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试大纲选择题1.《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代,才被奉为儒家经典之一,被称为《诗经》。A.秦B.汉C.三国D.西晋【参考答案】B2.《左传》的体例是:。A.编年体B.国别体C.纪传体【参考答案】A3.以下诗歌中表现“弃妇”题材的作品是:。A.《关雎》B.《邶风·静女》C.《卫风·氓》D.《豳风·七月》【参考答案】C4.《战国策》的体例是:。A.编年体B.国别体C.纪传体【参考答案】B5.《诗经》以下作品中反映青年男女美好感情的是:。A.《关雎》B.《生民》C.《氓》D.《七月》【参考答案】A6.以下史书中体例为纪传体的是:。A.《春秋》B.《左传》C.《史记》D.《战国策》【参考答案】C7·先秦诸子中,文风感情充沛,气势极盛。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的是。孔子B.墨子C.孟子D.庄子8·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是:。孟浩然B.谢灵运C.鲍照D.陶渊明【参考答案】B9·先秦诸子中,的文风多以三言两语为章,言简意赅,用意深远,发人深省见称。A.《论语》B.《庄子》C.《墨子》D.《荀子》【参考答案】A10·《哀江南赋》是南朝流落北朝时的代表作。A.庾信B.谢灵运C.陶渊明D.谢朓【参考答案】A11·《燕歌行》是的代表作?A.刘祯B.曹操C.曹丕D.曹植【参考答案】C文学史知识填空题《诗经》中《雅》分为、。【参考答案】《大雅》《小雅》《左传》,西汉人称为,或称为,作者相传为鲁人。【参考答案】《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左丘明今本《庄子》仅存33篇,其中《内篇》思想连贯,风格一致,构成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为庄子所作。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思想存在一定差异,为庄子门人、后学所作。【参考答案】《外篇》《杂篇》4.《战国策》又称,由西汉最后编定,是记录战国时代家活动的故事汇编。【参考答案】《国策》刘向纵横家贾谊的、是西汉初年骚体赋的代表作。【参考答案】《吊屈原赋》《鵩鸟赋》南朝诗人庾信的代表作《》二十七首,直承正始诗人阮籍《》八十二首的抒情传统,诗中表现的故国相关之思,与他的名作赋所表达的感情是一致的。【参考答案】《拟咏怀》《咏怀》《哀江南赋》7.《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或举其整数称为。直到代,《诗经》才被正式奉为儒家经典之一,称为《诗经》。【参考答案】诗诗三百汉代8.即“上古之书”,包括虞、夏、、四部分,后成为儒家六经之一,故又称为《书经》【参考答案】《尚书》商周9.南北朝骈文的代表作主要有:鲍照的、孔稚圭的、邱迟的。【参考答案】《登大雷岸与妹书》《北山移文》《与陈伯之书》10.“三曹”指的是、、父子三人。【参考答案】曹操曹丕曹植11.西晋文坛有所谓“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说,其中“二陆”指的是、陆云兄弟;“两潘”指的是潘尼、叔侄,“一左”指的。【参考答案】陆机陆云左思《诗经》按音乐分为、、三部分。【参考答案】风、雅、颂韩非子中的寓言故事主要汇集在、等篇中。【参考答案】《内外储说》《说林》上下屈原的《九歌》中、、《云中君》是写人们对天神的热烈礼赞;写的是一位山中女神的爱情故事,是一首凄美的失恋之歌。【参考答案】《东皇太一》《东君》《山鬼》“元嘉三大家”是、、颜延之。【参考答案】谢灵运、鲍照永明体的代表作家主要有、王融等人。【参考答案】谢朓、沈约17.元白诗派是以尚实、尚俗、务尽为特征的。主要的作家有张籍、王建、________、________等。【参考答案】元稹、白居易18.《南柯太守传》、__________都被鲁迅称为“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婉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这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参考答案】《枕中记》19·南唐词比起“花间派”来说,这一派别显得趣味高雅、境界开阔、情致委婉缠绵。南唐词人主要是中主李璟、后主________、大臣________。【参考答案】李煜、柳永。名词解释1.骚体赋【参考答案】是西汉高祖初年到武帝初年流行的一种赋体。该赋体形式上模拟楚辞,追随楚辞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之感慨。代表作家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等。2、竹林七贤【参考答案】正始时期的一个文人团体。成员有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刘伶、王戎等,七人相友善,遊于竹林,号为“七贤”。他们都好饮酒,蔑视礼法,行为放纵。七贤以“嵇阮”为代表,他们的作品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内心的苦闷、对现实的不满,但虚无成分很重,后人称之为正始体。3、楚辞【参考答案】一、指战国时楚国人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新诗体。二、汉人刘向、王逸等将屈原、宋玉等以及汉人模仿屈宋的作品编成的书。三、楚人及汉人用这种新诗体创作的作品。4、骈文【参考答案】亦称骈俪文或骈体文,是与古文相对的一种文体。其特点有三:(1)语句讲究对偶,讲究对仗,整齐的节奏,后至“四六体”。(2)音律讲平仄,增加文章音韵美;行文讲究用典、藻饰。(3)在创作上骈文讲“气韵”,讲含蓄、典丽。5.互见法【参考答案】是司马迁创造的一种述史方法,即“一事所系数人,一人有关数事,若为详载,则繁复不堪,详此略彼,详彼略此,则互文相足尚焉。”6.赋、比、兴【参考答案】《诗经》最具代表性的表现手法。历代的解释不尽相同。现多取朱熹之说: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简答题1.简析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参考答案】诗中借万籁无声的沉寂的黑夜,象征现实的黑暗和压抑,以及自己百感交集、满怀情衷无以倾吐的幽独孤愤的心境。其中“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很含蓄而形象地表现社会的压抑,个人与现实的矛盾,思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对时局、对个人命运的忧虑。诗中象征、暗示等手法的运用使得此诗言在此而意在彼,形成了隐晦曲折而又自然飘逸、含蓄隽永的特点。(温馨提示:答题需要加入自己展开的内容,照抄答案,一律零分处理。)诗人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道:“薄惟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写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这似乎是在写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人。因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诗人,清风吹拂的是诗人的衣襟。