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五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二调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3/04/22/wKhkFmZg12aAM-EiAAIBzRSVHQ4950.jpg)
![河北省邯郸市五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二调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3/04/22/wKhkFmZg12aAM-EiAAIBzRSVHQ49502.jpg)
![河北省邯郸市五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二调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3/04/22/wKhkFmZg12aAM-EiAAIBzRSVHQ49503.jpg)
![河北省邯郸市五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二调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3/04/22/wKhkFmZg12aAM-EiAAIBzRSVHQ49504.jpg)
![河北省邯郸市五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二调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3/04/22/wKhkFmZg12aAM-EiAAIBzRSVHQ4950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邯郸市五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二调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
解析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
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
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
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历史的大尺度才能认清一个重大事件真正的价值意蕴。美国时代生活出版公司
出版的《人类1000年》一书表明,由来自世界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
共同推举出的、由近千年来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一百个重要事件中,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入选。应当说,这是抛开意识形态的歧见,从历史的大尺度来
审视长征的文化精神价值。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长征不过历时短短两年时间,不过屈指可数的二万五千里路
途,然而这段前所未闻、非比寻常的跋涉,却产生了撞击人类灵魂的巨大效应。
即使在过去的80年峥蛛岁月里,也没有阻断、终止人们对它的心往、追寻。难
以记数之后又有多少人,包括不同国度、不同信仰、不同肤色的人们"重走长征
1
路”。美国著名学者布热津斯基带领家人"重走"后,不无感慨地说:"对崭露头角
的新中国而言,长征的意义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的意义要深
刻得多。它是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它是克服落后东西的必要因素。"2002年,
英国历史学博士李爱德与朋友马普安徒步'长征"后,合著出版了《两个人的长征》
及摄影画册,就是想着影响"更多的人来关注长征这段历史
长征这段世所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的远征,其背后深藏着信仰、
精神的价值作用和巨大力量的奥秘。可以说,认识长征就是在认识人类自己,就
是在认识人的精神存在的价值,就是在感悟人们实践所具有的文化创造力。
所谓文化创造力,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以文化特有的精神价值和力量,去改变现状、
开拓未来的能力。人类在创造历史的同时创造文化,使人成为有思想、精神的文
化存在物。人类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历史的过程,就是在传承已有文化成果基
础上进行新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与人相互创造、相互促进一一文
化塑造新人,提升人作为历史主体的价值;人创造新的文化,并成为开创历史的
现实力量。
从根本上讲,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文化创造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思想和精神
