的笔顺规则、半包围结构的笔顺规则。②__________,既有利于把汉字写得端正匀称,又能提高在辞书或索引里查检汉字的效率。如若不然,那么汉字的书写和检索都会出现问题。

【答案】①.分为(包括)基本规则和补充规则两部分。②.遵守(掌握)汉字笔顺规则。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

(1)根据空处前文“汉字笔顺规则是人们在长期的书写规范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归纳形成的”可知,空缺处与前文构成一个完整意思,有总括作用;根据空处后文“基本规则包含……"补充规则包含……”可知,是对规则的分述,因此,可填“分为(包括)基本规则和补充规则两部分";

(2)根据空处后文“既有利于……又能提高……”可知,是掌握汉字笔顺的好处(或重要性),空处部分应是谈“既有利于……又能提高……"阐述主题(或说明对象),因此,可填“遵守(掌握)汉字笔顺规则”。

8.《周易》:“君子乾乾,君子谦谦,君子夬夬。"

针对“课间圈养”现象,人民日报评论称“不该消失的课间10分钟";白岩松认为“课间10分钟都难走出教室的孩子,如何撑起一个民族的健康”。身为学生的你又是如何看待的?请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140字左右。

【答案】示例:我对“课间圈养"持反对态度。根据专家视点来看,如果不能保证“课间10分钟”的身体活动,学生很容易会生理紊乱、久坐成疾,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还可能阻碍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所以,学校要杜绝教师占用课间10分钟,开展一些做操、健身等活动;学校要采取有效的监控机制,保障考课间10分钟的质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达。

解答此题,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很显然,应对“课间圈养"持反对态度,然后言简意赅地阐述理由。要言之成理。还要注意字数要求。

示例:我对“课间圈养”持反对态度。保障课间活动时间,既是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体现,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让学生走出教室,在充足的、有保障的、没有压力的课间,自由活动大有裨益,既可以放松身心、保护视力,还有助于恢复注意力,提升下一节课的学习效果,这比违反天性地让学生久坐教室要有益得多。

二、阅读理解与分析(46分)

(一)(19分)

【古诗词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樽清酒"玉盘珍羞”描绘豪华盛大宴饮场面,营造了欢乐的气氛。

B.“冰塞川"雪满山”两个比喻不仅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因其带有浓厚的夸张色彩使两句诗颇具豪放的气势。

C.“闲来"忽复”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中三字短句写出诗人感到前路艰难,但终究在迷茫中看清方向,内心安定。

10.临近中考,你的压力很大,接连几次考试不理想的成绩更是让你无限苦闷,你会用这首诗中的哪两句来鼓励自己,为什么?

【答案】9.D10.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因为这两句诗表达了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和自信、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人们往往在身处逆境、苦闷时用这两句诗来激励自己。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人用三字短句抒发感慨,写出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并未在迷茫中看清方向,内心也并未安定;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理解和运用。在这首诗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最为适合。这两句诗意味着尽管面临困难和挑战,但要坚信总会有乘风破浪的时候,到时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对未来的乐观预期,也体现了一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在面临中考压力、考试成绩不理想等困境时,这种精神可以激励自己保持积极态度,继续努力。当人们身处逆境、感到苦闷时,这两句诗可以提醒他们保持信念,相信未来会有好的转变,从而激发他们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勇气。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古文阅读】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扇。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田①,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②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选自苏轼《放鹤亭》有删减)

[注]①陂(bēi)田:水边的田地。②傃(sù):朝、向。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①略无阙处___阙:___

②属引凄异___引:___

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适:___

④故名之曰“放鹤亭"名:___

1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其间千二百里其一犬坐于前(《狼》)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C.迁于故居之东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大道之行也》)

D.升高而望___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翁亭记》)

13.选出画波浪线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

A.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B.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C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D.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15.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郦道元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接下来按照四季特点不同,具体描绘四季景色。

B.【乙】文中彭城山的特点是山势连绵、山岗从四面合拢,放鹤亭就建在该山的山顶上。

C.【甲】、【乙】两文语言风格相似,都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D.【甲】、【乙】两文均写出了山连绵起伏、草木生长茂盛的特点。

【答案】11.①.同“缺”,空隙、缺口②.延长③.正好、恰好④.命名12.B13.D

14.①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②任由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站在水边的田地里,有时飞到云层上。15.B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毫无断断续续的地方。阙:同“缺”,空隙、缺口。

