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议论文阅读及答案三_第1页
2023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议论文阅读及答案三_第2页
2023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议论文阅读及答案三_第3页
2023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议论文阅读及答案三_第4页
2023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议论文阅读及答案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议论文阅读及答案(3)

一、阅读下文,完成以下题。

谈美感教育

①世间事物有真善美三种不同的价值,人美心理有知情意三种不同的活动。这三种心理

活动恰和三种事物相应。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

辨别真伪,寻求真理。人能发意志,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人能动情感,就爱美、

喜欢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人好比一棵花草,

根茎枝叶花实都得到和谐发展,才繁茂有生气。

②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真、向善、爱美的天性,使人在这三方面得到调和的发展,

以达到完美的生活。于是有智育、德育、美育。智有叫人研究学问,求知识,寻真理;德育

叫人培养良善品格,学做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美育叫人创造艺术,欣赏艺术与自然,在人

生世相中寻出丰富的兴趣。只顾求知而不顾其他的人是书虫,只讲道德而不顾其他的人是迂

腐的清教徒,只顾爱美而不顾其他的人是颓废的享受主义者。这三种人都非全人而是精神方

面的跛子。

③美感教有是一种情感教有o它的重要我们的古代儒家是知道的,儒家教育重诗重礼乐«

诗、礼、乐可以说都属于美感教育。诗与乐相关,目的在怡情养性,养成内心的和谐:礼重

仪节,目的在使行为仪表规范,养成生活上的秩序。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

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这就高于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诸人,国为他们

误认为美有妨碍德育,儒家则认定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道德并非陈腐条文的遵守,而是

至性真情的流露。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到最高境界其实是一回事。

④我们通常把自己囿在习惯所画成的狭小圈套里,让它把眼界“蔽”着,使我们对它以

外的世界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诗人和艺术家所以超过我们一般人者就在情感比较真挚,

感觉比较锐敏,观察比较深刻,想象比较丰富。我们“见”不着的他们“见”得着,并且他

们“见”得到就说得出。像一位英国诗人所说的,他们“借他们的眼睛给我们看”。

⑤这种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让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

去。许多人嫌生活烦闷无聊,原因就在缺乏美感修养,见不着人生世相的新鲜有趣。美感教

育可以使人吸收生命的活力。朱子有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

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诗所写的是一种修养的胜境。美感教育给我们的就是“源

头活水”。

⑥从历史看,一个民族在最兴旺时,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必发达。《诗经》《礼说》《左

传》诸书所记载歌乐舞的盛况,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歌德和贝多

芬时代的德国都可为证。现在我们要想复兴民族,必须提倡和普及美感教育。

(作者:朱光潜有改动)

1.(4分)请简述本文的写作思路。

2.(2分)阅读第③段,说说“善”与“美”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3.(3分)第④段引用英国诗人的话有何作用?

4.(2分)请结合生活现象简述本文的现实意义。

答案:

1.(4分)本文先论述人只有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接着阐释全面教育对造就全人的功

用;进而论述了美育的价值和作用;目的是最终发出民族复兴必须提倡和普及美育的呼吁。

2.(2分)内具和谐、外具秩序的统一。

3.(3分)一方面表明诗人和艺术家的眼界更开阔,可以发现更多的美:一方面是说欣赏他

们的作品可以解放我们的眼界;从而论证了美育可以给我们生命的力量。

4.(2分)示例:央视“诗词大会”等节目被人们喜爱,说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诗词等传

统文化不仅可以让我们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浸润心灵,让精神得到熏陶。这就是本文所说

的美育的价值之一。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1-25题。(8分)

勇者不惧

①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婿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

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勇者不惧”深深

地刻写在中华民族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②“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根,是匹

夫之勇,是小勇。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

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

前行的无畏气概。据《史记》记载,蔺相如携壁出使强秦,为国家大义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理直气壮地斥责秦王;而面对廉颇的鲁莽冒犯之举,蔺相如又能为国家利益而甘受个人委屈。

蔺相如的故事生动演绎着“勇者不惧”“义以为上”的品格。《礼记》讲:“有义之谓勇敢。”

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③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孔子曾经