引擎。历史在曲折中前进,文化在创造中发展。长征作为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
煌的策源地、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党和红军用非凡文化创造力
谱写的英雄史诗、竖起的历史丰碑。长征以其绝地重生、凤凰涅槃的神奇壮举告
诉人们,历史进程中的任何进步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历史境遇愈残酷,现实
考验愈严峻,付出的"代价"愈大,就愈能彰显精神力量超越现实物质条件局限的
巨大作用,愈加凸显文化创造力的精神和实践价值。
(摘编自邓一非《长征精神与文化创造力》)
材料二:
2
长征是中国革命的百科全书。关于长征,我们党的最经典论述和最形象叙述,是
由毛泽东完成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是毛泽东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仅两个多月,1935年12月27日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所作的报告。
这也是毛泽东在长征之后的第一篇文章。就在这次政治局全会上,中央提出中国
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也是全民族的先锋队的重大论断。这也是江泽民在庆
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提出"两个先锋队"思想的历•史源头。”这一次政
治局会议批评了党内那种认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和中国工人农民联合抗
日的错误观点,决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是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
。"毛泽东的这篇报告,虽然主题叫《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但报告阐
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于党和红军乃至于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来说,具有深
远战略意义。就在这篇报告中,毛泽东讲到了长征。这是毛泽东关于长征的最完
整论述。一般地说,诗用形象思维,理论文章用逻辑思维,而在毛泽东这里,形
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贯通的。
毛泽东说,"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的第一次,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毛泽东首先把长征放到中华民
族五千年文明史中作比较。他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
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
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
个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
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需要说明的是,毛泽东这里讲的只是中央红军长征,
而现在我们讲长征,是包括红军三大主力在内的。具体情况是,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11月,红二十五军撤出鄂豫皖苏区,进行战略转移。
3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党政机关撤离苏区开始长征。同年11月,
红二、红六军团撤离湘鄂川黔苏区向西转移。据统计,红军各路部队的长征,共
历时两年时间,行程六万五千余里,纵横十四个省。
毛泽东在当时只能做历史比较,不可能也没必要做国际比较。后来有的外国朋友
把长征比作《圣经》中古犹太人出埃及,比作汉尼拔挥师跨越阿尔卑斯山,比作
拿破仑从莫斯科撤退,比作希腊远征波斯后的色诺芬大撤退。但比较来比较去,
他们认为这些人类的远征都不能与中国长征相提并论。埃德加•斯诺说,长征在
人类历史上是无与伦比的,是一-次震撼世界的行军。2000年,美国《时代》周
刊把长征评选为一千年来影响世界的大事之一。
(摘编自李洪峰《论长征和长征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受到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共同推崇,因而对人
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B.英国人李爱德与马普安徒步"长征”是为了引起更多的人关注长征这段历史,这
说明长征影响了不同国度的人。
C.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和全民族的先锋队这一重大论断,为江泽民"两个先锋
