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天津市滨海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天津市滨海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推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理念的基础上,更应倡导创造性劳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这就要注重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劳动实践的锤炼,培养孩子们的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近年来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出台《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等,就是着眼于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只要一切劳动者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就能在劳动中拓宽个人成才、国家发展,更能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马克思说,“劳动已经()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广大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推动他们从小接受劳动教育、感受劳动之美,养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习惯,从而以劳动教育树时代新人,用劳动之手创造幸福生活。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树立日臻不仅B.竖立日益不仅C.树立日益不仅仅D.竖立日臻不仅仅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只要一切劳动者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就能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更能在劳动中拓宽个人成才、国家发展的广阔天地。B.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就能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更能在劳动中拓宽个人成才、国家发展的广阔天地。C.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就能在劳动中拓宽个人成才、国家发展的广阔天地,更能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D.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就能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更能在劳动中拓宽个人成才、国家发展。3.下列对与劳动相关的文学形象的表述,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堰河《艾青诗选》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苦的普通农妇现代诗歌B.阿Q《呐喊》无名无姓、无家无业的贫苦雇农小说C.郭橐驼《苏轼文集》以种树为业,人们争着迎接和雇用他寓言体散文D.刘兰芝《玉台新咏笺注》会织素、裁衣、弹箜篌、诵诗书的女子乐府诗A.A B.B C.C D.D〖答案〗1.C2.B3.C〖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处,树立:建立;建树。竖立:指为使物体与地面垂直而立。此处形容抽象的“理念”,应用“树立”。第二处,日臻:一天天走向;渐渐变得。日益:一天比一天更加(好或坏)。此处形容更加激烈,应用“日益”。第三处,“不仅”是常规用法,平铺直叙,语气平淡;“不仅仅”则为加强语气,有强调、突显的意味。此处有强调意味,应用“不仅仅”。【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语序不当,主语相同,关联词“只要”放在“一切劳动者”后面。语序不当,“就能在劳动中拓宽个人成才、国家发展,更能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应先“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然后“在劳动中拓宽个人成才、国家发展”。成分残缺,“拓宽”后缺宾语,改为“拓宽个人成才、国家发展的广阔天地”。【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苏轼文集》”错误,郭橐驼是《柳河东集》中《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人物。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其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人们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等进行观察、探索并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古代先民所独创的一项优秀文化遗产。至迟到西周时期,人们即已测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最初的四个节气。此后,随着人们测量技术的日益提高及对自然规律认识的进一步加强,到战国时期,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基本形成,到秦汉时期更是臻于完善而形成今天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系统。