在门人面前称赞颜回的聪明睿智,一向以勇猛自诩的子路不服气地问老师,如果您行军打仗,

将选择和谁一起呢?孔子回答道:徒手与虎搏斗、赤脚横涉河滩,如此莽夫,我是不会和他

一起共事的;我要一起共事的一定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

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勇者的“无惧”与“有惧”应是如此:

从大局的角度出发,在坚守道义的同时不怕外在艰险,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

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对道义心怀敬畏,如履薄冰。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④真正

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就是指

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指然不动;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

“至大至刚”,具有压倒和战胜一切的力量,是谓锐气。王阳明在带兵平定宁王朱震濠叛乱

时,这种静气和锐气得到了生动体现。军旅中的王阳明战事繁忙,但坚持讲学论道。一次探

马来报前方战事失利,弟于皆惊惧失色,阳明却神色自若地重拾中断的话头,很快又有探马

来报前方叛军大溃,弟子皆喜形于色,阳明仍神色自若地继续讲学。凭借纯笃的学问和丰富

的战斗经验,王阳明深知,早已妥当布好战略战术,最终一定能够获胜。沉着的静气,进取

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不惧的品格。

⑤如何培养沉着的静气与进取的锐气?应该在困境中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锐意进取。孔

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孔子始终沉着冷静,

“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孔子珍视这场坎坷遭遇,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

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

度。《周易》谓:“蹇,君于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

服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磨练,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勇往直前、奋

发有为。

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

而是凭着在其间磨砺出的“勇者不惧”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

早。

(选自《光明目报》2023年4月20日,有删改)

1.联系全文,说说你对“勇者不惧”的理解。(3分)

2.第④段是如何论证分论点的?请简要梳理。(3分)

3.下列关于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开篇点题,明确指出“勇者不惧”是中华民族历史征程中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B.文中多处引用经典名言,列举历史故事,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文章②③段都进行了正反对比论证,达到了有破有立、突出论点、愈辩愈明的效果。

D.第⑤段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层层深入展开论证,思路清晰,结构合理。

答案:

1.(3分)①勇者不惧是在危难面前坚守并光大道义。②勇者不惧是“无惧”与“有惧”的

统一。③勇者不惧需要沉着的静气和进取的锐气。(每点1分)

2(3分)①先用孟子言论解释“静气”“锐气”的含义。②接着用王阳明的事例阐明“静气”

“锐气”的表现。③最后强调“静气”“锐气”的重要作用。(每点1分)

3.(2分)C(第②③段没有运用正反对比论证)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人情趣是园林的灵魂

韧雾

①沧浪亭始建于五代,现主体为宋代建筑,是现在苏州园林里历史最悠久的一座。

②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诗人苏舜钦蒙冤遭贬,迁居苏州,用四万钱买下几近荒废

的院子,建了此亭,名字取自《楚辞》名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足”,以示隐逸之情。有人说,从沧浪亭开始,苏州园林的定位就是归隐,无论是

被贬下野或是急流勇退,文人们在济世安民的宏愿外,始终有颗念念难忘的出世心,比如拙

政园,取自古语“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暗含微讽与自嘲;再如网师园,网师即渔夫、渔翁,

