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综合素质教育)全套教学课件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综合素质教育)全套教学课件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综合素质教育)全套教学课件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综合素质教育)全套教学课件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综合素质教育)全套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共13章,包括绪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国传统美德、语言文字、文学典籍、书法绘画、乐舞戏曲、中医养生、中华武术、建筑园林、衣冠服饰、节日民俗、美食名饮全套可编辑PPT课件中国传统文化概述第一节TransitionPage过渡页伟大的民族必然有伟大的文化,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以伟阔宏大、精深神奇的文化著称于世。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一座宏伟的殿堂,许多人以毕生精力都难以穷尽其底蕴。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礼仪制度……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中国传统文化以河谷型为主。

其突出特点是内聚力和容纳性强。01河谷型02其流动性和外向性比较明显。草原型03其封闭性和排他性较为突出。山岳型04以开放性和冒险性为主。海洋型依据

地理环境按照哲学思想的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由多家思想共同构成,但儒家思想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按照生产方式的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农业文化、工商文化、游牧文化。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类型。依据生产方式依据哲学思想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都认同统一,认为只有统一才能创造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和文明的社会,国家才能强盛,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崇尚统一,追求稳定伦理至上,群体至上你认同这种价值观吗?为什么?这种价值观的弊端是什么?尊老尚古,贵中尚和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老者是智慧与经验的化身“中”即孟子所说的“中庸”“和”即和气、和睦、和平、和谐兼容并包,丰富多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少内容来源于周边各少数民族或世界各地,正是由于这种不断地吸纳和兼收,中国传统文化才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TransitionPage过渡页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第二节由于历次政治运动的破坏和金钱物欲的冲击,加上西方文化的渗透,我们已经逐渐淡忘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好东西。请思考——为什么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那么,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青少年立德树人能够有哪些重要的帮助呢?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以国为家、家国一体、先国后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和情怀,对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对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立“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人际关系道德规范“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为道德出发点和道德建设的终极目标。这种人生哲学和道德规范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形成“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正心笃志,崇德弘毅”指的都是心理素质的陶冶和培养,这对当代年轻人无疑都是十分重要的。请思考——应当如何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等同于封建旧文化,但同时也不能否认,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许多封建文化的糟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把教育和学生发展结合起来,

把育人和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结合起来。

既要让学生体验到

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又要能解决他们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文化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文化是渗透在人们的活动、行为和知识当中的要寓教于乐,在体验中学

通过切身的体验,让学生从中体会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从而提升学生的素养立志传承,

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必将在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中散发夺目的光芒,

推动中华民族奋勇向前,

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ThankYou!诸子百家第一节TransitionPage过渡页春秋战国时代,王权衰落,诸侯争霸,为了壮大实力,各国开放政权以延揽人才,打破了原有的贵族政治体制,使得原本几乎没有资格参与政治的庶民可以发表政见并参与政治决策。这一时期有思想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利害关系相互影响,致使各种学说、思想纷纷出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一、“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动荡与变革的时期,此期间能达到中国文化的巅峰状态的原因有如下几点: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提供了历史舞台。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兼并战争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宫廷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二、诸子百家诸子百家以前为称呼,指孔子、老子、庄子、荀子、孟子、墨子、鬼谷子等。

百家是指学派林立的现象。西汉司马谈将诸子百家概括为“儒、墨、道、法、名、阴阳”六家,东汉班固又补充了“农、纵横、杂、小说”四家,形成了十家有影响的学派。(一)儒家

孔子,春秋时期兴办民学的第一位教师,用“和”与“中庸”思想培养出三千多个弟子。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主张:礼、仁、仁政、性善论、养浩然之气、法后王、性恶论。

以“仁”为内在思想核心,以“礼”为外在行为规范,以“中庸”为其辩证思维方法,以“知、行、学、思”为认识论的一套严密的关于人伦道德的学说,重视血亲人伦,重视现世事功,重视道德修养。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①天道观方面儒家继承了西周史官文化以“天命”与“人德”相配合的思想,把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生的从属地位。②历史观方面他们将捍卫三代的典章文物当做自己神圣的使命,同时也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适当的修改。③社会伦理方面他们以“仁”释“礼”,试图把社会外在的规范转化为个人内在的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④修身论方面儒家思想学说,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为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未艾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具体表现(二)墨家墨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墨家学说创始人,主要代表农民、小手工业者、小商人的利益和思想,重视劳动技能培养,主张节用。代表人物:墨子。主张:“摩顶放踵以利天下”;“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务——国家之富,人民之众,行政之治”;“兼相爱,交相利”。墨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下:尚贤兼爱明鬼尚同非攻天志非乐节用非命节葬

墨子主张兼爱,这与儒家的仁爱有明显的区别。

墨家的兼爱不分等差,不分亲疏,不分先后,他们对儒家仁爱理论中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爱人之道持否定的态度。

他们认为,这种爱人的理论,正是造成天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三)道家

老子,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向老子问礼。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主张:“道”;《道德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无为而无不为”;“小国寡民”。

“道”是人生的真谛,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同时也是宇宙运行的总规律。无为即不要有所作为,对世间的一切都不要尝试作任何的改变,顺其自然。价值取向是道法自然行为取向是超世无为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四)法家

韩非子,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结合的理论,集法家思想大成。代表人物:李悝、慎到、商鞅、主张:法、术、势。申不害、韩非。“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是指立法大权归统一的中央政府掌握,这表明诸侯分权的政治局面即将结束,郡县制将要完全取代分封制。韩非的法治思想:

它是在战国末年封建中央集权专制即将形成的形势下提出来的,它的理论核心是通过加强君主专制,强化中央集权,即“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圣人执要”,是指中央政府的权力最后决定权在皇帝手中,即实行君主专制独裁。天人合一的思想第二节TransitionPage过渡页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天人合一,既包含着人对“天”这个生命主宰者的敬畏与崇拜,也包含着对自然之“天”的能动适应和遵循。中国哲学认为,人生的最高理想就是自觉地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当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是这样解释天人合一的: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一、天地化育人人为天地所孕育,直接体现的是一种众生平等、万物与我一体的思想。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彼此相通、血肉相连。人与人、人与万物都处于和谐、均衡和统一之中。

