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高二语文古诗文重难点篇目完整版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专题0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高二语文古诗文重难点篇目完整版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专题0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高二语文古诗文重难点篇目完整版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专题0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高二语文古诗文重难点篇目完整版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专题0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高二语文古诗文重难点篇目完整版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君子远庖厨,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孟子所谓的“性善”不是指人具有先天的道德观念,而是说天生具备向善的要求和为善的能力。所以孟子强调加强个人自身修养,又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即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理解本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3.思考孟子的思想——性善论和仁政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过程与方法课堂分析,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大难有大爱,众志成城。重点难点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2.思考孟子性善论和仁政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课堂知识点拨】一.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受业於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上承孔子、子思之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人追封为“亚圣”。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主张“性善论”,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其仁政思想具体体现为: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兼并战争,主张“保民而王”;主张“民有恒产”,减轻赋税;强调舍身取义,杀身成仁。他曾游历于齐、宋、魏、鲁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作《孟子》七篇。二.《孟子》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齐桓晋文之事》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三.写作背景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割据混乱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针对社会现状阐述自己的观点,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学说。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是其一。四.文题解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自《孟子》的《公孙丑章句上》。“忍”:狠。(君王为人不忍《鸿门宴》)“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不忍人之心”:怜悯别人的心,同情别人的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注释】不忍人之心:不狠心对待别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即仁心。斯:这。以:用、拿。运之掌上:省略介词“于”,即“运之于掌上”。运,运转。意为非常容易。【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注释】所以:……的原因。

谓:说。乍:突然。孺子:小孩。于:介词,到。怵惕(chùtì):惊骇、恐惧。恻隐:哀痛、怜悯。内(nà):同“纳”,接纳。交:结交。于:介词,与,跟。要(yao)誉:博取名誉。要同“邀”,求。乡党:同乡。恶:音

wù,厌恶,讨厌,憎恶。然:这样。【译文】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都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样的心理。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注释】由是观之:由此看来。是,此;之,音节助词。羞恶:意动用法,对自己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辞让:谦逊推让。【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注释】端:萌芽,发端,源头。“……,……也”表判断。人之有是四端也:人有这四种发端。之,助词,取独;是,这。犹:犹如,好像。四体:四肢。【译文】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探究】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①这里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②说明了“不忍人之心”包含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个方面。③排比的修辞手法的使用,使得说理铺张有力。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注释】不能:不行。自贼:指残害自己。古义:伤害,今义:偷东西的人。我:同“己”,自身。知皆扩而充之:懂得全都加以推广且充实它。扩,推广。充,充实。之,指四端。然:通“燃”,燃烧。达:通达,引申为涌流,泉水涌出。苟:如果。以:连词,来。保:安定。四海:指天下。古人以为中国四境,皆有海环之,故而以四海为天下。事:服侍,侍奉。【译文】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探究】1.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两者是否矛盾?【答案】①不矛盾②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然而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仍存在私欲膨胀的问题,这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四端”。文章结构及论证思路第一层(开头至“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举例论证:先王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仁心(人性)——仁政(政治)

——以先王为例,突出了以“仁心”行“仁政”的思想,比较有说服力。比喻论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用在掌上运转东西比喻以仁政治理天下的容易,具体贴切。第二层(“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至“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论证:孺子将入井——人皆有恻隐之心

——从正面举例,有用三个“非”从反面论述,具有客观性。第三层(“由是观之”至“不足以事父母”)正反对比论证:反面: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正面: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阐述人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运用排比,既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又能严密地展开论述。比喻论证: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证实扩大充实四端的必要性。假设对比论证: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强调扩充“四端”在为人、为政方面的重要性。文言知识积累(一)虚词1.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助词,的)人之有是四端也(助词,取独)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代词,代“四端”)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去往)2.以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介词,用)不足以事父母(连词,来)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介词,因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介词,凭借)3.于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到,介词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介词,与,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介词,在不拘于时,学于余:介词,被;

介词,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介词,从;

介词,比(二)通假字非所以内(同“纳”,接纳)交于孺子之父母也若火之始然(通“燃”,燃烧)(三)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字1.恶

①非恶其声而然也

②想馋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③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①讨厌,憎恨

②罪过,罪恶

③哪里

2.然

①非恶其声而然也

②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③不以为然

④夫子喟然叹曰

①这样

②同“燃”,燃烧

③对,正确

④…的样子

3.辞

①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②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③未尝稍降辞色

①推辞

②告别

③言辞

4.若

①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③若入前为寿

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⑤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①如同,好像

②及,比得上

③代词,你

④如此

⑤连词,至于【课堂即学即练】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井

②不足以事父母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④皆有怵惕恻隐之心⑤自贼者也

⑥非所以内交用于孺子之父母也⑦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⑧无辞让之心⑨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⑩无羞恶之心

⑩意动用法,“对自己的不善感到羞愧、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①乍:突然②事:服侍,赡养③忍:狠④怵惕:惊惧。恻隐:怜悯⑤贼:伤害、残害。⑥内:同“纳”,接纳。⑦所以:……的原因⑧辞让:推辞谦让⑨要:同“邀”,求。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之有是四端也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C.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D.足以保四海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答案】C【解析】A项,助词,的;主谓之间,取独。B项,介词,向;介词,与。D项,连词,来;介词,凭借。译文:不能依靠划定的边疆界线来限制人民(定居而不迁走)2、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②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答案】①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②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课外拓展训练】孟子•公孙丑上(节选)“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孟子•公孙丑上(节选)“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馁:饥饿,引申为丧气,萎靡不振。

B.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揠:拔起

C.今日病矣

病:生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