正是渔隐的象征,以及“退而思之”的退思园,无不含蓄表露了这种寓意。

③中国园林的一大特征就是与文学密切关联。比如最直观的楹联匾额,镌刻题铭,“须

兼具华彩之辞章,隽秀之书法”,少了他们,建筑难称完美。

④再到各厅堂楼阁雅不胜收的名字,比如拙政园西部的“与谁同坐轩”,出自苏轼的一

句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一般的轩空间都比亭子大,而“与谁同坐轩”小到只宜

坐一人,开一扇形的窗临着湖面,框景绝佳;再联想到这句词写于苏轼政治最失意之时,只

觉有种说不出的宁静的孤独,寂寞中又有淡淡的孤高,不由得想在此处独坐片刻,恰如有人

所说,赏苏州园林犹如读诗文,太多典故与内涵待人探寻,最妙的就是诗景相对、情景交融

的会心时刻。

⑤文人的唱酬交往为园林赋予了勃勃生机。现在普遍认为文徵明参与设计了王献臣的拙

政园,当然历经岁月磨蚀、易主改建,早已看不到当初的面目,但文徵明画的《拙政园三十

一景》还是保留下当年园子的简练野趣;他亲手种下的紫藤,历经400余年仍绿荫满庭,春

日满架明艳紫英,成为苏州城的一处重要文脉。

⑥苏州园林最繁盛的日子,是在清代“同光中兴”时期,城里大造园林,各园主人彼此

投缘,怡园顾文彬、听枫园吴云、网师园李鸿裔,耦园沈秉成、养闲草堂潘曾玮等组成“真

率会”,定期轮流在各家园林里雅集,品评书画,吟诗作赋。

⑦画家陈丹青说,苏州园林那样成熟的美学,是一整套上千年积累传递的文化教养,文

化样式、文化符号,虽然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中国的城市与建筑发生着决然而彻底的巨大

改变,中国人心理景观中那条源远流长的大线索已然开始模糊、混乱……而反观苏州园林之

于现代人,不仅是“小而美”的偷得浮生半日闲,更是都市丛林中一片葱郁的文化绿洲。我

们步履匆匆,不懂停留,却也总能在身处园林的某一刻、一秒激活深埋于心的文化记忆,那

里有风月鸟鸣,有花影泉声,有红尘中清逸无匹的诗情画意。

(节选自《国家人文历史》2023年第5期:有删改)

1.文章为何从“沧浪亭”写起?

2.围绕“文人情趣是园林的灵魂”,第③~⑥段是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述的?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拙政园”、“网师园”、“退思园”的命名都含蓄表露了主人的出世之心。

B.赏苏州园林犹如读诗文,最妙的就是和诗人对话,和园林对话。

C.文章在论述“文人情趣是园林的灵魂”时,主要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D.苏州园林之于现代人,不是偷得浮生半日闲,而是一片葱郁的文化绿洲。

【答案】

1.沧浪亭是苏州园林代表,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由它入文,可以自然引出文章的

中心论点;作为重要的例证使用,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中国园林的一大特征就是与文学密切关联;赏苏州园林犹如读诗文;文人的唱酬交往为

园林赋予了勃勃生机;园林主人的文学交流造就园林的繁盛。

3.D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

本条件。(①)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情。这样的脑筋永远是

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②)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

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

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

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

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

(③)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

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

(④)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

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同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

的,根据文意,这句话所处的最恰当的位置应是()

A.①B.②C.③D.@

2.选文列举戴震质疑《大学》的例子,引用法国笛卡尔的名言是为了论证()

A.大的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B.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C.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要具有怀疑精神,就一定会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选文论据的一项是()

A.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挑战地心说,创立了日心说。

B.哲学家王阳明通过“格”院中的竹子来探察物体,得到知识。

C.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一一陈献章

D.对明天的认识的惟一限度,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怀疑。——罗斯福

4.对选文内容和论述特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选文中说治学过程依次分为怀疑、评判、辩论、修正、创新等五步。

B.选文的语言准确,对事例分析透彻,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

C.选文中的“一切”有“所有”之义,却比“所有”更多一种加重强调的意味。

D.选文中既有正面论述,也有反面论述,正反对照,拓展深化了论述视野和深度。

答案:1.B2.C3.B4.A

五、论述类文本阅读(11分)

深触经典的灵魂

王佳可

①提起经典名著,不少读者会想起《西游记》,这是一部据唐自观年间言樊远出西域取

经的事件,在民间演绎的基础上写成的被视为“古典浪漫主义高峰”的经典小说。然而,这

样一部在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近年来却被不少影视工作者改编成

各种哗众取完、不伦不类的“西游”版本了。阅读经典应深触其灵魂,不要因商业限制或迫

求票房而胡编乱造。

②文学本是一门丰富性的艺术,在兴趣盎然的文学况味之外,也记录下人美丰饶灿烂的

文化发展史与风凰涅槃的精神历变史。如果说写作与阅读是人类记录自我、创造历史的方式,

文学经典就是历经代际写作与阅读淘洗后的时代和民族文化结晶,这些人类文明的成果通过

经典阅读代代相传。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话说过,经典“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能带来

