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含反思)_第1页
为人民服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含反思)_第2页
为人民服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含反思)_第3页
为人民服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含反思)_第4页
为人民服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含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为人民服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含反思)

12.为人民服务

[教学目标]

1.会写9个生字,会写1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3自然段。

3.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叙述的。

4.联系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说说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叙述的。

2.联系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说说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彻、迁"等9个生字,掌握“彻底、死得其所”等词语。

2.知道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个方面的意思,把握课文内容。(重点)

3.体会课文严谨的结构,把握各自然段之间内在的联系。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家看到过阅兵仪式吗?(预设回答:看过,还想再看一遍)那壮观的画面真是振奋人心,令人难忘。让我们再回顾一下解放军叔叔的风采(播放视频)

2.看完视频后提问:你们听见解放军叔叔那响亮的口号喊得是什么吗?(预设回答:为人民服务!)对!“为人民服务”,那你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提出来的?

请大家快速默读一遍课文,在文中寻找答案并且圈出来。

(毛泽东提出的这句话,是在张思德追悼会上提出的。)

二、人物介绍及写作背景

1.人物简介:张思德(1915—1944):1915年出生于四川仪陇。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11月为中共中央警卫团战士。1944年9月,在陕北安塞山中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时年29岁。(插入相关视频)

2.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诗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

他平生于政务、军旅之暇,喜爱诗词、书法,用功尤勤,造诣甚深。作品:《论持久战》《为人民服务》《实践论》等;诗词作品:《长征》《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等。

3.写作背景:1944年9月8日,中央直属机关在延安凤凰山脚枣园操场上为张思德举行了追悼会。毛主席亲笔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下午1时以后,毛主席迈着沉重的步子走上祭台,作了题目是《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过渡:张思德同志是为了救战友而牺牲的,毛主席在演讲中有没有具体介绍张思德的事迹?他是如何评价张思德同志的?他还讲了哪些内容?让我们带着这几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为人民服务》。

1.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些内容?

2.检查预习情况。

(1)课件出示词语:

泰山彻底批评鸿毛问鼎牺牲追悼埋葬精兵简政

苦刑冷笑残暴匪徒法庭袍子含糊皮靴执行过度

指名读词语。齐读词语。

(3)重点正音:彻(chè)底鸿(hóng)毛问鼎(dǐng)牺(xī)牲追悼(dào)埋葬(zàng)

(4)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3.书写指导

(1)“泰"字撇捺长而舒展;“氺”两边对称,相互呼应,不要写成“水"。

(2)“牺”字左窄右宽。“牜"第四笔变提,“西”里面不要多一横。

(3)“葬"字上中下宜紧凑,“死”写得稍扁;下部宽大,横长托上。

4.词语解释。

(1)寄托:把感情、希望、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物上。

(2)牺牲:为正义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

(3)哀思:悲哀、思念的感情。

(4)精兵简政: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5)追悼:沉痛地怀念死者,表示哀悼的意思。

(6)五湖四海:泛指全国各地。文中可理解为革命队伍的人来自全国各地。

(7)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为人民服务)

2.你知道“服务"是什么意思吗?

(服务是指为集体(或别人的)利益或为某种事业而工作。)

3.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主要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1自然段——明确“我们这个队伍"的性质。

第2自然段——论述如何对待“死”。

第3自然段——论述如何对待批评。

第4自然段——论述如何对待困难。

第5自然段——论述如何对待“我们的队伍"里死去的同志。

4.听一听歌曲《为了谁》,说说你对“为人民服务”的理解。(课件出示)

“为人民服务"就是指为了__________而工作。__________为人民做事,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__________。

5.(1)自由读第1自然段,结合这一自然段中的词语说说什么是为人民服务?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完全”说明我们这个队伍是百分之百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则说明了我们这个队伍无论在什么时候,做什么工作,时刻都想着人民。这句话揭示了党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和标准,党和军队与人民群众有着密切关系。)

(2)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指出张思德同志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之一。)

6.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毛主席的演讲中只有两句话提到了张思德,这是为什么?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毛主席针对当时革命队伍存在的问题进行演讲,是要号召革命队伍中的每一个同志都要向张思徳同志学习,学习他的精神,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五、课堂小结,随堂演练

1.《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这篇演讲稿着重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一篇典型的演讲词。毛主席针对当时革命队伍存在的问题进行演讲,是要号召革命队伍中的每一个同志都要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学习他的精神,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认清生字字形,描红、临写生字。

3.熟读课文。

4.搜集毛泽东的诗词,可以和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3自然段。

2.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叙述的。

3.联系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说说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快速默读课文,回忆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个方面的意思。

(1)如何对待死亡(2)如何对待批评(3)如何对待困难(4)如何对待死去的同志

二、品读课文,验证观点

1.请大家自由朗读第2—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具体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1)朗读第2自然段,说说这四句话之间有什么关系。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第一句话提出了观点,后三句话是对第一句话的解释说明。)

(2)读一读,说说你对画线句的理解。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有价值,有意义,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无价值,无意义,比鸿毛还轻。)