队”思想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
D.《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是讲述长征的最完整论述,对党和红军乃至中
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影响深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征精神对人类影响深远,它产生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实践过程中,是人类
认识自我精神价值的必要因素。
B.人类创造历史的过程就是在传承已有文化成果基础上进行新创造的过程,这一
4
过程体现了文化与人相互作用。
C.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讲到了长征,对长征的有关
论述兼具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D.材料一主要采用议论的方式阐述长征的文化精神价值,而《长征胜利万岁》主
要运用叙述和描写展现红军战士的英勇和顽强。
3.下列选项中,无法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四段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画家李公麟一反过去的陈套,把陶渊明画在了江上,构图别致,立意新颖。
B.研究和应用传统文化中的科技知识,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C.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不仅是我们的重要节日,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D.《典籍里的中国》将晦涩难懂的《论语》《诗经》等典籍以电视综艺的形式呈
现。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加点部分"从历史的大尺度""从根本上讲”的作用。(4分)
5.材料二是如何论述"长征创造了历史"这一观点的?请结合材料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两个人的兵站
石钟山
①那是许多年前的一个初冬,一次突然而至的落雪,让兵站又一次与世隔绝了。
②打点好行装的战士常小兵,只能望雪兴叹了。背包以及随身的一切家当,昨天
晚上已经收拾妥当。就等今天一早山下的大站派车来接他,然后他就要告别工作
了5年的兵站。
③这是青藏线沿途中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兵站,窝在半山腰的-块平地上,
只有两个士兵的编制,归山脚下的大站管理。他们离大站还有一百多公里的山路。
5
整个青藏线,沿途大小兵站不计其数,保障着后方的人员和物资源源不断地送进
高原。[甲]常小兵把自己的兵站比喻成一个螺丝钉,虽然小,但不可缺少。
④每当迎接一批人到来,他们都是兴奋的、喜悦的,像招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这
时,兵站里才有了烟火气。每来一拨人,足以让两个士兵高兴上好几天。他们的
话题自然离不开这些人,当然都是些军人和探亲的家属。那些军人的妻子或女朋
友,穿着鲜亮,说话动听。她们匆匆地来了,又匆匆地走了,去奔赴她们爰人工
作的地方。
⑤两人的兵站,绝大部分时间里是冷清的,大批车队不会在他们这歇脚驻足。他
们早就计算好了行程和时间,路过他们两人兵站时,并不停留。两个人跑到路边,
向车队的战友们挥手致意。车队发现两个人,会鸣笛打招呼。偶尔地,也会有战
友摇下车窗,扔给他们一袋方便面或者一两个水果,摆摆手,笑着走了。他们听
着车队远去的隆隆声响,[乙]心里也跟着热闹过了。
⑥这是道路开封后的日常景象。一到秋天,突然一场雪之后,气温骤降,再连续
下几场雪,路便封了。他们兵站便成了一座孤岛,与世隔绝。他们要挨过漫长的
冬季,盼望着路上的雪和山上的雪一点点融化,直到再次热闹起来。
⑦常小兵在兵站工作5年了,5个春夏秋冬,他都是这么过来的。他习惯了这里
的一切。可今年不一样了,他到了要离开的时候。3天前,他就接到了今年退伍
的通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常小兵已经司空见惯了。每年的春天,他都会
见到一批车队,载着入伍的新兵,昂扬地向高原挺进。他注视过这些新兵的眼神,
有憧憬、有梦想,和自己刚参军时一样。他更多的是留意那些从高原上下来的退
伍老兵。他们摘去了肩章和领花,一律沉默着。在这些老兵的眼神.中,常小兵
体会到了什么叫成熟。如今,也轮到他退伍了。接到退伍通知那天,他的心境就
不一样了。有不舍、留恋,也有对未来美好的期待。
6
⑧参军满两年第一次回家探亲的时候,常小兵和王娟订了婚。王娟是他同学,从
初中到高中。后来,王娟考入护士学校,在老家镇医院当上了一名护士。两人上
学时就心生朦胧,他参军后,就一直通信。在公路解封期,十天半月,大站的人
上山送补给时,都会给他带来好几封王娟的信,通信频率几乎是隔天一封。大站
来人时,他也会把写给王娟的厚厚-叠信,塞给送给养的人,让他们带到山下寄
走。两人都知道,只要一到封冻期,他们就会有半年的时间接不到对方的信。
⑨大约在退伍前20天,常小兵就告诉王娟自己大概离队的日期。王娟告诉他,
自己要亲自来接他下山,还要看一看他信中说的兵站,然后到大城市里逛一逛,
准备他们春节时期结婚的用品。