发现的书”,“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裹扶着人类过往历史的丰富经

验,伟大作家们的心灵图谱凝聚成一部部文学经典,既拥有历史的温度,又照见未来。通过

阅读经典,我们沿着人类文明史一路溯源,找寻自己的坐标,洞见他者的智慧,构筑光明的

未来。

③阅读经典并不轻松。这是因为一部文学经典在表层故事之外,内里还是一部文化史、

文学史和精神史,需要凝神静气,深度阅读。例如,我国清代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

《红楼梦》,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书中有名有姓的就有700多

人,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封建礼教、道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歌

颂了被奴役、被蹂蹒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这部思想性、艺术性高的小说已被译成多种文

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④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

的时刻。”深度阅读使文学经典展开成广阔的社会风俗画卷,使读者聆听作家间心灵与心灵

的唱语,继而跨越时光的沟壑,对历史投去深深一瞥。深度阅读经典令我们认识到世界广阔

至此,人类心智辉煌如斯,在日复一日的滋养下,提升了认知力与理解力,丰盈了想象力与

审美力。

⑤与需要付出时间与耐心的深度阅读相比,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终端为载体的“碎

片化阅读”近年来颇为盛行。人们愈发习惯于在乘车或工作间隙一日十行地浏览一篇篇“10

万+”文章,或观看一段15秒以内的短视频。这样断续且不完整的阅读模式大幅侵占了深度

阅读的空间,令人们习惯于同质化、碎片化阅读的浅尝辄止,自然会导致认知的偏差和思考

能力的匮乏。如此,对《西游记》中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视而不见,只做神奇光怪的情景改

编也就不足为奇。

⑥人们通过“碎片化阅读”放松心情,浏览资讯无可厚非,但阅读的触角不该仅圃于此。

深度阅读经典是对当下浅阅读、轻阅读等“碎片化阅读”模式的矫正纠偏,也是在当下语境

中对经典作品文学性与审美性的再度认知。“书山有路勤为径”,唯有在书海中深潜,给经

典多一些时间,才能深入文学作品的肌理,读懂人性的丰富,看到世界的广阔,理解历史的

深邃,传递文明的火种。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是如何论述“阅读经典应深触其灵魂”这一观点的?(3分)

2.文章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2分)

3.如果给本文再补充一个论据,下面的材料应该选哪一个?请说明理由。(3分)

材料一

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以史实为基础,充分运用文学手段,生动地描

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

一的强烈愿望。汤显祖的《牡丹亭》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

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材料二

碎片化阅读是伴随着科技发展出现的一种新型阅读方式,能够给人们带来大量的信息。

同时,碎片化阅读快速,及时,交互以及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特点,都是传统阅读所不具备

的优势,碎片化阅读其实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4.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3分)

答案:

1.文章首先通过《西游记》被不少影视工作者胡乱改编的事例引出中心论点一一阅读经典应

深触其灵魂。(1分)再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先从正面论证了深触经典的灵魂的原因,然后

从反面论述了深触经典的灵魂的必要性。(1分)最后总结全文,再一次强调“深触经典的

灵魂”这一中心论点。(1分)(共3分)

2.举例论证,以《红楼梦》这样一部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为例,(1分)具体

论证了“文学经典在表层故事之外,内里还是一部文化史、文学史和精神史,需要凝神静气,

深度阅读”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趣味性和说服力。(1分)(共2分)

3.材料一,因为材料一叙述的是经典作品的深厚内涵,与本文观点相符。材料二主要论述了

“碎片化阅读”的优势,不符合本文论点。(论据选对给1分;答出理由给2分。意思答对

即可)

4.示例:我们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阅读经典文学,能够

增强我们的文学文化底蕴,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使我们在这个充斥着碎片化阅读的文化语

境里,不至被裹挟。(能结合文章联系自身,给3分)

六、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不要秘诀的秘诀

邓拓

①以前在书店里常常可以看见有所谓《读书秘诀》《作文秘诀》之类的小册子,内容大

致相似,其实没什么绝对的制胜法宝。但是,有些读者贪图省力,不肯下苦工夫,抱着找秘

诀的心理,结果就不免上当。因此,向他们敲一下警钟还是必要的。

②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诀。你即便问他,他实在也说不出。

明代的学者吴梦祥自己定了一份学规,上面写着:

“古人读书,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工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

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

③看来这个学规中,除了“不出门户”的关门读书的态度不值得提倡以外,一般都是很

好的见解。事实的确是这样。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工夫,坚持

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最怕的是不能坚持学习和研究,抓一阵子又放松了,这就是

“或作或辍,一暴十寒”的状态,必须注意克服。吴梦祥的这个学规对我们今天仍然有一些

用处。

④这种学规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特别是朱熹等理学家总喜欢搞这一套。但是其中也有

的不是学规,而是一些经验谈。如陈善的《扪虱新话》一书写道: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

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

得尽读书之法也。”

⑤我们要知道,陈善是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十二世纪后半期的人。在那个时候他就能

够提出这样鲜明的主张,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他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要知

入知出;要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就是说要体会古人用心处而不

可死在言下。不但这样,他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

用得灵活,即所谓“透脱”。你看他的这些主张,难道不是一种反教条主义的主张吗?他的

这个主张,过去很少有人注意,因为他的声名远不如朱熹等人,但是他根据自己读书的经验

而提出了这种主张,我想这还是值得推荐的。

⑥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中,如陆九渊的读书经验也有可取之处。《陆象山语录》有一则

写道:“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接着,他又举出下面的一首诗: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⑦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

而是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扣住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

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读者

似乎特别有用。

⑧至于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主张古代的读

书人却没有胆量提出。古代只有一个没有机会读书的木匠,曾经有过类似这种思想的萌芽。

这个人就是齐国的轮扁。据《庄子》《天道篇》记载:“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

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何言耶?公日:圣人之言也。目:圣人在乎?公日:

已死矣。目: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接着,轮扁还介绍了他自己进行生产劳

动的经验。他的话虽然不免有很大的片面性,他不该把一切所谓“圣人”之言全部否定了;

但是,他反对读古人的糟粕,强调要从生产劳动中去体会,这一点却有独到的见地。

⑨我们现在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从根本上说,也不过如此。而这些又算得是什么秘诀

呢?!如果一定要说秘诀,那么,不要秘诀也就是秘诀了。(有删改)

1.下列对作者文中观点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A.要有专心致志的读书态度。B.要读书更要灵活地实际运用。

C.“不求甚解”也是读书的一种好方法。D.在生产劳动中才能取其精华,去其

糟粕。

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①段例举现实生活中关于读书的现象,其目的是为了引出自己的观点和论述。表

明写作本文有极强的针对性。

B.选文第⑤段紧扣第④段,先叙后议,叙议结合,强调了我们在读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实

际运用,更要用得灵活。

C.综观全文,选文的主体部分是四则引文,以及作者结合引文进行的多角度阐释,所以,

这四个部分可以颠倒顺序。

D.作为论述类文本,选文最大的特色是大量使用了举例论证。所选四个例子精要贴切,角

度各不相同,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题目“不要秘诀的秘诀”,前一个“秘诀”指的是专心致志的读书态度和科学的读书方

法;后一个“秘诀”指的是不下苦功就会读书、作文的方法。

B.选文在第⑥⑦段阐明的是:在读书的过程中,限于自身的知识和阅历,对于难懂的地方

先放它过去,不死抠住不放,恰好是科学的读书方法。

C.作者在最后一段明确地告诉人们:读书其实是没有秘诀的,关键在于要放弃贪图省力、

不下苦功的念头,以专心致志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去读书。

D.“我觉得……”“我想……”“我们观在读书……”,选文中大量出现这样的语句,使

得整篇文章语言不温不火,娓娓道来,特别具有亲和力和说服力。

【答案】1,D2.C3.A

【解析】11题详解]A.由第③段的“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工

夫,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可知A正确;

B.根据第⑤段“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即所谓‘透脱’”;

C.根据第⑦段“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读

者似乎特别有用”可知C正确。

D.曲解文意,根据⑧段内容可知,齐国的轮扁“反对读古人的糟粕,强调要从生产劳动中

去体会”,这与“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读书方法

相符。D选项理解为“在生产劳动中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说法过于片面。故选D。

【2题详解】C.四个部分不可以颠倒顺序。四则引文角度各不相同。吴梦祥的学规主要体现

了读书“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工夫,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陈善主张“要读