二十四节气在传统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时期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这也是二十四节气在传统时代最基本的功能与价值。农业生产作为一项人类依据自然节律与农作物生长规律而开展的经济生产活动,其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即在于把握农时。其次,二十四节气亦是传统时代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重要时间节点,一年之中,受自然节律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从种植到收获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农事节律。与此相适应,乡村社会生活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性,从年初到年末,各种活动也就会巧妙配合而又有序地分布于时间与空间之中。而作为农事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二十四节气也由此成为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重要节点与时间坐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时间指针。再次,对古代先民来说,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时间制度,而且是有着更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是他们多彩生活的重要体现与组成部分。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农事周期就是庆典周期,节气也就是节日。虽然此后由于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逐步完善与推广,节气与节日发生了分离,但许多节气仍旧被作为节日保留了下来。(摘编自王加华《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功用与当代价值》)材料二:至少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已经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这个体系的起点应该是如何把握农时。种植需要确定合适的时间才会有好的收获,它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需要各种自然因素配合。古人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才有“天人合一”与“三才”(指天、地、人)思想的形成。任何抽象的哲学理念都要有具体的操作措施才能实现其价值。如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把握农时,实现天人合一,并获得好的收成呢?我们的祖先利用二十四节气掌握农时,构筑了一条通往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径。(摘自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徐旺生《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有删改》材料三:立冬,不仅代表着冬季的开始,更有万物收藏,规避寒冷之意。民间素有“冬令进补,来年打虎”“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之说。中医认为冬季是进补的最好季节,但不是人人都可以补,需要根据体质进行个体化滋补。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寒则温之”的原则,以温补阳气的食物进行调理,提高机体耐寒能力。而西瓜、黄瓜、苦瓜等因偏凉性,应少吃。(摘编自秦伟利《二十四节气里藏着你的健康密码》)材料四:中医认为,防病的关键还在于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人的生命来自自然界,自然界的变化对人的身体会产生影响。中医主张人要注意契合自然的节奏,实现人与外在世界的和谐。如春天气温上升,人的身体也渐渐形成外张的态势,气血由内部浮向体表,皮肤松弛,汗腺舒张,容易产生湿症,必须防湿;夏天天气燥热,此时人容易急躁不安,要有所抑制;秋天是收缩的季节,人的气血由外部而潜向内里,皮肤紧缩,汗腺收紧,这时要注意水的补充,食物要清淡;冬季多有寒症,如伤寒、关节疼痛,由于室外活动少,长期封闭,容易消沉,必须注意调节。(摘编自叶朗、朱良志《寻求整体平衡的中医》)4.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先民对于二十四节气的测定始于西周时期,形成于秦汉时期。B.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逐步完善与推广,导致了部分节气与节日发生了分离。C.至少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已经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了以把握农时为起点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D.古人利用二十四节气掌握农时,实现“天人合一”,并获得好的收成。5.根据材料三、材料四,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立冬应不吃偏凉性食物,需要以温补阳气的食物进行调理,来提高耐寒能力。B.冬季是进补的季节,每个人在冬季滋补后都可以达到“冬季进补,来年打虎”的效果。C.人与自然平衡是中医防病的唯一关键所在,人要依据季节特点进行调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D.中医主张要契合自然的节奏,如春天防湿、秋天注意补水等,以达到人与外在世界和谐。6.下列谚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B.树多成林不怕风,线多搓绳挑千斤C.趁地未封冻,赶快把树种D.