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其人生理想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二、人道与天道相统一

“天道”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人道”则指人类社会所遵循的道德原则。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说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则纯任自然。道是天、地、人这些自然之物的混成和总称。《周易》里有两句话最能说明中国古代哲人对“人道”与“天道”相通的理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道与天道统一如何做到“人道”“天道”相统一?有人问孔子,该怎样为政呢?孔子回答:“用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这就是典型的“人道”和“天道”相一致的理论实践。三、遵循天道,追求天人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方法要求我们在与自然打交道时,尤其是涉及利害关系时,应怀有敬畏、顾惜之心,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对自己的行为要加以节制,同时应反哺自然,从而达到万物并育、天人和谐。网开一面其实应该叫网开三面。据说商汤有一天看见一个捕鸟的人,四周都设了网,想要把飞鸟捕尽,商汤看到此情景对捕鸟人说,你不可能把天下的鸟捕净,鸟是我们的朋友,你就向东方设网,把西、南、北的网撤掉吧,然后心中默念:“鸟,你愿意往左飞就往左飞,愿意往右飞就往右飞,实在不想活了,才进入网中。”这个故事传开后,天下诸侯觉得商汤是一个比较有仁爱之心的君王,就归顺他建立了商朝。这个故事说明中国古人对万物是有仁爱之心的。网开一面

在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中国古人还强调“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指出一种既符合人类利益,同时又顾及自然生态利益与价值的行为才是可取的,这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在探索天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中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秦代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我国古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降低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实践“天人合一”思想和智慧的典范。都江堰工程遵循“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水方略,使其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其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和谐统一,充分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都江堰贵和尚中的精神第三节TransitionPage过渡页贵和尚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它以中庸思想为理论基础,以“和而不同”为基本内涵,把追求统一、稳定、和谐视为最高目标。这种思想理念经过系统化与理论化,成为一种客观精神力量,使得在这种理念孕育下的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以整体为本位,着力维护整体利益,做事不走极端,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系和谐与社会和谐。这种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扩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政权的维护,是极其重要的。和而不同“和”是和谐、统一,“同”是相同、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孔子的和谐观不仅将“和”与“同”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基本标准,而且指出了真正的和谐是以承认社会矛盾和差别的客观存在为前提的,其所追求的是在“不同”基础上形成的“和”,是矛盾多样性的统一。以和为贵

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和谐的终极关怀是实现持久和平。人与自然相辅相成于“和”人与人相处贵在“和”人的自身修养重在“和”社会发展贵在“和”天人合一观念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人伦和谐是伦理的价值目标。“和”的哲学思想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天地万物生于“和

“和”是世界万物生存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中华文明倡导的“厚德载物”“有容乃大”“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等精神,都是以和为贵思想的体在中国文化中,儒释道三教合一,也吸收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的营养;民族价值观方面,以礼待人,承认与吸收任何民族的优秀文化;在治国之道方面,倡导兼容天下。这些都是中国古代以和为贵、重和去同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ThankYou!正心修身的追求第一节TransitionPage过渡页中华民族最讲究修身,儒家经典《大学》中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根基。儒家有句名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把“平天下”和“修身”提到了同等高度。由此可见,修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统而言之,所谓修身,无非就是我们自身应该具备中华传统美德,这些美德会成为一种力量,把人锻造成传统文化所要求的彬彬君子。一、安贫乐道“安贫乐道”,指处境虽然贫困,但仍乐于坚守信仰。唐代诗人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名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便可以看做是中国古人安贫乐道的最好写照。作为一种正心修身的方法,安贫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修炼心智;乐道则有助于我们坚定理想和信念。二、勤劳节俭勤劳节俭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劳节俭,正所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做“齐家”的训言;毛泽东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之本。春秋时期,鲁国的贵族子弟公父文伯继承了祖上的大夫爵位。他洋洋得意,退朝回家时,看见母亲正在绩麻,便说道:“像我们这样的人家,母亲还要绩什么麻呢?不怕别人笑话我不能奉养您老吗?”他母亲听后惊叹道:“咱们鲁国要亡了吗?怎么叫你这种不懂道理的孩子做官呢?”于是,她对儿子讲了许多必须重视劳动的话,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意思是说:参加劳动,才会认真思考问题,善良待人,贪图安逸的人只会荒淫奢侈。“劳思逸淫”就是由此而来。“劳思逸淫”的由来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个不懂节俭的人,很容易养成骄奢淫逸的习惯,并走向贪腐的深渊。一个不懂得节俭的民族,容易形成奢靡的社会风气,缺乏积极上进的民族精神。南朝宋的开国国君刘裕,年轻时家境清寒,为了生活不得不出外谋生。他穿上新婚妻子亲手缝制的粗布衫裤,顶着大太阳挥汗劳作,新衣裳很快就破烂不堪。后来,刘裕穿着这身破衣投身军旅,凭着战功,得到晋升,之后当上了南朝宋的皇帝。刘裕登上皇位后,并没有忘记年轻时的贫寒日子,他将破烂的粗布衫裤收藏起来,并告诫子孙说:“我保存这套粗布衣裤,就是为了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当年。后代子孙如果有奢侈不知节俭者,一定要家法严惩。”由于刘裕带头崇尚俭朴,使得东晋以来浮夸奢侈的社会风气大为改观。节俭的皇帝三、明礼诚信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民无信不立。”语出《论语》。这两句话被后人归纳为中华传统美德之一,即明礼诚信。“明礼”就是讲究“礼仪”和“礼让”,包括重礼节和讲礼貌。“诚信”包括“诚”和“信”两方面的内涵。“诚”主要是讲诚实、诚恳;“信“主要是讲信用、信任。“诚信”,就是指做人要忠诚老实,诚恳待人。