所以,可以说写景正是为了写人。这样写,比直接写人,更富有艺术效果,使人感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显然是继续写景。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鸿号、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但是,《文选六臣注》中,吕延济说:“夜中,喻昏乱。”吕向说:“孤鸿,喻贤臣孤独在外。翔鸟,鸷乌,以比权臣在近,谓晋文王。”好像诗中景物皆有所指,如此刻意深求,不免有些牵强附会。“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在月光下,清风徐来,诗人在徘徊,孤鸿、翔鸟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胧,夜色苍茫,他(它)们见到什么?一片茫茫的黑夜。所以“忧思独伤心”。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愁闷和痛苦的心情,也为五言《咏怀八十二首》定下了基调。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的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也是动。前者是人的动,后者是物的动,都示意着诗人内心的焦躁。然而。这里的动是似如磐夜色为背景的。动,更衬出了夜的死寂,夜的深重。茫茫夜色笼罩着一切,象征着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着的重压。这首诗言近旨远,寄托幽深,耐人寻味。2.举例分析《世说新语》的写人艺术。【参考答案】第一,精确描绘主角的语言、动作、性格。如《忿狷门》中“王蓝田性急”。抓住王“食鸡子”这样一件典型事件,三言两语,寥寥几笔,就将王性急的性格特征、神态,写得跃然纸上。第二,善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如在谢安、孙绰等泛海的故事,用对比的手法展现谢安临危不乱的齐读。第三,情节具有戏剧性,曲折风趣。(温馨提示:答题需要加入自己展开的内容,照抄答案,一律零分处理。)《世说新语》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十分高明,往往寥寥数笔就能展现每个人物所独特的性格特点和气质风度,突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世说新语》常常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只言片語就能将人物品德的高下以及见识的高低表现出来。例如《德行》门中的第十三条“急不相弃”: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许已纳之其自托,宁可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此条是说王朗和华歆承诺搭载逃难之人,然而等贼人快要追上他们的时候,王朗却想要丢弃所携之人,与之前欣然答应救人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相比之下,华歆则始终如一地坚持救人,认为临危不能相弃。这样写,就将王朗的轻诺寡信和华歆的大义凛然作了鲜明对比,后者高尚的品格则被凸显出来,人们也以此判断二人的高低优劣。在《世说新语》中,作者能大量地运用贴切的比喻,化抽象为形象,化通俗为高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其语言也显得生动而富有灵气。妙趣横生的比喻,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能更好地领会人物的精神气质,感受人物的非凡气度。3、为何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参考答案】庾信前期生活与梁朝,是著名宫体文人,文风极为轻艳。后奉使到西魏,适值西魏伐梁,遂被扣留,不久梁亡,庾信被迫仕于西魏、北周。庾信后期虽官位高显,但亡国之痛和羁旅之悲时常表露在诗赋作品中,使其作品一改前期轻艳之风,而具有雄健的风格,故杜甫有此说。(温馨提示:答题需要加入自己展开的内容,照抄答案,一律零分处理。)五、论述题:1、举例分析《左传》中的行人辞令之美。【参考答案】《左传》中的行人辞令,有的善于利用矛盾,诱之以利,晓之以害,以说服对方。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段游说秦伯的一段话。先从亡郑说起,指出亡郑无益于秦。无益的原因,一是“越国以鄙远”,难以实现。二是即使亡郑,得利的是晋国而不是秦国,“焉用亡郑以陪邻”。三是“邻之厚,君之薄也”,晋国强大,秦必削弱。这层层剥笋似的剖析,必然引起秦穆公对围郑后果的深思,接下来,烛之武再从不亡郑这一角度发挥:不亡郑,于秦不但无害,反可坐享其利。这样,两相比较,孰优孰劣,显而易见。弦外之音,还有讥秦受晋役使之意。为了瓦解秦晋联盟,加深两国的矛盾,烛之武旧怨重提,指出晋国背信食言,历来如此。最后归结到晋之野心,不独在郑,还将侵秦,这样的层层深入,晓以利害,终于使秦穆公深思再三,幡然醒悟,毅然退兵,使郑国转危为安,免除了一场兵燹之灾。类似的例子还有《屈完如齐师》《郑皇武子之辞杞子》等。(详见课本P24-25)(温馨提示:答题需要加入自己展开的内容,照抄答案,一律零分处理。)2、陶渊明诗歌的总体艺术特点有哪些?【参考答案】陶诗的最大特点是自然平淡,语言质朴,含义深远。平淡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朱子语类》:“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沧浪诗话》云:“渊明之诗质而自然。”都指出其诗自然平淡的特点。元好问《论诗绝句》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这句话也概括出陶诗的风格真髓与时代精神。《东坡诗话》云:“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质而实绮”,是说外表质朴而实际却很美丽,“癯而实腴”,,是说外表干枯而实际很丰满。内容平淡自然而含义深远,语言平淡自然而精炼高洁,“言有尽而意无穷”,在平凡之中见出不平凡,这就是陶诗的艺术境界。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他作诗不存驰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他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传》)又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饮酒序》)由此可见他的创作态度。陶诗的声吻和节奏,舒缓而沉稳,给人以蔼如之感。陶诗多用内省式的话语,坦诚地记录了他内心细微的波澜,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却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他的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但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有感染力。