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湖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模拟试卷_第1页
2024年湖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模拟试卷_第2页
2024年湖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模拟试卷_第3页
2024年湖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模拟试卷_第4页
2024年湖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模拟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弥封线内不要答题弥封线内不要答题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场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场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弥封线内不要答题弥封线内不要答题第PAGE"pagenumber"pagenumber页,共NUMPAGES"numberofpages"numberofpages页第PAGE"pagenumber"pagenumber页,共NUMPAGES"numberofpages"numberofpages页2024年湖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1.(本题3.0分)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下面的考古发现可以用来了解北京人的是(

)A.猪纹陶钵 B.司母戊鼎 C.骨耜 D.打制石器2.(本题3.0分)在原始社会末期的“三皇五帝”时期,存在着一种“政治美德”,有人称其为政治行为的“童话”,指的是传位贤者。到禹和启时期,变为传位于子,即王位世袭。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A.阶级压迫出现 B.分封制的瓦解C.生产力的发展 D.道德水准下降3.(本题3.0分)北朝文人的作品除了与生俱来的游牧文化底色外,还吸纳了中原地区朴实敦厚的儒家文化;而南朝文人的诗歌除一以贯之的文学气质外,风格也渐趋于雄健豪迈之风。这一现象反映出魏晋南北朝(

)A.民族交融促进文化发展 B.政权更迭加剧南北方的冲突C.人口迁徙促进经济发展 D.政治变革加快少数民族汉化4.(本题3.0分)由下列两幅图片可知,我国(

)A.经济格局有所变化 B.人口分布南北不均 C.南方资源相对丰富 D.政治重心发生转移5.(本题3.0分)下图是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示意图。图中东汉末年和盛唐以后的人口数都出现剧烈下降,其共同原因是(

)A.劳役繁重 B.严刑峻法 C.自然灾害 D.频繁战乱6.(本题3.0分)唐朝时期,丞相、大臣上朝时可与皇帝“坐而论道”,宋太祖赵匡胤当皇帝后,丞相、大臣只能“站而论道”;到明清时,大臣必须“跪奏笔录”。中国古代大臣上朝礼仪的变化从本质上说明了(

)A.官员地位越来越低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君臣关系日益紧张 D.礼仪制度不断变迁7.(本题3.0分)“林公忧国难,华夏患民暗。亮剑倾鸦片,扬威见赤心”。这首诗里提到的历史事件是180多年前发生的(

)A.虎门销烟 B.黄海海战 C.廊坊之战 D.武昌起义8.(本题3.0分)虽然辛亥革命未能立刻再建有序的社会,但它对整个社会秩序的更新和重构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开启了一个让新事物能够从旧秩序中破土萌芽并成长起来的时代。这主要表明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A.奠定了广泛群众基础 B.改变了当时社会性质C.稳定了政治经济秩序 D.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9.(本题3.0分)毛泽东曾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事实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这里的“转折点”是指(

)A.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毛泽东赴重庆谈判C.千里挺进大别山 D.东北全境基本解放10.(本题3.0分)报纸、杂志、画报等大众媒介,通过报道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国内外时局等,成为我们了解社会各方面信息的重要途径。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人民画报》对某一历史事件的报道频率图。该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A.抗美援朝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三大改造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1.(本题3.0分)由《与新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图》(图)可知,导致图中某一时段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激增的关键因素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万隆会议的召开C.“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D.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形势变化12.(本题3.0分)下列史实共同反映的是(

)1992年11月,祖国大陆的“海协会”和台湾的“海基会”达成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A.军队建设 B.民族团结 C.祖国统一 D.外交成就13.(本题3.0分)古印度法律规定:“杀害婆罗门,罪犯要被处死……杀害首陀罗,罪犯需守戒1年,并交出10头母牛和1头公牛”。这说明(

)A.种姓制度维持社会稳定 B.不同种姓之间不能交流C.种姓之间不平等性明显 D.种姓制度成为统治工具14.(本题3.0分)对比下列两幅图片,可以得出新航路开辟和郑和下西洋(

)A.都是资本积累的需要 B.都以殖民扩张为目的C.路线都曾途经东南亚 D.都推动全球商业往来15.(本题3.0分)对同类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可得出两部法律的共同之处是(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参议院行驶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总统和议会由选举产生。——美国《1787年宪法》A.都扫清资本主义发展障碍 B.都体现分权制衡的原则C.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D.都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16.(本题3.0分)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了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这表明罗斯福希望(