“明礼”是人的行为的外在表现,“诚信”则是人的内心状态。无论我们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明礼诚信都是必备的美德之一。季布曾是西楚霸王项羽的部将,楚汉两军交战时,季布曾经多次让刘邦困窘不堪。刘邦消灭项羽后,仍对此耿耿于怀,悬赏千金捉拿季布。惠帝时,季布为中郎将,后转任河东守。季布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诺言、讲信用而著称。所以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一诺千金”这个成语也是从这儿来的。“一诺千金”的由来四、浩然之气孟子的弟子公孙丑问孟子:“请问老师,您最擅长什么?”孟答:“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公大惑:“什么是浩然之气?”孟道:“我只能这样描述,它最宏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用邪恶去伤害它,就可以使它充满天地之间。它与仁和义相配合辅助,不这样做,浩然之气就会像人得不到食物一样疲软衰竭。浩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而不是通过偶然的正义行为获取的。当所作所为有不能心安理得的地方,则浩然之气就会衰竭。”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就是骨气和节操。孟子的浩然之气实质就是一种内在的气节力量,拥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被称为“大丈夫”。孟子解释“大丈夫”的含义时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意思是说: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用仁义之心与人相处;自己成功时与别人分享,自己不成功时独善其身;不被富贵所迷惑,不因贫贱而改变志向,不屈从权势和武力,这样才能称得上大丈夫。这种气节力量就是今天“男子汉大丈夫”的文化内涵和依据。“大丈夫”的来历与人为善的处世原则第二节TransitionPage过渡页中国人始终把人际关系当作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围绕着这件大事,产生了诸多传统美德。这些美德主要有以下四种:忠、孝、仁、义。这四点分别规定了中国传统社会最为重要的四类人际关系。忠、孝、仁、义这四点基本道德规范,是中国传统社会道德生活的基石。在此基础上,传统道德的其他规范得以建立和发展。总体而言,这四种传统道德的终极目的可以归纳为四个字:与人为善。忠于民族和国家。尽自己的一切心力去真诚对待别人,尽心尽力完成别人托付给自己的事。恪尽职守。一、尽己之谓忠《论语》中曾于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朱熹的解释就是“尽已之谓忠”。“忠”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何谓孝?《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孝,善事父母也。”也就是说,身为孩子要顺承父母的意思,并且要奉养父母,这才算尽到为人子女的责任。从左图“孝”字的古文写法上看,“孝”字上面是一老人,下面是一小孩,就像是一个孩子用头承接着老人的手行走。二、孝为人本《颜氏家训》,是中国最著名的家训其核心思想之一是“教人诚孝”。

中国人提倡孝道,源于中国血缘文化的特点。“孝”不仅仅是一种美德,它还是做有道德的人的根基。在孝道教育与传承过程中,家训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训指家庭或家族内部父祖辈对子孙后代的垂诫、训示,是儒家知识分子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教育后辈的家庭教育读物。三、仁者爱人“仁”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分量最重的一个字,它本身就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爱人,就是仁,是中华传统道德的精髓。这一传统美德要求我们与人交往时要常怀一颗爱人之心,与人为善。因此,爱人应当是发自肺腑真心实意的,虚伪就是不仁。概而言之,“仁者爱人”的基本思想是用自己的感受去理解他人的感受,通过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去为他人着想。

