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诗歌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大单元整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诗歌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大单元整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诗歌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大单元整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诗歌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大单元整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诗歌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大单元整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诗歌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大单元整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以我观物托物言志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设计人学校

年级/册七年级下册单元第五单元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表达与交流”中,“能抓住事物的特征”,“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其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把握主要内容,并通过朗诵、概括、讲解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并“能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时,应关注表现手法、关键语句与情感主旨三个方面的内容。

【学情研判】

1.测试诊断

请判断:贾平凹的《落叶》和宗璞的《秋韵》,哪一篇文章体现了物与人的相似性,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情感主旨。

2.数据分析(测试样本为两个教学班,共计98位学生。)

(1)表现手法:46%的学生可以感知到《落叶》一文体现了物与人的相似性。

(2)关键语句:但仅13%的学生能从关键语句中抓住景物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物与人的相似性。

(3)情感主旨:62%的学生能够基本把握情感主旨,但仅16%的学生能够从物和人的关系中把握情感主旨。

3.前测分析

根据前测试题完成情况的统计,可以发现学生虽然没有正式学过托物言志类文章,但基本能够从文本中体悟到物与人的相似性,但仅仅停留在形象思维的感知上,无法从关键语句中抓住景物的特征,并从情感主旨上深入分析托物言志类文章。具体情况如下:45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46%)能够感知到《落叶》中的物与人的相似性,但只有10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13%)是基于景物特征上分析物与人的相似性;61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62%)能够基本把握情感主旨,但仅有16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16%)是基于物和人的关系来把握情感主旨。

学习内容确定

依据前测反馈的情况可知:学生有一定的写景散文的阅读经验,但尚未对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形成比较清晰的认知,对景物与情感的联系没有形成自觉的联想,思维深度不够。因此,学习托物言志手法,引导学生从关键语句中把握景物与情感(“物"与“志”)的关联,是本专题设计的学习内容。

【设计背景】

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选编了两篇状物散文、两首抒情外国诗和五首古代诗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哲理之思"。单元要求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其中,《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为状物散文,即通过紫藤萝的外在情态与内在精神并举,抒发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借助回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和自己的人生经历,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情志;《外国诗两首》通过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对人生道路的哲思;《古代诗歌五首》用隽永而富有哲理的诗句表达了对自然、生命、世界的感悟。

单元整体设计的核心任务是“撰写一篇‘听听我与花的故事’的主题征文,参加校园广播站的征稿活动”。这一核心任务属于写作,和本单元的课文和诗歌阅读对应性很强。学生可以通过分类梳理学习《古代诗歌五首》,了解“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手法;可以模仿《外国诗二首》的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可以模仿《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中景物描写方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总之,以单元课文为样例,通过求同存异的比较阅读分析,总结托物言志类诗文在景物特征描写、思想感情抒发、写作顺序安排等方面的写作规律,并转化为对学生主题征文写作的指导。

【学习目标】

1.品读文本,掌握写景状物的方法,领会语言之美;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发现作品中“物"与“我”内在关联;

3.比较阅读,整合探究,体悟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手法的异同。

4.习练类比联想及形象描摹景物的方法,从自然中获得人生智慧。

【核心任务】

撰写一篇“听听我与花的故事"的主题征文,参加校园广播站的征稿活动。

【课段安排】

【第一课段】18紫藤萝瀑布(紫色花海,生命疗愈)(2课时)

【第二课段】19一棵小桃树(穿越风雨的美丽)(2课时)

【第三课段】20外国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生存智慧的诗意探究)(1课时)

20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生存智慧的诗意探究)(1课时)

【第四课段】21古代诗歌五首(诗歌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2课时)

【单元梳理】

课前预习

梳理五单元的重点字词,并按照以下表格将其归类,制作字词积累表。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字词积累

篇目易错字音易错字形词语意思备注

紫藤萝瀑布

一棵小桃树

外国诗两首

古代诗歌五首

篇目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课文结构(导图)

