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答案_第1页
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答案_第2页
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答案_第3页
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答案_第4页
浙江省嘉兴市八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答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学年第二学期嘉兴八校联盟期中联考高二年级语文标准答案(2022年4月)1.答案:D【解析】A选项,“树立永远的丰碑”文中无依据;B选项,过于绝对,“西方英雄始终以自己的利益为最高利益”;C选项,张冠李戴,不是“在中国”,而是“在西方文化中”。2.答案:C【解析】“就是希望人们用奋斗向英烈致敬”错误,国家将“9月30日”定位烈士纪念日,是为了缅怀烈士功绩,弘扬烈士精神。3.答案:A【解析】“所有参加抗疫的人员”太过宽泛,抗疫人员众多,并非都是“英雄”,此说法过于绝对。4.参考答案:=1\*GB3①守卫国土,维护当时的政权,值得人们崇拜和追随。=2\*GB3②替天行道,救民于水火。=3\*GB3③恪守道德规范的模范。=4\*GB3④在大灾大难前能挺身而出,慷慨前行,为人民谋福利。【评分参考:答出任意3点得6分】5.答案:A【解析】B赵举人为财,把总为名,各为其欲,一丘之貉;C赵举人迫于把总的威胁,无能为力而已;D定无罪之人的罪,这证明“革命成功”以后,政府的统治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仍然是黑暗的、荒唐的。6.答案:B【解析】“高明”一般指见解、技能等的高超,这里作者是一种创造性的用法,意思是高大明亮,也就是说土谷祠并没有比大牢更好7.参考答案:①阿Q使尽力气画圆圈,立志要画得圆,生怕被人笑话;画不出圆圈,便自言自语道:“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属于死要面子、盲目自尊。②阿Q被游街,一时兴起说出:“二十年后又是一……”,满足于看客们的喝彩,属于麻木健忘,自欺欺人。【评分建议:一点3分,概括2分,说明1分】8.参考答案:①阿Q被诬告为强盗同伙,落了个“大团圆”的下场。本应是革命主力军的农民,反而成了革命的牺牲品,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目的不明确性(盲目性)。②举人老人因损失钱财而无法追赃,对把总生怨,无论是钱财还是团队合作都没有“大团圆”。这场革命的主力军还是因财权勾结在一起的封建势力,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③赵家因为秀才进城报官被剪了辫子又出了赏钱,全家大哭,不“团圆”结局,一样写出了辛亥革命的结果被封建势力窃取了;④看客们认为枪毙没有杀头好看而倍感遗憾,看客们的心理也不“大团圆”,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他们的命运也没有改变他们的思想。【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对3点即可满分。】9.答案:A【解析】A项,“秦居凉州”不正确,应为“秦居雍州”。10.答案:A【解析】A项,都为结构助词,“的”。B项,介词,“比”;介词,“到”。C项,介词,“凭借”;连词,“来”。D项,介词,表被动;动词,作为。11.答案:D【解析】D项“说明汉文帝不能用贾谊是因为贾谊性格比王猛怪异”错。结合“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捐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等分析,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起用王猛,在很短时间内全部斥去了原来的大臣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原文没有将两人性格进行比较,“说明汉文帝不能用贾谊是因为贾谊性格比王猛怪异”于文无据。12.答案:B【解析】“夫”作为句首发语词,不需要断开,排除A项、C项。“安”是怎么,表反问,和虚词“也”构成完成的反问句;“不知”和“安知”的主语一致,可以承前省略,“也”后面需要断开,排除D项。句意:谋略一旦不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参考答案:(1)假使拿崤山以东各国与陈涉量量长短,比比大小,比较权势,衡量实力,那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评分标准:“山东”“絜”“同年而语”语句通顺各一分】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起用王猛,在很短时间内全部斥去了原来的大臣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评分标准:状语后置句式、“一朝”“谋”语句通顺各一分】【参考译文】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全部弃旧图新,也真太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感情深厚地结交他们,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我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心绪紊乱,十分忧郁愤懑,大有远走高飞、悄然退隐之意,此后,因为感伤哭泣,以至于短命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谋略一旦不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境。所以如不是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起用王猛,在很短时间内全部斥去了原来的大臣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占据了半个中国,这道理就在于此吧!我很惋惜贾谊的抱负未能施展,所以对此加以详尽的评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然而作为贾生这类人,也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呀!答案:C【解析】“作品实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富庶,虚写战争的创痛”说法错误,应改成“虚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富庶,实写战争的创痛”。15.参考答案:①今昔对比(以乐衬哀),“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写扬州过去的盛况,繁华热闹;“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写今日扬州的萧条、冷落,一片荒凉。