“仁”的核心在于推己及人。所谓推己及人,就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这就是最高尚的仁。推己及人的对象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自己身边的人;二是整个社会中的人群。从影响身边人的角度而言,推己及人有两个基本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四、义在利先义,就是我们今天常提的“道义”。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含义十分丰富。对“义”的道德要求进行系统阐述的是孟子,他将义作为人的立身处世的根本。自孟子后,“义”开始成为中国人道德生活的基本规范,影响至今。谈“义”,必然绕不开“利”,“义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道德话题。孟子把“义利”问题谈得十分透彻。孟子曾去拜见梁惠王。梁惠王问他:“您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就回答:“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老百姓说‘怎样对我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抛弃父母的,也从来没有讲‘义’的人而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孟子谈“义利”宜行为要求内容“义”为“宜”,是一个人适合做的、应当做的事情。面对一件事,采取最为适宜、恰当的行动,做出最为合理的反应,便是义。义要求做出的行为,应是以对是非善恶的正确判断为前提的。义首先要求做一个好人,而不是为了所谓的“义气”而成为作奸犯科的愚人。义的要求内容是因人的身份、职业不同有所不同的。如“待人以礼”也是义的一种表现。尊师重教就是其中之一的礼,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的人生中该如何来行“义”呢?程门立雪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宋代理学大家。有个叫杨时的官员,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颖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一天杨时去拜见程颐,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杨时和同学游酢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肯离去。等程颐睁开眼睛时,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深了,两个人仍然站在那里,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后来成了尊师重道的典范。程门立雪的故事告诉我们,义就是关于我们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的一系列规则,是应然之则。君子怀德的境界第三节TransitionPage过渡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人格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修德获取的人格,君子境界也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境界。单从人格方面讲,君子具备前面所讲的那些美德就完全合格了,这就是“内圣”。但如果要做到“外王”,那就还需要具备下面将要讨论的美德:隐忍、知耻和无私。隐忍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具坚忍力的民族,“隐忍谦让”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美德。忍”,其实意味着内心坚毅而决绝,要能忍常人所不能忍,这是一种修养和境界。民谚说“凡事得忍且忍,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得忍且忍,得戒且戒。不忍不戒,小事成大”。这些都是告诫人们“忍一时海阔天空,让三分风轻云淡”的深刻道理。做人要隐忍,但绝不能一味退让,忍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主动地积极地去化解矛盾。知耻知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底线,是人自身道德完善的终点和“外王”的起点,一个人只有具备羞耻之心,才能见财不贪,临难不屈;才能谦和退让,取舍有度,首先,知耻必先知善;其次,知耻必先自知;最后,知耻后必有行动。晋人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一大祸害。当地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它们一起祸害百姓。当地百姓把蛟龙、虎和周处并称为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危害最大。有人劝说周处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周处杀死了老虎后,又下河斩杀蛟龙。周处同蛟龙一起浮沉,漂游了几十里远。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互相庆祝。结果周处竟然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做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于是便到吴郡拜见陆机和陆云两位有修养的名士。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周处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度了,怕最终没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而且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臣。周处除三害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真正知耻,才会有所行动;而且只要真正知耻,必然会有行动。无私无私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重要内容,是儒家从天人合一的思想中总结出来的,孔子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道家认为,无私不仅仅是一种美德,还是一种成事的智慧。春秋时期,晋国国王问他的大臣祁黄羊:“南陌县缺个县长,依你的高见,谁最适合这个职位?”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叫解狐去吧,我相信他一定能够胜任。”国王惊讶道:“奇怪,我听说解狐是你的仇人,你怎么推荐仇人?”祁黄羊回答:“您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并没有问我他是不是我的仇人呀!”正如祁黄羊所说,解狐把南阳治理得很好。过了些日子,国王又问祁黄羊:“政府里现在缺一个法官,你认为谁能胜任?”祁黄羊回答:“我认为祁午能胜任。”国王更加吃惊了:“祁午是您儿子,您推荐自己的儿子,就不怕别人说您自私?”国王信任祁黄羊,就让祁午去做法官。如祁黄羊所说,祁午对法官这个职务胜任有余,百姓也拍手称赞。祁黄羊也因此得到了国王的器重,受到最高礼遇。孔子赞赏祁黄羊说:“他是真君子!他推荐人的标准,完全是适才而用,不会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而不举荐,也不会因为是自己的亲人而不举荐,祁黄羊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大公无私’啊!他能位极人臣,也是他应该得到的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ThankYou!地域方言第一节TransitionPage过渡页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的移民、语言的发展和变异以及民族之间的融合等等的一系列的因素的影响之下,形成了各种方言。所谓的方言就是指在一定地域通行的、与共同语有所差异的一种语言。方言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语音方面尤为突出。但由于这些方言和共同语之间在语音上都有一定的对应规律,词汇、语法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它们不是独立的语言。一、方言种类根据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目前方言调查的结果,可以对现代汉语的方言进行划分。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还未完全一致,大多数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和客家方言。北方方言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北方方言下面又分:华北东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江淮方言。在汉语各大方言中,北方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响。因官场上办事交际,都使用北方话,古又有“官话”之称。现在全国推行的普通话,就是在“官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吴方言吴语,又称吴方言、江南话、吴越语,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江西、福建,使用人口约八千万。苏州话是吴方言的代表。20世纪以来,上海话在吴语中的地位稳步上升。湘方言湘方言,又称湘语或湖南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通行地域较小的一种方言。湘语的产生也非常早。今天的湘语是在古楚语的基础上形成的。湘语还分新湘语和老湘语,老湘语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新湘语是湘语跟西南官话融合的结果,所以新湘语属于西南官话的一种。粤方言粤方言,又称粤语,俗称广东话、广府话,当地人称白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种方言。粤方言通行于广东、广西境内,以广州话为中心。今粤方言区是古代越人杂居的地区。闽方言闽方言,又称闽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闽语的历史悠久,其源头可追溯到5000年前福州昙石山文化。今日的闽语各分支中保留大量上古汉语汉代音系的成分。闽方言按其语言特点大致分为4个方言片,闽南方言、闽东方言、闽北方言、闽中方言。赣方言赣方言,又称赣语,是汉语七大方言区中通行面积较小的一种方言,赣方言并非“江西话”,江西省境内除赣方言外,还有客家方言、吴方言和江淮官话,江西的邻省也有赣方言。南昌方言,是赣方言的代表。早在西汉时期,赣语就已经开始初具规模了。赣语的发展历史主要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秦汉时期;第二个是在两晋南北朝的270年中,出现了7次南下移民的高潮。这时赣语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汉语方言。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语、客话、客家话等,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内的一种声调语言,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语言。客家的先民也是北方的汉族居民,宋代以后,居民开始向南方迁徙,当时户口上称后来移民为“客”,早来定居者为“主”,因而出现了“客”或“客家”之称。客语的特殊作用,就是它是客家民系的认同标志。它联结了大陆各省,乃至全球各华人地区的客家人的民系认同。二、方言意义1234可以发现一些留存于方言中的古代语音、词汇。传承着中国的古老历史文化,是地域文化的直接标志。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方言本身不仅是一种重要民俗事象,而且是民俗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百变汉字第二节TransitionPage过渡页汉字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使用人口最多、唯一的表意系统的文字。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汉字记录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历经五千多年,魅力依旧。汉字,一般认为产生于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中后期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大汶口文化的陶文已有形音义三种成分,是汉字产生的雏形。后来,汉字形体经甲骨文、金文、篆文,至隶书而成熟、定型。一、汉字六书

《说文解字》:“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根据实物的形状,画出实物外形的特征。象形是汉字造字的基础。象形字在《说文解字》中有364个。如:日、月、车,牛、虎、犬、止、目、人、行、贝、鼎、皿、眉、高、夕、自、齿、瓜、羊、舟。正面象形:大、目、自俯视象形:车、舟侧面象形:女、马、人、虎、高底面象形:燕仰视象形:日、月特征象形:牛、羊、止(一)象形

《说文解字》:“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看字的形状可以知道某种实物形状,再仔细观察就知道字的含意了。(二)指事上、下、中、亦(腋)、厷(肱)、本末、朱、寸、刃、甘(三)会意

《说文解字》:“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hu~),武信是也。”将两个字合为一个字,呈现新的意义。秉、及、牧、看、饮典、毓、安、北、突会意字又分两类:

