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轮复习地理中图版课时跟踪检测(十四)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_第1页
高中一轮复习地理中图版课时跟踪检测(十四)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_第2页
高中一轮复习地理中图版课时跟踪检测(十四)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_第3页
高中一轮复习地理中图版课时跟踪检测(十四)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_第4页
高中一轮复习地理中图版课时跟踪检测(十四)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跟踪检测(十四)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8·河北正定中学月考)如图是2000年和2010年云贵高原某流域(起始海拔1210m)乡村聚落在各海拔和坡度的分布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1.2000~2010年新增乡村聚落主要分布于()A.较低海拔的山地陡坡 B.较低海拔的河谷阶地C.较高海拔的山地缓坡 D.较高海拔的冲积平原2.该流域乡村聚落的变化会使该流域()A.农业规模下降 B.暴雨灾害增加C.生态环境改善 D.环境负荷加重解析:1.B2.D第1题,图a表示乡村聚落集中分布在较低海拔处,且2000~2010年较低海拔处分布面积增长较大,图b表示乡村聚落集中在坡度小的区域,且2000~2010年坡度小的区域分布面积增长较大,故新增乡村聚落主要分布于较低海拔的河谷阶地。第2题,读图可知,该流域乡村聚落密度、新增乡村聚落的坡度和海拔都在增大,故目前农业规模增大,A错。该流域乡村聚落的变化不会使暴雨灾害增加,B错。为了获得土地资源,扩大农业生产规模,该流域人类活动逐渐向高海拔和较大坡度的区域扩展,这样势必导致环境负荷增加,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C错,D对。(2018·衡水模拟)如图是黄河干流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图中①②两图分别表示不同河段的河流地貌,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A.①-a②-b B.①-b②-dC.①-a②-c D.①-c②-d4.下列关于a处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聚落规模一般较大B.聚落分布在地势比较高的开阔地C.聚落一般分布在水能丰富的峡谷区D.聚落一般沿河谷呈狭长带状解析:3.C4.D第3题,①地貌为“V”型谷,位于河流上游;②地貌为冲积扇,常出现在河流流出山口的位置。a位于河流上游,出现“V”型谷;b、c位于太行山区,但c位于黄河流出山口的位置,会出现冲积扇。第4题,山区聚落布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流谷地,规模较小,呈狭长带状分布。(2018·浙江杭州重点中学联考)如图为我国亚热带某区域规划图。读图回答5~6题。5.图中村镇③所处的河流地貌类型最可能是()A.冲积扇 B.河漫滩平原C.三角洲 D.河流凹岸6.村镇⑤与村镇③间修建一条公路,在①②两条线路中最终选择了线路②,主要原因是线路②比线路①()A.路程更短 B.离甲河最近C.沿线少浓雾 D.沿线地形较平坦解析:5.B6.D第5题,图中村镇③位于河流中游的曲流处,水流缓慢,所处的河流地貌类型最可能是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河漫滩平原。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处。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处。③处是河流的凸岸。第6题,山区修建公路的原则是尽量少穿越等高线。线路①走直线,距离虽近,但开凿隧道工程量大,道路起伏大,坡度大。线路②虽然长,但基本不穿过等高线,起伏小,工程量较小,安全性高。7.(2018·天津重点中学月考)如图为某半岛区域示意图,公路在甲段有多处连续弯曲,最可能是该路段()A.沿线风景优美,为方便游客观景B.生态环境脆弱,为保护生物资源C.聚落人口密集,为增加交通流量D.地形高差较大,为减小公路坡度解析:选D根据山区公路的修路原则,在陡坡处,为减小坡度,修建成“之”字形公路。图中公路在甲段有多处连续弯曲,最可能是该路段地形高差较大,为减小公路坡度;沿线风景优美,方便游客观景不是主要原因;生态环境脆弱,为保护生物资源应缩短线路长度;山区聚落人口少,线路增长,不一定能增加交通流量。(2018·山西名校联考)图1、图2分别表明了1960~2010年中国≥10℃累积积温为4500℃等值线的经度和纬度迁移规律。读图回答8~9题。8.1960~2010年中国≥10℃累积积温为4500℃等值线的迁移规律是()A.整体向南迁移 B.整体向东迁移C.波动向西北迁移 D.波动向东南迁移9.近50年来,下列我国各地地理事物变化可信的是()A.天山雪线上升 B.黄河汛期延长C.华北针叶林面积扩大 D.秦岭山麓可种植甜菜解析:8.C9.A第8题,读图1和图2可以发现中国≥10℃累积积温为4500℃等值线波动向西北迁移,故选C。第9题,中国≥10℃累积积温为4500℃等值线向西北迁移体现的是全球气候变暖,由此可知天山雪线上升,故选A。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反映地表植被覆盖状况的一种遥感指标(-1≤NDVI≤1,负值表示地面覆盖为水、雪等,0表示有岩石或裸土等,正值表示有植被覆盖)。