⑩自从和王娟订婚后,他思念恋人的心情与日俱增,随着退伍的日子临近,几乎
到了顶点。
⑪[丙]现在却被这场突然而至的大雪瞬间浇灭了。
⑫大雪一落,山上路上一切都白雪皑皑,不仅路断了,连他们唯一通往大站的
电话线也断了。电话线中断是常有的事,比如,一次塌方、一场大风,或是一场
大雪,都会让脆弱的电话线中断。
⑬突然的落雪让常小兵打消了正常退伍的念头,他只能等待来年化雪的日子。
这几个月,他是怎么度过的,事后他自己都记不住了。每天出门的第一件事,就
是望山望雪,然后他就会拿出王娟的照片,看上一遍又一遍。王娟在他眼前阳光
温暖地笑着,笑容中透出对幸福的渴望。这是一张王娟新近寄来的照片,当时,
他们已经定好了婚期。
⑭在等待的日子里,他天天跑到山路上去,雪先是硬的,后来慢慢变软,最后
又在他手里开始融化。不经意间,远山近景的雪开始变薄、变淡,他的心也一点
点敞亮起来。他经常会想,王娟现在在干什么,她要来接他下山,她来过了吗?
7
眼看冰雪就要消融了,想着念着,雪就真的一点点化了。
⑮一天清晨,他突然听到了外面汽车的隆响。他以为是做梦,可轰鸣声一点点
地接近两个人的兵站,他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慌张地跑到外面。一辆越野车停
在了兵站门前。
⑯[丁]先是后座一侧车门打开,然后他看到一支拐杖探了出来,然后又看到一只
脚,王娟拄着一支拐梦一样地出现在他的面前。他呆怔地望着她,看见王娟眼角
有两行泪流了下来,嘴唇,颤抖着。他叫了一声:王娟。便扑了过去。
⑰王娟不仅如期地来接他了,还在这里和他一起熬过了漫长的冬季。接王娟的
车还没有行驶到大站,雪便落了。车无法行驶,王娟被困在一个兵站里。快化雪
的时候,她偷偷地向大站步行而来。结果,王娟被冻晕在半路上。找到她时,她
已经冻僵了,一条腿被冻伤。还没等完全康复,王娟就第一时间出现在他的面前。
⑱她终于见到了心爰的爰人。兵站的车载着两人,在小路上越驶越远。两人兵
站,送行的新兵站在高处,泪眼模糊着再也看不见他们了。
⑲两个人的兵站还在,又有了新故事。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两次写到兵站"与世隔绝",交代了戍边战士生活环境的恶劣,烘托出戍边
战士的坚韧品质。
B.小说通过常小兵接到退伍通知时心怀对未来美好的期待引发对其爱情的叙述,
故事衔接自然。
C.小说写了王娟到兵站接常小兵退伍的经历,正面表现了戍边生活的艰苦,突显
两人的美好爰情。
D.从小说结尾可知兵站的人员会有变动,但战士成边的使命不会变,新兵将会书
8
写新的戍边故事。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甲]可以看出常小兵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清楚自己虽是小兵,但也责任重
大。
B.句子[乙]中的“热闹"与段首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兵站日常生活的单调。
C.句子[丙]中的"浇灭"二字,既突出了雪下得大,也暗示了常小兵此时情绪的低
落。
D.句子[丁]运用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描写描绘常小兵与王娟的见面场景,
感人至深。
8.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第①至⑥段中常小兵的心理变化历程。(4分)
9.文学评论小组要以"兵站”为关键词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请围绕关键词写出
你的短评提纲。(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杨素,字处道,弘农华阴人也。十八年,突厥达头可汗犯塞,以素为灵州道行军
总管,出塞讨之。先是,诸将与虏战,每虑胡骑奔突,皆以戎车步骑相参,舆鹿
角为方阵,骑在其内。素谓人日:"此乃自固之道,非取胜之方也。"于是悉除旧法,
令诸军为骑阵。达头闻之大喜,日:"此天赐我也。"因下马仰天而拜,率精骑十余
万而至。素奋击,大破之,达头被重创而遁,杀伤不可胜计,群虏号哭而去。
素多权略,乘机赴敌,应变无方,然大抵驭戎严整,有犯军令者立斩之,无所宽
贷。每将临寇,辄求人过失而斩之,多者百余人,少不下十数。流血盈前,言笑
9
自若。及其对阵,先令--二百人赴敌,陷阵则已,如不能陷阵而还者,无问多少,
悉斩之。又令三二百人复进,还如向法。将士股慢,有必死之心,由是战无不胜,
称为名将。素时贵幸,言无不从,其从素征伐者,微功必录,至于他将,虽有大
功,多为文吏所谴却。故素虽严忍,士亦以此愿从焉。
(节选自《隋书•杨素传》)
材料二:
素之驭戎,胆整而喜诛。每战必求士之过失者斩之以令,常至百辈。而先以数百
人赴敌陷阵,不能而还却者悉斩之。复进以数百人,期必陷阵而止。是以士皆必
死,前无坚敌。嗟乎!素非有忍于士也,以为士之必死者乃所以决生,必生者乃
所以决死故也。唐之善于兵者,无若李.靖,其为书日:"畏我者不畏敌,畏敌者
不畏我。是以古之名将,十卒而杀其三者,成震于敌国;杀其一者,令行于三军」
靖岂以卒为不足爱哉?以为杀一而百奋,则奋者可期于胜也;纵一而百惰,则惰
者可期于败也。奋而克敌与夫惰而为敌所克则是杀者乃所以生之爰者乃所以害之
也。善为将者,能审乎此,则无恶乎其苟忍也。
(节选自宋•何去非《何博士备论・杨素论》)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
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奋而克A敌B与C夫惰D而为敌E所克F则是杀者G乃所以生之H爰者I乃