即象形会意和象义会意。信、男、明(四)形声《说文解字》:“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按事设形,再取谐声合成。即形旁表义,声旁标音,注入了音标的成分,为造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1左形右声,如:清、松、城、渔、狸、情、描、帽、纺。2右形左声,如:鸿、领、救、战、郊、放、鸭、飘、歌。3上形下声,如:露、花、岗、草、笠、芳、窥、景、箱。4上声下形,如:烈、忘、警、恭、剪、堡、帛、贷、盒。5内形外声,如:闻、闷、辫、辩、问。6外形内声,如:圆、阁、衷、病、赶、厅、近。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的搭配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6种:(五)假借《说文解字》:“假借得,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没有这个字,依声音相同假托于其他事,只要声音相同,与意义无联。假借没有创造新字。例如,令,原为接受命令,后借用为县令的令;长,原为头发长,后借用为县长的长;而,原为胡子,后借用为连词“而”。(六)转注《说文解字》:“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部首相同,意义相近,用了相互注释内容的含义。转注也不造新字。“考”与“老”“顶”与“颠”可以互为训释。汉字造字反映我国古代人民的物质生产、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的历史痕迹,对我们认识古代社会有一定的帮助。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从甲骨文算起,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古埃及的圣体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古玛雅文字等相继成为历史的陈迹,唯汉字独存。中国人用数千年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奇迹,在世界文字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它传承了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至今仍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汉字计算机输入的优越性,使汉字的奇迹更令世人惊叹和信服。汉字堪称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伟大的汉字汉字可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的差别;汉字可以引发想象和联想;汉字有利于发展大脑智力。汉字具有以下功能:文字趣说第三节TransitionPage过渡页文字是形、音、义兼备的符号。汉字作为文字的一种,与纯表音文字不同,是音节的表意文字。从上一节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独一无二的方块字体,让人见而知义。在中国的文人之间还出现了一种巧妙地利用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以达到娱乐消遣目的的文化现象——文字游戏。而且中国人对文字游戏情有独钟,文人之间尤甚。最常见的游戏是对对子,也就是对联。在说对联之前,先说说中国人的称谓,从传统中国人的称谓上也能看到文字的有趣妙用。谥号古代王侯、名臣死后,朝廷往往根据他们生前的德行,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名字古人一般有名有字。一般是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然后有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开始有字。姓氏上古有姓有氏,姓是族号,氏为姓的分支。一、姓名称谓(一)姓名字号别号古人在名和字之外,往往还有“号”,又叫“别号”。名、字不是自己所取,而别号则多为本人所取,用以表达自己的情趣和感情寄托。(二)称谓“六亲”,即六种亲属,泛指父、母、兄、弟、妻、子。“五伦”,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五种伦理关系,也称“五常”。(三)称呼方式1称籍贯:如唐朝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其为孟襄阳。2称郡望:望即郡中的贵显氏姓,如魏晋时清河的张姓、太原的王姓。3称官名:如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为王右军。4称爵名:爵位是贵族的封号,一般皇族封王,其他贵族封爵分公、侯、伯、子、男五等。5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6称行第:行第即兄弟排行的次序。7称谓自家人:“家”用以称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舍”用以称自己的卑幼亲属。8朋友称谓:金兰之交、莫逆之交、刎颈之交、患难之交、贫贱之交、竹马之交、布衣之交。二、对联(一)概说对联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2ng),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这算是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1432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对应位置词性相同。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节奏相应。此外,