如图为近15年来秦巴山区归一化植被指数、平均气温和平均降水量随时间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10~11题。10.近15年来秦巴山区植被覆盖的变化趋势是()A.增加 B.减少C.先减少,后增加 D.先增加,后减少11.造成秦巴山区植被覆盖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降水减少 B.气候变冷C.地形抬升 D.土壤贫瘠解析:10.D11.A第10题,图示归一化植被指数都为正值,在2000年至2010年间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植被覆盖处于增加态势,从2010年开始往后处于下降趋势,说明植被覆盖开始下降,即D项正确。第11题,图中显示与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总体一致的是平均降水量,故造成该山区植被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降水减少。二、综合题(共56分)12.读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28分)(1)说出该区域的褶皱形态及判断依据。(6分)(2)说出图中甲城镇所处的地形类型,并分析成因。(6分)(3)该地打算修建一条连接聚落丙、丁的公路,请在图中设计一条较为合理的线路。(6分)(4)指出图示区域铁路选址的原则,并说明原因。(10分)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可判断出该区域岩层中间为形成时间早的石灰岩,两侧为形成晚的砂岩和花岗岩,因而为背斜构造。第(2)题,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判断出甲城镇地处盆地,其形成为背斜成谷。第(3)题,线路的设计尽量沿等高线延伸。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铁路沿河谷和盆地延伸,其目的是为了降低建设成本和难度。答案:(1)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2)盆地。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形成低地。(3)绘图略。(4)铁路选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原因:在山区修建铁路,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该选址原则是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13.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随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也越来越关心,据专家分析和预测:我国北方增温在过去50年更为明显;近50年西部降水增加,东部频繁出现南涝北旱;我国平均年降水量可能比20世纪略有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变化将更明显;农作物受旱面积和粮食产量波动将加大。如图为我国近30年变化图。(1)图中反映出我国近30年来,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4分)(2)目前我国气温变化在地域上有什么差异?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可能是什么纬度地区?(4分)(3)单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推测我国河西走廊的粮食产量如何变化?试说明原因。(8分)(4)气候变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至少列举3点)(6分)(5)全球气温升高与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增加有关。可采用哪些措施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6分)解析:第(1)题,从我国近30年平均气温变化图和冬季平均气温变化图可直接读出。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北方增温更明显,进而推测世界增温的纬度变化。第(3)题,由材料可知,近50年西部降水增加,我国河西走廊农业生产缺水,降水增多会使粮食产量增加。由上题分析可知,气温升高,热量更加充足,也有利于粮食生产。第(4)题,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其影响可从对土地、陆地污水排放、港口等方面分析回答。第(5)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是人们燃烧化石燃料造成的,因此可从改善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节约能源等方面分析。答案:(1)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2)我国北方增温比南方更为明显。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是中高纬度地区。(3)粮食产量会增加。原因: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