紫藤萝瀑布

一棵小桃树

外国诗两首

古代诗歌五首

宗璞《紫藤萝瀑布》;贾平凹《一棵小桃树》。

学习任务单一:读文,描物

紫藤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小桃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品读课文,圈划文中描写“小桃树”/“紫藤萝"的词句,并完成表格。

紫藤萝小桃树

形态

颜色

神态

动作

其他

《外国诗两首》

比较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把握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单二”。

学习任务单二读花语,巧抒情

要求:共同点只列一点即可:不同点至少列出两点并具体分析。

比较要点参考:①景物描写(有/无);②创作背景;③表达情感;④诗歌哲理;⑤抒情方式。

知识学习:

抒情方式:抒情的方法一般分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胸臆是心意的意思,直抒胸臆,就是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它的特点是不要任何凭借物,也不讲究含蓄委婉,直截了当地宣泄,毫不遮掩地袒露。这种抒情方式,往往以坦率和真挚感动人心。

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反,作者不直接宣泄或倾吐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而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渗透自己的感情。它的特点是含蓄婉转,耐人寻味。

古代诗歌五首学习任务单三

诗歌景物特点情感主要表现手法

《登幽州台歌》

《望岳》

《登飞来峰》

《游山西村》

《乙亥杂诗》

知识学习: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作者抒发感情时借助依托的不是某一事物,而是自然风景。所抒的‘情’指的是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是情绪情感,而不是思想。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作者借以寄托思想的载体是动物、植物、物品等具体物象,诗文是‘物’而非‘景’,是咏物,而不是写景。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是作者借以表明的心迹,是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或者对生活的感悟。作者所选择的客观事物与他所表达的主观志趣必须契合交融,要能给人以艺术感染和思想启迪。

21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诗歌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全诗。

2.把握诗歌主旨,体味本诗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和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

3.领悟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悲凉的心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zǐ)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他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

代表作:《感遇》诗三十八首,有《陈子昂集》传世。

【创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陈子昂多次向他进言,武攸宜皆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报国宏愿成为泡影,适逢登上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的故事,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

【知识补充】

哲理诗

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度关注与睿智思索的智慧结晶。诗人或寓理于景,或融理入情,往往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寓于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之中,借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或启人深思的意境表达出来,目的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歌行体

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特点是:

(1)篇幅可短可长。

(2)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

(4)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穿插三言、五言、九言等。

【自主学习】

认真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课文时解决。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诗词诵读】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chuàng)然/而/涕(tì)下!

[诵读指导]朗读本诗时,前两句停顿较短,读出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语速放缓,想象诗人无可奈何、孤寂长叹的情景,读出孤独、凄凉的语气。

【资料助读】

古体诗中表语气停顿的虚词

古体诗中,常用“之”“夫"兮”“哉"等虚词,表示语气停顿,使句式便于诗人表达情感,具有艺术感染力。《登幽州台歌》上两句每句三个停顿,音节比较急促;后两句各增加一个虚词“之”和“而”,多了一个语气停顿,充分表达诗人的悲伤之情。前后句式,长短参错,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读懂诗意】

译文:向前看不到古代的贤君,向后看不到后世的明主。想到天地之广阔,历史之久远,唯有我啊,独自悲伤,眼泪纵横!

【诗歌赏析】

1.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写出了什么

粗笔勾勒,凸现宇宙天地的浩茫宽广和古今人事的沧桑易变。

2.“古人”与“来者"分别指谁?无“古人”、“来者"之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古人”:燕昭王一类的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来者":未来的燕昭王一类的明君。

直抒胸臆,感叹古代贤君不可见,后世明君不可遇,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孤独悲凉。

3.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写出了什么

独,独自,诗中有孤独之感

直抒胸臆,抒发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4.“念天地之悠悠”,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中考链接)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考点:品析诗词炼字

[参考答案]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把个人置于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5阅读《登幽州台歌》,发挥联想与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作品情境。

【示例】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

6.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为什么能引起士大夫的共鸣

本诗以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孤独悲凉之感。这种感受常常是许多怀才不遇的士大夫所共有的,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