②句意:(猿猴叫声)持续不断,显得异常凄凉。引:延长。

③句意:亭子恰好位于山缺之处。适:正好、恰好。

④句意:因此给它命名为“放鹤亭”。名:命名。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一词多义。

A.代词,这,那/代词,其中一只;

B.相同。连词,即使;

C.介词,表示动作的方向或地点/介词,表示动作的来源或出发点;

D.连词,表示顺承关系/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意: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

重点字词:旦,早晨。望:望着。之:的。缺:缺口。放:放飞。

句子结构:“旦"表示时间。“则”表示接下来要发生的动作或情况。“望西山之缺"表示动作和对象。“而放焉”表示一个连续的动作。这个句子由时间状语、连词、动宾结构和动词短语组成。结构相对清晰,可以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进行停顿。

根据以上分析,可推知: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①重点字词:襄,升到高出。陵:山陵。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阻绝:指航道被阻隔断绝,不能通航。

②重点字词:纵,任凭、听凭。或:有时。立:站立。陂田:指水边的田地。翔:飞翔。云表:高空。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B.有误,根据乙文“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东山之麓”可知,“麓"指的是山脚,所以放鹤亭应是在山脚的一个较高位置,而非山顶;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在东山的脚下,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的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风雨阴晴,瞬息万变。山人养两只鹤,非常温驯而且善于飞翔,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低洼的池塘,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着东山飞回来,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二)(6分)

阅读下列非连续性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①中国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8000年。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

②龙的形成历来众说纷纭。古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依赖于雨水,雨水适度,牧草丰茂,谷物有成;雨水乏缺,叶草干枯,百谷旱绝;雨水过量,人畜受淹,农田泡汤。古人猜想一定有一个“神物"掌管着一切,它能兴云降雨、翻江倒海,在土壤干涸急需甘霖滋润时能够降下喜雨。于是一个集飞禽、走兽、水族及自然天象之精华于一身的虚拟组合——龙形成了。

【文段二】

①龙这一虚拟出的神灵形象,其组合物象流传比较广泛的说法是骆驼头、鹿角、虎眼、马齿、牛耳、蛇身、鲤鱼鳞、鹰爪、泥鳅尾。龙身如蛇,灵敏矫健;龙鳞如鱼鳞,井然有序;龙爪如鹰爪,扎实有力;龙角如鹿角,华美稳重。集如此多的优势于一身的组合自然是万物之灵,它的身上自然也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人们将自己对身外世界的畏惧、疑惑、想象、依赖、崇拜等都贯穿、体现到龙的组合中了。龙成为灵异、祥瑞之物。古人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类)、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及有翅之昆虫类)和人类五大类。龙是鳞虫之长,在百虫蠢动、疫病益发之时,龙出则百虫伏藏。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龙无疑是古人的一种艺术创造。它的形成过程,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其间体现着古人的神话猜想、审美感受和艺术情趣。

②除了能兴云降雨,使百虫伏藏,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封建社会皇帝头戴双龙戏珠金冠,身穿龙袍,手持龙钮玉印,自称真龙天子,希望拥有龙的威严、精神和本领。龙还具有出类拔萃,不同凡俗的文化象征意义。龙是神物,非凡人可比,所以人们常常把那些志向高洁、行为不俗,很有本事、有成就的人称为“龙"。

③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黄帝、炎帝等中华民族的始祖都是“龙子”。自然,我们这些炎黄子孙也就是“龙的传人"了。

【文段三】

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龙文化深深熔铸在汉语中,和龙有关的成语比比皆是,且大都体现出了正面色彩。“生龙活虎”“龙马精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飞龙在天”“虎啸龙吟"车水马龙”“卧虎藏龙"龙飞凤舞”“望子成龙"叶公好龙”“龙游天下"……它们无不体现了中国人对龙独有的敬仰与崇拜情结。甚至在给下一代取名字时,“龙”字也时常成为宠儿。

②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方语言中也有龙,但西方的dragon,翅膀是极有力的攻击武器,长相怪诞,往往是邪恶的象征,这与我们中国龙勇敢、威严、吉祥的寓意截然相反。

16.下列对以上三个文段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文段一】开头引出说明对象,文段内容主要是介绍了中国龙的起源和龙形成的原因。