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答案〗4.A5.D6.B〖解析〗【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始于西周时期,形成于秦汉时期”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至迟到西周时期,人们即已测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最初的四个节气”,意思是开始时间一定早于西周时期,可能比这还早。而根据“到战国时期,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基本形成,到秦汉时期更是臻于完善而形成今天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系统”则可知,战国时期已基本形成。【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立冬应不吃偏凉性食物”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而西瓜、黄瓜、苦瓜等因偏凉性,应少吃”。B.“每个人在冬季滋补后都可以达到……”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中医认为冬季是进补的最好季节,但不是人人都可以补,需要根据体质进行个体化滋补”,要因人而异。C.“唯一关键所在”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中医认为,防病的关键还在于人与自然的平衡”,并没有表明是否是唯一因素。【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是说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功用和当代价值。A.“清明”“谷雨”与节气有关。B.该句意思是人多力量大,只有团结一心,弱小的事物也会变得强大起来,目的在于强调团结的重要性。与材料一观点不一致。C.体现了农事活动的时间特点。D.“立夏”“小满”与节气有关。三、(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侯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节选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注,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改动)〖备注〗秫,黏高粱,常用于酿酒。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眄庭柯以怡颜眄:看 B.审容膝之易安审:深知C.景翳翳以将入景:景色 D.或云潜,字渊明或:有人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门虽设而常关而母立于兹B.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C.麾而去之及其所之既倦D.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怀王乃悉发国中兵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携幼入室A.方正之不容也 B.早实以蕃C.天下云集响应 D.谨拜表以闻10.下列各项中,特殊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胡为乎遑遑欲何之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C.石之铿然有声者 D.故不我若也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B.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C.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D.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从小便有很高的志趣,他博学多才,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B.陶渊明擅长写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被当时人看作是其生活的真实记录。C.陶渊明坚守己志,即便生活贫困,因饥饿多日卧床不起,也不愿接受他人馈赠。D.陶渊明想将公田全部种秫以酿酒,但遭到妻子反对,最终放弃饮酒改种粳米。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2)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3)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14.面对檀道济和彭泽县吏的劝告,陶渊明在语言上的回应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7.C8.D9.A10.D11.A12.D13.(1)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2)州里征召他为主簿,不去就职。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积劳成疾。(3)陶潜自认为自己的曾祖一辈是晋朝的宰辅等级的大官,他为自己作为后代屈身(担任卑下的职务)感到可耻。14.对檀道济的劝告,陶渊明表示拒绝,但态度比较委婉,表示自己不能与古代贤人相比;而对彭泽县吏的劝告,他表示拒绝的态度则比较直接,直接表达了对督邮的蔑视。〖解析〗【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C.景:日光。句意:日光暗淡,即将落山。【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连词,表转折。/通“尔”,你,代词。句意:小园虽有门却经常地关闭着。/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B.目的连词,来。/介词,在。