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要知入知出”,“他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他主张读书要

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陆九渊的读书经验是“读书不求甚解”。齐国的轮扁提倡

读书要“去其糟粕”。四个部分先论述了读书的态度,再论述读书的科学方法,因此顺序不

可以颠倒。故选C。

【3题详解】A.题目“不要秘诀的秘诀”,前一个“秘诀”指的是不下苦功就会读书、作文

的方法;后一个“秘诀”指的是专心致志的读书态度和科学的读书方法。故选A。

七、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第8-10题。

知识的责任

罗家伦

①知识分子应该担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一一知识的责任。所谓知识的责任,既指学术

责任,更指社会责任。

②担负学术责任,他的前提是建立起负责任的思想。怎样才算负责任呢?它需要搜集大

量的事实根据,再经过逻辑的审核,最后形成周密的体系。从这个标准来看,建立负责任的

思想是很艰辛的,需要漫长的过程,有时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在实验室做实验,受伤

的人不知有多少,有的甚至献出生命;再如去荒山、沙漠勘探,因为天灾人祸而死伤的人也

不知有多少。他们不依赖空想和幻想,他们看重实验,这便是对思想负责任。

③担负学术责任,还要能对这种思想去负责。思想一旦建立之后,就应该去发表,去推

进,去扩充。在发表以前,当然要斟酌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做出发表的决定之

后,如果没有新的发现或修正,也没有为别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以大无畏的精

神把它更有力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比如哥白尼最先发表地动学说,说太阳是不动的,地

球及其他行星都在他的周围运行,他因此受到教会的迫害。后来布鲁诺继续研究,认可了这

个思想,并极力传播,结果惹怒了教会,被处以极刑。伽利略继起,凭借物理学的证明,发

扬光大了这种学说,却为此银铛入狱。他们虽受尽困辱,但科学思想因他们的负责而熠熠生

辉。

④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还应为社会担负起更大的责任一一做“社会的良心”。他们要

用责任的思想照亮时代,用高尚的人格感染世人,否则如何对得起自己的天赋?如何对得起

国家民族的赐予?又如何对得起历史先哲的伟大遗留?在中国,知识分子被称为“士二曾

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天降大任义不容辞的

态度,去担当领导大众继往开来的责任。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抱负,他才被称为真正的知识分子。他的“胸中十万兵”,也是由此而来

的。

⑤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知识分子?让我们互相勉励,勇敢地担负起

知识的责任来,克服困难,振兴民族。

(节选自《历史的先见一一罗家伦艺术随笔》,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知识分子应担负起知识的责任。

B.知识分子应担负起学术的责任。

C.知识分子应担负起社会的责任。

D.知识分子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本文使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对比论证B.比喻论证举例论证

C.举例论证道理论证D.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3.作者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抱种天降大任义不容辞的态度,去担当领导大众继往开来的责

任”。下列材料不熊支持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面对国势倾颓,文天祥苦苦支撑,领兵报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光耀青史。

B.面对独裁统治,闻一多拍案而起,大声地“说了个痛快”,来唤醒民众追求民主。

C.面对黑暗的官场,陶渊明拂袖而去,在田园“著文章自娱”,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

D.面对麻木的国民,鲁迅毅然弃医从文,在茫茫的黑夜中呐喊,激励爱国者不断前行。

答案:1.A2.C3.C

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粗俗的标语是语言瘟疫

遐迩

①“聚餐就是找死,拜年就是害人”,“今年上门,明年上坟”。中国是文明的古国,这样的

标语何来文明?大过年的,迎面就是这样一句,你即使不骂娘,心里也不好受,有话就不能

好好说吗?再有“硬道理”的宣传,以这样野蛮的言词说出来,能取得好效果吗?正如有评

论所言,这是在宣传,还是在诅咒?有人说,这些“土味”标语横幅像泥石流一样,“无情”

却又十分“硬核”,达到了防疫宣传的目的。我则以为不会有好的效果。言简意赅的时事标

语,确实可以将复杂的道理简单化。但是,这种“野蛮生长”的“硬核标语”,既不文明,

也不科学,怎么可能达到防疫宣传的目的呢?