)A.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B.采取金融手段以解决危机C.通过制定法规来复兴经济D.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17.(本题13.0分)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由来已久,从先秦开始萌芽,秦汉得以全面发展。隋唐趋于完善,明清最终定型。思想家们注意粮食的市场贸易在解决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并形成了以民本思想为核心的古代粮食安全思想。——摘编自党晓虹《试论隋唐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的变》(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粮食安全的核心思想。材料二

宋神宗时大搞农田水利。北宋中期在南方修复并兴建了许多圩(围)田和其他水利设施。宋太宗曾令江南、两浙等诸州长吏,劝谕百姓种植北方的粟、麦、黍、豆等作物。宋真宗时,将从越南引进、原在福建种植的占城稻,下令推广到长江和淮河流域。南宋时,太湖地区便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为促进粮食生产发展采取的措施。分析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九连丰,总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口粮自给率在100%以上,谷物自给率在95%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约48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摘编自《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人民日报2023年5月12日(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战略建言献策。18.(本题13.0分)生产关系的调整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与社会转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货币地租由封建性转变为资本主义也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但农奴制的基本废除毕竟是西欧经济结构演变中的一大转折,具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意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在西欧的发生,正是以封建农奴制的解体为历史前提的。——摘编自《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材料二

在19世纪60年代,俄罗斯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它们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三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历史时期来总结党百年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根据面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中心任务与时代要求同频共振适时制定或调整农村土地政策在党创造伟大成就的光辉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的百年发展历程及其经验启示》(1)指出材料一中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具体表现。(2)根据材料二划线部分的提示信息,说明材料观点的正确性。(3)根据材料三,指出建国后我国不同时期调整农村土地政策的依据,并简述不同时期农村土地政策调整的基本历程。19.(本题13.0分)国家的崛起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见证了世界历史的走向。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各种硬件和软件来看,英国是世界上最不具备崛起条件的国家之一……但就是这样一个国家,近代却从欧洲边缘的弱国变成欧洲强国,再从众多欧洲强国中脱颖而出,称霸世界长达100多年,成就了迄今任何国家都没有超过的伟业。英国这样一个弱小国家的崛起,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大战略与英国近代崛起》材料二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大国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在全球实力对比所发生的一切变化中,对未来最富有决定性作用的是美国的崛起。——《大国兴衰》材料三

苏联的工业产量在世界工业总量中的比重由1929年的3.7%和1913年沙皇俄国的2.6%攀升到1937年的13.7%。例如发电量,苏联就由世界第十五位一跃上升至世界第三位。在机器制造业、拖拉机、卡车,还有其他生产行业方面,苏联的产量也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政治动员议题的建构、实施及效果评价:对斯达汉诺夫运动的考察》(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英国是如何“从众多欧洲强国中脱颖而出”的。(2)根据材料二,分析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美国崛起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是如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的。(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国家崛起的因素。20.(本题13.0分)美国与欧洲的关系历来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两者关系的发展也对世界近现代史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个强大和独立的欧洲(即不受苏联控制的欧洲)是符合美国长远利益的,并且会有助于减轻美国的防务负担——即使承认这样一个欧洲也可能成为它(美国)经济上和外交上的竞争对手的情况下。——摘编自【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请选择材料中的一种观点,结合冷战以来的相关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