人物简介: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公元前90年),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们在课内外积累了许多关于生死的名言,你还记得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这些都是关于生死的经典名言,它们表达了英雄气概、民族气节,读来是那样的可歌可泣、可敬可佩。所以,毛主席用的第一招就是引经据典。)

(3)读读这些加点的词语和词组,你有什么发现?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这一句具体解释了什么样的死比泰山还重,什么样的死逼鸿毛还轻。进一步证实了“死的意义有不同"这一观点。前面和后面不仅内容相反,而且情感也有天壤之别。前面是极力颂扬,后面表现出极为厌恶的情感。)

(4)结合资料,说说为什么张思德的死重于泰山。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张思德牢记革命队伍的宗旨,为人民的利益工作,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他的死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5)还有哪些人的死重于泰山?

(李大钊、董存瑞、黄大年……)

教师点拨:在第2自然段中,毛主席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接着引用古人的话证明观点,然后说明不同的人死的意义的区别是什么,最后肯定张思德同志的死比泰山还重。张思德同志虽然永远离去了,但他身上最可贵、最朴素、最永恒的精神—为人民服务却永远留在人们心间!

2.通过第2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毛主席用了引用、对比、举例子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你能用这样的方法自主学习“不怕批评”和“团结互助"部分的内容吗?

(1)读一读,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2)画出关联词,想一想这段话讲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教师点拨:“因为……所以……、如果……就……、不管……都……、只要……就……”这些关联词的使用使得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更紧密,结构更清晰;句意转折、承接、递进等关系明确,表达更具有条理性。

(3)这段话围绕“不怕批评"这个中心意思,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第一句写了如果“我们”有错误就不怕别人批评和指正;第二句指出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四句讲我们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对人民有好处的批评,明确了正确的批评的标准。这四句话的内容越来越具体,逐层深入地阐明了正确对待批评的问题。)

(4)此处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阐明我们不怕批评?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话?

(用“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的提出的例子来证明“我们”不怕批评,更有说服力。人民的利益是衡量对错的标准。要使我们的队伍兴旺起来,就必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好的,坚持对人民有益的,改正错的,改正对人民无益的。)

三、再读课文,深化理解

1.自读课文第4—5自然段,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或不懂的句子,然后在小组中说说你对重点句的理解,在相应的位置做好批注。最后再把不懂的句子画出来,小组里的几个同学共同讨论,互相补充。

(1)请学生读自己画出的重点句,再谈谈自己的理解。

预设:①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

(“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指的是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华南等抗日根据地。当时这些根据地的人口总和是九千一百万。这句话是说,还要扩大抗日革命根据地,才能取得全民族,全中国的解放。可见,当时为人民服务的共同目标就是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民族。)

②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这句话是说,革命斗争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很多艰难困苦。但是,我们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民族的解放,必须要克服一切困难,为此,我们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直到取得胜利。)

③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

(先讲“我们要努力奋斗”,再讲“要奋斗就会有牺牲”,然后用“但是”一转,讲死的意义,最后用“不过"一转,写要“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论述缜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④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的。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

(2)把小组讨论后理解仍有困难的句子提出来集体讨论,思考:为什么要开追悼会

(开追悼会为了怀念死者,怀念那些曾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做过贡献的人,同时开追悼会也能使人民更加团结,使整个民族团结起来。)

2.读一读,说说“共同的革命目标"是指什么。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

(取得全民族的解放,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3.为实现这一革命目标应该怎么做?

(①不怕苦难②不怕牺牲③互相爱护)

四、概括归纳,拓展延伸

1.说说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然后选派代表在全班汇报。

(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如何对待“死”——强调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如何对待批评——强调不怕别人指出我们的缺点;如何对待困难——强调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和光明;如何对待死去的同志——强调不管是谁,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

2.这篇演讲词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本文通过悼念张思德,讲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3.写法借鉴: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述

(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是以议论为主的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围绕一个中心论点论述,首先要确定文章的中心论点,其次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论述,注重摆事实、讲道理;另外,在论述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简练、论据充实。

围绕一个中心论点论述,可以使中心明确,有据可依,有的放矢,让文章有说服力。)

4.拓展延伸

演讲和演讲词

在某一特定的、正式的场合,面对听众把自己对某一问题或事件的看法较为系统全面地说出来,这就是演讲。演讲时所说的内容就是演讲词。

在内容上,应视有关集会或活动的要求而定,力求中心明确,言之有物;在表达上,偏重于议论说明,也不排斥必要的记叙、抒情,力求条理清楚不繁杂。

五、布置作业,读写迁移

1.背诵2—3自然段。

2.课下观看电影《张思德》,然后写下自己的感受。

3.推荐阅读革命题材的小说,如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徐光耀的《小兵张嘎》,王愿坚的《小游击队员》等,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找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

提出观点: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为___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死观)献身为革命

人具体论证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批评观)