正如宋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溪诗话》卷五)陶诗的一大特点也是他的一种开创,就是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在他以前,屈原、曹操、曹植、阮籍、陆机等等都着重写社会政治的题材,陶渊明则着重写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家常话写家常事,写得诗意盎然。具体地说,陶诗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1、情、景、事、理的浑融。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且看《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只要“心远”,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自己心里构成一片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是不可落于言筌的。正如《古学千金谱》所说:“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拟挽歌辞》其三也是情景事理四者浑融的佳作: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蕉嶤。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首诗先写亲友为自己送葬的情事,“荒草”、“白杨”烘托出悲凉的气氛。然后说人皆有死,谁也不能避免,而一个人的死去对活着的人来说并无太大的影响,不必过于执著。最后两句以理语作结,统摄了全诗。死亡是人的一大困惑,这个困惑被陶渊明勘破了。陶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含着生活的情趣。陶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其一)“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杂诗》其二)“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饮酒》其十四)“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饮酒》其八)这些诗句言浅意深,富有启示性。清人潘德舆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养一斋诗话》),是中肯之论。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前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概括陶诗的风格,然而陶诗不仅仅是平淡,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中见警策;陶诗不仅仅是朴素,陶诗的好处是在朴素中见绮丽。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青松在东园”,“秋菊有佳色”,“悲风爱静夜”,“春秋多佳日”,都是明白如话。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又如《拟古》其三: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从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春天来了,燕子双双回到自己的草庐。一年来自己的门庭日见荒芜,但仍然坚持着贫穷的隐居生活。有些朋友并不理解自己的态度,一再劝说出仕。可是燕子却翩翩而来,丝毫也不嫌弃它们的旧巢以及自己这个贫士。似乎燕子在问诗人:我的心是坚定的,你的心也像我一样坚定吗?这首诗好像一个美丽的童话,浅显平淡却有奇趣。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例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其一)“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两个“亦”字,物我情融,耐人寻味。又如:“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归园田居》其五)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根荆薪,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一经诗人点化便有了生活情趣,显示出他对邻人的亲切,以及农村淳朴的风俗。“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平淡的十个字便写出了雪的轻柔之美。关于陶诗的这个特点,苏轼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十分精辟。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例如:“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其二)“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其一)“待”字、“掷”字、“贮”字,这三个动词都是常见的,看似平淡却很精彩,不可更易。关于陶诗的艺术渊源,锺嵘《诗品》日:“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其后多有反对此说的,今人则多表示赞同。从今存应璩诗以及关于应璩的传记资料看来,他与陶渊明很不一样,与其说陶诗源于应璩,不如说源于汉、魏、晋诸贤,应璩一人不足以笼罩他。如果一定要说得具体些,可以说陶诗源于《古诗》,又绍阮籍之遗音而协左思之风力。魏晋诗歌在他那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温馨提示:答题需要加入自己展开的内容,照抄答案,一律零分处理。)3、为何鲁迅先生称赞司马迁《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韻之离骚”?【参考答案】“无韻之《离骚》”,指的是《史记》具有深厚的怨愤之情,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可以结合《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以及《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伯夷列传》等加以阐述(详见课本P73-74页)(温馨提示:答题需要加入自己展开的内容,照抄答案,一律零分处理。)《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真正的世界史,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的历史.且其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先河,通过记载人物的活动来呈现历史的态势.

它的思想内容复杂有丰富,包含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无谓的批判精神,进步的历史观等.

它的文学成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