参考答案1.【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北京人”和所学可知,北京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使用打制石器,会保存火种,D项正确;猪纹陶钵可以用于研究河姆渡居民生产生活状况,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排除C项。故选D项。2.【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从原始社会末期“传位贤者”的禅让制,到夏朝时期的“王位世袭”,自此“公天下”变为“家天下”,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或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政治制度适应经济变化,C项正确;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体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阶级压迫的出现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A项;分封制是西周为巩固疆土,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实行的制度,排除B项;从禅让制到世袭制,体现的是生产力发展,道德水准下降不是根源,排除D项。故选C项。3.【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北朝文人的作品除了与生俱来的游牧文化底色外,还吸纳了中原地区朴实敦厚的儒家文化;而南朝文人的诗歌除一以贯之的文学气质外,风格也渐趋于雄健豪迈之风”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文人相互借鉴,促进了文学风格的变化,说明民族交融促进文化发展,A项正确;材料强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政权更迭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发展,排除C项;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少数民族汉化,但南朝政权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4.【答案】A【详解】通过观察第一幅地图“西汉商业城市分布图”可知,西汉的商业城市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黄河下游地区。通过观察第二幅地图“唐朝商业城市分布图”可知,唐朝的商业城市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长江下游地区。通过联系两幅商业城市分布图可知题干意在说明我国古代经济格局有所变化,A项正确;人口南迁导致经济重心的南迁,排除B项;南方资源相对丰富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排除C项;政治重心发生转移说法错误,题目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D项。故选A项。5.【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纷起,军阀混战是导致东汉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不安,战争不断,人口大量死亡或流徙,盛唐以后的人口数都出现剧烈下降,共同原因是频繁战乱,D项正确;劳役繁重属于秦朝灭亡的原因,排除A项;严刑峻法属于秦朝灭亡的原因,排除B项;自然灾害不属于东汉末年和盛唐以后的人口数都出现剧烈下降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6.【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从唐朝到明清时期,君臣之间从“坐而论道”到“站而论道”、“跪奏笔录”,体现了君权在不断强化,B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君臣关系的变化,不是强调官员地位低,而是皇帝权力的强化,排除A项;上朝礼仪的变化体现的是君主权力的强化,体现不出君臣关系日益紧张,排除C项;礼仪制度不断变迁是现象,不是本质,排除D项。故选B项。7.【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林公忧国难,华夏患民暗。亮剑倾鸦片,扬威见赤心”和所学可知,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1839年6月3日到25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缴获的全部鸦片。虎门销烟的壮举,打击了外国侵略着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A项正确;黄海海战在1894年,廊坊之战在1900年,武昌起义在1911年,距今都不到180年,排除BCD项。故选A项。8.【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但它对整个社会秩序的更新和重构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开启了一个让新事物能够从旧秩序中破土萌芽并成长起来的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对整个社会秩序的重构是指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得新事物能够从旧秩序中破土而出,D项正确;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而非奠定了广泛群众基础,排除A项;辛亥革命并未改变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B项;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死后中国优进入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因此稳定了政治经济秩序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9.【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是一个反动派走向灭亡、人民走向胜利的“转折点”,C项正确;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的标志,排除A项;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是抗战胜利后中共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的努力,排除B项;东北全境基本解放是辽沈战役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0.【答案】A【详解】根据图表,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出兵干涉;10月,美国越过三八线,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借鉴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与题干时间段不符,排除B项;三大改造的时间是1953年到1956年,排除C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排除D项。故选A项。11.【答案】D【详解】据图片可看出,20世纪70年代以后,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激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会见了尼克松,周恩来与尼克松举行了会谈。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这刺激了其他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D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1953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并未激增,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万隆会议期间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其时间是1955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并未激增,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C项。故选D项。12.【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涉及的事件分别是海峡两岸达成的“九二共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都是关于我国在统一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因此反映的共同主题应为祖国统一,C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国家统一,未体现军队建设,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国家统一,未涉及民族团结,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我国内政,未体现外交成就,排除D项。故选C项。13.【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杀害婆罗门,罪犯要被处死……杀害首陀罗,罪犯需守戒1年,并交出10头母牛和1头公牛”,可见杀害婆罗门和首陀罗的处罚相差巨大,这说明种姓之间不平等性明显,C项正确;种姓制度维持社会稳定,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A项;不同种姓之间不能交流,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杀害婆罗门和首陀罗的处罚相差巨大,无法说明种姓制度成为统治工具,排除D项。故选C项。14.【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的船队从刘家港出发,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1519--1522年,麦哲伦率领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返回欧洲,完成了环球航行。