民___不怕牺牲,团结奋斗(团结观)一切为人民

务得出结论:寄托哀思,使整个民族团结起来

教学反思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全文阐述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文章围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进行了论述。学生对课文的背景了解过少,而且这是学生初次接触议论文,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对学生来说,是无趣的,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的补充,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同时渗透对学生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课后作业注重阅读拓展,让学生自读革命先辈的事迹,深化情感。

14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决"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4.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语文要素】

5.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2.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读写“援、俱、弗”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学弈》。

3.能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内容。(重点)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其实”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上》中的一篇文章--《学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文言文。

2.板书课文标题,学生齐读课文标题。

3.借助注释,解释题目大意:学习下围棋。

4.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在的山东邹城东南)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鸿(hóng)鹄(hú)诲(huì)惟(wéi)缴(zhuó)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再读古文,要有节奏地读,不但要读正确,还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做到声断气连。(学生练读,再指名读)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

4.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5.书写指导

指导书写“援、俱”,提醒学生注意笔顺(课件出示:“援、俱"字的笔顺分解图)

6.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三、反复朗读,疏通大意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由朗读课文。

2.讨论交流:《学弈》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分小组交流,集体讨论。

明确:《学弈》讲述的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三心二意,以致于后一个人的棋艺不如前一个人的故事。

学弈

人物做法结果

一人

另一人

弈秋的思考

对照《学弈》的注释,阅读原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四、研读课文,领悟道理

1.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2)思考:“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开篇交代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为下文写两个人跟他学下棋作铺垫。

(3)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

(4)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译文: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鸿鹄将要飞到这里来,想取过弓箭,把它射下来。)

(5)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译文: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专心致志的那个人吗?回答:不是这样的。)

2.聚焦异同,对比态度。

(1)思考: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却比不上另一个人,原因是什么?试着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造成二人学习结果不同的原因,在文中批画出来。

(3)同桌交流,个别汇报。

预设:

由“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两句可知,二人学下棋时的表现截然不同。

3.情境朗读,揭示道理。

(1)同桌合作朗读,展现棋盘前两个人截然不同的表现。朗读时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入适当的表情和动作。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2)讨论交流:结合大家的表演以及书上的插图,你觉得他们二人当时分别在想什么呢?你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两人不同的学习状态吗?

预设: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聚精会神……三心二意心不在焉心猿意马……

(3)讨论交流: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学下棋,为什么学习效果截然不同呢?

教师点拨:因为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4)领悟道理:两人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和之后产生的截然不同的学习成果,让我们明白了孟子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5)指导背诵:同桌互相合作诵读,一人说句意,一人对原句。在此基础上,自主背诵。

五、拓展延伸,随堂演练

1.拓展延伸:孟子名句节选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写出“之”字在下列句子中的意思。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_________(_________)

②惟弈秋之为听。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人虽听之。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思援弓缴而射之。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练笔:学习了《学弈》这篇课文以后,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给老师、父母、同学听,课后写一篇心得体会。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两小儿辩日》。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决"的意思,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的内容。(重点)

3.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难点)

一、质疑导入,感受新知

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

(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子围绕太阳进行辩论这件事。)

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3.相关介绍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列子主张清静无为,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学生及再传学生把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盂(yú)沧(cāng)沧凉凉孰(shú)汝(rǔ)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再读古文,要有节奏地读,不但要读正确,还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做到声断气连。(学生练读,再指名读)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日:“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4.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三、反复朗读,疏通大意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由朗读课文。

2.讨论交流:《两小儿辩日》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根据自学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后教师请一组展示,其余同学进行补充。

(2)同桌之间相互讲一讲课文大意,互相检查是否清楚、完整。

教师点拨:《两小儿辩日》写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何时离人远,何时离人近,双方各执一词就连博学的孔子也不能做出正确判断的事。

3.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孔子到东边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2)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大得像车盖,到了正午就像圆盘一样小,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3)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孔子无法判断(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三、朗读课文,领悟道理

1.合作探究:两小儿为何辩斗?试着从文中提取两小儿的观点、理由,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两小儿辩日

人物观点依据

一小儿太阳:初升时近,正午时远。远小近大:太阳刚出时像()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一般小了。

一小儿太阳:初升时(),正午时()。近()远():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里一样热。

2.读原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两小儿辩日

人物观点依据

一小儿太阳:初升时近,正午时远。远小近大:太阳刚出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盘盂)一般小了。

一小儿太阳:初升时(远),正午时(近)。近(热)远(凉):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汤)里一样热。

提示:都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讨论交流:两个小孩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他们既然说的都符合事实,为什么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呢?

汇报交流:(1)根据视觉判断:距离近则物体形状大,远则物体形状小。

(2)根据感觉推论:靠近热源就感觉热,远离热源就感觉凉。

提示:两小儿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3)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读时结合神态、动作来体现争辩的情景。

4.合作探究: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孔子给他们怎样判决的?

(不能决也;自主表演“问孔子”的情景;孔子实事求是、谦虚谨慎。

5.两小儿辩斗正酣,请孔子决断,偏偏“孔子不能决也”,这是为什么?

预设1:仅从两小儿所言判断,皆有理有据,孔子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