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一般来说,对联的上联贴左边还是右边要看横批的书写。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写,上联就应贴在右边,反之则贴在左边。对联的特点如下:1楹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234春联:古称春贴,是一年一度新春佳节时书写张贴的时令对联。婚联:是为庆贺结婚之喜而撰写的对联。寿联:是为过寿的人祝寿专用的对联。5挽联:有的地方叫丧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是一种用于对先人、死者表示缅怀、寄托哀思的对联。对联的种类如下:1234教育文化作用。社会交际作用。丰富和反映民俗,调节民众精神生活。广告宣传。(二)对联的作用4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三)名联欣赏“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ThankYou!古典文学第一节TransitionPage过渡页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世界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其材料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均已达到了很高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中国古典文学有诗歌、散文、小说以及戏曲等多种表现形式,在各种文体中,又有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使中国古典文学呈现出多姿多彩、壮丽辉煌的图景。一、诗歌从古至今,按历史发展可把诗歌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现代诗。古体诗是指唐朝以前的诗歌,主要是四言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有少部分的六言诗。近体诗是指唐朝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主要指律诗和绝句。现代诗也叫“白话诗”,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一般不拘于格式和韵律。诗歌的发展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民歌——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选录305首诗,主要是四言诗。分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大多是民歌,以四言为主,亦有杂言,创造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开创了现实主义诗歌的传统。赋、比、兴和风、雅、颂一起被称为《诗经》“六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诗经》名句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诗经》之后的一种新体诗。它的形式是杂言体,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汉乐府民歌所谓乐府是指汉代官府所设立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汉武帝时,乐府大规模搜集民间歌辞,一类是供朝廷祭祀祖先所用的郊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的“颂”相同。另一类则是从全国各地采集来的俗乐,后代称之为“乐府民歌”。建安诗歌汉末建安时期,“三曹”、“七子”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唐诗唐诗是诗歌最为辉煌的高峰。唐诗成了后代文人士子乃至市井百姓学诗、吟诗、寄情、抒志的典范之作。唐诗是古代诗歌的宝库,也是人类文化史上一大奇观。诗人巨匠灿若星辰,李白、杜甫、白居易并为诗国华岳三峰。宋词词,作为一种音乐文学,是与乐器相配合的歌辞。在词的初期,歌辞依附于乐曲,所以词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词是隋唐时期为配合燕乐曲调的歌唱,以“倚声填词”的方式创作出来的,以长短句式为其主要形体特征。宋朝时期,词的用途非常广泛。元曲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元曲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二、小说“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杂篇《外物》。中国叙事文学的源头可推至上古神话传说和先秦散文中的叙事片断以及汉史传作品,但真正的文学创作则始于魏晋小说。唐朝的叙事文学在情节结构和人物描写方面已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内容已非常复杂。北宋后期,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市民对于文化娱乐的要求不断提高,两宋京城涌现了许多市民技艺表演的活动场所。明代最流行的话本有《三言》、《两拍》,这是明代人辑录的宋代话本及拟话本集的总称。中国的小说历经了魏晋志怪、轶事小说,唐代传奇小说和宋元话本小说之后,到明清两代臻于极盛。三、散文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在现代,是指除去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文体。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先秦时期的散文1先秦历史散文为中国的历史文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历史学家和古文学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魏晋六朝的散文3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章多讲究声律,形成骈俪文体。秦汉以后的散文2秦汉以后的散文在形式上发展为以散行的单句为主的古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的骈文。唐代古文运动时期的散文4古文运动的胜利,树立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自由抒写的新文风,大大提高了散文的抒情、叙事、议论、讽刺的艺术功能。宋代的散文5宋代,欧阳修再一次掀起了古文运动,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合称为“唐宋八大家”。明清两代散文6明中期出现了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派和主张“文道合一”的唐宋派,清代影响最大的是桐城派。四、戏曲先秦是戏曲的萌芽期。唐代(中后期)是戏曲的形成期。宋金是戏曲的发展期。元代是戏曲的成熟期。经史子集第二节TransitionPage过渡页“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可见四部分类对古籍的重要意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今天,它仍是我们熟悉古籍、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一、经部经部,收录的是儒家经典及对其解释注疏之书、阅读使用经书的字词工具书。具体包括以下几类,其中以儒家经典“十三经”为代表。其成书年代各不相同,上自上古,下迄秦汉。其内容极其广泛,包括哲学、文学、历史、政治、经济、语言文字、伦理、民俗、地理、科技、典章制度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历史文献。十三经它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注疏注疏是注文和解释注文和文字的合称,旧时称解释古书意义的为“注”(注有传、笺、解、章句等名称),疏通注文意义的为“疏”(疏有义疏、正义、疏义等名称),宋人把古人关于经书的注本、疏本合为一编,因此有“注疏”这一合称。经学史及小学类经学史及小学类:经学史即经学历史,小学类分训诂、字书、韵书。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字学。读书必先识字,掌握字形、字音、字义,学会使用。经书不但为先秦诸子一切学术之本,后世莫不取法于经书。二、史部1正史类:指《史记》《汉书》等以帝王本纪为纲的纪传体史书。2编年类:按年代顺序编排史料、著作等,如《春秋》。3纪事本末类:以历史事件为纲,将重要史实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顺序编写。4别杂史类:别史,指不属于正史、杂史的史书。杂史,旧时区别于纪传、编年、纪事本末的一种史书体裁。5史评类:评论史事或史书的著作。6诏令奏议类:诏令,是指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所发命令、文告的总称。奏议,文体名,是指古代臣下上奏帝王的各类文字的统称,包括表、奏、疏、议、上书、封事等。7传记类:记载人物事迹的文字。8史钞类:摘抄一史或合抄众史的书籍。9载记类:旧史为曾立名号而非正统者所作的传记,以别于本纪和列传。10时令类:图书分类目录名。11地理类:地志县志,记载方域、山川、风俗、物产等文字。12职官类:历代官制。13政书类:政书,是记录典章制度的书籍,可分为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式政书”和记述单一朝代典章制度的“断代式政书”,后世史书多以“志”来记述各朝典章制度。14目录类:目录分类学的著述。(1)《史记》;(2)《汉书》;(3)《后汉书》;(4)《三国志》;(5)《晋书》;(6)《宋书》;(7)《南齐书》;(8)《梁书》;(9)《陈书》;(10)《魏书》;(11)《北齐书》;(12)《周书》;(13)《隋书》;(14)《南史》;(15)《北史》;(16)《旧唐书》;(17)《新唐书》;(18)《旧五代史》;(19)《新五代史》;(20)《宋史》;(21)《辽史》;(22)《金史》;(23)《元史》;(24)《明史》二十四史三、子部1儒家类: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2道家类: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人物,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3释家类:释家即佛教。4法家类:战国时的学派,为九流之一,以尚法明刑为主。5兵家类:古时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6农家类:战国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派别。7杂家类:寥寥不能成类者,并入杂家,杂之义广,无所不包。8术数类:观察自然界可注意的现象,来推测人的气数和命运。9医家类:即医学。10艺术类:泛指六艺以及术数方技等各种技术技能。11书画类:书法图画。12谱录类:记载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等的表册。13类书类:辑录经、史、子、集各类著作,属于综合性的大型类书,就是古代的百科全书。14蒙学类:学童启蒙书籍。1总集:指汇集许多人的作品而成的诗文集。234别集:相对总集而言。即收录个人诗文的集子。楚辞:为骚体类文章。诗文评:收录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书籍。5词曲: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曲: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集部,收历代诗文集、文学评论及词曲方面的著作。一人著作的集子称别集,多人著作合编一起的集子称为总集。集部以文学书为主,但又不限于文学书。四、集部文学特色第三节TransitionPage过渡页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语言艺术,是文化中极具强烈感染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中国古典文学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学精神和文化旨趣。一、文学精神文学是翱翔于天地间的鲲鹏,而精神便是它的灵魂。中华文学之精神,历经数千年的沧桑,孕育出所独有的文学精神。兼济天下:爱国、忠君的价值取向在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的爱国感情只能与忠君思想并存,爱国、强国的理想与抱负只能通过忠君来实现,因为当时的“国”是帝王的家天下。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忠君爱国思想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积极意义、普遍性的文化心理,尽管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瑕不掩瑜,其积极意义也应该肯定。