所以害之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可汗,古代鲜卑.突厥、契丹、匈奴蒙古等民族中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B."每虑胡骑奔突"中的"骑"指"骑兵",与成语"金戈铁骑"的"骑"意思不同。
C.贵幸,位尊且受君王宠信,其中"幸"与《阿房宫赋》中丝曼立远视,而望幸焉"
10
的"幸"意思不同。
D."复进以数百人"中的"复"与"复众人之所过"(《(老子〉四章》)中的"复"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素懂得变通,他出塞征讨突厥时改变了以往对胡人的布阵方法,命令各军列
为骑兵阵式,取得了成功。
B.杨素作战时会先命令一两百人进攻敌军阵营,如不能攻克便再命令二三百人进
攻,直到攻破敌营才停止。
C.士兵愿意跟随杨素主要是因为其微小的功劳也会被记录,而追随其他将领则即
使有大功劳也会被文官斥责拒绝。
D.材料二作者引用李靖的话,说明了李靖与杨素都是奉行"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一
作战理念,都不爰惜士兵的生命。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素奋击,大破之,达头被重创而遁,杀伤不可胜计,群虎号哭而去。
(2)善为将者,能审乎此,则无恶乎其苟忍也。
14.材料一说杨素"严忍",材料二却说"素非有忍于士也",仁者是否矛盾?请结合
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理解。(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晦日宴游
杜审言
日晦随寞荚①,春情著杏花。
解绅宜就水,张②幕会连沙。
歌管风轻度,池台日半斜。
11
更看金谷③骑,争向石崇家。
[注]①箕荚: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祥瑞之草。②张:通"帐"。③金谷:指大官僚石
崇的金谷园,金谷园景色一直被人们传颂,"金谷春晴"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写了人们在晦日这天追随祥瑞之草寞荚,趁着春意踏青赏花的情景。
B.颔联描绘了宴会上帐幕相连,人们在水边结伴而坐,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
C.颈联描写了歌管声的轻柔悠扬,"日半斜”流露出诗人对宴会即将结束的伤感。
D.尾联借人们争先恐后地去石崇曾居住过的金谷园,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爰。
16.在诗歌由初唐走向盛唐的发展道路上,杜审言的诗歌突破了传统官廷诗以阿
谀奉承或宫廷美人为题材的内容限制,语言.上呈现了‘风格清新,少浮靡之气"
的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这些特点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不学诗,无以言",《论语•阳货》中","两句强调
了学习《诗经》对于家庭和国家的重要意义。
(2)李白《将进酒》中,运用比喻的修辞表达对光阴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的两句
日〃"
XE,o
(3)《春江花月夜》中,","两句借大雁和鱼儿两个意
象来表现游子与思妇之间不能互通音讯的痛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秋分之日,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内"万涓成水,奔涌成潮
12
以"水"串联,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绵延文脉在此展现,诗情画意:烟雨江南的
唯美画卷因此而晕染,还有演变为波涛奔涌、潮起之江的动感浪花。
良渚玉琮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迎宾表演中使用"水玉琮"敲击出激昂鼓声,以
水为礼,击鼓迎宾,营造热烈的迎宾氛围。
秋日是观潮的好时节。地屏上,交叉潮、一线潮、回头潮、鱼鳞潮等钱塘潮
①。这是写实的潮,潮水的流动与翻涌都经过精准的技术计算,进行超高
比例的还原。
"弄潮儿"乘着冲浪板汇入潮中,身形与浪潮起伏呼应,展现出"弄潮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旗不湿”的飒爽英姿与拼搏精神。
当钱江大潮褪去,滩涂上生长出②的"大地之树",宛如一幅天然水墨画卷。
钱塘江的自然景观"潮汐树”是大自然的③,这是钱塘江的雄伟奇观。潮
起潮落,循环往复,潮水"灌溉"大地之树,带来生生不息的自然律动。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
改变原意。(4分)
20.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她是一位"人民艺术家",在演艺界有着崇高的地位和声望。
B.武汉,从来都不是一座"孤岛";湖北,从来都不是孤军作战。
C.每一项任务都必须落实,充分证明"夫下大事,必作于细"。
D.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姆潘巴现象,又名姆佩姆巴效应,指在同等容器、同等质量、同等冷却环境下,
