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类学概论》第四章文化人类学概论主要内容一、文化特性二、文化传承三、文化变迁人类学概论人类学界对于文化的认识,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从“阶梯性进化”到“价值相对”的变化过程,从871年人类学的奠基人、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文中首次提出文化定义开始,至1973年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在《文化的解释》中对文化“象征性”的诠释,人类学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从进化论到传播、从功能到结构、从模式到象征的变化过程。泰勒《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一、文化特性1.文化的定义人类学概论罗斯曼(AbrahamvRosman)认为:文化是指人类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的研究又要以整体、整合的总的生活方式为研究重点,它包括对人类行为、人类制造的物件以及人类观念的研究。在总体上,文化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演变的,同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又存在着前后阶段上的连续性。人类学概论霍华德(MichaelC.Howard)认为,文化本身是一种习俗性的态度,按照这种态度,人类群体学习如何协调其行为、思想及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因而,文化包含着行为、感性与物质三个方面。行为的要素指:人们如何行动,尤其是那些与人们之间相互作用有关的行动。感性包括人们的世界观,以及一切人类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行为方式与准则。物质则是指人类所生产的物质产品。人类学概论格尔兹对文化所下的定义则采取阐释人类学的观点,因此他将文化界定为:“是指从历史沿袭下来、体现于象征符号意义中的意义模式,是由象征符号表达的传承概念体系,人们以此达到沟通、延续和发展他对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人类学概论人类学概论(1)西方语言中的“文化”含义
英语中的“文化”(culture)一词形成于19世纪中叶,源自拉丁文的词汇“耕耘”(colore),原意指照料土地、饲养动物等,包含着栽培、耕种之意。拥有世界第三大语言之称的西班牙语,其文化一词同样源自于拉丁文,也是源自于拉丁语中的“耕耘”。
法语中的“文化”一词,同样源自于拉丁文。可见,西方三大语言中“文化”一词的原初意义均指人类区别于自然的活动状态和行为以及该行为形成的后果。人类学概论(2)中国古代汉语中的“文化”含义
如同东西方文化的区别,中外“文化”一词的起源与含义也有着较大的不同。在中国古汉语中,“文化”是由“文”和“化”两个汉字形成的。汉语的“文”可追寻到先秦文献,指色彩交错的图形或纹理。“化”,变也。其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将“文”与“化”两个字组合使用,最早见于战国末年的《周易·贲卦·彖辞》,其将“人文”与“以化成天下”相连,体现出“以文教化”的思想。人类学概论从中西方“文化”一词的起源与发展来看,中国强调了对人的教化,西方则突出了人对自然的行为与状态,二者有着较大的不同。但是,辨析其内涵,两者均指向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活动,无论是“文治”还是“耕耘”,无论是“教化”还是“照料”,都是别异于自然的人类所特有的行为与观念,用文化一词所命名的新事物皆是人类对自己所创造的事物。人类学概论(3)现代汉语中的“文化”含义与渊源
根据《现代汉语大辞典》中对文化一词的解释,文化共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或者特指精神财富。第二个层面是指考古学用语,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第三个层面是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如文化水平、知识修养等。
中国学者对文化一词的使用过程,也是中国文化解释西方“文化”一词的过程。
梁启超: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钱穆: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而言。
梁漱溟:文化乃人类生活的样法。
蔡元培:文化是人生发展的状况。
经上述过程,文化一词成了中国学界频繁使用的概念,完成了本土化的第一个阶段。“culture”一词的第二个本土化阶段是通过中国社会各界人士对其含义的“论战”而完成的,是以中国文化对其再阐释的过程。人类学概论人类学概论
参与此次论战者对于文化理解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综合论”,即认为文化就过去而言是一个民族求生存的总成绩;第二类是“精神论”,认为“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是“精神的东西”;第三类是“工具论”,认为文化是人类调适于环境所创造以满足生活需要的工具。
综上,现代汉语中的文化定义,第一个层面的含义主要是由“译”而来,第二个层面的定义则由“译”与“释”结合而成,第三个层面的含义明显是中国古汉语的基因,是“以文教化”概念意义延伸与发展的结果。人类学概论(4)人类学的文化定义第一,强调整体论的文化定义。如泰勒的定义。第二,突出价值与信念的文化定义——哈维兰认为“文化是共享的理想、价值和信念,人们用它来解释经验,生成行为,而且文化页反映在人们的行为之中。”第三,注重象征与意义的定义。如格尔茨的定义。第四,注重物质与精神的文化定义——马克思对文化指涉范畴的划分。人类学概论2.文化的属性
(1)普遍性与特殊性文化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工具,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形成了人们的不同需求,而不同的需求导致不同的文化,因此,文化往往具有地域特征,从而也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构成了文化的特殊性。人类学概论(2)多样性与共享性
文化作为不同群体适应自然的工具,既具有不同的形态、内容和特征,也因其属于某一个或某几个族群、民族或者某一个地域范围而具有共享性。从人类学研究来看,文化的共享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不同的文化之间通过文化传播与采借,通过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分享成果,形成互补,达成共享;而是在文化内部所有成员共享一套理想、价值和文化规则。人类学概论(3)习得性与习俗化
所有文化都是习得的而非生物遗传,著名的人类学家林顿把这一现象称为“社会遗传”。濡化是人类文化习得性的具体体现,表现在人类满足生物需求的方式上。文化的习得性与习俗化不仅表现在沿袭满足自身需求的方式上,也表现在沿袭对该方式的价值判断上。人类学概论(4)传承性与变迁性