独善其身:气节、修养的人格表露如果不能兼济天下,那就独善其身,这是儒家思想进退自如的表现。晋朝陶渊明更是为了节操和修养大发豪言:“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唐朝的李白冲天豪情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可见,中国古代诗人以安贫乐道为信仰。气节不但表现为临危不惧的品格,而且表现为百折不挠的意志。关注民生:忧国忧民、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以其独特的沉郁顿挫诗风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中唐时期的白居易倾向于儒家入世思想和民本观念,并以此作为自己诗歌创作的宗旨。其作品《卖炭翁》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中反映人民劳作的辛苦、生活的痛苦,关注民生的作家很多,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就这样将“关注民生”的思想和理念,用文学形式,一代代传承下来。二、文化旨趣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情景交融,也就是情思意绪与客观外物统一为一个富有诗意的整体。只有情和景同在,才能构成意境。文质彬彬的诗意追求在中国传统的文艺思想中,强调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是一个重要原则。这一原则的体现就是中国古代文学不但具有表现君子之德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表现君子风范的艺术形式。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诗题为《观书有感》,全篇写景、议景,却无一字关“书”。但细读再三,便又觉无一字不关“书”。诗人“言在此而意在彼”,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比兴之法。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一幅池塘景色、庄园风光:清澈平静的池塘水波不兴,像一面硕大无朋的铜镜倒映出蓝天白云,光彩流动。以朱熹的《观书有感》为例,具体分析中国古代诗歌文质彬彬的君子风范而诗人的本意并不在这明媚清澈的湖光山色之间,而是借此暗喻抒发自己的读书感受。读书的目的在于穷理,而读书穷理要有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中间最重要的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此外还要心思神悟,方能学成有望。但只要方法得当,持之以恒,方能苦尽甘来,方能体会大彻大悟后精神上的充分满足,犹如一泓池永,这彻悟的心灵因其静谧而格外清明。在它面前,天光云影,大千世界,清晰可鉴,毫厘不爽。诗人明写湖塘之美,隐喻读书心得,设喻贴切,自然天成。以朱熹的《观书有感》为例,具体分析中国古代诗歌文质彬彬的君子风范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它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使所描述的事物具有“动态”,而是要使这些意象具有“特殊的动感”。例如,“池塘生春草”中的“生”字不是诗眼,而“绿阴生昼静”中的“生”字却是诗眼。这是因为“池塘生春草”中的“生”字对于“池塘”与“春草”之间的意义连缀太直接了,它只不过是一种普通的自然现象,所以读者一带而过,而“绿阴生昼静”中的“生”字对于“绿阴”与“昼静”,之间的意义连缀却是间接的,这种“生”乃是一种心理现象,是诗人的一种特殊感觉。只有读者亲身体验过绿树成荫下一个人的感觉,才能领会到夏日午间的树荫中那种静谧与安宁。诗眼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意境之美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华夏抒情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主要是诗歌)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由其引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它包含着情、景两大要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意境能使艺术形象含蓄隽永,韵致无穷,这也是它最突出的审美特征。ThankYou!书法艺术第一节TransitionPage过渡页汉字的书写对中国人来说,能够表达许多不能用语言所表达出的、较字面意义更为丰富的东西。不像文学作品需要许多文字才能表达作者的思想,对书法而言,单从书法风格就能反映书写者的内心。这种强烈的神秘主义,在传统文人看来就成了一种个人修为和品行的见证和表征。既然书法能够“一字见心”,而儒家道统又特别注重个人的修为与品性,甚至将修为与品性当作为官、为士的必然要求,那么书法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一门提高修为与品性的独特艺术。一、笔墨与书法汉字基本是方的,真草隶篆大致如此,字的宽度大体相等,这样既便于横式排列,也便于纵式排列。汉字笔画纵横交错、相互穿插,为字的造型美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汉字结构复杂、形态生动。汉字一字多体。1.汉字自身的特点(一)书法的产生一、笔墨与书法毛笔是书法艺术的基本工具,倘若没有毛笔,对书法艺术来说那将是不可思议的。毛笔有硬毫、软毫,有长锋、短锋,还有专门写大字的提笔、楂笔。书法实际上是一门笔墨艺术。2.独特的书写工具(一)书法的产生1432尖——指笔锋尖。齐——指笔锋铺开时笔毛是齐平的。圆——指毛笔的毛为圆锥形。健——指笔锋具有弹性。中国古人发明的毛笔“实是天地之伟器”。它的特点决定了中国书画的特性。“尖、齐、圆、健”这4个字可谓是一支好毛笔的四“德”。五代时期重武轻文,后汉名将史弘肇一次在宴会上说:“安朝廷定祸乱,有长枪大剑就是够了,至于什么毛锥子(毛笔,引申为知识分子)又有什么用?”在场的一位知识分子马上反唇相讥:“仅有长枪大剑,没有毛锥子,你的军饷从哪里来?”(军饷必须要有书面登记)。毛锥子墨产生于西周宣王时期。东周时期,墨已经被广泛用于文字书写,且人工墨因质量优于天然墨而逐渐被认知和推广。秦汉时期,松烟墨成为书法家们的最爱。到了魏晋时期,松烟墨的生产已走向全面成熟。隋唐时期,一种被称为“易墨”的墨一枝独秀。宋元时期,“徽墨”又代之而起。明清时期,墨的发展突飞猛进,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不用研磨又有同等效果的墨汁的诞生。书法萌芽于殷商至汉末三国时期。这一时期,文字经历了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书(八分)、草书、行书、楷书等阶段,缓慢却不停滞地向前发展。至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终于步入明朗阶段。这一时期,书法的主流风格是由篆隶趋于简易的草行和楷书。唐朝时期,书法家如雨后春笋蜂拥而出。五代、宋、辽、金、元的书法是对晋、唐时期书法的追述与继承,这一时期由于战乱和政局不稳,书法艺术呈现出另类的局面。书法家转向以书法抒发个人的情感和意趣。(二)书法的发展文房四宝是指中国汉族传统文化中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它们是文人书房中必备的4件宝贝。“文房”之名,起于我国南北朝时期,专指文人书房,笔、墨、纸、砚为文房所使用,因而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文房用具除四宝以外,还有笔筒、笔架、墨床、墨盒、臂搁、笔洗、书镇、水丞、水勺、砚滴、砚匣、印泥、印盒、裁刀、图章、卷筒等,都是书房中的必备之品。文房四宝篆书起源于西周末年,流行于战国时的秦国一带,至秦始皇时,达到鼎盛,汉代开始衰退。篆书是甲骨文、大篆、小篆的统称。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该字体其直线较多,笔法瘦劲挺拔,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大篆的简化字体,秦国的通用文字,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1.篆书(三)书法字体的演变甲骨文石鼓文泰山刻石隶书又称为八分。古文“八”与“分”两字同义,八分之名就是因其字体的点、画和结构像八字分别相背而得名的。隶书是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2.隶书(三)书法字体的演变《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它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于世,历来为书家所重。楷书又称为正书。楷书起源于魏晋时代,南北朝时分流发展,到隋朝开始融合,唐朝时发展成熟,并作为正体字一直流行到今天。与隶书相比,楷书的点、画形式更加丰富,且出现了新的笔画。3.楷书(三)书法字体的演变草书的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3大阶段。早期草书是与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章草是早期草书和汉隶相融而成的雅化草体,这种字体的笔画勾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偏方,笔带横势。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的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形成“今草”。4.草书(三)书法字体的演变《玄秘塔碑》《自叙帖》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行书的代表人物,应当首推东晋的“书圣”王羲之。他精通各种书体,尤其擅长正楷和行书。其代表作是《兰亭集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形容其字雄强俊秀,称其字为“天下第一行书”。此外,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铎,清代的刘墉、何绍基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5.行书(三)书法字体的演变《兰亭集序》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一首讨论书法的诗,认为好的书法应该是“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意思是说:要把端庄刚健的阳刚之美和流丽婀娜的阴柔之美结合起来,文质兼备。这个标准简直就是以《兰亭集序》为参照来设定的。评论家说,《兰亭集序》蕴含了书法美的各个要素,无美不臻,无善不备,后代的书法家都能从这里汲取营养、获得启发。《兰亭集序》作为经典杰作,其书法飘逸流畅,如行云流水而又笔力雄健。全文共计324字,凡是重复的字都各不相同。特别是其中的21个“之”字,各具风韵,无一雷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二、中国书法的特点中国书法有3个特点:气势、意态和韵律。不论是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还是草书,都贵在气势、意态和韵律。气势中国书法的气势美由笔势、体势、行气、章法所构成。势”在书法艺术中有3个重要作用:一能产生笔力,力以气为凭借,有气自然有力;二使点画妥帖,运笔随心;三使气韵贯通,意境活泼。意态所谓意态,包括体势和神态两部分,两者都可以在书法作品中得以体现。字的体势和神态都是结构的表现。书法无论是节奏还是结构,都能表现出独特的意态美。欣赏书法作品,必须懂得欣赏字的体势和神态所表现的独特韵味。韵律古代许多骚人墨客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书法韵律的内涵:“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舒敛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一幅作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都传递出韵律的信息,线条的舞动、凝滞,结构的疏密、墨色的浓淡能形成不同的韵律美。绘画艺术第二节TransitionPage过渡页中国的绘画最早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绘画形式有彩陶纹饰和岩画,而后又出现了青铜纹饰、秦汉壁画、汉代帛画、画像石等。东汉时期,纸的发明为中国画创造了良好的载体。魏晋南北朝时,中国画开始迈入自觉的艺术门槛,出现了顾恺之、张僧繇(y1o)、谢赫等一批画家和绘画理论家,这标志着中国画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写字要通八法,这是书法的规则;作画则要通墨韵,墨出五彩。实际上,墨出五彩指的是墨的浓淡,而不是颜色。国画对用墨非常讲究,一滴墨汁依赖水分的调和,能够产生干、湿、浓、淡许多变化,表现出极为丰富的层次和鲜明的节奏。墨分五彩的巅峰状态是“积墨”与“破墨”。