13
温度略高的液体比温度略低的液体先结冰的现象。
这个现象,最早是一位叫姆潘巴的中学生注意到的。有一天,姆潘巴跟同学们一
起做牛奶冰淇淋,①他发现冰箱冷冻室内放冰格的空位已经所剩无几,②为了抢
占有限的冰箱空间,便直接把热牛奶放进了冰箱。③一个半小时后,他出乎意料
之外地发现,④他的牛奶已经结成冰了,⑤而且其他同学同时放进去的冷牛奶并
没有结冰。⑥姆潘巴感到非常奇怪,便问了很多老师,⑦最终问到了--位大学
物理学博士。⑧这个现象被后来称作姆潘巴现象。⑨而就这个现象,科学界争论
了至少三十年。《二十世纪十大科学骗局》这本书中提到姆潘巴现象只是愚人节
的产物,这一观点也被很多文章引用。起初也有不少学者并不相信姆潘巴现象,
A,人们感到不解并开始研究其中的原因。
姆潘巴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直到今天,科学家们B_0有人认为,冷水
里的溶解气体比热水里的多;有人认为,水加热之后,氢键能量变高;对形成冰
块有利;还有的科学家认为,冷冻时热水的对流比冷水的剧烈,降温更快……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逻辑严密,但不得改变原意。(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儒家经典《周易》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下传》中言:"《易》之
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
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周易》强调人生、社会、宇宙的普遍之"道"是生生不
已的发展变化,要趋势更新,有通达的智慧。
14
以上材料对我们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
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A项,"因而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错,因果倒置。长征对人类
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才会受到来自世界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专家
学者的共同推崇。B项,"英国人李爰德与马普安徒步'长征’是为了引起更多的
人关注长征这段历史"错,曲解文意。原文是说李爱德与马普安合著出版了《两
个人的长征》及摄影画册是想着影响"更多的人来关注长征这段历史",并不是指
两个人徒步"长征"这件事。D项,"《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是讲述长征的
最完整论述"错。文中是说《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是毛泽东关于长征的
最完整论述,并不是说《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是讲述长征的最完整论
述。故选.C项。)
2.A("是人类认识自我精神价值的必要因素"错,无中生有。文中是说"是克服落后
东西的必要因素",并没提及选项,且选项夸大了长征精神的作用。)
3.C(C项,只是对节日的简单陈述。ABD三项均体现了文化再创造。)
4.①"从历史的大尺度”限定了范围,强调了审视长征的文化精神价值的角度,表
明这个角度是抛开了意识形态的歧见的。②"从根本上讲"是从事物的根源或最本
质的问题上看,体现了文化与人类和历史的关系。③这两个短语都体现了议论文
语言的准确性与严谨性。(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
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5.①引用毛泽东关于长征的论述,从历史比较的角度,把长征放到中华民族五千
年文明史中作比较,突出了长征是"历史记录的第一次"。②列举外国朋友将长征
15
与汉尼拔挥师跨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从莫斯科撤退及希腊远征波斯后的色诺芬
大撤退等进行比较,并说明这些都无法与长征相提并论,突出了长征在人类历史
上的影响重大。③借助埃德加•斯诺的名家观点及长征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
一千年来影响世界的大事之一的事实,说明长征影响重大,创造了历史。(每点2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6.C("正面表现了戍边生活的艰苦"错,应该是"侧面表现"。)
7.D("运用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描写描绘常小兵与王娟的见面场景"错,没
有运用心理描写。)8.①面对突然而至的大雪,常小兵接受现实,打消了正常退
伍的念头。②常小兵调整心态,每天带着王娟的照片望山望雪,心怀期待。③看
到雪的一点点变化,心头渐渐敞亮。④突然听到汽车声音,出门看到王娟,不敢
相信,异常激动。(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9.①兵站是故事的发生地,也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②兵站是战士情感的枢纽,见