句意: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苏武在始元六年春回到京师长安。C.代词,他。/动词,求得。句意:陶潜挥手让他拿走。/等到(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已经厌倦。D.都是副词,于是。句意:于是命令二顷五十亩种秫谷。/楚怀王于是将楚国所有兵力悉数发动。【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例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孩儿。句意:带着孩子们进了屋。A.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正直的人。句意: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B.名词活用为动词,结果实。句意:结果实早并且多。。C.名词作状语,像云彩一样。句意: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D.使动用法,使听闻。句意: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为胡乎遑遑欲之何”。句意: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A.被动句,“为”表被动。句意:自己却死于他人之手,被天下人耻笑。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方其以组系燕父子”。句意: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C.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铿然有声之石”。句意:敲起来可以响亮发声的石头。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故不若我也”。句意:所以他们种植的树都不如我。【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道济对他说:“贤能的人生活在社会上,天下政治黑暗就隐退,政治清明就入世为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像这样使自己受苦呢?”“贤者处世”,主谓宾结构,表意完整,其后断开;“天下”与“无道”亦是主谓结构,中间不宜断开;排除选项CD;“奈何……”是固定句式,“奈何”前面应断开,排除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最终放弃饮酒改种粳米”错误,原文为“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并没有都种粳。【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啸”,长啸;“临”,傍着;“聊”,姑且;“乘化”,顺随自然的变化;“奚”,什么;“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句。(2)“召”,征召;“就”,就职;“自资”,养活自己,宾语前置;“羸疾”,积劳成疾。(3)“以”,认为;“耻”,感到可耻,意动用法;“屈身”,降低身份、委屈自身。【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能力。檀道济说贤士应该出来做官,陶渊明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我怎么敢奢望成为贤者呢?志向达不到。对檀道济的劝告,陶渊明表示拒绝,但态度比较委婉,表示自己不能与古代贤人相比;“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地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面对彭泽县吏的劝告,他表示拒绝的态度则比较直接,“乡里小儿”更直接表达了对督邮的蔑视。参考译文: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虽有门却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锄草耕种;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节选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他叫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境内)人。(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陶渊明少年时心怀高尚的情趣,知识渊博,善于写作文章,聪颖洒脱不合群,自得于真性情。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世人说是真实的记录。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没几天就辞职,自己回家了。州里征召他为主簿,不去就职。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积劳成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问候他,他瘦弱饥饿地躺在床上有一段时间了。道济对他说:“贤能的人生活在社会上,天下政治黑暗就隐退,政治清明就入世为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像这样使自己受苦呢?”陶潜回答说:“我怎么敢奢望成为贤者呢?志向达不到。”道济把梁肉赠送给他,陶潜挥手让他拿走。他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姑且想做个文官,把这作为补贴家用的资本,可以吗?”执政者听说了,任用他为彭译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于是命令二顷五十亩种秫谷,五十亩种粳米。年末,郡里派遣督邮到彭泽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地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当天将印绶交还辞职,于是作了《归去来分辞》。