因此,新航路开辟和郑和下西洋路线都曾途经东南亚,C项正确;资本积累的需要,与新航路开辟相关,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排除A项;新航路的开辟,是以殖民扩张为目的,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排除B项;“推动全球商业往来”的说法与郑和下西洋的结果不符,因为郑和下西洋,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但没有推动全球商业往来,排除D项。故选C项。15.【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参议院行驶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和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都体现分权制衡的原则,B项正确;两部法律没有扫清资本主义发展障碍,排除A项;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排除C项;两部法律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排除D项。故选B项。16.【答案】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开始实施“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使美国逐步摆脱了经济危机,由题干可知,美国设立了新的政府机构,兴办了众多公共工程,这说明罗斯福通过多种渠道来缓解就业压力、刺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A符合题意;题干涉及的是公共工程的兴办,未提到金融手段,B不符合题意;题干涉及的是公共工程的兴办,未提到制定法规,C不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干预经济,而不是“控制市场”,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A。17.【答案】(1)核心思想:民本思想。(2)措施:兴修水利;政府鼓励种植北方农作物;引进并推广占城稻。影响:为农业生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粮食产量;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3)建言献策:重视农业发展;以科技作保障;保证种源,摆脱依赖(依靠自身)等。【详解】(1)核心思想:根据材料“并形成了以民本思想为核心的古代粮食安全思想”可以得出我国古代粮食安全的核心思想是民本思想。(2)措施:根据材料“宋神宗时大搞农田水利。北宋中期在南方修复并兴建了许多圩(围)田和其他水利设施”可以得出措施有兴修水利;根据材料“宋太宗曾令江南、两浙等诸州长吏,劝谕百姓种植北方的粟、麦、黍、豆等作物”可以得出措施有政府鼓励种植北方农作物;根据材料“宋真宗时,将从越南引进、原在福建种植的占城稻,下令推广到长江和淮河流域”可以得出措施有引进并推广占城稻。影响:根据材料“苏湖熟,天下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些措施的推行为农业生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粮食产量;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3)建言献策:根据材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可以得出要重视农业发展;根据材料“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可以得出以科技作保障;保证种源,摆脱依赖(依靠自身)等。18.【答案】(1)表现:中世纪晚庄园的瓦解;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封建农奴制的瓦解。(2)俄国:面对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和国内农奴制危机深重;亚历山大二世积极向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进行农奴制改革。废除农奴制,使农奴成为法律上的自由人;同时农奴可赎买一块儿份地,这样为如果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日本:面对“黑船事件”引发的民族危机及幕府统治,日本积极向西方学习,发动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进行明治维新。通过废藩置县、殖产兴业、地税改革、文明开化等措施使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民族危机。(3)依据:农民的利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的国情;经济发展的规律等。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耕者有其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50—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了土地公有,改变了土地分散经营的弊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年至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改革经营管理方式,突破了人民公社体制的束缚,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货币地租由封建性转变为资本主义也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具体表现有中世纪晚庄园的瓦解;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在西欧的发生”可知,具体表现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在西欧的发生;根据材料“但农奴制的基本废除毕竟是西欧经济结构演变中的一大转折,具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意义”可知,具体表现有封建农奴制的瓦解。(2)俄国:根据材料“在19世纪60年代,俄罗斯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的行为是面对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和国内农奴制危机深重;亚历山大二世积极向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进行农奴制改革。废除农奴制,使农奴成为法律上的自由人;同时农奴可赎买一块儿份地,这样为如果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日本:根据材料“在19世纪60年代,俄罗斯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的行为是面对“黑船事件”引发的民族危机及幕府统治,日本积极向西方学习,发动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进行明治维新。通过废藩置县、殖产兴业、地税改革、文明开化等措施使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民族危机。(3)依据:根据材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根据面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中心任务与时代要求同频共振适时制定或调整农村土地政策在党创造伟大成就的光辉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后我国不同时期调整农村土地政策的依据是农民的利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的国情;经济发展的规律等。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时期农村土地政策调整的基本历程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耕者有其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50—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了土地公有,改变了土地分散经营的弊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年至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改革经营管理方式,突破了人民公社体制的束缚,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19.【答案】(1)措施:政治:确立代议制;经济:开展工业革命;技术:创新技术;对外:对外进行殖民扩张。(2)原因:经济迅速发展;科技创新;军事强盛及对外征战。(3)措施: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4)因素:政治体制的革新;技术创新;经济的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等。【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近代却从欧洲边缘的弱国变成欧洲强国,再从众多欧洲强国中脱颖而出,称霸世界长达100多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力,开始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即建立了先进的政治制度,这为英国的崛起提供了重要的政治条件;18世纪中后期,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促进了本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为英国的崛起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在工业革命革命过程中,英国重视技术创新,为英国的崛起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英国积极对外殖民扩张,适应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2)原因:根据材料“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可知,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