B.【文段二】中第①段中加点部分“比较广泛的"的相当于“比较普遍的”,限定了范围。

C.“龙"形成过程是“美的因素集纳的过程”,具体表现为选取了蛇身的灵敏矫健。

D.“龙年说龙”,所选文段表现出中国人对于作为民族精神象征的中国龙有着超乎寻常的青睐。

17.【文段三】第②段中划线句运用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

18.玉兔辞旧岁,金龙迎新春。2024,甲辰龙年到来,中国人对龙年也有着更多美好的期许。龙是意蕴独特的符号,下列谚语、成语都和“龙”有关,请你借助文中的相关知识,分别说明它们表现了人们怎样的愿望以及这种愿望产生的原因。

①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②望子成龙

【答案】16.C17.①.作比较②.东西方语言中“龙"形象的差异

18.①这句谚语表达了人们在农历二月二时希望借龙威以慑百虫,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因为龙能兴云降雨,使百虫伏藏,此时百虫蠢动,疫病易发,龙为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

②这个成语意思是希望孩子能有出息,将来能出人头地,做一番事业。人们借助“龙”这一形象,是由于“龙"具有出类拔萃、不同凡俗的文化象征意义。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C.有误,根据文段二第①段“龙这一虚拟出的神灵形象,其组合物象流传比较广泛的说法是骆驼头、鹿角、虎眼、马齿、牛耳、蛇身、鲤鱼鳞、鹰爪、泥鳅尾”等可知,“龙"形象是融合了多种动物的特点,而不仅仅是“蛇身的灵敏矫健”;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分析。

根据文段三第②段“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方语言中也有龙,但西方的dragon,翅膀是极有力的攻击武器,长相怪诞,往往是邪恶的象征,这与我们中国龙勇敢、威严、吉祥的寓意截然相反"可知,划线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对比东西方文化中“龙"的不同形象和寓意,突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通过这种对比,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到,虽然东西方文化中都有“龙”这一概念,但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却有着显著的差异。在中国文化中,“龙"是勇敢、威严、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则往往代表着邪恶和攻击性。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和想象。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拓展理解。解答此题可结合谚语、成语的意思以及人们的美好愿望来阐述即可。

根据文段二第①段“龙是鳞虫之长,在百虫蠢动、疫病益发之时,龙出则百虫伏藏。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龙无疑是古人的一种艺术创造"可知,这句谚语表达了人们在农历二月二时希望借龙威以慑百虫,祈求人畜平安的心愿。因为此时百虫蠢动,疫病易发,龙为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根据文段一第②段“龙的形成历来众说纷纭。古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依赖于雨水,雨水适度,牧草丰茂,谷物有成;雨水乏缺,叶草干枯,百谷旱绝;雨水过量,人畜受淹,农田泡汤。古人猜想一定有一个‘神物’掌管着一切,它能兴云降雨”可知,“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还表达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因为古人认为龙是掌管雨水的神灵之物,能兴云降雨。

根据文段二第②段“龙还具有出类拔萃,不同凡俗的文化象征意义。龙是神物,非凡人可比,所以人们常常把那些志向高洁、行为不俗、很有本事、很有成就的人称为‘龙’”可知,“望子成龙"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希望孩子能有出息,将来能出人头地,做一番事业。这是因为“龙”具有出类拔萃、不同凡俗的文化象征意义,人们通过“龙"这一形象来表达对孩子未来的美好期许。

(三)(9分)

阅读下面议论性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巧借外力助己成功

①《韩非子》里有一个关于大蛇和小蛇的故事,耐人寻味,大蛇与小蛇相衔而行,人曰“神君”而避之。在这里,显然是小蛇利用了大蛇,得以迁徙;大蛇利用了小蛇,得以安全逃生。作者意在告诉人们:巧借外力,助己成功。

②小溪流没有磅礴的气势,却凭借着险峻的地势,将豪情洒满大地;蒲公英没有飞翔的能力,却凭借着风的吹拂,将种子撒向山川大地;紫藤萝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着攀缘树木,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美丽。大自然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变幻无穷、美妙多姿的世界,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自然规律:万物之美丽,都要借助外物的支持。