证了军人平凡而美好的爰情和友情。③以小见大,借小兵站展现了当代戍边战士
奉献青春、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及坚忍顽强、向往美好的精神品质。(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10.BFH(原文标点为:奋而克敌,与夫惰而为敌所克,则是杀者乃所以生之,爰
者乃所以害之也。)
11.A(A项"……民族中最高统治者的称号"错,匈奴的最高统治者称单于。B项,
后者指"马"。C项,后者是"帝王到某处去"的意思。D项,前者是"又、再”的意
思,后者是"弥补”的意思。)
12.D("都不爰惜士兵的生命"错,由材料二"靖岂以卒为不足爰哉?"可知,李靖是
爰惜士兵生命的。)
13.(1)杨素奋力出击,大败敌军,达头受重伤逃走,死伤不计其数,众多敌人痛
16
哭着逃走。("被""遁""去"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善于带兵打仗的人,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就不会厌恶这样暂且的残忍。("审""苟"
各1分,语句通顺2分)
14.不矛盾。①材料一说杨素对士兵"严忍",是因为他作战前总会找一些犯错的
士兵并将他们处死,作战时没有攻陷敌军阵营而退回来的士兵也会被他杀死,面
对满地的鲜血他可以谈笑自若。②材料二说"素非有忍于士也",是从杨素的作战
理念考虑的,他认为士兵有了必死之心才可以获生,有了必生之心就可能获死,
这样的作战理念有合理性,所以又说杨素并非对士兵残忍。(每点1分,答出两
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杨素,字处道,是弘农华阴人。开皇十八年,突厥达头可汗侵犯边塞,(朝廷)任
杨素为灵州道行军总管,出塞讨伐突厥。在此之前,其他将领与胡虏作战,总是
顾虑胡人骑兵横冲直撞,都把战车与步兵骑兵混在一-起,与形似鹿角的障碍物
一起布成方阵,骑兵列在阵中。杨素对人说:"这是确保自己安全的方法,不是
战胜敌人的方法。"于是弃除全部旧法,命令各军列为骑兵阵式。达头可汗听说
后非常高兴,说:"这是上天赐给我的机会。"于是下马仰天而拜,率领十多万精
锐骑兵前来。杨素奋力出击,大败敌军,达头身受重伤逃走,死伤不计其数,众
多敌人痛哭着逃走。
杨素多谋略,寻找机会对敌作战,应对变化不拘泥于一定的方法,治理军队多严
格,有违犯军令的人立刻被斩首,没有宽恕的。每当对敌作战时,总是找士兵的
过失并因此杀掉他们,多的时候有一百多人,少的时候也不少于十人。眼前血流
满地,他还能谈笑自如。等到与敌人对阵时,他先命令一二百人与敌人作战,±
17
兵能够攻陷敌人的营地就罢了,如果不能攻陷营地又回来的,不问多少,全都斩
首。又命令二三百人再进攻,办法同先前的一样。将士两腿发抖,怀着必死之心,
因此能战无不胜,被称为名将。杨素当时为位尊且受君王宠信,他说的话(皇帝)
没有不听从的,那些跟随杨素作战的将士,即使功劳微小也一定会被记录下来,
至于其他将领,即使(士兵)立了大功,也多被文官们责问并拒绝受理。所以杨素
虽然严厉残忍,但士兵们也因此愿意跟随他。
材料二:
杨素治理军队,严格而且喜欢诛杀士兵。每次战争前他一定会挑出一些有过错的
士兵就地处斩,人数常常达到上百个。(打仗时),他会先派数百人先攻打敌人的
阵营,没有破敌而退回来的士兵都被处斩了。然后再派数百人攻打敌人的阵营,
直到完全攻破敌人阵地才停止。因此士兵都存有必死之心,前面就没有能坚固防
守的敌人。唉!杨素并非对士兵残忍,而是因为他认为士兵有了必死之心才可以
获生,有了必生之心就可能获死的缘故。唐朝善于用兵的,没有能比过李靖的,
他曾经写的兵书说:"畏惧我的人就不会畏惧敌人,畏惧敌人的人不会畏惧我。所
以古代那些名将,将自己十个士兵杀死三个的人,可以威震敌国;将自己十个士
兵杀死一个的人,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现代物流业的商业模式优化与创新研究
- DB65-T 4850-2024 工贸行业企业重大安全风险认定
- 寒假实践工作总结
- 社会工作者工作计划样本
- 信息技术教研工作计划
- 人力资源部个人总结
- 高中音乐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 品质文员年终工作总结
- 大学生个人实习总结
- 中学学校教学工作计划
- 供电工程施工方案(技术标)
- 2023届江西省九江市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一模)文综试题 附答案
- 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英语试题卷(含答案解析)
- 2025中考英语作文预测:19个热点话题及范文
- 读书分享-自驱型成长-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律
- 暑假作业 10 高二英语完形填空20篇(原卷版)-【暑假分层作业】2024年高二英语暑假培优练(人教版2019)
- 2022年版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课件
- 2024年建筑业10项新技术
- 语文七年级下字帖打印版
- 第02章 滑模变结构控制基础
- landmark compass培训材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