朝廷征聘他为著作郎(官职名),没有接受。陶潜的妻子是翟氏,也能安于勤劳困苦的生活,和他的志向一样。陶潜自认为自己的曾祖一辈是晋朝的宰辅等级的大官,他为自己作为后代屈身(担任卑下的职务)感到可耻。元嘉四年,朝廷将要征召他去当官时,他却死了,死时六十三岁。世人都称他为靖节先生。(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改动)四、(25分)15.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按要求作答。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史白居易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蜀相》首联用设问表达了探寻丞相祠堂之意,“锦官城外”点明了地点。B.《咏史》首联写刘备三顾茅庐之历史,颔联中的“鱼”指刘备,“水”则指诸葛亮。C.《咏史》中的“先生”与《蜀相》中的“丞相”都是诗人对诸葛亮的敬称。D.《咏史》和《蜀相》都以咏怀诸葛亮为题材,通过描绘景物、记叙历史来抒发情感。(2)《蜀相》和《咏史》以“泪满(沾)襟”结尾,请结合两诗简要分析泪水中所寄托的情感。〖答案〗(1)D(2)①《蜀相》中“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了对忠义报国的“英雄”的期盼,饱含诗人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英雄”情怀。

②《咏史》中“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通过写后人再读《出师表》,集中歌颂了诸葛亮的忠义感天动地、历久不变。

③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汉丞相葛亮雄才大略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通过描绘景物”错误。《咏史》这首诗投影诸葛亮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写诸葛亮躬逢明主,君臣相契,大展宏志;后一阶段写诸葛亮肩负托孤之重,竭尽忠诚,至死方休,简括地凝缩了诸葛亮的一生,并没有描绘景物。(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蜀相》中“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统率大军,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尾联两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饱含诗人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英雄”情怀。《咏史》中前后出师表,是诸葛亮两次伐魏所做,表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即便时隔千年,今人仍为其感动不已。"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通过写后人再读《出师表》,感动到落泪的情形,集中歌颂了诸葛亮的忠义感天动地、历久不变。白居易回想起诸葛亮被刘备请出山林,屡屡为西蜀的建立和兴起出妙计献奇策,辅助幼主勤政,秉承先帝遗志北伐,出师之前泪洒遗表等往事,心情如波涛翻滚,起伏不宁,表达了对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杜甫回想当初刘皇叔为匡扶汉室三顾茅庐终于请得诸葛亮出山,频出妙计主持政事,为了大汉王朝的复兴和西蜀的兴盛,诸葛亮兢兢业业辅佐两朝君王夙兴夜寐、秉烛达旦,北伐未捷却永远的停留在了五丈原,后人们每每回想起这段不堪的往事,总是泪湿衣襟不胜感叹。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李密《陈情表》写得极为感人:“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________。”(2)群贤毕至,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3)盘飧市远无兼味,____________。(杜甫《客至》)(4)《国风》好色而不淫,____________。(司马迁《屈原列传》)(5)泻水置平地,____________。(鲍照《拟行路难(其四)》)(6)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屈原《离骚》)(7)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8)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答案〗(1)无以终余年(2)少长咸集(3)樽酒家贫只旧醅(4)《小雅》怨诽而不乱(5)各自东西南北流(6)虽九死其犹未悔(7)猿猱欲度愁攀援(8)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五、(2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家国故乡彭程①海外的好友又有信来了,行文依旧那般灵动而富有诗意:“……在这异国的高秋,像我这样常被认作无忧无虑的人,竟也觉出一缕乡愁了。真想亲眼看看,校园里的乌柏树叶依然彤红如昔吗?”这位大学时的同窗,班上的诗人,现时正在大洋彼岸攻读学位。想来在某个灯稀更阑的静夜,这片红云该飘临过他的梦境吧?②又何须去邦万里,即便只有几个钟点的路途,乡情涌动时,那一份沉重也几欲令人负荷不起了。有位远亲伯父,早年孑然一人来到这座大都市,如今已是子孙成群。家乡早已没有什么亲人,几十年未曾回去过。不料退休以后,这个念头日夜袭扰,又自知难以实现,便常常怅惘叹息。每次返乡归来去探望他时,总被问及种种故乡人事,提到最多的是村前的苇塘,是否依然当年模样。那是他童年的乐园,回忆苇哨,芦花,摸鱼玩水的嬉戏,抚慰了他暮年的孤寂。③“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说出这样沉痛深挚的话,可见乡情是怎样颠连不尽的了!无分老幼,不论远近,我们每个人都是怀乡病患者。乡情缭绕我们的心灵如来去飘忽的微风,如若有若无的乐声。在日常的忙乱中我们浑然若无觉,但乡情却是静静地蛰伏着的,等待着适当的时刻,一句乡音,一包土产,一个我们熟悉的人的消息,甚至报上的一条新闻,都能使它在瞬间苏醒、跃动,活泼如初春的燕雀。