③“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纵观历史,古代圣贤之所以能流芳百世,无不是因为他们善于借助外力来完善自己。儒家创始人孔子,可谓圣人,他都能做到不耻相师,向自己的弟子学习,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来激励后世之人要善于向他人学习。唐太宗提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正因为他善于借鉴、学习,才成为一代贤君……古人善于借鉴和学习的品质成就了他们,也影响了后人。

④对自然和人生来说,借鉴思想如此重要,对一个国家来说又何尝不是呢?回顾历史,清政府闭关锁国,看不到世界格局的变化,没有及时借助先进科技发展国力,以致积贫积弱、民不聊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革开放以来,借鉴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技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富裕了起来。中国人民凭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借助历史发展的客观条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迎来了祖国的经济腾飞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⑤当然,我们提倡的借鉴,并不是无原则的全盘肯定,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他山之石为我所用。对于那些有损国家、社会和集体利益的东西,还需要勇敢地站出来,与之做坚决的斗争!

⑥在这世界上,没有谁是孤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客观条件,会“借”、善“借”,才能取得成功。

1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的中心论点是“巧借外力,助己成功”,作者从自然、人生、国家三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B.选文③段“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C.选文④段画线句子运用反问,引人思考,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D.选文语言精练,说理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并对青年学子提出了殷切希望。

20.选文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1.选文第⑤段有什么作用?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第⑥段画线的“会借、善借”的理解?

【答案】19.B20.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列举了清朝闭关锁国民不聊生的事例和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的事例,并将这两个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具体有力地突出论证了对一个国家来说借鉴思想尤为重要,进而论证中心论点。

21.第一问:选文第⑤段进一步明确了“借鉴"的内涵;是对上文论述的有力补充;使论证更严密。

第二问: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不能故步自封,要善于向他人借鉴和学习,但也不能不加分辨地全盘借鉴,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B.有误。第③段“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为了引出下文古代圣贤的事迹,此句本身不能作为论据论证中心论点;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答题时应先根据文章内容判断论证类型,再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该论证方法的作用。

根据第④段“清政府闭关锁国,看不到世界格局的变化,没有及时借助先进科技发展国力,以致积贫积弱、民不聊生"和“新中国成立后……借鉴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技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可知,通过列举两个具体的事例,从正反两面进行了举例论证。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导致国力衰退,而新中国的开放借鉴则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这种对比也是一种论证方法,即对比论证。通过对比清政府的失败和新中国的成功,文章更加清晰地突出了借鉴思想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这种对比不仅使得论点更加鲜明,也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因此,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在该段中共同作用,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力,论点更加明确,进一步强化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巧借外力,助己成功"。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句段的作用不能脱离全文孤立看待,要看它在全文的位置,做到“段不离篇”。

根据第⑤段“我们提倡的借鉴,并不是无原则的全盘肯定,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他山之石为我所用"可知,明确了“借鉴”的真正内涵。这是对上文关于借鉴重要性论述的有力补充,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何为正确的借鉴方式。这一段也强调了借鉴需要有选择性,不能盲目全盘接受,这一观点使得文章的论证更加严密。此外,这一段还提出了对于那些有损国家、社会和集体利益的东西,需要勇敢地站出来与之做坚决的斗争,这进一步强化了借鉴的正确态度和方式,也使得整篇文章的论证更加全面和深入。

第⑥段画线的“会‘借’、善‘借’"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可以理解为: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在发展过程中都不能故步自封,而应该善于向他人借鉴和学习。但是,“借”的过程中也不能盲目,不能不加分辨地全盘借鉴,而是要有选择性地“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就是“会借、善借”的真正含义。通过巧妙的借鉴和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完善自己,推动自身的发展。

(四)(12分)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温暖的苇花

①芦苇的花,最不像花,像是用轻软的丝絮絮出来的。

②出城,逢到有河的地方,有沟的地方,就能看到它。不是一棵一棵单独生长,要长,就是一片,一群。(a)挤挤挨挨,勾肩搭背,亲亲密密。它们是最讲团结精神的。这一点,比人强。人有时喜欢离群索居,喜欢特立独行。所以,人容易孤独,而芦苇不。

③风吹,满天地的苇花,齐齐地,朝着一个方向致意。它让我想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样的诗句来,那是极具苍茫寥廓,极具凄冷迷离的景象。可是,我眼前的苇花不,一点也不,我看到的,是一团一团的温暖。(b)冬阳下,它像极慈眉善目的老妇人的脸,人世迢迢,历尽沧桑,终归平淡与平静。

④我一步一步下到河沿,攀折了两枝最茂盛的苇花。一旁的农人经过,看我一眼,笑笑。走不远,复又回过头来看我一眼,笑笑。他一定好笑我的行为,采这个做什么呢!