昔盛今衰,体现“黍离之悲”;②运用典故(化用诗句),“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昔日扬州城繁华,寄托悲叹,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③虚实结合,虚写扬州过去的盛况,实写扬州今日的萧条;=4\*GB3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描绘一种冷寂、清寒的场景,渲染烘托“黍离之悲”。【手法1分,分析1分,答满3点得6分】16.答案:(1)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4)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17.答案:D【解析】凭(pín)吊应该为凭(píng)吊18.答案:C【解析】第一空,“抚今追昔”,接触当前的事物而回想过去。“谈古论今”,从今到古无所不谈,无不评论。语境没有谈论和评论之意,故应选择“抚今追昔”。第二空,“铭记”刻骨铭心,深深地记在心里。“谨记”敬词,表示把对方的话一定认真记住。选“谨记”。第三空,“示范”,做出某种可供大家学习的典范。“垂范”,给下级或晚辈示范;做榜样。语境指屈原为人们做出了典范,故应选择“示范”。第四空,“天长地远”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源远流长”意思是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根据上下文,应选“源远流长”。19.答案:A【解析】【甲】“一年一度又端阳,汩水悠悠屈子殇。”应该是句号放在引号内,这是属于直接引用。20.答案:B【解析】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①语序不当,“诗歌是强大的,也是浪漫的”应为“诗歌是浪漫的,也是强大的”;②主谓搭配不当,第三个分句的陈述对象为“它的力量”,“奔流”多形容具体事物,“奔腾”可以形容抽象事物,应将“奔流”改为“奔腾”。故选B21.答案:B【解析】“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所言,根据前后陈述内容的一致性,可排除A、C两项;“在挫折中成长,在经历中奋起”搭配不当,应是“在挫折中奋起,在经历中成长”,排除D项。22.参考答案:年画是春节时张贴的,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含有吉祥喜庆意义的图画。【评分参考:本题6分,句式“年画是……的图画”2分,“春节时张贴的”“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含有吉祥喜庆意义”各1分。】23.作文【技法指导】【评分标准:基准分43分】整个作文材料由四则小材料组成,前三句是古人的名言,第四句则选自国家公布的最新方案。第一则名言的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揭示的是物质需求与礼仪廉耻之间的关系。粮仓充实、衣食饱暖,荣辱的观念才有条件深入人心,老百姓也才能自发、自觉、普遍的注重礼节、崇尚礼仪。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这句话,就是“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第二则名言的意思是:每吃一粒饭,都应当想一想粮食来的不容易;每穿一线衣,就要经常想到种棉养蚕、纺线织布的艰难。其意是为了说明农桑辛苦,耕稼不易,提醒人们应珍惜劳动成果。既然来之不易,就更应该倍加珍惜,不能浪费。第三则材料的意思是:土地的产出是有定数的,人力的生产是有极限的,对于自然和社会产出的各种资源,要有限度地索取、有节制地使用,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作长远的规划和打算;索取有限度,使用有所节制,就会有所盈余;索取无度,使用不加节制,难免陷入匮乏。第四则材料的意思很明了,就是强调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角度一: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四则材料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都强调要节约,不要浪费。当然,节约的不仅仅是粮食,还有其他来自自然和社会产出的各种资源。为什么要节约?因为粮食等物质文明能直接关系到精神文明,厉行节约事关个人、国家的荣辱观念、文明礼仪等;因为所有的劳动成果都来之不易,理应珍惜;因为所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不能索取无度。这样理解,就将四则材料整体联系了起来。角度二:量入为出,持续发展。这一立意突出的重点是“量入为出”,也就是要根据资源的实际数量和实际需要来使用资源,不能寅吃卯粮,不能奢侈浪费。对资源的索取要有度,使用时也要有所节制,如此才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角度三:节约资源,事关文明。节约用水,节约粮食等各种资源,不仅仅是因为资源有限,更是因为节约是事关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铺张浪费不仅会消耗有益的资源,更是会助长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的文明进步。所以,倡导节约资源不仅事关个人文明礼仪的培养,更是事关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标杆作文一】将节约进行到底社会在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本是好事。但没想到的是,生活中的浪费现象竟然也跟着变严重了:“常流水”“常亮灯”,没吃一口就被扔掉的馒头……据统计,我国仅仅每年浪费的粮食就有约3500万吨,这个数字接近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各种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古人讲“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虽然现在科技发达,生产力水平远远高于古代,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养蚕不满百,那得罗绣襦”,每一件衣服也是辛劳所成。天上不会掉馅饼,每一件劳动成果都是汗水凝聚而成的,怎么能“弃之不甚惜”呢?宋人陆贽曾说:“夫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山间明月、江上清风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地球上无论是可以利用的水资源,还是矿产资源等等,都是有限的。袁隆平院士“禾下乘凉”的梦想虽然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实现,但再多的资源也禁不住人类的肆意挥霍浪费啊。当几代人将有限的资源都浪费殆尽了,拿什么留给子孙后代?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