人们通过世代的习得行为完成文化的传递,从而形成了文化的传承性。这种传承性是有选择性的。文化变迁源自自然与社会条件的变化和人们需求的改变,为了适应变化,文化通过选择而改变,选择一般包括文化整合、文化采借及文化创新。文化变迁是一个恒常运动。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既保持了文化的特色,也保证了文化的活力,同时,还保持了对人们不断变化需求的满足。人类学概论(5)结构性与符号性
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列维-斯特劳斯认为文化具有结构性的特点,这个特点可以划分为有意识模式、无疑是模式、机械模式和统计学模式四个种类。文化的符号特性则被美国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在象征与意义的视角下所揭示,他认为,所有人类行为都源自符号的使用,如艺术、宗教和货币都是用了大量的符号。文化最重要的符号特是语言,表现为用词代替对象。文化以符号为基础,借助语言符号,人们能够把文化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人类学概论(6)整体论与整合性泰勒早在他的文化定义中就明确吐出来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强调了文化的整体论。整体论强调文化是一个自治系统,而整合性则强调该系统内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如生产与习俗之间的联系,观念与行为之间的联系,制度与禁忌之间的联系等。各个部分的有机整合,互为基础,构成了文化的整合性。整体论与整合性虽各有侧重,但总的来说,反映了文化的运作机制。人类学概论3.文化的功能
(1)满足的功能——文化是人类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在这个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文化保证了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满足,文化具有满足需求的功能。
(2)适应功能——文化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也构成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文化具有适应能力。文化适应指两个恒常运动:仪式人类通过创造文化适应自然环境的运动;另一个则是人类通过文化变迁适应自然与社会环境变化的运动。人类学概论
(3)交流功能——文化具有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功能。文化的交流功能指文化内部和外部的价值与物质共享过程。文化交流的功能主要靠语言、技术、情感、行为等文化要素来完成,文化交流会促进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4)意义功能——文化交流不仅共享价值信念,也共享其提供的意义。格尔茨曾经在《文化的解释》一书中说,文化是体现在象征意义中的模式,是人们自己编织的有意义的网。人类学概论
(5)规范功能——文化的意义功能使人们的行为神圣与价值化,而对象征意义的认同又使人们的行为规范化。文化具有规范功能。文化赋予了不同人群不同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从而创造了社会秩序;文化提供了对于越轨和反常行为的处置方式,从而维护了社会秩序;文化还为人们树立了价值标准,从而提供了社会秩序可持续发展的可能。人类学概论二、文化传承1.文化教育
文化传承是文化自身的基本属性之一,也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得以延续的基本保障,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文化传承的方式与途径多种多样,迄今主要包括社会记忆基础上的口耳相传、制度和法规所形成的社会强制、生活中的潜移默化、道德和禁忌形成的心理约束和近代兴起的系统传授文化知识的学下教育。人类学视角的教育研究主要有两个学术传统:一是德奥传统,一是美国传统。人类学概论(1)家庭教育与人格模塑家庭教育是社会成员完成文化濡化的最初阶段,也是其社会化的最初场所。人类学视域中的家庭教育指文化传承的一种活动,其目的是模塑理想的文化人格,因此,家庭教育的特点是礼仪教育、规范教育与人格教育,其功能是传递规则和模塑人格。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对萨摩亚人的研究人类学概论
(2)社区教育与群体行为塑造——社区教育源自终身教育与大教育的理念,也是地方性知识的传承与习得的一个重要途径。现代意义社区教育的探索从北欧开始,兴盛于美国,其主要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与代偿机构,与地方性文化的传承和习得关系渐行渐远。
(3)经堂教育与信仰传承——经堂教育又称寺院教育,一般指在寺院开展的以宗教为主的教育,其以经书的诵读为主,也教授语言和基本的社会文化知识等。人类学概论(4)学校教育与知识传递
学下教育是近代兴起的一种文化传承、传播与习得活动。首先,现代学校教育的理念诞生于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一部分,是与大工业生产相适应的文化传承与知识学习及传播的主要方式。其次,与之前的文化传承方式相比,现代学校教育具有更强的文化传播与采借功能。再次,现代学校教育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称为促进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手段。另外,现代学校教育的文化传承与习得还具有跨文化、跨国家和跨民族特点。人类学概论2.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在北京大学重点学科汇报会上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当今世界各种文化都在接触与碰撞中,世界正进入一个地球村,形成一个全球多元文化的时代。费孝通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自己的来历,形成过程以及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就是指要明白自己文化的意义和所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及其发展方向。人类学概论(1)文化自觉的内涵
自费孝通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并经其多次阐释,一般认为“文化自觉”包含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要自觉、系统、全面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从而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第二,要完成文化转型,从传统走向现代,将中国的民族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体系中,并在这里找到自己文化的位置与坐标。人类学概论(2)文化自觉的意义与作用