②“串门就是互相残杀,聚会就是自寻短见”,“出门打断腿,还嘴打掉牙”。这都是什么标

语啊!古人发明汉语是为了交流的,不是用来侮辱同胞的,用这样的标语防御疫情,简直就

是语言暴力,甚至触犯法律。在疫情面前,在灾难面前,白衣天使在前方“浴血奋战”,某

些人却在后方阉割文明。疫情面前,情绪恐惧、生活不便,人们本来就不好受,宣传应该好

好说话,要有温情有温度。这么充满杀气诅咒的标语,是一种语言瘟疫,是在拉退文明进步

的车轮,不但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反而给疫情防控添乱。

③这种粗俗粗暴的标语,或许能震慑人,但对疫情防控没有一点好处。然而,有人说非常之

时就要用非常之法,有人非常肯定非常赞赏这种粗俗的语言。真是社会的悲哀。是的,这场

突如其来的大疫,让国人如临大敌,但是打赢这场疫情防御战,不能依靠野蛮的战术,不能

依靠原始的战术,不能添乱,更不能违法用语言伤及国人,必须依靠现代科技和现代人的智

慧,依靠科学,避免接触,科学隔离,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④著名诗人、著名杂文家彭俐在杂文诗中说,“病毒,让一切变得透明”,是的,大疫来临确

实很考验人,但是,我以为“病毒”暴发并不代表某些人的恶劣天性粗鄙天性也要释放出来,

不文明并不能成为救世良药。文明标语多得是,干嘛非要用粗俗的呢?就不会好好说话吗?

比如“不聚餐不聚会就是最好的防疫”,“今年过年不串门,拜年最好用微信”,“用科学的生

活方式战胜最严峻的疫情”,“宅在家里就是最好的防御”等等。这些文明标语不是更能让人

接受吗?

⑤粗俗粗暴的标语的出现,又何尝不是走极端的野蛮防疫呢?泼妇骂街式的、地痞流氓式的

标语,折射出的是某些人素质的低下和法治观念的淡薄。这些语言垃圾污染了环境,也污染

了人心,不仅不能起到提醒、倡导和防控的作用,说不定还会激起人们的反感和逆反理,适

得其反。

(选自《杂文月刊》2023年4期,有改动)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粗俗的标语为什么不能达到防疫宣传的目的?请结合全文回答。

3.请判断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请为当前的疫情防控,拟一则文明标语。(不得抄袭文中引用过的标语,至少使用一种修

辞手法)

【答案】

1.粗俗的标语是语言瘟疫,不能达到防疫宣传的目的。

2.①粗俗的标语不文明,不科学。②疫情面前,人们情绪恐惧、生活不便,不愿接受充满

杀气诅咒的标语。③打赢这场疫情防御战,必须依靠现代科学和现代人的智慧,粗俗的标语

野蛮原始,不起作用。

3.比喻论证。形象地论证了不文明标语对防疫宣传不起作用,从而有效地论证了本文的中

心论点,使论证的道理通俗易懂。

4.防控疫情全民参与,抗击肺炎人人有责。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九、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完成下题。(14分)

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

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

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

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在我

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

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

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

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

厚的友情。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

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

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古人说"缘物寄

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

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

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

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

生命.…

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

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例如例如毛主席的

《沁园春.雪》开为儿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不心崇高境

界。

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

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幕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有不是重要

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春暮长期观

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一百多张,这当

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

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一个山水画家,

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

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

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

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

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

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有删改)

1.请用原文回答意境与意匠的关系。(3分)

2.请简述选文的论证思路。(5分)

3.作者谈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却引用了大量的诗词?(3分)

4.说说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分)

答案:

1.(3分)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1分)。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1分)。意境

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

也就落了空(1分)。

2.(5分)作者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1分几接着阐释了"什么是

意境"(1分),"为什么要有意境"两个问题(1分),然后论述获得意境的方法(1分),最后论

述意匠和意境的关系(1分)。

3.(3分)强调画和诗都要创设意境(1分);以广大读者熟悉的诗词的意境来论述不太熟悉

的山水画的意境,起到便于读者理解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1分);同时还增添了文章

的文学气息(使行文更加典雅)(1分)。

4.(3分)过渡(承上启下)(1分)。先总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