⑤我是要把它带回家的。家里有花瓶,靛青色的,上面拓印着一片一片肥硕的叶。这是我的一个学生,在江西读书,不远千里给我捎回来的。花瓶太大,没有花能配它。插两枝苇花进去,却刚刚好。苇花伸出长长的脖颈,在我的花瓶上方笑,绵软、温柔,一团和气。

⑥来我家的人看到,惊奇一声,这不是芦苇吗!

⑦当然是。寻常的物,换了一个环境,就显出不寻常来。有一句话讲,环境造就人。其实,环境也造就物的。

⑧我的老父亲看到,却吃吃笑出声来。他说,丫头,亏你想得出。我知道父亲笑什么,老家遍地芦苇,没人拿它当宝贝的。

⑨冬天,农闲。家家要做的事,就是去沟边河边割芦苇,运回家当柴火。一丛一丛的芦苇倒下,苇花受了惊吓,扑扑扑,四下飞散,飞絮满天。农人的头上身上,都沾满苇花。他们把它当尘一样,随便拍拍,轻描淡写。弯腰,却在小鸟用苇花垒成的窝里,捡到几只还温热着的鸟蛋。他们很高兴地把鸟蛋揣进怀里,哪里顾得上半空中,鸟的凄凄鸣叫呢。他们的眼前,晃过家里几个孩子的小脸。请原谅,贫穷年代,那是孩子的美食。

⑩我的祖母用苇花絮过枕头和尿垫。她称苇花叫茅花。“那个时候,天冷得嘎嘎叫啊,我的手冻得裂了口子,还是一条沟一条沟去摘茅花,摘回来给你爸絮枕头,絮尿垫。茅花软乎乎的,我的儿子枕在上面睡在上面就不冷了。”祖母每说到这儿,就停下来,眼神里波光乍现。她想起她初为人母的幸福时光了,多遥远哪。而我,总会在她的话里,发好一会儿的呆。我转身,看着头发已渐灰白的父亲想,这么老的父亲,也是被他的母亲疼大的。人类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就是因为这样的爱啊,年年复年年,如苇花。

也见过村人用苇花编毛窝的。这是一种草鞋,编出的毛窝,像毛茸茸的小船儿。天寒地冻,冻僵的双脚,伸进毛窝里,又轻软,又暖和。人被冻僵的神经,也一下子活络起来。贫穷年代,它默默无闻地,温暖了多少双脚啊!

现在,毛窝已很少见了。今年,我去一个山沟沟游玩,在一间供游人游览的旧作坊里,赫然见到毛窝。它们被染成五颜六色,一双一双串在一起,挂在墙上,成了艺术品。

2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记叙作者采来芦苇做装饰品,回忆起小时候故乡沟沟坎坎里的芦苇给人们带来的温暖,,表达了作者对芦花的赞美与怀念之情。

B.文中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人喜欢独处,特立独行的特点。

C.第⑨段农人不顾鸟儿的凄凄鸣叫把鸟蛋揣进怀里的行为,在那个贫穷的时代是可以被人理解的。

D.本文语言独具特色,大量使用修辞和短句,语言生动活泼又明快凝练。

23.根据要求,在横线处填空。

(1)a处的“挨挨挤挤"亲亲密密”,从用词的角度来看属于运用__________,富有韵律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苇花成片生长,表达了作者对苇花的喜爱之情。

(2)b处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写出了苇花__________的特点。

24.说说标题“温暖的苇花"有什么好处。

25.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对苇花有着深厚的情感。

【答案】22.B23.①.叠词②.比喻③.平静温和

24.①“苇花”交代了写作的对象。②“苇花"贯穿全文成为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③“温暖”点明了文章表达中心:苇花让我们在贫寒年代感受到生活的温暖、爱的温暖,在现代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25.第②段中“它们是最讲团结精神的。这一点,比人强"可以看出苇花所具有的团结精神,所营造的独特景象,让作者喜欢;第段“贫穷年代,它默默无闻地,温暖了多少双脚啊”可以看出苇花作为一种物资,帮助人们度过贫穷的年代;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