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版教材方剂学总论_第1页
七版教材方剂学总论_第2页
七版教材方剂学总论_第3页
七版教材方剂学总论_第4页
七版教材方剂学总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方剂学教材:新世纪《方剂学》对象:2005级中药学本科主讲:袁立霞

方剂学方医方、药方、处方代表一定的规律和法度剂“齐”,整合,整齐调和,调配

方剂——按照一定规律将药物调配,具有特定剂型的中药处方。

辨证立法选药、定量、配伍组成原则方剂剂型、用法方剂是辨证论治的产物,是中医临床防治疾病的主要工具,是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今医家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的载体。

方剂的组成正确与否,处方的好与坏,对疾病的转归起着决定性作用,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与死。绪言方剂学的概念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方剂学是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理,依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法,依据辨证,确立治疗方法;方,依据治法进行处方;药,依据处方调配药物。方剂学的性质

方剂学属于基础课,是中医药学各专业的必修课和主干课。

融会基础理论

掌握方剂知识

培养应用能力

学习目的

学习方法

①要有扎实的中药学知识;②具备熟练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知识;③深入理解方剂的组方原理与配伍变化,对组成和功用相近的方剂要进行鉴别、比较,分析其用法、用量、功用、主治的异同,从中理解配伍规律及配伍变化。上篇总论

第一节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的起源与发展“源远流长”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方剂的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在寻找食物过程中已经发现了药物。最初只是用单味药治病,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认识到几味药配合治病比单味药治疗效果好,于是便逐渐形成了方剂。起源:单药单方

复方

数量:少多发展组方:粗糙严谨

应用:经验理论《五十二病方》是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载方283首52种病一.先秦时期《黄帝内经》13首方二.两汉时期春秋战国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合计载方314首汉代,张仲景著载方113首载方262首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肘后备急方》东晋•葛洪著约2000余首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孙思邈著载方5000余首载方2900余首《外台秘要》唐•王焘著载方6000余首四.隋唐时期《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宋代载方16834首第一部由国家组织编写的方书赵佶载方近20000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五.宋元时期“金元四大家”开方论先河即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伤寒明理论》成无己著《金匮方论衍义》赵以德著首次以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普济方》明•朱肃编

载方61739首现存古籍最大的一部方书六.明清时期《温病条辨》吴瑭

《温热经纬》王孟英《中医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学院96592余首七.近现代时期第二章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治法概述治法广义狭义第二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从法出,以法统方

——治法是组方的依据从方见法,以方验法

——方剂是治法的体现“八法”

汗、吐、下、和、温、清、补、消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清代程钟龄第三节常用治法

“八法”汗法吐法下法和法补法消法温法清法汗法是通过解表、疏风、宣肺等方法,使邪气从表而解。适用于各种有表证,如外感表证,外感咳嗽、疮疡初起,水肿中的风水等。吐法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毒物等从口中吐出。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或毒物尚在胃中等。下法下法是通过泻下的方法,使停留在胃肠的有形积滞从大便排出。适用于各种积滞为病。如燥屎内结、冷积、食积、痰积、瘀血等。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表里、阴阳不和的病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少阳病、肝脾不和、肠胃不和、表里同病、寒热错杂等病证。清法清法是用寒凉药清除里热的一种治法。适用于热证、火证、热毒以及虚热等。由于热邪所在部位不同,所以清法又分为清气分热、清血分热、清脏腑热等。温法温法是用温热药祛除里寒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各种里寒证和阳虚证。消法消法是通过消导、疏利的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有形之邪,得以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补法补法是通过补养的方法,恢复人体正气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各种虚证,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脏腑虚损等。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七方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伤寒明理论》明确提出“大、小、缓、急、奇、偶、复”(中)

《五十二病方》《伤寒论》《金匮要略》《太平圣惠方》《普济方》病证分类祖方分类最早见于《内经》确切以组成分类的明代施沛《祖剂》功用分类“十剂”。北齐徐之才《药对》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分类药物。宋代赵佶《圣济经》加一个“剂”字。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药方论》明确提出:“制方之体,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宣可去壅、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泻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去怯、滑可去著、涩可去脱、燥可去湿、湿可去枯。

明代,张景岳“八阵”。补阵,和阵,攻阵,散阵,寒阵,热阵,固阵,因阵。清代,程钟龄“八法”

综合分类

《医方集解》《成方切用》《成方便读》《医方集解》清代汪昂著,按补养、发表、和解、攻里、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等共分22剂。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第一节方剂的配伍目的“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1.增加药力2.产生协同作用3.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发挥作用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第二节方剂的基本结构

依法选方,主从有序

辅反成制,方证相合

方剂的组方结构

君臣佐使君药

针对证候病机的主要方面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剂中不可缺少。

剂量相对其作臣、佐、使药时较大。臣药

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

①佐助药

②佐制药

③反佐药1.佐助药加强君臣药的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2.佐制药减轻或消除君臣药的毒烈之性3.反佐药根据病情需要在方中配伍少量与君药性味或作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反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