文化自觉概念的提出,对于中国文化价值的认识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只有达到文化自觉的境界,才能完成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获得文化转型的自主地位和自主能力,从而应对文化变迁与全球化的影响。其次,只有完成文化自觉的任务,才能真正开展我们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从而,在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中占据主动地位,将中国文化中的优秀因子提炼出来,将中国的变为世界的,将本土的变为全球的,将国家的变为人类的,构建人类文化和平共处之道路,为人类做出贡献。再次,只有树立文化自觉的意识,才能促进社会发展。人类学概论2.文化自信若将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文化自觉广延开来,事实上关乎一个群体乃至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人类的文化被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大组成部分,而非物质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不同,指的是现存的、以人为承载与传承基础的、无形的、活态的文化遗存。人类学概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第二,表演艺术;第三,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第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第五,传统手工艺。人类学概论作为人类珍贵的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科学价值。
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起,被视为21世纪中国治国理政的新观念。文化自信是其中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人类学概论文化自信更来自于生活在各地的人们千百年来沿袭的理念、信仰与生活态度,经由世代传承,浸润于人们心中,并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与精神世界。文化自信的提出为关注日常生活、社会发展与文化变迁的人类学研究提供了更好地的发展契机。对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关注,并与遗产保护的基本准则相互配合,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把握其保护原则。第一,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在于活态保护。人类学概论第二,整体论保护原则。第三,原真性保护原则。第四,可持续性保护原则。第五,文化自信同时也涉及跨文化之间的交流,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一带一路”倡议被提出,中国走向世界已非仅仅停留在政治、经济层面的议题,更为紧要的是如何与世界各国建立新型、友好的合作关系。人类学概论三、文化变迁从人类的整个发展进程来看,文化变迁是一个常态。尽管很多人追忆过去,很多人为逝去的文化扼腕叹息,哈维兰认为,尽管稳定可能是很多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但是没有哪种文化是一成不变的。在一个稳定的社会中,变化变迁是温和而缓慢地发生,不会以任何根本性的方式改变该文化的潜在逻辑。人类学概论1.文化变迁
(1)文化变迁的内涵与形式
文化变迁与社会变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伍兹在《文化变迁》一书中指出,文化变迁和社会变迁,都是同一过程的重要部分,但在必要的时候,在概念上也可以区分。文化变迁主要是指被新需求打破了旧有的文化均衡状态后,文化通过调节寻求达到新均衡的过程。社会变迁是指社会制度的结构或功能发生的改变。人类学概论(2)文化变迁的类型文化变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因不同文化间的横向交往而发生文化传播引起的文化变迁;二是因内部创新引起的文化纵向的演变或进化所引起的文化变迁。
文化变迁又可以按照变迁的特点分为无意识变迁和有意识变迁。前者指自身发展规律作用,在较长的时间内文化潜移默化的变迁过程。后者则指在外力主动的作用下发生的变迁,此类变迁包含主动变迁、指导性变迁和强制变迁等。人类学概论(3)文化变迁的原因与方式
文化变迁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无论是无意识变迁还是有意识变迁,其共同之处都是为了应对人们需求的改变。文化变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激烈程度来看,可以分为“润物细无声”的和缓变迁与冲突式激烈变迁;从变迁的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量变”的累积式变迁和“质变”的根本性变迁;从变迁性质来看,又可以分为内部变迁和外部推动式变迁。人类学概论2.文化变迁的机制(1)文化创新与创造
文化创新是文化满足需求以适应社会与自然环境变化的终极保证,也是文化变迁机制中最为重要的机制。
文化创新指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发明、发现、创造以满足新需求的过程。
1)文化创造——文化作为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解决生存问题的主要手段,其要义是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而发明创造正是达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人类学概论
2)文化发现——文化发现也是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形式之一,是指发现一种原先已经存在的、不为人所知的文化逻辑或文化现象,是使某些原本已经存在于世界但不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农合医保权益保证
- 联合体合作合同详实版解析
- 石材供应合同协议格式
- 动力电池批量订购协议
- 2024车体车身广告合同
- 大数据分析与环境保护考核试卷
- 无人机的商业模式创新与实践案例考核试卷
- 塑料制品的材料属性与性能测试考核试卷
- 家用纺织品的产品创新与差异化竞争考核试卷
- 兽用药品批发商的个性化服务考核试卷
- GB/T 21661-2008塑料购物袋
- GB/T 19914-2005射钉弹
- 中国少先队史(原创)
- 2023年初二语文备课组小结
- 《第8课 画一幅简单的画课件》小学信息技术甘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课件39027
- 数学王子-高斯课件
- 数字经济与智慧物流发展趋势课件
- 《理想信念主题班会》课件
- 手术讲解模板:胎头吸引术课件整理整理
- 水、电解质紊乱的诊治【课件】
- 地理八年级上册-总复习知识梳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