“积墨”指的是山水画中用墨由淡到浓的层层渲染。“破墨”是唐代画家兼诗人王维的最爱,其方法是趁第一层墨色没有干透之时,再加上第二层墨色。一、墨出五彩墨分五彩二、中国画的种类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绘画名家辈出,绘画题材广泛,画作种类多样。其中,按题材划分而成的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成就最大。人物画人物画是中国画成熟最早的画种。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宫廷中已有专职的画工负责绘画人物肖像。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像画随佛教进入中国,推动人物画的迅速发展。隋唐时期,人物画高度成熟。隋唐以后,人物画继续发展,其表现主题有所变化,把笔触伸向渔民、樵夫等社会下层人物。金元时期,人物画趋于衰微。明清时期,社会人物画虽有复兴,但总体成就不如唐宋。《步辇图》所绘的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是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山水画山水画最初是在人物画中作为背景出现的。东晋时,山水与人物有所分离。隋唐时,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种,出现了以石青、石绿为主要色彩的“青绿山水”和以墨色为主要的“水墨山水”。唐朝以后山水画蓬勃发展,名家辈出。花鸟画花鸟画是出现最晚的中国画画种,中唐时才出现,宋代时趋于成熟,但其后发展十分迅速,出现不少名家名作。中国花鸟画的技法可分工笔与写意两种,其题材主要集中在被称作“岁寒三友”的松、竹、梅,以及被称作“四君子”的梅、兰、竹、菊,它们的形象高洁、峻清,常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含义。朱耷的花鸟画三、中国画的造型法则“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传统国画艺术的基本造型法则,更是绘画理论与实践的基本追求。所谓“形”,是指客观事物可视之形态、形象、形状、形体。所谓“神”,就是事物的内涵、精神气质和气韵。能否把“形神”的关系处理好,做到形神兼备,是中国画特别是人物画创作的关键。“传神”的提出者是东晋时期的大画家顾恺之。《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则记载:“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晴,人问其故,顾曰:‘四体研媸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就是眼睛,可见顾恺之对画睛的重视。从此,“传神论”成为古代画史、画论中被提及最多的美学术语之一。顾恺之在总结前人艺术理论的基础上,首先创立了“以形写神”的理论,主张处理好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从“以形传神”和“迁想妙得”两个方面揭示形和神的内涵。此后的历代画家也都相继提出了“传神写照”“形似神似”等观点。特别是南齐的谢赫,在总结、吸取顾恺之画论的基础上,于《古画品录》中系统地提出了“六法”的中国画造型理论,即气韵生动、经营位置、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传移摹写。这“六法”成为中国人物画的创作法则。山水画和花鸟画,甚至很多石窟庙宇也受之影响都提出了“传神”的法则。“传神”从此便成了中国画追求的最高标准。传神象外之意第三节TransitionPage过渡页唐朝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记》中提出了关于中国画意境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境生于象外。境离不开象,又不等于象,它是超越于画中物象之外的深层意蕴。中国画要求形似,也要求神似,更要求在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基础上追求有“象外之象”的意境美。意境是中国传统绘画和绘画艺术创作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中国画艺术的灵魂,历来被艺术家视为最高的美学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画就是古代文人(即士大夫们)所绘的画作。当然,并非任何一个文人所绘的都属于“文人画”。文人画必须符合以下几个特点:绘画者的学养深厚。学养深厚的人胸有韬略、腹垒万卷诗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