①引经药

②调和药1.引经药引导它药达于病所某些药物对某脏某经有较强的治疗作用。2.调和药调和诸药,特别是在用大辛大热,大苦大寒之品或药力较猛的药物时,往往配伍一些甘缓之品以调和之,减轻或消除各药配合之后的不良反应。《伤寒论》麻黄汤如麻黄三两桂枝

二两杏仁

七十个炙甘草

一两麻黄9g君辛温发汗,宣肺平喘臣桂枝6g与麻黄合用,可使风寒去,表气和发汗解表,调和营卫

利肺平喘佐杏仁6g

与麻黄合用,可使邪气去,肺气和炙草3g使调和药性,延缓药力

与桂枝合用,辛甘化阳功用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主治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在“君臣佐使”组方结构理论的指导下遣药组方,可使方中诸药主从有序,相辅相制,各药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密切的配合,从而使方剂成为配伍严谨的有机整体,充分体现组方原则的要求。主从有序相辅相制有机整体第三节方剂的变化形式

1.药味加减的变化

①君药不变,方剂主要功效不变

②君药改变,方剂作用性质变化*2.药量增减的变化

①改变作用强度

②改变作用性质*

3.剂型更换的变化

①口服给药,改变药力峻缓

②静脉给药,改变作用性质*第五章剂型常用剂型一.剂型的定义:剂型是指所组之方依病情与药物的特点制成的一定的型态。剂型的发展:1.《内经》:汤、丸、散、膏、酒、丹2.明,《本草纲目》:40余种3.建国后:发展了片剂、冲剂、注射剂,口服液,软胶囊等等。常用剂型简介:1.汤剂:水煎去渣取汁A:特点:(1)汤者荡也,吸收快(2)药效发挥较迅速(3)便于随证加减变化B.缺点:(1)不便携带(2)费时(3)浪费大

2.散剂:将药粉碎成细粉混匀

A.分类:(1)内服:七厘散(2)外用:金黄散,生肌散

B.内服散剂特点:(1)制作简便(2)吸收较快(3)节省药材(4)便于服用及携带(5)不易变质

3.丸剂:将药物细粉加粘合剂制成球形

A.特点:(1)丸者缓也,吸收较慢。但芳香类药物与毒剧药物制成的丸剂作用峻急。(2)药效持久(3)节省药材,体积小(4)便于携带与服用

B.分类:可分为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蜡丸等。

4.膏剂:将药物煎熬去渣浓缩成半固体,或将药材用适宜的溶媒浸出有效成分,去除溶媒,调整浓度至规定标准。

A.分类及特点:可分为内服与外用内服:(1)流浸膏:益母草流浸膏(2)浸膏:龙胆草浸膏(3)煎膏:即膏滋,枇杷膏特点:(1)体积小(2)含量高(3)便于服用,携带(4)口味甜美,有滋润补益作用外用:(1)软膏:药膏。特点:吸收慢,药效持久运用:外科疮疡疔肿,烧烫伤,多用于皮肤、粘膜或创面(2)硬膏:膏药。麝香风湿膏特点:同软膏运用:跌打损伤,风湿痹痛

5.酒剂:将药物用酒浸泡或加温隔水炖煮,去渣取液。又称药酒。特点:活血通络作用,易于助长药效。运用:风湿与虚弱者。6.丹剂:可分为内服与外用。内服:每以药品贵重或药效显著而名之为丹。如至宝丹等。外用:称丹药。是某些矿物药经高温烧炼制成的不同结晶形状的制品。7.茶剂:将药物加工成粗末或制成块状,用沸水泡服。特点:服用方便,宜于长期服用。运用:感冒,胃肠疾病。

8.冲剂(颗粒剂):将药材提取物加赋形剂或部分药粉制成小颗粒。特点:体积小,含量高,作用迅速,味道可口。9.片剂:将药粉或提取物加辅料压制成片。特点:体积小,用量准确,味苦或具恶臭的药物压片后再包糖衣,更易于服用。

10.糖浆剂:将药材煎煮去渣浓缩后,加入适量蔗糖的水溶液。特点:吸收较快,服用方便,味甜适口11.口服液:将药材经提取制成的澄清液体。特点:吸收快,服用方便,量小,口感适宜。12.注射剂:将药物提取,精制,灭菌。特点:剂量准确,药效迅速,适于急救,不受消化系统影响,给药方便、快捷。第六章方剂的服法汤剂制备(掌握)服药方法(了解)一.煎药用具:(1)以瓦器、砂锅为好。(2)搪瓷器具亦可;(3)忌用铁、铜器皿。

二.煎药用水:洁净的冷水。

三.煎药火候:1.武火:急火称“武火”。急煎取其生而疏荡。如解表剂与泻下剂。2.文火:慢火称“文火”。久煎取其熟而停留。

如补益剂。四.煎药方法:1.注意事项:1)煎药前,先将药物浸泡20一30分钟,使其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对某些要求特殊煎法的药物,应在处方中注明:(1)先煎;(2)后下;(3)包煎;(4)单煎

(5)溶化:烊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