④于是,在那样的时刻,仿佛一幅画面被迅疾推至眼前,摇曳在脑海的满是家乡的影像了——⑤是老屋旁那棵气根纵横的老榕树,是村子外那条清亮欢快的小河;是孩童时在里面捉迷藏的青翠一片的瓜地,是稍大些常去攀爬的那道长满酸枣棵的山岗;是夕阳西下时,牧童和水牛暗青色的剪影和晚风中的笛声;是每天早晨,家家茅草屋顶上纠缠着的炊烟,那种好闻的呛人的气味……我们有着不少的虚荣,但故里再贫瘠,也想不到怕羞似的去遮掩:不停地走着远路,看看到天边了,却会有什么扳回我们的目光,眺望云烟断处,小如泥丸的故乡。⑥谁能解释清那种血肉般的关联呢?⑦因为那里的泥土,蹒跚学步时脚掌亲近过它的潮湿;因为那些粗淡的饭食,喂养成我们今日的身躯;因为那里留下过我们的歌哭悲欢,生命的一部分便撒落其间了,因为我们来于斯而最终还将归于斯——最好是叶落归根,让躯体化土,滋养那绵绵青草,岁岁枯荣。最少也要撒落一抔寒灰,当风起轻扬时,便是作逍遥的故里巡游了。最堪怜是天命乖违,乡梦难圆,便只有长歌当哭了。⑧毕竟我们有福,我们有家乡可望、可想。当天涯孤栖,午夜梦回,旅愁像夜色一样裹入时,家乡便是窗外清明月光,抚我慰我。当我们于危机四伏的困旅中,颠踬、受创,四围尽是摒弃的目光时,只有家乡愿意收养、庇护,让我们像一只受伤的小兽,舔干灵魂的伤口。所以我们是这样地爱着她了。⑨就像爱生养了我们的母亲一样。⑩当依凭思绪的驰骋,渐行渐远时,我们便是在接近一个神圣的名字了。⑪在不久远的昨天,我们总是怀着虔敬肃穆念起她,双唇的每次开合都在胸中播种下叩击。那时在我们的理解中,她是辽阔,是深邃,是无法诉诸语言的神秘。而今天,想到她时心中却充满了宁静——依偎在母亲怀中,享受着她手掌的摩挲,那样一种源于相知相亲的宁静。⑫她是——祖国。⑬就像家乡,祖国从来不正是一些可以感受到的存在吗?祖国,不是一种观念,而是一个实体。是你的春雨江南,是我的秋风塞北,是大漠上蜿蜒的驼队,是渔场里如林的樯帆,是开放金灿灿油菜花的平原,是生长绿油油荔枝树的丘陵,是所有这些形象的延伸、连接、叠印,当它们被连绵地播映于脑海之际,便胜于一切言语文辞。她编织进了无数家乡的形象,所以才那么广阔绚丽。家国之思从来相并而提,可见家乡与祖国,本就是血脉相连的一体。思念故乡时,便是在不觉中爱恋着祖国,这个我们共同的家园了。⑭于是明白,游子去国,何以总怀揣一抔故乡泥土,去去万里烟波,风雨飘摇,当愁绪涨满如圆月,望家乡便是祖国。这捧生长故国乔木的热土,足以吸收最不堪负载的忧思了。走在碧眼金发的人群中,见到一位同胞,一样的黄皮肤黑头发,一样的染着那块土地的颜色,虽然各自家乡相距遥远仿佛燕宋千里,却仍然相逢如同故旧。在大洋、大陆组成的坐标中,祖国便是家乡。⑮秋风起时,忆起莼鲈的滋味,江南游子,便要起故园之思了。而祖国,却是寄寓于从须弥到芥子的一切物事之中,天涯海角,时时处处,我们总能意识到它的存在。大到长城黄河,秦宫汉陵,这些五千年古国的表征,小到屋前的一方水塘,村头的一株老树——凡萋萋芳草蔓延到的,朗朗月光照临到的,都令我们想到那个最为亲爱的字眼。⑯我们如何载负得起这样的幸福呢?(选自散文集《大地的泉眼》,有删改》17.下列文中加点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孑然(jié)怅惘(wǎng)嬉戏(xǐ)B.蛰伏(zhé)贫瘠(jǐ)蹒跚(pán)C.长歌当哭(dàng)摒弃(bìng)驰骋(chěng)D.摩挲(suō)蜿蜒(wān)负载(zǎi)18.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远亲伯父向返乡归来的人提到最多的是村前苇塘,回忆童年的乐园抚慰他暮年的孤寂。B.引用“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的诗句,强调乡情的浓厚和连绵不尽。C.想到那些客死异乡的国人,作者呼吁他们的后人尽力去完成他们落叶归根的愿望。D.第⑧段将旅愁比喻成夜色,将家乡比喻成月亮,与“月是故乡明”有异曲同工之妙。E.祖国是一个实体,是具体形象的延伸、连接、叠印,编制进了无数家乡的形象。19.文章在开头引入海外的好友来信有何作用。20.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21.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结尾画波浪线句子的内涵及表达效果。〖答案〗17.C18.CD19.开头引用海外的好友来信,是为了引出下文思念故乡的主题。20.“蛰伏”“苏醒”运用拟人的手法,“活泼如初春的燕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强调乡情无处不在。21.内涵:故园之思与家国之思是时间最为浓厚、广大的情感;拥有家园、拥有祖国是世间最大的幸福。

表达效果:以反问句结尾,通过个人微弱之力无法载负来对比突出祖国的广阔与家国之思的无处不在。同时也能升华主题,引发读者思考。〖解析〗【1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嬉戏”的“嬉”应读作“xī”;B.“贫瘠”的“瘠”应读作“jí”;D.“负载”的“载”应读作“zài”。【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C.“作者呼吁他们的后人尽力去完成他们落叶归根的愿望”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因为我们来于斯而最终还将归于斯——最好是叶落归根,让躯体化土,滋养那绵绵青草,岁岁枯荣”可知,作者只是认为这是最好的选择,但并没有表达出呼吁他们的后人这样做。D.“与‘月是故乡明’有异曲同工之妙”错误。文中把家乡比喻成月亮,表达的是故乡对我们的抚慰;“月是故乡明”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怀念和对故乡的思念。【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与段落作用的能力。文章的开头引入海外的好友来信,在信中“在这异国的高秋,像我这样常被认作无忧无虑的人,竟也觉出一缕乡愁了”,好友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从而自然引出下文思乡的话题。【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在日常的忙乱中我们浑然若无觉,但乡情却是静静地蛰伏着的,等待着适当的时刻,一句乡音,一包土产,一个我们熟悉的人的消息,甚至报上的一条新闻,都能使它在瞬间苏醒、跃动,活泼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